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哔哩哔哩最吸引人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人无前后眼,祸害一千年】(谚)前后眼:既能看清过去,也能远瞻未来。指人处事待人如果只顾眼前,没有远见,就会造成无穷无尽的后患。

【第2句】:【事忙先落账】(谚)落账:下笔记好账。指生意场中无论怎样忙,必须先把出入的账目记清。也泛指再忙也得把手头的紧要事作个了结。

【第3句】:【八仙过海,缺少一个何仙姑】 释义:比喻在各种能人之中,缺少一位女的。 例句:八仙过海,缺少一个何仙姑。进据点,在敌人的肚子里战斗,海潮乡那个勇猛的女民兵,马国本觉得不能轻易使用,瞎子妈妈又只有那么一个女儿,万一有个凶险,不好。

【第4句】:【穿鞋的不知光脚的苦】(谚)指富人体会不到穷苦人的艰难处境。

【第5句】:【逃出龙潭,又入虎穴】见“出得龙潭,又入虎穴”。

【第6句】:【当家人,恶水缸】(谚)恶水缸:盛污水的缸子。掌管家事的人就像个盛污水的缸子,无论什么脏污都有可能往里倾倒。指当家人往往受累又受怨,只有默默承受。

【第7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进什么庙,念什么经】(谚)到了哪座山,就砍哪座山上的柴;进了哪座庙,就念哪座庙里的经。指人遇到什么情况就作什么打算,不可死守成规。

【第8句】:【参天的大树,是一枝一杈长起来的】 释义:参天:树木高耸在天空中。比喻事物是由小到大逐步成长起来的;人的才干也是慢慢锻炼出来的。 例句:老会计笑着说:“参天的大树,是一枝一权长起来的,工作本领是一点一滴练出来的。我打包票,你能干好。”

【第9句】:【小鹿儿心头撞】(惯)心咚咚地跳,像是有小鹿在乱撞。形容心里非常害怕。 也作“心头撞小鹿”。

【第10句】:【万万岁】在古代,天子或皇帝称为“万岁”,诸侯或亲王称为千岁,“万万岁”称谁呢?太上皇?显然不是。“万万岁”不过是对皇上的阿谀奉承之词。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 “万万岁”一词,出现于唐朝。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别人吹捧她,借以抬高自己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出题答对。她脱口出了上题:“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众学士搜肠刮肚,对答了几十句,武则天都不满意,甚觉扫兴。这时一位惯于拍马屁的学士看出她的心思,忙吟答道:“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则天听了十分满意,推为杰作。从此,“万万岁”一词就流传于朝野,历朝历代如此。

【第11句】:【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谚)朝:朝廷,泛指官场。旧指争夺名誉地位,要在官场;争夺财富利润,要在商场。

【第12句】:【当面烧香,背后拆庙】(惯)比喻人前假装善良,背地里干坏事。

【第13句】: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第14句】:【两只船合使一篷风】(惯)比喻两人同时得到一人的帮助。

【第15句】:【少女的心,秋天的云】(谚)指少女的心最富于幻想,像秋天的云一样飘忽不定。也指少女的心最天真无邪,像秋天的云一样明丽爽朗。

【第16句】:【端着金碗要饭吃】(惯)比喻不会利用自己的优势而处于困境之中。

【第17句】:【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惯)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却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比喻摆脱不了他人或某种力量的控制。 也作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 跳不出手心。

【第18句】:【瓜儿恋秧,孩儿恋娘】(谚)就像瓜离不开瓜蔓一样,孩子离不开生身的娘亲。指孩子离不开娘亲是天性。也借指游子恋着故土完全出于真情。

【第19句】:【大手抓草,小手抓宝】(谚)指人只肯动手、不肯动脑,也就只能长得大手大脚,从事粗笨的体力劳动;勤学习善用脑的人,手脚灵巧,能创造价值大的物质财富。

【第20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释义:民间传说姜太公曾在渭水河边用无饵的直钩在离水面三尺的水上钓鱼,说:“负命者上钩来!”比喻心甘情愿上圈套,受骗上当。 例句:再说她一脸正经和自己谈话,并没有轻浮举动。至于那几个碟子酒菜,那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我姓冷的不用说动筷子,连屋也不进。

【第21句】:【棺材里伸手——死要钱】(歇)死:本指死亡,转指拼死,不顾生命。指人财迷心窍,爱财如命,临死还不罢休。常含责骂意。 也作“棺材里伸出手来——死要”。

【第22句】:【电线杆上吊暖壶——高水瓶】(歇)暖壶:暖水瓶。瓶:谐“平”。 指入水平很高。有时含讽刺意味。

【第23句】:【三教九流】“三教九流”一般认为对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职业人物所做出的基本区分评价。最初,“三教”与“九流”并未联袂,而是各自流行。 所谓“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指向比较明确,只是排序有争执。 儒教排第一,都能认可。道与佛的争执延续了很长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日趋激烈,甚至连带了儒家学说。为此各代帝王伤透脑筋,不得不费神安排三教的位次。佛道争执不下,各代帝王喜好也有不同,因而三教排序屡有变动。南北朝时期周武就灭佛,明文规定了儒、道、佛三教等级。但之后又经过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直到晚唐才基本以儒、佛、道的顺序确定三教地位。 查阅资料,可知“九流”在早期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不过,后来衍生出的上、中、下“九流”却很明确。一般认为“上九流”是佛祖、天、皇帝、官、阁老、宰相、进士、举人、解元等,基本上为神为官,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也有人将九流分为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等,也是在当时被认为地位优越或正当职业的群体;“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士、画家、书生、琴棋手、和尚、道人、尼姑等。有的顺口溜排序为: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琴棋。除了上九流已列举的举人外,这部分都是技巧艺人和僧道寄食者,主要靠手艺挣钱或靠神灵吃饭;“下九流”是: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这些基本上是职业低贱、颇受歧视的群体,在旧社会属于最下层的百姓。后来“三教”、“九流”联袂,词义发生了变化.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

【第24句】:【官向官,民向民,穷人向的是穷人】(谚)向:偏向。指各个群体的切身利益不同,办起事来,总是偏向着自己的群体。

【第25句】:【打人休打脸,骂人休揭短】(谚)打人不可伤着人的脸面,骂人不可揭开人的短处。指即使和人发生纠纷,也要有所控制,不可触及对方的隐私,要给对方留面子。 也作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打人怕打脸,骂人怕揭短。 打人休打痛处,说人休说短处。

【第26句】:【话不投机半句多】(谚)投机:投缘,能说到一起、想到一起。指和没有共同思想、共同语言的人说话,话再少也是多余的。 也作“话不投机半句多,人逢知己干言少”。

【第27句】:【黄泥巴糊裤裆——不是屎来也是屎】(歇)黄泥巳:黄色的泥,外表上像人粪。屎:谐“事”或“死”。 指蒙受冤屈,无法申辩,或性命难保,必死无疑。

【第28句】:【君子之交淡如水】 释义:形容君子之间的友谊高雅纯洁。 例句:石祥捂着酒杯说:“这是我近几年新立的规矩,什么高贵宾客,我都是用水陪酒。”魏华抬眼瞅瞅石祥:“你这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第29句】:【藕断丝不断】 释义:藕:荷的根茎,外皮呈黄褐色。藕已折断,但丝还连着。比喻表面上断了关系,但实际上仍有牵连。多指男女之间的情思。 例句:恩深如海,情重似山;佳期非偶,离别最难。常言道藕断丝不断。

【第30句】:【吃了虎心豹胆】 释义:形容胆大,什么也不怕。 例句:你们吃了虎心豹胆了呀!啥厉害,你们干啥?你们就没有怕的事么?

【第31句】:【铁嘴钢牙,柏木舌头】(惯)柏木:木质坚硬。形容人能说会道,嘴巴厉害。

【第32句】:【瑞雪兆丰年】(谚)指冬天能下场好雪,是来年农作物丰收的预兆。

【第33句】:【推山山倒,填海海平】 释义:比喻力量大,无往而不胜。 例句:只有天下穷人都团结起来,扭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个点上使,共同对敌,才能推山山倒,填海海平,把旧世界砸个落花流水。

【第34句】:【板上钉钉】(惯)板上钉钉子,十分牢固。1形容态度坚决,或说话算数,决不更改。2形容做事实在、牢靠。

【第35句】:【乌云遮不住太阳】 释义:比喻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 例句:“常言说:乌云遮不住太阳;咱这集体日子就是太阳,什么也遮不住它!”

【第36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此语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不向恶势力低头,有强烈的正义感。典出唐房玄龄等著的《晋书·陶潜传》:“潜叹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发生在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陶渊明身上。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乡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这年冬天,浔阳郡派遣督邮刘云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刘云是一个贪婪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驿馆,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素来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鉴于上司的面子,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时陶渊明再也忍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从此隐居南山,终身不仕。才有了“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水田园诗。 后人很欣赏陶渊明这种不向小人低头的品质,于是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名言便流传开来。

【第37句】:【夸海口】(惯)指话说得很大,漫无边际。

【第38句】:【过桥米线】“过桥米线”是云南著名的地方小吃,现在,它已落户全国各地。它源自一个传说的两个“版本”。 从前有一个读书人,家里穷,没地方读书,便每天到三里以外的一个凉亭里去看书。书生的妻子特别贤惠,每天给他送饭,但每次送到那里饭菜都凉了。于是她想了一个好办法,在连饭带菜的米线上,浇了一层热油汤,利用它来保温,这样送去的饭菜就不凉了。因送饭途中必须经过一座桥,人们便把这浇过热汤油的米线叫做“过桥米线”。 另一版本,是同人同事,不同的是以前吃米线是就着菜吃,像吃米饭一样。一次,妻子提着送饭篮子过桥时,不小心脚下拌了一下,将菜汤撒到米线中。送到后书生干脆把剩下的半碗菜汤也倒进米线中,不料吃起来味道更好了。从此,米线的吃法变成了在米线上浇上做好的菜卤,连米线带汤一块吃,十分好吃。因此法得于桥上,故称“过桥米线”。

【第39句】:【船里不漏针】(谚)指船身严实,针要是丢了,必定是船内人拿走的。比喻丢失东西或走漏信息,总是与内部人有关。 也作船底不漏针,漏针没外人。 船里不漏针,漏针船里人。

【第40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谚)原指风水在河东的,几十年后又会转到河的西面。后谓人或部落的盛衰,常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第41句】:【杏林】在医院常常看到病人送给医生的锦旗或匾额上,除了“妙手回春”一类题词外,还有“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赞语。那么,“杏林”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它源起何处? 据说,董奉是三国东吴的名医,他与北方魏国的华佗几乎齐名。董奉医术精湛,行善乐施,治愈无数疑难病症,口碑甚好。董奉到了老年,移居江西庐山。他身处山林,却心系患者,仍旧热心为百姓看病。远近的人们纷纷前来求医,他看到求医者大多是贫苦的乡民,决定不收任何报酬,甚至连药费也由自己倒贴。只要求病人一旦康复痊愈,要种植杏树,小病种一棵,大病种四五棵。病人感恩戴德,争相种树。数年后,董奉居住的院落周围杏林叠翠,蔚然成林。“杏林”承载了董奉行医的佳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他不仅是医术医德的楷模,也是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模范。“杏林”也成了夸赞医生的美称了,医药行业也称为“杏坛”。

【第42句】:【老树枝,转不过弯来】 释义:比喻执迷不悟。 例句:咱老孙头是老树枝,转不过弯来,还跟高国权挨肩儿打唧唧。傻狗不识臭,不晓得陷腿到哪一天哩。

【第43句】:【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 释义:难:与“男”谐音。意谓有钱能成为男子汉,没有钱就难于处世了。 例句:“家底子空了,我是去那里借债,想借十块钱来应付你们。哪晓得‘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借不到钱,我自然不敢回来。”

【第44句】:【容情不举手,举手不容情】见“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

【第45句】:【人有害虎心,虎有伤人意】(谚)人有谋害虎的打算,虎也有伤害人的行动。比喻在竞争中,双方都有封杀对方的心计与行动。

【第46句】:【给拾鞋也不要】(惯)拾鞋:提鞋,比喻服侍人。比喻人品或才能低下,别人看不上。 也作“给提鞋子都不要”。

【第47句】:【当耳旁风】(惯)耳旁风:从耳旁吹过的风。比喻不把别人的劝告或嘱咐放在心上。 也作“当耳边风”。

【第48句】:【不知人间有羞耻事】(惯)指人厚颜无耻。 也作“不识人间有羞耻事”。

【第49句】:【佛是金装,人是衣裳】(谚)佛像是靠金粉来装饰的,人是靠衣裳穿戴来装扮的。指人的服饰对仪容关系很大。 也作佛要金装,人要衣裳。 人靠衣装,神靠金装。

【第50句】:【葫芦是吊大的,小孩是哭大的】(谚)葫芦吊在架子上才能长大,婴儿经常哭才能长大。指婴儿啼哭是一种有益的运动,是正常现象。

【第51句】:【有个叶便添梗】(惯)比喻叙事时随意夸大渲染,增添内容。

【第52句】:【大锅饭,小锅菜】(谚)指做饭要用大锅,饭不会夹生;炒菜或焖菜要用小锅,菜出炉快,又能保持鲜嫩不走味。

【第53句】:【登鼻子上脸】(惯)比喻越来越放肆。 也作踩着鼻子上脸。 踏着鼻子上脸。

【第54句】:【心去意难留】(谚)指当人决意要离开时,就不必勉强挽留,因为即使能留住他这人,也留不住他的心。 也作心去意难留,留下结冤仇。 心去最难留,留下结冤仇。

【第55句】:【一镬头想刨出个金娃娃】 释义:比喻一下子就发大财,或取得巨大成绩。 例句:不说了,芒种心太高啊,一镬头想刨出个金娃娃!这马占个人不说,还占一笔钱。

【第56句】:【江湖一把伞,容吃不容攒】(谚)江湖:旧时指辗转四方以卖艺、卖药等为生的流浪生活为走江湖。 攒:积攒,积存。指走江湖的人只能混碗饭吃,很难积攒钱财。

【第57句】:【仨鼻子眼儿——多出这口气】(歇)仨:三个。指多嘴或多管闲事。含责骂意。 也作仨鼻子眼儿——多出一口气。 仨鼻子眼儿——多出一股气。

【第58句】:字是门楼书是房。

【第59句】:【兵败如山倒】(谚)指军队一旦溃败下来,就像大山崩倒一样无法收拾。

【第60句】:【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释义:借指光听别人说的话还很不够,要亲自去了解情况。 例句:“从这件事你就可以看出许多事。”老雷头又瓮声瓮气地说,“你应该亲自用眼看一看,用耳朵听一听,吃人家嚼过的馍是没味道的。”

【第61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释义:比喻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例句:文如月小声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把锁,还得马厂长那把钥匙才能开。我去找马厂长。”

【第62句】:【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谚)古:自古以来的传统。谱:标准。 老辈人如果不经常讲说民族传统,年轻一代就会失去传统的知识与道德。指传统文明要靠一代又一代人向下传承。 也作“老人不讲古,后生没个谱”。

【第63句】:【一丈水,退八尺】(惯)比喻满腔的怒气消了一大半。

【第64句】:【老鼠吃猫饭】(惯)比喻弱者侵占了强者的利益。

【第65句】:【小子不吃十年闲饭】见“男孩子不吃十年闲饭”。

【第66句】:【撞倒南墙不回头】(惯)形容人固执,不知变通或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也作撞到南墙不回头。 碰到南墙不回头。

【第67句】:【摆擂台】(惯)擂台:旧时为比武而搭的台子。原指搭台子欢迎人来比武,现比喻向人挑战。

【第68句】:【牛鼻子穿环——让人家牵着走】(歇)指自己没主见,完全听从别人。也指受制于人,只能任人摆布。 也作“牛穿鼻子——任人牵”。

【第69句】:【钉头碰着铁头】(惯)形容厉害人碰上了厉害人,双方态度都很强硬。

【第70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释义:善:做好。利:锋利,精良。器:器具,工具。工匠要做好活,必须事先把工具磨锋利。比喻要想做好工作,事先一定要把所用的工具准备好。 例句:常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工具之利否,同工作效果是大有关系了。

【第71句】:【姻缘配合凭红叶,月老夫妻系赤绳】(谚)红叶:唐朝卢渥在御水沟中拾到一片红叶,上有绝句:“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发放宫女,卢渥与题红叶诗的宫女结为夫妻。月老:月下老人,传说月下老人用红绳系住男女足,二人即成夫妻。旧指男女婚配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并由专人主持。

【第72句】: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第73句】:【挤牙膏】(惯)比喻靠外界施加压力才肯交代问题。

【第74句】:【走路都踩鼓点】(惯)比喻做事有规矩,有条理。

【第75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俗语多指心甘情愿。也指故弄玄虚,不可能实现。此俗语源自商、周交替时期。 商朝末期,商纣王无道,周文王决定讨伐昏庸残暴、民心尽失的商纣王,便留心物色一位有才能的军事指挥者来辅佐自己。 一天,周文王带着他的儿子到渭水北岸去打猎,看到一个老翁在渭水边钓鱼。令人奇怪的是他的鱼钩是直的,而且离水面有二三尺。老翁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这时,一个樵夫走近他,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那老翁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文王见状大为惊奇,就下车,与之交谈。得知他叫姜尚(又叫吕尚,“吕”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个精通兵法布阵的高人。周文王喜出望外,便诚恳地请他一起回宫。 此后,姜太公钓鱼、文王访贤广为传诵,遂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俗语。

【第76句】:鸟惜羽毛虎惜皮,为人处世惜脸皮.

【第77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惯)指遇到不公平的事,出手相助弱者或有理的一方。 也作路见不平,拔剑相助。 路见不平,拔刀相向。 路见不平,拔拳相助。

【第78句】:【人不亲土亲】(谚)土:乡土,故乡的土地。指本乡本土的乡亲有着天然亲情,即使彼此不多往来,故乡的情谊也会使他们亲热。 也作人不亲土亲,河不亲水亲。 人不亲土亲,心不热血热。

【第79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释义:朱:朱红。接近好的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的可以使人变坏。 例句:我们研究外国文学的,整天接触外国的东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注意世界观的改造,很容易接受外国的影响。

【第80句】:【老猫不在家,耗子上房巴】(谚)耗子:老鼠。猫离开了家,老鼠就张狂得缘墙上房。比喻主管的人不在,下属人员就失去管束。也指内部失防,就会招来里忧外患。 也作老猫不在家,耗子上屋爬。 老猫不在家,耗子造了反。

【第81句】:【谷雨三朝看牡丹】(谚)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三月下半月。三朝:三天。指谷雨节过后,牡丹花盛开,此时正是观赏牡丹花的最佳期。

【第82句】:【娇养不如历艰】(谚)历艰:经历艰难困苦。指对孩子娇生惯养,比不上让他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接受磨炼为好。

【第83句】:【词出佳人口】(谚)词:词曲。佳人:美女。指同是词曲,一经美女的嘴唱出,就格外悦耳动听。

【第84句】:【哑巴见面——没说的】(歇)指无话可说或不说话。也用来称赞人或事物完美,没什么可指责、挑剔的。

【第85句】:【不种百顷地,难打万石粮】(谚)顷:百亩为一顷。指种的地广,打的粮才会多。也泛指下的本大,得到的收益就丰厚。

【第86句】:【孝重千斤,日减一斤】(谚)指父母死后守孝三年,孝心重千斤,一天减少一斤,三年千日,渐渐就会消失,没了孝心。也泛指凡事时间一长,就会逐渐淡化,以至消失。

【第87句】:【上台容易下台难】(谚)指受任官职,有职有权,自然容易;罢免丢官,无职无权,自然难堪。

【第88句】:【苍蝇碰巴掌】(惯)比喻自找倒霉。

【第89句】:【瞎子害眼——也就是这么回事】(歇)害眼:生眼病。指事情反正已经这样,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必在乎。

【第90句】:【草字出了格,神仙认不得】(谚)胡乱潦草的字就算仙人也不认得。 指草书是书法的一体,也有规格,不能任意潦草。

【第91句】:【虎死留皮,人死留名】见“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第92句】:【头剃了一半,再疼也要剃光】(谚)泛指事情进行到中途,不管有多少困难,也必须坚持到底。

【第93句】:【属猴筋的——能伸能缩】(歇)猴筋:猴皮筋儿,有弹性。指具有伸缩性。

【第94句】:【走不到一条道儿上】(惯)比喻不是一条心,合不来。 也作“走不到一条路上去”。

【第95句】:【麻布袋上绣花——底子太差】(歇)底子:本指花纹图案的衬托面,转指基础。指基础太差或品质太次。 也作“破麻袋绣花——底子差”。

【第96句】:【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歇)唱本:记录曲艺或戏曲唱词的小册子。本指边走边看唱本,转指事情结局如何,等着看以后的发展变化。 也作骑在毛驴上看唱本——走着瞧。 骑着毛驴看书——走着瞧。

【第97句】:【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谚)所以:用来。形:形貌。明镜用来鉴照自己的容颜,往事用来鉴察当前的事理。指借镜是为了察己,借古是为了察今。 也作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明鉴可以照形,古事可以知今。

【第98句】:【男子汉】“男子汉”是对男子的一种美称。其实,“男子汉”一词的出现,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汉原是汉水,与男子汉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怎么联系在一起呢? 汉水和男子是历史的自然结合。因汉水而有地名汉中,因汉中而有汉王。秦朝末年刘邦入关灭秦,反被项羽封他为汉王,封地在汉中一带。后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王朝,“汉”遂从一人、局部地区变成了国名。汉武帝时期,国力鼎盛,兵强将勇,威震匈奴。因此,匈奴兵将称汉兵为“汉儿”和“好汉”。到这里才接近实质的男子汉的起源,“汉儿”、“好汉”来自匈奴对汉兵的称呼。 南北朝时期,有称男子为“汉子”的,到唐朝武则天临朝时,让狄仁杰推荐“一好汉任使”,被荐者是荆州长史张柬之。苏轼有诗论及此事:“人间一好汉,谁似张长史。” 宋代以后,出现了“男子汉”一词。《水浒传》中,武松要打蒋门神,替施恩报仇,而施恩犹豫不决,武松焦躁道:“小管营,你可知着他打了!原来不是男子汉做事!去便去,等什么今日明日!”这里提到的“男子汉”是指有作为、有勇气干一番事业的人。 “男子汉”一词,现在成为男人的代称,有时有强调男性的健壮或刚强之意。

【第99句】:【将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17843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