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普朗克获奖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德国普朗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原因

他于1905年提出光量子假设,并于1916年由密立根的光电效应实验证实,因此获得了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光量子理论基础上导出了光化学定律,提出了自激辐射和受激辐射理论,为激光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导出了波色-爱因斯坦统计公式,建立了布朗运动的统计理论,(佩林根据他的理论用实验测出了阿伏加得罗常数获得了诺贝尔奖)用相对论解释宇宙,开创了宇宙学新纪元,大爆炸理论就建立在场方程基础上。

并从1925年开始到临终的前一天30年时间里一直致力于统一场论,统一场的思想一直影响至今,导致了弱电统一的诞生,大统一理论也是在此思想下建立的。

历史问题,关于历史人物,牛顿 达尔文 爱因斯坦 普朗克。

牛顿运用了数学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和探索自然,从他以后科学界沿用了这一方法,所以现在任何脱离数学和实验的学科不能称为科学(数学不是科学,而是科学的基础),现在任何一篇科学论文几乎都少不了牛顿的步骤:提出假说后用实验检验,并用数学、统计学方法来分析实验所得的数据,这才是科学研究。

牛顿也被奉为近代科学奠基人(尽管他不一定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但是把这种研究套路推广的)达尔文之所以不是,主要因为2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比牛顿晚了近200年,他的时代近代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所以当然不是奠基人,而且达尔文没有大量地用实验和数学方法来基人----普朗克 普朗克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1947姓名:马克斯·普朗克 职务:教授 德国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

普朗克的伟大成就,就是创立了量子理论,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

从此结束了经典物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1900年,普朗克抛弃了能量是连续的传统经典物理观念,导出了与实验完全符合的黑体辐射经验公式。

在理论上导出这个公式,必须假设物质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是某一个最小能量的整数倍。

普朗克把这一最小能量单位称为“能量子”。

普朗克的假设解决了黑体辐射的理论困难。

普朗克还进一步提出了能量子与频率成正比的观点,并引入了普朗克常数h。

量子理论现已成为现代理论和实验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理论。

普朗克由于创立了量子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生平简介1858年4月23日生于基尔。

1867年,其父民法学教授J.W.von普朗克应慕尼黑大学的聘请任教,从而举家迁往慕尼黑。

普朗克在慕尼黑度过了少年时期,1874年入慕尼黑大学。

1877~1878年间,去柏林大学听过数学家K.外尔斯特拉斯和物理学家H.von亥姆霍兹和G.R.基尔霍夫的讲课。

普朗克晚年回忆这段经历时说,这两位物理学家的人品和治学态度对他有深刻影响,但他们的讲课却不能吸引他。

在柏林期间,普朗克认真自学了R.克劳修斯的主要著作《力学的热理论》,使他立志去寻找象热力学定律那样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1879年普朗克在慕尼黑大学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慕尼黑大学和基尔大学任教。

1888年基尔霍夫逝世后,柏林大学任命他为基尔霍夫的继任人(先任副教授,1892年后任教授)和理论物理学研究所主任。

1900年,他在黑体辐射研究中引入能量量子。

由于这一发现对物理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他获得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普朗克成了德国科学界的中心人物,与当时德国以及国外的知名物理学家都有着密切联系。

191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0~1937年他担任威廉皇帝协会会长。

在那时期,柏林、哥廷根、慕尼黑、莱比锡等大学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是同普朗克、W.能斯脱、A.索末菲等人的努力分不开的。

在纳粹攫取德国政权后,以一个科学家对科学、对祖国的满腔热情与纳粹分子展开了,为捍卫科学的尊严而斗争。

1947年10月4日在哥廷根逝世。

二、科学成就

【第1句】:普朗克早期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热力学。

他的博士论文就是《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

此后,他从热力学的观点对物质的聚集态的变化、气体与溶液理论等进行了研究。

【第2句】:提出能量子概念普朗克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提出著名的普朗克辐射公式,创立能量子概念。

19世纪末,人们用经典物理学解释黑体辐射实验的时候,出现了著名的所谓“紫外灾难”。

虽然瑞利、金斯(1877—1946)和维恩(1864—1928)分别提出了两个公式,企图弄清黑体辐射的规律,但是和实验相比,瑞利-金斯公式只在低频范围符合,而维恩公式只在高频范围符合。

普朗克从1896年开始对热辐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经过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导出了一个和实验相符的公式。

他于1900年10月下旬在《德国物理学会通报》上发表一篇只有三页纸的论文,题目是《论维恩光谱方程的完善》,第一次提出了黑体辐射公式。

12月14日,在德国物理学会的例会上,普朗克作了《论正常光谱中的能量分布》的报告。

在这个报告中,他激动地阐述了自己最惊人的发现。

他说,为了从理论上得出正确的辐射公式,必须假定物质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不是连续地、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只能取某个最小数值的整数倍。

这个最小数值就叫能量子,辐射频率是ν的能量的最小数值ε=hν。

其中h,普朗克当时把它叫做基本作用量子,现在叫做普朗克常数。

普朗克常数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物理常数,它标志着物理学从“经典幼虫”变成“现代蝴蝶”。

1906年普朗克在《热辐射讲义》一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他的工作,为开辟探索微观物质运动规律新途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三、著作和论文《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1879年 《论维恩光谱方程的完善》1900年 《论正常光谱中的能量分布》1900年 《热辐射讲义》1906年 《关于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1900年 四、曾获奖项和荣誉1918年,普朗克得到了物理学的最高荣誉奖——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6年,普朗克被推举为英国皇家学会的最高级名誉会员,美国选他为物理学会的名誉会长。

1930年,普朗克被德国科学研究的最高机构威廉皇家促进科学协会选为会长。

三、趣闻轶事

【第1句】:启蒙老师普朗克走上研究自然科学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一个名叫缪勒的中学老师。

普朗克童年时期爱好音乐,又爱好文学。

后来他听了缪勒讲的一个动人故事:一个建筑工匠花了很大的力气把砖搬到屋顶上,工匠做的功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能量贮存下来了;一旦砖块因为风化松动掉下来,砸在别人头上或者东西上面,能量又会被释放出来,……这个能量守恒定律的故事给普朗克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不但使他的爱好转向自然科学,而且成为他以后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一。

【第2句】:“普朗克行星”普朗克进入科学殿堂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动摇过他献身于科学的决心。

他的家庭相继发生过许多不幸:1909年妻子去世,1916年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1917年和1919年两个女儿先后都死于难产,1944年长子被希特勒处死。

但是普朗克总是用奋发忘我的工作抑制自己的感情和悲痛,为科学做出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贡献。

他一生发表了215篇研究论文和7部著作,其中包括1959年所著的《物理学中的哲学》一书。

在普朗克诞辰80周年的庆祝会上,人们“赠给”他一个小行星,并命名为“普朗克行星”。

1946年他虽然体弱,但却非常高兴地出席了皇家学会的纪念牛顿的集会。

【第3句】:墓碑号刻着他的名和h的值普朗克为人谦虚,作风严谨。

在1918年4月德国物理学会庆贺他60寿辰的纪念会上,普朗克致答词说:“试想有一位矿工,他竭尽全力地进行贵重矿石的勘探,有一次他找到了天然金矿脉,而且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它是无价之宝,比先前可能设想的还要贵重无数倍。

假如不是他自己碰上这个宝藏,那么无疑地,他的同事也会很快地、幸运地碰上它的。

”这当然是普朗克的谦虚。

洛仑兹在评论普朗克关于能量子这个大胆假设的时候所说的话,才道出了问题的本质。

他说:“我们一定不要忘记,这样灵感观念的好运气,只有那些刻苦工作和深入思考的人才能得到。

”1947年10月3日,普朗克在哥廷根病逝,终年89岁。

德国政府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把威廉皇家研究所改名叫普朗克研究所。

战火余烬未灭,他却接到了敌对国家的盛情邀请;战争毁灭了他的家庭和心血,但80岁的老人并没有被摧毁1946年,英国皇家学会在伦敦举行因战争推迟了3年的牛顿诞生300周年纪念会。

在来宾登记簿上,记下了这么一位特殊的人物:普朗克其实来自刚刚战败的德国。

当时,人们还远没从德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和血泊中恢复过来,他们对惨无人道的德国法西斯心有余悸,任何人都不想和这个曾经给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发生关系。

但作为德国科学发言人的普朗克,却偏偏在此时受到了曾经饱受德军战火之苦的英国人的盛情邀请,这是为什么呢

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的伟大科学成就,而且也在于他本人伟大的人格。

在战时,他对希特勒政府采取的不合作态度,他本人在战时的悲惨遭遇,以及他身处逆境却顽强直面人生的勇气,使人们对这位已经88岁的老人充满了崇敬。

普朗克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在战争中,他失去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而他的家、他收藏一生的书籍和记载着他一生奋斗足迹的手稿和日记,都在1944年盟军轰炸柏林时化为灰烬。

这样的打击是任何一个铁血汉子都难以承受的,但这位垂暮老人却勇敢地承受住了这一切,这是怎样的一种毅力啊

那么,是什么使他拥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呢

是信仰。

是他对宗教的信仰,更是他对科学真理的信仰。

他一生信奉上帝,但科学和大自然是他心中的另一个上帝普朗克对宗教的信仰有极深的家庭渊源,他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哥廷根大学的神学教授;父亲虽然一改家风,成了基尔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的法学教授,但也笃信宗教;母亲也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

弥漫在家庭中的浓郁宗教气氛,使上帝早早地就在普朗克的心中扎了根。

小学时他是一个忠实的路德教信徒,中学时经常因为宗教和行为举止等方面获奖,长大后也从未怀疑过有条理的宗教的价值。

从1920年开始,一直到1947年去世,他都是绿森林教区的长老。

但相对于他对宗教的信仰来说,他更信奉的是科学,是大自然。

1937年5月,普朗克在波罗的海沿岸各省作题为《宗教与科学》的演讲结束时,曾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向上帝走去

这句口号的含义可以用爱丁顿的一句话来解释:现代物理学绝不是使我们远离上帝,而是必然地使我们更接近上帝。

普朗克一生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就是一个向上帝走去的过程,也就是说,普朗克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上帝其实就是物质世界,就是大自然,就是科学真理。

普朗克一生酷爱散步和登山运动,其实就是他对大自然这个万物之主的一种顶礼膜拜,他84岁那年还曾登上一座3000米高的山峰。

他信守他的导师赫姆霍茨的一句名言:散步是自然科学家的神圣天职。

而他在科学上作出的贡献则是他献给上帝的最好的祭品。

他只能隔着窗上的冰花看邻居孩子的玩耍,这却成为他走上物理学之路的第一步笼罩在普朗克家庭上空的沉重肃穆的宗教气氛,带给普朗克童年的是一种被压抑了的快乐。

他不能像许多小孩那样放肆地玩耍淘气,但他可以从书本、从音乐、从散步、从思考等活动中得到快乐。

正是在思考中,他迈出了走向物理学的第一步。

在他7岁那年的一天,正在看书的小普朗克突然听到窗户外有小孩的叫声和笑声。

他跑到窗前打开窗户一看,原来有几个小孩在打雪仗。

看到小朋友们那无拘无束的高兴劲儿,普朗克心里别提有多羡慕了。

他关上窗户跑到父亲房中,但看到父亲那一脸的严肃,到了嘴边的话又只好咽回去了。

但重新坐下来看书的普朗克却怎么也看不进去了,他情不自禁地又来到窗前,但玻璃都被什么东西挡住了,外面的景物什么也看不到。

,他只得把视线收回来,落在眼前的窗户上。

这时,他发现了一幅美丽的景象: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

它们有的像小草、有的像小树、有的像小狗……哇

真是漂亮极了。

可是它们是谁画的呢

小普朗克陷入了沉思。

这个问题有点超出他的想象,他想了老半天,还是没有想明白。

晚饭时,父亲发现小普朗克一直没有专心吃饭,就问他怎么回事。

小普朗克鼓起勇气说了自己的疑问,一向严肃的父亲听完了儿子的问题之后,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他耐心地给儿子解释冰花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饭后还给儿子找了一本物理学的入门书,并且告诉儿子: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问他。

父亲的开恩使普朗克受宠若惊,他把这种恩宠化作了学习的动力。

从此,他开始对物理学发生兴趣。

对他来说,做一个科学家,比做一个艺术家更有价值普朗克对物理学的兴趣在上了中学以后有了新的发展。

他的老师缪勒在讲到能量守恒原理的时候给他们讲述了一个辛辛苦苦把一块沉重的砖头扛上屋顶去的泥瓦匠的故事。

缪勒说:泥瓦匠在他扛砖的时候所做的功并没有消失,而是原封不动地被储存起来,也许能储存很多年,直到也许有那么一天,这块砖头松动了,以致于落在下面某一个人的头上。

缪勒讲得很生动,这使能量守恒原理宛如一个救世福音响彻了普朗克的心田。

从此,这一原理深深扎根在普朗克的脑中,它成了普朗克日后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

1874年,普朗克中学毕业了。

但在选择今后的努力方向时却陷入了踌躇,因为除物理学之外,他还对音乐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

他在音乐方面的才能甚至比他对物理学的兴趣来得更早,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具有专业音乐家的钢琴和管风琴演奏水准了。

他喜欢舒伯特的《摇篮曲》、《美丽的磨坊女郎》,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还有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等等。

对于家教甚严、办事循规蹈矩、一丝不苟的普朗克来说,音乐是他唯一能放纵自己的感情,使自己的思想不受任何约束的领地。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外表严谨但追求内心自由和思想解放的民族,普朗克是一个典型的德国人,他渴望在音乐的殿堂里纵横驰骋。

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还是选择了物理学。

至于音乐,可以作为业余爱好。

因为他认为做一个科学家应该比做一个艺术家更有价值。

上大学以后,普朗克渐渐将他在物理学上的兴趣锁定在纯理论的领域,也就是理论物理学。

他的物理学老师约里对此十分不解,因为他认为物理学已经是一门高度发展的、几乎尽善尽美的科学,也许,在某个角落还有一粒尘屑或一个小气泡,对它们可以去进行研究和分类。

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已经建立得足够牢固的了,经典理论物理学也已接近于十分完善的程度。

约里的观点代表了当时科学界对物理学普遍的错误看法,但普朗克却不是那种轻易改变主意的人,走物理学乃至走理论物理学的道路是他认真考虑的结果,他不会让任何东西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如果你相信你能承担对之所负的责任的话,就不让任何东西阻挡你前进因仰慕赫姆霍茨和基尔霍夫这两位物理学家的大名,普朗克在大学最后一年转到柏林大学学习。

但两位老师蹩脚的讲课却使普朗克大失所望,不过他没有泄气,而是靠自学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

他不但自习两位老师的课程,也自修了克劳修斯的《热力学》,正是从克劳修斯的热力学理论出发,他开始了热辐射问题的研究。

在研究中,柏林大学维恩教授1894年提出的维恩公式和英国物理学家瑞利1900年提出的瑞利公式这两个完全相反的公式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尝试了经典物理学的所有理论和方法,试图提出一个新的公式来代替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公式,但没有成功。

为了寻求科学真理,他决定采取孤注一掷的行动--跳出经典物理学,从新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1900年10月19日,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他的新公式,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普朗克公式。

12月14日,他在物理学会的另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这个公式的理论基础,即著名的能量子假说。

在这个假说中,普朗克放弃了传统的物质运动绝对连续的观念,提出辐射过程不是连续的,而是以最小份量一小包一小包地放射或吸收,这一小包不能再分成更小的包,就象卖水果糖,最少只能一块一块地卖,而不能半块半块或分成更小的块卖,这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就叫能量子。

这一天,后来被人们认为是量子论的生日。

由于量子概念随后成了理解原子壳层和原子核一切性能的关键,这一天也被看作原子物理学的生日和自然科学新纪元的开端。

当然,提出能量子假说的普朗克也被人们尊称为量子论的奠基人。

成名之后的普朗克在谈到自己是如何成为一个科学家的时候,曾说了这么一句话:你必须要有信仰。

普朗克所说的信仰实际上就是对科学、对研究事业的执着的爱和对寻求科学真理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信仰使人成功,但信仰一旦变成固执的行动的话也会妨碍一个人前进的脚步。

普朗克本质上根深蒂固的保守意识曾使他在提出石破天惊的理论并得到了其他人的发展以后,却固执地要将跳出经典物理学旧框框提出的新理论重新纳回经典物理学的旧框框中去。

研究。

当然这不是说达尔文的贡献就比不上牛顿,也不是说进化论不能用实验和数学来研究(目前进化论的研究恰恰是主要依赖数学,其次才是实验),只是时代不同,达尔文的时代早过了近代科学的启蒙期,而且牛顿对科学方法的使用更为突出和典型,可以作为参考范例。

普朗克为什么要帮军国主义背书

普朗克缘何为军国主义背书

作者: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 方在庆2024-08-06 16:31:16 来源:南方周末标签:普朗克军国主义德国从19世纪初开始,德意志知识分子一直在寻找一条既不同于法英的自由主义,也有别于俄罗斯的东方专制主义的独特道路。

对进步和秩序的强调,对于国家的不容置疑的忠诚,使得他们很难看清德国的“创造性”背后潜在的“毁灭性”。

普朗克为军国主义背书的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普朗克(Max Planck,1858-1947)是20世纪最伟大的德国物理学家之一,“量子”概念的提出者。

作为“德国科学的代言人”,他的公正、正直和学识,使他在全世界享有很高的威望。

不过,近20年来的研究,对他正面形象稍稍有所修正。

普朗克身上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他的正直,是以“国家利益优先”为前提的,盲目的爱国热情,使他做出了为军国主义背书的举动。

在《致文明世界书》上签名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消息传来,德国顿时陷入“举国狂喜”之中。

仅8月份一个月,德国各大报社就收到了一百多万篇歌颂战争的诗歌。

8月3日,德军对中立国比利时不宣而战。

8月4日,帝国议会的所有政党,包括以前反军国主义的社会民主党(SPD),都一致投票支持战争决议。

德皇威廉二世为此发表了如下感言:“朕的面前不再有什么政党,只有德意志人

”许多中产阶层的人士,幻想着德国能终结几十年的国内政治冲突,德国军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战争并取得胜利。

8月9日,德军占领比利时全境,将法军赶回法国境内。

在这个过程中,德军以清除游击队为名,枪杀了几千名比利时无辜平民,炮轰历史文化名城鲁汶,炸毁大学图书馆,烧毁大量珍贵手稿。

德军的野蛮行径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9月18日,53位英国作家在《泰晤士报》发表声明,支持英国政府对德宣战。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国家的荣誉”,10月4日,德国各大报纸上发表了包括普朗克在内的93位德国学术界知名人士签署的《致文明世界书》(史称“93人宣言”)。

宣言称,德国文化和德国军国主义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10月23日,3100多名德国高校教师(几乎占教师总数的80%)签署了《德意志帝国高校教师声明》,其中也有普朗克的名字。

这篇声明与“93人宣言”如出一辙,声称“德国军国主义的胜利,关乎整个欧洲文化”。

这两篇宣言,尤其是“93人宣言”,震惊了国际社会,引发了对德国学术界的抵制和多方制裁。

尽管后来普朗克解释,他是在对宣言和声明内容并不知情的情况下签名的。

但这种说法似乎没有多少说服力。

第一次签名用不知情来解释,勉强可以说过去,但连续两次签名,恐怕就不好这么搪塞了。

普朗克出身于神学家和法学家家庭,曾祖父和祖父都是哥廷根大学法学教授,父亲是慕尼黑大学的宪法教授。

普朗克受到家庭传统的强烈影响,尊重法律和神学的价值,尊崇上帝和人间的法律,忠于职守,诚实可靠,同时也是一名坚定的爱国者。

对进步和秩序的强调,对于国家的不容置疑的忠诚,使得他很难看清德国的“创造性”背后所潜在的“毁灭性”。

从19世纪初开始,德意志知识分子一直在寻找一条既不同于法英的自由主义,也有别于俄罗斯的东方专制主义,具有“德意志特性”的独特道路。

在经历了拿破仑占领、1848年革命失败、俾斯麦的统一战争后,德国军队在德国文化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德国军国主义被看作是对德国文化的保护。

“一战”爆发后,许多德国教授自愿报名参军或到战地发表演讲,为参战的学生和士兵鼓气。

普朗克也不例外,他的两个儿子都上了前线,双胞胎女儿也到战地医院做护士。

像大多数德国人一样,普朗克相信德国军队会让战争在几个月之内结束。

战争虽然残酷,但却是“必要的恶”。

就连其长子卡尔在凡尔登战役中牺牲,他也认为是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在这种意义上,普朗克的签名应该是出于真心的表现。

如果他不签名,反倒是不合常理的。

惟一与其他学者不同的是,他认为,即使德国战胜,也要理性地对待邻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是必需的。

克拉拉是德国第一位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的女性,为反对其丈夫哈伯研究毒气弹,愤而自杀。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为德国科学鞠躬尽瘁普朗克在学术界的地位上升与德国的国力的上升正好同步。

尽管德意志第二帝国矛盾重重,但是它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正是在威廉二世时代,德国成了世界科技中心。

威廉二世一方面爱慕虚荣,炫耀武力,相信君权神授;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科学技术关乎德国国运。

国家的声望、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实力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首都柏林,科学研究受到极高的尊重,一大批著名学者被吸引到柏林来,创造了德国历史上的所谓“第二个天才年代”。

在这个过程当中,普朗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曾担任德国物理学会会长、威廉皇帝学会会长、普鲁士科学院院士、常务秘书以及柏林大学校长等重要职务,同时还承担了好几本重要期刊的主编工作。

随着普朗克在热动力学理论以及在热辐射理论方面的成功,他在科学界的声望达到了顶点,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重要的物理学家。

当“德国科学界的宰相”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在1894年去世后,普朗克成为柏林科学界的代表,甚至是整个德国科学共同体的代表。

出于爱国心和责任感,他勇敢地担当了这个重任。

他相信,现代科学能够得到最好的实现,并不仅仅取决于国家官僚机构承担相应的责任,作为科学家,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实现科学共同体的自主。

一直到1930年代初希特勒上台为止,普朗克对整个德国的科学研究政策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他希望自己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他的任务就是通过科学技术来让德国强盛。

“一战”结束后,德国科学机构的经费十分短缺。

作为德国科学界最有权威的人,普朗克向同事发出了“保存实力,继续工作”的号召。

1920年,普朗克、哈伯、施密特-奥特和能斯特等人发起成立了“德国科学紧急委员会”,负责筹集科学研究所需的经费。

在普朗克等人的积极运筹下,政府的资助大幅上升。

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德国工业界、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基金会赢得了大量资助,使德国科学活动的物质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保证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科学的继续发展。

在大部分德国学者还保持着狂热的战争精神,拒绝与国际科学界和解时,普朗克却早已恢复了与世界科学界的联系。

他与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保持沟通,向洛伦兹解释自己的处境。

他据理力争,保持科学院中外籍院士的身份。

1937年,普朗克顶住纳粹的压力,将以他命名的“普朗克奖章”授予了身为“雅利安人”,但对纳粹意识形态极为反感,主动离开德国的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

1938年,这一奖章还颁发给德国的敌对国——法国的物理学家德布罗意。

“二战”结束后,德国被英、法、美、苏四国占领。

1946年,在极其困难的转型时期,普朗克临危受命,再次担任英占区威廉皇帝学会的会长,参与拯救德国科学的活动。

普朗克孜孜不倦的工作,使他赢得了科学家们的普遍尊敬,他作为一个正直者的形象得以树立。

但通过下面的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普朗克的正直,基础是“德国利益优先”。

劝告爱因斯坦离开普鲁士科学院普朗克非常欣赏爱因斯坦。

正是在他和能斯特的运作之下,爱因斯坦才来到柏林,担任普鲁士科学院院士、柏林大学教授以及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

1920年代,当爱因斯坦遭受到反犹主义的攻击时,他挺身而出,为爱因斯坦说话。

当他听说爱因斯坦有可能离开德国时,心急如焚,劝说爱因斯坦一定要留下来,并想办法提高爱因斯坦的待遇。

1933年1月纳粹上台时,爱因斯坦正在美国巡回演讲。

3月10日,他发表了不回德国的声明,谴责纳粹的倒行逆施及反犹主义的暴行。

这样一来,在纳粹德国,爱因斯坦就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就连相对远离政治的普鲁士科学院,也认为他是一个危险分子,本想将他开除,但是爱因斯坦先递交了辞职书。

普朗克这时在南欧休假,他本来可以终止自己的休假回到柏林的,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任凭科学院亲纳粹的秘书海曼(Ernst Heymann)发表了一篇“义正词严”谴责爱因斯坦的公开信。

普朗克也觉得爱因斯坦在国外的言论伤害了德国的声誉。

他甚至觉得爱因斯坦的行为危及他在科学院的地位。

他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说,“您在公共场所的露面,给我们这些维护您的人带来了很大的不幸”。

他劝告爱因斯坦“放弃普鲁士公民身份并且离开科学院……将是您同科学院的关系体面结束和使您的朋友从不可想象的痛苦与悲伤中解脱出来的惟一办法”。

4月1日,在没有征求任何物理学家意见的情况下,科学院发表声明,说普鲁士科学院“对于爱因斯坦的离职,没有理由感到惋惜”。

普朗克最亲密的同事和学生、物理学家劳厄召集科学院特别全体会议,试图收回上述声明,但只有两名院士支持。

在劳厄的坚持下,科学院补发了一个声明,赞誉爱因斯坦是如同哥白尼和牛顿那样影响了人类思想进程的科学家。

但这已于事无补,后来纳粹政权强迫科学院将爱因斯坦除名。

普朗克后来试图缓和他和爱因斯坦之间的关系,写信给爱因斯坦加以解释:“无论我们的政治观点多么不同,我们的友谊将永不会改变。

”但他们之间的关系改变了。

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劳厄和普朗克的。

“劳厄是100%的高贵,而普朗克只有60%。

”哈伯虽然是犹太人,但研制毒气弹有功,在德国保住了职位。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为哈伯举办追思会但在“哈伯事件”上,普朗克却表现出了十足的勇气。

先是冒着惹怒元首的危险,直言上谏,拜见了希特勒,后来又敢于与政府对抗,冒险举办哈伯追思会。

1933年4月,《公务员重组法》公布之后,曾经为威廉二世研制化学武器的犹太科学家哈伯(Fritz Haber),因受一战退伍军人的“优待”,保留了职位。

但是教育部让哈伯开除自己的犹太同事。

1933年8月,哈伯选择了辞职。

他认为自己选择下属是按照其品质而不是出身来决定的。

为此,普朗克专门去拜访希特勒,为哈伯等人求情。

他非常期望纳粹政权能对威廉皇帝学会里面的犹太科学家宽容一些,但他无功而返。

1934年1月,哈伯在流亡瑞士时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年仅65岁。

1935年1月,在劳厄的鼓励下,普朗克决定冒险为哈伯举行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

尽管受到纳粹教育部长的阻碍,但普朗克决心已定,决定要隆重召开纪念大会。

普朗克最后宣告,“哈伯忠于我们,我们也应该忠于他”。

在普朗克看来,哈伯是为德国做过贡献的,德国应该对哈伯有所回报。

要知道,哈伯因研制毒气弹,并在伊普斯地区亲自指挥毒气战,“一战”后曾被当成战犯通缉。

其妻克拉拉·伊默瓦尔(Clara Immerwahr)就是因为不满哈伯在战争中的表现,与哈伯发生严重争吵后,用哈伯的手枪自杀的。

克拉拉是德国第一位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的女性,著名的女权主义运动先驱,和平主义者。

尽管迫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婚后只能待在家中,但她还是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专长,给大众普及化学知识,把哈伯的著作译成英文。

哈伯参与化学武器的研制,与她的和平主义信念格格不入。

她在公众场合说哈伯的做法是对“科学的误用”。

克拉拉死后第二天,哈伯就又奔赴东部前线指挥毒气战了。

普朗克顶着压力给这样一位人物开追思会,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正直是以“德国利益至高无上”为先行原则的。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为了保护德国科学,普朗克不得不与纳粹政权打交道,有时候他能获得一些小的成功,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无功而返。

普朗克不是一个勇敢的革命家,不会带头起来反抗纳粹政权。

当同事试图劝说普朗克参加反对开除犹太同事的抗议活动时,普朗克反而劝同事们要冷静行事。

尽管他反感纳粹政权,讨厌与纳粹人员打交道,但他毕生习惯于接受国家的权威。

喊“希特勒万岁”和行纳粹军礼,对他来讲并非随意,但为了德国科学的利益,他不得不这样做。

他屈从纳粹的压力,将犹太人和非雅利安人从威廉皇帝学会名单上除名。

在公开场合,他避免提及爱因斯坦的名字,尽管仍然提相对论。

随着纳粹的倒行逆施越来越严重,普朗克渐渐地与他们保持距离。

1937年,他被劝说辞去了威廉皇帝学会的主席职务。

由于他在科学界的崇高声望,在他80岁的时候,希特勒还是给他发来了祝贺信。

普朗克对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件深表同情,尽一切可能提供帮助。

但是对于纳粹德国的大政方针,没有表示出任何抗议。

他认识到希特勒的所作所为是在摧毁德国文化,可他却没有力量来改变这一切。

儿子参与反纳粹组织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普朗克的晚年生活其实是非常悲惨的。

小儿子埃尔温(Erwin)的死给他带来了“无以言表的悲伤”。

埃尔温是普朗克与第一任妻子所生的第四个孩子,曾担任过国务秘书。

希特勒上台后弃政从商。

1940年代早期,埃尔温开始同卡尔·格德勒(Carl Goerdeler)领导的保守抵抗组织接触,该组织试图刺杀希特勒,发动了“720政变”。

政变组织者将埃尔温的名字列入潜在的内阁成员名单中。

政变失败后,埃尔温就被捕了。

普朗克竭尽所能来挽救自己的儿子,他给希姆莱写了信,恳请希姆莱帮忙,但信寄出后如同石沉大海。

他又给希特勒写信:听到我儿子被“人民法庭”宣判死刑的消息,我惊呆了。

我再次请求您,我的元首,由于我在为祖国服务的成就所得到的承认,我确信,您能聆听我这个87岁老人的请求。

作为德国人民对我毕生工作——它已成为德国永恒的精神财产——的感谢,我恳求您放我儿子一命。

尽管在这两封信中,普朗克都提到了自己对德国科学的贡献,甚至用“德国永恒的精神财产”来形容,但在独裁者眼里,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

1945年1月23日,埃尔温被处绞刑。

普朗克永远也无法从这种悲痛中恢复过来。

普朗克的家在1944年被盟军所炸,所有藏书和书信都被烧毁。

他的晚年在贫穷和饥饿中度过。

正直者的困境普朗克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德国科学的悲剧。

当一个社会的精英阶层面对极权政府的暴行,为了各自的小利益而“集体失语”时,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当大量的优秀科学家被迫离开德国时,德国科学最为辉煌的时代就已经结束了。

德国科学的命运是如此紧密地与德国科学家自身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这是普朗克、海森伯,甚至是从未向纳粹妥协过的劳厄也没有想到的。

多年后,劳厄写信给迈特纳说:“我们知道不公平在四处蔓延,可是我们不想看到它,我们欺骗了自己,当我们为此付出代价的时候不应该感到惊讶。

”我们不怀疑普朗克身上具有一切所谓的“普鲁士优点”:真诚、正直、勤勉、保守、爱国等,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人类的尊严、对真理的忠诚,在威权统治下会遭到何等的威胁和破坏。

基于盲目的“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会遮盖一个睿智的人的双眼。

黑猩猩究竟有多聪明

爱因斯坦是在1922年得到了1921年的诺贝尔奖,而且由于诺贝尔奖委员会要求他在获奖演说时仅限于正式的授奖理由,而不得提到相对论。

以及爱因斯坦要到日本作学术演讲,没有出席12月的正式授奖典礼。

名人故事心得50字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

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

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

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

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

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

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

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

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

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

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

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

他也因此有些骄傲。

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

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

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

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

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

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

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

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

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

本片要说的,正是这个故事。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

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

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

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

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

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

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

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

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皇甫谧浪子回头》 皇甫谧,魏、晋年间人,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医学家。

皇甫谧小的时候玩劣异常,被村子里的人称为小霸王,一次,他将同窗受气包家的枣树的树皮铲掉,使得枣树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婶婶的教育下,皇甫谧终于浪子回头,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

-------------------------------------------------------------------------------- 第一小提琴手有一天,爱因斯担接到一封信。

信是这样写的:亲爱的教授:有一件急 事,第二小提琴手的丈夫想和你谈一谈。

这封信没有写地址,第二小提琴手又是谁呢

原来她就是比利时王后伊莉莎白,她在未 出嫁之前是巴伐利亚公主,是爱因斯坦的老乡和好友。

更确切地说她是爱因斯坦的音乐之 友。

爱因斯坦每次到比利时来都要拜访这位王后。

王后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她爱好科学、 文学,更喜欢小提琴。

她的生活朴素,思想开通,不摆架子,平易近人,比利时人都很爱戴 她。

不少人叫她为“红色的王后”。

有一次,比利时皇家的汽车奉命去火车站接爱因斯坦教授。

司机在头等车厢门口等着爱 因斯坦下车,可是等旅客都走光了也没有见到爱因斯坦的影子。

汽车司机只好空车回宫,向 王后报告说教授并没有来。

可是,过了半个小时,爱因斯担身穿一件旧雨衣,手拎着那把他最心爱的小提琴,来到 了王后避暑的夏宫。

原来爱因斯坦没有坐一等车,他坐的是三等车。

教授从来最喜欢坐三等 车,因为这样可以混在三等车的乘客中,避免被人认出来造成麻烦。

他从三等车厢下车之后,自由自在地走出了车站,边走边问路。

等走到王宫大厅的时 候,里面已经坐着三个人正在焦急地只等待着他——第一小提琴手了。

只要爱因斯坦一到, 四重奏就立刻开始。

爱因斯坦担当首席小提琴手。

王后陛下是第二小提琴手。

爱因斯坦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对音乐有很深的造 诣。

那末他是怎样开始学习音乐的呢

爱因斯坦的母亲波琳是一位具有文化修养的贤慧母亲。

她爱好音乐,并是爱因斯坦的音 乐启蒙老师。

有一次,母亲坐在钢琴前轻轻地弹着琴键,弹出的旋律就如潺潺的溪水。

一曲 结束,她回过头一看,小爱因斯坦正歪着脑袋听琴呢

他听得是那样的入迷。

年轻的妈妈感 到孩子有很强的音乐感。

她很高兴地对小爱因斯坦说:“瞧你一本正经的样子。

像个大学教 授模样

亲爱的小家伙。

怎么不说话呀

”小爱因斯坦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不答一句话。

那时他只有3岁。

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从6岁开始正式学习小提琴。

他那幼小的心灵就已经进 入到幽美的旋律之中。

传统的小提琴教授法并不是什么艺术的享受,而是艰苦的劳动和体 罚。

甚至一连几个小时进行反复的、机械的弓法练习和指法练习。

有时小阿尔伯特感到麻烦。

7年之后,他懂得了和声学和曲式学的数学结构。

他休会到演奏莫扎特作品的技巧和奥 妙。

琴弦和心弦一起共鸣了,他一生中的科学和艺术生涯也开始了。

爱因斯坦学习小提琴的技巧并不是通过正规的小提琴霍曼教程,而是通过莫扎特的奏鸣 曲来学习的。

他认为热爱就是最好的导师,从此他爱上了莫扎特。

小提琴也成了爱因斯坦科 学生涯中的终身伴侣和欢乐女神。

她为这位科学家驱散了忧郁和喧嚣,驱走了混乱和邪恶, 她为科学家增添了美丽与和谐。

小提琴参加科学论战每当荷兰莱顿大学特邀爱因斯坦去参加物理讨论会时,爱因斯坦总 爱住在他的朋友、大物理学家埃伦菲斯特家里。

爱因斯坦从柏林来到荷兰,从吵闹的都会来 到古老而幽静的小镇,实在感到清静和愉快。

当他听到四周大大小小的风车在悠然自得地随 风转动并唱出“伊伊呀呀”的歌声时,他心里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埃伦菲斯特的家里,小提琴也常常参加科学家们激烈的科学论战。

埃伦菲斯特和爱因 斯坦由于某个问题在激烈地争论着,埃伦菲斯特思路是那样的敏捷,那样的善于抓问题的本 质。

如果他发现爱因斯坦的话语中那怕有一点点漏洞,也会一下子抓住不放。

当然,爱因斯 坦也不是一个次手。

在唇枪舌战中争得面红耳赤时,他们就想休息一会。

埃伦菲斯特和普朗克都是出色的钢琴家。

爱因斯坦是一个小提琴家。

爱因斯坦在这两位 物理学家的伴奏下,拉出的小担琴旋律会增加许多特殊的光彩。

当他们的演奏正在进行的时候,爱因斯坦突然停下了。

他不拉了。

然后他把小提琴的弓 子用力地打击小提琴的琴弦,他的意思是让埃伦菲斯特停止钢琴伴奏。

爱因斯坦又开始了他 科学的独白。

埃伦菲斯特手伏在钢琴上细心地听着他的独白。

他犹如森林中的猎人,正在端 着猎枪等待着爱因斯坦的漏洞。

一但让他抓住漏洞,埃伦菲斯特将像猎人那样射出一排子 弹。

有时爱因斯坦的思想遇到障碍时,他就会着急地也走到钢琴前,用几个手指弹出一个清 澈的大和弦。

坚强而有力,反复地弹这三个和弦。

“镗

”爱因斯坦在敲“上帝”的大门。

又好象在向大自然发问:“怎——么 ——办

” 有时,弹着弹着,“上帝”的大门给他们两打开了。

这两个朋友从论战中又温和地相对 而笑了。

小提琴独奏音乐会1933年,希特勒把整个德国投入了灾难之中,德国难民特别是德国 的犹太人四处逃亡。

那时爱因斯坦刚好在美国的加里福尼亚。

3月10日,《纽约世界电讯 报》的记者来访问爱因斯坦。

第二天爱因斯坦来到纽约,见到了德国驻美国的领事。

领事对爱因斯坦说:“教授先 生,我看到了你昨天对《纽约世界电讯报》记者发表的谈话。

这个谈话使柏林受到震动。

你 打算怎么办

” “我没有什么打算

” “那你上哪儿去呢

” “不知道。

不过,不回德国了

”爱因斯坦坚决地回答。

“还是回德国好

”总领事在沙发上坐直了。

接着说:“现在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执 政,新政权对每一个德国公民都是公正的。

你的看法有片面性。

教授先生,我们知道你是无 辜的,德国政府不会对你怎么样。

” 这时,总领事的秘书走出了办公室,屋内只剩下爱因斯坦和领事。

领事脸上冷冰冰的神 气突然消失了,他向爱因斯坦挨过去,在耳旁低声说:“教授先生,现在我们可以以朋友的 身份讲几句话了。

你不回德国的决定是正确的。

可千万不能回德国去呀

你是世界上最著 名的犹太人,希特勒是世界上最狂热、最罪恶的反犹太主义者。

你一生倡导和平、民主、进 步,希特勒就是恨和平、民主、进步,你要是回德国,他们决不会放过你的。

他们会把你抓 到集中营里,吊起来殴打,然后拉着你的头发在马路上拖着走,那帮匪徒什么事都干得出 来

” 过了几天,爱因斯坦夫妇登上了一艘开往比利时的轮船。

爱因斯坦凭栏远望,他的心潮 犹如这大西洋上的汹涌波涛。

他决定在这艘巨轮上开一个小提琴独奏会,用自己的小提琴为 受迫害的犹太人募捐。

音乐会开始了。

他挥动着他那熟练的琴弓,小提琴指板上跳动着他那灵活的指头。

一会 儿是激烈的跳弓,一会儿是深沉的和弦,一会儿又是娇滴滴的揉弦,一会儿又是铿锵的斯特 卡特。

他的小提琴声随着大西洋的波涛而飘荡。

然而,此时又有谁知道,这是一个在研究相 对论之余练出来的小提琴家

在捷克的一次讲演会上1921年,爱因斯坦被捷克人邀请来到首都布拉格。

这个地方对 爱因斯坦来说是旧地重来。

阔别多年的布拉格已变成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首都。

在布拉格大学的物理实验室内,并列地挂着牛顿和爱因斯坦的肖像。

大学生们看到每天 墙上挂着的肖像里的人物能够出现在自己身旁,真感到无比的荣幸。

这天下午,爱因斯坦作关于相对论的讲演。

爱因斯坦滔滔不绝地讲着,什么长度和质量 是随着速度可变化的,能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时间和空间的弯曲呀等等。

会场里鸦雀无 声,但实际上没有几个能听懂。

不过每个听众认为,能和爱因斯坦同在一个大厅里,这是自 己的经历上永远难以忘怀的时刻。

讲演完了之后举行招待会。

轮到爱因斯坦讲话了:“先生们

今天我已经讲过很多关于 相对论的话了。

现在我给大家演奏一段小提琴名曲

这样也许比较好懂一些。

或者更有趣一 些。

” 在这个正在讨论二十世纪先进科学的讨论会上,这位大物理学家用自己的手指奏出了协 调的古典乐曲,与会者意外地获得了一种别有风味的享受。

他的演奏获得了一阵又一阵的热 烈掌声

6250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