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天妒英才等相关名言-经典名人名言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初唐四杰王勃创作了哪些著名的代表作

我们在刚刚进入学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初唐四杰”的文章了。“初唐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骆宾王以及卢照邻,而在“初唐四杰”当中,王勃则是排在首位。

王勃画像

王勃字子安,出生于公元650年,是我国唐朝时期十分著名的诗人。王勃一生有无数的著作其中最具代笔性的就是《滕王阁序》以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是隋朝末期著名大学士王通的孙子,可说是名门之后。王通一共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福郊,小儿子叫福峙,而王勃就是福峙的儿子。王勃的父亲福峙担任过诸多官职,例如太常博士、长史以及交趾县令等等,而王勃更是隋唐时期大文豪王绩的侄孙,。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王勃自然也拥有很到的学识。

既然说到了王勃的故事,有一件事情那就不得不提了,那就是王勃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故事。

在九月初九重阳节,王勃受到邀请,去到阎都督的宴请。出来宴请了王勃之外,还宴请了许许多多的达官显贵以及文人骚客。阎都督本来打算在宴席上出题目,来考验众人,并且还提前告知了自己的女婿,希望自己的女婿可以给自己张脸。

在宴席上,当众人听到阎都督提出要作诗这一件事之后,就已经知道了阎都督想要让自己的女婿出风头,于是纷纷礼让。但是,王勃却已经喝多了,趁着酒劲,便开始作诗。阎都督刚开始十分的懊恼,但是听着王勃即兴创作的《滕王阁序》,最终夸赞王勃落笔若有神助!最终给后人留下了这一千古名篇。

王勃代表作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首大气磅礴的《滕王阁诗》借凭栏所见抒发“物换星移”的人生感慨,堪称神来之笔,成为盛唐诗人王勃的'代表作,由此,王勃本人也被唐高宗盛赞为“大唐奇才”,一度受到万众瞩目。

在盛唐众多的诗坛圣手中,“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是一位无法忽视的重要人物。

相传王勃自幼聪明好学,文采出众,六岁能作诗,乃是一位天分过人的“神童”,十四岁便已经应举及第,一度出任虢州参军,被当时的朝廷中人普遍看好,都认为他前途无量,以至于他后来因事被贬,得知内情者,无不叹息。

王勃的诗作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大唐贞观时期尊崇儒学的精神风尚,同时又加以改良,在原有的精神层面上注入了新时代的气息,壮阔明朗之余又不失慷慨激越,读来令人无限神往。其作品体裁方面尤擅五律与五绝,他的另一首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尽故友离别之情,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后世之人所借鉴,相慰勉励间但见意境之大气开阔,一扫“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幽怨低沉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在王勃的众多作品中,骈文名篇《滕王阁序》绝对称得上巅峰之作。作品以大量文墨铺叙了滕王阁附近独特的景致与盛宴场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无路请缨”的内心感触,通篇文字对仗工整,辞藻运用华丽,字字珠玑!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人所称颂。

对王勃的评价

在唐代大诗人中,人们对王勃的评价普遍较高,不仅因为其少年成名,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难得的诗坛神童,更因为他早年创作的骈文名篇《滕王阁序》名垂千古,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同为初唐四杰之一的著名诗人杨炯,在他的《王勃集序》中提到,王勃“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无怪乎太常伯刘公对其文采亦赞不绝口,称其为神童,对王勃的评价可谓高大上。

王勃因诗才而得唐高宗赏识,未及弱冠便已位列朝臣,原本是前途不可限量的青年才俊,然而人无完人,在才学上独树一帜者,往往性格孤傲,自视甚高,于人际交往方面存在某种缺陷,王勃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其就任朝散郎期间,王勃与沛王李贤等诸王斗鸡取乐,乘兴而作《檄英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震怒,遂将其逐出长安。其实王勃受此打击,并非真的因《檄英王鸡》而触怒龙颜,乃是因才高而被政敌所妒,故而杨炯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

王勃被逐后,便去游蜀,兴致高时与杨炯等一众诗坛好友白日纵酒,挥洒文墨,驰情于诗词歌赋。不久后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官奴曹达,犯下大罪,而至再也无缘官场,只得颠沛流离,于二十七岁这年意外溺水,郁郁而终。纵观王勃的一生,虽不乏灿烂光辉,却也终逃不过天妒英才的命运,因而后人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往往是赞誉文采之余,也多了几分哀婉叹息。

王勃有哪些著名的诗句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王勃有哪些著名的诗句,欢迎阅读。

王勃有哪些著名的诗句

【第1句】:上已年光促,中川兴绪遥。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

【第2句】:披襟乘石蹬,列籍俯春泉。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寻道观其观即昌利观,张天师居也。芝应光分野,蓬阙盛规模。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玉芨三山记,金箱五岳图。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第3句】: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第4句】: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重门临巨壑,连栋想崇隈。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

【第5句】:九月九历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第6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第7句】: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第8句】:侵星违旅馆,乘月戒征俦。复嶂迷晴色,虚岩辨暗流。猿吟山漏晓,萤散野风秋。故人渺何际,乡关云雾浮。

【第9句】:奈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援萝窥雾术,攀林俯云烟。岱北鸾骖至,辽西鹤骑旋。终希脱尘网,连翼下芝田。

【第10句】:明月沉珠浦,凤飘濯锦川。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飘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潸然。

【第11句】: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

【第12句】:久客逢馀闰,他乡别故人。自然堪下泪,谁忍望征尘。江上风烟积,山幽云雾多。送君南浦外,还望将如何。桂轺虽不驻,兰筵幸未开。林塘风月赏,还待敌人来。霸华净天未,雾色笼江际。客子常畏人,何为久留滞。

【第13句】: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律。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第14句】:征骖临野次,别袂惨江垂。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

【第15句】: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第16句】: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西陵松檟冷,谁见绮罗情。

【第17句】:泛泛东流水,飞飞北上尘。归骖将别棹,俱是倦游人。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第18句】: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第19句】: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第20句】: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

【第21句】: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第22句】:莲座神容严,松崖圣趾馀。年长金迹浅,地久石文疏。颓华临曲磴。倾影覆前除。共嗟陵谷远,俄视化城虚。

【第23句】: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第24句】:鹤岑有奇径,麟洲富仙家。紫泉漱珠液,玄岩列丹葩。常希披尘网,眇然登云车。鸾情极霄汉。凤想疲烟霞。道存蓬瀛近,意惬朝市赊。无为坐惆怅,虚此江上华。

【第25句】: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高低寻戌道,远近听泉声。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第26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渔舟唱晚,响穷澎澧之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第27句】:香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叶齐山径密,花积野坛深。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

【第28句】:秋深客思纷无已,复值征鸿中夜起。

【第29句】: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第30句】:天波易谢,寸暑难留。

【第31句】: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第32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第33句】: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

【第34句】:金坛疏俗宇,玉洞侣仙群。花枝栖晚露,峰叶度晴云。斜照移山影,回沙拥籀文。琴尊方待兴,竹树已迎曛。

【第35句】:源水终无路,山阿若有人。驱羊先动石,走兔欲投巾。洞晚秋泉冷,岩朝古树新。峰斜连鸟翅,磴叠上鱼鳞。化鹤千龄早,元龟六代春。石图分帝宇,银牒洞灵宫。回丹萦岫室,复翠上岩栊。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野花常捧露,山叶自吟风。林泉朋月在,诗酒故人同。余逢石髓。从尔命飞鸿。俘云今可驾,沧海自成尘。

【第36句】: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第37句】:奈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

【第38句】: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危阁寻丹障,回梁属翠屏。云间迷树影,雾里失蜂形。复此惊飙至,空山飞夜萤。

【第39句】: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苍苍。

【第40句】: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第41句】:野客思茅字,山人爱竹林。琴尊唯待处,风月自相寻。小径偏宜草,空庭不厌花。平生诗与酒,自得会仙家。乱竹开三径,飞花满四邻。从来扬子宅,别有尚玄人。风筵调桂轸,月径引藤杯。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

【第42句】: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第43句】:振翮棱霜吹,正月仁天浔。回镰凌翠壑,飞轸控青岑。岩深灵灶没,涧毁石渠沉。宫阙云间近,江山物外临。玉坛栖暮夜,珠洞结秋阴。萧萧寓俗影,扰扰望乡心。谁意山游好,屡伤人事侵。

【第44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第45句】:客心悬陇路,游子倦江干。槿丰朝砌静,条密夜窗寒。琴声销别恨,风景驻离欢。宁觉山川远,悠悠旅思难。

【第46句】:复阁重楼向浦开,秋风明月度江来。

【第47句】: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狭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玉架残书隐,金坛旧迹迷。牵花寻紫涧,步叶下清溪。琼浆犹类乳,石髓尚如泥。自能成羽冀,何必仰云梯。

王勃简介

(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初唐四杰”之冠王勃:监狱。

王勃任虢州参军期间,做错了事犯了大错,结果被判犯了死罪,后幸亏遇到大赦,改为了三年的有期徒刑。歪打正着的是,经过监狱的.锤炼,出狱后的王勃经历更丰满了,诗文更出彩了。然而,在他二十六岁时,不幸落水身亡。也许,作为生命,王勃只是一现的昙花。但作为诗人,他则像一轮光芒四射的朝阳。

王勃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他们对中国的文学作出卓越的贡献。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初唐四杰中的王勃,欢迎阅读!

王勃(649~676年),汉族,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圣泉宴

披襟乘石蹬,列籍俯春泉。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

寻道观

其观即昌利观,张天师居也。

芝应光分野,蓬阙盛规模。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玉芨三山记,金箱五岳图。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散关晨度

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

重门临巨壑,连栋想崇隈。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

游梵宇三觉寺

香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叶齐山径密,花积野坛深。

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

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律。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诗题一作“秋日别薛升华”

重别薛华

明月沉珠浦,凤飘濯锦川。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飘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潸然。

【注】诗题一作“秋日重别薛升华”

麻平晚行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高低寻戌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送卢主簿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总括初唐四杰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旧唐书·杨炯传》记张说与崔融对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评论,《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等,所说皆指文。《朝野佥载》卷六记“世称王杨卢骆”后,即论杨炯、骆宾王之“文”为“点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证为一文一诗,则四杰齐名亦兼指诗文。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精华介绍

“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初唐四杰。

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他的诗风格清新,他的赋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他与卢照邻等人都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维,竟为雕刻”的诗风。他在2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精品,且诗中手法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更是公认的唐诗极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唐诗中最能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弘衣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

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初唐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王勃和谁合称初唐四杰

王勃和谁合称初唐四杰呢?初唐四杰的简介是怎样的呢?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王勃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杨炯简介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卢照邻简介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骆宾王简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25674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