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论语每章读后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论语每章读后感

论语前5章的读后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yùn),不亦君子乎

”是的第一篇,而本章是学而的第1章。

对于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篇的中心思想,也关系到能否抓住整部的中心思想。

这一点,等我们研究完整部大家就知道了。

古今注解在此处有较大分歧。

一般认为孔子是说人生有三乐:所学的知识经常去复习,是学习之乐。

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是交友之乐。

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恼火,是君子之乐。

可生活告诉我们,读过的书再看第二遍,乐从何来

学海无涯而人生有限,如果学了一点知识便反复复习,既无趣又无益,哪里还有时间广泛涉猎

朋友来了高兴是不错,可也挺麻烦,担心对朋友照顾不周,乐从何来

受人误解多令人恼火,乐又从何来

我不能赞同“三乐”的解释。

首先这是孔子说的一段完整的话,不是随意拼凑起来的,应该是要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果理解为“学习之乐、交友之乐、君子之乐”,三者之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这样的情况在《论语》其他章节还没有出现过。

先生认为,“学而时习之”是“学习要经常见习”,“有朋友自远方来”的远方指时间上的“远”,即后人中的知己。

这样理解整章的意思也是零碎而无主旨的。

其次,将“三乐”作为“学而”的开篇,比较莫名其妙,跟“学习”不搭界。

其三,从句子的解释看,“学”理解为以前学过的知识,很勉强,似乎只是为了配合后面的“习”要解释为“复习”而生硬配套的。

“学”在句首,是个主语,既可作“学过的知识”解,也可作“学问、主张、学术”解。

“时”既可解释为时常,也可解释为时代、时世。

“习”可理解为复习,但古字却是见习、演习、实习的意思。

如“习礼乐”、“习射”等。

“朋”在过去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将朋作“凤”的古字,“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朋为朋党字。

”可见朋字是因追从万鸟之王而延伸出来的,更见其“追随”本意。

“来”则有归附、认同的含义。

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再说说“君子”。

君未必指国君,而是受人尊敬的人,可以理解为领导、官员、长者等道德之士。

以前将《论语》定义为封建王权的捍卫者,“君”是罪行之一,其实是冤枉了。

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我们是否也要把中药理论定为封建王权的捍卫者

君就算指代国君的意思,也不见得就在捍卫封建王朝的君主制度。

总统、首相、主席、国王等等称呼,今天依然存在,这也是政治制度演变而不离其宗的明证。

至于其他更多的内容,诸“君”要细读《论语》,自然知晓。

所以,本章可解释为: 孔子说:“学术主张能被时代所接受,付诸实践,不是件欣慰的事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亲近,大家互相切磋,不是件高兴的事吗

即使别人都不理解我,也不心存怨恨,不也是君子风范吗

” 这样就非常清楚了,本章开宗明义,孔子是用三句话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学问能为时代所用,利益这个时代,当然很好。

不能影响时代,能被别人接受使之获益,也很好。

纵然没人理解,为学也可以让自己变成谦谦君子,改变气质。

细细分析“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这并非简单排列的“三乐”,而是有层次感的:欣慰、高兴、不怨天尤人。

是教我们摆正为学的心态:立大志、发大愿,坚持学以致用。

论语八则选一则写读后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的读后感;》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

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

小学学古诗时,其中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给出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想之愁我难以入眠。

可是我发现:枫树“性恶湿”,不宜生长在江边。

我又查阅了一下,发现“江枫”还有一种说法为:“江边的枫树”且当时就有一座桥名曰“枫桥”。

因此,我认为江枫应采取第二种解释。

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说:“现在大多采用第一种解释,而且这两种说法处于争论之间,还是选择第一种更为妥当。

”老师还夸我善于思考、探究呢

既然“学而思”如此有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

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

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感悟第一章的300字读后,感

《论语》一共有二十篇,但没有分章节,如果您问的是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内容,我感觉孔子的这几句话的前面都应当加上如果两个字才是完整的,即如果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如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如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这段话解释为:如果能够做到经常回归总结所学过的东西,岂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情

如果有志向相同、志趣相投的人自远方而来,难道不应当以乐礼相待吗

如果能够做到不因为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而不高兴,那不是很具有君子风范吗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几句话不是孔子对现实情况的叙述,而是对于希望的假设。

孔子希望他的学生、同事和朋友们都能够学而时习之,甚至还可能也是对自己的自勉。

希望大家能够将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去学习,去温故知新。

当然,从事物的另一方面去看,学习对于常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甚至可能很痛苦,可能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啦

论语学而篇第二章感悟

的是,有子曰“其为人也而好犯上者,鲜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一段吧

本质善良的人是不会做恶的,不会做恶也不会作乱。

所谓仁就是善良的本质。

这里强调做人的根本,因为解决了做人问题,做事问题会迎刃而解。

那么做人的根本是什么呢

就是孝、悌、信、爱、仁,所以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十则每一句的感悟

第一句:学习的方法、乐趣以及做人的态度好的话可以让自己更加愉快。

第二句: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的修养,要反省自己的行为。

第三句:学习时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在温习旧的知识时就有新的发现。

第四句:学习和思考都很重要,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句: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句: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

第七句: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可以给自己做老师的人。

第八句:有抱负、有志向的人必须胸怀宽广、意志坚强,这样才能接受重任,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第九句: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经受严峻的考验,不随俗流,保持节操,而不同于一些见利忘义、无骨气的小人。

第十句:不要把自己不会做的,交给别人做,要为他人着想。

我打出来!手都酸死了

论语每则感悟500字

《论语》读后感500字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

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

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

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

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

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

(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

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

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

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

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

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

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

当然,这是读书的高境界。

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

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

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

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论语》读后感500字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

在学习了半个学期的《中华元典导读》课和阅读了《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

《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语十二章 读后感300字

本学期老师组织我们读《论语》。

学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老师一遍遍在课堂上讲解所谓何意,我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想不通这古人好好的话干嘛要说成这样,在我眼里,古人的经典文章一直是深奥难懂。

课间随意翻阅书本,不觉被里面的内容牢牢吸引了,这本书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难懂,论语中的经典话语加上一个个小故事,变得生动形象,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每当夜晚难以入眠时,我便捧着它细细品味,细读之中,也读出了一点点自己的心得.为人之道,贵在真诚.自懂事以来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处世圆滑,左右逢缘;有些人巧舌如簧,善于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朴实;有些人刻苦兢业,舍已为公;有些人无为颓废,胸无大志.这些类型,我觉得都和自己对不上号,我自己却是挺喜欢真实,不太会耍弄心机,也不善于推卸任务,也许源于老师对我的教导:做一个真诚的人.真诚是搞好人际关系的良方,与人交往,不虚伪,不矫饰,真诚地面对每一个人,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想他人也会热情地接受你.这本书还一直放在我的床头,有些故事我还没有细细地读完,不过我想我会挤出时间去细品的,看着书柜里长年作为装饰品的书籍,我很惭愧,没把书当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会重新去认识它们,就像《论语》里说的,为人之道,贵在真诚。

读《论语》的感悟 80字

【第1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启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第2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

【启示】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第3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

【启示】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4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

【启示】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第5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启示】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

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这则讲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

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

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

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第6句】: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启示】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达道的,就是颜回,所以叫“复圣”。

颜回这个人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都做到。

因为他“三月不违仁”,就是争呢,也“不违仁”;贪,也“不违仁”;求,也“不违仁”;自私,也“不违仁”;自利,也“不违仁”。

他是丝毫的自私心也没有,随遇而安,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真是安贫乐道

【第7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2] 》

【启示】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

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第8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启示】说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不道义而得到的富贵是不好的

【第9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启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第10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启示】”对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统的解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优,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第11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启示】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第12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启示】这则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几个要求。

丰富的知识,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

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6959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