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家风传承的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家规家训感悟与收获200字左右

最近,纪录片《家风》上下集在央视播出之后,引发了人们广泛关注。

这部纪录片夹叙夹议,巧妙地将名物典故、风土人情和现代教育融为一体,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时代的公民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益的借鉴。

观众若悉心品味《家风》的文化内涵,逐步感受从“孕育”到“传承”的生命气息,反求诸己,躬身践行,自可提升人生境界。

儒家讲求修身之道,是活泼泼的富有生活色彩的“百姓日用之道” ,而不是虚无缥缈、莫可名状的谈玄说妙。

《家风》上集以“孕育”作为题目,向观众讲述《曾国藩家书》中的平实道理,采用类似山水画中的“平远”透视法,突出儒家圣贤终身坚持不懈的“自得”工夫。

士人君子修身力行,务求平实,切忌好高骛远。

无论富足安康,还是颠沛流离,士人君子都要尊道而行。

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 《孟子·离娄下》 )诚如片中陈述的那样,曾国藩教育子侄家人,从不诱以功名利禄,而是告诫大家掌握生存技能,磨砺意志,学以明理,报效国家。

传统社会孕育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曾国藩在耕读传家的文化氛围里洞察到“万物并育而不害”的勃勃生机,在乡野村夫的生产活动中体会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深刻涵义。

从孔子“多能鄙事”到汉儒躬耕自养,从吴与弼“手自簸谷”到颜元“甘艰苦劳动” ,再到曾国藩写信敦促家人种蔬养鱼养猪,儒家文化一直在“平实”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诚信经营,铸就高尚情操。

宋明以来, “尊德性”与百姓日用紧密结合,产生了能够满足当时社会需求的民间儒学。

民间儒者一方面能够信守儒学的真精神和真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密切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不失时机地阐发儒家的道义进而满足普通民众的精神需求。

民间儒学构成了增进民族心理认同和公共生活规则的基础。

由此产生了一大批身份普通、德行卓越的平民儒者。

良知当下呈现,自利利他,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时至今日,许多普通人依然记得“君子以成德为行” 、“圣人可学可至” 、 “人无信不立”等古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圣贤品格。

《家风》下集中讲述了重庆市江津区中山古镇“方家药铺九龄堂”的职业操守,扶危济困,施药救人,诚信经营,惠及邻里。

方联海是方家药铺第十二代传人,身上担荷着悬壶济世、童叟无欺的家业。

纵览古今,无论是大宅门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还是川黔交界的禁售发水米的碑文,无不展示诚信经营的恒久魅力。

忠孝传家久。

《家风》下集以“传承”作为题目,通过采访社会贤达、收集名人轶事、探求社会治理的古老智慧,引导人们传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片中的亮点之一就是京剧谭门第七代人物谭正岩的讲述,他提到祖上以“百行孝为先”作为训诫后人的格言警句,培养儿孙的规矩意识,从生活细节入手,做一个有“家德”的人。

长辈抚养晚辈,晚辈回报长辈。

人伦情怀萦绕其间,无法割舍。

孝道,不仅要求奉养长辈,而且强调尊敬长辈。

从个体的心灵感受而言,孝道要求道德主体的反省与自觉,为孝行提供真切的心理支撑,而不能将孝行流于形式,即所谓“忠者,其孝之本与

” (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 )古人将这里的“忠”解释为“敬” 。

敬是孝的根本。

真正的孝应当是孝敬。

片中,谭孝曾带领谭正岩等人去看望谭元寿,接受家族传统的熏陶—— “孝和义,于家表现为相亲相爱,尊老爱幼,于国那就是报效祖国,国比天大” 。

两千多年来,士人君子“移孝为忠” ,使得家庭家族这个“小家”与国家兴亡这个“大家”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开明的统治者“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将家庭伦理延伸到国家治理技艺,早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共识。

今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我们应当继承其中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有益成分,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促进文化综合创新。

廉洁奉公,警示后人。

古人遵行孝道,旨在维系家庭伦理。

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中, “熟人社会”势必要求广大成员廉洁奉公,更好地维护家族和国家的利益。

毋庸讳言,古人遵循“学而优则仕”的教诲,认为跻身仕途可以光耀门楣。

然而古人更看到贪污腐化的巨大危害,主张“临财毋苟得” ,反对唯利是图;主张“以义制利” ,反对见利忘义;“以财发身” ,反对为富不仁,贿赂营私。

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士人君子信奉“富润屋,德润身”的准则,当面对个体之利与个体之义发生冲突时,理应成全后者。

正如孔子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 《论语·述而》 )清末名臣曾国藩为教育后代,将其在双峰荷叶堂所建的住宅命名为“八本堂” ,教导子女“居官以不要钱为本” 。

传承家风,挺立道德主体,求名当求万世名,计利当计天下利。

片中列举了吴越王钱镠的后人如何在《钱氏家训》的感召下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仅在宋朝就出现了三百五十名进士,近代以来在五十多个国家有将近两百位院士。

家训犹如祖宅珍宝,亘古弥珍。

在传统社会中,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传承延续的美好风尚。

它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

在探寻中国历史和社会治理的演进轨迹时,我们不难发现,家风的孕育和传承,不仅可以为个人的健康成长提供切实保障,更能促成一个家庭、家族甚至地区的持续繁荣。

家风不同于宗教诫命和国家法律。

它不必借助强力手段,就能达到善世化俗的效果。

今天,我们更应正视理解“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时代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制度保证。

“家风”是“人文化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云: “上所化曰风,下所习为俗” 。

“风俗”不是强制灌输,而是引领时尚,开启风气。

曾国藩有言: “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这也正是《家风》这部纪录片引发强烈反响的根源所在。

听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立家训家风家教报告会,有什么收获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小抓起,需要拓宽渠道和途径,丰富载体,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自觉践行。

家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内含丰富的道德素质教育和价值观培育的内容,理应成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其得以践行的重要载体。

一、家风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简单说来,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

作为传统道德教育最基本的方式,家庭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修身,而这样的目标要求并不是简单的灌输,更通过包括家风在内的道德文化形式实现对人的熏陶感染。

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大汉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大汉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大汉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大汉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华夏传统文化之所以发挥这么强大的作用,除了本身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还在于汉文化实现了民族性与大众化的统一,尤其体现在价值观层面实现了家、国、天下的统一,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延续下来的家庭教育,其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最基本的修身要求,也有社会道德规范的承续,还有主流价值观的传承,积极因素与消极影响同在,需要批判继承。

尽管封建社会结束已有100余年,但家风传承道德文化的作用却没有也不能随着封建文化的逐步消失而被消弭,而应该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而更新为传承新文化,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宣扬和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事实上,中国大多数家庭实际上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也就是勤俭、节约、好学、上进……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诗礼传家的内涵会随时代变化,但核心价值不改。

社会在变,家风也是在与时俱进,更加开放、自由、健康、向上。

在已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现代社会,弘扬好的传统家风家教可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

二、家风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重要载体的优势以家风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如下优势:首先,它能够克服价值观教育“见理论不见人”的弊端,真正将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了根本,以他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育为出发点,容易使之在熏陶感染中接受教育,引起共鸣。

其次,以家风作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价值观教育形象生动,富有感染性和启发性。

虽然目前我们看到有个别家庭存在家风不正的问题,但是,绝大部分家庭都很好地承续了优良的家庭美德,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家庭风尚,尤其一些平实而又富有感染力的家训,成为子女成长发展、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互助的重要精神食粮,这样的家风中渗透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自然很有感染力、亲和力和启发性。

最后,以家风为载体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克服价值观理解和教育上的“断层”问题,实现其延续性和持久性。

一方面,近年来,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过程中,还不时看到有人在理解核心价值观内容上的偏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分割开来,这不利于宣传教育的深入;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在现实家庭教育中,祖辈、父辈和子女之间往往在一些价值观念上存在不小的差异,这有客观必然性,但是,这种状况的存在也带来互相的不理解甚至激烈冲突,特别对青少年一代而言,家庭责任感淡漠、啃老等现象的存在,不能不说与家风熏陶教育感染力的弱化有一定关系。

因此,通过突出家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其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能增强不同辈际之间的理解,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重要基础。

三、以家风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2024年底,中 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下称《意见》,新华社 2024年12月23日),这是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落实。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不仅强调要从小抓起,要拓宽途径,而且明确提出要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

这些年,我们看到这样两方面的事实:一方面是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先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等等;

好家教,好家风,好家训的作文。

1000字左右

家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状况不社会文明的,而且可以影响和社会风气,营造社会新风尚。

所以,良好家风的构建与传承不是小事私事,好的家风利家利民利国,相反则害己害人害社会。

  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良好家风因背景各异,也各有千秋:或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或克勤克俭,常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之念,靠勤奋兴家聚业,讲节约精打细算;或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诚信待人。

以上种种,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良好家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应该加强教育,反复训练,注重养成,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一则要有意识的去培育养成。

要明白代代相传的不仅是家财和地位,更应该有内涵和精神。

把老一辈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风接续下来、传递下去,是造福当代、惠及后人的大事,接力棒在手,我自有责任,让良好家风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二则要在家庭中营造崇尚学习的气氛。

古人讲,“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知书才能明礼,学习就能升华。

要让家里多一分书香气,茶余饭后,看看书,读读报,谈天论事,让家人从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启迪。

当然,家庭的学习不同于组织,不需要有计划的开展什么活动,但培养家人的读书情趣,在悠静的家庭环境里畅游书海,总能给人心情恬淡的意境,使人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三则长者要做好传与带。

家长是塑造孩子的无形力量,耳濡目染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你的穿戴、举止、观点、接人待物等,无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的道德应当人人都明白。

  四则要创造和谐文明的家庭环境。

居家里外,干净、明亮、整洁、有序。

去朋友家串门,有的家庭还很注意家风家教文化,悬挂着激励感人的家训格言,如“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天宽地莫若宽以待人”、“敦行致远,吃亏是福”、“家和万事兴”等等,让人置身其中,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一种清新雅致的感受油然而生。

  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触里,谆谆诱导,亲切教诲,热情鼓励,严格要求,无不影响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并且影响到邻里和社会。

让大家都来关注家庭文明建设,给社会留下一片和谐、一片温馨。

古代家风故事

清朝学者张澍在其《姓氏寻源》中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寻根是人类的天性,寻根意识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思潮之一。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想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寻求济世安邦的良策与先进文化之根源。

姓氏寻根,可以说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文化认同,是人性寻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中华的姓氏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一直持续发展的文化,这种悠久、有序、完整的文化现象,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奇迹,更是我们民族独有的宝贵遗产。

正是由于姓氏的延续性,中华文明的脉络才能够贯穿古今,成为一部连续不断的编年史,并使我们至今还可以通过各类生动的载体,充分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据中国历史文献记载及现代考古成果证实,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是中华文化、文明的缔造者。

这些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他们生活过的地方留有文化遗存、原生态民族文化、习俗和宗祠性纪念建筑。

正是这些遗存与文化习俗,为中华各民族的节庆活动提供了历史人文背景和深层文化内涵,昭示了中华各族人民是同祖、同源、同血统、同质文化分支发展的兄弟姐妹。

  中华民族的诞生,始于三皇第一皇燧人氏命风姓,由人皇伏羲继承,分衍出历代祖先和各姓。

中华万姓始于风姓十部,宋代五百姓和当代百家大姓,都由此而来。

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通过寻根问祖,可以比较直观地在中华祖先生活过的地方穿越历史时空,体悟祖先的历史勋业,并激励人们再创历史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全球华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寻根情结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姓氏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而深广,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文献学、遗传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生动而具体地反映着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演进、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中外交流以及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发展与变革。

中华姓氏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文化。

我国的姓、名、字、号之学,有着极为丰富广博的内涵,它所反映的是56个民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发展,所记录下的是中华先祖相互学习、交流的轨迹。

早在甲骨文诞生之前的上古时期,中华先祖就以“正姓氏,制嫁娶”为基础,以“对偶婚”的出现为标志,利用图腾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形式作为符号,来区分家族与家族之间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彻底告别野蛮与愚昧,在人类历史上率先步入人文时代。

  千枝一本,万姓同源,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所谓“寻根”,就是人们以姓氏为纽带所进行的文化寻源。

今天,华人已经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迄今世界上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族裔,全球华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寻根情结:自己的姓氏源自何时何地,本原始祖和得姓始祖究竟是谁,自己的家族经历了怎样的繁衍变迁,有着多少值得传承的家风美德

对于我们这些‘龙的传人’来说,寻根归宗意识更甚于世界其他民族,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是血浓于水的最至诚的精神归宿。

那种流淌自祖先血管中的神秘力量,建立起一种强大的心理凝聚,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再创辉煌的源动力

8069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