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谚语俗语文案人见人爱!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钱财通性命】见“财连于命”。

【第2句】:【奉天承运】我们在宫廷戏里经常看到太监宣读圣旨时,开头总是“奉天承运,皇帝昭日”这句话的情景。那么,“奉天承运”是什么意思呢?弄清了它的来历,也就弄明了它的意思。 “奉天承运”这种叫法最早的发明人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在那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重要、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命名为“奉天殿”。这是皇帝与大臣议事的大殿,朱元璋手执的玉圭上则刻有“奉天法祖”四个字,这一切都在向人们昭示着他登上大宝是奉天的旨意。为了进一步阐述做皇帝的合法性,朱元璋亲自撰写《御制纪梦》,将其梦游天官,见到“道家三清”,又将紫衣道士授以真人服饰和法剑写入其中,大加宣扬,为“奉天承运”制造呈堂证供。因此,明太祖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皇帝颁布的诏书前面也都会加上“奉天承运皇帝”的称呼,其实就是“朱元璋皇帝”。奉天承运皇帝这个称号再加上“诏日”这两字,重新断句,渐渐演变成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日”的说法。 清朝入关后,一字不差地把这个行头学会了,意在表明清朝发祥地盛京设奉天府,也是强调天命所系。到了191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奉天承运皇帝诏日”才寿终正寝,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第3句】:【事在不疑,卜之何益】(谚)卜:占卜算卦,属于迷信活动。对所做的事既然深信不疑,又何必去占卜吉凶呢?指占卜算卦毫无必要。

【第4句】:【狐狸跳进大海,也洗不尽骚臭】 释义:比喻坏人本性无法改变。 例句:乌鸦抹上石灰,也变不成白鸽;狐狸跳进大海,也洗不尽骚臭!没有香味的树木,说成檀香,有谁相信;行为不正的人,自封君子,也是白搭。

【第5句】:生人不生胆,力大也枉然。

【第6句】:【吹鼓手掉井里——响着响着下去】(歇)本指一边吹着乐器一边落到井里,比喻人的名声由大逐渐变小。

【第7句】:【求只求张良,拜只拜韩信】(谚)张良、韩信:西汉的开国元勋,张良为谋士,韩信为大将。指要想得到真正的帮助,不可随意拜求平庸之辈,一定要拜求高手。

【第8句】:【人怕敬,鬼怕送】(谚)人怕敬:你敬他,他也会敬重你。鬼怕送:你烧钱化纸送走它,它也就不好意思再缠你。指对人对鬼,都以善意相待为是。

【第9句】:【壶中无酒难留客】(谚)没有酒肴招待,就难以留住客人。比喻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就吸引不住想要得到的人才。

【第10句】:【斑鸠嫌树斑鸠起】 释义:斑鸠讨厌树,只能斑鸠飞起,而树不动。比喻客人与主人之间有了矛盾,只能是客人离开。 例句:谁不愿遵守军纪,请不要留在我的大旗下边,斑鸠嫌树斑鸠起,任诸位远走高飞,我决不相留。

【第11句】:【世博会】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创下了世博会参展国家最多、参观人数最多等多项第一,七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国第一次举办世博会,中国人民百年来的心愿终于实现了,证明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么,世博会是怎么起源的呢? 世博会的起源,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也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即正式举办的开端。 世博会的功能在于交流。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往住在庆贺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开展交易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这就是世博会的最早形式。 到了1851年,在英国首都伦敦的海德公园,举行了全世界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展期是1851年5月旧至10月1旧,主要内容是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借此博览会,英国也展现了工业革命后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自此,世博会在世界范围内申请举办。先后在纽约、巴黎、伦敦、维也纳等几十个国家的城市举办,主要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轮流举办。一百年后,中国终于申办成功,这也是在发展中国家首次举办,受到世人瞩目。

【第12句】:【驼子跌跟斗——两头不着实】(歇)驼子:驼背的人。跟斗:跟头。两头:本指头和脚,转指两方面。不着实:本指没有落在实处,转指事情落空。指两方面都落空。

【第13句】:【饿得死懒汉,饿不死穷汉】(谚)指人不怕穷,只怕懒,勤劳苦干,就不愁生活不下去。

【第14句】:【哭不得,笑不得】(惯)形容非常尴尬,不知该怎么办好。 也作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哭不得笑不是。

【第15句】:【知情者不怪人,怪人者不知情】(谚)情:实情。知道了实情,就不会责怪对方;怪罪对方,往往是不知道实情。指对人的责怪,往往出于不知情。

【第16句】:【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谚)三春:正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的总称。春天正是百鸟生育的季节,打死一只母鸟,就会饿死一窝雏鸟。指人要有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雏鸟幼兽的观念。

【第17句】:【空对空】(惯)1指讲话、写文章没有实际内容。2指什么东西也没有。

【第18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惯)指其含意只能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

【第19句】:【墙上挂竹帘——没门儿】(歇)门:本指门户.转指门路、办法。指事情根本办不到或行不通。 也作“墙上挂帘——没门”。

【第20句】:【把官路当人情】(惯)指拿公家或他人的钱物给自己做人情。

【第21句】:【三头对六面】(惯)指三方当面对证。

【第22句】:【事到万难须放胆】(谚)万难:极度的艰难窘困。指事情到了万般无奈时,就要放大胆量去做,不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第23句】:【有再生的儿女,没有再生的爹娘】(谚)儿女没了,还可再生养;父母没了,就无法挽回。指孝敬父母,是至高无上的品德,宁可舍后代,不可无父母。

【第24句】:【公鸡抱窝,母鸡打鸣】(惯)抱窝:孵小鸡。比喻男人做女人的事,女人做男人的事,作用颠倒了。

【第25句】:【江河不满漏卮】见“沧海不能实漏卮”。

【第26句】:【外无救援,内绝粮食】见“内无粮草,外无救兵”。

【第27句】:【官清民自安,法正天心顺】(谚)见“法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第28句】:【安钉子】(惯)比喻在对方的内部秘密安插自己的人。

【第29句】:【槑】“槑”,最近在网络流行语中十分走红,出现频率非常高。有人觉得在日常调侃中讽刺别人呆已觉不够,开始用双呆“槑”,用来形容人很天真、很傻,傻到家了,比呆还呆,超级呆。 那么,“槑”真的很呆吗?它不仅不呆,而且很俏,很香,很招人喜欢。 “髁”字由俩“呆”组成,但并不读“dai”,而读“me1”,音同梅,“槑”是“梅”的异体字。《康熙字典》里这样解释:“髁即梅。其形: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其神:任他桃李争观赏,不为繁华易素心。”毛泽东曾赞誉它“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至今,在开封包公祠的匾额上还有“槑”这个字,其匾为“槑花堂”,即“梅花堂”。用“槑”喻包公的品格,傲雪斗霜。 网络上见字起义(谚语日秀才识字识半边)的“髁”与古写梅字的“槑”,其义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字典上守住其义,网络上任其立异,它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各有归宿吧!

【第30句】:【宁挨杠子不挨针】 释义:比喻小亏不吃吃大亏。 例句:“像他这号人,给他面子他不要,非给他个厉害看看他不会做出血筒子!”“奴婢也看他是一个宁挨杠子不挨针的人。”

【第31句】:【枪打出头鸟】(谚)猎枪首先打着的,是那探出头来的鸟。常比喻爱出风头、爱带头首倡的人,最容易首先受打击。

【第32句】:【元宝】“元宝”的来历有两个说法。 一说是古代的铜钱币名称。元宝之名首见于五代。据《文献通考·钱币》介绍:后晋石敬瑭时期铸造钱币,因其年号为“天福”,所以把新铸的钱币叫做“天福元宝”。到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每逢改元,一般都要铸造新币,新币遂用新年号为“某某元宝”。这在《宋史·食货志下二·钱币》有记载:“初,太宗改元太平兴国,更铸‘太平通宝’。淳化改铸,又亲书‘淳化元宝’,作真、行、草三体。后改元更铸皆日‘元宝’,而冠以年号。”这是把铜钱称为“元宝”的来历。 二说元朝忽必烈时期,以国库银子铸成银锭,作为货币流通,叫做“元宝”。这种元宝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元史·杨浞传》说到白银元宝的来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1266年),朝廷建立总管全国财政的国用司,以杨浞为国用司员外郎,负责主持国库业务工作。他不仅是财务专家,也是个很细心的管理者。他发现国库白银在出入时,有偷拿零碎银子的现象,为了消除这一弊端,杨浞向朝廷建议把散碎白银熔化,以五十两铸为一锭,银锭上再铸“元宝”二字,意为元朝之宝,这样的大锭银子偷盗就不容易了。朝廷认为杨浞的建议有理,遂下令熔铸元宝。所铸元宝呈马鞍形状,两端圆弧,中间束腰。这就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元宝”实物。 以上两种说法都能成立。五代“元宝”名称首次出现,是铜钱的称谓;元代“元宝”是白银铸造的实物元宝,这种元宝始于元代。

【第33句】:【肠里出来肠里热】(谚)从亲娘肚里生出的,亲娘自然非常关切疼爱。指母亲总对自己的亲生子女格外关心。

【第34句】:【杀人可恕,情理难容】(谚)杀人的行为有时也可宽恕,违情悖理的事情却实在难以容忍。指违情悖理的行为,有时比杀人还可恶。

【第35句】:【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惯)二十四史:指旧时被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指事情太多太杂,理不出头绪,不知该从哪里开始说。

【第36句】:【天上的仙鹤,比不上手里的麻雀】(谚)仙鹤再好,那是天上飞的;麻雀再小,却是握在手里的。比喻大而美的希望,不如小而实惠的利益可靠。

【第37句】:【推山山倒,填海海平】 释义:比喻力量大,无往而不胜。 例句:只有天下穷人都团结起来,扭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个点上使,共同对敌,才能推山山倒,填海海平,把旧世界砸个落花流水。

【第38句】:【乌眼珠见了白银子】(惯)黑眼珠看见了白银子,死死地盯着不放。形容人见钱眼开,十分贪婪。

【第39句】:【不看僧面看佛面】(谚)不看和尚的情面.也要看菩萨的情面。比喻不顾某人情面,也要顾及他的主人或长辈、亲友的情面。 也作不看经面,也看佛面。经:佛教经文。 不看金刚,也看佛面。金刚:佛祖身旁的守护神。

【第40句】:【乳名都是父母起,坏名都是自己惹】(谚)乳名:小名。指人的坏名与乳名无关,但却和行为直接关联着。

【第41句】:【快刀不削自己的柄】(谚)柄:刀把。再锋利的刀剑,也不能削去自身的柄。比喻自己人总不会伤害自己人。

【第42句】:【粉丝】现在,“粉丝”是个使用频率十分高的热词,相当于追星族。粉丝是个外来语,与粉丝、粉条这种大众食品没有任何关系。 “粉丝”是英文fans的音译,原意是“热心的追随者”的意思。因为在中文里,说“我是他(她)的迷”这样的话是不通的,必须在“迷”之前再加一个字,如“歌迷”、“影迷”、“球迷”等。在许多场合,这样用起来还是繁琐,为了方便,干脆就把“热心的追随者”——“粉丝”拿来使用,不管是歌迷、影迷、球迷,都可以直称“我是某某的粉丝”。并迅速流传开来。

【第43句】:【相命若会准,世上无穷人】(谚)相命:根据人的生辰八字来卜前途吉凶的方技。如果相命很准,确实能使人趋吉避凶,那世上就没有不幸的人了。指相命算卦之类,尽是骗人的。

【第44句】:【吝啬】“吝啬”指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吝啬”一词,最迟见于汉朝。《三国志·魏书·曹洪传》云:“初,洪家富而吝啬。”史书记载,当属正源。 关于这个词的来历,民间还有一段趣闻:传说很久以前,有两位先生,一个名叫吝先生,一个名叫啬先生。吝先生有一回到城里办事,在半路上碰到了啬先生。两人一路上有说有笑,谈得十分投机,于是便结为朋友。分手时,他们相约中秋节到乌有山子虚亭(子虚、乌有是汉朝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两个虚构的人物)饮酒赏月,定好了由吝先生携酒,啬先生备菜。但两人都很小气,不肯轻易花一分钱。中秋节到了,两人如约来到乌有山上的子虚亭,但彼此都是一双空手而来,他们大眼瞪小眼地互相对视了一会儿,忍不住哈哈大笑。两人谦让一番在亭子里坐下之后,吝先生首先站起来打破僵局。只见他一只手弯曲着佯做举杯状,另一只手遥指高空,朗声说道:“月光如水水如酒,请啬先生开怀畅饮。”啬先生也不甘示弱,随即伸出两个手指做筷子,指着荷塘深情地说:“池中游鱼鱼是菜,请吝先生大饱口福。”两人觥筹交错,互敬互让,好不高兴。吝先生脖子一仰,嘴里咂得滋滋作响,连声称道:“好酒,好酒,杜康也要逊色三分!”啬先生也把手指送入口中,连声称道:“好菜,好菜,山珍海味也无与伦比!”过往的行人看到两个人如痴如呆的举动,无不捧腹大笑。其中一位过客认识吝啬二人,便走上前打趣道:“今天两位仁兄赏月,喝的是吝啬酒,吃的是吝啬菜,活着是吝啬人,死了是吝啬鬼。”从此,“吝啬”一词便传扬开来。

【第45句】:【身在福中要知福】(谚)身处在幸福之中,要知道珍惜这幸福生活。 指人必须知足惜福。

【第46句】:【指桑骂槐】“指桑骂槐”是用来比喻看似在骂一个人或数落一件东西,实际上暗中在骂另一个人或数落另一件东西。那么,“指桑骂槐”与桑树和槐树有关吗? 传说在古代的时候,文武百官晋见皇帝得先穿过宫廷的庭院,因为是龙庭,多栽有带龙字的龙爪槐,这种龙爪槐的树枝,经常把他们的乌纱帽勾落。 官员心中有气,可树的名字中带有“龙”字,若对它唾骂便是犯上,只好对着一旁长得类似的桑树大骂出气。据说,这便是“指桑骂槐”的由来。

【第47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谚)朱:朱砂,红色颜料。指接近朱砂的,自然就会被染红;接近墨的,自然就会被染黑。比喻人接近好人会变好,接近坏人会变坏,习染是非常要紧的。

【第48句】: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第49句】:【听话听音,锣鼓听声】(谚)指听人说话,要善于聆听他的弦外之音,明白话里的真正意思,就像听锣鼓一样,要听出它的节奏和音响。 也作听鼓听声,听话听音。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第50句】:【近水解近渴】 释义:比喻应付眼前急需,现得利。 例句:马之悦听了这话,马上把心放下了:他最怕马同峰回来跟萧长春拧成一股劲儿,又拍着腿说:“好,好,这才是近水解近渴嘛!”

【第51句】:【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释义:不经历某种事情,就不能增长某方面的知识。说明实践能使人增长知识。 例句:“小蹄子,你走罢!俗语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质问着我了!”

【第52句】:【多深的水,养多大的鱼】 释义:比喻有什么样的条件才有什么样的人。 例句:我不用了解就猜个八九不离十。多深的水,养多大的鱼,她准是嫌咱这湾子水浅了。其实,咱无风港轮船都跑得开,再大的鱼也养得了她。 ………

【第53句】:【碰钉子】 释义:比喻遭到了拒绝、斥责,也指遇到了阻碍、挫折。 例句:哪知东也碰钉子,西也碰钉子,一个钱没弄到,而且还受了许多闲气。

【第54句】:【狗皮上墙不像画】 释义:“画”与“话”谐音。比喻人言行不好,不合适。 例句:我这几天不在家,不知老娘们把她兄弟弄来穿场干活,我把她臭骂一顿!叫她兄弟回家!真是“狗皮上墙不像画(话)”,怎么能不通过穿场同意就来干活呢?

【第55句】:【站在河边不脱鞋】(惯)比喻不深入实际或不做实事。

【第56句】:【同行无疏伴】(谚)出远门结伴同行,不可疏远了同伴。指同伴上路,应当彼此关照,和睦亲近。也泛指共同做事,应互相配合。

【第57句】:【姻缘配合凭红叶,月老夫妻系赤绳】(谚)红叶:唐朝卢渥在御水沟中拾到一片红叶,上有绝句:“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发放宫女,卢渥与题红叶诗的宫女结为夫妻。月老:月下老人,传说月下老人用红绳系住男女足,二人即成夫妻。旧指男女婚配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并由专人主持。

【第58句】:【两面派】现在人们常用“两面派”来指那些口是心非、善于伪装的人。 那么,“两面派”一词是怎么来的呢?这要追溯到元朝末年。 当时,元军和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黄河以北展开了拉锯战争,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哪方来了都要欢迎,都要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军队来得勤,标语也换得快。 豫北怀庆府人生活本来就很困难,老写标语也是劳民伤财,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两面写字,一面写上欢迎元军“保境安民”的标语,另一面写上欢迎义军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标语,哪方军队来了,就翻出欢迎哪方的标语,既省钱,又方便。 有一次,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军进驻怀庆府,进城见家家户户门口五颜六色的木牌上满是欢迎标语,心里非常高兴。可是一阵狂风刮来,有些木牌翻转过来,欢迎元军的标语露了出来。常遇春气极之余,下令将凡是挂两面牌的人都满门抄斩。 “两面派”就是从怀庆府的“两面牌”演变过来的。这种演变既有“派”和“牌”音同的演变,又有“不断变换嘴脸”内容相同的演变。但,这种演变冤枉了“两面牌”,当时老百姓挂两面牌是因被逼无奈,而真正的“两面派”者才心术不正。

【第59句】:【解铃还需系铃人】这一俗语比喻由谁引起的问题,仍由谁去解决。 “解铃还需系铃人”源自一句佛语。南唐时期,在金陵(南京)的清凉山上有一座寺院,院中有一位泰钦法灯禅师,据说他性格豪放,狂傲不羁,寺内的其他僧人都不喜欢他,唯独寺院住持法眼禅师对他十分器重。 一天,法眼在谈禅之余,向众和尚提出一个问题:“猛虎颈上系着一颗金铃,谁能把它解下来?”大家想来想去都没有正确回答上来。这时泰钦禅师正好从外面回来,法眼便请他回答。众和尚都幸灾乐祸地等着看笑话,可泰钦禅师却不假思索地回答:“那个把金铃系上去的人,能把它解下来。”法眼很满意,众僧也都惊呆了。法眼对大家说:“汝辈轻觑不得!”众和尚也恍然大悟,都钦佩他的智慧,从此便不敢再轻视他了。

【第60句】:【清明节插柳】我国有清明节插柳的风俗,特别是江南,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就来源于清明插柳活动。现在看来是个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的好习惯。 据说,清明节插柳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正宫马娘娘有关。有一年清明节,马娘娘身穿便装出城游玩。可乡下路窄,不能过车,她只得下车步行。 不知底细的人见了都拍手高叫:“大家快看,好大的一双脚。”马娘娘听见后十分生气,叫人记住这个村名转身就走。忽听得有人哭着走来,马娘娘一看,原来是个老太婆,老太婆那双脚,比自己的还大。马娘娘问其原委,原来是人们讥骂她生有一双大脚。 马娘娘听后,产生了怜悯之情,便说:“那些无知村民,回头都得杀掉,你可例外,快回去在你家门前插上两枝柳。” 原来那老太婆是村里“智多星”装扮的,他见村民奚落马娘娘,知道闯了大祸,便改装前往打探虚实。结果不出所料,他赶忙回到村里,通知各家都要在门前插上柳条。 马娘娘回宫后,立即派兵将那个村子围得水泄不通,打算将门前无柳的人家全部杀掉。可官兵进村,看见家家门前都插上了柳条,只好作罢。 第二年清明,大伙放心不下,怕马娘娘又来郊游踏青,便又全都插上了柳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俗。

【第61句】:【狗掀门帘全靠嘴】 释义:比喻没什么本事,只会说嘴。“门帘”又作“帘子”。“靠”又作“凭”。 例句:大宝说:“他是狗掀门帘全靠嘴,谁不知道他和钱万利穿着一条裤子,一个窝窝撒尿。”

【第62句】:【拴着的驯马拉五百,没笼头的野马驮三千】(谚)驯马:驯服的家马。笼头:用皮条编成的戴在骡马头上的套具。指家马负重力小,野马负重力大。比喻死守家门没出息,出外闯荡长才干。

【第63句】:【马在软地上打前失,人在好话里栽跟头】(谚)打前失:前蹄闪失。 栽跟头:跌跤受损。指马跑在软地面上容易失蹄,人处在恭维话中容易受骗吃亏。

【第64句】:【小炉匠跟着行香的走——锁碎一浪荡】(歇)小炉匠:修锁焗锅的匠人。行香:古代礼拜神佛的一种仪式,斋主抱着香炉巡行道场及街市。锁碎:谐“琐碎”。指人说话琐碎,没有条理。含有讥讽意味。

【第65句】:【鸟儿飞过都有影】(谚)比喻人的所作所为总会留下痕迹。 也作“鸟飞有影,风过有声”。

【第66句】:【一人向隅,满座不乐】(谚)隅:墙角。指有一人面向墙角悲伤,满屋的人都不得快乐。

【第67句】:【乱点鸳鸯谱】“乱点鸳鸯谱”比喻胡乱撮合姻缘。这句俗语源自明代冯梦龙话本小说集《醒世恒言》中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杭州有一个叫刘秉义的人生有一儿一女,叫刘璞和慧娘,分别与孙寡妇女儿珠姨、裴九家儿子裴政订亲。此外,孙寡妇家还有一个儿子名叫孙润,是珠姨的孪生哥哥,也是自小便与徐家女儿文哥订亲。 当时刘璞长到十六岁时,得了一场大病,久治不愈,刘家便想到要与孙寡妇女儿珠姨早日成亲来冲喜。孙寡妇得知刘璞病重在身,不愿把女儿嫁入刘家,于是便将儿子孙润扮为女装冒充妹妹嫁到刘家。 成亲那天,刘家因刘璞不能起床,便让女儿慧娘代兄与“嫂子”孙润拜堂,还让女儿晚上陪新娘过夜。但这一陪就出了问题。男扮女装的孙润与前来陪夜的慧娘正值青春年少,独处一室后互相心生爱慕,顺理成章地发生了男女关系。事发后,双方都告到衙门,裴家告刘家悔婚,刘家告裴家诱奸。 按当时的法律,悔婚和通奸都是犯罪行为,是要受处罚的。受理此案的杭州知府乔太守十分怜惜这些年轻人,一心想成全美事。经过权衡利弊,乔太守想出了一个最佳方案,在征得四家同意后,以杭州府的名义给三对年轻人重新做媒。刘家的儿子刘璞与孙寡妇的女儿珠姨重新拜堂成亲,慧娘因与孙润已行过拜堂仪式,认定他们的婚姻合法有效,为弥补裴家公子裴政的损失,将徐家女儿文哥介绍给裴政。三对新人即刻在公堂上拜堂。这样成就了三对情侣,一时被传为美谈。 按当时的官情民俗,做到这一点已经难能可贵了。可作者冯梦龙却出错丫题目《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冤枉了乔太守。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寓意深刻的俗语——乱点鸳鸯谱,流传至今。

【第68句】:【不死也得脱层皮】(惯)指即使能活下来,身体也已遭受了巨大的损伤。 也作不死也得剥一层皮。 不死也得扒层皮。 不死也得去层皮。

【第69句】:【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谚)没有家亲作内应,就不会引来外部的邪魔鬼怪。指外部的邪恶分子到内部来捣乱,总是内部有人勾引。 也作没有家贼引不进外鬼来。 无家鬼送不了家人。

【第70句】:【无可无不可】(惯)1指没有什么绝对可以,也没有什么绝对不可以。2指对事情没有主见或拿不定主意。3指不固执己见,怎么都行。 4形容高兴得不知怎样才好。 也作“无可不可”。

【第71句】:【骑过瘸驴吃过亏,再骑毛驴先看腿】(谚)骑过瘸腿驴,吃过颠簸苦,再骑毛驴就会先察看它的腿脚。 指在哪方面吃过亏,就会在哪方面格外小心。

【第72句】:【露马脚】(惯)比喻隐瞒着的事露出了痕迹。

【第73句】:【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释义:说明做事要小心谨慎。 例句: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第74句】:【是粥是水,揭开锅盖】(谚)比喻人或事物的真相,揭开表层,自然就一清二楚。

【第75句】:【搞鬼把戏】(惯)指暗中使用阴险的手段或计策。 也作“搞鬼名堂”。

【第76句】:【聋子的耳朵——摆设】(歇)摆设:用来装饰点缀的东西。指人或物形同虚设,没有实际作用或价值。 也作聋子的耳朵——样子货。 聋子的耳朵——摆个样子。 聋子的耳朵——配相的。

【第77句】:【私凭文书官凭印】(谚)民间的房产地产发生纠纷,是以文契字据为根据的;官场中的公事交往,是以官印为根据的。指公事私事全靠实据,不凭口说。 也作“私凭文契官凭印”。

【第78句】:【捅破窗户纸】(惯)比喻把话挑明或把事情说明白。

【第79句】:【漏口风】见“露口风”。

【第80句】:【小品】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知识小品”、“科技小品”等栏目,打开电视可以看到相声、小品等曲艺类节目。小品并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在我国古代就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等,它们很早就成为文学家族的一员。因为小品有隽永而精辟的特点,文章短小,写来容易,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并有所发展。鲁迅先生的小品文达到了高峰。 “小品”源自古老的佛教经典。因为在佛经中,有全本和节本之分,全本称为“大品”,节本称之为“小品”。如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翻译的《摩呵般若波罗蜜经》,就有二十七卷本和十卷本两种。二十七卷本称为《大品般若经》,十卷本称为《小品般若经》。文学中的“小品”便由此而来。 小品又向文艺领域发展,并且异军突起,一枝独秀,是当前民众离不开的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的小品节目,更是受到亿万观众的青睐。

【第81句】:【大象病了千斤重,骆驼死了比马大】 释义:比喻有钱有势的人,就是破产或失势了,也比一般人强。“比马大”又作“比马壮”。 例句:怎么?大象病了千斤重,骆驼死了比马大,难道说我贾有富真的瘪了?

【第82句】:【冷锅里爆出了热栗子】(惯)比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或时候出了问题,或听到了从未听说过的事。

【第83句】:【刮地皮】见“卷地皮”。

【第84句】:【树无土不活】 释义:比喻什么人也不能脱离人民百姓。 例句:宋蚺不服气地说:“我不懂,你懂。你就是忘记了一句老话:‘树无土不活。你这棵大树本事再大,没有土——百姓不服,你就生不了根。”

【第85句】:【光棍遇着没皮柴】(惯)没皮柴:剥了皮的木柴,一根光光的棍子。 光棍遇到光棍。比喻遇到了对手。 也作“光棍撞到没皮柴”。

【第86句】:【雨不大,淋湿衣裳;事儿不大,恼断心肠】(谚)指某些小事处理不妥,同样让人倍感烦恼。

【第87句】:【有三家好亲戚不算穷人】(谚)亲戚在经济上能相互帮助,有几家好亲戚的帮助,就不会贫穷。指不怕一人一家贫穷,怕的是周围环境都一样贫穷。

【第88句】:【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谚)时势:当时的形势。指英雄人物能创造时势,时势也能造就英雄。

【第89句】:【赵公元帅】民间认为“赵公元帅”是财神爷,供奉该神可以发财致富。 “赵公元帅”原为道教崇奉的神仙,也叫财神爷。名字叫赵公明,晋代时已出现。在《搜神记》中他是个冥神,在隋唐两代,他是个瘟神,当时人们唯恐躲之不及。到了明代,赵公明被封为“正一玄坛元帅”,这是他又称赵玄坛、赵公元帅的来历。这时赵公明的面目已焕然一新了,他不再是冥神、瘟神,而是能帮助做买卖者求财盈利的财神爷了。赵公明成为财神爷初期,知名度并不高,他是靠了明代通俗小说《封神演义》的大肆渲染描绘,才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此后,赵公元帅手下便有了四位正神: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听从他的差唤。“招财进宝”一词便始于此。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又把财神爷请回来了,在大小饭店的显著位置,多有供奉财神的,以求好运发大财。但不要忘记诚信为本。

【第90句】:【淡淡长流水,酽酽不到头】(谚)酽(yan):浓烈。指清清淡淡,长流不断;浓浓酽酽,不会久远。比喻人际交往,平淡可以保长久,过热往往难到头。

【第91句】:【不怕稠吃,就怕稀化】(谚)稠吃:吃得多。稀化:零星花钱。指在经济开支方面,不怕有计划的整堆开支,就怕无节制的零星花钱。

【第92句】:【两节甘蔗不能一口咬】 释义:比喻有计划按步骤做事,不能急于求成。 例句:马远甫望着他们的背影,自己跟自己说:“那不好。要干也得一个一个来,两节甘蔗不能一口咬呀!”

【第93句】:【将门出虎子】 释义:老子有本领,儿女也有本领。 例句:岳胜心中高兴:真乃将门出虎子,延庆果是位英雄!

【第94句】:【河里冰茬响,地里萝卜还在长】 释义:河水已经开始结冰了,可萝卜还在继续长,不要拔得太早。 例句:这方面,他也有许多口诀。比如“红长、黑长、白不长,沙地种谷一把糠”,还有什么“头伏荞麦,二伏菜,阳坡种麦熟得快”,“河里冰茬响,地里萝卜还在长”。

【第95句】:【人靠衣服马靠鞍】(谚)人穿上一身得体的衣服,就会显得分外精神;马备上一副讲究的鞍鞯,就会显得特别骏美。指衣服对人体的形象美有极大的影响。 也作人的衣裳马的鞍。 人是衣装,马是鞍装。

【第96句】:【年年有储存,荒年不慌人】(谚)指年年都储备粮食,纵然遇到灾荒年景,心也不慌。也指平时在钱财上有积存,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受制。

【第97句】:【车如流水马如龙】(惯)车辆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马匹首尾相接,像长龙一般。形容车辆、马匹川流不息,非常繁华热闹。

【第98句】:【属爆竹的——点火就响】(歇)人像是有爆竹的属性,一点火就爆炸。形容人性子急躁,遇事容易发火。 也作“属炮仗的——一点就响”。

【第99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谚)指人不怕有私心杂念,甚至是邪念,只怕觉醒太迟,制止不住而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17202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