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清明节手抄报小口号集锦5篇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清明节手抄报标题

清明节,也称踏青节、扫墓节、三月节等。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中上坟扫墓是清明节的例行活动。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清明节手抄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清明节手抄报篇一

清明节假期变迁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

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

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22年,又改为三天。2022年清明节假期为4月5日至4月七日。

  清明节手抄报篇二

清明节的文化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较崇拜自己祖先的民族,于是就有每逢重大节日或人生重大事情要祭祀的习俗,清明节就是中国人祭祀,祭拜自己先祖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现代,清明节还是人们缅怀先烈的重要节日,是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日子。

清明节加上它前一天的寒食节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可以从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很多关于清明的诗篇看出,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也许就数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老先生写这诗的时候大概他从来没有想到,一千多年后,他的这一首诗成就了杏花村酒。

)还有同一朝代的另一诗人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飞入五侯家。

在北方,清明祭祀大约从寒食节开始,清明节前后几天。

祭祀的形式由于各地丧葬的风俗不同,形式也就不同。

比如在沂蒙山——坟墓是用土堆起来的'圆锥形式土堆,人们一般在祭祀时要带上铁锨等工具,祭品一般包括纸钱、酒,有的还带上鞭炮。

到墓地后,先是给坟墓添上新土,最后再在坟头上压上一块大的土坯(地方上叫坟头),这一切结束后,再烧纸钱祭拜自己的祖先。

很多人会在这几天里找一方便的时间与家庭其他成员一起祭拜祖先。

这些年,有些地方兴起立碑,在沂蒙山的大多数地方,并不是一年中第一时候都可以立碑的,大多是选在清明节前后的。

在这一祭祀活动中,包含着一些人情世事。

如果一个人在外,和村子里父老兄弟爷们儿关系比较好的话,在家里的人一般会等在外的人回家后一起到坟地里祭拜先祖,或者是在外的人不能回家给坟添新土的时候,家里的其他人会给代添一下。

如果关系不好,不但回家没有人和你一起做事,就是你不在家,自家的坟地也没有人给添新土,而坟墓任凭风吹雨打,慢慢荒废,除非坟墓的主人没有后代留下才有这样的情况。

所以只要一个人在外闯荡,还记着自己的先祖就必须要和家里的人搞好关系,这当然是一个熟人社会所必需的,否则是很让人尴尬的。

中国人讲求落叶归根,这根当然是自己的家乡了,就连毛泽东当年出韶关求学的时候还写下了“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立志诗句。

可见在毛泽东当时来看,人死后是要埋在自己的祖坟里的。

这种对根的追求与依恋,就是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基因之一。

试想,近代以来多少在外闯荡的华侨华人为祖国的富强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而他们之所以对祖国具有这样的情怀就是因为这种根的情结所在。

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放在国家前面的,不是家比国家重要,而是说家庭在个人来说是更为基本的概念,而没有国家就没有家,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受苦难的历史经验。

所以,当中国处于危难之时,中华民族的所有儿女都会为这个大家付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先祖对我们每一个人是重要的,正是对先祖的崇拜使人们的家的概念更为稳固。

祭祀说是一种迷信活动,不如说是一种风俗,是怀念先祖的一种特殊方式。

所以清明节是重要的中国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在今天,清明节中的文化意义必须要重新进行挖掘,继承和发展其中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如果清明真的起源于人们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晋国的介子推,那就还具有另一层意义。

他那不为名不为利的精神在今天尤其值得人们思考。

其过于死脑筋的行为虽然不值得学习,但其为国家为百姓考虑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当然晋国王也太糊涂,如果传说是真的,那么介子推的死还是具有无限价值的,毕竟促使晋文公成为了一代明君,并成就了国家的霸主地位。

清明节手抄报大标题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清明节手抄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清明节手抄报篇一

清明随想

4月4日~4月6日,这是一段莺飞草长、柳绿桃红的日子,是一段风和日丽、细雨霏霏的日子,是一段百感交集、心情郁闷的日子……在这样的一段日子了,偏偏又是事情最多的时候。说了这么多,这是什么日子呢?是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墓前,放置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们不禁会回忆起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凄然泪下。

曾几何时,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有多少我们武进的英雄儿女,为着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鲜血洒在家乡和异地。他们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却连姓名都不知道,但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那就是为了共产义事业而奋斗。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榜样。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光荣!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吟诵这句诗句,不免给人添上了一份伤感。这句诗好像更适用,难道古人有预知未来的.本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似乎人们都已忘记了祭祖这件事,更多的是在清明节游山玩水,的确清明节的另一个活动就是踏青。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每年有多了一个活动——瞻仰民族英雄,为共和国的烈士扫墓。如果没有这些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自由、民主、和谐的社会,就不会有我们的未来。

正是因为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宁,我们才得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也许我们无法体会战火纷飞的时代的艰辛,但我们明白了幸福的来之不易。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发扬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随时迎接困难的挑战!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为共和国的烈士扫墓的道路是沉重和庄严的。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先烈们的精神和遗志。我们用这种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以高昂的精神面貌,投身到学校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青山肃立,绿水长歌,我们将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清明节手抄报篇二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一:母子石像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著名旅游景区,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清明节小报标题

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一个节日。如何通过我们现有的生命延续过去的生命,用过去的生命激发今天的生命?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亲人的思念,更该成为一种民族的风俗,成为一个种族的繁衍仪式。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清明节小报标题,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为何过清明节】

我们对自己亲人每年一次的扫墓就是一个典礼,是敬祖报本观念的延续。有专家曾提议,应该把这个典礼扩大开来,就是在每年的清明节对那些为国捐躯,为中华民族付出生命的人进行祭奠。其实这样的活动我们小的时候是年年都搞的,现在这样的活动在少年当中少多了。所以有专家建议我国应该有一个“国典”,每年的`清明节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祭奠先烈的仪式。从先烈到先贤,先贤不仅是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我们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都是值得我们纪念的。家乡的贤人是家乡历史的灵魂,也是家乡山川的灵魂,他们在家乡都留下了足迹,大家可以到他们的故居、墓园、纪念碑去祭奠,这将是最贴近百姓的乡土教育。

其次,清明节还是“生机的节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机,扩大大自然的生机。大自然到了清明节的时候是生机勃发的。植树就是古人扩大自然的生机,古代有“插柳留春”的习俗;踏青则是珍惜自然的生机,到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蹴鞠、荡秋千、拔河等等,以此来迎接大自然生机的到来。

再有,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都是由大自然的节日转化而来的,从自然到人文,“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清明节就是融合了古代的寒食节而形成的。寒食本来就是一种大自然的节律,加上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那许许多多的传说和人物。

可见,清明节不仅仅一个“烧”可以涵盖,也不仅仅一个“烧”可以表达。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提倡以一种更文明的新方式来祭奠先人,比如鲜花祭扫,比如网上祭扫等。所以有专家说,我们无论何时也不能丢弃传统文化,重要的是不能丢弃传统文化的核心,按照生命科学的说法,就是“基因”不能变。祭奠的方式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只是外在的载体,这个载体是需要不断更新和变化的,但是“基因”要保护和保存好,核心的价值观要保护好。

所以大家不要有清明节很晦气的想法。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思念亲人的诗句】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点评:由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只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正如当代人所说,无论你作官还是为民,最后都要回到同一个点:老去。只是生命的过程并不一样。作者这首清明诗,立意就深刻了很多,不仅仅是凭吊亡人,更是警醒活着的人,无常。

清明节黑板报标题

又一个清明节,又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黑板报标题,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节是我国奠基亲人和缅怀先烈的日子。所以我们学校放了假,我利用这几天的时间回到了老家,刚一回到老家,爷爷就说下午2点去祭祖。

我和爷爷吃完午饭,爷爷在家拿了个垫子,还在商店买了一些纸钱,我便和爷爷匆匆忙忙的走了。走在路上,花没有以前开的那麽旺盛,小鸟也不在叽叽喳喳的叫,路上的行人脸上都挂着一副严肃的表情,手里还拿着纸钱。树上还挂满了许多白色的纸条,好不美丽。

到达了目的地,爷爷在一碑墓停了下来,说:“到了”。然后爷爷把垫子放了下去,跪在上面磕了三个头。我也学着做,一本正经的磕了三个头。听爷爷说,这碑是我太爷爷和太奶奶的墓,我听爷爷这么一说,想这碑墓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该烧纸钱了,爷爷把打火机拿出来点着后,我拿了一点说:“太爷爷,太奶奶,你们在天堂吃好,喝好,住好。我们这里一切都好,不用为我们操心。”我说完这些话,我看见爷爷的眼泪涌了出来,说;“我孙子长大了,知道让人省心了。”

在回家的路上,爷爷还给我讲了许多关于带爷爷和太奶奶的事情,说太爷爷和太奶奶管他非常严,可想太爷爷和太奶奶为爷爷花了多少心血。

从这次扫墓我知道了: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还要做一个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就像雷锋说的一样:“生命是有限的,单位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服务中去。”让我们珍惜生命吧!

朋友走了,留下多少遗憾?亲人走了,留下多少怀念?爱人走了,留下多少缠绵?

黄黄的油菜地环绕周围,一座坟墓静静地躺着。风在吹着,有两个人在风中向坟墓走去,手中拿着一束花。去世的,是他们的朋友。他是在一次海上事故中丧生的,丢下他60多岁的老母。

“杰,你放心吧,我们会照顾好老母亲的,每个月都买了些水果给她补身子!还有,我们经常一起散步……”说着,他们将花插在坟墓中。风儿吹着,花儿摇着,人儿忧伤着。好久好久,他们得走了。留下花儿,留下宽慰。

还是黄黄的油菜地,只不过多了一亩池塘。几座坟墓被环绕着。有一家人来到旁边,跪下。纸钱在烧着,只见得有一个人在磕头,嘴里念叨着:“爸,给您送些钱,在那边多买些好吃的。在这边吃了一辈子苦,现在可以享享福了……”风儿在吹着,那些人带着忧伤,在风中离去。

在杂草丛生的地方,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和一个七八岁的孩童。坟墓里的,是她的丈夫,在一次施工中从高楼上坠落下来。

妇女插上丁香花,拉着小孩跪下,带着哭腔说道:“我和孩子来看你了……还记得当初,我们的誓言吗?你却一个人先走了……”她的眼圈红了……

在回家路上,我然听到一首歌曲:“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漫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啊,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

我心里顿然明白:朋友走了,留下多少遗憾!亲人走了,留下多少怀念!爱人走了,留下多少缠绵!……

清明时节雨纷纷。恍惚间又来到了十字路口。抬头凝望那一抹烟雨,心中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觉蔓延开来。

清明节是怀念逝去的人的日子。每当此时,我就会想起那个弱小却坚强的孩子。他叫吴越,是我的堂弟,曾经在这个世界生活了八年。之所以是曾经,是因为他患了一种先天疾病已经夭折了,但他瘦小而脆弱的身躯内却有着一颗坚强的心。

他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但是从他倔强的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执着,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病重的时候,我没能在他身边。但是,我妈妈告诉我,在他病重那段时间,他努力地睁开眼,吃力地维持着急促的`呼吸。也许,那是他对生命的渴望最明确的表现。这也是我最钦佩他的地方。

然而,我们又该怎样热爱生命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用行动来表示,认真地对待每一天。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有没有意义。我们必须要有符合实际的理想,并且下定决心要完成自己定下的目标。有的人整天无所是事,游手好闲,有理想却注定一生碌碌无为,那么他是在浪费生命。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赐予我们生命,并且好好地把握住每一天,做该做的事,这样才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

有人说,我们无法改变命运,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在掌握。有的人就是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因而成为了震撼世界的奇迹。比如霍金,比如海伦凯勒。所以请不要认为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其成功的机会很多。

清明节,人们都说是一个悲伤沉郁的日子,但是我们要学习那些在天堂的人对生命真诚追求,要充满希望地度过每一天!

4724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