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去武汉出征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武汉军运会感言(一句话)

世界各地的军人都来参加运动会了,可以改流血为流汗了,意味着当今世界总体是和平的

歌曲听后感

这几天,很喜欢听的歌曲,喜欢听这首歌,并非是简单地因为唱得有多么好,恰恰是因为中蕴藏着非常深刻、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

究竟蕴藏着什么哲理

打开歌词,一一分析,我们不妨在歌词中寻找那些于人于事有益的哲理: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们都知道,有句著名的名言是,“生活不相信眼泪”,而大凡真正有成就的人,特别是思想家、艺术家、文化家,无不是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苦难、寂寞、孤单中完成了自身的超越,他们,没有因为寂寞、孤独而脑子一片空白,从而自暴自弃、一无所成,相反,因为他们凭借着“”的精神,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最终,经过长久地努力和积累,做出了伟大的成就,赢得了世人的尊重,这也是人们成就事业的客观、基本真理,一个人如果连压力、苦难、孤独、受伤都承受不了的人,人们很难相信他会做出什么成绩的。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隐形的翅膀是什么

答案当然是人的潜能,最具体的就是自信、乐观、 和上、永不言弃的积极心态,这一点,美国的在他的成功学中说得更为彻底;一个人,只有在苦难中充分认知自我,才可能真正超越逆境本身而不自弃,同时,认识到成功的基本因素,即自身的不断努力和机会平等的“天命”,我是很喜欢古训“尽人事以俟天命的”,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即使运气再好,也无非是撞了大运的幸运儿,是根本成就不了伟大的事业的,而一个坚强的人,只要努力、奋斗过,结果是什么并不重要,因为你没有白活,因为你始终在追寻属于自己的理想。

不去想,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我看见,每天的夕阳。

也会有变化;我终于看到,,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我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什么哲理

我们常常说,“光羡慕别人是没有用的”,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总是停留在“羡慕别人”的阶段,有些甚至总在嫉妒别人,一辈子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点和优势,生命的过程,实际就是我们不断认识自我、发掘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每个人都会成功,我们需要的,只不过是把握所谓的“机遇”,乘着想象的翅膀,去完成自己存在的使命,而根本不是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更根本不必看别人的“颜色”,况且,“,花无百日红”,再好的花也会凋谢的,再好的剧目也会谢幕。

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象:梦,非简单的白日做梦,而是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地设计理想的自我,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有滋味、有价值,这只怕是我们每个人最希望的生命历程和结果;总之,我理想的隐形的翅膀,就是所说的“PMA”,即“积极的心态”。

因此,我喜欢听《隐形的翅膀》,因为其中蕴藏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值得去玩味、思索,当然,的声音轻柔动听也是一个原因;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见,也许是胡说八道、不必理这是我最爱的歌曲之一,那梦里水乡也是我魂牵梦绕的美景,一直想找机会去看看。

听这首歌已经很多年了,我把我的听后感写出来,希望对你有用。

每一首歌都有它的主题和灵魂,歌词是主题,旋律是灵魂。

这首歌,在我听来,认为它是在表达两个有缘无份的恋人的那份伤感。

曾经,这片水乡应该是这对恋人做梦都想去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男女主人公没能走到一起,在多年以后再次见面,一个“春天的黄昏”,偶然的相遇,两人来到这片撒满他们年少时梦想的水乡。

这个季节的水乡,裹着一层薄雾,柳叶轻飘,如此美景,两人很是欢快,挥手轻舞。

“不要惊醒杨柳岸,那些缠绵的往事”,讲的是两人开心之际突然意识到需要注意彼此的行为,不要破坏了这恬静的气氛,不要惊动了柳岸边双双对对的人们,毕竟彼此已不再是曾经的恋人了,缠缠绵绵的日子不复存在,是多年前的往事了。

歌词第二段主要描述了女主人公的感触。

暖暖的午后,薄雾散去,年轻的姑娘们三五成行裙摆翩翩,为绿意盎然的柳岸增添了色彩。

水乡真是养美人的好地方,难道没有人能走进男主人公的心灵吗

他为什么这么傻这么痴情

独在岸上守候“我”的归来,而年复一年“我”却不能做他盼望已久的新娘,“淡淡相思都写在脸上,层层离别背在肩上”,“我”的相思之情已无法掩饰,但总是要离别的,这是一份压在肩头沉重的责任。

想到此,伤感涌上心头,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够在一起

“我”暗暗落泪,始终不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唯指着远处的青山绿水赞美,叫“你”看夕阳西下时美丽的晚霞,不想被你发现我的异样,心里慨叹,尽管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但“我”一直深爱着“你”,渴望与你携手一生,可这对“我”来说又那么的遥远,因为我不知道你身在何处,多年不见,想必你已有了自己的家庭、、、可是,没想到“我们”还有重逢的一天,我很开心,“转回头迎着你的笑脸,心事全都被你发现”,一直以为相见只能在梦中,可现在,“梦里就在我的身旁”,它实现了

相爱的人儿在向往已久的水乡里相遇了,“梦里水乡”它不再是一个梦、、、、、、 歌曲旋律优美,轻盈,带给听者柔柔的江南风情;歌词诗情画意,把人物的内心活动描述得婉转浪漫,引人入境。

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曲

会,也请网友们批评和指正

形容武汉长江大桥的语句有哪些

一生很富有传奇色彩。

现已82岁高龄的,曾任辉县县委书记。

他在辉县干得好,后来当了新乡地委书记,以后又升任国家水电部副部长、河南省委副书记。

从岗位上退下来后,他一天也没有休息,无论是治虫除害,还是修路打洞,他都像历史上的忠臣良将一样,屡次请缨,全家出征。

  太行山盛产山果,其中柿树最为丰。

当地的俗语讲: “柿树能当,柿子是,能当粮食吃”, “满眼能见红柿子,得得劲劲过一辈子”。

当县委书记时,全县的柿树发展到108万棵。

可后来由于虫害严重,不到5年的时间,就死掉60多万棵,郑永和心里火烧火燎的。

这时,已离休几年的他,马上把全县的集合起来,成立了老干部服务队,自任队长,向病虫害开战。

他提出的目标是:山楂没虫,楝子不红(一红就意味着有虫),核桃不黑(肉没有霉烂),柿不落英。

他亲自组织科普人员编写了一套防止病虫害的资料,花了6000多元,印了2万多册,分送到果农家。

他自己也下到常村乡雁窝村,找了个病虫害最严重的柿树园作为试验点,带着全家人参加管理。

此时,这个柿树园13棵大柿树,都已奄奄一息,经过灭虫治病,科学管理,慢慢地缓了过来。

虫害严重的那一年,13棵柿树只收100公斤柿子,经过灭虫第二年就增加到500公斤,第三年又猛增到2650公斤。

其中有一棵柿树最“勤劳”,一个枝上就结了37个柿子, 压得枝子弯了腰。

郑永和怕压断了枝,急忙用麻绳把树枝拴牢,固定在树干上,这样果实结得再多,长得再大,也没问题。

  一些本来对治虫没有信心的人对郑永和的经验产生了怀疑,以为这些树的果子有假。

他们悄悄地赶到现场观察,一枝一枝地看,一个一个地数。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一位老干部回去后说:“郑书记治山治水是内行,连灭病虫害也是专家,我服了!”这一年,全市的柿子产量达500万公斤,比上一年净增400多万公斤,仅此一项就增加收入300多万元。

修渠、植树全家出征   2003年冬,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让北干渠发挥应有作用,郑永和带领老干部服务队集资26万多元,帮助兴建北干渠赵窑。

他的这一招也够绝的,当时北干渠虽已修通3年,但由于还没有完善配套,北干渠的水还不能流入距渠较远的村落旱池。

郑永和多次向上面反映情况,提建议,但一时批不下来,资金到不了位。

他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一天凌晨6时,他早早起了床,马上让家人通知:让两个儿子速来,不要带媳妇;让3个f訇女也速来,不要带女婿,说家中有要事商量。

儿女们以为老父亲出了什么事,吓坏了,连脸都没洗全都赶来了。

这时,郑永和就把北干渠倒虹吸建设工程缺乏资金的事端了出来,请大家找亲寻友,想方设法,先弄一部分资金解解困难。

儿女们见老父亲为难的样子,心疼死了,啥也没说,回去各借了l万元。

郑永和自己也筹措了1万元。

他把6万元钱拿到工地上,召开了老干部动员大会。

老干部队员们被感动了,你一千,他两千,几天下来,80名队员共筹资26.7万元,这下解决了大问题。

  经过20天苦战,赵窑倒虹吸主体工程竣工。

2003年12月11日上午10时,黑鹿河的水穿过940米长的“思源洞”流到方山脚下,注入了几年前修成的川底池、滴灌地,流进了平岭、赵窑、和漫、汪沟等村人民的心田……   每年春风拂太行,郑永和就带着家人上山,已坚持14年了,从未间断。

2001年夏,天下着急雨,他本想带着老干部服务队的队员上山,但考虑这拨都七老八十了,路滑山陡,脚下没根,万一哪一位滑倒摔伤,就不好了。

他干脆谁也没喊,就带上自己的儿子、闺女、外甥全家20口人上山植树。

从早上8时到中午12时,雨下个不停,脚下泥乎乎的,人人又累又饿。

中午,郑永和把全家人叫到一块,说: “有人说,荒山当战场,树坑是课堂,这话一点不假。

我还要加几句:趁雨好栽树,十年成栋梁。

劳动要总结,人人谈感想。

”二儿子郑远亮接着说: “勤劳更知农民苦,啥时都不忘本色。

”外甥是一名大学生,他说: “我原准备在家看电视,雨中植树又给我上了一课。

汗水雨水空气新,栽树理解老人心。

”这一天,加上熟人帮忙,郑永和全家栽下了1000多棵树。

《钟南山生命的卫士》读后感450字

次看到《钟南山:生命的卫士》这本书网络上的电子书时国内的新冠疫情很严峻,各地的医疗工作者义无反顾来到武汉投入抗疫战斗中。

而这些身影中最令人感动的人物之一就是钟南山院士。

就是这样的亲切感,让我废寝忘食地读完了《钟南山:生命的卫士》这本书。

阅读完这本书,不仅缓解了我紧张的情绪,更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十七年前。

作为一个北京人,我终生难忘那一年的春天,“非典”疫情爆发,让明媚的春天变得阴冷惨淡,熙熙攘攘的街道变得空无一人。

工作学习瞬间停摆,医护人员一个个被传染,相继倒下。

所有的北京人忧心忡忡,天天关注着电视里的报道。

这时候一位来自广东的钟南山院士在新闻发布会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从那时起非典型肺炎的战役被打开了新的局面。

当“非典”疫情成为过去,钟南山院士却仿佛古时候的侠士“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阅读《钟南山:生命的卫士》,才对他的人生有了了解。

书中用细腻的笔调记录了“生命的卫士”钟南山的人生。

让我们看到曾经的顽童是怎样成为我们中国人心中敬仰的“国士”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钟南山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了人生志向,并一生都在为之奋斗。

本书的前几章交代了钟南山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

生于一九三六年的钟南山,少年时代经历了战争的风雨,还是婴儿的他在日军的空袭中,第一次面临死神而逃脱。

他的父母都在医院工作,母亲慈爱善良、父亲治学严谨,面对儿子的问题能够耐心解答。

少年时代的钟南山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活泼自信。

但那时的他只是一个沉醉于冒险的顽童,犯过错误,还留过级。

是家人的引导、老师的鼓励,让他发奋学习。

父母都是品德高尚的医护人员,钟南山耳濡目染,感受到治病救人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成为一名医生的理想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本书通过钟南山少年时代的故事,告诫少年儿童,人要从小立志,才会有不断奋进的目标。

人生立志容易,然而坚持却极为困难

《钟南山:生命的卫士》一书,详细描写了钟南山在青少年时期面临的两次人生选择。

钟南山的体育一直很好,现在八十多岁的他依然坚持锻炼,他挺拔的身姿和稳健的步伐看起来不过六十多岁。

高考前的钟南山已经参加了全国比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他收到了中央体育学院的来信,本可以去国家队训练,成为专业运动员。

他也耗费了大量时间参加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高考却已经临近……是父亲的建议,让钟南山做出了选择,当个医生可以一辈子研究医学,一辈子治病救人。

十八岁的钟南山做出了人生的关键选择,报考北京医学院。

在学业上的全力冲刺,让他如愿以偿。

大学时代,钟南山学业优异,是北京高校的“三好学生”,受到总理的接见。

他在大学期间,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打破全国纪录,即将毕业的他再次面临选择。

然而成为一名好医生,不仅是父母的期盼,也是钟南山此生的志向。

在行医助人的路上,钟南山遭遇了人生的坎坷。

书中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记录那十年。

但钟南山回到医院再次成为医生的时候,他的老父亲意犹未尽的一句话“三十五岁,真可怕……”让钟南山深受刺激,三十五岁没有临床经验的大夫能做什么

也许小读者不能理解这里钟南山内心的迫切,反倒是我读到这里,深有感慨。

我的父母与钟南山院士同岁,有着那个时代相同的经历。

记得在我小时候已经人到中年的他们,每一日步履匆匆,每一晚挑灯夜战,与时间赛跑。

三十五岁的钟南山没有临床经验,积极性不等于能力,因为他错误的诊断,险些弄出人命。

钟南山不认输,他拼命苦学,在很短的时间里达到了主治大夫的水平。

这时候钟南山遇到了人生关键的转折,书中以“辉煌第一步”为章节标题,书写钟南山进入慢性支气管炎研究小组的心路历程,他完全出于医生的责任感接下了攻克这个难题的任务。

他不会想到二十多年后因为他在呼吸疾病方面研究贡献,成为了广东省第一位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

书中对这二十年详尽地描述,写出了钟南山坚持理想,脚踏实地,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成为首屈一指的专家大夫的奋斗历程。

当年面对“非典”疫情的时候,我们听到了钟南山院士的声音,他坦言疫情“顶多是遏制,不叫控制……”他实事求是地面对记者的提问,让所有人重新认识疫情。

《钟南山:生命的卫士》这本书,也讲述了走进新闻发布会之前的钟南山。

在此之前,他一直和团队争分夺秒地研究非典,他坚定地说:“非典不可怕,可防,可治

”他勇敢地说:“把重病患者都送到我这里来

”他也在父亲的墓地,反复思考:“我该说,还是不说

”研究者的底气和父亲的教诲让他敢于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此“钟南山说”没有辜负过人民的信任与期望。

两次疫情让我们认识了钟南山院士,看到他身上的国士精神。

《钟南山:生命的卫士》一书不仅记录了钟南山人生的“高光”时刻,更描写了他坎坷的从医之路。

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会看到坚持理想的他是如何成为生命的卫士的;也能看到他是如何成为因医者仁心走在抗疫前线的勇士的;又是如何相信科学,坚持真理,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成为有担当的国士的。

希望有更多的少年能读到钟南山的故事,然后思考我们该如何从现在做起。

人生是短暂的,所以需要从小树立理想和抱负,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光中抓住点滴时间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这样,才能在他人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焦玫)

三十年战友聚会诗词

时光如白驹过线,三十年悠悠岁月,弹指一挥间

忆当兵那年,似人生之序曲,婉约透明,思之彻入肺腑,无邪天真而浪漫

唯有战友情谊重如山! 回望军旅生活,恍如昨天。

金秋时节,步入军营,磨练意志强壮筋骨于大西北古甘州张掖县,众兄弟同苦共甘甜;想当年,英姿飒爽,挥汗如雨练兵于戈壁大漠红柳边。

美梦有

梦亦幻

多少美梦得实现

看今天,兄弟再聚首,奈何双鬓灰白易容颜。

可叹

可叹

难忘啊

当兵那些年

惟有梦里常回咱高炮团

有一种感情,我们虽然不是血脉兄弟,却有血脉亲情有一种义气,我们虽然没有歃血为盟,却甘愿为对方两肋插刀有一种想念,我们虽然没有儿女情长,却每每怀念当年的峥嵘岁月这就是战友,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当年一起训练,一起经历风霜雨雪,而今,转眼三十年,我们再聚便是缘分。

张家界哪些索道没必要坐,比如袁家界百龙天梯,天子山,黄石寨,十里画廊小火车等,哪些自己步行也不累的

红军东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二万里长征到达陕北,结束了历年之战略转移,而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民族抗战的出发点放在了大西北。

  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日本导演的“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华北五省已名存实亡。

国民党政府却继续推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正在调动几十万大军对陕北苏区大举进犯,妄图乘中央红军立足未稳之际,一举消灭之。

  陕甘苏区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苏区的巩固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而这时的中央红军减员极大,装备极差,亟需扩红筹款,休整补充。

陕甘苏区,不仅无法解决红军的燃眉之急,也难以供养大批部队和机关。

为此,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

会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讨论了转变党的策略方针的必要性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

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周恩来为副主席,确定了红军军事战略的基本原则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作战;扩大红军。

红军的军事部署和作战行动,应确定地放在“打通抗日路线”与“巩固、扩大现有苏区”这个基点上。

具体步骤是: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在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提出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口号。

会后,陕北军民开始紧张的准备工作。

首先将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合并整编为红一方面军,习令员彭德怀,政委毛泽东(兼),参谋长叶剑英。

下辖红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共1.3万余人。

其次,将陕北安定第一纵队、宜川独立营、清涧二支队等地方武装,分别整编、扩充,组建为红28军、红29军及“黄河济南师”(即红30军)。

各级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大力扩大红军,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即扩军3000余人。

  为保证东征主力的军需供给,由周恩来兼任后方办事处主任。

他对东征部队的编制、干部配备、兵站和医院的设置、被服军鞋的供给及渡河舟船和民工征调都作了周密的安排。

1936年1月1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签发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命令主力“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

遵照上述命令,各路东征部队迅还隐蔽地集结到黄河岸边,进行渡河准备。

1月31日,毛泽东来到延长县城,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全面检查了东征的各项准备工作,研究和部署了东征的行动路线,正式组建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

由毛泽东、彭德怀、叶剑英分别兼任总政委、总指挥、总参谋长。

将红28军、红1军团、红15军团分为左、中、右3路大军,各自选定渡河突破口,待命东征。

黄河游击师随同主力出征,负责保持主力红军与后方的交通联络,红29军则担任后方留守。

当时,黄河天险为晋军严密封锁。

在北起河曲、保德,南到永和、大宁近千里的黄河尚线,修筑高碉、暗堡一千余个,每碉驻兵一班或两班,重要渡口驻兵一排以上,各碉之间距离以火力能够互相交叉为准,河防一线总兵力达四个独立旅之多,由正太护路军军长孙楚统一指挥。

濒临黄河东岸各重要城镇,如三交、碛口、柳林、军渡、中阳、石楼等地,亦驻有重兵,构成阻抗红军向纵深发展的第二防线,并可随时应援沿河各个渡口。

为弥补第一、第二道防线之不足,又依托吕梁山区的山隘要道,在中阳县关上村、隰县水头镇,分遣两个独立旅进行守备,构成阻击第三道防线。

为弥补主力部队之兵力不足,震慑当地民众,实施其“政治防共”、“民众防共”的防范措施,又在沿河各县成立几个地方武装——“防共保卫团”,并依托地形划分为6个防区,严厉镇压当地民众和同情抗日的革命人士,致使不少到山西走亲戚、访朋友的无辜百姓和小商小贩,残遭杀害。

短短数十天中,晋西沿河各县被杀害的民众达百余人之多。

阎锡山的倒行逆施,不仅没有吓倒素有革命传统的山西人民,反而激发了山西人民企盼红军东渡黄河的强烈愿望。

在山西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不少民众冒着生命危险,侦察敌情,传递情报,运送木仓支弹药,张贴标语、传单。

一些热血青年还偷偷渡过黄河,参加了红军。

1936年2月17日,毛泽东签发东征宣言,东征红军进入临战状态。

2月20日,正式下达渡河命令,命令各渡河突击队:“先头绝对隐蔽,乘夜偷渡。

以坚决、敏捷的速度奇取敌堡,割断电线,控制前进阵地及侧翼掩护阵地,以保证后续部队渡河对援敌作战之有利地位。

偷渡被发觉,立即改为强渡。

”晚8时整,战斗正式打响,红军从北起绥德的沟口、南到清涧县的河口百余里的渡口,同时发起攻击。

徐海东指挥红10军团作为右路军,由75师223团的40多个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从清涧县王家河上船,顺着小河汊进入黄河,直扑对岸石楼县贺家凹敌军碉堡。

经一小时激战,从河边到山脚的碉堡全被解决,贺家凹一连守军就歼。

红15军团后续部队源源渡河,直扑敌军河防司令部义牒,义牒守军望风而逃,红军追至石楼。

同时,红1军团红2师24名勇士组成的渡河突击队,从绥德县沟口登船,突击强渡,在中阳县三交镇坪上村首先登岸,把晋军的河防撕开了一道缺口,红 1军团主力相继渡河,于拂晓时分,进占三交镇,乘势扩大战果,长驱东进,进占留誉。

  红军突破黄河天险后,即分兵数路,长驱东进:一路进占义牒,围攻石楼;一路攻克留誉,进逼中阳;一路沿河北上,进袭柳林。

阎锡山闻讯,大为惊恐。

急调驻守汾阳、孝义的周原健独二旅驰援中阳;电令驻守隰县的203旅增援石楼。

2月25日,当独二旅进至中阳县关上村、刘家坪时,陷入红1军团的包围圈中。

经一夜激战,号称“满天飞”的独二旅三千余人全部就歼。

增援石楼的203旅一营晋军,也在隰县西北的蓬门,遭到红15军团迎头痛击,敌营长以下官兵二百余人当场被俘。

  关上、蓬门大捷,红军击溃了晋军在吕梁山区设置的“中间阻碍地带”,取得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战略地位,红军两大主力在大麦郊地区会师。

毛泽东、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也随同到达,指挥红军主力,准备东进兑九峪,穿过同蒲路,开赴河北抗日前线。

  为遏止红军大举东进的势头,阎锡山急调两个纵队共8个旅的兵力,集结于汾阳、孝义、隰县地区,准备在孝义以西的兑九峪地区与红军主力决战。

同时又严令同蒲路沿线晋军加强防守,日夜巡逻,将东征红军围堵于同蒲路以西的吕梁山区。

3月6日至8日,毛泽东在红军东征总部驻地——孝义县大麦郊(今属交口县)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分析了红军东渡以来的形势,调整了作战部署。

决定:“第一期以经营山西为基本战略方针”;要坚决贯彻“以发展求巩固的原则。

目前是普遍摧毁反动基础,普遍发动群众,猛烈扩大红军,各个消灭敌人。

”会议具体讨论了兑九峪战斗的部署,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在兑九峪一带重创阎军,扫清东进抗日的道路。

3月8日作战命令正式下达:红15军团主力75师、78师作为右翼,集结于兑九峪东南的鱼湾、仲家山一带;红1军主力作为左翼,布防兑九峪西北的碾头、南阳一线;红1师及总部特务团展开于兑九峪正面的阳泉曲、柳湾等地;15军团的81师及黄河游击师则分布于主力红军的左、右两侧,掩护主力安全,迎击增援之敌。

从而在长达20里的兑九峪谷地布下了一个三面埋伏的袋形阵地,静候敌军自投罗网。

3月9日,晋军左翼杨效欧部第二纵队首先向兑九峪以西之大麦郊、阳泉曲推进。

晋军右翼李生达第三纵队协同动作,经三泉镇进至下堡、杏野一带,其先头部队201旅连夜进占原庄、罗巴沟一带山头阵地,准备于拂晓时分配合杨效欧部发动突然袭击。

3月10日清晨5时,正当晋军生火做饭,准备出发之际,红军主力突然从左、中、右三面发起攻击,同时派出快速骑兵向两翼包抄,试图切断晋军李、杨两部的联系,分割包抄,各个歼灭。

晋军各部仓促应战,负隅顽抗,十余架轰炸机也飞临兑九峪上空,狂轰滥炸,轮番助战。

由于红军攻势猛烈,晋军渐渐不支。

阎锡山急调王靖国总预队两个团从太原乘车赶来增援。

同时又命令进据中阳关上村一带的孙楚第四纵队,及驻守隰县的杨澄源第一纵队,向红军侧翼进击,威胁红军后路。

晋军总兵力达3个纵队,15个团之多。

两军从日出打到午后,一直处于对峙状态,几十里长的山沟里,到处硝烟弥漫,杀声震天,战况十分激烈。

由于红军过河不久,没有根据地依托,加之地形不利,武器装备较弱,要一口吃掉这么多敌人确有困难,于是毛泽东和彭总当机立断,命令红军撤出战斗。

为保存实力,阎锡山也于当晚命令部队撤出兑九峪地区,放弃捕捉红军主力进行决战的计划,将晋军主力集结布防于汾阳、孝义、灵石、介休一带,沿同蒲路和汾河堡垒线严密设防,防堵红军东进北上,等待南京中央援军的到来。

  兑九峪战斗之后,红军两大主力撤至大麦郊地区进行休整,伺机东进。

然而此时蒋介石应阎锡山的请求,从洛阳、徐州、武汉等地抽调七个师的兵力,兵分三路,入晋增援,阎锡山也积极调兵遣将,企图配合中央援晋大军将东征红军围困于晋西一隅的吕梁山区。

针对这种情势,红军总指挥部于3月12日在孝义县郭家掌(今属交口县)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兵分三路,迅速东进、南下,发动群众,扩大筹款,创立河东革命根据地,积蓄抗日力量。

具体的行动方案是:毛泽东和叶剑英率总部特务团和红30军作为中路军,继续转战于晋西;红15军团挥师北上,直捣太原,以牵制调动晋军主力,相机挺进绥远、察哈尔抗日前线;红1军团则南下河东,发动群众,扩红筹款,相机分兵上党,挺进河北抗日前线。

3月16日,15军团率先行动,围攻灵石县城,作出了包抄汾、孝之敌,突破同蒲路的态势,掩护1军团向南行动。

1军团也于16日开始动作,以急行军进逼同蒲铁路,于3月18日攻占南同蒲线枢纽——南关车站,将同蒲路拦腰斩断,而后星夜兼程,长驱南南,包围洪洞、赵城,奔袭临汾,于4月1日攻占了襄陵县站。

之后,红1军团又兵分三路继续南下:红4师活动于汾河、同蒲路以东之古县、安泽、浮山一带,先头进入沁水、高平境内;红2师沿汾河西岸进抵新绛、侯马,而后挥师西进,直趋乡宁、大宁;红1师及军团直属机关居中策应,积极活动于霍县、洪洞、汾城地区。

整个河东大地,北起霍县,南到侯马,除同蒲路沿线的几个孤立据点外,广大乡村都布满了红军。

红军所到之处大力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积极筹款扩红。

从3月中旬到4月底,短短一个多月即筹款40万元,扩红7000余人,组织地方游击队20多支,创立了20多个乡、村苏维埃政权,播下了抗日的革命火种。

在红1军团转战晋南的同时,红15军团也穿越同蒲铁路,突破汾河堡垒防线,转战汾阳、孝义,围困交城、文水,先头骑兵连抵达晋祠、小店,威胁省城太原,迫使阎锡山将李生达、杨效欧所部晋军主力由晋西南撤回,保卫太原,围堵红15军团,从而有力地配合了晋南、晋西红军的战略行动。

3月下旬,15军团由交城县岔口挥师西向,转战于古交、楼烦、静乐、岚县、兴县、岢岚,发动群众打土豪,斗地主,开粮仓,分官盐,扩红筹款,创立苏维埃政权,把一向号称“白地”的晋西北地区闹了个天翻地覆。

这时,红28军奉中央军委命令,在兴县罗峪口渡过黄河,进至晋西北地区,与红15军在临县白文镇会师。

为配合南线红军的战略行动,把晋军主力牵制在晋西北地区,红15军团和红28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临县、方山、离石、中阳二带的吕梁山区与晋军兜开了圈子,先后在曹家坡、白文镇、峪口、圪洞、金罗等地重创尾追之敌,并于中阳县大石头村战斗中俘获晋军392团团长郭登赢及其以下官兵四百余人。

4月下旬,红15军团经大麦郊、双池镇进至隰县蓬门,与转战晋西的红军总部会师。

红15军团自3月18日挥师北上,到4月下旬返回蓬门,历时一个多月,行程一千余里,转战于晋中平原及晋西北吕粱山区的二十余县,不仅有力地牵制了晋军主力,配合了南线红军的战略行动,掩护了红 28军的渡河战斗,而且在晋中、晋西北广大地区宣传发动群众,积极筹款扩红,为而后八路军东渡抗日、创立晋西北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红28军则于4月12日奉总部命令,自金罗镇分兵向离石以南黄河沿岸挺进,相机夺占黄河渡口,打通与陕北苏区的联系,保证东征主力背靠苏区。

4月13日,红28军进占中阳留誉以东的党家寨等地,向晋军重兵把守的三交镇发起攻击。

由于三交镇紧扼秦、晋二省的交通要道,为黄河天险的重要渡口,故两军争夺十分激烈。

军长刘志丹冒着枪林弹雨,进至距敌军阵地不足300米处直接指挥,不幸被敌军枪弹击中,壮烈牺牲。

当东征红军转战河东之际,入晋增援的国民党中央大军沿同蒲线和正太路进入山西,总指挥陈诚坐镇太原,与阎锡山共商“剿匪”大计。

驻守于洛阳、潼关及关中一带的国民党部队也加紧对陕甘苏区的围攻,并沿河北上,封锁黄河渡口,包抄红军后路,企图将红军主力围歼于黄河东岸的吕梁山区。

为避免大规模内战的爆发,争取和团结一切抗日爱国力量,扩大统一战线,积蓄抗日力量,中共中央先后派遣周恩来、李克农前往洛川和延安,与东北军爱国将领张学良秘密会谈左成了东北军、西北军与红军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协议。

同时又利用蒋、阎矛盾,通过多种渠道,对阎锡山作了大量统战工作。

在此情势下,中共中央于4月13日至15日在永和县赵家沟召开军事会议,作出了“逼蒋抗日、回师西渡”的战略决策。

遵照赵家沟会议的决议,红1军团和红15军团从4月下旬逐步转移到黄河岸边。

5月1日至5月5日,红军主力和总部人员先后从延水关、永和关、清水关、铁罗关一带渡过黄河,返回陕北。

5月5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回到陕西杨家圪台,签发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即《回师通电》)。

5月14日至15日,中共中央在延川县大相寺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由毛泽东作报告,对东征胜利的意义作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筹备了财物,扩大了红军。

5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红军总部回到瓦窑堡,历时117天的渡河东征胜利结束。

  东征期间,英勇的红军将士击溃了晋军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转战山西50余县,歼敌13000多人,俘敌4000多人,缴获各种木仓支4000多支、火炮20余门,扩大红军8000余名,筹款50万元,使红军在兵员物资方面均得到补充。

6082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