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桂林山水试讲稿六篇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试讲是指现场模拟上课的情景,“试讲”的课堂最有特色的就是“演”,需要有提问环节等,主要需要说教法,说重难点,说教学目标等,是教师间互相交流经验的一种方法。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桂林山水试讲稿六篇,欢迎品鉴!

【篇一】桂林山水试讲稿

  一、创设情景,诱发美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处你印象最深的景色?

  学生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

  (设计意图: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就在生活中,是那么可亲可近,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板书课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播放桂林山水录像片)

  学生欣赏,然后谈感受。

  (设计意图:有声有色的录像是真实的生活情景的再现,给了学生直观形象的情景,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1、师:这么美的景,怎能让人不喜欢呢?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从文字中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我相信同学们能读得好!遇到难读的地方,向同桌请教,并多读几遍。(此遍朗读,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2、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小组的同学听。

  4、回答: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设计意图:1、学生边读边感知课文,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2、“让学生把自己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这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享受激励、鼓舞和鞭策,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探究课文,品味美

  (一)、读中感受美

  1、感受“水”美

  (1)、播放多媒体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学生凭借感官从画面比较中感受漓江水的独特美。)

  (2)、你能把漓江的水美美地读出来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

  (3)、说一说: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漓江的水静、清、绿。)

  2、感受“山”美

  (1)、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展示: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学生凭借感官从画面比较中感受桂林山的独特美。)

  (2)、你打算怎样来读桂林的山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文)

  (3)、播放课文配乐(学生配乐读文)

  (4)、说一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桂林的山奇、秀、险。)

  3、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境界美

  (1)、播放录像片断:游客成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情景。(学生感受情境

  (2)、假如你也乘着竹筏荡游在桂林山水之中时,你想把那般情景描述一番吗?请带着你的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学生配乐朗读)

  (3)、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谈)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课件和录像,给了他们活生生的生活情景,学生就产生

  了初步的感受,然后重点让学生读课文,而且是让学生自己揣摩着读,做到了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和作者的心灵对话,不仅能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到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文气美。在读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课文的语言和意境的美,做到了让学生在读中探究文本之美。)

  (二)画中亲历美

  师:通过同学们对桂林山水画面的感受,对描写桂林山水文字的朗读,在你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许多美好的画面,那就动手画一画吧!画完后交流一下。(学生自由作画并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作画,学生又一次亲历语言文字,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在交流中相互探究促进,对桂林山水的美有了更进一步的感受。)

  (三)、说中体会美

  1、师:同学们,桂林的山水如此美不胜收,大家都很喜欢吧?你们也想赞美一下桂林山水吧?那就请同学们为桂林山水美言几句吧!可以是自己创作的小诗,可以是几句发自肺腑的感言,也可以引用名言或诗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桂林山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桂林,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更是在组织表达情感的语言中探究到了文本之美。)

  四、启发想像,创造美

  1、假如你是桂林山水的导游,你怎样想游客介绍桂林山水的美?

  2、学生自主组织导游词并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进行转换角色、运用语言的训练,从而为将来走向生活进行的一次很好的锻炼,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活跃了学生思维,启发了学生创新。)

  五、欣赏诗歌,升华情感

  师:桂林山水是一副奇丽的画卷,是一首抒情的歌曲,是一段旖旎的诗篇,是一处温柔的仙境,让我们一起欣赏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老师朗诵,并配以画面展示)

  学生欣赏诗歌

  (设计意图: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六、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

  2、观察一处风景,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组内还未解决的问题,并全班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和身边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的探究得以扩展

【篇二】桂林山水试讲稿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脑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篇三】桂林山水试讲稿

  预设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优美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培养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学会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会读“啊”的变音,理解峰峦雄伟、奇峰罗列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欣赏音乐、图片,揭示课题

  1、学生欣赏音乐《我想去桂林》,试问:那位歌手为什么这么想去桂林呀?(桂林的山水非常的美;桂林的山水甲天下)你们去过桂林吗?看过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吗?老师这里有桂林山水的图片,想不想看呀?

  2、学生欣赏配乐图片,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美感。

  师:美吗?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或几句话来赞美一下这几幅图或其中一幅图吗?

  3、揭题,板书课题:

  过渡:是呀,多美的山山水水,这就是桂林,一提到桂林,在人们的脑子里就出现那挺拔峻峭的孤峰,倒影清翠的漓江,一切都像神话中的故事那样奇特,怎不令人神往。自古以来,文学家以脍炙人口的诗句吟咏它,绘画家以使人迷恋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和作者一道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好吗?(板书课题:桂林山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找出作者游览桂林后的感受的句子。

  2、反馈:(1)检查生字、新词。

  (2)指名分段读课文(再思考作者游览桂林后感受)

  (3)交流反馈:(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内容)

  三、欣赏图片,感悟文本

  1、自读自悟,感受文本之美

  (1)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绘桂林山水的特点的。找出相关句子,喜欢的可以多读几遍。

  (2)反馈:(板书:奇、秀、险;静、清、绿)

  2、图文结合,欣赏文本之美

  (1)思考:桂林山水真有这样的特点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你能从这些图中感受到吗?感受到哪些特点?(结合课件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2)反馈:

  句1: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奇在哪里?理解:奇、拔地面起、奇峰罗列、开态万千,想像:还会像些什么?)

  句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什么叫秀,桂林的山秀表现在哪里?理解:翠绿的屏障)

  句3: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为什么说桂林的山“真险”,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3)、练习:给图片配音(有感情的朗读)

  3、写法揣摩,仿写练习

  (1)出示整段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问:这里,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作者在描绘桂林山的特点时,写法上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把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的山奇、秀、险等与众不同的特点。)

  (2)仿写:这种写法好吗?你们也游过不少地方吧?你们能用这样的方法写一段话吗?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背诵第3段

【篇四】桂林山水试讲稿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暇”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习文章的叙述方法(“总—分—总”);

  (3)领悟作者抓住主要特点,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意境美,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方法。

  【设计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唤起他们阅读的兴趣。本课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通过反复朗读,达到入情入境、情景交融。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PPT。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一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详)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景佳作《桂林山水》。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座美丽的城市。从古至今引得不少文人墨客写下很多诗文赞美它,如唐代诗人杜甫就曾留下“风景宜人处:‘独桂林’”,宋代诗人范成大也曾有“桂林之奇,天下第一”的诗句。

  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进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二、整体感知,入情入境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浏览课文。人们都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桂林山水给你的总体印象的句子。)

  预设: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了解意思:甲是指第一,甲天下即为天下第一,桂林山水甲天下也就是说桂林山水的风景被称为天下第一。

  3、想一想,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预设:总起。概括说明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的缘由。

  过渡: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么我们就要赶紧跟上作者陈淼的步伐“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吧!(指导朗读,要读出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的之情以及心情尤为迫切的语气。)

  (二)精读第2自然段

  1、出示文字: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入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多媒体同时展示与内容相关的图片)

  想一想: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是来游览桂林的,为什么作者要提到大海和西湖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作者并不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入手,运用“对比”的手法,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却不及漓江水,与大海相比,突出了漓江的静,与西湖相比,突出了漓江的清与绿,体现出漓江水的与众不同。

  2、那么漓江的水到底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请学生概括地说特点。(板书:静、清、绿)

  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指导朗读:“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这段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突出了水的静。

  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三、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

  1、欣赏完漓江的水,我们再来游览桂林的山。请同学们按照学习漓江水的方式自学桂林的山。(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桂林山的图片,大家可以结合图片和课文中的描写,或独自思考或小组讨论。来学习和感受桂林山与众不同的美。)

  2、出示文字: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像,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请学生概括地说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结合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

  (1)“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

  (2)“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3)“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3、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的特点的?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过渡:游览过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四、感悟第4自然段

  1、出示文字: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桂林到阳朔一带,沿途都是青山绿水,风景宜人,美不胜收,说桂林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可谓十分贴切)

  (2)“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这一句道出了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

  2、感受桂林山水相依,风景宜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五、总结全文

  桂林山水甲天下,祖国山河多壮丽!慨叹之余,我们不由赞叹陈淼先生的文笔竟如此之美!同学们,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回味它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

  六、知识拓展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素有“金周至”之美誉,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同学们可以仿照课文第2、3自然段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一写家乡的山水之美吧!

  【板书设计】

【篇五】桂林山水试讲稿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要求:1、自学生字、新词。2、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3、读通课文。)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小黑板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处很著名的自然景观,你知道在哪里吗?(出示中国地图课件)广西“桂林”,是啊!桂林的自然风光很美,你们想去看看吗?“想”好!那就一起来欣赏桂林的自然风光吧!(出示课件)

  2、刚才看了图片,谁来说一说桂林最美的是什么?是“山和水”。是啊!桂林的山水是很美。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陈淼写的《桂林山水》,看他是怎样写的,请打开课本翻到第2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按要求自由阅读课文。(课件或小黑板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看看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用“▲”标出。

  (3)文章是怎样写的,主要写什么?

  (4)课文是怎样围绕题目来写的,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检查预习情况。(利用小黑板或课件)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边上面左边不封口。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2)检查对新词的学习及理解情况。

  观赏:观看欣赏。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瑕:玉石上的斑点,无暇,是说玉很纯净,没有斑点。

  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

  危峰兀立:兀:高耸突出。高高的山峰直直地立着。

  怪石嶙峋: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汇报学习情况。

  (1)课文是怎样评价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2)文章是怎样写的,主要写什么?(出示课件)

  先写“水”再写“山”最后写“山水相融”

  (5)课文是怎样围绕题目来写的,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了乘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

  第三写了桂林的山。

  第三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4、小组讨论

  (1)题目和内容有什么关系?

  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中桂林的“山”和“水”来写。(板书:山水)

  (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怎样的结构形式

  顺序:“先总起,再分述,后总结”。结构:“总——分——总”

  三、精读课文,感悟特点及方法。

  1、学习第2自然段。

  导语:同学们,刚才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知道了文章主要是围绕山和水来写的。那我们下面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

  (1)按要求自由读第2自然段。(要求: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B、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C、找出体现漓江的水与众不同的句子。)

  (2)汇报学习情况。

  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相机板书:静清绿

  B、(出示课件或小黑板)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让学生体会先用感叹句概括,再具体描述的表达方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感叹概括)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哪是一块翡翠。(具体描写)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出示课件)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几个“啊”的读音。(真静啊(ā)!真清啊(ā)!真绿啊(yà)!)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4、引导学生观察“漓江的……漓江的……漓江的……”这个句式的特点和认识排比的修辞手法。指导分号的用法和书写。

  5、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样是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及赞美之情。”

  6、分组读:一组读感叹句概括的,另一组读具体描述的。

  7、总结学习方法:体会特点,感悟写法,感情朗读,想象仿写。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不仅体会到了作者对文章的写作特点,感悟到写作方法,还进行了感情的朗读和想象仿写,从而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希望你们在下一课时里再接再厉。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抄写描写水特点的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2、仿照作者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写一个排比句。

  3、预习课文第3、4自然段,背诵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作者描写漓江水的特点。谁来说一说它的特点是怎样的,在写法上是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指名说。)

  二、精读课文,感悟“山”的特点及方法。

  1、学习第3自然段

  导语: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作者描写漓江水的特点,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1)带着问题自由读(问题:这段写了桂林的什么,它的特点怎样,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2)结合插图边读边画出描写桂林山特点的词和句。

  2、汇报学习情况(出示课件)。

  (1)作者主要写了桂林山的几个特点,用简单的几个词说说。

  板书:奇秀险

  (2)所表达的方式是怎样的?(先感叹概括,再具体描写。)

  3、探究学习。

  (1)体会作者再写桂林山的特点时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出示课件。)

  A、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用了比喻把句子写具体)

  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譬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

  B、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用比喻来突出)

  C、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采用形象的词语来表现)

  4、练习朗读。

  A、读描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特点的句子。指导读好“真奇啊(yá)”“真秀啊”(ā)“真险啊(ā)”。

  B、读描写山和水特点的句子,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5、想象说一说桂林美得怎样,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淋漓尽致。

  6、体会理解句子的方法。(出示课件:1、读句子,2、想用什么方法写具体,如果用比喻句说出是把什么比作什么。3、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三、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出示课件)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请看第4自然段是怎样写的。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有关的重点词、句。

  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为什么用“单引号”

  (1)字面意思,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段:指山脉河流接连不段。“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从图片和资料介绍中知道:“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平,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用“单引号”是因为它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

  3、再读第四自然段。

  (1)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山和水联系在一起,再加上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伐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找出课文中的对偶句。在句子下面画上“_”

  四、总结写法,感悟作者情感。

  1、在写法上你学到了什么?(对比写法和采用多种修辞方法把句子描写得具体形象,还有先赞叹再具体描述的描写方法,以及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形式。)

  2、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的感受相同吗?

  (我们随同作者欣赏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我们就像是进入了画卷,进入了仙境。)

  3、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美?(因为他热爱大自然,热爱桂林山水。)

  五、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后“阅读材料”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

  2、(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古代名人对桂林的赞誉,以及我国其他一些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意念。

  六、总结全文

  是啊!地球上是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地区,我国也不少,这些景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舒服的感觉,我们应该感谢它们,保护它们,热爱它们。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2、抄写第4自然段中的对偶句。

  3、背诵课文。

【篇六】桂林山水试讲稿

  设计理念: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

  设计特色: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中入境,读中悟境”是本堂课的主要特色。就教学而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就方法而言,教师指导学生的方法教学形式多样;就目的而言,目标明确,层次分明,遵循了“感知---积累---顿悟”的教学思想。

  设计意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那里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绝作,就连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传说。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一同去感受桂林秀丽的山水风光。

  齐读课题《桂林山水》

  二、整体感知,

  带入情境带着愉悦的心情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和词语。读了课文,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整体感知,提炼评价)能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桂林山水吗?(“桂林山水甲天下”,解释“甲天下”)有句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的美景能与天堂相媲美, 而桂林的山水敢称天下第一。这桂林山水真的有如此美丽吗?就让我们坐上木船,赶快去欣赏一番吧!

  三、漓江的水

  1、小船缓缓地行驶着,一江碧水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便是美丽的漓江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读一读,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现出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注意三个“啊”的变调,教师指导朗读)

  2、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漓江水有哪些特点呢?(静、清、绿)

  3、同样是写漓江水的静、清、绿,如果老师把这三句话变一变,变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你看看是哪种写法好,为什么?(是原文中的好。写作中要求生动、具体、形象。)

  4、如此美丽的漓江水,真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透过清澈的漓江水,你还看到了些什么呢?(小鱼、山的倒影、水草等等),能用上课文中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拓展练习: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

  5、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课文中说它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解释翡翠:翡翠是一种晶莹剔透的玉石,但是如果上面有个斑,我们就称之为“瑕”。漓江的水像一块翡翠,并且是一块没有斑点的翡翠。(幻灯出示翡翠与漓江水的对比图片)

  6、漓江的水就是这么美,一起再来读一读。(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四、桂林的山

  1、漓江水的“静、清、绿”,美得独特;那桂林的山是否也与众不同呢?让我们把木船靠边,欣赏一番桂林的山色。

  教法迁移:

  (同学们可以借鉴学习漓江水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把你认为美的句子划出来,好好读一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2、对比本地的山:

  我们舟山也有山,但往往是一座连着一座,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连绵不断)

  3、桂林的山——奇.再来看看桂林的山,好像从地里拔出来高高地挺立着,可以用什么词来说(拔地而起),而且一座座山有连在一起吗?(没有),这个就叫做(各不相连)。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

  拓展练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 )、像( ),像( )…….

  对,这就是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课文中用哪个字来概括桂林山的这一特点?(奇),这个奇是奇怪吗?(理解“奇”的意思,解释为奇特,样子很少见。)的确,这样的山,在别处很少见,所以说是(奇峰罗列)。读出奇特的感觉来。

  (理解桂林山的“奇”,在朗读中感受其奇特)

  4、桂林的山——险

  图文结合,理解“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除了奇峰之外,在桂林还耸立着又高又陡的山峰,我们称之为(危峰兀立)。

  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的怪石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叠的?(怪石嶙峋)

  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险)

  (指导朗读,谁来念念这种山势险峻的感觉?)

  5、桂林山水——秀

  除了奇、险之外,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秀)

  “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秀丽、秀美),由此可见,“秀”就是指“美”,你们看,如此美妙的景色,带着赞叹的语气一起来读一读吧。

  五、品位语言,感悟美景

  木船渐渐划远了,看来大家的心中都充满了难舍。老师也曾用相机捕捉了这最后的迷人一刻,一起来看看吧!

  (幻灯出示桂林美景)

  相信一幅幅的美景,早已烙在你们的脑海中,你能来称赞一番这迷人的山水吗?

  桂林山水( )! 六、课外拓展,加深感悟

  这美妙的仙境让我们如痴如醉,难怪历来的文人墨客都愿不吝笔墨地大加赞赏,我们来听听著名诗人贺敬之是怎样称赞桂林山水吧!

  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欣赏了如此迷人的桂林山水后,我们不由得为它的美景所折服。用“人面桃花相映红,树阴照水爱晴柔。枫叶红于二月花,红妆素裹更妖娆。”来形容桂林山水是再合适不过了。难怪乎,古人云——“桂林山水甲天下”!

  板书设计

  桂 林 山 水

  赞赏——描述

  总述: 甲天下?——观 赏 先看图,进入佳景;

  水(静、清、绿) 品文句,欣佳景;

  分述 后想象,玩赏佳景。

  山(奇、秀、险)

1161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