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谚语俗语文案经典话语大全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大船烂了还有三千个钉】见“船烂还有三干钉”。

【第2句】:【拿着皮肉往外人身上贴】(惯)比喻把好处白白送给外人。

【第3句】:【眼中疔,肉中刺】(惯)比喻心中最恨的人。 也作眼中钉,肉中刺。 眼中钉,心上刺。 眼中之钉,舌中之刺。

【第4句】:【凤不离窠,龙不离窝】 释义:窠:鸟的窝。比喻君王不宜离开京城,离开皇宫。 例句:寇准之言,未可深恃,望陛下详察。切勿轻举。谚云:“凤不离窠,龙不离窝。”今陛下离廊庙而履疆场险地,岂不危乎!

【第5句】:【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谚)扶:扶持。就像土与土相扶持才能垒起高墙,人得到人的扶持,才能成就大事。指要成大事,离不得众人的协助。 也作“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王”。

【第6句】:【翘尾巴】(惯)形容人骄傲自大,自以为了不起。

【第7句】:人靠自修,树靠人修.

【第8句】:【地凭文约官凭印】(谚)文约:契约。印:印章。指土地的所有权,凭的是契约;当官,凭的是官印。 也作“地凭文书官凭印”。

【第9句】:【一根木头做不成梁,一块砖头砌不成墙】(谚)比喻要想成事,得靠众人,不能单枪匹马。

【第10句】:【娘舅亲,骨肉亲,打折骨头连着筋】见“爹娘亲,娘舅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第11句】:【乱离的人,不如太平的狗】见“宁作治世犬,莫作乱离人”。

【第12句】:【泼冷水】(惯)比喻打击人的热情或积极性。 也作泼凉水。 泼冰水。 浇冷水。

【第13句】:【大腕】“大腕”是近几年才流行的,原来词书中设有,新出版发行的《当代汉语新词词典》解释为:大腕又称大牌,指名气大,实力强的明星巨匠。“大腕”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腕”,据词典解释即臂下端与手掌根相连可以活动的部分。说白了就是手腕。显然,此“腕”非“大腕”之腕。 “大腕”应来自“大万”或“大蔓”,因为音谐意同。 “大万”或“大蔓”本来是江湖艺人们的专用语言,或者说是江湖隐语。 按照旧时走江湖的规矩,“蔓”和“万”是对“姓”的代称。比如,通报姓名来历为“报万(蔓)儿”,称成名或显扬名声为“扬名立万(蔓)”。“蔓”是本字。 “蔓”本指蔓生植物的长茎,具有延伸、攀附之意,蔓有粗细长短之分。 粗长强壮的自然是“大蔓儿”。而社会上的姓氏宗族也有大小、强弱之别,所以将。“蔓”移用过来,强大有名望者就称“大蔓儿”了。 但是,传到后来“大万(蔓)”作为名人代称,常常使人摸不着头脑,于是又把代表人的力量输出的“腕”借来,因“蔓”“腕”谐音,牵强附会地演变成“大腕”。这样传来传去就成了如今的“腕儿”或“大腕儿”了。 如当今社会的大腕很多,什么“影视大腕儿”、“足球大腕儿”、“房地产大腕儿”、“汽车大腕儿”等等。

【第14句】:【开洋荤】(惯)比喻见到、尝到或去亲身尝试新奇的东西。

【第15句】:【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见“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

【第16句】:【趁热好打铁】 释义:比喻做事要抓住时机。 例句:“趁热好打铁,把剩下的这些岗楼都他妈的一扫光吧!”

【第17句】:【一点水一个泡】(惯)形容人说话不夸大也不缩小,诚实可靠。

【第18句】:【狗眼看人低】 释义:比喻人眼光势力,看不起人。 例句:去,老张头,待着你的去!真是狗眼看人低,怎么会不认识这位曹长7宜?!

【第19句】:【痴心女子负心汉】(谚)痴心:爱恋忠诚不变。负心汉:见新忘旧的男子。指在男女婚恋问题上,往往女子坚贞不移,男子违盟背约。 也作痴心女子,反面男儿。 痴心女子薄情郎。 痴心女儿负义郎。

【第20句】:【不爬山的不知山高,不下海的不知水深】 释义:说明亲身经历过才有体会。 例句:这六十一户一成立起家属小组,样样事都走在前头。不爬山的不知山高,不下海的不知水深。他们受过大苦,翻过身来也懂得今天的甜,就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

【第21句】:【人愁不要喜悦】(谚)指人在窘困愁苦之中,和高兴的事就格格不入。

【第22句】:【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拿眼看一看】(谚)听别人说千道万,终究是听来的,不如自己亲眼过目,才是真切的。指耳闻不如目见,听得再多也不如目睹可靠。

【第23句】:【心在嘴上长着】(惯)指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毫不隐瞒。

【第24句】:【入火海,上刀山】见“上刀山,下火海”。

【第25句】:【低头不见抬头见】 释义:形容经常见面。常用来指办事、说话要看情面。 例句:老妈劝他去,说道:“一个村住着,低头不见抬头见,谁也有求到谁身上的时候,别把路走窄巴了。”

【第26句】:【两面光】(惯)比喻做事圆滑,双方都不得罪。

【第27句】:【敢怒不敢言】(惯)指心里愤怒,但不敢说。

【第28句】:【一人一把土,堆起万丈山】(谚)一个人掬起一把土,就能堆起一座高山。指积零就能成整,积少就能成多。也指一项大事业,要靠众人协力才能成功。

【第29句】:【两袖清风】“两袖清风”比喻为官清正廉洁。此词确实源自清官。 明朝时候,在外居官的臣子如果有机会奉旨进京朝见皇帝,都要带上许多当地的“土仪”(即土特产)去献给皇帝和朝中权贵。当时有位著名的清官叫于谦,在外省当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有一次,于谦也奉命进京面见圣上,但他既不张罗礼物,也不采办“土仪”,而是准备空手前去。有人问他什么缘故,于谦作了一首诗回答:“绢帕蘑菇并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诗中“绢帕”、“蘑菇”、“线香”借指土特产,“阊阎”借指老百姓。为了避免老百姓议论,黎民指斥,于谦做到了“为官不扰民”。后来,人们就把居官清正、一尘不染赞颂为“两袖清风”。

【第30句】:【瞎猫撞着死鼠】 释义:比喻侥幸得到意外收获或成功。 例句:瓯谚有云“瞎猫撞着死鼠。”意外之遇,然有一世为瞎猫而不遇死鼠者。

【第31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释义:把耻辱当光荣。 例句:“哈哈哈!”几个小青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竟张着嘴乐开了。

【第32句】:【有智妇人,胜如男子】(谚)有智慧的妇女,往往比男子还能干。指不可轻视妇女。

【第33句】:【官禁私不禁】(谚)官方明令禁止的事,私下里照样通行。旧指官方的律条只是表面文章,不能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

【第34句】:【东宫】“东宫”一般认为是皇后的代称,其实也是“太子”所居之地。 从历史正史来看,“东宫”向来是太子所居之地,有时也指太子,与所谓娘娘并无任何联系。那么,为什么太子及其所居之地号称“东宫”呢? 据《唐两京城防考》描述,宫廷分为三个部分:中间主体部分称太极宫,其前半部分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场所,后半部分是皇帝及后妃生活起居之处;太极宫左右各有一块狭长的城区拱卫,西部城区称掖廷宫,多居宦官杂役,并设太仓;东部城区即称东宫,是太子曰常起居的地方。这种居住习惯早在秦汉以前就已经确立了。《诗经·卫风·硕人》:“东宫之妹,邢侯之姨。” 《毛亨传》:“东宫,齐太子也。”孔颖达疏:“太子居东宫,因以东宫表太子。”因此,有时候也称太子为东宫。 太子号称储君,是未来的皇帝,地位仅次于在位的皇帝,因此历朝历代对太子的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视,为其配备一系列属官,又称东宫属官。东宫属官基本上是仿照朝中百官的结构体系来设置的。东宫仿照三省六部设立太子詹事府和左右春坊等机构。实际上就是小一号的三省六部。而东官属官往往是其登基后实施朝政的组织基础。 不过,“东宫娘娘”的说法也有一定根据。《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年载:“西宫者何?小寝也。小寝则曷为谓西宫?有西官则有东宫矣。”诸侯的正房夫人居住在中宫,右媵(即嫔妃)住在西面,称为西宫,左媵住的地方被叫做东宫。《汉书·刘向传》云:“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 其注云:“师古日:东宫,太后所居也。”在汉代,太后住在长乐宫,长乐宫位于未央宫的东面,因而又称太后为东宫。

【第35句】:【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谚)皱眉:皱着眉头,有愧良心。切齿:咬牙切齿,十分痛恨。 指为人只要不做有愧于良心的事,世上就不会有和自己过不去的人。 也作“平生不做亏心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第36句】:【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此俗语意思明白,无需解释,流传极广。典出宋代道原《是德传灯录-卷十二·寿州绍宗禅师》:“‘如何是西来意?’师曰:‘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此俗语源出一处,流却很多,早被古人引用。如,《水浒传》: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居都知道了,只瞒武大一个不知。 再如,评书说道:赵匡胤年轻时喜欢打抱不平,行侠仗义,是个好管闲事的祖宗,闯没头祸的太岁。一日,赵匡胤救了被强盗抢走的京娘,并护送回家,京娘父母喜出望外,杀猪设宴款待赵公子。其兄与父私下商议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妹子被强人劫去,今日跟这汉子回来,人无利己,谁肯起早,想必他与妹妹早有私情。妹子经了许多风波,又有谁聘她?不如招这汉子为婿。谁知亲没结成,气跑了赵匡胤,京娘为证清白自缢而死。

【第37句】:【打油的钱不买醋】(谚)原指钱款专用。比喻做事应该专一。

【第38句】:【打小算盘】(惯)1形容人自私,为个人打算。2比喻在小处算计。 3比喻精打细算。

【第39句】:【能书不择笔】(谚)书:书法。指书法高手不在乎毛笔的优劣,凭的是他写字的功力。

【第40句】:【忘在脑后】(惯)指把事情忘光了。 也作忘在脖子后头。 忘到脖子后头。 忘到脊梁后头。

【第41句】:【作幌子】(惯)幌子:旧时店铺门外悬挂的所卖商品的标志。比喻假借某种名义。

【第42句】:【换脑筋】(惯)1指离开原来的环境,使思想放松。2比喻改变旧的思想意识。3比喻用他人的思想观念代替自己的。

【第43句】:【空对空】(惯)1指讲话、写文章没有实际内容。2指什么东西也没有。

【第44句】:【福无双至日,祸有并来时】(谚)走红运的事不会同时到来,遭厄运的事却往往是接二连三。多指人往往会连续发生不幸的事。 也作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祸不单行,福无双至。

【第45句】:【千年纸墨会说话】 释义:纸墨:指文据契约。指文据契约时间再长也能作为凭证。 例句:他一想,“不成,账上还欠支了四斗米,千年纸墨会说话,还得写个文约落住一笔。”又一想:“空口无凭,有字据为证,你不识字,千年纸墨会说话,还可以请旁人给念念听听。”

【第46句】:【生米成了熟饭】(惯)比喻已成事实或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也作生米已煮成了熟饭。 生米做成了熟饭。 生米焖熟了饭。

【第47句】:【马尾巴搓绳——合不了股儿】(歇)本指马尾巴搓不成一股绳子;转指人心不齐,合不成一股劲儿。

【第48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释义:比喻行动另有用意,别有企图。语出欧阳修《醉翁亭记》。 例句:看上去他很是悠闲自得,可仔细端详,就可从他那流动的眼神中发现,他并没有沉浸在这声色之乐,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好像另有,心事。

【第49句】:【水涨船高】 释义: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提高。 例句:票子越来越毛。豆子老是涨钱,豆腐能不涨钱?水涨船高嘛!

【第50句】:【奶妈抱孩子——人家的】(歇)指人或物属于别人,不属于自己。

【第51句】:【无病赛过活神仙】(谚)指人只要身体健康,无病无灾,就是最大的幸福。

【第52句】:【哪壶不开提哪壶】(惯)提:本指使东西由下往上移,转指谈起。比喻偏偏要触到对方的痛处、短处或所忌讳的事。 也作哪一壶不开提哪一壶。 哪把壶不开提哪把壶。

【第53句】:【贪天之功,据为己有】(惯)把天意成就的功劳,说成是由自己的力量取得的。指把别人的功劳都算在自己头上。 也作“贪天之功为已有”。

【第54句】:【鸡蛋里寻骨头】 释义:比喻故意挑剔毛病。 例句:那李凤娘本是一片忤逆不孝之心,正是要鸡蛋里寻出骨头之人,听了此话,一发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第55句】:【物有不同物,人有不同人】(谚)物和物不一样,人和人也不会相同。指人与人总有差别,不能强求一律。

【第56句】:【当耳旁风】(惯)耳旁风:从耳旁吹过的风。比喻不把别人的劝告或嘱咐放在心上。 也作“当耳边风”。

【第57句】:【百病可治,相思难医】(谚)相思:专指男女爱情上的彼此思念。 各种各样的病都可治疗,惟有相思病无药医治。

【第58句】:【喝迷魂汤】(惯)1比喻被迫忘掉过去。2比喻被甜言蜜语所迷惑。 3指头脑不清醒。

【第59句】:【大炮不靠吹,火车不靠推】 释义:比喻说大话、吹牛皮没有用。 例句:大炮不靠吹,火车不靠推。不能光凭嘴皮硬,真要动手,看你敢不敢!

【第60句】:依靠群众是千里眼,脱离群众是瞪瞎眼。

【第61句】:【说大话使小钱】(惯)1指说话口气很大,做起事来却很胆小。2指口头上很大方,其实很小气。

【第62句】:【人逢喜事情神爽】(谚)人遇到欢乐喜庆的事,精神就格外兴奋振作。指喜事最能振奋精神。 也作人逢喜事情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人逢运至精神爽,月到秋来光彩新。

【第63句】:【一口吃成胖子】(惯)比喻一次就取得成功或一下子发了大财。也泛指急于求成。 也作一口吃个胖子。 一嘴吃个胖子。

【第64句】:【花开花谢自有时】 释义:花开、花落都有一定的时间。旧喻人走运或背时都是命中注定的。 例句:花开花谢自有时。……来此应举,不想时乖命蹇,差过黄榜限期,试官不容入试,教我无可奈何。

【第65句】:【牙齿上刮下来的】(惯)比喻舍不得吃用省下来的。

【第66句】:【要知心腹事,但昕口中言】(谚)要想知道一个人心里想的是什么事,只要听他嘴里说些什么就明白了。指言为心声,嘴里说出的往往就是心里所想的。

【第67句】:【捉贼须捉赃,捉奸须捉双】(谚)捉贼必须拿到他的赃物,捉奸必须抓着犯奸的男女双方。指判处偷盗与奸情案件,重在有真凭实据。 也作捉贼见赃,捉奸见双。 捉奸要双,捉贼要赃。

【第68句】:【好出门不如歹在家】(谚)歹:不好。指出外再好,也不如在家方便。

【第69句】:万人万双手,拖着泰山走。

【第70句】:【狗掀门帘全靠嘴】 释义:比喻没什么本事,只会说嘴。“门帘”又作“帘子”。“靠”又作“凭”。 例句:大宝说:“他是狗掀门帘全靠嘴,谁不知道他和钱万利穿着一条裤子,一个窝窝撒尿。”

【第71句】:【杀风景】(惯)破坏美好的景色。 比喻破坏人的兴致与情绪。 也作“煞风景”。

【第72句】:【免死牌】在传统的戏剧、小说当中常常能看到“免死牌”的情节,据说,犯了死罪皆可赦免,多者免九死,少者免三死。那么,历史上真有“免死牌”吗?答案是肯定的,有。它是怎么来的呢? “免死牌”是俗称,史料中称为丹书铁券,又名“誓书铁券”、“丹书铁契”等,是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保持,使其享受免死的特别证件。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免死牌,《周礼·秋官·司约》载有“书于丹图”之事。这就是今天俗语所说的“铁券丹书”。可见,这种特权证件在汉代以前就有了。 也有人认为丹书铁券源于汉初。据《汉书-高帝纪下》载:“(刘邦)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券,金匮石宝,藏之宗庙。”这种铁券从中剖开,分为左右两块,左颁功臣,右藏内府,如果功臣本人及其后代犯了死罪,取两半券合二为一,可获赦免。颁发铁券要举行典礼,领取者要郑重宣誓,誓词为“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砺),国以永存,爱及苗裔。”南朝梁改为“丹书银券”,隋改为“金书铁券”,唐代又把“丹书”发展成嵌金,辽代继续升级为“丹书金券”,变得越来越珍贵,越来越不容易造假。明代朱元璋一登宝座就制作出一批“免死牌”,赐予二十八位功臣。 丹书铁券究竟是什么样子?各代不尽一致,但大同小异。清雍正年间编写的《浙江通志》记载一块铁券很详细“长一尺八寸三分,阔一尺一寸,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两;其文嵌金,共三百三十三字。”清代《台州府志》中,还刊有铁券嵌金文词和誓词。文词部分主要是所封的官职爵位、封地和功绩简要介绍。誓词为:“长河有似带之朝,泰华有如拳之日,唯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可加责。” “免死牌”真的管用吗?得看皇帝的脸色,比如朱元璋杀害的那些开国功臣——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他们都有免死牌。可见,这种丹书铁券也非万能的护身符,如果超过朝廷允许的限度,这种东西形同虚设,皇帝可发免死牌,也可以收回免死牌,因为皇帝是“金口玉牙”,伴君如伴虎。

【第73句】:【一家饱暖千家怨】(谚)千:约数,形容多数。旧谓为仁不富、为富不仁,因而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就会遭到许多人家的嫉妒、怨恨。

【第74句】:【枸杞子】“枸杞子”既是良药,又是保健食品,很受人们的青睐。我国宁夏枸杞子驰名中外。那么,“枸杞子”之名是怎么得来的呢? 相传战国时,在秦国境内黄河南岸有一青年农夫,乳名狗子,以农耕为业。娶妻杞氏,杞氏勤而贤惠。时秦吞并六国,倾国之男丁,拓疆征战,狗子被召戍边。 一晃十年过去了,狗子命大戍边归来。路见家乡正闹饥荒,田园荒芜,路人乞讨,饿殍遍野,众乡邻面带菜色,孩子嗷嗷待哺。狗子甚为恐慌,不知老母与妻子现状如何。到家以后,发现老母发丝如银,神采奕奕,妻子面色红润,不像路人饥饿之状,感到非常惊讶,问妻子是怎么回事。妻子回答说,自己采摘山间红果和老母充饥,才免于挨饿。老母也说,如果不是儿媳采红果,自己就见不到儿子了。狗子喜极而泣,对妻子更加敬重。邻居听说后,都争相采食红果,并称之为“枸杞食”,讳“狗妻杞氏”之不雅。 后人发现狗妻杞氏所采山间红果有滋阴补血养肺健胃之功效,特别补肾效果更佳,民间医生采之入药,改其名为“枸杞子”,简称“枸杞”。

【第75句】:【硬叫挣死牛,不叫打住车】(谚)遇到难行的路,宁可把拉车的牛挣死,也不能让车停住。比喻在关键时刻,宁可人作出牺牲,也不能让事业受损。

【第76句】:【染缸里拉不出白布】 释义:说明人处在不良的环境中,必然受到不良的影响。 例句:“染缸里拉不出白布!”河边相会时,火把大发雷霆,“不许你跟杨吉利蹬浑水。”

【第77句】:知足常乐,终身不辱.

【第78句】:【留一手】(惯)指不是全部拿出来,而是有所保留。

【第79句】:【背乡出好酒】 释义:背:偏僻。比喻偏僻、不起眼的地方出入才。 例句:别看咱们的胡同小啊,背乡出好酒!

【第80句】:【头顶高梁花,脚踩浆泥瓣】(惯)比喻身为农民,生活在农村。

【第81句】:【树怕伤根,人怕伤心】 释义:人伤了心,丧失了勇气和希望,很难振作起来。 例句:树怕伤根,人怕伤心。丁世宗的话。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人们对他冷眼相待,有的人一见他就像躲瘟疫似地离得远远的。

【第82句】:【男儿有泪不轻弹】(谚)男子汉不轻易在人前落泪。指刚强男儿即使有伤心事,也不在人前表现软弱。

【第83句】:【无钱吃酒,妒人面赤】(谚)自己没钱买不起酒喝,却嫉妒别人脸面发红。借指人自身无能.却往往对别人多疑善妒。

【第84句】:【法律无灵,钱神作祟】(谚)灵:灵验。作祟:捣鬼,作怪。法律失去了作用,那是金钱在作怪。指执法人员如果接受贿赂,执行法律就不会公正。

【第85句】:【笨鸭子上不了架】 释义:比喻没有能力,办不成事。 例句:小梅也愁蹙蹙地说:“谁说不是呀!咱们两个笨鸭子上不了架;受了一回子训,就装了一肚子小米饭,回去怎么见人哪?”

【第86句】:【气不圆,馍不熟】(谚)圆:满。 要蒸到蒸笼的气十分足,馒头才能蒸熟。比喻做事工夫不到,火候欠缺,事情就难成功。

【第87句】:【大佛殿里的罗汉——一肚子泥】(歇)罗汉:这里指罗汉的塑像。讥讽人仪表堂堂,实际上没才学、没本事。

【第88句】:【易求者田地,难得者兄弟】(谚)劝人重兄弟之情,轻财产之利。

【第89句】:【数面成亲旧】(谚)数面:多次见面。亲旧:亲朋旧友。经常接触,互相交流,自会增进友谊,成为老朋友。指交情是从多接触、多交流中产生的。

【第90句】:【刨树要搜根儿】(谚)要刨大树,先得从根部刨起。比喻要着手解也作刨树要寻根。 刨树要刨根。

【第91句】:【打盆说盆,打罐说罐】 释义:比喻就事论事,不牵扯其他。 例句:王距:“哎!咱们今天是打盆说盆,打罐说罐,可别往我身上钳火炭。”

【第92句】:【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谚)腋(ye):狐腋下的一小片细绒毛。 一千张羊皮,也抵不上一狐腋下的绒毛有价值。比喻庸人再多,也抵不上一个识见高远的人才。

【第93句】:【抱成一团】(惯)指紧密团结在一起。

【第94句】:【好汉识好汉,英雄识英雄】(谚)英雄好汉独具慧眼,他们最能认准谁是英雄好汉。指杰出人物能鉴别人才。

【第95句】:【一人不敌二人智】(谚)两个人的智谋,总比一个人的智谋高。指一个人的智谋总是有限的,群体的智谋才能全面一些。

【第96句】:【病从口人,祸从口出】这一俗语的意思是疾病是由于饮食不慎引起的,灾祸是因为言语不妥招来的。典出《太平御览·人事,口》:“福生有兆,祸来有端。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蚁孔溃河,溜沉倾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宋代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赵炅)命李昉等十四人编《太平御览》一书。这本书引用的材料非常丰富,保存了许多原始资料。其中有一处写道:“福气的到来是有征兆的,祸害的到来也是有其原因的。不要放纵情感多做不适当之事,也不要放松自己的嘴巴而多说话。蚁穴的孔隙能使河堤崩溃,小股的水流能够冲倒高山。疾病是由于饮食不慎引起的,灾祸是因为言语不妥招来的。” “病从口人,祸从口出”这个俗语现在还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第97句】:【官路做人情】见“把官路当人情”。

【第98句】:【太阳从西边出来】 释义:太阳事实上不会从西边出来。借指不可能、办不到或特别新奇的事。 例句:“什么,要叫小日本把东西还回来,真是做美梦,那就要等到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们必须去夺回来。”

【第99句】:【炒熟的虾仁儿从嘴里蹦了】(惯)比喻本来已经到手的利益又意外失去了。

17480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