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新课标语文高中考纲合集80句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考语文文言文考纲要求

【第1句】:理解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文案。

【第2句】:分析综合

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特点

(一)高考语文选文特点

高考考查的文章大致可分为史传文和散文两大类,主要节选自以下书目:《新唐书·韦丹传》、《晋书·嵇绍传》、《宋史·朱昭传》、《明史·花云传》,皆为史传类,文章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篇幅在600—700字之间。史传类文章无非记人(一人多事)和记事(一事多人)两类。前者结构特点是: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事件②……如《韦丹传》;后者结构特点是:事件-缘由-人物①-人物②……结局,如《朱昭传》。

(二)高考语文设题特点

文言文试题分为两种类型:选择题(3道共9分)和主观翻译题(2道共10分),其中三道选择题测试角度也很固定,分别是实词考查、信息筛选、分析概括题。

【第1句】:实词考查题

实词考查以常见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为主,高三语文文言文重点考察实词的语境义,如07年的济:渡过难关,放在语境中不合情理。

【第2句】:信息筛选题

信息筛选题题干指明传主的某一方面的特点,题肢由6个从文中抽取的文案组成,备选项各为三个文案,要求选出全部符合要求的.一项。从设误特点上,6个文案其中有2-3句不合要求,比方07年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其中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体现韦丹整顿吏治,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则体现韦丹有大功劳,10年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中,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体现花云的勇猛,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体现了花云临危不惧的铮铮铁骨,此三句均不符合要求。

【第3句】:分析概括题

分析概括题概括评价中心思想或表达技巧及作者的观点。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抓住人、时、地、事四要素,弄清楚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对谁做的,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做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不要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也不要把两个人当成一个人。通常选项中的错误都出在这四要素的混淆上,我们一定要仔细分析。如07年的分析概括题,错误的选项为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和原文对照,“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错误选项却把侵吞粮食的主角说成是“仓库主管”,实属张冠李戴。

【第4句】:文案翻译

要求翻译的文案文言现象较为集中,涉及实词理解、虚词意义与用法、句式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现象,比方上句中的“所以”“行”“寻”“征”“以”皆为关键词。

试题的安排顺序是很有讲究的,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从个别的字词语句文段到全文内容的理解,每一题都要结合语境从文中找答案。学生一般的做法是,先阅读一遍文章,然后对照原文按照题目顺序一个一个做下。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很多时间,纠缠于选文字词句的理解而不得要领,而且也违背了人们认知事物时从面到点,从粗到细的规律。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指导学生先从文言文阅读纯客观题最后一题看起,倒着顺序做。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文案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第1句】: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文案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文案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第2句】: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第3句】: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第4句】: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文案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用法

(一)兼词。

【第1句】: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荀子《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第2句】: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第1句】: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张溥《五人墓碑记》)

【第2句】: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第2句】: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韩愈《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第3句】: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杜牧《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苏轼《石钟山记》)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的指导

【第1句】:断句解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第2句】:考点解析

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第5句】: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第3句】:高考试题回放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参考答案:(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2006年高考广东语文卷第12题)

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得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

【第4句】: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文案。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文案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卸铣鏊祷叭艘约八?档哪谌荨H绻愣?碇械?史官曰。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文案,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文案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文案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文案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第9句】: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3319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