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京剧楚汉相争台词合集70条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西皮流水的散文

我既算不上嗜戏如命的戏迷,更不是能唱几句的票友,但的的确确喜欢京戏。

已经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忽然对这些唱念做打、西皮二黄产生了兴趣。真要较真儿的话,大概是年齿稍长、心态渐平的时候吧。不过,并不太喜欢听全本,只是热衷于那些比较经典的折子戏。有那么一阵子,盘点了一下自己听过的,居然有百十段之多,很令自己惊奇。

喜欢京戏,不免对它的历史关注多些。说起来,自四大徽班进京不过二百多年时间,期间,以京腔、昆腔为主,糅合了秦腔甚至汉调等多种唱腔之后形成的京剧,逐渐在北方打开了局面。到了清末民国,流派纷出,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精彩。就观众群来说,曾经不分男女、不分老幼,都有自己追捧的名角儿,当时的场景,丝毫不亚于我们现今的追星。后来,京剧被赋予了国粹雅号,但观众群却是比过去差了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京戏的越来越少了,甚至我身边的很多中年朋友对它也是敬而远之,认为这是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喜欢的东西。每次说起这个,他们对我的爱好很不理解,我只是以《牡丹亭?游园惊梦》的一句台词儿作答:“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至于他们能否领会,就不是我所关心的了。

严格的说,相比于唱腔,我更爱看那些戏词儿。尤其是很多老戏折子,台词非常好,那是多少年来众多文学大家的创作精华,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足够咂摸一辈子。最主要的,有些戏词儿甚至比很多文章都要精彩,不止通俗易懂,而且言简意赅。以前翻读《史记》,对晋国三分韩、赵、魏的历史很上心,当读到俗称赵氏孤儿那一段的时候,理解起来很是片面。但是,听了京戏《搜狐救孤》,就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最经典的,当属裘盛戎先生饰演的魏绛唱段:“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却原来这内中还有隐情。公孙兄,为救孤,你丧了性命;老程婴,为救孤,你舍了亲生。似这样大义人,理当尊敬……”短短三五句,将舍生取义描述得淋漓尽致。试问,谁的文章能做到这一点?

在京戏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里,我比较喜欢老生。老生历来有前四大须生、后四大须生以及南麒北马关外唐之说,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麒麟童周信芳先生的麒派,做功精湛,唱功独到,那些戏词儿,唱出来的时候配合着做功,不论听戏还是看戏,都极为过瘾。周信芳先生有很多经典剧目,比如《徐策跑城》《坐楼杀惜》等等,在《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一折中,他饰演萧何,在追赶韩信的途中唱到:“我主爷起义在邙砀,拔剑斩蛇天下扬。怀王也曾把旨降,两路分兵进咸阳。先进咸阳为皇上,后进咸阳扶保在朝纲。项羽不尊怀王约,反把我主贬汉王,也是我主洪福广,一路上得遇陆贾、郦生与张良。一路上秋毫无犯军威壮,我也曾约法定过三章……”简简单单的几句词儿,把刘邦起兵造反一直到楚汉相争之前这么一段历史给总结出来了,即便是不懂历史的人,听完看完这出戏,也能知道个大概轮廓,也许这就是京戏的魅力所在。

我们经常说人生如戏,岂不知戏就是人生。世间百态,戏中均有。描写男女情爱的,有《苏三起解》《武家坡》《桑园会》;描写仁人义士的,有《搜孤救孤》《关云长单刀赴会》;描写清官名臣的,有《铡包勉》《十五贯》等等,不一而足。生活中,有当面是虚情假意,背后插刀子的情形,听过《刺王僚》,您就知道了:“虽然是弟兄们情意有,个人的心机个人谋”。每当听到这句唱词,我的心都颤,这平白朴实的台词后面,深藏着如海的心伤。

过去,唱戏的被称为戏子,是下九流。可就是这些下九流,却视戏品如人品。自京剧成型至今,出了那么多德艺双馨的名角,我们之所以至今怀念他们,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唱功,还有他们的品行。抗战期间,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先生、程砚秋先生,梅蓄须、程罢演,宁肯挨饿受苦也不为日本侵略者唱戏,这是何等的风骨?

百多年过去了,原来的下九流成了阳春白雪,更被赋予了国粹的尊号。粹是什么?粹就是精华。但是,不管是过去的下九流,还是如今的国粹,很多名家名角却依然谨守唱戏如做人的信条。有位名家说得好:唱戏要有戏骨儿,做人要有风骨。其实,又岂是唱戏如此,做什么不应当这样?

《西皮流水》的阅读答案

①北京人有一好:唱京戏。

②有位小说家专门研究过这无伤大雅的业余爱好,总结出两个字,叫做“找乐”,后来以此为题写成一部颇著名的小说,把北京人唱京戏的种种心态描摹个够。

③我经历过几次这种“找乐”的场面,觉得其中很有些耐人寻味的东西,似乎在“找乐”之外,还应该多一点什么,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道不明。

④有一次是在浴池里,热气腾腾的水蒸气闷得人昏沉沉的,冷不丁地亮出一嗓子“西皮流水”,挺地道的马派②,脆、俏,吐字利落,待热气略微消散,才见到一位朋友正面对墙角,头微颔,臂略抬,一脸庄重,全副身心地进入了诸葛孔明借东风时的角色。

⑤更妙的是这位朋友唱完、换气的当口,四周竟冒出好几声“好”来。于是他又接着唱,这回是《甘露寺》的乔玄乔国老,劝孙权留神,别杀大耳刘备,尤其一段“西皮流水”有味道:“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愁,白马坡前诛文丑,在古城曾斩过老蔡阳的头。他三弟翼德威风有,丈八蛇矛惯取咽喉,鞭打督邮他气冲牛斗,虎牢关前战温侯,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这段“西皮流水”确实如潺潺流水,韵味丁冬,令人不能不叫一声“好”。马派的唱腔甜润流畅,做派潇洒飘逸,由于在浴池里,所以除了唱功之外,别的无法欣赏,这位票友的做派如何只能待考了。

⑥自从听过浴池清唱之后,我便常常在家里欣赏名家唱段。听谭富英的《洪羊洞》、杨宝森的《击鼓骂曹》、李少春的《野猪林》,端的是一种极惬意的享受。尤其饰林冲的李少春,嗓音宽厚纯正,把个英雄失意的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⑦京剧是中国的国粹③,又是老北京的骄傲,外地人若非爱之弥深者,一般体味不到京剧的妙处。有一次我携小女儿到日坛公园赏秋,穿过修竹茂林,在一处大亭子里看到了一群“找乐”的人们。他们中间的两个老人,斜倚在栏杆上,左腿上垫块手帕,手帕上柱立把京胡,脚下踏只小方凳,分明是两位极合格的琴师。二人调好弦,头一点,胡琴就清清亮亮地响了起来,他们拉的是过门,刚一结束,人群中自动走出一位中年汉子,皮夹克,扎着抢眼的紫红领带,洋气十足,但一开口,却是言派④的《捉放曹》,讲究的是脑后音。这汉子似乎与二位老人极熟,唱上几句,还嗽嗽嗓子,然后再旁若无人地接着唱。周围观众很多,评头品足者更多,我仔细端详一下,发现俱是四五十岁的人,有的轻声随唱,有的用手打着节拍,有的闭目点头,似进入到陶醉的状态。听着京胡悠扬高亢的旋律,你不能不为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所折服,同时更为公园中的这群戏迷所倾倒。我相信只要在这大亭子里尽兴高唱了自己喜好的`京剧唱段之后,准能得到一种宣泄的快乐,郁闷和忧愁也一定不复存在。

⑧北京一些时髦的酒吧里,目前流行“卡拉OK”,自告奋勇到麦克风前去唱歌者,大有人在,也正是这种业余歌手支撑了“卡拉OK”的生意,遂成为一种时尚。但与公园里、浴池内的京剧清唱家们相比,我似乎更喜爱后者,他们更接近自然、更贴近艺术。或者说,这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升华之后的余韵流响,有着民俗民风民族的心理积淀。甭管怎么说吧,只要在北京居住,你就不能不喜欢上京剧,尤其是干脆利落的“西皮流水”。特别当你在秋风飒飒的公园里,踏着沙沙作响的落叶黯然神伤时,一声高亢的京胡,两句脆俏的唱腔,确有遏云裂帛的音响效果,让你心神为之一爽。

⑨不怕您笑话,我如今也常常吼上几嗓子,虽然还不敢到公园或浴池里去显摆,可自我娱乐是足够用了。您想想,林冲在雪地里踉踉跄跄走着,还唱着不屈服的抗争之歌,“雄心欲把星河挽,空怀雪刃未除奸”,咱们体验一下英雄的心态,也不失为一种人生乐趣不是?

①[西皮流水]京剧的一种声腔板式。

②[马派]京剧流派之一,以马连良为代表。

③[国粹]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④[言派]京剧流派之一,以言菊朋为代表。

阅读题:

【第1句】:从全文看,作者成为一个能“常常吼上几嗓子”的戏迷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每处限5字以内)(2分)

【第2句】:结合上下文,文案第⑤段中加点的“冒”字都写出了什么。(3分)

【第3句】:第⑦段中描写了戏迷“找乐”的场面,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限26字以内)(3分)

【第4句】:结合文章,围绕“京剧”谈谈你的认识。(限100字以内)(6分)

参考答案:

【第1句】:答案示例:浴池听清唱公园遇戏迷(共2分。每处1分)

【第2句】:答案要点:

①叫好者的脱口而出(叫好者的情不自禁);

②叫好者欣赏水平高(票友唱得地道、戏迷随处可遇、京剧艺术有群众基础)。

(共3分。共2个要点,第一个要点2分,第二个要点1分)

【第3句】:答案:公园里众戏迷或拉,或唱,或听,自得其乐。(共3分。共3个要点,“地点”、“人物活动”、“情境”各1分)

【第4句】:“认识”示例一:京剧有着民俗民风民族的心理积淀。

示例二:喜欢上京剧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示例三:青少年了解京剧艺术确实很有必要。

(共6分。“认识”正确,给2分。结合文章,给1分。有分析,给1分。语言表达给2分:每2个错别字扣1分,每个病句扣1分)

《西皮流水》阅读答案

小编整理了关于《西皮流水》原文及《西皮流水》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阅读和练习理解,希望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同学们能够有着更多的收获,关于《西皮流水》阅读答案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西皮流水》

①北京人有一好:唱京戏。

②有位小说家专门研究过这无伤大雅的业余爱好,总结出两个字,叫做“找乐”,后来以此为题写成一部颇著名的小说,把北京人唱京戏的种种心态描摹个够。

③我经历过几次这种“找乐”的场面,觉得其中很有些耐人寻味的东西,似乎在“找乐”之外,还应该多一点什么,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道不明。

④有一次是在浴池里,热气腾腾的水蒸气闷得人昏沉沉的,冷不丁地亮出一嗓子“西皮流水”,挺地道的马派②,脆、俏,吐字利落,待热气略微消散,才见到一位朋友正面对墙角,头微颔,臂略抬,一脸庄重,全副身心地进入了诸葛孔明借东风时的角色。

⑤更妙的是这位朋友唱完、换气的当口,四周竟冒出好几声“好”来。于是他又接着唱,这回是《甘露寺》的乔玄乔国老,劝孙权留神,别杀大耳刘备,尤其一段“西皮流水”有味道:“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愁,白马坡前诛文丑,在古城曾斩过老蔡阳的头。他三弟翼德威风有,丈八蛇矛惯取咽喉,鞭打督邮他气冲牛斗,虎牢关前战温侯,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这段“西皮流水”确实如潺潺流水,韵味丁冬,令人不能不叫一声“好”。马派的唱腔甜润流畅,做派潇洒飘逸,由于在浴池里,所以除了唱功之外,别的无法欣赏,这位票友的做派如何只能待考了。

⑥自从听过浴池清唱之后,我便常常在家里欣赏名家唱段。听谭富英的《洪羊洞》、杨宝森的《击鼓骂曹》、李少春的《野猪林》,端的是一种极惬意的享受。尤其饰林冲的李少春,嗓音宽厚纯正,把个英雄失意的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⑦京剧是中国的国粹③,又是老北京的骄傲,外地人若非爱之弥深者,一般体味不到京剧的妙处。有一次我携小女儿到日坛公园赏秋,穿过修竹茂林,在一处大亭子里看到了一群“找乐”的人们。他们中间的两个老人,斜倚在栏杆上,左腿上垫块手帕,手帕上柱立把京胡,脚下踏只小方凳,分明是两位极合格的琴师。二人调好弦,头一点,胡琴就清清亮亮地响了起来,他们拉的是过门,刚一结束,人群中自动走出一位中年汉子,皮夹克,扎着抢眼的紫红领带,洋气十足,但一开口,却是言派④的《捉放曹》,讲究的是脑后音。这汉子似乎与二位老人极熟,唱上几句,还嗽嗽嗓子,然后再旁若无人地接着唱。周围观众很多,评头品足者更多,我仔细端详一下,发现俱是四五十岁的人,有的轻声随唱,有的用手打着节拍,有的闭目点头,似进入到陶醉的状态。听着京胡悠扬高亢的旋律,你不能不为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所折服,同时更为公园中的这群戏迷所倾倒。我相信只要在这大亭子里尽兴高唱了自己喜好的京剧唱段之后,准能得到一种宣泄的快乐,郁闷和忧愁也一定不复存在。

⑧北京一些时髦的酒吧里,目前流行“卡拉OK”,自告奋勇到麦克风前去唱歌者,大有人在,也正是这种业余歌手支撑了“卡拉OK”的生意,遂成为一种时尚。但与公园里、浴池内的京剧清唱家们相比,我似乎更喜爱后者,他们更接近自然、更贴近艺术。或者说,这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升华之后的余韵流响,有着民俗民风民族的心理积淀。甭管怎么说吧,只要在北京居住,你就不能不喜欢上京剧,尤其是干脆利落的`“西皮流水”。特别当你在秋风飒飒的公园里,踏着沙沙作响的落叶黯然神伤时,一声高亢的京胡,两句脆俏的唱腔,确有遏云裂帛的音响效果,让你心神为之一爽。

⑨不怕您笑话,我如今也常常吼上几嗓子,虽然还不敢到公园或浴池里去显摆,可自我娱乐是足够用了。您想想,林冲在雪地里踉踉跄跄走着,还唱着不屈服的抗争之歌,“雄心欲把星河挽,空怀雪刃未除奸”,咱们体验一下英雄的心态,也不失为一种人生乐趣不是?

①[西皮流水]京剧的一种声腔板式。

②[马派]京剧流派之一,以马连良为代表。

③[国粹]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④[言派]京剧流派之一,以言菊朋为代表。

《西皮流水》阅读题:

【第1句】:从全文看,作者成为一个能“常常吼上几嗓子”的戏迷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每处限5字以内)(2分)

【第2句】:结合上下文,文案第⑤段中加点的“冒”字都写出了什么。(3分)

【第3句】:第⑦段中描写了戏迷“找乐”的场面,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限26字以内)(3分)

【第4句】:结合文章,围绕“京剧”谈谈你的认识。(限100字以内)(6分)

《西皮流水》参考答案:

【第1句】:答案示例:浴池听清唱公园遇戏迷(共2分。每处1分)

【第2句】:答案要点:

①叫好者的脱口而出(叫好者的情不自禁);

②叫好者欣赏水平高(票友唱得地道、戏迷随处可遇、京剧艺术有群众基础)。

(共3分。共2个要点,第一个要点2分,第二个要点1分)

【第3句】:答案:公园里众戏迷或拉,或唱,或听,自得其乐。(共3分。共3个要点,“地点”、“人物活动”、“情境”各1分)

【第4句】:“认识”示例一:京剧有着民俗民风民族的心理积淀。

示例二:喜欢上京剧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示例三:青少年了解京剧艺术确实很有必要。

(共6分。“认识”正确,给2分。结合文章,给1分。有分析,给1分。语言表达给2分:每2个错别字扣1分,每个病句扣1分)

《西皮流水》阅读答案与原文以供同学们阅读、练习和参考,希望《西皮流水》阅读答案对大家的练习有所帮助!

西皮流水的散文

我既算不上嗜戏如命的戏迷,更不是能唱几句的票友,但的的确确喜欢京戏。

已经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忽然对这些唱念做打、西皮二黄产生了兴趣。真要较真儿的话,大概是年齿稍长、心态渐平的时候吧。不过,并不太喜欢听全本,只是热衷于那些比较经典的折子戏。有那么一阵子,盘点了一下自己听过的,居然有百十段之多,很令自己惊奇。

喜欢京戏,不免对它的历史关注多些。说起来,自四大徽班进京不过二百多年时间,期间,以京腔、昆腔为主,糅合了秦腔甚至汉调等多种唱腔之后形成的京剧,逐渐在北方打开了局面。到了清末民国,流派纷出,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精彩。就观众群来说,曾经不分男女、不分老幼,都有自己追捧的名角儿,当时的场景,丝毫不亚于我们现今的追星。后来,京剧被赋予了国粹雅号,但观众群却是比过去差了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京戏的越来越少了,甚至我身边的很多中年朋友对它也是敬而远之,认为这是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喜欢的东西。每次说起这个,他们对我的爱好很不理解,我只是以《牡丹亭?游园惊梦》的一句台词儿作答:“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至于他们能否领会,就不是我所关心的了。

严格的说,相比于唱腔,我更爱看那些戏词儿。尤其是很多老戏折子,台词非常好,那是多少年来众多文学大家的创作精华,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足够咂摸一辈子。最主要的,有些戏词儿甚至比很多文章都要精彩,不止通俗易懂,而且言简意赅。以前翻读《史记》,对晋国三分韩、赵、魏的历史很上心,当读到俗称赵氏孤儿那一段的时候,理解起来很是片面。但是,听了京戏《搜狐救孤》,就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最经典的,当属裘盛戎先生饰演的魏绛唱段:“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却原来这内中还有隐情。公孙兄,为救孤,你丧了性命;老程婴,为救孤,你舍了亲生。似这样大义人,理当尊敬……”短短三五句,将舍生取义描述得淋漓尽致。试问,谁的文章能做到这一点?

在京戏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里,我比较喜欢老生。老生历来有前四大须生、后四大须生以及南麒北马关外唐之说,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麒麟童周信芳先生的麒派,做功精湛,唱功独到,那些戏词儿,唱出来的时候配合着做功,不论听戏还是看戏,都极为过瘾。周信芳先生有很多经典剧目,比如《徐策跑城》《坐楼杀惜》等等,在《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一折中,他饰演萧何,在追赶韩信的途中唱到:“我主爷起义在邙砀,拔剑斩蛇天下扬。怀王也曾把旨降,两路分兵进咸阳。先进咸阳为皇上,后进咸阳扶保在朝纲。项羽不尊怀王约,反把我主贬汉王,也是我主洪福广,一路上得遇陆贾、郦生与张良。一路上秋毫无犯军威壮,我也曾约法定过三章……”简简单单的几句词儿,把刘邦起兵造反一直到楚汉相争之前这么一段历史给总结出来了,即便是不懂历史的人,听完看完这出戏,也能知道个大概轮廓,也许这就是京戏的魅力所在。

我们经常说人生如戏,岂不知戏就是人生。世间百态,戏中均有。描写男女情爱的,有《苏三起解》《武家坡》《桑园会》;描写仁人义士的,有《搜孤救孤》《关云长单刀赴会》;描写清官名臣的,有《铡包勉》《十五贯》等等,不一而足。生活中,有当面是虚情假意,背后插刀子的情形,听过《刺王僚》,您就知道了:“虽然是弟兄们情意有,个人的心机个人谋”。每当听到这句唱词,我的心都颤,这平白朴实的台词后面,深藏着如海的心伤。

过去,唱戏的被称为戏子,是下九流。可就是这些下九流,却视戏品如人品。自京剧成型至今,出了那么多德艺双馨的名角,我们之所以至今怀念他们,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唱功,还有他们的品行。抗战期间,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先生、程砚秋先生,梅蓄须、程罢演,宁肯挨饿受苦也不为日本侵略者唱戏,这是何等的风骨?

百多年过去了,原来的下九流成了阳春白雪,更被赋予了国粹的尊号。粹是什么?粹就是精华。但是,不管是过去的下九流,还是如今的国粹,很多名家名角却依然谨守唱戏如做人的信条。有位名家说得好:唱戏要有戏骨儿,做人要有风骨。其实,又岂是唱戏如此,做什么不应当这样?

11372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