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深入人心的歇后语,句句入骨!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哭不得,笑不得】(惯)形容非常尴尬,不知该怎么办好。 也作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哭不得笑不是。

【第2句】:【半桩小,吃过老】(谚)半桩小:尚未到成年的小伙子。老:老子,父亲的俗称。指半桩小子正在猛长身体,食量很大。

【第3句】:做梦吃月饼——想得圆满

【第4句】:娘勤女不懒,爹懒儿好闲。

【第5句】:三十年开花,四十年结果——老果果(老哥哥)

【第6句】:小聪长得又瘦又小,可每顿饭准顶个大人吃的。他妈妈说:“你小磨不大怪砸麸子哩!”(河南·商水)

【第7句】:【话里有文章】(惯)指话语里含有其他的意思。

【第8句】:【二人转】“二人转”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形式。流行于东北各地,是以东北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莲花落”发展而成的,已有二百年历史。过去它有蹦蹦戏、大口落子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才定名为“二人转”。原有三种演唱形式:一是二人对口演唱的二人转;二是一人演唱的单出头;三是扮演固定人物的拉场戏。近来又有发展,增添坐唱、群唱等形式。俗语所谓的二人转主要指第一种,即二人对口演唱的形式。

【第9句】:【灯台照人不照己】(谚)灯台:油灯盏下的托台。指灯台上擎着油灯,灯光只能照亮四周,却照不见灯台自身。比喻人往往看得清别人的缺点,却很难发现自身的缺点。 也作“灯台不照自”。

【第10句】:【大眼看小眼】(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恐或无奈而一时说不出话来。 也作大眼望小眼。 大眼瞪小眼。 大眼对小眼。

【第11句】:【把钱看得比铜盆还大】(惯)形容人吝啬贪财,把钱看得过重。

【第12句】:【从龙王嘴里夺食】.释义:龙王:传说中掌管兴云降雨、统领水族的王。比喻同风雨灾害作斗争,夺取粮食丰收。例句:满祥反驳说:“咱们办社净靠风调雨顺可不行,要从龙王嘴里夺食。”

【第13句】:【钻到钱眼里】封建时代用铜钱,中间有孔。指对金钱斤 斤计较。汪幸福《浪迹台湾岛》:“他后来找的老婆与他一 样,钻到钱眼里去了。”

【第14句】:【抓住小辫子】清朝时,男人头上梳辫子。抓住辫子,就可 强行拉着人走。辫、柄音近,借指挑错儿,抓把柄。浩然《山 水情》:“同时,你们也得给我做脸,别让反对我的人抓住任 何小辫子。”

【第15句】:我没听清妈妈说的啥,结果把东西拿错了。妈妈笑着说:“听三不听四,叫你砍柴你砍刺。”(湖北·武汉)

【第16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惯)比喻出了问题只是临时应付一下,不从根本上解决。也比喻处理问题不从全盘上考虑。 也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头痛医头。

【第17句】:奶奶用了多年的龙头拐杖被我弄坏了,我请爸爸又给买了一根新的。奶奶却并不高兴,说:“砸烂旧缸赔新缸,新缸没有旧缸光。”(江苏·邗江)

【第18句】:一天上午,爸爸做了我爱吃的烧土豆。没等爸爸把菜碗放稳,我便挤到爸爸面前。妈妈见状道:“你下到碗里吃吧!”(河南·滑县)

【第19句】:【火上弄冰凌】(惯)冰凌:冰。在火上玩冰凌很快就化掉了。比喻事情很容易做成。

【第20句】:【八字】“八字”用天干地支表示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合起来是八个字。迷信的人认为,根据生辰八字可以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好坏。 “八字”源于历法。相传在黄帝时代,即由天皇氏制干支,伏羲作甲历,创建了中国的历法(太阳历)。“八字”是从历法查出的天干地支八个字。 “八字”表达了人出生时太阳的位置,根据阴阳五行的原理来推算人的性格与这种性格所呈现的人生方向。 “八字”也叫“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每柱两个字,上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下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四柱”正好八个字,所以称为“八字”。“八字”始于唐代,最初以年柱为主体,以生年干为本命,辅以纳音法推命。唐代的李虚中改以年为主,取年、月、日、时四柱推命。五代的徐子平改以日干为主(日主),查四柱间之五行生克制化,刑冲会合为推命重点,并发扬光大。当今的八字推命,皆以子平法为正宗,故“八字”命学又称“子平法”或“子平八字学”。

【第21句】:【一言惊醒梦中人】(惯)指一句话使人猛然醒悟。

【第22句】:哈巴狗逮耗子——像猫又没猫的本事

【第23句】:袁世凯做皇帝——梦不长:短命货;好景不长

【第24句】:【人过三十不学艺】(谚)指人的年龄过了三十岁,再从头学习技艺就很难。

【第25句】:擀面棍捞饺子——搅混一锅汤

【第26句】:小明学习成绩很不稳定,好不了几天就会滑下来。妈妈说他学习没有恒劲儿,是“下山的太阳红不了一会儿,吃泡泡糖只甜一阵儿”。(河南·新乡)

【第27句】:十月的丝瓜——满肚丝(私)

【第28句】:【天下文章一大抄】抄录模仿别人的文章,是社会的普遍 现象。此语既是对抄者的嘲弄,又是抄者的自慰。古华《浮 屠岭》:“报纸上大块文章看多了,他也就心有灵犀一点通, 懂得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奥妙。”

【第29句】:【宁恼远亲,不恼近邻】(谚)宁可惹恼远方的亲戚,也不惹恼紧挨的邻居。指在人际关系中,经常打交道的左邻右舍,比远居的亲戚重要得多。

【第30句】:十字路口行走——四通八达

【第31句】:稻谷成熟了,我和弟弟到乡下的姑姑家去帮着收打。看到弟弟没有捡起落在田里的谷子,姑姑说:“记住,细收要细打,颗粒要还家!”(广东·龙门)

【第32句】:【上坡骡子下坡马】(谚)指骡子有蛮力,拉车上坡,彪悍得劲;马腿蹄灵便,骑马下坡,平稳飞快。常比喻人做事风风火火,强猛而有魄势。

【第33句】:【到哪个山头唱哪个歌】释义:比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方法办事。例句:有些甚至采用“不跟你耍”的办法与自己原来的未婚夫一刀两断,如果这个未婚夫依然是个农民的话。这种“到哪个山头唱哪个歌”的风习,真是“实际”得不能再实际了。

【第34句】:【不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谚)貌似正直的人,要提防他面直心不直;满口仁义的人,要提防他口善心不善。指对于表里不一的人要严加防范。 也作“莫信直中术,须防人不仁”。

【第35句】:满天乌鸦———片黑

【第36句】:【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能人也需要帮助。类 似的:好人三个帮,好树三个桩。古华《芙蓉镇》:“俗话讲, 一个篱笆三棵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不是好汉,但我手下 需要几个得力的人。”

【第37句】:【两物相形,好丑愈见】(谚)人或物,只要两两放到一起比较,好的丑的,自会看得很分明。指比较是识别人与事物的最好办法。

【第38句】:【争得猫儿丢了牛】(惯)比喻得不偿失。

【第39句】:叭儿狗咬月亮——不知天有多高

【第40句】:【打打闹闹,白头到老】(谚)指夫妻之间发生冲突争吵,是正常现象。 也作“吵吵闹闹到白头”。

【第41句】:九月的菊花逢细雨——点点人心

【第42句】:【新箍的马桶三日香】开始情况较好,但不能持久。类似 的:新盖的茅房三日香。清代《何典》:“醋八姐看见,也未免 新箍的马桶三日香,‘弟弟宝宝’的甚是亲热。”

【第43句】:【强龙不压地头蛇】强龙,比喻能力强大的人;地头蛇,比 喻地方上有势力的人。谓地头蛇不好对付。姚雪垠《李自 成》:“他们以为强龙不压地头蛇么?我才不信这地头蛇有 多么厉害!”

【第44句】:【关公门前耍大刀】关公为武将。谓在行家面前卖弄。类 似的:鲁班门前弄大斧。成语:自不量力。陆文夫《围墙》: “那技术员慎重对待,步步不离;在设计所的门前砌围墙,等 于在关老爷面前耍大刀,没有两下子是不行的。”

【第45句】:【明知山有虎,故作采樵人】采樵人,打柴的。谓有意伪装, 以智谋取胜。清代《说岳全传》:“明知山有虎,故作采樵人。 因你城中固守难攻,故用此计。”

【第46句】:【踢破了门槛】(惯)形容上门的人很多或某人来的次数很多。

【第47句】:【杜撰】没有根据地胡编乱造,称为“杜撰”。它的来源与姓杜的有关,哪个杜,说法不一,“杜默”、“杜牧”说较多。杜默说。《野客丛话》明确指出:“杜默作诗多不合律,因此言律不合格者称为杜撰。”杜默,宋代人,喜欢写诗,但多不合韵律,许多都是他任意编造的。有一次朋友问他作诗方法的根据何在,他竟大言不惭地说:“杜撰。” 意即这些方法都是我杜默编造出来的。后人就把没有任何根据的胡编乱造叫做“杜撰”了。杜牧说。杜牧可是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人称“小杜”(杜甫在前,称老杜),律诗和绝句成就最高,“能于拗折峭健之中,有风华流美之致,气势豪宕而又情韵缠绵。(缪钺语)”但杜牧用典甚多,不少用典与典故不合。《隐居诗话》评道:“杜牧好用故事,有时候为趁韵而不惜撰造不符合事实的故事。”遂称“杜撰”。俩“杜”相比较,源于杜默的可能性较大,因为“老杜、小杜”都是作诗的高手。

【第48句】:小红在学校里,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都不敢问老师,害怕被人笑话。妈妈知道后教育她说:“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耻于问人,则无长进。你有什么不会的就应该大胆地问老师,问同学。”(河南·焦作)

【第49句】:纸上画大炮——打不响

【第50句】:【跟着龙王吃贺雨】(惯)贺雨:指旧时人们向龙王求雨时摆上的供品。比喻跟着有权有势的人沾光得好处。

【第51句】:【戴笼头】(惯)笼头:骡马等头上套的东西,用皮条或绳子做成,用来系缰绳,有的还用来挂嚼子。比喻被人控制,受人支配。

【第52句】:【破船经不起顶头浪】经不起打击。高云览《小城春秋》: “破船经不起顶头浪,李木心上吃的那一惊,比他胸口吃的 那一拳还厉害。他挨不到三天,就咽气了。”

【第53句】:【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谚)指人如果能克制一时的恼怒,冷静理智地应对各种事端变故,就可免去一生的苦恼和遗憾。 也作忍得一日气,免得百日忧。 忍得一时气,能消百日灾。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千日之忧。

【第54句】:【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释义:指过日子贵在有打算。例句:朱老星一年到头总会找到活儿做,两手不闲是他的目的。他常说:“人,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他就是整天价打算。

【第55句】:半夜吃柿子——拣软的捏

【第56句】:玻璃灯罩——吹起来的

【第57句】:要练功,不放松;要练武,不怕苦。

【第58句】:错把泥胎当真佛——迷心作怪(迷信作怪)

【第59句】:【晌午吃晚饭——早些哩】(歇)晌午:中午。指时间或事情还早得很。

【第60句】:我把妈妈的心爱之物——花瓶弄碎了,我怕妈妈批评,就赶快到妈妈面前认错。妈妈听了又好气又好笑地说:“知错改错进步快,满不在乎真正坏。”我一听不好意思地跑进了我的房间。(河南·洛阳)

【第61句】:【兜肚断了带子——没得绊】(歇)兜肚:护肚子的内衣,上下都有带子束在身上。绊:缠束。指人不受约束了。一说“绊”谐“盼”,指没有盼头了。

【第62句】:【两面派】现在人们常用“两面派”来指那些口是心非、善于伪装的人。那么,“两面派”一词是怎么来的呢?这要追溯到元朝末年。当时,元军和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黄河以北展开了拉锯战争,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哪方来了都要欢迎,都要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军队来得勤,标语也换得快。豫北怀庆府人生活本来就很困难,老写标语也是劳民伤财,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两面写字,一面写上欢迎元军“保境安民”的标语,另一面写上欢迎义军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标语,哪方军队来了,就翻出欢迎哪方的标语,既省钱,又方便。有一次,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军进驻怀庆府,进城见家家户户门口五颜六色的木牌上满是欢迎标语,心里非常高兴。可是一阵狂风刮来,有些木牌翻转过来,欢迎元军的标语露了出来。常遇春气极之余,下令将凡是挂两面牌的人都满门抄斩。 “两面派”就是从怀庆府的“两面牌”演变过来的。这种演变既有“派”和“牌”音同的演变,又有“不断变换嘴脸”内容相同的演变。但,这种演变冤枉了“两面牌”,当时老百姓挂两面牌是因被逼无奈,而真正的“两面派”者才心术不正。

【第63句】:白娘子哭断桥——想起旧情

【第64句】:【染缸里拿不出白布】染缸为布上色。借指被污染。染,也 说:靛。类似的:掉进染缸里。刘绍棠《鹧鸪天》:“大学是个 大染缸,染缸里拉不出白布;近墨者黑,所以柳岸划了右 派。”

【第65句】:【送礼被打落托盘】讨好别人,反遭没趣。李英儒《野火春 风斗古城》:“这等于说他:拍马挨了踢,上劲崩了弦,送礼被 打落托盘,作揖叫人家抽嘴巴子。”

【第66句】: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第67句】:【苦瓜缠上黄连——一样是苦】(歇)后一个“苦”字,本指味道苦,转指痛苦。指两人的经历都一样苦。

【第68句】:【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聪明人做一件糊涂事,一时失算。 老舍《骆驼祥子》:“六十九岁的人了,反倒聪明一世,糊涂一 时,教一群王八蛋给吃了!老头子越想越气。”

【第69句】:爷爷早已退休了。前不久,不知怎么,单位把他的档案弄丢了,要爷爷重新填写履历表。爷爷说:“我今年七十多岁了,还填什么表,真是‘重上摇篮倒做周(生日)’。”(安徽·无为)

【第70句】:【杀人不见血】不留痕迹,暗地里害人。明代《醒世恒言》: “那李林甫混名叫做李猫儿,平昔不知坏了多少大臣,乃是 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

【第71句】:【坠入五里雾中】见“堕入五里雾中”。

【第72句】:【恶人自有恶人磨】(谚)指恶人作恶,自有比他更凶的恶人来降伏他。也指恶人到了恶贯满盈时,自有惩罚。

【第73句】:大水冲过的鹅卵石——没有了棱角

【第74句】:【一滴水不漏】形容严密,多指说话严谨。浩然《艳阳天》: “就拿这两天的事情来说吧,他觉得,他考虑得要算挺周到, 安排得挺合适,计谋用得也最高明,可以说严实合缝,一滴 水也漏不下去。”

【第75句】:【吃香】“吃香”一词,比喻在领导或长辈面前受宠。 “吃香”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欧阳修的《归田录》中。当时在京师流传着“三班吃香,群牧吃粪”的说法。原来,宋承唐制,在宫内设有三班之职,分别为东头供奉、左右班殿直和殿前承旨。这“三班”都隶属于宣徽院。宋雍熙四年,别置三班院,以崇仪副使蔚进掌之。这三班在院者,也常常达到数百人。这些人官尊事简,权势日增,是肥差。每年过元节,他们凑钱到寺院进香,合以祝圣寿,此乃谓之“香钱”。这就是“吃香”一词的最初含意。而群牧司领内外坊监使副判官俸禄最优,又岁收粪壑钱颇多,以充公用。所以,他们楼台近水,也便被人戏谑地称为“吃粪”了。无论是“吃香”还是“吃粪”,在当时都是凭职权而享受到的某种好处,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种行业不正之风。“吃粪”一词没有流传下来,可能是因为同秽物搭界太不文雅所致,如果流传下来,官员用公款大吃大喝等同于“吃粪”。但“吃香”一词,却流传至今,转义为受宠。

【第76句】:床头鸡叫——啼(提)醒

【第77句】:【打破铁饭碗】改变职业的终身制。相关的:吃大锅饭。 古华《相思树女子客家》:“店主和店员之间,要签订工作合 同,半年一订,实行招聘制,打破铁饭碗。”

【第78句】:邻居家的婆媳吵架,只是因为媳妇的一句话。奶奶劝架时说:“谁家的嘴皮不磨牙,说错了就改,何必吵架呢?”(湖北·钟祥)

【第79句】:开云见日——迎光明

【第80句】:卖碗又卖盆——套又一套

【第81句】:【鹊桥】人们常用“鹊桥”来比喻夫妻相会。那么,“鹊桥”是个什么样子的桥呢?民间传说玉帝之七女思凡下界,与耕种为生的牛郎相遇,遂结为夫妻,男耕女织,过着平静恩爱的生活,人们以“牛郎”、“织女”称呼他们,牛郎织女生育一男一女。这种平静的生活突遇变故,天庭派神兵把织女抓到上界,牛郎见状,用扁担挑起一双儿女,飞上天界,眼看就要追七织女,玉帝下令在他们二人之间划出一道天河(即银河),使他们只能隔河相望。他们的恩爱感天动地,地上的喜鹊于每年七月初七为他们在天河上搭成鹊桥,他们才得相会。直到现在,人们还流传着七月初七见不到喜鹊的传说。故“鹊桥”喻指男女结合、夫妻相聚的纽带或桥梁。故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第82句】:【有锤就敲,有炮就放】释义:形容人性情急躁,心直口快,有啥说啥。例句:不能因为自己出于一片好心,自以为看法正确,就可以不看对象,不顾场合,不讲方式,有锤就敲,有炮就放。

【第83句】:【黄金遍地走,单等有志人】(谚)指财富到处有,只等有志向的人去取得。

【第84句】:我和爸爸一起锯树,我嫌锯得太慢,就使着劲往儿下摁锯。爸爸说:“不要性急,拉锯如空过。”(江苏·金湖)

【第85句】:大海里丢针——无处寻

【第86句】:蚕宝宝吃桑叶——胃口越来越大

【第87句】:【家私不论尊卑】释义:家中财产,不论尊卑,人人有份。例句:“自古道‘家私不论尊卑。’母亲何不告官申理?原薄凭官府判断,到无怨心。”

【第88句】:一个臭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臭皮匠,做事好商量;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

【第89句】:【赊三不敌见二】(谚)赊:赊欠,未当场结清货款。见:同“现”。赊卖三文,不如现得二文。指宁可少得现钱,也不要不牢靠的欠账。 也作赊得不如现得。 赊三千不如现八百。

【第90句】:【泡在蜜罐里】见“落在蜜缸里”。

【第91句】:【三个和尚没水吃】自己只顾自己,没有团结合作精神,不 愿意多出力,互相推委。《鲁迅书信集》:“办小刊,我的意见 是不要贴大广告,却不妨卖好货色,编辑要独裁,一个和尚 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是中国人的老 毛病。”

【第92句】:【不怕官,只怕管】(谚)指直接管自己的顶头上司,要比级别大的官更能压制自己。 也作“不怕县官,就怕现管”。

【第93句】:肚脐眼贴膏药——贴(铁)了心

【第94句】:天阴得很重,好像很快就要下雨了。小叶在不紧不慢地拾掇着摊在箔上的棉花,她妈妈催促道:“小叶,快点啊,不要绣花绣朵的。”(山东·金乡)

【第95句】:【拳不打少林,脚不踢武当】(谚)少林、武当为我国传统武术两大派系,少林派以拳功著称,武当派以腿功著称。指习武之人,不可和少林派比拳功,不可和武当派比腿功。

【第96句】:【 小骂大帮忙】在小的方面批评指责,貌似公正,实际上是 为了维护大的利益。《汪精卫的末日》:“这叫小骂大帮忙, 校长是可以理解的。”

【第97句】:斜角看电影——把人看扁了

【第98句】:【瞎子失了盲杖——一步一步摸】(歇)盲杖:盲人用的拐杖。指一步一步地试探着走,或有步骤地去做某事。

【第99句】:到了悬崖不勒马——死路一条

17117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