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教育感言鲁迅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写一篇对鲁迅的感想

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和开路先锋,一生致力于中国国民性的批判。

在他的各种文体著述中,对国民劣根性及其社会根由的锐利透析、辛辣讽刺、无情抨击及活脱脱的摹写、刻画比比皆是,充分体现了一代宗师对真、善、美的热情歌颂,对假、恶、丑的无情批判。

而其中最能体现先生意愿的便是被后人称颂的“立人”思想 。

“立人为本”是鲁迅精神的灵魂。

实际上,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自觉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推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工作上去了。

国族遭受凌辱的历史困境曾使鲁迅十分痛心,这激发了他对人的精神麻木,尤其是中国人的精神麻木的自觉而深入的关注。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无意间看到影像中麻木的中国人,这件事对鲁迅刺痛最深,他在《呐喊自序》里写到:“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只有当具有个体尊严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被确立起来,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才是可能的。

”鲁迅在这里讲到的个体尊严和个体意识的觉醒,就是他“立人为本”思想的精髓。

“立人”的根本在于“尊个性而扬精神”,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个性,人才会去发现“精神”。

精神是自由的,还是压抑的,这直接关系到是安于现状还是奋起反抗

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正是立人所必经的考验。

经过先驱者的启蒙、教育,无数的“闰土”、“阿Q”清醒过来,不在沉默、胆怯、徘徊,“立人”的思想才会一步步清晰明确起来

他就具有了真正的勇气,他就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了。

他也就可以拥有“一个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样一种坦荡的胸怀了。

所以,个体意识着重于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以及人的精神气度的养成。

拥有了个体尊严和个体生命的自觉意识,也就拥有了鲁迅所说的“自信力”。

而这些拥有自信力的人,才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就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所以,鲁迅接着指出:“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觉醒人的个体尊严,激活人的个体生命意识,这是鲁迅人格与精神的首要之点,具有个体尊严和清醒的个体意识是他特别看重的精神品质。

从“立人”出发,鲁迅又终其一生追求着自身的独立个性和思想自由,也就是个性主义。

但在鲁迅的时代以及中国的一贯的观念里看,“个性主义”就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在新中国成立后,冯雪峰仅仅指出鲁迅“尊重和保护自己这个战士的力量和地位,也要尊重和保护自己这个战士的尊严与荣誉”这一事实,就被认为是对鲁迅的最大歪曲。

据说这是把鲁迅描绘为一个“个人主义者”,“维护个人利益、地位、尊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这种反常的心理在我国盛行多年,反倒成了“常理”了。

但在鲁迅看来,既然要立人,当然就要维护人的正当权益、地位、尊严,自然也包括自己的正当权益、地位、尊严。

在鲁迅的思想中,虽然有着“自我牺牲”的因素——这是他受进化论的影响以及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的影响,也是他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对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与他的“幼者、弱者、下者本位主义”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鲁迅拒绝无条件的牺牲以至泯灭了自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就如钱理群说的,“他没有因为片面强调为国家、民族、社会及后代牺牲,而根本泯灭了自己的个性,走想变相的新奴隶主义” 。

鲁迅的牺牲,是有限度的,而且有对象的,那就是广大的中国人民,而不是少数谋私利者。

对于那些为了谋取私利而利用鲁迅或其他真正的改革者的“自我牺牲”的人和行为,鲁迅是极其敏感的,总是毫不犹豫的做出最猛烈的反击。

在《牺牲谟》里,鲁迅对那借着“同志”、“牺牲”的名义,要穷尽余力地剥夺“我”的一切,甚至连最后一条“裤子”也要夺去的人与行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与攻击。

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很自觉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个性和人格。

在他的一生中,虽然真心支持革命,但又自觉地与各政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为某一集团某一政党所专用。

而一旦他发觉那些所谓的“革命者”借“革命”之名来贩卖自己私货,甚至使用残暴的手段来压迫人民的时候,鲁迅总是毫不妥协地进行抗争。

在“五卅惨案”之后,鲁迅就彻底与国民党决裂了;之前他与国民党之间也进行过激烈的斗争。

而在著名的“两个口号”之争的事件以及与周扬的论战中,鲁迅更是异常敏感地觉察到,徐懋庸等人接着“革命”的名义与政府的权力来压迫进步知识分子,限制人们思想自由,动辄加之以“莫须有”之罪名,甚至威胁要“实际解决”,以此来牟取个人私利的“新奴隶主义”本质。

他指出徐懋庸等“欲以‘国防文学’一口号去统一作家,也先豫备了‘汉奸文学’这名词作为后日批评别人之用。

这实在是出色的宗派主义的理论”,说 “那些表面上扮着‘革命’的面孔,而轻易诬陷别人为‘内奸’,为‘反革命’,为‘托派’,以至为‘汉奸’者,大半不是正路人;因为他们巧妙地格杀革命的民族的力量,不顾革命的大众的利益,而只借革命以营私。

”对于这种打着“革命”的旗帜来行“新奴隶主义”的行径,鲁迅是看得非常透彻而且非常警惕的,因此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为“奴隶总管”,他们的“新奴隶主义”也是封建主义的变种。

鲁迅是一个人间的挚爱者,也是一个伟大的战士。

他洞察一切的眼光使他能“从天上看见深渊”;而他坚定的“立人”理念与执着的自由精神、独特的个性,使他成为了一名不屈的反封建斗士。

鲁迅的精神是伟大的,他所奠定的现代知识分子话语和现代文化,不仅启蒙了当时的人们,而且在今天,它依然烛照着人们,尤其是当代的知识分子的道路,指引着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当代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依据和强大了的精神动力。

鲁迅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厚的文化意蕴、卓越的艺术成就,高耸于近现代文学的顶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震天撼地的艺术魅力。

他的杂文,充满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既是投枪、匕首,又是解剖刀、手术刀、显微镜,成为人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规范人生、追求未来的有力思想武器。

它的美学价值、艺术魅力从根本上来说,在于鲁迅深谙历史、忠于人民、知识渊博、爱憎分明、敢于和善于直面人生。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面对新的社会、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事业、新的人生追求,如何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

这确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我以为在这个问题上,也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今天要弘扬鲁迅精神,就应像他那样刻苦学习,从古今中外的文化宝库中不断吸取营养,充实和丰富自己,做一个大写的人。

人问鲁迅的感悟

【第1句】:处在社交圈中是一种烦恼,而超脱出来简直是一场悲剧。

【第2句】:厌倦,就是一个人吃完盘子里的食物后对盘子的感情。

【第3句】:参加追悼会的程序常常是,先受一次深刻的人生教育,然后大家一起抽烟喝酒打牌。

【第4句】:知识是一种使求知者吃得越多越觉得饿的粮食。

【第5句】:爱情是会沉底的,在平淡的日子里,最重要的是经常轻轻晃一晃盛装爱情的“水杯”。

【第6句】:战争:用舌头解不开就用牙齿咬吧

【第7句】:憎恨别人就像为了逮住一只耗子而不惜烧毁你自己的房子。

但耗子不一定逮到了

【第8句】: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梦想,但如果其中一个不断搅扰着你,剩下的就仅仅是行动了。

【第9句】: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第10句】:幸运之神的降临,往往只是因为你多看了一眼,多想了一下,多走了一步。

【第11句】:失败发生在彻底的放弃之后。

鲁迅的感受

今天,我读了《鲁迅读书》这篇文章,明白了鲁迅的读书方法有:泛览、硬看、专精、活读、参读、跳读、重读。

像鲁迅这样的大哲学家还这么注重读书方法,那我们这些离大文豪还差得远的人,是更应该注重读书方法吗?在鲁迅的七种读书方法中,我缺乏的是“专精”、“活读”、“参读”这三种读法。

其中“专精”我虽然拥有了“泛览”这个基础,可是,我却没有深入的研究下去,结果是一知半解。

对于鲁迅先生的“专精读书方法我得深入的学习。

另外,在“参读”、“活读”方面我做的较差。

因此,常常因不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年代而产生怀疑。

无论干什么都要讲究方法和窍门才能成功。

读书也是如此,我们要以鲁迅为榜样,读书一定要讲究方法

你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得到什么启发?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个人命运网王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要是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民强盛个人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谢谢

7641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