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爱奇艺经典的歇后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在捐资建校大会上,爷爷一下子就捐了一千元,妈妈有些不高兴。回到家,爷爷说:“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孩子。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咱得看远点儿。”(河南·鄢陵)

【第2句】:【人上有人,天上有天】(谚)强人之上还有更强者,蓝天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告诫人不可自满自足,须知高手之上还有高手。 也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人上有人。

【第3句】:【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谚)指饭前宜先喝汤水,有益于肠胃消化,避免生病吃药,保持健康。

【第4句】:【事要多知,酒要少吃】(谚)指事理要知道得越多越好,以增添识辨是非的能力,饮酒却是越少越好,以免伤身滋事。

【第5句】:柏油烫猪头——连根拔

【第6句】:寒流过了来暖流——冷潮热风(冷嘲热讽)

【第7句】:【见缝就下蛆】(惯)比喻一有机会就搞破坏或做坏事。

【第8句】:【塘里无鱼虾也贵】(谚)塘:池塘。池塘里要是没鱼,虾米也吃香了。比喻没有高层次的人物,次等人物也可以充数。

【第9句】:以前,我做事总不彻底。妈妈便常说我是“洗锅不洗勺子把儿,洗脸不洗耳门岔儿,扫地不扫门旮旯儿”。(山西·太原)

【第10句】:【做戏无法,出个菩萨】古代戏曲在情节难以为继时,常常 以菩萨神仙的出现来转场或收场,指无法收场,借用外力干 涉。相关的:捉不住奸贼不煞戏。台湾李敖《世论新语》: “中国俗语说:做戏无法,出个菩萨。意思是说,戏台上演戏 演不下去,抬出个菩萨来解围。搞政治本是演戏,演不下 去,抬菩萨的旧方法太累人了,聪明人就想出,何不改个词 儿呢?”

【第11句】:拔萝卜栽葱,撵狐狸来狼———茬比一茬辣,一伙比一伙凶

【第12句】:【受人滴水之恩,应以涌泉相报】见“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第13句】:【临桥须下马,过渡莫争船】见“逢桥须下马,过渡莫争先”。

【第14句】:【一棵树上吊死人】释义:比喻死抱住一种行不通的办法不放。例句:他又好气,又好笑,肚子里骂道:“笨家伙!只知道一颗树上吊死人。”

【第15句】:【苦瓜缠上黄连——一样是苦】(歇)后一个“苦”字,本指味道苦,转指痛苦。指两人的经历都一样苦。

【第16句】:【跛者不忘履,盲者不忘视】(谚)履(lu):穿鞋走路。盲:瞎眼。跛子不能行走,但他并没有忘却穿鞋走路;瞎子眼不能视,但他并没有忘却睁眼看物。指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生命的本能。

【第17句】:山猪嘴里的龅牙——包不住

【第18句】:【拿着一把汗】见“捏一把汗”。

【第19句】:【好事天顺心】事情办得顺利。成语:天从人愿。冯德英 《迎春花》:“真是好事天顺心,春玲找到他头上来学文化了。 孙若西使出所有力气,博得姑娘好感,攫取少女的心。”

【第20句】:【人有良心,狗不吃屎】谓人没有良心,什么事都做得出。 《民国通俗演义》:“人有良心,狗不吃屎,现在的人,哪里还 有什么信义!”

【第21句】:【马后炮】“马后炮”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和形容事后采取措施、行动迟缓。它源自中国象棋术语。最初,马后炮的词义并不消极,它指的是在象棋的对阵中,炮位于马之后,隔山将杀的一种招式。说起它的词义色彩,甚至偏向积极,因古时候下象棋时,“马后炮”常常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在下象棋时“马后炮”是比较常用的招数。这时,只要把马放在对方的将上隔一格,用于控制将的移动,再用炮“将军”,如果对方没有棋子可垫,往往形成绝杀。可见,“马后炮”是置对手于死地的很厉害的一招,词义并不消极。 “马后炮”之所以反其意而用之,有两种语境可以说得通。其一,马后炮虽然是绝杀,马的功劳是第一位的,马死死控制住了老将,炮才能起作用,不然还是放空炮。从这个棋讲,马先炮后,不是正好应了“马后炮”的比喻或引申意义了吗?其二,马后炮虽然厉害,但中国词汇不能望文生义,因为它是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在许多情况下与原意不同。如“高高在上”一词,说风筝是好,说干部作风是坏,这就是反其意而用之。

【第22句】:【水流千里归大海】释义:比喻迟早要归到某处去或要走某一条路。“千里”又作“干遭”、“千转”。例句:庄稼人离不开土地家屋啊,这里藏藏,那里躲躲,像那没娘的孩子。水流千里归大海,树叶落在树底下,飘来飘去,还得飘回去,守着田园才能过日子。

【第23句】:【饥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见“饿咽糟糠甜似蜜,饱饫烹宰也无香”。

【第24句】:【求爷爷告奶奶】(惯)形容到处低三下四地向人求助。 也作求爹爹告奶奶。 求爹爹拜奶奶。

【第25句】:【花子死了蛇——没得弄了】(歇)花子:叫花子。弄:本指耍弄(蛇),转指玩弄(手段)。指失去了凭借或依靠的手段,没有应付的办法或没有什么可干的了。 也作“花子死了蛇—一没什么弄得”。

【第26句】:小林闹着要妈妈给他做件新衣服,说自己的衣服短得都快遮不住束腰带了。他妈妈听了笑着说:“不见人长,总见衣短。”(甘肃·兰州)

【第27句】:老师看了我打的作文草稿,眉头一皱说:“你这东一镢头,西一斧头的,文不对题,头不对身啊!”(云南·宣威)

【第28句】:【儿婚高堂抹花脸】北方滹沱河一带有个习俗,儿子结婚那天,新娘抬进门来,娘家送亲的人也进了门。公公、婆婆笑得合不拢嘴,这时好开玩笑的同辈嫂妹,乘其不备,将预先准备好的锅底子灰、颜料之类的东西向他们的脸上抹去,顿时,两人变成了一对大花脸,观者无不哈哈大笑,喜气充满了整个院落。这一习俗的由来,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宋朝的时候,井陉官道旁有一个小村,一户人家过喜事,新郎在门口不停地迎接来贺喜的宾客。忽见一老头在门口蹲着,便请他进去吃喜酒。老头连连摇头:“你请我是小事,先去准备口棺材吧。”这可把新郎给气坏了:“好啊,我好心好意请你吃饭,你却叫我备棺材,真是丧门星临门,你赶快给我滚!” 二人的争吵,被人传给了新郎的父亲,他一听顿时感到老头来的不凡,赶紧上前赔礼:“大哥,小孩子不懂事,孩子的话千万别放在心上。”老头说:“谁给你们定的日子,今天是十五,最厉害的黑道日,甭看你现在没事,恶鬼已经缠身,明天恐怕……。”他一听脸霎时变得蜡白,乞求道:“大哥,可有法救回我这条老命?”老头接着说:“我没有办法,不过,有一个人可救你命,也算你命大碰巧了,他一会儿就路过这里。”“谁?”新郎急不可耐地问道。 “包黑子。”说罢,老头不见了。有人说那老头就是喜神。过了不多一会,果真包大人坐着八抬大轿来了,父子俩跪在地上拦住了去路。当包拯知道情况后,差点笑出声来:“我又不是学生死簿的鬼官,怎能救你?”“贪官怕你,恶鬼能不怕?”“是吗,恶鬼怕我?”包公想了想,冲着身边的马汉唤道:“砚墨来。”包公接过砚台,将墨汁倒在手中,向新郎父亲脸上抹去,笑道:“这回,我看恶鬼还敢不敢缠你?” 他回去后,果真没有出事,活到了九十九岁。这件事传出去以后,结婚的人家纷纷效仿,形成了今天的儿子结婚父母被“抹花脸”的习俗。传说归传说,高堂抹黑脸确有作用,新娘娘家的人初来乍到,不用问人就知道谁是公公、婆婆。

【第29句】:棺材老板咬牙——恨人不死

【第30句】:【家丑家丑,家家都有】(谚)指家庭内部发生丢人败兴的事,是家家都难免的。

【第31句】:【碗里不见青,肠胃倒钩心】(谚)青:青菜。饭碗里如果不见青菜,肠胃就会闹病,牵动得心神不宁。 指常吃青菜,有益于身体健康。

【第32句】:鳄鱼挂念珠——假善

【第33句】:【主人翁】“主人翁”一词现在的含义是指当家作主的人。据载,汉朝有个叫董偃的人,他母亲是个珠宝贩子,常年出入馆陶公主家做生意。馆陶公主是汉武帝刘彻的姑母兼岳母。董偃十三岁随其到馆陶公主家卖珠宝,馆陶公主见这小孩长得白皮嫩肉,人见人爱,就喜欢上他了,把他留下来做养子,请人教他骑马射箭,读书算术,音乐书法等。馆陶公主五十岁那年死了丈夫,董偃十八岁。日久生情,两个年龄悬殊的养母子,终于发生了“不伦之恋”,非法同居了。馆陶公主不是一般的有钱,小情人一天花销只要不超过一百斤金子、一百万钱、一千匹帛的上限,就不必上报,任由他去。如此金钱铺路,上流社会的酒席上总少不了帅哥董偃的身影,许多公卿名人都乐于和他交往,全城都尊称他为“董君”。后来,连汉武帝刘彻也知道了这事,有一天他找借口去看望姑姑馆陶公主,其实是想看看这个“新姑父”到底长得什么样,所以一进门,就单刀直人地对馆陶公主说:“我想看看主人翁呢!”这就是“主人翁”最早的出处,这个词算是汉武帝的一大发明。馆陶公主一听皇上称董偃为“主人翁”,不知是讽刺还是玩笑,吓得直冒冷汗,浑身像扎了钢针一样不自在。急忙向刘彻磕头请罪:“臣妾做事不成体统,辜负了皇上的好意,罪该万死,请皇上治罪吧!”刘彻笑道:“姑妈不必如此,且请主人翁出来说话。”馆陶公主急忙把董偃领出来与皇上见面,吓得他战战就就,跪着不敢出声。还是公主代他说道:“馆陶公主庖人偃,冒死拜谒。” 汉武帝亲手将他扶起来,不仅没有责怪,还赐他衣冠,而且又一次亲热地称他为“主人翁”,特许他和馆陶公主一起陪自己饮酒。连天子都叫董偃“主人翁”,还有谁再敢轻视。大才子东方朔就敢.他对皇上说:“董偃应该砍头,理由有三:一是以家臣的身份私通主人;二是不婚而居败坏风气;三是蛊惑陛下沉迷声色犬马,这样的人是国之大贼,死有余辜!”这番话说得刘彻心服口服,赏了东方朔三十两黄金。从此,刘彻就慢慢冷落了董偃,董偃老担心刘彻会找岔子杀了他,不到三十岁就抑郁而死。如此猥琐的“主人翁”,怎么脱胎换骨转义成为光明磊落的褒义词,这要归功于梁启超先生,是他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教告留学生诸君》一书中首先使贬义转换成褒义,开头即称“中国将来主人翁留学生诸君阁下。”可谓对留学生期许甚高,寄望甚切。

【第34句】:扳不倒儿盖被窝——个儿小被(辈)儿大

【第35句】:榫头里的楔子——硬挤

【第36句】:【拿了鸡毛当令箭】(惯)令箭:古时军中发布命令时用作凭据的东西,形状似箭。本指假借名义,发号施令。比喻把别人不重要的话当作命令来执行。 也作拿着鸡毛当令箭。 鸡毛当了令箭。 拾到鸡毛当令箭。

【第37句】:阎王爷照镜子一鬼样子;鬼相

【第38句】:【越渴越吃盐】(谚)吃盐多了口渴,越口渴越吃盐,越吃盐就越口渴。比喻人越是没钱,却越需要花钱,或越是无力应付困难,困难偏偏越多。

【第39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婆争论,媳妇不好表态。谓 各持己见,是非难以判断。浩然《艳阳天》:“眼下是公说公 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时候,一下子就断出个你清我白,又能 让他们服气,那是不容易的。”

【第40句】:一个好朋友的爸爸经常虐待他妈妈。他妈妈死后,他爸爸只好又当爹又当妈,十分狼狈。我妈妈见了说:“真是龙在不知恩,龙走土也崩啊!”(湖南·东安)

【第41句】:茶馆里聊天——想起什么说什么

【第42句】:爷爷给我和几个堂兄妹买了些果子,我们都争先恐后地去要。奶奶见了说:“有吃自然到,不用跳上灶。”(广西·柳州)

【第43句】:表叔是个厨师,吃得膀大腰圆。可每次我到他家总说在锅上忙,菜没吃好,酒没喝足。妈妈笑着说:“是啊,饿死的厨子八百斤,灶房坐个大肉墩。”(河南·内乡)

【第44句】:【包脚布当孝帽——一步登天】(歇)包脚布:也叫裹脚布,旧时妇女裹小脚用的白色长布条。孝帽:守孝时戴的用白布做成的帽。本指位置一下子升高了许多,转喻人骤然得志或发迹,一下子爬上了高位。

【第45句】:【从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歇)扁:走样,含轻视意。指小看了人或片面地认识了人。 也作打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啦。 躲在门缝中瞧人——把人都瞧得扁了。 隔着门缝儿瞧人——把人看扁啦。 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第46句】:【占鳌头】(惯)鳌头:皇宫大殿前石阶上镌刻的巨鳌的头,科举时代进土复榜时第一名(状元),要在此站立迎榜,故称中状元为占鳌头。 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也作“独占鳌头”。

【第47句】:【在肚皮里打官司】(惯)比喻有想法不直说,而是在心里琢磨、盘算。

【第48句】:【 不知过去苦,怎知今日甜】受过苦,才能对幸福有深切的 感受。王朔《编辑部的故事》:“常言说得好,不知过去苦,哪 知今日甜?受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 我家。”

【第49句】:【一哭二睡三上吊】这是妇女受到委屈时采取的行动。赵 树理《三里湾》:“从前那些爱使刁的女人们常用的‘一哭二 饿三上吊’的办法,她不完全赞成。”

【第50句】:【出风头】(惯)指出头露面,显示或炫耀自己的才能。

【第51句】:【女儿不断娘家路】(谚)指出嫁的女儿不会中断与生身父母及兄弟们的亲密关系。

【第52句】:【官不威风牙威风】释义:爪牙仗势欺人,更可恶。例句:七郎在京都,一向撒没有名,一旦得了刺史之职,就有许多人来投靠他做使令的。少不得官不威,牙爪威,做都管,做大叔,走头站,打驿吏,欺行客,诈乡民,总是这一千人了。

【第53句】:一天上午,爸爸做了我爱吃的烧土豆。没等爸爸把菜碗放稳,我便挤到爸爸面前。妈妈见状道:“你下到碗里吃吧!”(河南·滑县)

【第54句】:【浑浊不分鲢共鲤,水清才见两般鱼】释义:在浑浊的水中辨不清是鲢鱼还是鲤鱼,水清才看得出两种鱼。比喻混乱中难辨真伪善恶。例句:娘亲,孩儿此时也难以分辩,有口也难以分诉。这叫浑浊不分鲢共鲤,水清才见两般鱼。

【第55句】:婊子立牌坊——假装正经;令人作呕

【第56句】:【君子不记小人过】见“大人不责小人过”。

【第57句】:【千家吃酒,一家还钱】(惯)众人喝酒,一人出钱。比喻众人得好处,却由一人付出代价。

【第58句】:青蛙找着田鸡——碰上自家人

【第59句】:演员出台——粉墨登场

【第60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见“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

【第61句】:拔不倒子坐车——充人

【第62句】:【带着铃铛去做贼】(惯)形容人愚蠢,需要保密的事却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坏自己的事。

【第63句】:小军的铅笔断了,顺手拿起水果刀去削,结果弄得一团糟。妈妈走上前说:“镰刀不能砍大树,斧头不能割青草,什么事都要做得有规矩。”(湖南·长沙)

【第64句】:【人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谚)指人能因为技不如人而感到羞愧,才会深感自己的技艺不高,需要更加刻苦地磨练。

【第65句】:寸大的字,分大的格——格格不入

【第66句】:【人急办不了好事,猫急逮不到耗子】(谚)人性急就办不好事情,猫性急就逮不住老鼠。指做事必须克服急躁情绪,要有耐心。

【第67句】:哈密瓜加上糖——甜透了

【第68句】:人各吃得半升米——哪个怕哪个

【第69句】:【桥归桥,路归路】(惯)比喻二者互不相干。也比喻事情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 也作“桥是桥,路是路”。

【第70句】:【执法不留情,留情法不容】(谚)指执法者应秉公办案,不徇私情。

【第71句】:【差到云南胶州国去了】释义:比喻不对,差得太远。例句:别嘴硬了,差到云南胶州国去了,巴黎公社和县根本是不能比的。

【第72句】:【站在锅中间,看见锅沿沿;站在坡尖尖,看见天边边】(谚)人站在锅当中,只能看到锅沿;站在坡顶,就能看到天边。指人看问题,立足点高了就眼界开阔,看得很远。

【第73句】:老牛掉到水井里——有劲使不上;踢腾不开

【第74句】:【太平不用旧将军】(谚)旧指当天下安定的局面形成后,皇帝就会采取各种手段,疏远、排斥以致迫害开创大业的武将。

【第75句】:爸爸是一厂之长,一个工人常在背后说他的闲话,妈妈很生气,非让爸爸开除人家。爸爸说:“大笔写大字,大人办大事,咱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砸了人家的饭碗。再说,斤斤计较也显得咱鼠肚鸡肠的,只要咱站得端,行得正,怕什么闲言碎语?”(河南·新密)

【第76句】:【捂盖子】(惯)比喻掩盖真相,不许别人揭露矛盾或揭发坏人坏事。

【第77句】:草船借箭——满载而归;巧用天时

【第78句】:钻头上加钢针——好厉害

【第79句】:【 有个先来后到】应按次序进行。明代《水浒》:“也有个先 来后到!什么官人的伴当要换座头!老爷不换!” 欲骑骏马出塞北,想娶美人上苏州塞北出骏马,苏州出美 女。也可泛指到适合的地方去寻求。刘云若《小扬州志》: “但在天津寻不着中意的.故而仿照‘欲骑骏马出塞北,想娶 美人上苏州’的例子,就来到北京赶姚宅的女伶市场。”

【第80句】:锁头守门——家无闲人

【第81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释义:白天劳动,夜晚休息。例句:这里家家互通有无,不分彼此,休戚相关,情同骨肉;这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人人勤俭。

【第82句】:小弟一转眼十个多月了。奶奶笑着对妈妈说:“有苗不愁长,没苗就甭想。不知不觉这孙子可快一岁了。”(河南·鄢陵)

【第83句】:【放火自烧身】(惯)比喻本想谋害他人,最终却害了自己。

【第84句】:黄鼠狼生鼬子———色货

【第85句】:花生还没收完,豆子又炸了一地,奶奶边拾边数落:“能舍千谷,不舍一豆啊!”(河南·宁陵)

【第86句】:【黄忠人老心不老】(惯)比喻人虽然老了,志气却没有衰退。

【第87句】:互相信任才算好伙伴,互相关心才算幸福的家庭。

【第88句】:【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谚)海干涸了,还可以见到海底;人至死也难知道他的心是什么样的。 指认识任何事物都比较容易,惟独人心难测。

【第89句】:【常读口里顺,常写手不笨】(谚)经常读,嘴巴顺溜;经常写,笔下利索。指学习要勤读勤写,自然就学识渊博,文章练达。

【第90句】:【棒打不回头】(惯)形容人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第91句】:【在外面舍块板,给家里丢扇门】(谚)丢:搁置,放。在外面施舍给别人一块板,就等于给自己家添上一扇安全门。指保护别人的家庭,自己的家庭也会得到保护。

【第92句】:【吃挂面不调盐——有盐在先】(歇)盐:谐“言”。指把话说在前头。

【第93句】:【穷时不走亲戚家,饿时不进萝卜园】(谚)人穷时到亲戚家,会让亲戚以为是来求助,受亲戚小看;萝卜通气开胃,消积食,人饿时吃萝卜,会越吃越饿。指人贵识趣。

【第94句】:【人无头不行,鸟无翅不腾】(谚)腾:飞腾。人要是没头,就无法行走;鸟要是没翅膀,就无法飞腾。 指群体的行动,离不开为首的人物带领。 也作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 人无头而不行。

【第95句】:【打着红旗反红旗】以革命的名义进行反革命活动。王蒙 《相见时难》:“蓝佩玉可能不可能是打着红旗反红旗的特 务?”

【第96句】:【人不识礼,多走百里】(谚)指人出门上路,不懂得礼貌地向人问路,就得多走许多冤枉路。也泛指待人粗野没礼貌,必定自己吃亏。

【第97句】:哈巴狗逮耗子——像猫又没猫的本事

【第98句】:【赶鸭子上树,难】释义:形容事情极难办到。例句:赶鸭子上树,难呀。眼眉毛底下的事还搞不清,哪想得那么远。

【第99句】:【河水不犯井水】释义:犯:侵犯,干扰。比喻互不相干。例句:我从中作保,今天你俩河水不犯井水,互不相扰,各奔东西不行?

17510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