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抖音民间俗语俗话,快进来收藏吧!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谚)指树林大了,有益鸟也就有害鸟,有善鸟也就有恶鸟,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有。比喻人多了,少不得就有邪恶的人。 也作“树林大了,什么鸟都有”。

【第2句】:看到好吃懒做的小叔,爷爷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你呀,天不会下黄金雨,地不会结金苹果,吹牛打不了粮食,说谎填不饱肚子,再不好好干可咋办啊?”(浙江·温州)

【第3句】:【开天辟地头一遭】释义:比喻自古以来头一次,是空前的。例句:太阳从西边出,月儿往东边落,开天辟地头一遭儿。

【第4句】:【关帝】“关帝”即“关羽”。曹操封过关羽“汉寿亭侯”,刘备封其为“五虎上将”之首,他生前保刘备登上帝位,自己从不做不忠不义之事,怎么成了“关帝”呢?这源于后人对关羽的崇拜。宋代,关羽被宋徽宗先封为“忠惠公”,再封为“崇宁真君”,又封为“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的称号。元代的文宗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代的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常君”。由此,关羽就成了人们崇拜的“关帝”了。历代王朝对关羽的崇拜都是有增无减,到了清朝达到顶点,清德宗光绪皇帝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共二十六个字,是封号最长的一个,对关羽的崇拜到了极盛。“关帝庙”遍及全国各地。

【第5句】:【舅舅面前说姥姥,姥姥面前说舅舅】背后议论别人。尤凤 伟《中国一九五七》:“可不是这样,他是在舅舅面前说姥姥, 在姥姥面前说舅舅。”

【第6句】:我跟妈妈学着套被子,可棉絮比被单大了一圈儿,怎么也套不好。妈妈说:“棉絮没娘,越拽越长。”(河北·临西)

【第7句】:爸爸爱串门,不是打牌就是下棋,整日和邻里几个小伙子嘻嘻哈哈,没个稳重样儿。妈妈愤愤地说:“一年长不成,到老也是驴驹子!”(河南·南召)

【第8句】:【吃了狐狸心】释义:形容人十分狡猾。例句:马英笑了笑说:“他说我吃了豹子胆,我看他倒是吃了狐狸心了,把鬼子捉弄得昏三倒四。”

【第9句】:【 不怕人穷,就怕志短】只要有志气,就能改变穷困的状况。 李准《龙马精神》:“常言说:不怕人穷,就怕志短。咱们是穷 队,可是我们看到他和长水几个没明没夜往前领着干,心里 总觉得有个依靠。”

【第10句】:【老虎不吃回头食】(谚)老虎不回转身去找食物吃。常比喻有志气的人做事,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绝不中途反悔。 也作“猛虎不吃回头食”。

【第11句】:【伤筋动骨一百天】(谚)指凡是筋骨折损的病痛,治养没有一百天,就无法康复。 也作伤筋断骨一百天。 伤筋害骨一百天。

【第12句】:【乡下人不识骆驼——当作马肿背】(歇)乡下人没见过骆驼,还以为是马背肿了。指少见多怪。

【第13句】:生活在人民之中,仿佛睡在幸福的摇篮里。

【第14句】:【响锣一声,闷鼓一槌】(惯)指不管以什么形式,给一个干脆的回答。

【第15句】:【着意种花花不活,等闲插柳柳成荫】见“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第16句】:【出风头】(惯)指出头露面,显示或炫耀自己的才能。

【第17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歇)八仙:道教传说中的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等八位神仙。 神通:指修行有成就的人所具备的神妙莫测的能力,今指特别高超的本领。相传八仙渡海到蓬莱山赴蟠桃会,一路上能行风的行风,能下雨的下雨,各自施展法力。比喻各自施展本领,或各有各的一套好办法。 也作八仙过海——各使神通。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第18句】:【绑腿带上绣山水——画长】(歇)绑腿带:即绑腿,缠裹小腿的长布带。画:谐”话”。指说来话长。

【第19句】:熟戏要当三分生,练成要加三分功。

【第20句】:【有智不在年高】年纪小的,也可能有智慧,不一定不如年 高者。明代《二刻拍案惊奇》:“有智不在年高。我们女棋师 又是有年纪的么?”

【第21句】:【脑门上长瘤子——额外负担】(歇)额外:本指额头外面,转指超出规定的数量或范围。指规定数额以外的负担。

【第22句】:【背人偷酒吃——冷暖自家知】(歇)本指酒的冷热自己知道,转指各人的心事或处境,各人自己知道。

【第23句】:鸭子学上树——力不能及;力不从心

【第24句】:【关门养虎,虎大伤人】姑息坏人,反受其害。成语:姑息养 奸。类似的:养虎自贻患/养虎被虎伤。清代《说岳全传》: “呆子!古人说的,‘关门养虎,虎大伤入’,这个东西如何养 得熟的?”

【第25句】:【只要苦干,事成一半】(谚)做事只要肯下苦功,成功就有一半把握。指无论做什么事,勤奋苦干总是成功的基础。

【第26句】:鸡叫赶路——越走越明

【第27句】:【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释义:向人求助不容易。“打虎”又作“擒虎”。“开口求人”又作“出门告人”。例句:老梭这人死爱面子,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再说刚才你们又戳了他几篙竿。

【第28句】:【公字里头有半个私字】公、私两字均含“厶”,指不可能没 有私心。西戎《老好干部》:“大公无私,哼,公字里头还有半 个私字哩!什么事出来都有我的份,要这些儿女干啥?”

【第29句】:【争得猫儿丢了牛】(惯)比喻得不偿失。

【第30句】:棺材出了[指出殡后]才讨挽歌钱——晚了:迟了

【第31句】:【干吃大鱼不费网】释义:比喻不付出代价却得到好处。例句:拿害孩子这件事说吧,主意是他想的,人是他杀的;咱们是干吃大鱼不费网,连一条绳子也搭不上。

【第32句】:【囤底上省不如囤尖上省】释义:说明节俭应从一开始做起。例句:囤底上省不如囤尖上省。严班长对这两大垛喷香的新稻草管得很紧,谁抽动一小把,他立刻能看出来。

【第33句】:【青眼】“青眼”是对人喜爱或重视的一种表情,跟“白眼”相对。此典源于《晋书·阮籍传》。阮籍是魏晋时期的大才子,他博览群书,尤爱《老》、《庄》,是魏晋文人的典型代表。他放荡不羁,不遵守礼法,与人相处,情投意合的,青眼相迎;对讲究礼法的,就投以白眼(斜视以白眼珠相待)。他母亲去世时,嵇喜按照虚伪的礼俗前来吊丧,阮籍讨厌,于是白眼相视,弄得嵇喜悻悻而归。嵇喜的弟弟嵇康(与阮籍知名度同样的大才子)闻听此事后,便抱着琴去拜见阮籍,阮籍非常高兴,以青眼正视。一来文人喜欢琴棋书画,二来阮籍不拘礼法,白事喜办,悲中找乐,嵇康投其所好,阮籍自然高兴。自此,人们用“青眼”(也有用青睐、垂青)表示对人的喜爱或器重。

【第34句】:【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见“船到江心补漏迟”。

【第35句】:【锅里无米白添柴】(谚)比喻缺乏关键的条件,一切都是徒劳。

【第36句】:【一朝天子一朝臣】指各有一班人马。蒋子龙《乔厂长上 任记》:“运动一来,班组长以上干部都受审批,工厂、车间、 班组都搞一朝天子一朝臣,把精力都用在整人上,搞起工作 来相互掣肘。”

【第37句】:【小洞不堵,大洞吃苦】(谚)比喻问题要及时发现和解决,一旦造成大的祸患,就会无法收拾,后悔不及。 也作小洞不补,大窟窿难堵。 小孔不堵,大孔冤苦。 小眼不补,大来叫苦。

【第38句】:【最亲不过父母,最近不过夫妻】见“近不过夫妻,亲不过父母”。

【第39句】:吃了剩饭想点子——光出馊主意

【第40句】:【年号】“年号”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词,如我们十分熟悉的康熙、乾隆、道光、光绪等,都是皇帝的年号,不是他们的名字。那么,年号创始于何时,出自谁手呢? “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由汉武帝刘彻首创。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建元二年,依此类推。以后新君即位或遇军国大事、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有的甚至一年之中一改再改。自朱元璋开始,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不论在位时间长短,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我国历代各朝所定的年号,为了称谓之便,大多以两个字命名,如汉初建元、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清乾隆等。但也有少数是三个字、四个字以至六个字的。如王莽的“始建国”、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封建帝王年号在用词上是十分考究的,总要经过反复筛选,采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应、元、天、中、永”等字开头。如汉武帝刘彻一共使用过十一个年号,其中“元”字开头的就占五个,“太”字开头的占二个,“天”字开头的一个。

【第41句】:枕头底下的风——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

【第42句】:公共厕所丢炸弹——激起公粪(愤)

【第43句】:【够不着房檐怨地矮】(惯)比喻做不成事情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埋怨客观条件不好。

【第44句】:【龙生龙子,凤生凤儿】(谚)龙生下的是龙,凤生下的是凤。比喻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儿女,家庭传统会通过血缘关系得到继承。 也作龙生龙,凤生凤,贼养儿子掘壁洞。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第45句】:东郭先生救狼——好心得不到好报

【第46句】:【水浅鱼不住】(谚)水太浅的地方,鱼无法生存。比喻条件太差的环境留不住人才。 也作水浅难养鱼。 水浅养不住大鱼。

【第47句】:【萝卜快了不洗】泥商业谚语。谓来不及应付,降低了质 量。成语:偷工减料。《北京日报》( 1981,7,8):“目前许多 消费品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企业和领导部门就实 行‘萝卜快了不洗泥’,不注意质量了。”

【第48句】:行夜路吹口哨——自己壮胆

【第49句】:腊月里遇着狼——冷不防

【第50句】:一口吞了二十五只小老鼠——百爪挠心

【第51句】:大地回春——万象更新

【第52句】:集体的力量如钢铁,众人的智慧如日月。

【第53句】:鱼大吃虾,虾大吃鱼——弱肉强食

【第54句】:【青蛙要命蛇要饱】谓都要生存,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 望,不顾别人死活。相关的:蛇要吃饱,不知青蛙要命。陈 登科《赤龙与丹凤》:“今天我要把话说清楚:青蛙要命蛇要 饱。他不为老家出力,谁又去为他卖命?”

【第55句】:以前我不喜欢吃葱和蒜,嫌它们太辣。后来,妈妈说:“常吃葱和蒜,疾病身不沾。”从此我爱生吃葱和蒜了,因为我不喜欢生病。(吉林·白城)

【第56句】:【男儿没性,寸铁无钢;女人没性,烂如麻糖】(谚)男子没有刚强的性格,就像钝铁无钢一样无用;女人没有刚强的性格,就像烂麻糖一样立不起来。指人无论男女,都必须自立自强,刚强而有个性。 也作男入无刚,不如粗糠。 男儿无性,钝铁无钢。

【第57句】:【低头拉车,抬头看路】(谚)指拉车需要低下头使出气力,同时也要时时抬起头看清前边的道路。比喻做事既要踏实苦干,又要认准目标,明确方向。

【第58句】:【黄鼠狼唱曲,专给小鸡听】释义:比喻故意说某些话给别人听。例句:二婶心里说:“老东西,你这是黄鼠狼唱曲,专给小鸡听。”

【第59句】:【不下高梁本,得不着老酒喝】释义:高梁的子实可用来酿酒。比喻不付出—定代价,就实现不了预期的目标。例句:还是那句老话,不下高梁本,得不着老酒喝。他明知道请春杉上他家去,多少得破费一点。嗑把瓜子也是钱,喝口水也得费柴禾。可他想到长远利益还是下了“请帖”。

【第60句】:割麦刮大风——乱了铺(谱)

【第61句】:老师常用“大树成林不怕风,十根细线拧成绳”这句话来教育我们要搞好团结。(河北·抚宁)

【第62句】:【男僧寺对着女僧寺——没事也有事】(歇)男僧:和尚。女僧:尼姑。指身处是非之地,即使没事也会招惹嫌疑。

【第63句】:【铁不磨要锈,水不流要臭】(谚)铁要打磨,才不会生锈;水要流动,才不会发臭。比喻人要经常运动身体,才能保持健康。

【第64句】:【说你胖,你就喘】多指禁不起夸奖。一经表扬就真以为 自己好得不得了。姚雪垠《李自成》:“你别逞能,越说你咳 嗽你越发喘!我告诉你新的探报,你别当我们的事儿很轻 松。”

【第65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谚)指人不怕有私心杂念,甚至是邪念,只怕觉醒太迟,制止不住而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第66句】:【热练三伏,冷练三九】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第67句】:星期天,我和姐姐都在外婆家玩。我俩因为一件小事争吵起来,我就不再理姐姐了。外婆看到这种情况,关心地询问我是为什么。我说:“姐姐老爱说我的过错。”外婆听后,笑着说:“说话,说话,说过就‘化’了。你小小年纪,怎么还记仇呢?”(四川·广元)

【第68句】:【东葫芦爬西架】(惯)长在东边的葫芦却爬上了搭在西边的瓜架上。 比喻事情奇怪,不合情理。

【第69句】:【碟大碗小,经常磕碰】家庭内部,难免发生争吵。类似的: 锅碗勺子,哪能不碰撞/锅碗勺子常碰撞/勺子免不了碰锅 台。张贤亮《肖尔布拉克》:“有的家庭,你别看他们碟子碗 经常磕碰,要仔细观察他们相互之间的眼睛神态,兴许还是 有情有意的一对哩。”

【第70句】:【反其道而行之】这一词语经常用到,意思是用与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 “反其道而行之”的出处与韩信有关。楚汉相争时,在力量对比上,项羽处于强势,刘邦处于弱势。在张良和萧何的力荐之下,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对刘邦说:“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日其强易弱。今大王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意思是说,项羽虽然被称作一霸,但他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百姓的心。所以我说他的强大很快就会变弱。今天大王确实能够用相反的方法行事,聚集天下的勇武之士,还有什么不能被消灭的?刘邦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一直执行这方针,楚汉之间,强弱易势,最终取得了胜利。

【第71句】:佛殿里的罗汉——肚子泥(一肚子疑)

【第72句】:【把舌头伸直了再说】话斥责人说话不利落,或不在理。类 似的:用擀面杖把舌头擀擀。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 “你该用擀面杖把舌头擀擀了吧?话内话外,咋这么多弯 儿!”

【第73句】:【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俗语的意思是事情看似如此,其实另有他图。它源自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欧阳修,别号“醉翁”。他在散文写作上成就颇高,《醉翁亭记》便是其中的名篇之一。《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当滁州太守时写的。滁州州署在今安徽滁县,县城西南有风景秀丽的琅邪山;山中有泉,名“酿泉”;泉旁有一座亭子,据说是山里一个和尚修建的,欧阳修给这座亭了取了个名字,叫做“醉翁亭”。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呢?他在《醉翁亭记》这篇文章里,道出了缘由。原来欧阳修常与朋友相约来此饮酒,欧阳修年岁大了,饮一点便酩酊大醉,他便给自己取了个“醉翁”的别号。欧阳修酒量不大,很容易醉,那他为什么还爱喝酒呢?文章说:醉翁的本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风光。他是借喝酒的兴致,以获得欣赏山水的乐趣。后来,人们大多只用前半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忘却了“在乎山水之间也”。作为俗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就转义了。

【第74句】:【三请诸葛】释义:东汉末年,刘备曾三次亲自去拜访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打天下。指多次邀请,难请。例句:郑格世点点头说:“嗯,这就用得着三请诸葛了。你再去一趟,还是要好言好语,不要吓唬他。”

【第75句】:猎着兔子跑了马——得不偿失

【第76句】:【天狗吃不了日头】释义:迷信认为,日、月之蚀是天狗吃了太阳和月亮。比喻事情不会变坏,不用担心。例句:天狗吃不了日头,你就把心放在肚里吧!

【第77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语比喻人与周围事物、人与人之间习性的关系,常因环境等改变自己。此典出自《北堂书钞》六十五卷引《晋傅玄少傅箴》:“夫金木无常,方圆应形,亦有隐括,习与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晋朝的大臣傅玄是个品学兼优的人,很受皇帝敬重,被任命为太子的首席教师——太子少傅。太子府里属员很多,有宫女、太监以及一大批为太子办事的官吏。这些人为讨太子欢喜,阿谀逢迎,在这样的环境里,要想学好是很难的。为此,傅玄非常忧虑。有一次,他给太子讲课的时候,讲道:“想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皇帝,你一定要多接近正派的人。譬如,常接近朱砂,就会被它染红;多接近墨水,就会被它染黑。对自己则一定要严格要求,行为端正,做到这些,周围的人才会跟你学,正派的人才会围绕到你身边来。譬如:声音清亮,回声就一定和谐;自己站得直,影子就一定不会斜。你如果多接近正人君子,那么符合德义的话就会听得多,自己的行为就会逐渐符合规范准则。如果你多接近小人,那就好像进入卖鲍鱼的店一样,时间久了,你就闻不到兰花的芳香了。”后来皇帝听到了傅玄的这番话,觉得很有深意,就命人把它写在屏风上,放在太子的房里,让他每天读一遍,把它叫做《太子少傅箴》。从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了太子警示自己的座右铭。

【第78句】:【久闻大名,如雷灌耳】(惯)旧时见面的寒暄语。指对方名气很大,让人仰慕。 也作久闻高名,如雷灌耳。 久闻大名,如雷轰耳。

【第79句】:【不栽桃李种蔷薇】释义:蔷薇:花木名,枝有刺。不栽桃李树,却种蔷薇花。比喻自找棘手的事睛。例句:黄人所谓不栽桃李种蔷薇,但见荆棘满林而已。

【第80句】:【一根线上拴的蚂蚱】释义:互有联系,谁也跑不脱。例句:“咱俩是一根线上拴的蚂蚱,到时蹦不了我,也跑不了你。”

【第81句】:【不怕人穷,就怕志短】释义:只要有理想,有志气,就能改变穷困状况。例句:“常言说:‘不怕人穷,就怕志短,’咱们是穷队,可是我们看到他和长水几个没明没夜往前领着干,心里总觉得有个依靠。”

【第82句】:搬起碾子砸磨盘——石打石(实打实)

【第83句】:【拳头里攥着两把指甲】(惯)比喻两手空空,一无所有。

【第84句】:天天练长跑,年老变年少。

【第85句】:【有势休使尽,有话休说尽】凡事要留一手,适可而止。相 关的:有风不可驶尽。成语:留有余地。明代《金瓶梅》:“就 是六姐恼了你,还有没恼你的。有势休使尽,有话休说尽。 凡事看上顺下,留些儿防后才好。”

【第86句】:【打死阎王,吓煞小鬼】(谚)阎王:迷信传说中阴曹地府掌管生死簿的主子。指只要打死了阎王,自然就镇住了小鬼。比喻镇压住头领,依附的人便不敢轻举妄动。

【第87句】:【自家掘坟自家埋】自己坑害自己。鲁迅《坟》:“所以,要 说得苛刻一点,也就是自家掘坟自家埋,怨天尤人,全是错 误的。”

【第88句】:要练功,不放松;要练武,不怕苦。

【第89句】:【蛇大窟窿粗】(谚)窟窿:指蛇藏身的洞。蛇要是大了,它藏身的洞自然就粗。比喻家大业大收入多的人家,经济开销自然就大。 也作蛇粗窟窿大。 蛇大眼儿大。眼儿:指蛇洞。

【第90句】:【 争气不争财】人要上进,不可图财。清代《醉醒石》:“争 气不争财。只要事成,便是百金,家父不出我出。”

【第91句】:掉进面缸里的老鼠——翻白眼

【第92句】:【兔子急了也咬人/兔子不急不咬人】被逼反抗。张孟良《儿 女风尘记》:“什么叫有胆子没胆子,兔子急了还咬人咧,何 况一个人?”

【第93句】:【现钱买的手指肉】(谚)现钱:不赊不欠付给现金。手指肉:买主用手指向的那块肉。指只要有现钱,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

【第94句】:大船离港——外行(航)

【第95句】:下雪那天早晨,妈妈送我上学。一位漂亮的阿姨穿着毛呢套裙,站在107国道边等车,两只手冻得不停地搓揉。妈妈见了对我说:“这可真是大雪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河南·信阳)

【第96句】:许仙碰着白娘子一天降良缘

【第97句】:【当官不打送礼的】做官的喜欢人巴结,也指不拒绝馈赠。 《人妖之间》:“但是俗话说得好,当官的不打送礼的呀。再 说,这都是那年月有钱也买不到的东西呀。”

【第98句】:【苍蝇碰巴掌】(惯)比喻自找倒霉。

【第99句】:【小品】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知识小品”、“科技小品”等栏目,打开电视可以看到相声、小品等曲艺类节目。小品并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在我国古代就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等,它们很早就成为文学家族的一员。因为小品有隽永而精辟的特点,文章短小,写来容易,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并有所发展。鲁迅先生的小品文达到了高峰。 “小品”源自古老的佛教经典。因为在佛经中,有全本和节本之分,全本称为“大品”,节本称之为“小品”。如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翻译的《摩呵般若波罗蜜经》,就有二十七卷本和十卷本两种。二十七卷本称为《大品般若经》,十卷本称为《小品般若经》。文学中的“小品”便由此而来。小品又向文艺领域发展,并且异军突起,一枝独秀,是当前民众离不开的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的小品节目,更是受到亿万观众的青睐。

17133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