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卡车之家年度精选歇后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树大分权,人大分家】(谚)树长大了,自然要分权:人长大了,自然要分家。指兄弟长大成人,各分门户各成家是顺理成章的事。 也作树大开权,男大分家。 树大分枝,家大分居。 树大分权,女大离家。

【第2句】:【神不知,鬼不觉】见“人不知,鬼不觉”。

【第3句】:【 星星出来月亮落】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浩然《艳阳天》: “桂英啊,星星出来月亮落,咱们娘两个一块儿混的岁月长 啦,千万别光看狗吃日头那小阵子呀!”

【第4句】:暖水瓶爆裂——丧胆

【第5句】:【放烟幕】(惯)比喻散布虚假的信息或做出掩盖真实意图的行为,以蒙蔽他人。 也作放烟幕弹。 放烟雾。 散烟雾。

【第6句】:照片底板——颠倒黑白

【第7句】:会计辞职——不管账

【第8句】:【黄鼠狼下老鼠,一代不如一代】释义:比喻越来越糟。一代不如一代。例句:待黎伥当家时,更是黄鼠狼下老鼠,一代不如一代,人死家破,一败涂地,只剩下黎伥一人,以教私塾为生。

【第9句】:【 寒门将才】指武将多出身在贫寒之家。类似的:将相 出寒门。刘绍棠《蒲柳人家》:“寒门出将才,草莽出豪杰,蒲 柳人家出英才,我看那小子注定是个大命人,不稀罕这二亩 地。”

【第10句】:菜瓜打驴——两下都去了

【第11句】:拿着棒槌缝衣服——啥也当针(真)

【第12句】:一同学考试不及格,他爸爸耐心地教育他:“春不种,秋无望。平时不认真学习,成绩怎么会好呢?”(江苏·兴化)

【第13句】:【说得出,做得到】(惯)指人信守诺言,敢作敢为。 也作说得出来,干得出来。 说得出来就做得出来。

【第14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谚)士人为赏识自己的人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女子为钟情于自己的人装饰打扮。指人生难逢知己,所以会竭诚报效。

【第15句】:【解铃还得系铃人】据《指月录》记载,法眼和尚提出一个 问题:虎颈上的金铃谁能解下来?有个泰钦和尚说,挂铃的 人能解下来。借指出了事情,应由当事人自己去解决。成 语:解铃系铃。钱钟书《围城》:“这都是汪太太生出来的事,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明天去找他。”

【第16句】:【箭在弦上——不能不发】(歇)比喻情势紧迫,不能不做某事。 也作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矢在弦上——不得不发。

【第17句】:洞庭湖的老麻雀——见过大风浪

【第18句】:两个阿姨在吵架,妈妈走过去劝她们:“抬头不见,低头见,何必为一点小事儿扯不清呢?”(安徽·太湖)

【第19句】:【打不得官司告不得状】事情本不合法,也无凭据,无法公 开讲理。相关的:有处告状,没处拿人。清代《儒林外史》: “认却认得,这话打不得官司告不得状,有什么方法!”

【第20句】:【蛇咬一口,见了黄鳝都怕】(谚)黄鳝(shan):鱼类,形状像蛇。被蛇咬过的人,见到和蛇相像的黄鳝也会害怕。指人受过大的伤害,常不免心有余悸。

【第21句】:【苦瓜缠上黄连——一样是苦】(歇)后一个“苦”字,本指味道苦,转指痛苦。指两人的经历都一样苦。

【第22句】:【人有见面之情】(谚)人和人见了面,往往会有化解怨恨、加深友谊的情分。指亲自当面央人,要比转托别人说情效果好。

【第23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惯)比喻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主次不分。 也作“拣了芝麻,丢掉西瓜”。

【第24句】:【蝗虫吃过界】(谚)蝗虫:昆虫,善飞善跳,农作物的害虫。指蝗虫结队飞行,作践庄稼,不分地域。 比喻贪官污吏肆意侵吞,损国害民。

【第25句】:龙王爷凑热闹——涨水

【第26句】:【要作好人,须寻好友】(谚)要想成为好人,先得找好人交朋友。指交友对做人十分重要。

【第27句】:【 乌云遮不住太阳】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叶辛 《蹉跎岁月》:“还是想开点,走着瞧吧,连天阴雨有个睛,乌 云还能永远遮住太阳?”

【第28句】:【天高皇帝远】这一俗语比喻上层官僚不了解下情或比喻中央政权的力量达不到边远地区。“天高皇帝远”起源于北宋末年农民造反的响亮口号。北宋末年,浙江台州、温州一带大旱,很多百姓饿死。宋朝的京官和地方官员数量之多,超过历代,机构庞大,政府支出特别多。加上皇帝奢侈,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负担都转嫁到百姓身上。地方官员贪婪无度,作威作福,欺压百姓。于是天下大乱,农民纷纷起义。其中以浙江一带的方腊起义气势最盛。起义的农民在村子里树起造反大旗,旗上写着四句话:“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虽然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但宋王朝的统治根基已受到根本动摇。

【第29句】:砍断了的毛竹——直着身子倒下去

【第30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释义:七级浮屠:七层塔。救人性命,功德无量,比造七层塔礼佛还要好。浮屠:又作“浮图”。例句:慧澄道:“夫人勿怪。这官人为夫人几死,贫姑慈悲为本,设法夫人救他一命,胜造七级浮图。”

【第31句】:【神怕敬,鬼怕送】(谚)旧指神怕对它敬奉,受到敬奉便不好降灾;鬼怕对它祝送,得到祝送便不能作祟。比喻对邪恶的人,消极的态度便是敬而远之。

【第32句】:【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想要,达不到目的;没 想要,倒轻易地得到了。事与愿违,出乎所料。台湾李敖 《笑傲五十年》:“受苦受难的中国人,禁不住老天爷一再开 玩笑,最后喟然长叹——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 荫。听其自然了,认命了。”

【第33句】:吃饱的绵羊羔——要多安分有多安分

【第34句】:出来进去走窗户——没门儿

【第35句】:显微镜看人——把人瞧小了

【第36句】:【佛口说善言,毒蛇在心田】(惯)心田:人的内心世界。比喻口头上慈悲,心里却很歹毒。

【第37句】:【土地庙里长草——荒神】(歇)土地庙:供奉土地神的小庙。荒:荒芜,谐“慌”。神:本指神灵,转指心神。形容人心慌意乱。

【第38句】:【只有错拿,没有错放】(谚)指案件中往往捉人比较随便,而放人特别谨慎。

【第39句】:【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谚)火焰山:《西游记》中描写唐僧去西天取经,途经火焰山;孙悟空几经周折,借来芭蕉扇,扇灭了大火,才得通过。指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也作没有爬不上的山,也没有过不去的河。 没有过不去的河,没有爬不上的山。 没有爬不到顶的高山,没有走不到边的草滩。

【第40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俗语比喻办事情没有规则、标准,就不会有合于这种规则、标准的结果。特别是对人的约束,不能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必须用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来约束,才能保证社会和谐运转发展前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源自战国时期《孟子》一书。《孟子·离娄上》中说:“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是校正圆形的用具,“矩”是校正方形的工具。这句话是说,公输班(即鲁班)虽然木工技能高超,但是他不用规和矩这两种工具,也画不出方和圆的图形,做不出方形或圆形的木制品。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乎。

【第41句】:【开弓不放箭】释义:拉开弓而不射箭。比喻故作姿态、虚张声势,或拉开架势,待机行事。例句:事还是竟弄破了好,还是“开弓不放箭”,大家弄几个钱有益?

【第42句】:叔叔想调动工作,整天跑事不在家。奶奶说:“嫁一处不如守一处,不要跑了。”叔叔却说:“树挪死,人挪活,换换环境有什么不好?”(河南·内乡)

【第43句】:【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谚)人无论到了哪里,都要尽量留下自己的好名声,就像大雁经过哪里,都要留下叫声一样。指人活一世,应留下好名声。 也作“人过留名传后世,雁过留声待来春”。

【第44句】:【子虚乌有】现在我们常用“子虚乌有”来形容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那么,它来自何处呢?汉武帝时,有一位大才子叫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他的名字本来叫“犬子”,十分不雅,后来有了学问,因为佩服战国时名臣蔺相如而改名相如。有一天,武帝读到一篇《子虚赋》,非常欣赏,但又觉得很遗憾,因为他以为这是古代人所作,所以叹道:“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武帝手下有一位养狗的杨得意,也是蜀人,禀告武帝说:“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 武帝大惊,将司马相如召来一问,相如说:“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请为天子游猎之赋。”于是接着《子虚赋》的意思又作了《上林赋》,两篇大赋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既有文采,又含劝谏,“奏之天子,天子大悦”。《子虚赋》的内容是假托两人的问答,这两个人一个是楚国派往齐国的使臣子虚,另一个是齐国人乌有先生。子虚来到齐国,齐王与他田猎,子虚趁机向齐王吹嘘了一番楚国的园林如何如何广大、繁茂,楚王田猎又如何如何威风。乌有先生对他的这番渲染很不以为然,批评子虚言过其实。在接下来的《上林赋》中,司马相如借同时在座的亡是公之口,指出“楚则失矣,而齐亦未得也”,说他们只不过是诸侯园囿,而与天子的上林相差甚远。作者极力描写了上林苑的巨丽之美,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写出了大一统帝国的气势与富足。但笔锋一转,把重点移到天子身上。说天子极乐之时,茫然若失,叹道:“嗟呼,此太奢侈!”于是“解酒罢猎”,命将上林辟为农田,解除山泽之禁,然后“出德号,省刑罚,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与天下为始”。正如班固所言:“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这篇赋的前面是郑、卫之音,但是“曲终而奏雅”,其目的还是为了劝谏。子,是古人对男子的尊称,“子虚”也就是“虚先生”的意思;乌有先生,也就是“没有先生”;亡是公,也就是“没有这位先生。”三个人的名字虽然不同,意思都是一样的。所以,后来也就专用“子虚乌有”来指代根本就不存在的事物了。

【第45句】:【 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嫌人多嘴,说话不合适。李晓 明等《平原枪声》:“是听人家的,还是听你的?少说两句也 不会把你当哑巴卖了!”

【第46句】:【男僧寺对着女僧寺,没事也有事】释义:比喻事情说不清楚,有暧昧嫌疑。例句:金莲说道:“我听得说,你住的观音寺背后就是玄明观。常言道:男僧寺对着女僧寺,没事也有事。”

【第47句】:孙膑走路——快不了

【第48句】:【十三点】“十三点”是用来贬斥傻里傻气俗称“傻帽”的人。此俗语原产上海,称那些半疯半癫者为“十三点”。此俗语所以称为“十三点”,是因为玩麻将或其他游戏开始时抛色子比点大小用的。色子是用骨头、木头等制成的立体小方块,六个面分别刻着一、二、三、四、五、六点。玩时一般将两个色子抛起,落地后朝上的两个面上的点数相加,相加后最大的点是十二点。显然,十三点是不识数,傻帽啦!还有一说,“十三点”暗合一个“痴”字,痴字是十三划,十三点自然就是呆痴之意。 “十三点”本来是女人喜用的贬斥他人的词语,它既生动却又抽象得莫名其妙。现在无论上海或其他地方,男女都可脱口而出,不再由女人专用了。

【第49句】:【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惯)比喻才貌出众的姑娘嫁给了丑陋或卑鄙的丈夫。也比喻聪明能干的女子生活在不能发挥才智的地方,或珍贵的东西落在不适合拥有它的人手中。 也作好花插在牛屎上。 鲜花插在牛粪上。

【第50句】:【薛仁贵不叫薛仁贵——叫白袍】(歇)薛仁贵:名礼,唐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因身穿白袍,人称白袍将军。白:本指白的颜色,转指徒然、白白地。袍:谐“跑”。指白白地跑了一趟。

【第51句】:【金榜】科举时代俗称殿试录取的榜为“金榜”。金榜是相对于桂榜、杏榜而言的,没有前二榜,也不会有金榜,因为乡试、会试、殿试是层次递进的。古代科举考试先后有三榜:桂榜、杏榜和黄榜。桂榜是乡试录取举人的公告榜,因为放榜时正值桂花盛开而得名;杏榜是会试录取贡士的公告榜,因放榜时正值杏花盛开而得名;黄榜则是殿试之后朝廷发布的录取进士的公告榜,因该榜用黄纸书写而得名。黄榜也叫金榜,且有大小之分。小金榜由奏事处进呈于内,大金榜则由内阁学士加盖“皇帝之宝”的大印后张挂于外。大金榜就是通常所说的黄榜。

【第52句】:【买一个饶一个】(惯)饶:另外添加。比喻惩罚某人,连带也惩罚了另一人。

【第53句】:蜘蛛做房子——牵线

【第54句】:【穷人有三门富亲戚不算穷,富人有三门穷亲戚不算富】(谚)穷人家如果有几家富亲戚经常周济他们,也就算不得真穷;富人家如果有几家穷亲戚经常拖累他们,也就算不得真富。

【第55句】:【阿母爱郎,脱裤换糖】(谚)郎:儿郎。阿母爱儿,不惜脱下裤子换糖给儿子吃。指母亲疼爱子女,往往到了不顾一切的程度。

【第56句】:农民家的粮食多起来了。一天,我听到一位农民伯伯说:“现在,就是家中的老鼠也变成余粮户了。’(山东·莱芜)

【第57句】:大年三十盼月亮——痴心妄想

【第58句】:【只知道锣是一面响,不知道鼓是两面敲】释义:比喻办事只顾一个方面,不顾其他方面。例句:“你只知道锣是一面响,不知道鼓是两面敲。”宋金山急得站起来,往外走了几步,又转身回来弓着腰说:“戏台是大家搭的,戏要大家来唱才唱得好,谁也不管,还不垮台?”

【第59句】:【 哪有媒人包生小孩】不能打包票,不可能万无一失。《台 湾小说选》:“那是应该的,哪有做媒人包生小孩?”

【第60句】:【雨天背蓑衣——越背越重】(歇)蓑衣:一种披在身上的雨具,用草或棕制成,易浸水。本指蓑衣遭雨淋后会越来越重,转以形容负担越来越重。

【第61句】:【这手来,那手去】(惯)1指钱仅仅从手中过一下,并不花用。2指花钱没有节制,挣多少花多少。 3指日子不富裕,没有积蓄。

【第62句】:铁锤敲在钢砧上——锤锤有分量

【第63句】:【老虎借猪,有进没出】释义:强行夺取,不付代价。例句:“连个价钱也不容说定,就硬逼着把猪宰了。可是至今,连一文钱也不给。”说到这里,她揩着眼泪说:“大老板呵,你替我们想想,这不是合着了那句老话‘老虎借猪,有进没出’么?”

【第64句】:【膝盖上挂掌——离蹄差远】(歇)挂掌:在马、驴、骡子的蹄子下钉上蹄钉,使其耐磨。蹄:谐“题”。 指所说的离话题或目标相差很远。

【第65句】:星期天的上午,爸爸去楼下打篮球,我也连忙跟着去。下午,爸爸在电视机前看足球赛,我又在旁边喊“加油”。妈妈看了笑着说:“大的做什么,小的跟着学什么;真是甘蔗荸荠——师傅徒弟。”(浙江·嵊州)

【第66句】:立足摘星——眼高手低

【第67句】:【猴儿拿虱子——瞎掰】(歇)拿:捉。掰:用手把物分开或折断。指胡来,胡说。

【第68句】:【年老莫娶年少妻】(谚)老年男子不要娶年轻女郎。指男女婚配,贵在年龄相当。

【第69句】:我姑妈家有三个孩子,俩女儿,一个儿子。二表姐排中间,她总觉得姑妈偏心。妈妈知道了说:“头生稀罕老生的娇,挨打受气半中腰。忍着吧!”(河南·濮阳)

【第70句】:【 愁死没人给树碑】发愁也没有用处。王统照《山雨》:“你 别老向木头心眼里钻,把精神打起来!你愁死难道还有人 给你树碑不成?”

【第71句】:天鹅爱的是湖泊,英雄爱的是祖国。

【第72句】:寒号鸟搬家寒号鸟晒太阳——得过且过

【第73句】:【麦糠底下走水】(惯)麦糠底下流水,表面上看不出来。比喻暗中行事。

【第74句】:老寿星弹琵琶——老调重弹

【第75句】:【孔子家儿不识骂,曾子家儿不识斗】(谚)孔子:姓孔名丘,儒学创始人。曾子:姓曾名参,孔门大弟子。 孔子家的子弟不会骂人,曾子家的子弟不会斗殴。指在教养程度很高的环境里,不会发生粗野行为。

【第76句】:【尝一脔可概全鼎之味,窥一斑可知全豹之皮】释义:脔:切成小片的肉。品尝一小块肉,就能品尝出一鼎的肉味;看到豹的一个斑点,就可以知道整个豹皮的花纹。比喻根据部分可推知全体,由一点可见一斑。例句:又苦熬了一阵子。他就默然告退了。“尝一脔可概全鼎之味,窥一斑可知全豹之皮”,谢绝了李师爷的再三“忠告”,不再拜会任何名流士绅。

【第77句】:【独虎好擒,众怒难犯】(谚)指要捉住一只虎还比较容易,引起了众人的愤怒就难办了。

【第78句】:【东边不养西边养】(谚)东边过不下去,就到西边谋生。指到处都可找到活路,不必死守在一个地方。 也作东方不养西方养。 东头不养西头养。

【第79句】:【 养熟的鸟也会飞走】指限制不了行动自由。汪曾祺《大淖 记事》:“这种事在大淖这个地方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养熟 的鸟还有飞走的时候呢,何况一个人!”

【第80句】:舅舅是我们家的故事大王,讲的故事非常动听。有一天我问妈妈:“舅舅为啥那样会讲故事啊?”妈妈说:“舅舅吃进去根扁担,屙出来个箩筐——全靠在肚子里编呢!”我觉得妈妈这句话真有意思!(重庆·巫山)

【第81句】:吃中午饭了,我一看还是面条,就说:“不爱吃面条,我不吃。”妈妈说:“想吃啥?我给你做。”爸爸在一旁生气了,说:“不吃偏食,身体结实;挑饭拣菜,身体变坏。”(河南·鄢陵)

【第82句】:【货高价出头】货物质量高,价钱也就贵。借指好东西价 值大。刘云若《小扬州志》:“这就叫货高价出头,你嫌贵,我 没强你买呀。”

【第83句】:【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原指人穷失去志气,也指遇到困难 灰心丧气。浩然《艳阳天》:“好吧,我是人穷志短,马瘦毛 长,不能不张嘴了。你家有多余的,多少先匀一点给我,我 们一家老小好度命。”

【第84句】:【有钱三尺寿,穷命活不够】(谚)三尺寿:形容寿命不长。指富人过着奢侈淫逸的生活,想多活偏短命;穷人过着劳苦节俭的生活,无享受偏命长。

【第85句】:【在外面舍块板,给家里丢扇门】(谚)丢:搁置,放。在外面施舍给别人一块板,就等于给自己家添上一扇安全门。指保护别人的家庭,自己的家庭也会得到保护。

【第86句】:【反贴门神——不对脸】(歇)门神:旧俗贴在两扇门上以为能驱鬼避邪的神像,多为唐朝秦琼、尉迟恭的画像,也有以钟馗和温(温峤)、岳(岳飞)二元帅等为门神的。 比喻双方意见不相合,不来往,或不理睬。

【第87句】:【开后门】(惯)比喻利用职权给人以不应有的方便和好处。

【第88句】:卖肉的杀羊——内行

【第89句】:【 抢棺材奔命】埋怨人抢先。明代《金瓶梅》:“只落下兰香 在后边了,别了鞋,赶不上,骂道:你们都抢棺材奔命哩!把 人的鞋都别了,自穿不上。”

【第90句】:跳到黄河洗不清——冤枉

【第91句】:奶奶说:“还是现在好,我活得差不多闻到棺木香了,还从没捏过这么多票子哩。”(河北·邯郸)

【第92句】:老鼠嫁花猫——冤家变亲家

【第93句】:属刺猬的——谁碰扎谁手

【第94句】:【开口子】(惯)l指江河决口。 2比喻从某一方面能获取好处。 3比喻从某一方面突破、进展。

【第95句】:【肉烂骨头在】谓主要部分还在。柳青《铜墙铁壁》:“‘只 怕你那伤越来越重。“肉烂骨头在!”’

【第96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第97句】:梦里拾钞票——财迷心窍;财迷

【第98句】:【吃的盐和米,讲的情和理】(谚)吃饭菜,要有米,要有盐;说话,要合情,要合理。指有米有盐,是做饭菜的基本条件;讲情讲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第99句】:【骏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释义:比喻能干的女人嫁给无能的丈夫。例句:王婆道:“便是这般苦事!自古道:‘骏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生要是这般配合!”

10022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