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于曼丽的经典台词合集50条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伪装者》观后感范文

《伪装者》火了。这些日子,身边多了数量可观的《伪装者》追剧人。虽然此前很多人就知道我喜爱靳东,但往往只是颇为礼貌地问一句,靳东演过谁啊。而这一次,很多人向我打听靳东时,却是兴致颇浓,一副希望我肯不遗余力抖出大量信息的架势。

《伪装者》为什么如此好看?这的确发人深思。笔者认为,至少有如下一些原因:

第一,《伪装者》的人物塑造得较为鲜活生动

笔者曾经说过,如果给《北平无战事》和《伪装者》分别打分,前者我打95分,后者打85分。但是,这只是总体上的打分,具体到人物的塑造上,《伪装者》无疑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在《北平无战事》中,我们见识了太多的“面瘫脸”,如方孟敖、徐铁英、谢培东、孙朝忠等等。虽然这些演员的演技让人无可厚非,这些人物的设定也让人较为认同。但这样的一种呈现方式,的确会让观众看起来很累。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马汉山。因为马汉山一出场就会让人开心不已。毕竟看影视作品不同于看纪录片,更不同于看历史书,所以娱乐至上的信条还是不能忽视的。

反观《伪装者》,剧中的每一个人物一出场就会显露鲜明的性格特点。汪曼春的嗜杀成性、明诚的身手不凡、明楼的沉稳大气、明台的自信不羁、大姐的慈爱细腻等等。哪怕像梁仲春这样的人物,也会让人看到其慈父的一面。而他那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小舅子,则一副狗仗人势的嘴脸。还有像王天风、于曼丽、黎叔、郭骑云等角色,可谓都是很有性格的人。

笔者曾经参与过两部微电影的拍摄,深知有性格特点的角色其实更好演绎。同时,剧中的人物越有性格,观众看起来就越爱看。在这部剧中,靳东扮演的明楼可谓是最大的亮点,因为这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特征的人物。看这部作品。我更多的感觉是,明楼是靳东多年演艺生涯集大成的呈现、是其长期以来沉淀的各种演技的集中爆发。所以,我非常理解为什么身边的人跟我一样开始喜爱靳东。一个演员遇到一个好的角色可能需要一些运气,但是能利用好这种运气,靠得只能是实力。所以,靳东微博上的粉丝留言中,才纷纷称赞他是一个实力派的演员。

第二,《伪装者》谍战节奏紧、家庭戏份足

谍战戏最忌拖泥带水,因为谍战的本质就是险象环生、跌宕起伏。这样的一个特点如果用一种颇为拖沓的节奏来展示,对观众的耐心无疑是一个强大的考验。而任何影视作品。千万不要考验观众的耐心,因为观众就是上帝。看《北平无战事》时,我曾经感慨“有一种节奏叫缓慢而不拖沓”,但是,我之所以能接受这种缓慢,是因为我喜欢剧中那些充满文化味的台词。这些年,看过太多因充斥着大量废话而让节奏放缓的电视剧,我敢说没人没多多少少看过这样的作品。所以,我忍不住在想,正是因为有很多的“雷剧”、“垃圾剧”打造了“良好”的基础,《伪装者》的节奏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无疑是非常紧凑的。

记得看《北平无战事》时,我常常喜欢回放,因为很多镜头都需要反复咂摸。而看《伪装者》我会抱怨每天播放的集数太少,因为我太想知道接下来的剧情。这种能够让人抱怨的.能力,就是一部谍战戏成功的表现。笔者有一个同事,特爱看谍战戏,至于原因,她说因为会开发她的智力。的确如此,一部设计精巧的谍战作品不仅是编剧脑洞大开之后的结果,也是提升观众智商的手段。如果,很多剧情的设计让人一眼就看透,或让人看完了也没懂,这就是失败的编剧。就《伪装者》而言,毫不恭维地说,其剧情的复杂多变、惊心动魄还是值得肯定的。

《伪装者》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在一部谍战戏中加入了大量家庭戏份。相比于《北平无战事》中颇为复杂的人物网和较多家庭的存在,《伪装者》中的人物网相对简单且家庭戏更多地只安排在明家。不知为什么,只要镜头从明楼的办公室、明台的照相馆、以及日本领事馆和医院等处回到明家,我的心中就会一暖。喜欢看大姐教训明楼和明台的场景、喜欢明家的几个大男人在一起打打闹闹、更喜欢看到除夕夜明家的团圆饭。事实上,《伪装者》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伪装”搭台,“情怀”唱戏。每看罢一集,心中满满的都是温暖与爱。在这样一部几乎无人不伪装的作品中,深深触动我的恰恰是那些没有伪装的真情。

一部戏,能具有较强的正剧范儿固然好、能具有浓浓的文化味固然难得,但是如果不能让剧情深入且打动人心,其正剧范和文化味未免会显得乏力。这也是为什么身边的很多人追《北平无战事》没有追完,而追《伪装者》却锲而不舍的原因。

第三,《伪装者》中多人对手戏太出彩

如果说看其他作品时,我更多会对某个人物或某些两人的对手戏印象颇深,《伪装者》中给我印象深刻的往往是那些三人以上的对手戏。要知道,这些多人对手戏拍起来可比双人对手戏要难得多。

如大姐明镜大闹汪家的那场戏,明镜、明楼、明诚以及汪家人、还有众多的客人都在场。当大姐气愤之下掌掴明楼时,大姐的怒不可遏、明楼的毕恭毕敬、明诚的惊诧莫名、汪曼春的义愤填膺,缺了哪一个人的那种情绪,这

场戏都会失色。可以想见,拍这样一场戏得多少人反复配合,得都多少机位不同角度取景,最终才能实现这样的立体式呈现。

再如,明家的三兄弟,只要是只有他们三个人的戏,我都喜欢看。那场明台明楼大打出手、明诚先是劝架后来却吃着苹果饶有兴致观战的戏,可谓经典。开战前,三个人犹如绕口令般的那一大段台词,听得人好不过瘾。而战斗中,明台明楼纠缠在一起的样子,更让人忍俊不禁。大战过后,明家兄弟之狼藉、明家之狼藉,可谓相映成趣,令人回味无穷。

像这样出彩的多人对手戏在剧中可谓数不胜数,在此也就不再一一赘述。

《师傅》观后感范文

又在接受电视剧的教育了,不过这仅仅是五一的收尾,《师傅》是从五一假期开始看的,今晚算是剧终了。

看它还是费了一番周折的。放假了,在网上漫无目的的搜寻着,不知在何处觅到了《师傅》的简介,应该说是李幼斌三个字吸引了我。想来无聊,便看之解闷,随即从百度开始搜,搜倒是能搜到,可打开一看,真能把人气死,网慢得像蜗牛,看一下网速,1KB/S,当时心里就凉了一半。心想看个电视都不让人痛快,越是这样就越想把它看完,无奈用尽了方法,还是一个慢,只能让它慢慢缓冲,还好白天的时候网速快些,能看了,一到傍晚又回归了本来面目。后来终于发现,晚上【第11句】:二点以后网就快了。于是,在第二天晚上下载,余下的部分全部下载完毕。

说起"师傅"这个词,大家既那么熟悉,又是那样陌生。熟悉是因为大家耳熟能详,陌生是我们很少能用到,也许我们只有在看电视的时候才有师傅这个概念,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用"老师"这个称谓了,不过这个称谓远比不上"师傅"的'那种内涵,正如剧中所言,拜师可不是小事,放在以前那是要敬茶叩头的。庄重程序不同,当然老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序也就不同了。记得剧中老铁有句话,我只收两个徒弟,不过最终他收了三个。他对自己的徒弟确实是用心,工作上教技术,生活上教做人,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徒弟们做了一个好的榜样。

老铁身上有一种正气,这种正气被工厂的所有职工所信服,所称赞,被厂长都称为"厂神";从心不良之人,想到他,怕他。他最常说的四个字,有"工人阶级",他以身为工人而自豪。不自觉的就被老铁身上的那种正气所折服,被他的智慧所吸引,当然这多多少少有导演的一份功劳,但这丝毫不能减弱对我的影响。

看《师傅》自然会想到我们的老师,回想起来,从小到大,教过我们的老师很多,但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主动想到的就更少了,是学生的事?还是老师的学生太多了,我们的老师也太多了?有句话叫,物以稀为贵,人也是如此吧。但是如果仔细想想,老师多少会在我们身上留下一些记忆,这些独特的记忆或许是被教给我们的知识所覆盖了。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学会了学长,学姐这个称呼,读研的时候发现,师兄\师姐,由绕口叫得顺口,一个教研室的人才是接触最多的人,导师也就是"师傅",虽然平时交流不是很多。

小时的作文,我们经常能读到"师生情"的文章,想到这里,觉得"师生情"好像没有那么深厚——师徒如父子。这种情感也许早已离我们远去了,离我们的社会远去了。


《转山》观后感范文

  篇【第1句】:《转山》观后感范文

我突击看了《转山》。感触一般。电影的意义或许仅仅是供人消遣和放松心情,但其中传递一种信念,一种关于爱,关于生命的信仰。

片中张书豪为了完成哥哥骑车去拉萨的夙愿,遇到了“川哥”,遇到了家中失去顶梁柱的藏族家庭,途中遇狼,看见思念家人的留守儿童与妇女打电话给最亲爱的人。颇有点被感动。爱是一首经久不衰的歌。因为爱,我们坚持着。

小男孩小心翼翼的为他戴上帽子,恋恋不舍的问了声,哥哥什么时候回来时,他殊不知结果是未知的。此时,林书豪或许有对孩子的不舍,或许也在心里问了一句同样的话,但他的结果是否定的。一场场离别的场景,如电影浮现在眼前。生命的离别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当“川哥”口中说着未来的美好憧憬时,跌下了山崖,摔成重伤。最后终于见到了神圣的“冰激凌“山峰,这是一种信念,我联想到了,我们的生活也就是这样,无论你怎么打算的多好,未来是不可测的,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篇【第2句】:《转山》观后感范文

过年前就知道有一部关于骑行者的励志电影,虽然小投入,但是还是赢得了观众的好评。自己赶上家里出殡还有过节,没有静下心来看。刚看完,感触颇深,剧中的主人公张书豪失去亲爱的哥哥非常痛心,在告别哥哥遗体的时候,从哥哥的灵柩里拿出了哥哥生前的出行日志,也是哥哥生前的梦想—骑行到拉萨。

剧情简单,画面唯美,骑行的经验介绍也不是很多,装备也不是很讲究,就是那位路上的行者朋友的望远镜显得很到位。分享好文刚开始看了周迅和另一位名人做的转山介绍短片,还是很不错的。我们都是行者,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有了梦想就不孤单。有亲情,有鼓励,困难都会克服,目标能够到达。有机会还是会和家人一起看。我家的宝宝睡觉了。睡觉去。明天新年的第一天班,开门红啊。

好时光总是过得太快,过年在乡宁的一幕幕还是那么温馨,以至于觉得太过留恋。新的一年里,龙马精神!

  篇【第3句】:《转山》观后感范文

今天我去看了一场电影叫《转山》,不是特意去看这部电影的,是临时决定的,转山观后感。因为它正好卡在这个时间点上,所以我就选择了这部电影。这正如人生一样,有时不是特意的,只是在合适的时间碰到了,于是就恋爱了、结婚了、生子了、过一辈子了。或许一开始是没有感觉,但到结尾了,总会有所感。

下面就是吾之感:电影的情节是讲一个人骑着单车从丽江去拉萨的,期间会经过很多海拔高低不一的'地方,整个行程是20多天,路上有野兽、有高原反应、有不同气候、总之是困难重重。分享好文在一开始的时候,有朋友劝他不要去,让他放弃。主人公也犹豫过,但最终还是决定go。行程的第一站是他遇到了骗子,被骗了钱。幸好遇到一个好人,一起骑车结伴同行,在一段下坡路上,与他同伴的人摔到马路外面,变成了瘫痪。他一个人痛苦、或许也有放弃的念头吧,看他疲惫、忧伤的继续前行。他一个人不懂藏语、缺乏户外行车的经验,有高原反应、吃、睡都很艰苦,天气恶劣,路远险陡等等困难,他最终还是骑车到了西藏的最高处。看了这部电影后,我首先是佩服他在一开始时的勇气,然后是在行程中战胜困难的那份意志,他那永不言弃的、乐观的态度。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如果有了他这份勇气,有他那份意志,有他那些个态度,我们遇到的困难又能算得了什么呢,时间不早了,我就简写一下了,呵呵,让我们也let'sgo吧!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范文

"口才对一个讲话流利的人来讲,就好比是一种生活习惯,而对于一个先天有着口吃而胆怯的人来说,还要通过语言给予人们力量。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这就是我看英国电影《国王的演讲》后的感悟和启迪。今年一月中旬的一天晚上,我和先生去了堪培拉市中心的一家电影院观看了《KingSpeech》中文翻译《国王的演讲》,一听这影片的名字就没有什么吸引力,真不如《阿凡达》来势凶猛。因为影院里很少人看这部新影片。

最佳电影奖《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及其简单。讲述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现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父亲)因口吃,在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治疗下。克服了被推上国王宝座的恐惧(因哥哥爱德华八世不顾政府集体辞职的威胁,退掉王位为迎娶寡妇辛普森夫人),他用强大的努力,克服了口吃的毛病,电影最后展示了他成功的演讲,并激励着当时二战的英国军民。

这部电影在今年,也就是上个月的奥斯卡的颁奖礼上,一举获得了四项奖项;电影,导演,编剧,男主角。这部电影能获得这样多的奖项,不奇怪。只要了解了这部电影从编剧到演员,你就会喜爱这部影片了。

最佳原创编剧奖获奖的老头大卫。塞德勒的生平,使这部电影剧本的魅力和孕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塞德勒的父母在大屠杀时遇害身亡,幼年时期的他在英国度过,由一户中产阶层的'犹太家庭把他抚养长大,后来他来到了美国纽约长岛,由于口吃羞于讲话,直到16岁后才得以纠正和改变。编剧作者的经历使作品的真实感得到了认同,在编剧中塞德勒的女儿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获奖感言中他还不忘幽默一下说:"这太吓人了!我相信我是获这个奖项年龄最年长的人,但我相信记录总是会被打破的。"

最佳导演奖被仅有三十多岁的年轻导演汤姆。霍伯摘取,这部电影的成功,与导演的质素密不可分,汤姆。霍伯最擅长拍摄古典系列题材的影片,《国王的演讲》这个剧本是他母亲提出并建议让他考虑拍摄的意见。他采取了母亲的建议,并一举成就了自己。后来在演讲中诙谐的说:"电影人如想成功的话,请听妈妈的话。"

这部影片在获得奥斯卡奖前,就已经被纳入了电影学院的教学影片。他在20xx曾经拍摄《伊丽莎白一世》和2008年拍摄的《约翰—亚当斯》都脍炙人口。《国王的演讲》展现了汤姆—霍珀作为导演的良好素质:对情节的合理打磨、对摄影的扎实处理、对细节的良好把握,以及对情感的最佳拿捏。电影在一种悠扬的格调中起落,不求宏大的故事依托,而转到日常生活的谐趣段落,情节转换不温不火,布景构图细致华丽。正是靠导演沉稳有力的掌控,使得《国王的演讲》成为一部少有纰漏的精良制作。

最佳男主角奖的获得者科林—费斯扮演乔治六世,这位英国演员为此认真去学习如何口吃。观众看着他如何一步步从一个暴躁的公爵,被调理成愿意倾吐肺腑之言的朋友,以及他在女儿们面前的慈爱,在妻子面前的深情,在朋友面前的信任。可以说科林—费斯的演技丰富了角色的复杂性和层次感。他在影片中的口吃,让我在看电影中多次感到受不了啦。那种口吃是嘴巴在动,但是,声音断断续续的,听着就会感到真的是很难受。能把观众折磨成这样子,一定是很成功的演绎。

这个演员在平时是个很有口才的著名演员,扮演这个角色,对他来讲是一个艺术上的突破,也是演艺技巧上的经典。

在这里,我很想提一提语言训练师的扮演者杰佛里。拉什,虽然,他没有获得本届男配角奖,但是,他为这部影片添枝加叶,功劳无比。其实,这部影片就是三个演员(科林。费斯,杰佛里。拉什和海伦娜。伯瀚。卡特扮演国王的妻子,我认为演技一般,在这里就不评论了。)在"斗戏",一环环,一串串,把沉沦埋下,把较量亮出,把意志显现,把脸皮抛下,在地上角斗,在灵魂里嘶喊,最终,口吃者的胜利。

杰佛里。拉什是澳洲人,出生在澳洲的昆士兰州(刚发大水的地方),在澳洲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后到美国发展,因主演《钢琴师》1996年曾获得奥斯卡男主角奖,他把一个语言训练师演绎的有分有寸,有度有量,有严有善,给人以无法忘怀的境地。那种优雅和善意的举动,使我久久地享受在他的魅力之中。

这部励志篇的影片一开头就是国王的演讲,他那口吃的言语,满头的大汗,周边人的鄙视,都让这位万人之上的国君大跌眼镜。影片中还有一个很感人的场景,国王放弃了克服口吃学习后的一个晚上,他再来到语言训练师的家时,两人都热泪盈眶,无语的相拥,优美而缓缓的音乐此时的出现,衬托着人们的心里和真情。

"学习对任何人都是一个艰辛和努力的过程,使之于付出心力的耐心都是成功的必备要素,这部影片不仅仅对口吃者有启迪,对任何人在学习上都有启迪。"在此片中,多次的演绎着学习者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没有信心到再次奋起,从沮丧中再次醒悟的过程,真挚感人,影片的结尾是国王从容而自信地去电台作鼓舞斗志的演讲,当成功的喜悦和鼓舞的浪潮给予他的认同和回馈时,他满脸的坚毅和胜利凯旋的信心声音在英伦大地上回荡。

注:本文内的照片都来自网络,在此特别感谢!

7945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