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因陀罗的经典台词合集100条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金刚经》剖析

佛法中的“金刚”一词有二义:一是坚固、不可分离之义。如密宗“金刚乘”、“金刚持”之“金刚”,就是象征理识不离、智慧方便不离等等。人体的意识和肉体是不能分离的,一分离人就死了;阴阳是不能分离的,很多东西一旦分离事物本身就不存在了。所以密宗金刚乘就是利用人体规律来修炼。人身上有整个宇宙间的25种对立双合物,成双成对的阴阳。修密宗的就是根据事物本身阴阳不可分离的规律来修炼的,所以叫做金刚乘。二是指一种坚不可摧、威力无比的武器——金刚杵。欲界三十三天天主因陀罗(俗称玉皇大帝)是欲界的天人,寿也很长,神通也很大,他手里有一件武器叫金刚杵。有一个传说故事中讲道因陀罗率领天兵天将与阿修罗作战时手持的武器就是金刚杵。据说因陀罗抛出金刚杵,如雷电霹雳,能炸平石山,使阿修罗孕妇闻声而个个流产。因此佛法中用“金刚”来形容能破执断惑、无坚不摧的般若智为“金刚智”,把禅的最高境界称作“金刚禅”。

那么用金刚智所破的“执”,只得是什么呢?

“执”也叫“执著”,是指与世俗的智见联系在一起的迷妄观念,分为隐、显两种,也就是细微的一种和明显的一种。明显的一种“执”,称“见惑”,见道以后就可以把这种妄念消除。但渗透在习性中的相当顽固的东西是隐分的,其隐分执实习染的彻底破除之日,就是成佛之时,需要很长时间,到见道以上经过十地才能破除。“执著”从性质上分只有执长、执断两种。“执常”也叫执“有”,“执断”也叫执“空”,但其本质都是“执实”。“执”就是认定、“抓紧不放”。比如认为钱是可爱的,权是可爱的,利益是可爱的,都是需要的,都是真真实实的,用手抓得紧紧的,这就是执著。如爱执,就认定其爱的对象是可爱的,是真的,其思想感情就像一双手紧紧抓着爱的对象不放,这就是一种执著。佛说“空”的目的,就是为了揭露一切事物的假面貌。有一位哲学家说得很透彻,“美女”就是花容月貌后面隐藏的骷髅。佛法就是揭露这种本质,让人们看清事物的真相、骗局和虚情假意。人们也许会说,我们所看得到、摸得着、感受到的都是真的,这怎么能说“假”、怎么能说“空”呢?对这种“真实”佛家从不否定。佛亲自说过:“世人与我争,我不与世人争,因为是人认为‘有'的,我也认为‘有',世人认为‘没有'的,我也认为‘没有'。”那么佛经上说的“假”和“空”是什么意思呢?佛经上所说的“假”和“空”是从真谛的角度说的。这种“假”和“空”的真正体验性的理解,要靠无分别真智的产生,并非世间俗智所能达到。我们所能理解到的“假”和“空”,只能从概念上来理解,不是体验性质的,所以不深不透,真正的悟空要靠无分别智的产生。“假”是指我们所能看到、摸到、感觉到、体验到、认识到的这个形形色色的现象世界、感性世界。对这类事物和现象,心理和感觉正常的人都能做到符合实际的判断,从世间俗智的角度来看是真实的,所以称作俗谛。如果否定俗谛、事谛,就是否定佛法。因为佛家的轮回转世、因果业报、积德行善、修持证果、四身事业都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缘起现象的确认基础上的。只说空假而抛弃事法者是对佛法没有真正理解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正如龙树所说:“宁可执有,不可执空。”如果不分场合,说一切都是空的,什么道理都不讲了,善恶也不讲了,那还能行?在这种情况下,宁可不讲空,也得讲有。“空”是更高的境界,所以不能一看到《金刚经》中讲一切都是空的,就把一切都否定了,以后觉得一切都没有了,什么都是空的,结果道德也不讲了,善恶也不讲了,修也不修了,那样就走上了邪道。既然说缘生之物是真实的,那么为什么还说“假”的、“空”的呢?所谓“假”是指缘生(众缘合成)之物没有真实的,可以指出来为其物的“自性”,其实质是空的。如手表由各种零件组成。其中的每个零件都不是手表,其形状表壳也不是手表。你能指出来手表的自性在哪里吗?手表是存在的,但“手表”这个名称所代表的对象除了众多零件以外没有别的可称作手表的东西,而且每个零件如时针,单独拆开或者从它的物质元素上也找不到可称作“时针”的东西,那么时针又何在?这样看来“手表”只不过是一个随便起的名称,其实质又何在?又如电影银幕上的人物、行为动作是真是假?若说是“假”,它却有声有色,而且正常的视觉和听觉都能感受,也能引起感情和思想活动;若说是真,银幕上的杀人放火是真的杀人放火吗?流的血是真的血吗?显然不是。从见道以上的悟者的眼光看,世人都是迷惑颠倒、以假当真的傻瓜。俗谛事相之所以被称作“假”,是悟者所见,在未得般若智之前,世人谁也不会承认是“假”。但从事物的“自性”上说,连假都不存在。因为,假相虽非真相,但也有相(幻有),而“自性”纯属虚构,如空花、兔角,如虚空。正如当代全世界公认的佛学大师喜饶嘉措(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藏传佛教著名学者)说的:“我们所说的‘空'是指兔角之空,并非兔子之空(兔子是幻有、假有)。“缘起”(幻有)、“性空”(毕竟空)的真正的意思就是这样。有人说什么:“手表是金属零件等因缘凑合起来的,就是‘缘起';可是手表未造以前,手表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性空'。”哪有这样解释性空的道理?手表未造之前没有手表,手表被砸碎销毁后也没有手表。这个简单的道理还需要用高深的中观这里来解释吗?还说什么“原来的本体是有”。如果本体是指自性的话,佛法从来不承认这种“有”;如果把“空”当作一种与有相对的“存在”而称作“有”的话,也彻底错了。因为“空也空”才是真谛义。那么“空有一体,空不毁有,有不碍空”是什么意思呢?“空”不妨碍俗谛的“有”,“有”是必须作为承认的前提的,只不过看成是假的、暂时的联系。有也不是本质上的有,是缘起的有,临时的有,各种组合条件的有,没有自性的有,所以说“有不碍空”。“有”是事物的现象,“空”是事物的性质,这两个概念并不矛盾。从众缘和合的现象上看是“有”;从不依赖因缘,脱离周围事物的关系的单【第1句】:独立和一成不变的自性上求却不可得,便是“空”。“有”是体,“空”是性,互不影响,互不妨碍。认识到“有”而不认识到“空”是堕入常边;认识到“空”而认识不到“有”是堕入断边。有空统一,认识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离空无色,离色无空,色空互为前提,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才是正确的。从真谛的意义上是“空”,是否定概念,即无;从俗谛意义上是“有”,是肯定概念,是有。若不分真谛俗谛,笼统说任何事物都是非空非有,这就将不通了。“非空非有”是非常矛盾的,非空非有中间没有第三者存在,不是空就是有,不是有就是空,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那么“非空非有”怎么解释呢?这就要把真谛、俗谛分开来理解。从真谛上说“非有”,从俗谛上说“非空”,两个谛义结合起来才能解释通。真谛俗谛分开来说,凡说“有”者皆执俗谛事相,凡说“无”者、“空”者皆指真谛理性。从龙树到宗喀巴,都是这样严格按佛法的了义、究竟义解释有空义、般若义的。我可以举出无数的景点和正宗的理论根据。但当今解经的那些人,碰到这类关键性的问题时,除了用模糊概念愚弄别人,或者用一些道儒混杂、东拉西扯的障眼法进行搪塞外,一筹莫展。比如有人说:“道谛是俗界中的天人的境界。”欲界的天人竟然成了“见性圣者”,有了“道谛”。这不是笑话吗?真正的“道谛”是修到见道以上的圣人的境界,不是欲界天人。天人还是凡人,欲界的天人多一些神通,但是和凡人一样,业尽以后仍会掉下来——进入六道轮回。因此,天人和圣人要分清。又说:“邪见——人世间的事情,有许多被认为是邪见的,有的却因时代和观念而改变了。”照这样说,佛所说的“邪见”因时代观念的改变而会改变为“正见”,言下之意,“正见”也会因时代观念的改变而会变为“邪见”,如果不是“精通”佛法的“大家”,怎么会出这样“高超的道理”。?从这两条佛法命题的解释足以证明这些“解经大家”佛学知识的“家底”了。佛法上的正见和邪见是有严格区别的,绝对不能混淆。正见就是正见,邪见就是邪见,不因时代而改变,与时空没有关系。照他们哪样讲是错误的。

现在研究佛法的人很多,有些人对佛法随便解释。佛法对正见、邪见有确定的概念,不因时代而改变,贪就是贪,嗔就是嗔,痴就是痴,没什么可变通的,变通之法指的不是这个。护持政法,破除邪说是佛家的神圣职责。讲佛法必须按照佛法的本意来讲,不能掺杂自己的见解。世俗之法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来随便讲,佛法就不能。因为我没有成佛,我就不知道般若正见,就没有资格随便讲。佛的智慧有两种:一种是世俗范围内的智慧,是世俗法;一种是般若智,这是超世之法,不能以俗谛的眼光来看超世之法,这是“各司其职”的。从两种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我们是人看是真的,从般若智慧真悟的观点来看是空的,假的。讲空讲假归根结底就是为了破除各种虚妄观念,所以,佛法最后就是清净无为,一无所求,连佛也不求,这就是佛的最后境界。

以上讲了一些空理和事法、事相。《金刚经》的原文就接触到相和破相。破什么相?就是破世俗相、破假相。破相就是“能断”的意思,世俗的见解、想法全部破除了,思想境界就提高了。否则学佛法,仍然破不了执,仍然是世俗的想法。如有人学佛法是为了长寿,这比为了钱和名要好一些,但不管怎样,求佛的保佑全是一种“执著”,有“执著”就变成有相的东西了。破除一切世俗相,超越感性世界,才能明见真理法性。

因为上面讲过的这些问题和《金刚经》有密切关系,如果搞不清楚,就无法正确理解经文的原意,因此在接触《金刚经》正文之前,现略作以上解释。

  第二部分正文重点、难点解说

【第1句】:名称含义

《神圣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大乘经》。“神圣”是与“凡俗”相对之词,说明这部经典所说的是与凡俗知见相对立的胜义谛真理,即诸法性空之理,是圣道智慧,所以叫“神圣”,不是世俗的哲学或科学的见解,它是另一种智慧的领域。“能断”是指般若智慧破障断惑的功能。“金刚”指“般若”的无滞、无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作用。“般若”是智慧。“波罗蜜多”是“到达彼岸”,“般若波罗蜜多”意思是“彼岸智慧”,即佛地智慧、超世智慧。佛地的智慧是一般人不通过学习训练达不到的一种智慧境界。一些人往往把佛地的智慧和世俗的智慧作比较,这是不能相比的。一个学禅的日本人说:佛地智慧是一种直觉。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再回到直觉思维,这是思维的三个过程。现代哲学上高级阶段是理性思维。从佛法上来说,高级阶段不是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世俗思维。佛地思维是直觉的一种东西,就像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感性的东西,不需要思索,这是智慧的高级阶段,所以叫佛地智慧或者超世智慧。彼岸智慧与世俗智慧没有共同之点。“此岸”指世俗、轮回,“彼岸”指超脱轮回的境界,说明这种智慧是与世俗智慧即分别智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是通过闻思修,彻底消除世俗观念、世俗恶习、虚幻意识,使智能结构得到彻底改变后所产生的直观直觉境界,非世间经验范围的知见。这就是佛地境界,得到的途径是闻思修,闻就是闻法,思就是进行思考,然后就是长期的修炼体验。通过这种途径,把世俗的智能结构、思维、世俗观念整个模式进行彻底改变。我们世俗的智慧都有框架,观念是习惯形成的,在怎样的文化环境下就有怎样的思想和观点。认识的方式和看问题的习惯,总的来说都是一种虚幻一是造成的。佛地智慧就是要彻底熄灭这种世俗的智,改变这种智能结构。禅家提“不立文字”,认为文字般若无用,这种说法过于片面。般若智慧还需要用般若知识和抽象的思维来认识,这种般若智慧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再经过修炼体验来验证产生的智慧,于通过我们的观念思维、理性思维、抽象思维获得的智慧不是一回事。所以说,般若智慧是“非世间经验范围内的知见”。“大乘”指的就是“菩萨乘”,“乘”指运载工具。“小乘”是独木舟,是只追求自脱的工具,因此把自求超脱的佛法称作小乘法。“大乘”是轮船、航母,它的超脱对象是世间一切生命,有大慈悲、大智慧,故称“大乘”。大乘分显乘、密乘两种,显乘如普通的飞机、轮船,密乘如航天飞机。密乘有很多显乘所没有的修定、修慧和破障断惑的巧妙方法,所以密法被称作佛法的精华。宗喀巴大师说:“佛好得,但密法难得。”原因是在贤劫一千佛中传密法的只有四位佛。因为密法是一种高层次的破障断惑法和修慧法,所以能即身成佛。空慧是显乘的最高境界,但在密法中它只是基础法。彻底悟了性空道理后,就成佛了。有人说“密法也是得到性空之法”,这完全不对。密法是在性空的基础上才修炼的,无上瑜伽部的好多经典都是在性空的基础上才能修,空法是前提。现在很多人喜欢密法,说密法修炼快。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它的起点高,要在菩提心和悟空、出世心等三根本法的基础上才能修密法,所以来得快。若显法的基础都未达到,修密法的快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金刚经》对密法来说也是一个必备的基础法。所以学习《金刚经》对学显学密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金刚经》内容概括起来就是“用空慧斩断二执”〔人我执和法我执〕。人们以假当真,在虚幻中产生种种妄想、造种种业、受种种苦、执迷不悟就称“凡俗”;豁然醒悟、潇洒自如就是“解脱”。迷者为凡人,悟者为佛。有人说“凡人就是佛,佛就是凡人。”这种说法不对。从佛性的理论来说,凡人觉悟了就是佛,佛是觉悟了的凡人,凡人是没有觉悟的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就叫“佛性”。佛性遍及一切众生,就是说众生具有可塑性,可以改好,可以把虚妄的见解和本身的有史以来的缺陷除掉,成为完善的人,这就是“佛性”。迷的根源是人心中无始以来形成的虚妄意识、执实执真的知识障,破除这种执著,思想就会进入另外一个境界,人格就会起质的变化。所以成佛和成仙是不同的。人格和智慧上起一个质的变化,就是成佛。并非死后生到佛国或者到天堂,佛不是这样的。世人的苦都是思想上的感受,人生是苦海,轮回是苦海。严格的说在苦海当中是没有幸福可言的。即使我们认为是幸福的东西也是幻觉造成的,本质上说是没有幸福的。苦和乐都是一种感受。比如四禅天的时候,不单是苦,连乐都觉得是一种思想上的负担,就干脆抛弃了。这部需要到佛地,四禅天就没有苦乐了。三禅天还有乐,乐也会成为思想上的烦恼,所以,到四禅天时什么苦乐的感觉都没有了。苦乐是人们不同的感受,同样的遭遇、处境,对不同的人苦乐就不同。从本质上说没有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为了干一件事各种困难都可以克服,也不会觉得苦,苦和乐都是一种暂时的因缘和感受,所以说:苦乐无自性。人的一生的道路不平,就是人心不平,道路都是一样的,人心平了,道路就平了,“心平道路平,心宽天地宽”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寻求解脱的办法就要从这里下手,破执后心境就向天空一样宽阔无边。天空是无执无碍的,平不平是有相对的东西。地球、山脉是看得见的有相的东西,就有高低。虚空就没有平不平的问题。思想上有了相,有了执著,就感到有不平,有苦、有乐。佛的智慧没有局限性,所以才能涵盖万物,遍及一切。有局限性的东西,始终是有限的。例如我们的眼睛就能被墙挡住,有形的东西,靠眼睛、色根看,受时空的限制,而我们的心是看不见的,所以,墙是挡不住的,一刹那间你可想到印度,你可想到纽约、想到月球,因为它是无形的,没有滞碍。指挥也是这样,有了执著就有了局限,没有执著的智慧就是没有局限性的佛地智慧,能涵盖万物,遍及一切,所以他的慈悲心、平等心才不受局限。因为我们的思想上有执著,所以慈悲心有限得很、小得很。佛的慈悲心、平等心都不受对象的局限,不受时空的局限。对佛来说,没有亲和仇,没有敌人和朋友,众生中并非人比动物更重要,这就是佛的智慧和慈悲的平等心。大家听说过有一个常哭菩萨,由于它的慈悲心,使他看见众生而经常流泪。佛的舍身饲虎也就是这种慈悲心形成的。看一个人有无佛性,不仅仅是看他有无智慧,主要是看他有无慈悲心。“慈悲是佛法的基础,智慧是佛法的根本。”所以说破执法是佛法的根本大法。美国有一个学校讲般若经时,有些学生谈他们的感受时说:“般若智慧就像推土机一样,把人的心全部推平了。”我觉得说得很好,这样你就会感到到处都是佛国了,是极乐世界了。极乐世界并不一定就是特指一个清闲的世界。对每个人来说,自己的极乐世界是不同的。思想变了,人间就是极乐世界;若思想上有执,极乐世界也不是极乐世界,因为苦和乐只是人的一种感受。

《金刚经》中有四句话点破了《金刚经》的主题思想,这四句话是: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意思是说一切有为法,即凡一切因缘所生之法,没有一个例外,都是虚妄颠倒之见形成的,如梦幻、如泡影、如露、如电,即虚幻不实、即生即灭、幻灭无常。在佛家的观点来说,一切都是这样的,没有一个是永恒的,包括佛都是如此。

【第2句】:说法的情况记载

经文一开头“如是我闻,……,千二百五十人俱”,说明了此法的来源、说法的时间、地点和说法的对象。“如是我闻”就是“我听到有一次佛是这样说的”。佛示寂后,佛的几位大弟子把佛的开示演说分类整理成了文字的东西,叫做“结集”。结集共有三次。佛当时讲法是应机说法,随便提问题,随便解答,随处碰到人就谈话,谈话就是说法,当时没有佛经。佛圆寂12年后,第一次结集,第二次结集是80年左右,第三次结集有的人说是300年后,有的说是180年后,现在无具体资料可查。三次结集是把佛的文案整理成册。第一次结集“经藏”的是多闻第一阿难。阿难是佛的堂弟,从佛出家直到佛圆寂,他一直在佛的身边侍奉,佛每次讲话他都在身边,他听到的法最多,所以叫多闻第一。结集“律藏”的是持戒第一的尤波离,他的戒性很好。结集“论藏”的是修持第一的大迦叶,汉文经典中叫头陀行(也就是修持的意思)第一。他们是佛的十大弟子中的三大弟子,他们各自结集。修禅获得法陀罗尼时就会产生闻法不忘的记忆功能,所以,佛灭度后佛的得道大弟子们就能一字不差的把佛的言论记录下来。

结集“般若部”的是大迦叶,《金刚经》是般若部的经典,所以这个“如是我闻”当然是大迦叶说的。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这部经是佛亲自说的,是如实记录的,而不是自创的假法。所有真经文,开始都有“如是我闻”。如《心经》全本上也有“如是我闻”,现在流行的《心经》开始没有这四个字了,唐僧翻译的、藏译的《心经》都有“如是我闻”。是不是真佛经,以开头是否有“如是我闻”来判别。佛经都是记录的,所有佛经都有“如是我闻”,因为佛没有亲自写过字,也没有写过书,都是演讲录。佛教四根本戒之一是不说假话,众亲传弟子推举主持的结集,对结集人的戒性、德性、智慧是坚信不疑的,在众多亲闻弟子面前他也撒不了谎,因此这句话就有证信的作用。现在的佛弟子不能和过去的相比,干什么的都有,随便编创假法,随便骗人。但佛亲传弟子坚守四根本戒,犯了四根本戒,就像断了树根一样,树就死了,就没有再修的必要了,是不可恢复戒体的罪行。有的戒犯了,经过忏悔还可以修,但犯了四根本戒,就无救了。假如僧人杀了人,再不能第二次受戒,律里是绝对不容许的。《水浒传》中杀了人的花和尚鲁智深到五台山出家,这在藏传佛教历史绝对不行的,犯了重法还能修佛吗?律条上有规定,犯国法的人,不能进寺,写小说的人不懂佛律就乱写。

“一时”就是当时。佛陀从35岁开始说法,总共说法45年。汉传佛教上有佛陀说法50年的说法,这是把佛的修炼时间作为6个月来计算,即佛从29岁出家修了6个月就成佛了,从30岁开始说法到80岁。但藏传佛教都说佛修法6年,从36岁开始说法。这一点上汉、藏佛教说法有所不同。般若部属第二*轮,是中期所说得法,具体时间无法确定。有人解释《金刚经》时说:“印度人没有时间观念,不能说哪一年,只能说一时。”这不能怪印度人,因为时间太长了。若反问一下《黄帝内经》和《道德经》是哪一年写的?恐怕也确定不了,不能由此证明中国人没有时间观念。“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说此法的地点。“舍卫国”是中印度侨萨罗国的首都,是佛陀以神通战胜六大外道师之地。当时印度有六个国家,侨萨罗国是其中之一,位于中印度(现在的印度和过去的印度在概念上也不同了,如佛出生地兰比尼,现在在尼泊尔境内)。当时佛在舍卫国设了一个比法场,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比法,现在西藏的祈愿大法会就是根据此事来的,也叫神通法会。每天比一种神通,从初一到初八,显有限神通和外道不分上下,从初八到十五是显无限神通,最后把六大外道师破了,他们就皈依了佛法。“祗树给孤独园”是祗多太子和给孤独长者为佛陀修建的著名的精舍园林。“给孤独”是施舍、救济鳏寡孤独的一位大财主(孤即孤儿,独就是独男、独女之义)。长者名叫须达多,是舍卫城的巨富。佛说这位大施主曾经供养过过去的六世佛,福德无量,能看到地下的宝藏,随便可以取用。他又一次在王舍城见到了佛陀,就崇拜的五体投地,喜泪盈眶的跪在佛陀的面前,请求佛陀到舍卫城去说法。佛允许后,他便在舍卫城寻找一座园林,想供佛说法之用,最后看中了祗多太子的一座园林,准备购买。由于祗多太子很喜欢这座园林,不想卖,便开玩笑说要以金钱铺底的代价方肯卖这座园林,想以此话吓住给孤独长者,但给孤独长者却答应了。他回去后就用金钱铺地,在他快要铺满园林的时候,他把祗多太子请到园林中说这里即将铺满了,等到铺满了以后我在给你这下感动了祗多太子,他说剩余的这块地方就算我给佛的供养。就这样这座园林被称作“祗树给孤独园”,专门用来供养佛和数千比丘。佛聚众说法的园林好几处,其中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和舍卫国的“给孤独园”最负盛名。“比丘”是梵文译音,意思是“乞食向善”,是受过大戒的僧人的称号。大戒中“比丘”的戒律是253条,“比丘尼”的戒律是364条。由于妇女的生理原因,其戒律要比男性多100多条。这叫大戒,受了大戒的才能叫“比丘”或“比丘尼”。其余字句好动,没有必要解说。在藏译本中有“无数大菩萨众”一句,与唐义净大师的译文相同。唐朝义净大师翻译的《金刚经》,译文非常精确。汉地翻译的《金刚经》有六七种,译文最精确的是唐义净大师译的。当时经常跟随佛的比丘有1250人,佛传中有记载。三个大迦叶外道皈依后佛有一千弟子,另外还有其他皈依的弟子,共约有二三千弟子。此外还有无数大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大势至、地藏王等八大菩萨。这是说法的对象,当时佛讲经时在场的。“须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中号称解空第一的大弟子。他对空慧的理解特别深刻,所以般若智慧佛对他讲得多。相传他出生之时,家中的金银财物突然不见,故称“空生”。七日后,金银财物复现,因此又称“善现”。须菩提就是善现的意思,这就说明他悟性很高。他在这部经典中是替众弟子向佛请求说法和进行提问的人。“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尔时”就是这个时候,“世尊”就是佛,就是说这时一天只吃一顿饭的佛到了吃饭的时候了,他穿好衣服,拿着钵,拿着锡杖,到人家门上去要饭。后来的佛底子就变了,本应过艰苦朴素的生活,却过着豪华的生活,和佛律相离甚远。有人开玩笑说“释迦牟尼是乞丐之王”,说得不错,他当时的思想就是这样,把皇位视为粪土,弃掉娇妻、爱子去讨饭,对现在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就是说到城中挨门要饭(有时候一家不一定给足一顿饭,可以再要几家,但不能多要,吃一顿要一顿,不能把今天的饭存到明天,如果多要了就示犯戒。衣服也不能有两件,这一件破了再去要一件,或者拣一件),要饭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吃完饭,洗完钵,将衣服和钵收好,然后洗脚(印度人是不穿鞋的,佛也是这样,僧人也不穿鞋,所以,在蒲团上打坐前要先洗脚),坐在蒲团上。现在佛教供佛时有一项供水(供两碗或四碗),就是从印度传来的。印度人家中有人来时,主人要亲自端着水盆,给客人洗脚。因为印度天很热,如果不洗的话,汗臭味很大,所以必须洗。洗完后要洒香水、点香,现在供佛时点香就是从这里来的。“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长老就是大比丘中为首的僧人或出家受戒20年以上的僧人(现在就不一定了),在自己的座位上起来。“偏袒右肩”,袈裟盖住左肩,右肩袒露。义净译作有“是时比丘来也”,是说这些僧人到佛住的地方。“顶礼双足”,“顶礼”就是叩头,“双足”就是把佛得脚放在自己的头上,表示特别尊敬的意思。“右绕三扎”是表示敬意。藏传佛教中,绕寺右转三圈表示尊敬。“退座一面”,退座下去。“尔时具寿妙生”,具寿妙生是须菩提。“在大众中承佛神力,即从座起”,受到佛的启示后才提问。“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半跪,合掌恭敬白佛言”。鸠摩罗什的《金刚经》是:“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世尊”是对佛表示尊敬的称呼语。有人说这是恭维客套话,其实这话决不能和世俗的客套话相比。藏译本此处是“胜俱超、如来、断惑士、圆满正觉”。“胜”是战胜四魔,即烦恼魔、五蕴魔、天子魔(享乐魔)、死亡魔。“五蕴魔”就是身体受控制,要穿衣吃饭、怕冷热、怕饥饿、生病,这些对人都是一种负担;“天子魔”就是人人都有一种享乐的思想;死亡魔,生了就有死,佛事超脱死魔的,所以叫“胜”。“俱”是具有无上功德;“超”是超脱轮回;“如来”是获得清净法性;“断惑士”是破除烦恼障的阿罗汉,从破除烦恼障来说佛也是大阿罗汉;“圆满正觉”是彻底破除知识障,获得圆满智慧。义净译本是“希有世尊、希有善逝、如来、应、正等觉”,和藏译本意思基本相同。“善逝”就是如来,翻译过来即圆寂或者涅磐的意思;“应”是“应供”,意思是得到人天的供养;“正等觉”就是“圆满觉智”,与罗汉小乘人和未成佛的菩萨向区别。对人天导师佛陀的称呼,句句有所指,字字有来历,怎能比作世俗的客套语?“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义净本译作“能以最胜利益益诸菩萨、能以最胜付嘱嘱诸菩萨”,与藏译本相同。“护念”是爱护和帮助;“付嘱”就是教导应该怎样做。“付嘱”之佛对众弟子的三付嘱,即【第1句】:付嘱亲近善知识。【第2句】:持二利(利众利己)之法。【第3句】:行利益众生的善行。藏文中还有一句:“世尊,真了不起!”以下开始提问。

【第3句】:真如发心三问

须菩提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罗什本只有两问,义净本和藏译本有三问:“发菩提心者,如何住心?如何修行?如何调伏其心?”罗什本缺第二问。“阿耨多罗”汉语是“无上”,无上就是最高的法,任何法都无法相比。“三藐”是圆满即“正等”;“三菩提”是“正确的觉悟”;“三”是正确,“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即“正觉”。全句意是“发无上圆满正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愿立志,为利益众生,修证圆满正觉。利益众生是目的,修证无上菩提是手段。有些人误认为成佛是主要目标,利众是附带的,那就本末倒置了。弥勒的《现观众庄严论》中讲得很清楚,因为只有得到无上菩提,获得全知全能,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益众生,否则虽有利众之心,却无利众之能力。只有成佛以后,才有佛的智慧、功德、能量和神通来最大限度的利益众生。“无上菩提”指悲智、德能的最高境界。“悲”中包括慈,这种悲心就是爱心和同情心,同情苦难的众生,爱护众生,这是佛最大的特点。发菩提心是菩萨乘的入门,修菩提心是菩萨道的核心。入佛法之门是皈依三宝;要进入大乘佛法时必须发菩提心,这是如大乘之门;要入密宗之门,必须得到灌顶,在藏传佛教中称为“三门之法”。以上未获得无上菩提即成佛利众,这是菩萨乘修证的终极目的,所以《金刚经》一开始提问如何发菩提心,因为学大乘佛法首先要发由悲智为基础的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动力是什么?主要是慈悲,没有慈悲心是不行的。首先修炼慈悲心,有了慈悲心,才能够有利众的思想产生,这时才进入大乘法。一切大行都是从发心开始的,这是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所以,没有慈悲的人是学不了佛的,也得不到菩提。大悲大智是大乘佛法最重要的两条,八万四千法就归结为这两条。“佛”就是悲智合一的精神境界,也叫做智德双修,智就是智慧,即性空智慧,得就是指慈悲心。慈悲心也叫佛的种子。能不能成佛就看你思想上有没有这个种子。所谓有佛性,就是每一个众生心中有一点点慈悲的种子。任何人、任何一个动物都有一点这个种子,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会表现出爱的一个方面。即使野兽,它对它的孩子也有爱心,这说明它还有爱心这个种子,所以在这一点上佛就讲过众生都有佛性。这里所提的“如何住心?如何修行?如何调伏其心?”是发心方面的三个重要问题,《金刚经》实际上就用各种方式解答了这三个问题。“住”就是心住一境、思想高度集中,就是修定。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三心二意是办不成任何事情的,何况修证大,法。清心寡欲才能心定神清,心定神清才能明察秋毫,获得正见,所以戒、定、慧缺一不可。“戒”就是以理智扼制欲望和不良行为,达到清心寡欲,为修定排除干扰,创造条件。“定”是因,“慧”是果。

《心经》与《金刚经》

《心经》的译本从古到今有二三十种,在汉地,以玄奘大师的译本流传最广。玄奘大师翻译的《心经》共260字,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处处直指人心,袒露般若精义。

佛陀初转*轮先说四圣谛,即苦集灭道。灭谛中提及涅槃,为了阐释涅槃的内涵及意义,佛陀更深入说明空性之理。二转*轮中,借由对空性的认知,证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无自性。佛在二转*轮中宣说了《般若经》及诸部般若,是大乘佛法中的深法。《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字数最少的`一部佛经,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摄于此经。佛说《心经》,亦在灵鹫山。佛被诸菩萨、声闻弟子围绕,于甚深法性光明境界入定,加持舍利弗对“般若波罗蜜多”提出疑问,由观世音菩萨辩答,令与会众生更能领悟。观世音菩萨说出《心经》的内容,佛出定后,认可菩萨所说,欢喜赞叹。

般若波罗蜜多是整个佛法的精髓。释迦牟尼佛圆寂时,将大、小乘的八万四千法门交付于阿难尊者,郑重地告诉他:“你如果把除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外的所有八万四千法门全部忘掉,全部损坏,我也不怪罪你;但如果把般若波罗蜜多中哪怕一个四句偈的内容忘记了,丢失了,我就要责罚于你!”《大般若经》云:“余经犹如枝叶,般若犹如树根。”又云:“不学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又云:“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般若法藏随着时光推移,应化的地区不尽相同。般若法藏到达何地,何地就属于正法区,当地的众生就能知见佛的法、报、化三身。能够值遇般若,就是众生得到度脱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执持般若法藏是维系正法而使正法长久住世的唯一因缘。

般若法要如此殊胜,而《心经》又是所有般若波罗蜜多的精华。古往今来,高僧大德都对《心经》倍加推崇。明代紫柏尊者云:“夫《心经》一书,乃世出世间圣贤豪杰之神术也。”弘一法师云:“《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心经》的译本从古到今有二三十种,在汉地,以玄奘大师的译本流传最广。玄奘大师翻译的《心经》共260字,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处处直指人心,袒露般若精义。当年玄奘大师西行,进入莫贺延碛,八百里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更无水草。大师艰难前行,路上碰见许多恶鬼,千奇百怪,环绕前后,即使心中默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也不能统统驱散。大师想起在蜀地曾见到一位病人,身上脓疮臭秽,衣服破污。大师可怜他,将其带到寺里,施给他购置衣食的费用,这位病人便向他传授了《般若心经》。于是大师便诵起《心经》,刚一发声,恶鬼就踪影全无。玄奘大师能在危险境地脱险,全靠这《般若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重点,就是空性。经文一步步揭示五蕴皆空;六根、六尘皆空;十八界皆空;十二因缘、四谛皆空;菩萨的智与得皆空;阐明菩萨无挂碍、无执着、无颠倒,功行圆满,证大涅槃,三世安住。诸佛也是依般若波罗蜜多,究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在般若法会上,释尊还宣讲了影响极其深远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金刚经》。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这部经典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大师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玄奘大师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

《金刚经》在汉地影响极为深广,禅门五祖以下,以此经为印心经典(五祖以前禅门以《楞伽经》印心)。六祖慧能大师善用《金刚经》弘道,使一代时教广布天下。在对日常经典的接触中,《金刚经》被诵得最多,议论得最多,对人影响也最深广。除了鸠摩罗什大师及僧肇大师对于翻译的贡献是一个原因以外,最重要的当属其思想。

《金刚经》具备强大有力的文字阵容,扫除微细执着行相,最见奇效。如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一句经文影响之深远,恐怕是般若经中之最了。

又如经文中“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尤其是第十八部分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何等深远,又何其现实的阐发,于后世产生了多大影响,令多少人彻悟心源,都是无法统计的了。有一则“吃点心”的公案,传扬了很久:

唐代四川的宣鉴禅师,精研性宗及律法,颇有造就,时常与人讲《金刚经》,远近知名,时人称为“周金刚”。他听说南方禅宗盛行,大讲顿悟即成佛,心里气愤说:“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

他对御制《金刚经青龙疏》[1]进一步阐释,叫做《青龙疏钞》,有一大担,出四川,过湖北,直往湖南江西。一日,走到路边一老太太点心摊旁,放担歇脚,打算买点心充饥。老婆婆问:

“这是什么文字?”

答曰:“《青龙疏钞》。”

“讲何经?”

“《金刚经》。”

老婆婆道:“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

宣鉴禅师云:“请问!”

老婆婆问道:“《金刚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哪个心?”

禅师顿时无言,担起担子就走,历往龙潭、沩山参学。龙潭得悟,便点火烧了《青龙疏钞》,复由沩山禅师雕凿乃大悟。因常住朗州德山(今湖南常德),人称“德山”。

“德山”的棒,是禅门影响最大的,与“临济喝”齐名。其棒喝禅风颇为着称,曾上堂击语云:“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

可以想见,佛门衣法以《金刚经》印心,继发的华彩,该是何等夺目!

[1]《青龙疏》系唐代御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之宣演,凡六卷,乃青龙寺沙门道氤奉唐玄宗之诏,所作《金刚经》之疏注。

《心经》与《金刚经》全文

弘一法师早年师从名家唐静岩,篆、隶、真、草无所不学,尤其是北魏碑体,用功尤深。夏尊在《李息翁临古书法后记》中说:“居常鸡鸣而起,执笔临池,碑版过眼,便能神似。所窥涉者甚广,尤致力于天发神谶、张猛龙碑及魏齐诸造像”。可见弘一法师临摹是极其认真,并能神形兼备,以至可以乱真的。下面是《心经》与《金刚经》全文,欢迎参考阅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金刚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修行】依此观才能知,因缘聚散的条件、时间、变化之真理。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修行】修行就在日常生活,要时时观照行、住、坐、卧、动、静、语、默之中的每个当下。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修行】不懂就要问,要问得诚心,要问得恭敬,要常赞叹别人,随喜功德。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修行】修行在起心动念处修,要善护自己的心念,不起恶念、妄念,不要攀缘,要记得佛所交代的话,依教奉行!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修行】还未发心修行,当下发心;已发心者,使祂不退;常存道心,便能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修行】钟不敲不响,人不问不答,既然已问,当一心听讲。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修行】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发心之时,其心自降,应这样安住。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修行】闻法要心甘情愿,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杂念,以此为重,生死事大。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修行】发心度人,自我的.执着、私心就渐渐破除,所以妄心自然降伏。度一切众生,直到都解脱为止;随缘度化,亦不须刻意攀缘,实际上还是众生自度。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修行】要行菩萨道,首先要破除执着,把我、我所,你我对待,及一切相对的概念破掉。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修行】布施就是帮助于人,不应存有要人回馈之心,或是感谢之心;只问自己做了什么,不要去想别人回报什么。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修行】有限不及无限,有量不及无量;有执着之心,所得亦小;心似虚空,亦无虚空之想,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修行】事相和理体,可谓一表一里,是因缘起产生了现象,此事相本质就是空,故说色空不二。

广告

金刚经说什么

作者:南怀瑾

当当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修行】行者要常观诸相,便可发现其生灭变化无常,故说是虚假,明其假,故不起妄想,若知道其真相,便当下自见本性。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修行】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人,跟他谈此事,他当然不信;唯有亲自体验,才知此滋味。学佛修行,应多植福,常为人服务便是种福田;有福障碍就少,加上不断精进,就容易开启智慧。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修行】虽造多福,烦恼不除,亦是枉然;一念生起清净之心,福德无量。无烦恼罣碍,才是有福气的人。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则着我人众生寿者。

【修行】不执身心境,不执有与空,亦不执此概念;不执则一切无碍,空不是没有,而是不受影响,却充满生机。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修行】想取就是执着,佛法是药,有病当服,无病则舍;问病是否除,切莫迷在是什么药。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修行】迷时有分别对待,悟了本是一体;迷时有佛可成,有法可说;悟了自性是佛,无一法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修行】从有什么,到无什么,这是修行的过程;从无什么,到有什么,这是度众的过程;无有尽离,是证悟的结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修行】事不离理,虽未悟理,能以财物布施,其福甚多。修行从做得到的先做;若悟不了,读诵经典总做得到吧!虽入不了定,静坐总做得到吧!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修行】学佛若没有智慧,怎能觉悟;此经是般若经,依此而修,不但是自己觉悟,连一切诸佛也是这般。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修行】初果不执六尘,方证初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修行】二果不执往来,方证二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修行】三果不执不来,方证三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修行】四果不执此名,方证四果。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修行】行者不与人争辩,知众生意识心作祟;行者不贪染而迷六欲,故得清净。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修行】事上来说,有得是知,一切无所得;理上来谈,无所得是,本来无一物。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修行】凡夫庄严外在,行者庄严内心,内心不净,外在何益;故当庄严内外,而不执庄严相,正所谓心净则国土净。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修行】知一切相是虚妄,才能无所执着;因不染一尘,故生清净心。行者要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起观照,察觉有所住,就应即刻放下;察觉生不起慈悲心、精进心、欢喜心、清净心,就应知障碍在哪里。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修行】地大不及天大,有相不如无相大;世人只在相上比较,而不知其心不可限量,实为可惜。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修行】虽以更多财物布施,不及开启智慧,自觉觉他。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修行】有殊胜的因缘,为人解说金刚经全部,讲者及听者,都应赞叹;若无此机会,就随缘讲说任何一段经文,使众生离苦得乐。由于行者的修为,别人自然恭敬供养,像礼佛塔一样。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修行】先熟读此经文,再默记于心,然后了解经义,依教奉行,则能完全受持,定当有所成就。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修行】全经的精神,在于经题,故应依此来受持。金刚是不动的本体,勿被境所转;般若是智慧的妙用,于生活中去展现;波罗蜜是事情的完成,故要精进去达成每件事。亦不去执着金刚般若波罗蜜之法,方能大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修行】当处说法,随处灭尽,若有说法,便是执着。虽然说法,亦是本有,并非别人说般若,汝就有此,而是自性本有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修行】不执小亦不执大,大小不是问题,执着才是病。不论由小至大,不管从内到外,这些都是对待,事实若无微尘,怎成世界,故微尘世界,名异而实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修行】阿难尊者,见佛相好,故发心随佛出家。相虽庄严,亦是虚妄,凡夫与佛,也是这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修行】虽以身命布施,福胜七宝,然亦不能解脱生死,故受持般若经,方为究竟。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修行】行深才能解深,行深由读诵而来,读诵从信而来,信由自身而来,若己不行,怎么行深,又怎能深解呢?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修行】六祖惠能大师,一闻此经,即得开悟,定是菩萨乘愿再来。我们闻此经,还不一定相信,甚至胡思乱想,或是想读更多的经典,心怎能清净,这是不会见到实相的。实相亦是假名,名为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修行】末法众生,德薄垢重,由于诱因太多,资讯太泛滥,能闻此经,就可信解,可谓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修行】行者无我执、无法执,便离一切诸相,要破相就要正观,方能大彻大悟。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修行】相信故不惊,清净故不怖,行正故不畏,此人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修行】五度像盲,般若像眼;若无般若智慧,怎能解脱,故为第一波罗蜜。布施去悭贪,持戒得清净,忍辱除瞋心,精进免懈怠,禅定不散乱,般若有智慧。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修行】修忍辱波罗蜜,若有忍耐之心,即非忍辱波罗蜜,而是着相修行,遇境不动才是忍辱。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修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之忍辱,非一蹴可及。所有的成就也是这样,累积过去的历练,遇境方能经得起考验。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修行】有相发心,是有为法;离相发心,是无为法;有无尽离,真发菩提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修行】真为众生,应破除一切私心,及自我意识,来行大慈悲心。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修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凡夫有差,诸佛无别。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修行】行者应言:真理、实相、如法、爱语、一致之语言。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修行】法是无常,故无实;却有作用,故无虚。知心无实,故「无所住」;知法无虚,故「生其心」。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修行】心有所住,无明即生,不见真相,不明空理,像人入暗,则无所见;住心若除,菩提即生,则见实相,像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修行】前人走过的路,是最好的捷径。五祖弘忍及惠能大师,皆要我们持诵金刚经,依此而修,即得见性。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修行】精进多劫以身布施,不及闻此经典,信心不退之福德;若依此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之次第而修,定可成就。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修行】大经大智能解,大故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今闻大乘,能信便是大根器,若去大向小,就是小根器。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行】受持读诵是自觉,广为人说是觉他;四句偈虽少,却可渐入全经;初为人解说,以后广为人说,其人成就不可思议,亦荷担如来家业。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修行】乐于小乘法者,没有大根器,是不能听受大乘经典,更何谈为人解说。因无大智,故好之;因无大悲,故乐之。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遶,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修行】行者若能照金刚经修持,不论何时,不论何处,皆为众生所恭敬,且受供养,与佛无异。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行】为人轻贱,往昔造恶;今闻金刚经,当善自护念来自度,依佛所付嘱去度人,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修行】行者当供养三宝、父母、师长及一切众生,且亲自承事其劳。然而供养承事诸佛,却不及受持读诵此经之功德,此世尊苦口婆心,一再叮咛教诲,我们当觉醒!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修行】闻此经典,能信是大智,受持是大行,读诵是大悲,荷担是大愿,因经义不可思议,故十方三世,一切佛皆由此经出。果报亦不可思议,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修行】修行应先发菩提心,但亦不可执此心,若执此心,便是着相。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修行】度一切众生的心是「慈悲」,无有一众生可度是「智慧」。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修行】诸法本来空寂,实无菩提心可言!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行】佛本自心,谁能给予。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修行】不明此义,不能觉悟;了然于心,授记为佛。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行】道本自然,佛亦是,明白本来,即是如来。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修行】心本无实无虚,缘起说有,缘灭言无,无有定法可以言说。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修行】大与小对,非是真大;无有对待,是名大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修行】名,可名,非常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矣!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修行】庄严于心,离心非庄严;无心即是庄严道心。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修行】五蕴皆空,本是无我;诸法生灭,当下空寂。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修行】佛由人成,故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修行】佛无障碍,故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修行】佛有智慧,故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修行】佛悟诸法,故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修行】佛已证得,故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修行】心之复杂,虽胜于恒河沙,但一切变化,不离自心也,故众生种心,如来悉知。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修行】众生妄心,如来真心;真妄二心,实是同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修行】诸法本空,因果不空。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修行】有则有范围,无则无边际,有执处处碍,无执观自在。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修行】报身非法身,亦不离法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修行】诸相非体性,亦不离体性。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修行】诸法本无,因人说有。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修行】迷时众生,悟时佛;佛与众生,本无别。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行】本无一物,何来所得;参透此理,即证无上。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行】法因缘起,本是性空;圣凡无别,一切平等。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修行】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亦不执此善,是为大慈大悲也。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修行】财施,不及法施;有漏,不及无漏。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修行】执心度众,是凡夫;随缘度化,即佛心。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修行】佛随世间说,非真有个我;凡夫听人言,误以有个我。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修行】相同心非同,莫以一窥全。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修行】六尘非实,着相是邪,莫往外求,心正即是!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行】成佛须三身具备,无此圆满即未证得。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修行】说有是常见,说无是断灭,故言:「此法无实无虚」之中道义。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修行】因证无我,故不执福德;能于一切境中,安住其心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修行】执即是贪,怎能舍;无执无贪,怎不舍。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修行】来去坐卧是生灭,自性如来无生灭。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修行】世界缘灭成微尘,不论微尘多小,实是因缘所灭。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修行】微尘缘生成世界,不论世界多大,实是因缘所生。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修行】微尘、世界,皆是因缘生灭,实无一法可得,只是强名一合相,莫以为真也。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修行】以众生知见,怎能悟佛知见;佛之知见,即是不存一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修行】金刚经所言,便是诸佛知见,行者当信解不疑,才不致辜负世尊之苦心。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修行】一切修行若无发心,实不能成就,故佛弟子们当发菩提心,依教修行,随缘度众。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修行】有慧则不取于相,有定则能不动,此是定慧等持也。若要有此功夫,应于一切境界,老实观照「诸行无常」,方能领悟「诸法无我」,以证「涅槃寂静」之果!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修行】深信才会受持,奉行才可到达,切勿自欺欺人,而要老实修行。奉劝诸行者:诚心臣服佛陀,礼敬无上法义,亲近善知识们,自悟、自行,共成佛道!

金刚经心经全文

金刚经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刚经心经全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心经全文:

bōrěbōluómìduōxīn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zìzàipúsà,xíngshēnbōrěbōluómìduōshí,zhàojiànwǔyùnjiēkōng,dùyīqiēkǔ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shèlìzǐ,sèbùyìkōng,kōngbùyìsè,sèjíshìkōng,kōngjíshìs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shòuxiǎngxíngshí,yìfùrúshì。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shèlìzǐ,shìzhūfǎkōngxiāng,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bùshēngbùmiè,bùgòubùjìng,bùzēngbùjiǎn,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shìgùkōngzhōngwúsè,wúshòuxiǎngxíngsh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wúyǎněrbíshéshēnyì,wúsèshēngxiāngwèichùfǎ,wúyǎnjiè,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nǎizhìwúyìshíjiè,wúwúmíng,yìwúwúmíngjìn,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nǎizhìwúlǎosǐ,yìwúlǎosǐjìn。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wúkǔjímièdào,wúzhìyìwúdé,yǐwúsuǒdégù。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pútísàduǒ,yībōrěbōluómìduōgù,xīnwúguàài。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wúguààigù,wúyǒukǒngbù,yuǎnlídiāndǎomèngxiǎng,jiūjìngnièpán。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sānshìzhūfó,yībōrěbōluómìduōgù,déānòuduōluósānmiǎosānpútí。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gùzhībōrěbōluómìduō,shìdàshénzhòu,shìdàmíngzhòu,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wúshàngzhòu,shìwúděngděngzhòu。néngchúyīqiēkǔ,zhēnshíbùxū。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gùshuōbōrěbōluómìduōzhòu。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jíshuōzhòuyuē:

即说咒曰:

jiēdìjiēdì,bōluójiēdì,bōluósēngjiēdì,pútísàpóh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解读:

《心经》是一本经典佛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旳一节,是佛经中字数最少旳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旳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旳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旳《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旳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旳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旳是心经,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照!照即照顾,人人可以照顾,当照顾时便发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惟,随文入观,照顾其义,便会发现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持咒时亦要照顾,照顾这个音声从那处地方出来,若能照顾看,跟着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这个世界便空了,从生死旳此岸到涅槃旳彼岸,从娑婆旳秽土到毗卢性海。

10654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