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柱间时代变了台词集合70条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平凡的世界》,时代变迁的镜子

上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迎来了大结局。观者可以平息感动,静下来做一番沉思了。

《平凡的世界》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陕北黄土高原的时代变迁,全景式地展现了当代中国的城乡社会生活,并通过各方人物的爱恨情仇、矛盾纠葛,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历史面前艰难跋涉的历程。

电视剧以三个陕北汉子的故事为线索渐次铺开,分别是理想主义青年孙少平、永不言败的实干家孙少安、孤独的改革者田福军。孙少平要走出农村,孙少安要带领村民致富,田福军要改变这片土地,归结起来,他们的人生主题只有一个,即如何跨越命运的荆棘,竭尽所能改变残酷现状。

电视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原著《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正值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正是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最热的时候。路遥不为所动,抱定现实主义书写自己所经历的岁月。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平凡的世界》是路遥个人的自传体小说。由于这部小说与当时的主流文学格格不入,小说的第二部甚至一度找不到地方发表。谁曾想,在近30年后,他的这部小说因电视剧的热映,再次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平凡的世界》连同路遥个人英年早逝的多舛命运,应验了尼采的那句话: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我死后方生。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农村题材一直是重要场域。鲁迅写城里人回乡,描述了城里人与农村人之间的隔阂,沈从文则用乡下的淳朴批判城市的市侩……到了延安时期,乡土文学慢慢地融入了政治的因素,出现了反映土改、合作化等内容的大量作品,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是这方面的代表,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主题先行、立场鲜明。而《平凡的世界》,尽管中间也表现了当时的主旋律——农村改革,但整部小说的核心思想一直围绕着孙少平那份“我要进城,我要到外面的'世界看看”的理想展开故事。而到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孙少安的戏份增加不少,也正是迎合了这个时代的需要,需要像孙少安那样的实干家。

囿于当年的时代局限,路遥未必能清醒地意识到城乡二元结构必须打破。从《人生》到《早晨从中午开始》,再到最终的《平凡的世界》,路遥一直试着用文字记录自己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或许,从文学的角度看,路遥的方式有争议的空间,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小说成为时代变迁的镜子,在诉说他那个艰苦生活的同时,也预示着城乡融合的巨变时代的到来。

《平凡的世界》与当下时代的错位

引导语: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精神含量,对于“轻阅读”时代的读者而言,已变成一次负重之旅。那么它与当下时代的错位是什么原因?我们一起来看看。

最近很多朋友问我:“小说《平凡的世界》怎么看不出好?”我和他们一样,更多的时候安于读者身份。早听说《平凡的世界》拥有大量读者,且深受喜爱,那这些新读者怎么回事?

猜测他们觉得不好的原因——

篇幅太长,路遥追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小说写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五年发生在黄土高坡上一个叫做双水村的地方。整部小说都在写双水村的变化和双水村的人的变化。是真正地,贴着地面写,这样写好不好?

对一个现代小说的读者来说,它显得太朴素——当然,这词可以在评论家口中换成“厚重”。而朴素与厚重交织,在我看来很可能是这部小说的一个特征。在朴素的情感中,记录时代的厚重。而因为时代的久远,如此叙事让阅读成为了一次负重之旅。时代感的东西大而化之,我觉得不是很多人能在表面的朴素推进中,细心体会路遥要传达的精神气息。《平凡的世界》里的精神含量,我想也是目前“轻阅读”时代的读者接受起来有难度的。

其次是文本意识弱。与现代小说要求的“间隔”、“意识流”等是相对的。叙事者和故事之间的关系也不是所谓的一直变换,流动。路遥一头扎进了孙少平这个人物,在孙少平出现在小说中的一生里,能看到路遥经常把以往在别的小说中延续的情绪和感情寄托于此,几乎重复了一遍《人生》的'手法和很多人物的设定。后来,路遥也说:“我当时并非不可以用不同于《人生》式的现实主义手法结构这部作品,而是我对这些问题和许多人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不能轻易地被一种文学风潮席卷而去。”这个坚持和小说中那些平凡人物的尊严感不谋而合。当年,出版社编辑对《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回复“不适应时代潮流,属老套的“恋土派”。可见陈旧一说由来已久。小说自一九七五年起,视角局限在可见可想的现实中,在我看来背景略显装饰性。人在其中挣扎,某种程度上被人说成是小说惯用的“煽情模式”似乎也存在合理性。

现实主义不会过时。当现实主义不是来自心灵的现实,不是来自我们对现实看法,小说就不是艺术创作的“另一种生活”了。用句老话说,就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平凡的世界》的真实而可靠导致了新读者们阅读中的平淡而琐屑之感。

所以,当朋友们问我这个问题时,我矛盾的地方也来了——明知道我们要正视那段生活与那些爱情,正视严肃的时代。而这些小说中强调的“真实的,太过真实”的生活似乎提醒我——“当你强调真实、强调现实主义时,这本书与我内心的那种小说的概念就越扯越远了。”

这是社会意义与小说价值的相遇。因为,我不是评论家,剩下的文字也只能从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出发。至于对两种意义的探讨可能远不够深入。

从小说开篇说起——“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孙少平在这个背景下生活,剩下的描述“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现在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它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都是这个连“丙”菜都吃不起的穷困的高中学生的小背景。

还有小说结尾描写孙少平经历痛失女友田晓霞,婉言谢绝金秀的爱后,毅然选择回到大牙湾煤矿的情景——“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平凡的力量还在;“太阳永恒的微笑”——生命力依旧蓬勃。两段文字间是百万字的生活记录,孙少平始终是一个平凡的煤矿工人。时代变了,他的不变预示着一种永恒的东西。

同时,我也意识到很多人提到共鸣。所谓人之常情,步步在情理之中。孙少平就这么活下去,也是生活。千金小姐田晓霞看上他,生活就有了亮色。让我立刻对应找出小说里几对类似的关系:金成与孙卫红,田润生与郝红梅,孙兰香与吴仲平,杜丽丽与古风铃,金波和藏族女子……在这部现实主义小说中,浪漫是唯一属于个人不那么现实之处,如爱情超越了门第,超越贫富,甚至超越生死……两个身份差异巨大的人,在思想上完美融合,彼此吸引,在思想交流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进而在更深的理解中将友情升华为爱情。

——路遥歌颂这么一种真挚的东西,这在很多读者的心中都有自身的投影,那个时代的人群大部分拥有相似的际遇。共性的、纯粹的东西占据了《平凡的世界》,包括其中的爱情,经受岁月磨砺而焕然如新。现实无情,所有人羡慕这段爱情时,田晓霞在采访黄原发洪水时因救人而牺牲了。你看,一点不出所料,悲剧来了。

我觉得很多读者在这里,掉下的泪水和看某个老人被打、小孩被拐卖等等新闻掉下的泪原因一致。

当小说成了电视剧,很多人又得机会反刍文学和影视的关系。小说原作和电影最好状态是在精神气质维持平衡,这倒是陈旧却未过时,但也是一个理想状态。两个创作者,有的再经编剧一人,这样就促成了一个错位。这个错位的意思是导演没必要对原著俯首称臣,尊重不是照搬,我个人很喜欢的导演佐杜洛夫斯基谈论对小说《沙丘》的改编时,说过一句玩笑话:“我强暴了这小说,带着爱意。”我们要在这个小说提供的世界里找到影视的角落,反之亦然。

至于,现在这电视剧引起人们喜欢,我不晓得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它是好事,大家长期以来一直对两者的关联存在误解,也不是两三句说得清的。

忽然想到几年前,许多人怀念八十年代,我们有没有对应到当下缺少了八十年代的什么?《平凡的世界》是这么一个应景之作的连续剧而已,等于是在缺失精神的时代寻根一个精神的载体。这个精神是正面的,向上的,可认知,可感动人的。我也一直认为,这个作品是当时那个现实的经典反应,也是旧时代的生活再现。在路遥的笔下,他眼前的生活与小说中进行的生活保持着,在我看来极其密切的关系。

对于电视剧来说,这个关系间的空隙填入了爱情。对于小说来说,这个关系间提供出的想象空间,也和很多同时期的小说一样显得有些局促。这样,写出的爱情就会不如表演出的爱情那么直观。观众与读者之间的错位也在此处。文学更多地来自想象。

而小说里的很多东西在艺术上追求“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一个时代的文学的样貌,一个时代的经典与一群青年的生活群像就是如此……

我重复一下老观点,它的文学价值随着时代变化很明显产生了错位,这个错位指它的书写样式还是为大时代而写,就像路遥一直强调“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而现在的读者阅读兴趣转向了私人,他们在乎个人的悲欢,就像电视剧中牵动他们的,也不是时代,而是孙少平、田晓霞等等这些人的小情感。我想这和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时的想法多少是有出入的。

不过,这不重要,错位还包括对缺失之处的唤醒。如艰苦生活的孙少平如何热爱阅读,在这个没什么人阅读的年代,在这个娱乐的时代,是孙少平的再次出现使人注意到了书本——

“有一次他去润生家,发现他们家的箱盖上有一本他妈夹鞋样的厚书,名字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一下子就被这书迷住了。记得第二天是星期天,本来往常他都要出山给家里砍一捆柴;可是这天他哪里也没去,一个人躲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地赶天黑前看完了这书。”

这是对精神的一种向往。尤其在我们当今,撇开小说艺术层面的想法,我们同时也应该警醒的是:时代迥异,这个东西如此被提出来,被讨论着,是不是代表我们身边正发生着什么?

唐棣,小说作者,电影导演,写有小说百万字,拍摄有电影《满洲里来的人》。

时代的一面镜子散文

浏览了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语文作文的题目:1977年《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北京市);1978年将《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文缩写成500至600字;1979年将《第二次考试》改写一篇《陈伊玲的故事》;1980年读《画蛋》有感;1981年仔细阅读《毁树容易种树难》,写一篇读后感;1982年作文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注意:必须写成议论文;。直至今年的语文高考题目,深有感触。纵观历年高考作文题目,都具有反映时代的鲜明特点和对时代情绪问题的透视思考,具有高度的新闻性和聚焦性。

随着各地高考自主命题的开展,各地的作文命题除了具有上述特点外,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人文性。以今年为例,全国卷作文:诚信;2011年新课标卷高考作文:中国崛起的特点;北京市高考作文:对世乒赛的看法;江苏省高考作文:拒绝平庸;天津市高考作文:关于镜子的话题作文;辽宁省高考作文:苹果的香味;安徽省高考作文:时间在流逝;山东省高考作文:这世界需要你;广东省高考作文:回到原点;上海高考作文: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江西省高考作文:孟子三乐;浙江省高考作文:我的时间;湖北省高考作文:旧书;重庆市高考作文:情有独钟;湖南省高考作文:谢谢大家;根据袁隆平的.话写作文;高考的作文题可以说是愈来愈开放,愈来愈丰富多彩。但无论怎样变化,都离不开时代性和人文性。

高考作文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反映时代特点的镜子,从这面镜子里,照出了时代世相。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人才选拔性考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作文题是很有价值的。历代进步的文章观点都讲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脱离社会人生问题的文章,鲁迅,矛盾,巴金,叶圣陶等一代文章大师,都主张”文学为人生“的态度;虽然高考作文不是真正的文学,只不过是一定意义的遵命文章,缺少一定的灵活性,让考生带着脚镣跳舞,但在保证人才选拔公平性和公正度上,可以说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对于高考命题,我们不应该有过多的怀疑和指责,关键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一定的话题下展现自己的语文修养(文学修养);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是完全可以在这种形势下体现出来;著名文学家苏轼的成名文章并不是殿试文章,但他的文学才能却在这篇文章里展现出来,以至于才有了后来的著名的前后《赤壁赋》。考试制度自建立以来,从古到今都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和精英,因此,怀疑考试制度等行为都是要不得的。只不过探讨的是怎样使高考作文越来越能科学和艺术,能有利于大批人才脱颖而出。

因此,针对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对于每一位考生来说,在平时的备考中就应该关注时事,关注人生,尤其是历年评出的感动中国人物的事例;因为这些材料不光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性,是考场写好作文的源头活水,而且这些材料对青年学生人生成长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是学生成长的有益榜样,是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在多数作文题目里,也许都离不开这个大思想,这个强原则不能丢)。同时在平时要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的习惯,有效地积累各方面的材料,注意思考,自觉的挖掘这些材料里的思想意蕴,做好变通运用的能力,写一写随笔练习。这样,既可以锻炼自己灵活地运用这些材料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可以有效锻炼自己的文笔(包括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能力,书写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在考场上写出得心应手的佳作来。比如2011年新课标卷高考作文:中国崛起的特点;如果考生注意到感动中国人物里蕴藏的内涵,这篇文章就很好做了;一个是展现中国崛起的现象,典型的事例如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两弹一星的功臣——钱学森,“嫦娥一号”研发团队,傲拓天疆——“神七”航天员,惊世华彩——张艺谋奥运团队,勇救落水儿童的长江大学学生集体等等,包括政坛,科技,文艺,体育,经济,等各方面的现代风云人物,就可以以这些时代的典型人物和精英描绘中国崛起的根本原因,就可以写出一篇有深度和高度的文章来。

变迁诗歌

十万江山今犹在

谁主沉浮,寰宇峥嵘

最终都消失在遥远的时空

无休止的轮回里

终逃不出岁月变迁的眼睛

----引子

[1]

挖掘机大铲车的轰鸣声里

绽放了一张张麻木的笑脸

古老的村庄肢解成凌乱的碎片

砰然倒塌的小木屋

就像推到了恒古的信念

破碎的青瓦

隐隐透着远古时代的光线

老人哀思的目光交织着茫然

记忆里小木屋内的身影

悠悠飘进一锅一锅旱烟圈里

隐藏在岁月的另一端

[2]

整整十八代人的小屋啊

这一天走到了终点

黑亮黑亮的小木门上

叔宝和敬德躺在废墟里瞪圆了双眼

小木屋里的暖,小木屋里的牵绊

从这里走出的人啊

连起了地北天南

小木屋里的灯火,小木里的叮咛

多少次在游子的梦里灿烂

小木屋缔造的故事

在空旷的时光隧道里萦绕盘旋

[3]

石碑与它上边的墓志铭

一同被亮闪闪的大厦

踏进黑土地厚重的肌肤里

碑上的名字留在时光的影子

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越来越远

直到没了想念

[4]

透着现代气息明亮的学堂里

孩子们在放声朗读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似在祭奠那个年代

先辈们不安的灵魂

[5]

清水河在新农村开发的号角声里

眯着疲惫的双眼

一遍一遍放大脸上皱纹的弧线

先辈们一代一代守候的乐园

印在清水河一闪一闪的波涛里

或许以后

会在梦里出现

或许再也不见

[6]

人们总在野蛮与文明

和平与战争中往返

历史的巨轮从不会停止向前

悠远的时空里

谁在黑暗里遗臭万年

谁又在群星中散发出耀眼的光环

先辈们的苦果里酝藏着甘甜

沉睡的书里传出孔子的谏言

光阴在发稍和指尖游离

多情的人间

从上古到今天

从今天到未来

哪里是欲望的终点

[7]

时光的变迁不管你乐不乐意

都会沦为历史滑向永远

不管你无限激情还是悲苦连天

都会带着每一个时代的悲壮

走向明天

似不断轮回的生命划过的一道虹线

或消失或灿烂

贞节牌坊前的呓语

曾经的盛誉,像美味的供品

摆在灵魂的桌上

无畏的目光充斥着荒凉

毫不犹豫的饮下有毒的信仰

身后擎起一座高大的牌坊

[1]

你听到了吗

到处都是风流浪漫在歌唱

你用生命弹奏的音调太过凄凉

凄凉里透着悲壮

你用青春凝成的光芒刺痛了俊男靓女

此起彼伏的胸膛

爱的地老天荒

那只是压在你头上的荒唐

红杏出墙的幽香

在倩影的脚下摇摇晃晃

最终陷入无边的欲望

【2】

你的灵魂像唐诗宋词一样

收进历史的时光

偶尔有另类的目光

悄悄地落在你的身上

叹息里夹着忧伤

你的故事被他们

用七彩的时尚

炖成一锅笑料的汤

无聊时在欢笑声中

一遍一遍品尝

【3】

这是一段病态的时光

刚刚长大的孩子

挥着贪婪的匕首

刺向母亲的胸膛

阳光灿烂的日子

眼里一片漆黑

每天吃着山珍海味

却总是营养不良

走得越来越近

心却越来越远

【4】

但愿时光的变迁

能治愈这时代的.病

历史能擦亮近视镜下的眼睛

带着敬畏的思绪

追捕杀死道德的真凶

在物欲洪流面前

绽放原本纯洁的心灵

【5】

我愿献出不自量力的肩膀

扛着时代的伤与痛

向你深情表白

总有一天

那一天云淡风轻

一枚古币

载着那个时代的文明

岁月的大手

送到流光溢彩的今天

轮回的时光

将她打磨的很薄

透过它可以看到

那个年代繁华的街景

物华天丰人山人海

谁用智慧锻造灵魂的影子

淘尽了远古的时光

后来人用无限的敬意

去刻划金币的主人

慷慨的笑容

尘世的风中

流转了多少人生

无数的双手释放的温暖

也没能融化它内心的冰冷

你在有些人的手中

汇成了美丽的风景

有些人带着它踏上罪恶路程

有些人将它置身欲望的漩涡

不能自拔

有些人用它将善良传承

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类

你总是金灿灿的笑容

还在那一双双大手里流动

时而沉睡时而清醒

从远古年代

流到今天

从今天流永远

相逢的每一双手

都会在你的脸上

留下时代残存的余香

9430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