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阴阳五行相声台词集合五篇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内经天地自然法则

导语: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第1句】:天人合一,顺应天地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合,万物滋生,人类为万物之中最为贵重的成员,是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存的。

因此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

道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不单是四时气候变化必须适应与顺从它,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水质空气等,包括人体也必须很好地加以保护并顺从它、适应它。这些都是养生防病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第2句】:“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

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第3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上古知道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安排生活,养生之法就是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人体内的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就会产生疾病),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能饮食单一,暴饮暴食,大鱼大肉,酒足饭饱等),在起居作息上同样要有规律(不要熬夜,经常熬夜会造成人体内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等),不能过于让身体疲劳透支。如此,人的外形和体内的元气就得到了养颐,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岁。而如今的人,对养生不已为然,饮酒无度,以消耗和糟蹋自己的身体为正常,经常醉酒行房,为所欲为,无节制地耗散先天之精气(性欲无度就是在消耗生命的本源,节制性欲,固精保气,为养生之道),当今的人也不顾身体得状况,过分使用精力,满足一时之快,寻欢作乐的方式都是有悖于养生之道的,所以到了五十岁便提前衰老了。

【第4句】:清净内守,调和情绪

主张以调养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认为精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对抗衰老、延年益寿。人的思、虑、智、志、急、魂等,均由精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第5句】:人有三宝精、气、神

人,从本质上说,只有三样东西:精、气、神;养生,从根本上说,只有也只需养精、养气、养神。把握住“精气神”的养生,是最本质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养生。养精是养生的基础,养气是养生的路径,养神是养生的关键;只有精气神一起养,用“气”来连通“精”和“神”,我们的身体才能“阴平阳秘”,我们的健康才能持久。

【第6句】:清积除弊,血脉畅通

道医有个概念叫“积聚”。积聚分为:气积、血积、食积、酒积、痰积、肉积、水积、乳积……这些积滞犯于经络则经络湮瘀,犯于血脉则血脉阻塞,犯于五脏则五脏受累,犯于筋骨则筋骨获殃。究其积聚的成因,道医认为有外因和内因两大因素。所谓外因,道医认为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谓内因则是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营养过剩、运动量减少使营养物质不能消耗利用而积存体内、或因情志抑郁造成阴阳代谢失衡、有毒物质和惰性物质不能及时排泄而滞留体内,这就是造成积聚的主要原因。

道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积为百病之源,先积而后着风。我们不妨结合积聚的成因来看一下现代疾病及亚健康症候群中没有一个不与积聚有直接因果关系,故有十人九积之叹!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积聚不除,人何以堪。《内经·汤液醪醴论》针对上述“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的普遍现象,响亮地提出了“清积”这个典型的调治原则,用清泻祛积的方法,疏通洗涤脏腑血脉,这样才能达到精神自生,形体自盛,骨肉健壮,健康长寿的目的。

【第7句】:形劳而不倦

生命在于运动,但是要运动的适度,即“形劳而不倦”。一方面其认为人体是需要运动的,即“形劳”。因为人身的气血要流通运动,就像江河里的水,日夜奔流不息,如果停滞了,水就会发臭、腐败,或者由于淤积而冲开河堤泛滥成灾。因此人不能贪图安逸,运动不足。另一方面,运动不能过度,即是其言“劳而不倦”;若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第8句】:谨和五味、食饮有节

《黄帝内经》的“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等饮食调养。此学派主张饮食调养,补益精气,纠正服腑阴阳之偏,以达到调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唐代名医孙思邈是这个学派的一代宗师,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痛,养老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

【第9句】:综合调摄

《黄帝内经》认为,影响人体健康是由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除上述天时气候、地理环境、水质空气等外界因素外,人体自身的精神情态、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劳逸房事等内在因素也相当重要。

因此,要想防病健身、延年益寿,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调摄。正如《灵枢·本神》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充分说明,人体养生必须是全方位的,只孤立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成的。既要强调顺从天地自然外界因素,又要强调调和情志、安定居处、节制房事、调节饮食等来保养身体。在具体方法上,要根据自身各方面条件及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各种养生术,综合调理,全面摄养,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第10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因为“肝开窍于目“而“肝受血而能视“,所以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过度卧床,易使肺缺乏新鲜空气的调节,肺的机能不强健,而肺主一身之气,所以人体的“气“由此受伤;

久坐伤肉:长时间久坐,不活动,周身气血运行缓慢,可使肌肉松弛无力,而“动则不衰“,动则气血可周流全身,使得全身肌肉尤其四肢肌肉得养;

久立伤骨:久立伤腰肾,肾藏精,而精生髓、髓为骨之液,可养骨,故久立会损伤人体骨骼的功能;

久行伤筋:久行能使膝关节过度疲倦,而膝为筋之府,所以说久行伤筋。

拓展阅读:内经——唤醒内在的曼达拉

胎儿的.生长第一个七天生起来的脉,并不是以这个脉为主。我的话逻辑很清楚,我现在是讲暂定第一个七天生起来的就是中枢神经的脉。他讲脉是什么?中枢神经也可以解剖的,我们的背脊骨这个骨节,一节一节连起来,中间是一条空管。把背脊里头解剖了,分析起来有三层,硬骨头里头软骨,软骨里头一种液体,液体里头还有空的,那个是脉。所以脉跟气,跟水一起结合的。

那么我们人体上呢?整个的人体百分之七十是水分液体。拿我们《易经》的八卦来讲,风水叫“涣”,散开了。所以第一天起来是这样。这个中脉所发生的以脉为主。我们正在研究《庄子》,我已经讲《庄子》内七篇,其中讲庖丁解牛的时候,提到过“缘督以为经”,以中枢神经为基础。背脊骨为主叫督脉,一切生命都是这里先发展。

譬如我们的神经,以背脊骨为中心左右交叉,过去晓得是交叉,与量子力学的变是一样,是一个变化的形态;还有一个变化形态在神经。所以密宗画了很多的图案叫做曼达拉,曼达拉梵文翻译过来就是道场。反正是图腾的标记,是图案。有些三角形,有些四方形。譬如我们生命的关系到处都有三角,你看自己身上画一画,我们三角多得很。我们两只眼睛下来这样叫三角,到处是三角。整个三角兜拢来是四角方的,整个方的变成圆的这么一个身体。你们画的图,一条线这样交叉也是一个图案。密宗很多的画很好看,老师啊!我送你一张曼达拉,西藏买来的。我说好。这是科学的,科学的图案,但是他们当成宗教崇拜。

中脉生起来是在第一个七天,以后七天一个变化,七天转换一个气,换句话说是生命的能量转变。由入胎到婴儿生出来,三十八个七天,每七天的变化是一个气化,能量变换了,名称都不同。印度同我们《黄帝内经》讲的又不同,太详细了,包括每个转化生出了多少脉。譬如讲人体上脉的路线,由足趾头到头上,依肚脐为中心散开,这是粗的来讲。

所以看密宗很多佛像的图案,画得很科学的,不是迷信。为什么科学的东西变成宗教的迷信呢?我们中国人懂,孔子在《易经》里告诉你,“圣人以神道设教”,其实没有宗教,宗教是人建立的。所以禅宗有两句名主:“魔由心造,妖由人兴”。什么叫魔?什么叫鬼?都是唯心的。谁做的?是人造的,盖个庙子,雕个木头在那里,这是菩萨,这是土地公,你不信就出问题。其实哪里来的?心物一元的,科学的,所以他的图画是这么一个东西。

从肚脐以上到胸口,你看画的佛像,我们中国塑的佛像大肚子坐在那里,这不是真的佛像。西藏画的佛像,那是真的,三围均匀,不管男女,工夫到了一定是这样。这是气脉的关系。肚脐以上到心脏这里,刚才讲研究中医,风大这个气这里是下行气,不是上行气。老年人便秘,假定你用药用错了,给他泻得太厉害,把下行气泻完,老人很快就死了。所以死亡以前肛门会打开,下元的元气空虚了,下行气没有了,所以死亡。

内经中的法天地阴阳

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下面是内经中的法天地阴阳,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天人合一,顺应天地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合,万物滋生,人类为万物之中最为贵重的成员,是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存的。

因此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

道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不单是四时气候变化必须适应与顺从它,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水质空气等,包括人体也必须很好地加以保护并顺从它、适应它。这些都是养生防病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2“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

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3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上古知道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安排生活,养生之法就是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人体内的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就会产生疾病),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能饮食单一,暴饮暴食,大鱼大肉,酒足饭饱等),在起居作息上同样要有规律(不要熬夜,经常熬夜会造成人体内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等),不能过于让身体疲劳透支。如此,人的外形和体内的元气就得到了养颐,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岁。而如今的人,对养生不已为然,饮酒无度,以消耗和糟蹋自己的身体为正常,经常醉酒行房,为所欲为,无节制地耗散先天之精气(性欲无度就是在消耗生命的本源,节制性欲,固精保气,为养生之道),当今的人也不顾身体得状况,过分使用精力,满足一时之快,寻欢作乐的方式都是有悖于养生之道的,所以到了五十岁便提前衰老了。

4清净内守,调和情绪

主张以调养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认为精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对抗衰老、延年益寿。人的思、虑、智、志、急、魂等,均由精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5人有三宝精、气、神

人,从本质上说,只有三样东西:精、气、神;养生,从根本上说,只有也只需养精、养气、养神。把握住“精气神”的养生,是最本质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养生。养精是养生的基础,养气是养生的路径,养神是养生的关键;只有精气神一起养,用“气”来连通“精”和“神”,我们的身体才能“阴平阳秘”,我们的健康才能持久。

6清积除弊,血脉畅通

道医有个概念叫“积聚”。积聚分为:气积、血积、食积、酒积、痰积、肉积、水积、乳积……这些积滞犯于经络则经络湮瘀,犯于血脉则血脉阻塞,犯于五脏则五脏受累,犯于筋骨则筋骨获殃。究其积聚的成因,道医认为有外因和内因两大因素。所谓外因,道医认为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谓内因则是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营养过剩、运动量减少使营养物质不能消耗利用而积存体内、或因情志抑郁造成阴阳代谢失衡、有毒物质和惰性物质不能及时排泄而滞留体内,这就是造成积聚的主要原因。

道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积为百病之源,先积而后着风。我们不妨结合积聚的成因来看一下现代疾病及亚健康症候群中没有一个不与积聚有直接因果关系,故有十人九积之叹!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积聚不除,人何以堪。《内经·汤液醪醴论》针对上述“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的普遍现象,响亮地提出了“清积”这个典型的调治原则,用清泻祛积的方法,疏通洗涤脏腑血脉,这样才能达到精神自生,形体自盛,骨肉健壮,健康长寿的目的。

7形劳而不倦

生命在于运动,但是要运动的适度,即“形劳而不倦”。一方面其认为人体是需要运动的,即“形劳”。因为人身的气血要流通运动,就像江河里的水,日夜奔流不息,如果停滞了,水就会发臭、腐败,或者由于淤积而冲开河堤泛滥成灾。因此人不能贪图安逸,运动不足。另一方面,运动不能过度,即是其言“劳而不倦”;若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8谨和五味、食饮有节

《黄帝内经》的“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等饮食调养。此学派主张饮食调养,补益精气,纠正服腑阴阳之偏,以达到调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唐代名医孙思邈是这个学派的一代宗师,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痛,养老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

9综合调摄

《黄帝内经》认为,影响人体健康是由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除上述天时气候、地理环境、水质空气等外界因素外,人体自身的精神情态、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劳逸房事等内在因素也相当重要。

因此,要想防病健身、延年益寿,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调摄。正如《灵枢·本神》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充分说明,人体养生必须是全方位的,只孤立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成的。既要强调顺从天地自然外界因素,又要强调调和情志、安定居处、节制房事、调节饮食等来保养身体。在具体方法上,要根据自身各方面条件及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各种养生术,综合调理,全面摄养,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10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因为“肝开窍于目“而“肝受血而能视“,所以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过度卧床,易使肺缺乏新鲜空气的调节,肺的机能不强健,而肺主一身之气,所以人体的“气“由此受伤;

久坐伤肉:长时间久坐,不活动,周身气血运行缓慢,可使肌肉松弛无力,而“动则不衰“,动则气血可周流全身,使得全身肌肉尤其四肢肌肉得养;

久立伤骨:久立伤腰肾,肾藏精,而精生髓、髓为骨之液,可养骨,故久立会损伤人体骨骼的功能;

久行伤筋:久行能使膝关节过度疲倦,而膝为筋之府,所以说久行伤筋。

拓展阅读:黄帝内经中疾病的三个成因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都讲得很透了。

第一句是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板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聚不散的本质的相同的。学中医是重本质,而不重名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不要被病名吓到。所以一切包块结聚,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思虑过度啊!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无私也,无为也,岿然不动,感而遂通。人多思则多病,寡思则寡疾,清心寡欲,即是延年益寿。

恐则气下,人容易害怕担忧,不好的事情总会来,这叫怕什么来什么。人一恐惧,腿脚就无力,一牵挂担忧,心被绊住了,腿都迈不动,所以腰脚以下的疾病,比如尿频尿急,遗精滑精,抽筋,腿脚酸软无力,肿痛等,都离不开恐则气下,因为肾主腰脚,恐伤肾。

第二句是生病起于过用。现在天底下疾病种类越来越多,病人头疼,医生也头疼。为什么呢?现代研究认为,我们这时代,绝大部分病,癌症肿瘤三高等,大都是生活方式病,是心理思想病。生活方式太快了,我们看什么叫疾病?疾者快速也,疾风知劲草,疾病就是病在快字上,快餐文化,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处于透支状态,身体过用状态,身体就出问题了。所以病人有千百个疑惑问题,老问医生我该忌什么,你只要懂得一句话,原则性的一句话,就是忌过度过用过快,那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好用。现代人用心用眼的频率程度,是古人的几十几百倍,你想一下,心意识静不下,身体怎么会好呢?苏东坡看到这里,感叹地说,安心之外无他方。

第三句是德全不危。《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篇就把养生最高境界讲出来,道德日全,就没有危险,道德不全,身体四处就容易有危险,人们一直以为道德只是一个人的修养标准,不知道也是一个严格的健康的科学概念。德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必得其禄,必得其位。古书上讲,亡德而富贵者,谓之不幸。一个人没有道德,却空有富贵,这样堕落起来,就像箭一样快,还不如清苦生活,少造业。所以我们要懂得建立自己道德,有好道德不是别人的需要,是我们自身健康的需要,我们大家严重低估了道德的价值,德全不危,德危不全啊!那些上古之人,能够活得绘声绘色,有滋有味,过了百岁,还动作不衰,是什么原因呢?他们道德淳朴啊!所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他们不惧于物,不为物役,所以形与神俱,所以尽终其天年年,度百岁乃去。

孙思邈又叫孙真人,他看到这点后在《千金要方》上感慨地说,道德不全,纵服玉液金丹,不能长寿。道德日全,不祈寿而寿延,不求福而福至,此养生之大经也。所以养心山庄我们养什么呢?养德啊!养的就是这颗清净心。

内经天地五味

《内经》包含了天文,地理,人事。所以张景岳说《内经》是“上极天文,下穷地理,中悉人事”。下面是内经天地五味,和小编来看一下吧。

饮柠檬水以美白肌肤,这是现代都市人较流行的做法。科学说,柠檬含有维生素C、柠檬酸等,具有抗氧化、促进肌肤新陈代谢、延缓衰老及抑制色素沉著等作用。科学指出柠檬美白的现象,却没解释柠檬何以能「促进肌肤新陈代谢、延缓衰老」之原理。这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现代科学分析的化学物质「柠檬酸」与中国传统医学中柠檬之「酸」味,名同实异。前者是器物的分子学概念,后者是无形无质的感官味觉;前者重在分子结构的推演,后者重在味觉功能的抽绎。分子论未能揭示的「酸」之原理,千万年来既已存续于古中医。

五味,酸苦甘辛咸,是天地赐于人类的五种基本味觉类型。

《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地虽广大不可量,但仍可以生活中常见草木之色味来切度之。所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系辞》)义即傍此。

中国古人将这五种味道与心肝肺脾肾之五脏、东西南北中之五方、春夏长夏秋冬之五时、木火土金水之五行、风寒暑湿燥之五气对应。五味的生克制化,与五脏五方五时五行五气的演进规律相和合。古人以此为桷榬,建构了中国固有医学之廪瓴。赖此五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古中医亦以此奠定了她在人类文明史的旌标,其高度至今未被超越。中医坟典《黄帝内经》,以对五味用藏的推演,成为人类气味学鼻祖。

五味明,天地知。

天地万物,人为之灵,故万物皆能为我所用。万物用之最善者,莫过于五味。《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天地以阴阳勃伏为朝夕,人以气味入出为死生。气入心肺,音声出,颜色明;味入肠胃,厥化津血,以养五脏。形神怡和,岁月康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气有开阖逆顺,味有薄厚通泄;气由清阳而见神明,味由浊阴而养脏腑。气以味出入昼夜,味以气更代水火。知气味者,调之以阴阳;善阴阳者,运之以气味。故《大论》又曰:「味出下窍,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甘酸辛苦,养生之法门;薄厚通泄,祛邪之通道。熟谙五味,岐黄之道过半矣。

五味于五脏各有所属。

《素问·六节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其味苦,其色赤,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其味辛,其色白,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其味咸,其色黑,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概言之,心,南方火,味苦;肺,西方金,味辛;肾,北方水,味咸;肝,东方木,味酸;脾,中央土,味甘。以五味应合五脏五色五方五时五行五气,大至天地,细至毛发,正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观。此「天人合一」观畴寘中国哲学,中医是其典式。而五味,则是中医之甓甃。

这里需向读者指出的,是此段《脏象论》的最后一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系于肝侧,为肝之弼辅。民谚「肝胆相照」,即谓肝胆二脏互为表里不可磔析。肝虽有将军之谋虑,仍需胆中正之节制。惟胆气平和中正,诸脏乃能乂安无惧。胆主精神(西医谓神经),凡精神疾病,诸如焦躁、恐惧、惊吓等,都与胆攸关。西医临床不知胆主精神这一功能,视胆为无用之物,轻易即将胆囊炎、胆结石等病患的胆切除。而病家通常并没因胆切除身体好转,反致精神转恶、体能下降,百病丛生,咎辜终生。西医理法粗疏,刀鉏之害,莫过于此。

养生祛病,五味为尚。《素问·脏气法时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此为五味之禀赋。辛散,则能开郁;酸收,亦能消化;甘缓,多耦淡渗;咸耎,又常润下。此为五味之常性。今人食柠檬以美白,即取酸味消积化滞之功能也。笔者前文《千年长赋一消渴》:糟粕渣滓壅积肠道,郁毒滋溢,则皮肤灰败,毛发枯瘁,口气秽恶,四肢怠懈,精神萎糜,甚而脏腑罹患暴疾,可知肠道不洁是百病之源。故养生祛病,洁净肠道为首功。中医「下」法为之根本。今,酸味入肠,消积祛滞,促进肠道蠕动,推动肠道排泄糟粕郁毒。糟粕出,郁毒清,肠道洁,百病除,肌肤重焕光泽。此似柠檬之用,实则「酸」味之能矣。

酸之消积,最为常见。如年节期间,饮食厚腻,大鱼大肉,肠胃盛满,通常一碟酸菜,或一碗酸汤,解腻去垢,精神大见清爽。一些「三高」患者常饮醋汁以化血栓降血脂等,大有来自。知「酸」之能,美容祛病则大可不必泥于柠檬,凡「酸」味之物,山楂、刺梨、各式酸菜等,效验彰著。

除酸之外,饮食之中,辛亦多用。辛,发散开郁。葱韭味辛,其入肠,以辛之发散开郁鼓动肠道,推动肠道排泄糟粕。糟粕尽出,郁毒驱灭,营养精微物质吸收增多,气血化生来源大开,体能增强,床帏之事自然勃兴。故坊间有「葱韭壮阳」之说。

老辈人常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亦同此理。夏天阳气兴发在外,阴气凝闭于内;冬天阳气蛰藏在内,阴气肃杀于外。人身阴气盛则病,阳气盛则健。所谓养生,无非逐阴散阴、生阳护阳。萝卜、姜,气味辛温。夏吃姜,辛入中焦,发散驱逐体内凝滞之阴,以长阳气;冬吃萝卜,仍在辛味温开,以卫伏阳。萝卜入肠,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肠鸣增加,甚至能感觉到肠道在肚子里的`蠕动。所以吃萝卜俗称「顺气」。肠道蠕动加快,排出体内渣滓亦更通畅。

他如夏天食苦瓜消暑清火。苦入心,味能降下。夏日炎炎,心烦意乱,苦降心火,烦热自退。清暑清火,非瓜之能,实「苦」之功也。五味之能,百姓日用而不知。

柠檬、生姜、葱韭、萝卜、苦瓜,生活中再平常不过之细物,却蕴含了中医养生治病的法理:五味制化。

五味虽能养生,然纵欲过度,嗜味不知节制,则病害生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五味致眚的徵象,因五脏而异。《素问·五藏生成篇》:「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五脏所「合」者,外应也;五脏所「主」者,所不胜也,为其所克者也。咸入肾,肾属水,嗜咸过度致水盛;水盛乘火,心为火,血脉及形貌颜色为之应,心伤故血脉稠厚蹇塞不通,颜色作黑。同理,嗜酸过度,木盛乘土,脾为土,肉腠及唇吻为之应,脾伤故肉胝不和口焦唇揭;嗜甘过度,土盛乘水,肾为水,骨、发为之应,肾伤则骨病痛而头发自落;嗜苦过度,火盛乘金,肺为金,皮、毛为之应,肺伤故皮毛枯槁;嗜辛过度,金盛乘木,肝为木,筋爪为之应,肝伤故手足胫股痉挛,甲爪干枯无华。五味薄厚,五脏荣衰,生理纲纪,不过五行之生克矣。日益增多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心脑血管病、脂肪肝等患者,都是平时荤腥厚腻,不知节制,甘咸摄入过多所致。这些病在过去一般称作「富贵病」,粗食疏饭的贫窭之人,少见此「贵恙」。故古圣戒之曰:「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如法,如节制五味之法矣。是以养生之法,宜甘淡,不宜奢糜。「衣不重彩,食不重味」,古人以简淡为尚,恬适为用;今人则不然,衣必锦绣,食必厚味,甘咸滋腻于口腹,声色惑乱于耳目,欲利交争于膏肓,能不危殆乎。

五味除了饮食日用,其攻邪治病,亦为中医蒿矢。

五味所忌,卫生大过。《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辛属肺金,肝病禁辛,金克木也;咸属肾水,心病禁咸,水克火也;酸属肝木,脾病禁酸,木克土也;甘属脾土,肾病禁甘,土克水也;苦属心火,肺病禁苦,火克金也。五味相率,五脏相制,五行相克也。《素问·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骨,骨病无多食咸;苦走血,血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肺主气,职肃降;辛入肺;气病无多食辛者,肺病,气机肃降不利,发散之辛入肺,致厥气上逆,故重益肺病。同理,肾主骨,咸入肾,肾病,咸入重益其病,故骨病无多食咸。心主血脉,苦入心;血病,苦入重益其病,故血病无多食苦。脾主肉,脾病,症见肉腠虚浮胖湿,甘入重益其病,故脾病无多食甘。肝主筋,肝病,症见筋节痉挛,酸入重益肝病,故痉挛者无多食酸。五味太过,五脏不堪负也。

五味补泻,乃因虚实。《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五味之能,极于岐黄。明于五味,岐黄之道过半矣。

古人历经千万年的探索验证,以心神为纲,以护阳为目,以五味为之枢机,建立了中国固有医学的恢弘体系。古人用药,都是再平常不过的草木根荄,却能化腐朽为神奇,药到病处。非古人有神功秘技,惟稔熟医理,掌握枢机,纲目并举而已。

中医治病,人、症、时、地,各有不同,然,理法惟一。纲举目张,才能成竹在胸。组方随手拈来,效验如汤泼雪。任耳疾病千变万化,只要抓住纲领,它就不能为害人间。理法不明,犹无拄拐之瞽瞀,这路要怎么走?现在中医院校的学子们,虚浮躁进,为生业计,背经抄方,寝不暖席,食不甘味,不可谓不用功。所谓经方秘方,都是前人经验之作,然不知其处方用药原理,纵背一肚子经方秘方又能如何?捏着死方医活人,既使偶尔见效,亦是瞎猫逮住死老鼠,蒙对了。理法不明,蒙对的概率亦会越来越小。如此,不仅病患,医者自己亦会埋怨老祖宗的方子无效,是忽悠人,甚而连带中医一并扫入垃圾堆。世无明医,竖子误人也。中医之凋蔽,不在中医本身,而在恃中医混饭之人无术耳。

法天地阴阳:《黄帝内经》10条天规

引导语:《黄帝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等等学说,今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黄帝内经》10条天规。

1天人合一,顺应天地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合,万物滋生,人类为万物之中最为贵重的成员,是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存的。

因此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

中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不单是四时气候变化必须适应与顺从它,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水质空气等,包括人体也必须很好地加以保护并顺从它、适应它。这些都是养生防病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2“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95]。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3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上古知道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安排生活,养生之法就是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人体内的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就会产生疾病),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能饮食单一,暴饮暴食,大鱼大肉,酒足饭饱等),在起居作息上同样要有规律(不要熬夜,经常熬夜会造成人体内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等),不能过于让身体疲劳透支。如此,人的外形和体内的元气就得到了养颐,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岁。而如今的人,对养生不已为然,饮酒无度,以消耗和糟蹋自己的身体为正常,经常醉酒行房,为所欲为,无节制地耗散先天之精气(性欲无度就是在消耗生命的本源,节制性欲,固精保气,为养生之道),当今的人也不顾身体得状况,过分使用精力,满足一时之快,寻欢作乐的方式都是有悖于养生之道的,所以到了五十岁便提前衰老了。

4清净内守,调和情绪

主张以调养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认为精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对抗衰老、延年益寿。人的思、虑、智、志、急、魂等,均由精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5人有三宝精、气、神

人,从本质上说,只有三样东西:精、气、神;养生,从根本上说,只有也只需养精、养气、养神。把握住“精气神”的养生,是最本质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养生。养精是养生的基础,养气是养生的`路径,养神是养生的关键;只有精气神一起养,用“气”来连通“精”和“神”,我们的身体才能“阴平阳秘”,我们的健康才能持久。

6清积除弊,血脉畅通

中医有个概念叫“积聚”。积聚分为:气积、血积、食积、酒积、痰积、肉积、水积、乳积……这些积滞犯于经络则经络湮瘀,犯于血脉则血脉阻塞,犯于五脏则五脏受累,犯于筋骨则筋骨获殃。究其积聚的成因,中医认为有外因和内因两大因素。所谓外因,中医认为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谓内因则是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营养过剩、运动量减少使营养物质不能消耗利用而积存体内、或因情志抑郁造成阴阳代谢失衡、有毒物质和惰性物质不能及时排泄而滞留体内,这就是造成积聚的主要原因。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积为百病之源,先积而后着风。我们不妨结合积聚的成因来看一下现代疾病及亚健康症候群中没有一个不与积聚有直接因果关系,故有十人九积之叹!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积聚不除,人何以堪。《内经·汤液醪醴论》针对上述“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的普遍现象,响亮地提出了“清积”这个典型的调治原则,用清泻祛积的方法,疏通洗涤脏腑血脉,这样才能达到精神自生,形体自盛,骨肉健壮,健康长寿的目的。

7形劳而不倦

生命在于运动,但是要运动的适度,即“形劳而不倦”。一方面其认为人体是需要运动的,即“形劳”。因为人身的气血要流通运动,就像江河里的水,日夜奔流不息,如果停滞了,水就会发臭、腐败,或者由于淤积而冲开河堤泛滥成灾。因此人不能贪图安逸,运动不足。另一方面,运动不能过度,即是其言“劳而不倦”;若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8谨和五味、食饮有节

《黄帝内经》的“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等饮食调养。此学派主张饮食调养,补益精气,纠正服腑阴阳之偏,以达到调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唐代名医孙思邈是这个学派的一代宗师,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痛,养老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

9综合调摄

《黄帝内经》认为,影响人体健康是由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除上述天时气候、地理环境、水质空气等外界因素外,人体自身的精神情态、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劳逸房事等内在因素也相当重要。

因此,要想防病健身、延年益寿,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调摄。正如《灵枢·本神》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充分说明,人体养生必须是全方位的,只孤立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成的。既要强调顺从天地自然外界因素,又要强调调和情志、安定居处、节制房事、调节饮食等来保养身体。在具体方法上,要根据自身各方面条件及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各种养生术,综合调理,全面摄养,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10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因为“肝开窍于目“而“肝受血而能视“,所以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过度卧床,易使肺缺乏新鲜空气的调节,肺的机能不强健,而肺主一身之气,所以人体的“气“由此受伤;

久坐伤肉:长时间久坐,不活动,周身气血运行缓慢,可使肌肉松弛无力,而“动则不衰“,动则气血可周流全身,使得全身肌肉尤其四肢肌肉得养;

久立伤骨:久立伤腰肾,肾藏精,而精生髓、髓为骨之液,可养骨,故久立会损伤人体骨骼的功能;

久行伤筋:久行能使膝关节过度疲倦,而膝为筋之府,所以说久行伤筋。

10461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