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十月昆明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游颐和园有感 600字

颐和园真无愧于世界上的“物质与文化双遗产”美名

抚今追昔,至今仍能留在我心中的。

今天的天气格外的好,天时那么的蓝;云是那么的白,阳光将所有的光芒,一丝不落的透过大气层,撒在金秋的古都-北京.在阳光的照射下,刚刚修复一新的颐和园佛香阁显得更加金壁辉黄,庄严肃穆

站在昆明湖的东岸向西望去,俨然就是西湖的苏堤,六桥影影绰绰的出没在随风舞动的柳枝之中.后面是玉泉山的宝塔和香山,一片青黛之色.有的深,有的浅,有的浓,有的淡,似是一幅泼墨山水画,浓重而不失淡雅,远远望去叫人心旷神怡,几致物我两忘.妄想着超凡脱俗云顶升仙

进入新建宫门的第一眼,就是卧在岸边的铜牛.关于铜牛,有人说从上古大禹治水之时,凡治水患成功的地方,都要立铁牛以记之.从牛背上的"金牛铭"中,也可看到乾隆帝的记述.而且古代但凡有津渡之处,必有牛为镇物.例如山西陕西交界处的蒲口渡,旧曾在河的两岸分别出土过两对唐代铁牛.但此说不通之处在于:大禹时期连青铜还上未大量开采冶炼,如何就有了铁牛了呢

可见此为杜撰了

但更可笑的是我们的乾隆帝竟也被蒙骗了,其附庸风雅的程度也可见一斑啦

但铜牛可预知水患的用途确是不假.通过昆明湖而进入城中的水大都在北京城的西北方,而北京的地形就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昆明湖的水,一旦达到铜牛的高度,北京的防汛工作就要进入警戒状态了

一九OO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英国军队得知颐和园有头金牛,于是派人到园中来取,谁知用刺刀一砍才知道是铜做的,于是败兴而回.其实在中国,金与铜在古代都被称为金.几个英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再加上汉奸又是个二百五,所以,铜牛才能保存至今,设想如果英国兵不用刺刀砍而是直接运走,那我们今天就看不到原物了

铜牛以北,是现金保存最大的观景亭-廓如亭也叫八方亭.它除了大以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内部上方四周有八块匾额,上面是汉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段落,现在除了用望远镜,大概是无法看清上面的东西了

这也许就是皇家园林的气魄吧

十七孔桥是连接廓如亭和南湖岛的一条玉带.是仿照芦沟桥而建造的,但又与之不同.人都说芦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但十七孔桥的狮子却是可以数清的.我没数过,但数过的人告诉我有五百多只.(其实是544只,来之前我做过功课的) 没上南湖岛,就沿着东岸向北走去.一路上,秋风怒号之声令人惊心动魄,想起“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诗句。

所以没有时间欣赏经过的文昌阁(里面贡的是<?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文昌帝君)和知春亭,因为丝毫感觉不到春的温暖,只有风卷着浪拍打在岸边的石壁上,然后再裂开变成无数个小浪花飞溅出去,不禁使人想起苏轼的名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路被风吹的七零八落这才到达一处可以避风观景的地方“玉澜堂”。

说起“玉澜堂”我一开始以为是慈禧太后的园居之所,因为电影“火烧圆明园”里,慈禧的小名就叫玉兰呐

没想到是光绪皇帝这个倒霉蛋住的地方。

院内除了正房还有的看之外,两侧的厢房里,都用砖墙砌着,到后院的墙也是清代灭亡后,为了大众参观方便,才被拆掉的。

戊戌变法失败后,除了中南海的瀛台,就是这里软禁过光绪皇帝了。

“宜芸馆”是皇后居住的地方,隆裕太后和珍妃,谨妃都在此居住过。

一进门,两边的墙上均有石刻,都是乾隆帝的御笔亲题。

我也好书法,看过一些乾隆的字,他的笔法应该是学王羲之,赵孟艴的,端庄清秀,匀称适中,但拍卖市场的价位并不高。

因为他太爱写字了,以至于传世的书做很多,一多了自然就不值什么了。

他的祖父康熙帝的字虽不及他,但是少,少自然就值钱了

穿过“宜芸馆”,往左手边一拐,就直接到达“乐寿堂”了,这里曾是慈禧太后园居的地方。

院中有一块颐和园有名的“青芝岫”又叫“败家石”。

据说是乾隆从半路上捡回来的,明代一位叫米万钟的大臣遗弃的石头。

听说当时此石进入院中,由于个头太大,将本已建好的“水木自亲”门又拆了,这才进来。

弄的乾隆的母亲-钮钴碌氏很不高兴,让乾隆给扔了。

但是费了那么大劲运进来的东西再扔了,太为难乾隆了。

于是他向身边的刘庸递了个眼色,刘庸会意,便说此石酷似灵芝,明代的米万钟因不配拥有此石,致使败家。

如今此石已到园中,说明它确实是为太后而来。

乾隆也在一旁随声附和,亲自为它起名“青芝岫”,并写了几首御制诗来为它正名,现在还留在上面。

“乐寿堂”前,两边各排列着铜制的“梅花鹿”,“仙鹤”和“玉壶春瓶”。

听一旁的导游讲,这叫“六合太平”,鹿的谐音是六,鹤的谐音是合,瓶子自然是太平了。

还有什么“玉堂富贵”;“探海灯杆”和电话所什么的。

出了“乐寿堂”是一间过院,正对着的是“邀月门”,进了“邀月门”就到了举世闻名的“长廊”。

在来游览之前做准备的时候了解到:“长廊”有七百多米,二百余间。

其上有四座亭子分布其间,它们是“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和“清遥亭”。

沿着“长廊”一路走来,左边是一望无际,浩浩荡荡的昆明湖,右边是树木掩映,神秘莫测的万寿山。

这时才体会到什么是“仁者乐山,智着乐水,乐山者静,乐水者动”的含义了

四个亭子的中间,是个小广场。

广场的南边有一个三间四柱的牌坊,两面都有匾额。

北面是“云辉玉宇”,南面是“星拱瑶枢”。

广场的北面是一座门厅,上面有“排云门”三个大字,从这里进去,就可到达“排云殿”和“佛香阁”景区了。

我没有进去,而是沿“长廊”继续往前走。

当我走到尽头时,一座白色的大石船,赫然出现在我眼前

其实,它真正的名字应该叫“清晏舫”,是一个融汇中西的特色的石舫。

整个船体是中式的,而顶部的装饰和船桨叶的模式是来源于西方。

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到了唐代,魏征引用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里的“夫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之句,来劝谏唐太宗李世民,要以民为本。

而今的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概也是由此而来吧

只有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向前发展。

而乾隆却将其形而下的建成一座石舫,好象大清的江山坚如磐石,无覆舟之忧,岂不愚蠢可笑。

看来也是“盛名之下,难符其实”呀

到了石舫,也就意味着“长廊”的终结,如同大清的江山一般,虽曾盛极一时,但经过两百余年的专制统治,终归是要走到尽头的。

一过石舫,就要开始攀登万寿山了。

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只要到达“画中游”,你就会发现眼前豁然开朗,身心也为之一振。

南胡岛,十七孔桥和西堤杨柳,都仿佛在被秋日的阳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粘贴着,只有穿梭的游人,如同一个个小黑点,在上面不停的游移。

再望得远些,就能看见中央电视塔,中关村的楼群和香山的“香炉峰”等地标建筑。

此时不需要任何讲解,只须用心体会这美丽的风景,大概就能明白,什么才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观吧

太阳已渐渐西垂,正在把它最灿烂的一面展现出来。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触发了我的灵感。

其实,夕阳的美丽不也正是在此时才能令人感慨吗

李商隐只不过是太悲观了,如果他能乐观的面对人生,就像“五柳先生”一样,那一定是“山气日佳夕,飞鸟相与还”才对呀

拾级而上,到达万寿山的最顶峰“智慧海”。

智慧海语出佛教的《无量寿经》中的“如来智慧海,深府无崖底”一句。

其实,最大的智慧都来自与最朴素的生活,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不争”。

而今,太需要一位古圣先贤出世来治理一下我们现在的浮华社会了

子曰:“五百年待有才人出”,现在多少个五百年都过去啦

唉,斯人已去,来者之可追哉

天渐渐地暗下来了,山路也渐渐地昏黑了。

沿着山路走下来,就到了有颐和园的“园中园”之称的“谐趣园”。

“一亭一迳,足谐其趣”就是这儿的来历。

其实是仿照苏州无锡的“寄畅园”而建造的。

里面最值得一提的是“知鱼桥”,由于建园的需要,而建造的一座小石桥,也被乾隆附庸了一把。

战国时,庄子和惠施关于鱼的论战,也被搬到了这里,而且还真养了鱼

其实,那只不过是一个哲学命题,是形而上的一种精神领域的答辩

只有像乾隆这样的人才会真的建一座桥来昭示他的功绩,这从他的儿子嘉庆为他立的“十全老人碑”就能看出

据说他一生作的诗有一万多首,是《全唐诗》所有诗人所作诗篇的总合,但是没有一首诗像《全唐诗》那样广为流传这也就不难弄清:六下江南;扩建圆明园和编纂《四库全书》了

出“谐趣园”时天已经快要黑了,我沿着路标的指引来到了东宫门。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

几个打着旗子的导游正在“仁寿殿”前铜龙凤那儿,讲着什么“龙在下,凤在上”之类的话。

但是最能引我关注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摆放在院子中央的;一只大大的;青铜制成的麒麟

它是原“长春园”二宫门前一对青铜麒麟中的一只,另一只在火烧圆明园时,被英法联军掠走,不知去向,于是就将这一只移放到这里。

在颐和园东宫门的庭院里,有许多是圆明园里的遗物,因园子被毁而迁到这里。

所以我认为,颐和园的东宫门也相当于圆明园的翻版。

毕竟,这座园林也是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大肆劫夺和破坏过的呀

走出园门时,看着门前的一对青铜狮子,威严中带有几分无奈。

再看看正门上的“颐和园”三字匾额,又回想了一下今天的游园过程,记起了溥杰的一首诗: 一园竹树绕泉石,四季冬春夏复秋。

防棹只疑天上坐,凭栏真个“画中游”。

岚光迭翠微云塔,湖影回廊漾梵楼。

合壁大圆横玉带,斜阳无语卧“铜牛”。

“颐和园”三个字,是不是光绪的手笔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已经成为历史上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今天的游览,只不过是颐和园的一小部分,而“她”还有更多的故事想对我们诉说

“她”无愧于“世界的遗产”;“人类的遗产”。

邵阳有哪些历史名人

蔡锷  (1882-1916)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

1882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

其父名正陵,母王氏,生子三人,艮寅为长。

其家世代务农。

艮寅六岁开始入塾受业,十三岁中秀才。

1893年春,他步行到长沙,考入由梁启超、谭嗣同主办的时务学堂,从此与梁启超结下了既是师生,又是同志的不解之缘。

  1898年9月,戊戍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梁启超出逃日本。

在此之前艮寅参加了湖南巡抚陈宝箴举办的留学生预备考试,并以第二名入选,结果因变法失败而未能实现。

他又去武昌,投考两湖书院,因是时务学堂旧生而遭拒绝。

1899年,艮寅赴沪,投考南洋公学,得梁启超来信,约他去日本。

他得到既是学友又是老师的唐才常的资助东渡,入日本大同高等学校,研究政治哲学,后又入横滨华商东亚商业学校,不久加入唐才常的自立会。

1900年4月,他随唐才常回国,准备发动自立军起义,事泄,为张之洞屠杀多人,艮寅幸免,遂改名蔡锷,取其锋芒锐利之意,以明投笔从戎之志,重返日本。

此后,入陆军成城学校,1902年毕业,自费考入东京士官学校第三期,1903年毕业。

在日期间,蔡锷先后以博孟、奋翮生、锥击生的笔名在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发表文章,其观点,多受梁启超、杨度的影响。

  1904年,蔡锷回国,应江西巡抚夏时之聘,任续备左军随营学堂兼监督。

1905年初,应湖南巡抚端方之聘,任湖南教练处督办,兼武备、兵目两学堂教官。

7月,应广西巡抚李经羲之聘,任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教练官和随学堂总理官。

1906年秋,奉命去河南彰德参观秋操演习,被派为中央评判官。

同年,任新办广西陆军小学监督。

1908年,任新练常备军第一标标统。

1909年,任龙州讲开堂监督。

1910年,任新军混战协协统、学兵营长等职。

在广西期间,蔡锷一方面继续与老师梁启超保持联系,同时又不断接触谭人凤、李燮和黄兴等人,这对他本来偏向改良的观点不能不有所触动。

1911年初,由已经调任云贵总督的李经羲推荐,蔡锷任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在各地纷纷响应的形势下,蔡锷经过周密部署,于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晚八时发动起义,到次日午前,占领省城。

十九镇统制钟麟同当场被杀,军事总参谋靳云鹏化装潜逃,云贵总督李经羲避入法国领事馆。

云南起义成功,蔡锷被推为都督。

此后,蔡锷在各负责部门换上同盟会员或同情革命的人,在财政、交通、教育等方面进行若干整顿,使云南面貌为之一变。

蔡锷本人为官尤其清廉,他主动提出把自己月薪降到六十元,仅相当于营长铁薪金,这在各省都督中是最低的。

  由于受中央集权思想影响较深,蔡锷此时对革命派和袁世凯均无深刻认识,因此,曾支持袁出任总统。

在1913年的“二次革命”中,也倾向于袁,并尊袁令入川围剿熊克武,虽未交锋,但此时他的态度还没有倾向革命派。

  1913年10月,蔡锷辞掉云南都督职务,来到北京。

他有才干,也很有声望,是北洋系以外颇有影响的人物。

到京后,袁世凯先后任命他为陆军部编译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统率办事处办事员、政治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等职,并加昭威将军称号。

如此众多的头衔都是只赏高官,不给实权。

这反映出袁世凯对他既怀疑又惧怕而又不得不装出重用的态度。

  蔡锷本人,曾对袁世凯存有一些幻想,到京后,发觉了袁氏父子的阴谋与野心,目睹袁氏小朝廷的倒行逆施,逐渐对袁不满。

  1915年5月,袁氏政府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8月,杨度为首的筹安会成立,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暴露于天下。

第二天,蔡锷即到天津梁启超家中秘商对策。

不久,梁启超的著名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发表,这使袁世凯增加了对蔡锷的注意,并于10月暗中派人搜查了他的住宅。

在这种情况下,蔡锷假装意志消沉,经常出入于京城八大胡同妓馆,甚至装作赞成帝制,暗中却把家眷遣送回籍,以防不测。

11月11日,已染喉疾的蔡锷假装治病,到天津与梁启超再商反袁计划,并与云南故旧联系。

11月19日更名易装取道日本经香港,于12月21日抵昆明。

  当时,云南军界早已开过秘会,并有少量部队北上入川,李烈钧、方声涛等人也先后到达。

但云南都督唐继荛态度暧昧,因而云南迟迟未动。

蔡锷抵滇后,先后与唐继荛商讨九次,并做了下属人员的大量思想工作,最后决定起义。

1915年12月25日,由蔡锷、唐继荛、任可澄、刘显世、戴戡联名通电,声讨袁世凯,宣告云南独立。

26日,云南正式成立护国军,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北上入川;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出兵湘粤;唐继荛以云南都督兼任第三军司令,坐镇大本营。

其中,蔡锷所率的第一军是主力,其处境也是最困难的。

他们以几千人抵挡万余装备精良的北洋军,力量对比悬殊。

但他们依靠地形气候等有利条件,又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援,因此能不断取胜。

这时,蔡锷已喉疾严重,声音嘶哑,面容憔悴,但他身先士卒,英勇奋战。

在他统率下,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摧垮了四川的北洋军队。

这样,袁世凯迫于全国的压力,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但仍想保住总统的地位。

蔡锷等人坚决要求袁世凯下台,1916年5月8日,滇、黔、桂、粤、浙五省在广东肇庆成立军务院,蔡锷等十五人被推为抚军。

6月6日,袁世凯在举国声讨声中死去。

6月7日,黎元洪依法继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署省长。

  蔡锷此时病情已十分严重,他保荐罗佩金、戴戡代理职务,向北京政府辞职出外就医,8月9日离成都,22日到上海,为梁启超《盾鼻集》写序。

9月20日,蔡锷抵达东京,入福冈大学医院治疗,终因病情过重医治无效,于1916年11月8日逝世,终年才三十四岁。

北京政府迫于舆论压力,拨款二万元,举行国葬,追赠他为上将军,定12月25日为云南起义纪念日。

其遗体,安葬在长沙岳麓山上。

蔡锷遗著有《蔡松坡先生遗集》、《松坡军中遗墨》以及《蔡锷集》。

  匡互生  匡互生(1891~1933),名济,字人杰,别名日休、务逊。

清光绪十七年(1891)九月三十日,出生于邵阳东乡天台山(今邵东县廉桥镇丰足村)。

7岁启蒙,勤奋好学,学业优异。

16岁开始,读书之余,习学武艺,对社会邪恶势力,好打不平。

宣统二年(1910)入邵阳中学读书。

民国元年(1912),武昌革命爆发,湖南首先响应,匡随石基攻打巡抚衙门,破后,承担小西门防卫。

民国2年,湖南都督汤芗铭,任意戮杀无辜,匡在《时事感言》中,用大量事实揭露汤芗铭在宝庆的种种罪行,汤下令缉捕。

国文教师李洞天尽力掩护,幸免遇难。

在邵阳中学读书期间,常和好友谈论国事,对封建制度痛恨入怀。

  民国4年,匡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预科,次年入数理部本科。

时逢袁世凯窃国称帝,辱国丧权;张勋复辟,战祸连年,时局动荡,外侮日亟之际,匡一面努力攻学专业,一面寻求革命真理,与同学周予同、刘薰宇、周为群等组织“同言社”,后改名“工学会”,组织学生秘密学习进步书刊。

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匡读后连说是“惊醒青年睡梦的晨钟”。

民国8年4月,巴黎和会在英法美日等国的操纵下,拒绝中国政府收回山东半岛权益的要求。

参加会议的中国军阀政府的代表,准备屈辱地在和约上签字。

消息传来,举国愤怒。

北京学生决定于5月7日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巴黎和约,以振国威。

匡互生与挚友密定,在游行中准备为国捐躯,并写好遗书,将后事托付友人,同学深为感动。

5月3日晚,工学会召开秘密会议,匡互生主张以暴抗暴,得到不少同学赞同。

会议决定派出代表,连夜与各校联络,提前于次日举行示威游行,并在各卖国贼住处组织监视。

  5月4日下午,北京各校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集会,提出“外御强权,内惩国贼”的爱国口号,整队前进,匡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队伍行至卖国贼曹汝霖住宅处,匡见曹家朱门紧闭,警卫守门,便攀上大门旁的小窗,击碎玻璃,掰开铁栏,挤进院内。

接着,陈荩民,杨晦等数人相继入内。

匡号召守卫警察“争国权、惩治卖国贼,以振国威”,匡的言词慷慨激昂,使警察受到感动,自动取下枪上的刺刀,退出上膛的子弹,让匡等打开大门,游行者昂扬而入。

匡在曹院内寻找曹汝霖,未见人影,即从卧室取出被褥等物,举火焚烧,火焰冲天而起。

半小时后,段祺瑞派军警赶到,有23名学生遭逮捕。

对此,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并通电全国,以示抗议,随后,天津、上海、长沙、卢州等地学生纷纷举行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

段祺瑞军阀政府迫于压力,释放了被拘捕的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等卖国贼的一切职务,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同年夏,匡从北京高师毕业回长沙,任教于楚怡小学,时逢北洋军阀张敬尧统治湖南,烧杀掠抢,民情激愤,匡与毛泽东、何叔衡一道起草驱张宣言。

次年,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务主任。

在教学上,废灌输式,兴启发式,提倡自由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倡男女同校。

并与毛泽东等组织湖南学生联合会、职工会,开展革命活动。

民国13年,匡任教于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提倡改革教育,遭校长拒绝,毅然辞职。

  民国14年春,匡在上海虹口老靶子路租民房办学。

夏,在江湾镇筹建校舍,主张以“修养健全人格,实行互助生活,改造社会,促进文化”为宗旨,以孔子“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之义,取校名为“立达”。

匡认为:教育者的责任,是使受教育者在自由发展的环境中,去害虫,灌肥料,滋雨露,自然发育,将学校改名学园。

民国18年,学校增设农村教育科,设养蜂、养鸡和园艺3个专业。

学生通过学园艺,种蔬菜和培植果树等实践,领悟到培育农作物,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从而增强重农感情。

文化课循教育部的规定外,还增设了世界语、法语、意大利语、社会学、逻辑学、实践道德等课程。

  民国21年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立达学园毁于日军战火。

匡与同仁赶紧在废墟上重建校舍,秋季复课。

因积劳成疾,民国1933年4月22日逝世。

  刘长佑  刘长佑,字子默,号荫渠,金石镇人。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生,其父时华,经商发家。

  刘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考取拔贡。

同年十月十六日,李沅发攻陷县城,代理知县万鼎恩被戮,长佑与廪生刘坤一即募乡勇万余人,会同清军镇压起义军。

  咸丰二年(1852),刘随江忠源率乡勇至广西参与围剿太平军,次年,又随江忠源镇压浏阳夭地会征义堂周国虞等会众起义.此后,江忠源领军出境,在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与太平平作战,刘多次赴援。

六年,刘奉巡抚骆秉章命,率肖启江等部5000人入江西,攻克袁州。

七年进屯太平墟,遭太平军沉重打击,全军溃败,江忠义率乡勇救援,才挽回颓势。

  咸丰九年(1859),石达开率部从江西南安进入湖南,攻克郴、桂,直迫永州.刘长佑、江忠义率军赴援,解永州围。

石达开军围攻宝庆,刘与李续宜分扼东西两路堵击。

石军久攻不下、于8月撤围南走东安,转战广西。

刘领兵追逐,攻占郴州,次年任广西巡抚,在广西扑灭了两广天地会建立的“大成国”政权。

  同治元年(1862),刘长佑升任两广总督,将所部楚军交刘坤一统领,留防广西。

不久,刘长佑调任直隶总督,与鲁西北农民起义军张锡珠、宋景诗部作战。

同治六年,沧州盐民张六起义,数干人攻袭固安、霸州,危及京城,刘长佑因疏于防范而被降级留任。

同治十年再度翻用,厉任广东、广西巡抚、云贵总督。

光绪十三年(1887)病卒原籍,谥武慎,有《刘武慎公遗书》。

  严怪愚  严怪愚,(1911—1984),原名正,九龙岭严家桥人。

民国15年:(1926)投身农民运动,“马日事变”后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因组织被破坏,失去联系。

民国19年在湖南农校毕业后,考入湖南大学经济系。

严才思敏捷,眼光敏锐,课余从事写作,在校期间出版《百感交集》一书,在湖南新闻界崭露头角。

民国24年毕业后,投身新闻工作。

  民国25年9月,严与康德、袁邵华、陈楚等创办长沙《力报》,任副刊主编,兼采访部主任。

经常撰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政。

鲁迅逝世,严于10月22日,在《力报》上撰文,悼念鲁迅。

称“高尔基逝世,是西方落了一个太阳,鲁迅去世,东方殒伤了一个月亮”。

当时省政府机关报《国民日报》主编壶公(罗尔瞻),攻击鲁迅及其著文纪念鲁迅的人。

严连续组织特刊予以抨击。

  抗日战争爆发后,严到徐州前线采访,连夜撰写战地通讯,讴歌中华儿女英勇抗战事迹。

民国28年,与康德等主办邵阳《力报》,聘请中共邵阳中心县委书记唐旭之任主笔,严自任采访部主任。

严从重庆国际新闻社负责人范长江处获悉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准备在南京成立汉奸政权,首先在《力报》发表《汪精卫叛国投敌前后》一文,在国内外产生极大影响。

随后,严任《力报》总编辑。

民国29年5月,《力报》被薛岳封闭,严被逮捕,经多方营救,方获出狱。

又相继在衡阳主办《正中日报》,在沅陵创办《力报》,在晃县、辰溪创办《中国晨报》,坚持人民立场,揭露时弊。

  抗战胜利后,严任青岛《东南日报》驻沪记者。

民国35年秋,在南京梅园新村受到周恩来嘉勉。

是年冬,中共代表团离开南京时,严孤身冒险在风雪中送行。

民国37年7月,严在长沙创办《实践晚报》,任主编,宣传时事,抨击时政。

7月31日开始,在第三版辟《大家诉》专栏,以社会各界底层人士的名义,写出专文,连续刊载17期。

主要有《看农村百姓的痛苦》,《要求砸烂雇佣制》、《要履历、要登记,却不给工作》、《奴化教育毒害了我》、《物价暴涨风袭击邵阳》、《耒阳粮政漆黑一团》、《退役回乡生活无着》等。

读者阅后,称《大家诉》专栏代表社会底层人士在说话。

民国38年春,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长沙地下组织。

5月,严受中共地下党湖南省工委之托回邵阳,担任魏镇、宋涛起义前的联络工作。

10月9日下午,陪同人民解放军前导车进入邵阳城。

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先后担任邵阳《工商晚报》、《大众报》、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副社长。

1955年在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中受到审查,离开新闻界,先后在长沙一中、长沙师专任教。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1962年调湖南师范学院任图书资料员。

1979年改正后,当选为第五届省政协委员。

1984年3月病逝。

  魏源  魏源,名远达,字默深,号良图,晚年法名承贯,清邵阳县金潭(今隆回县金潭乡人)。

清乾隆五十九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出生。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携母亲、妻子迁居江苏宝山父亲魏邦鲁任所。

道光十五年(1835年)在扬州新城抄关门内仓巷购宅基营建家园定居。

  道光二年(1822),中顺天乡试举人第二名。

五年,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撰《筹漕篇》、《筹鹾篇》、和《湖广水利论》等,后又助江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诸事。

  道光六年(1826),入京会试,刘逢禄分阅试卷,力荐龚自珍、魏源二卷不售,作《两生行》哀之。

其中称魏源为“无双国士长沙子,孕育汉魏真经神,尤选理砾鲍谢,暗中剑气腾龙鳞”。

对魏源才学非常赏识,预言“且看明日走马填城 ”九年,再次会试,又不中,捐内阁中书舍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投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并在前线亲审俘虏。

后见清廷和战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潜心著述。

二十崐年《南京条约》签订时,他完成《圣武记》一书。

后又将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编成《海国图志》50卷,后几经修订、增补,到咸丰二年(1852)成书100卷。

该书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等经国大事,有深入探索。

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论点,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制造战舰、火器,以及选兵、练兵、养兵的方法,改革中同军队,还提出“以甲兵止甲兵”的主张;他告诫人们在“英吉利蚕食东南之时, 忘鄂(俄)罗斯并吞西北“之野心;提倡创办民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创造与销售轮船、器械等,使国家富强;主张革新,要求“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并在《默觚》中抒发“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的思想。

对清王朝长期固步自封的闭关政策和媚外求和的投降路线予以犀利的批判。

  咸丰四年(1854),魏源与全家避兵侨居兴化(因旧居 园先年二月毁于炮火)。

自归不与人事,惟手订生平著述。

七年农历三月初一(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享年63岁,葬于杭州南屏方家峪。

去逝后,兴化人民将他与北宋名官范仲淹同祀,香火不绝。

  魏源著述甚丰,除《圣武记》、《海国图志》、《默觚》、《元史新编》外、还有《净四土经》、《古微堂诗文集》、《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曾子发微》、《子思子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学古经》、《大学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明代兵食二政录》、《春秋繁露注》、《老子》、《默子》、《孙子》、《吴子》等若干卷,并协助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

关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的演讲稿

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  2004-11-25 11:01:00 来源:七宝 作者:季刘昱 次数:1518  --------------------------------------------------------------------------------  2004年9月1日,开学的第一天。

在如此宜人的早晨,七宝中学仇忠海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致以新学年的亲切问候,并做了主题为“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情怀”的讲话。

  首先仇忠海校长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市委书记陈良宇同志在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的精神,并感言道:“我们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

作为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精神。

失去了民族精神,无异于失去了民族存在的根本。

特别是当代,文化民族和全球化之间的张力已摆在世人的面前,我们必须直面时代的挑战,契合民族复兴的主题,弘扬传统的文化和美德,这是历史给予我们是使命。

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全面的栋梁之才。

”  而后,仇忠海校长回顾了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们的出色表现和不懈精神,以及“中国飞人”杨利伟为祖国奉献的感人事迹。

在谈到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重要性时,仇校长说:“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能决定人的发展高度,能给人以一种崇高感,能促使人奋发和自强不息,爱国的人一定会爱人民、爱家乡。

……民族精神包涵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既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德,也包涵着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如长征精神、抗洪精神以及奥运顽强拼搏,永攀高峰的精神等等,十分具体而又无所不在。

”  接着,仇校长回顾了暑期工作。

他充分肯定了我校全国地学夏令营的共16位热情洋溢的志愿者以及为区第三届运动会和艺术节排练团体操的原高一年级200名女同学,他们舍己为校的行为从小处体现了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最后,仇忠海校长要求:“七宝中学和文来中学的全体学生,在下阶段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题活动中,能自觉激发崇高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光辉革命历程的自豪感;对祖国巨大成就的喜悦感以及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尊严感和责任感,并把这种精神融合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把自己培养成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清晨,阳光正从很适当的角度倾泻而来,这是一个新的开端,更预示着新的契机与美好的

关于长征的句子

【第1句】: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当4支红色大军在70年前的那个十月胜利会师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这些红色战士,不仅谱就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伟大史诗,而且铸就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  

【第2句】: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3句】: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第4句】:无论是吃不上饭的放牛娃,还是胸怀报国志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年近花甲的老同志,还是柔弱刚强的女战士,都被凝聚到了这支红色队伍里,都被这种精神所感召、所激励.正因如此,湘江血战中的红军将士在成片成片的战友倒下后,又如同潮水般补充上去.正因如此,雪山草地中被饥饿和疲惫逼至生理极限的人们沿着战友的遗体形成的路标顽强前行,最终走出死的沼泽,迎来生的希望.  

【第5句】: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第6句】:长征精神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从跟随红二方面军进行部分长征的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到千里迢迢来陕北记录长征的美国记者斯诺,从80年代重走长征路的索尔兹伯里到今天仍在这条路上跋涉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因为各种初衷而开始关注长征的外国人在走近这段历史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第7句】: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优良作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8句】: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第9句】: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第10句】: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中国风水学

在九、十月份的时候,长袖的衣服以及裤子还有冲锋衣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个季节下雨时很常见的,再加上阴天也是非常多的,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还是穿短裤或者短袖是非常的阴冷的,在云南阴天和北方是完全不同的,再加上海拔有些高的旅游景点,早晚温差很大,所以带上必要的长袖厚一点的衣物是非常有必要的。

  也要注意的就是雨具是一定不能忘记的,在这里也许还是太阳高高照,突然就会瓢泼大雨。

  紫外线也很高,记得带上防晒霜、墨镜。

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风水的其实就是一门环境景观生态学,磁场地理方位信息学科,建筑与风水已经成为了部分大学的课程之一,其中有开设在哲学学院,城市规划设计学院,历史学学院等,但它的流传和广泛性还未得到全国学科委员会认同,但它出现2700多年没有被现时淘汰,就是证明它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它是一门有科学也解释不到的学科,所以凭着它的这种玄秒才众人有着迷信的一面,但这是大错特错的,风水其实是一种环境的磁场助力,它虽然不能说是万能的,但这种无形的助力,如果你懂得如何去搭救和借助,定会让你给其他人发展得更快,更顺境一些.家宅的风水好坏,首先要注意家宅兴建时间的地运与家宅大门朝向的度数成影响力最大的首要因素。

其次是家宅室内的格局分配,每个单间建筑物里都分别有四大吉、凶磁场,如果从建筑与风水学的专业角度去分析,我随时都可以设计一间给人发展得更快,更顺境的风水屋,我一直在设计院搞建筑设计,但都是以风水屋为设计前提,所以我很少接受那些不相信风水的客户,但过去我亦接触过很多客户设计后不喜欢建筑平面图的设计情况,只因他们觉得平面图出来的效果不合他们的设计心意,但他们这样的认为是完全错误的。

从建筑与风水的角度来说,想要家居风水好,建筑平面图就不愿人意,但想要建筑风水好的房屋,就会出现建筑平面图不漂亮的情况,其实每个单间建筑居住时会感应到磁场的凉意与燥意,家宅八大方位的磁场吉凶都不一样,只要你分别站在每个方位的磁场,就可以感觉到八大方位各不相同的磁场气流,有些是干燥闷热的,有些是凉快舒服的,这就是磁场的存在的对人类生活密切联系的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共鸣点。

我总结一下:家宅的风水好坏,最紧要在乎于,家宅兴建的时间所影响的宅运与家宅大门朝向度数成正比,家宅室内建筑格局的分配与门窗开设成正比,再次就是家宅室内的外界建筑峦头是否是家宅的门窗方位有影响,外界峦头通常以 路,山,水(河,湖,溪,江,海)为分析对象,室内则以卧室,厨房,厕所,客厅的分配为主要分析对象。

谁知道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每章200字一共16章

傅雷的读书笔记篇一傅雷不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子。

傅雷究竟是如何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矗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

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

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

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

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

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

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爱之书!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篇二暑假里,我读了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傅雷对儿子浓浓的爱。

书中有傅雷夫妇给儿子傅聪写的近百封家书,纯真、质朴洋溢在字里行间,令人感动。

从书中,我知道了,傅雷是非常细心的一个人,他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大到人生哲理,小到为人处世,傅雷爱儿子,但却不溺爱儿子,他对儿子悉心培养,希望他成为一个时刻爱国、淡泊名利的人,这样的父亲怎能不令人敬佩呢?。

信中,傅雷对儿子写到:“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奇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在演奏姿态方面。

”多么真挚感人的话语,傅雷把对儿子各个方面的关怀、培养都寄托在了这一封封书信里,他希望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希望他成为“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家书中,浓浓的亲情洋溢在字里行间,仿佛父母和子女是不只是亲人,更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

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

”多么深刻的一句话啊,当我们面对成功时,要谦虚坦然,面对失败时,要积极进取,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

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我一定会永久铭记。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篇三在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傅雷家书》,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的人。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

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

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

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

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

傅雷的爱子教子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傅雷在书信中善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

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

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

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

傅雷夫妇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

读了这本书,让我更多的了解与理解父母。

让我知道了子女要多和父母沟通,相互了解。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500字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篇四一、傅雷的爱子情深“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前面的语句摘自《傅雷家书》,是傅雷老师写给他儿子傅聪的。

从上面的语句,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

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

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八月怀胎到十月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

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

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

毕竟是骨肉之情。

作为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二、傅雷对儿子的鼓励“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变化的确很多。

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

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

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

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

”这是傅雷老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

这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

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

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

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三、傅雷的嘱咐“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

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

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

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

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

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

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

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青春期的我们,应该放下逆反的心理,听从父母的教训,理解父母的苦心。

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我们以后的生活更加轻松、快乐。

四、母亲的关心“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

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参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

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体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

”要说还是母亲的心细,父亲在儿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亲在最细微的地方——儿子的感情问题着手,给儿子一明确的道路方向。

告诉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是那里。

我们也应接受傅雷妻子的教训,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重点,明白自己的任务以及道路和方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把握住方向的分寸。

这样有助于我们成功。

五、傅雷爱子心切“孩子,我谑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

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老师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

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俗话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

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

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

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六、总结:傅雷形象看过全文,犹如跟傅雷老师对话一样,一个生动形像的傅雷展现在眼前,似乎傅雷就是我的父亲,在对我进行谆谆教导。

对傅雷老师最深的印象,就是傅雷老师的爱子情深,管教有方。

以前我曾经看过刘庸老师写的《肯定自己》,也是对儿子的告戒,从字里行间里面体现出了刘庸老师对儿子的疼爱。

两本书表现的都是对儿子的疼爱以及管教的方法。

而他们本质上却有不同的地方。

《傅雷家书》告诉我们的是怎样把握自己的心态,怎样把自己的学业、事业发展完善,而《肯定自己》告诉我们的更多的是开放的思想,以及独立的观念。

接触傅雷老师的《傅雷家书》我就体会到了,一种中国传统的但又包含先进的思想。

我很欣赏傅雷老师告诉儿子的学习的方法,但我不是很喜欢傅老师对儿子情感的宣泄,与刘庸相比,傅雷明显得比较含蓄、保守。

从书中我体会了父母对我含辛茹苦的养育,他们辛辛苦苦的工作,为我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在一个舒适的场所学习,用功努力,能为将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

他们辛苦了!而我们还总是不懂道理,逆反的心理一天比一天强盛,置父母的苦口婆心于不顾,一意孤行。

其实到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没有才能、水平,以后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其实,说白了就是没有学问,哪能挣得钞票?没有钞票又能从哪吃饭啊?我想,我们应该理解父母的苦心,努力学习,回报他们!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篇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而一对父子的通信,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得到如此多的认同,这就是《傅雷家书》不同于普通家信之处。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

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所培养的对象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且最终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

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最要紧的是‘人’。

在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的“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

”这些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

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薄”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

然而,她同样为了不再忍受人格尊严被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共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

或许更多的是徇情,这也算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吧。

他们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孩子成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

是他们教儿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他们的人生的句号中,就是用“人”字所结束。

一切美好的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

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得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家教得过严,过细而“不以为然”一样。

然而正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让他们照一照自己给了孩子一些什么?为了孩子他们自己应该怎样做事做人?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

他的音乐译著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热爱之情同样流露给了学生。

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

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许多丰富的养料,而父亲也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中,犹如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一样,让他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

后来的事实更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还是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甚至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半点言行。

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这种关爱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随父爱而来。

这位严肃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也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作为父亲的傅雷很早就发现在儿子傅聪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音乐工作者的素质,正如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一样。

他为幼小的孩子亲自编制教材,制定日课,一一以身作则,且亲自督促,严格执行。

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

他自己做到,也同样要求儿子做到,真乃真父子啊!

4032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