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带儿女乘游轮的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形容邮轮的句子有哪些

记忆里林(散文)人啊,越是思念某个地方地方的轮廓就越是明晰,地思念得久了,水就会闯入梦中去,教人不得安寝。

还是2004年初冬,我去了桂林,不知不觉中已隔了两个春夏了,而桂林的美景却在记忆里日渐明朗起来,那山顶平断,重重叠叠的叠彩山,那江山如画,美不胜收的伏波山,那平地拔起,孤峰挺立的独秀峰,还有那如诗如画的芦笛岩溶洞,如梦如幻的漓江水……时时于月朗风静之夜敲响梦的门铃,于是,记忆的闸门就随着门铃的响声慢慢打开了。

还记得那些年,一首“我想去桂林”不知唱透了多少人的心,但我对于桂林的认识,缘于读了著名诗人贺敬之的那首名诗《桂林山水歌》:“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竟然想不到在我走上工作岗位还不到半年时光里,我就有幸走进了诗人笔下的桂林,心情固然是道不完的兴奋。

车到桂林城后,我们便径直朝着漓江走了去。

漓江象一条绿色的绸带,蜿蜒于峭拔碧翠的群峰之间。

特别是从桂林至阳朔的40里水程,青峰夹岸,碧水回环,群峰倒影。

沿途的象山.穿山.塔山.斗鸡山.冠岩.杨堤.浪石.画山.黄布滩.兴坪.碧莲峰等胜景,一个接一个,真是百里江流千幅画,游人尽在画图间。

我们踏上了那缓缓划动的游轮,在清可见底的漓江上享受着奇山秀水带给人的乐趣。

漓江河畔,一簇簇凤尾竹沿着江岸生长,一群群鸭子在江边嬉戏,一个渔夫和一群鸬鹚坐在竹排上,静静地观望着滚滚而去的江水,时不时的在竹林中出现一两座壮家小楼,几个壮族少女手挎着盛满衣服的竹篮,从小楼走出来,朝着漓江岸边走去。

漓江河畔的壮族儿女,恐怕是前生就得了上天恩赐,生下来就生活在这美丽的这画图中,不过像我这样匆匆而过的游客,恐怕也是前生就修得的福气,方才得以享受那“人在画中游”的美感呢。

数小时的江上漂游后,船就抵达了桂林阳朔。

阳朔是桂林市南边的一个小县城,风光秀美有“小桂林”之称,更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

”的美誉。

在阳朔,在阳朔,西街是必逛不可的。

在西街,商店、酒吧、照相馆,一应俱全,而门牌和菜单广告都是外文书写的。

大鼻子深眼睛的外国朋友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的四下坐着,恍惚间让人觉得似乎身处异国他乡。

那些老房子,酒吧,特色小店,粗布衣服、工艺品、闲着没事的老外……是西街的主要构件。

西街的商品特贵,而且那些外国商人不比咱中国人,生意做得特精明,同行的朋友们都懒得去逛街了,于是我一个人在西街晃荡了一个半夜,方草草归了旅馆,免得同伴们担心呢。

次日,我们又乘车返回桂林城,游览了位于城区的象鼻山、独秀峰、七星岩、叠彩山、芦笛岩、甑皮岩遗址等美丽景点。

象鼻山在市内桃花江和漓江汇流处。

山状似巨象伸鼻吸水,远看近观,都很逼真,故此得名。

西麓有登山盘曲山道通山顶,山顶平展,有明代建筑的实心砖塔,塔身为圆形宝瓶式。

塔的两层基座正面嵌有普贤菩萨像,故名普贤塔。

山下有水月洞,是由象鼻与象身形成的圆洞。

江水贯流,可通小舟。

每当明月之夜,看水月洞侧影,酷似皎月浮江。

象鼻山有历代石刻文物50多件。

独秀峰位于市中心。

它拔地而起,孤峰矗立,陡峭高峻,气势雄伟,故有“南天一柱”之称。

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刘宋时,在桂林做太守的诗人颜延之,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诗句,独秀峰因此得名。

每逢朝阳.晚霞照耀时,独秀峰似披上紫袍金带一般,故又名紫金山。

从西麓上山,共306级达山顶南天门,纵目眺望,峰林四立,云山重迭,桂林全城浮现眼底。

七星岩在市区东边。

岩洞分上.中.下三层。

上层高出中层8~12米;下层为现代地下河,距中层洞底10~15米,常年有水,目前仍在发育中。

现在开放游览的是中层,景物最丰富,各种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景色,酷似一条串珠状的地下画廊。

岩洞游程800多米,最宽处43米,最高处27米,洞内温度常年在20℃左右。

6世纪以前的水经注就有七星岩的记载,隋唐时已成为游览胜地。

留有不少题刻诗文。

叠彩山横列于市区偏北,只见那山石层层横断重重相迭,如堆叠的彩缎,或许其因此而得名叠彩山罢。

叠彩山包括四望山.于越山和仙鹤.明月两峰,上面建有于越阁.叠彩楼.仰止堂.一拳亭.叠彩亭.望江亭.拿云亭等。

山南麓有登山古道,林木茂盛。

登于越阁了望漓江景色,历历在目。

风洞是叠彩山最奇特之处,它南北对穿,中间狭小,仅能通人,前后则开敞为厅,四季清风习习,清幽别致。

明月峰顶,景色迷人,伫立于此,俯视全城,极目千里。

叠彩山上多石刻,著名的有唐代元晦的叠彩山记和四望山记,宋代朱颜的访叠彩岩诗,李秉绶的兰竹画,瞿式耜和张同敞的成仁碑以及浩气诗,还有唐宋的摩崖造像等。

芦笛岩在西北郊光明山,距市区6公里。

整个洞深240米,岩洞萦回曲折,雄奇瑰丽,游程约500米。

洞内由大量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组成千姿百态的景物,有似彩霞.罗帐.森林;有似宝塔.云台.山城;有似游龙.雄狮.雪人。

这个神奇美丽的岩洞,被人称赞为“大自然艺术宫”。

芦笛岩内保存着唐代以来的壁书77则,都是用墨笔在洞壁上书写的题名纪游,最早的是唐贞观八年,至今已历时一千一百多年了,而今墨迹仍可辨认。

这些墨迹为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提供了资料。

1959年后,修建了各种服务设施,为游客寻奇探胜。

甑皮岩遗址在南郊,离市中心10公里。

这是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穴居遗址。

这个洞穴遗址的中央是火塘.灰坑,可能是先民们煮食.取暖.议事的地方。

在火塘.灰坑的周围,有三十余具人体骨骸,其中有母子合葬,有男女老少相互贴近的丛葬。

这些葬式却是特殊的“曲肢蹲葬”,如同胎儿蜷曲,反映了太古人类那种投胎转世,死而复生的原始信仰。

穴居出土遗物中,有不少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

直到夜幕降临街灯初上之时,我们方驱车返回了城市闹区,找了一座位于江滨的宾馆歇脚。

而夜空下的桂林市,华灯高照,游人如织,更显别样风情。

坐在宾馆的茶楼上,细细地品着茶,听着音乐,看着那隔岸的美丽风光,像流动的梦,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和五光十色的街景,以及那多彩的夜空,教人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个多彩桂林跳动的脉搏。

在桂林市区歇了一夜后,便于次日匆匆驱车走往广西柳州逗了一圈便回了贵阳,这样一别,时间竟然又将近相去两年矣,但桂林山水,却是历历在目啊

散文]难忘,桂林在桂林这个地方呆了四年,转眼就要离开它,或许是永别。

虽然心里感觉它不是一个可适合成就事业的地方,但确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天堂。

或许我们对于它的美丽太熟悉了吧,就仿佛看久了,厌腻了。

或许只有我们到了世界上其他的地方,我们才会重新发现它的美,留恋它的美。

但,那份美已经只能珍藏在记忆中,渐渐褪去往昔的色彩,最后只能是一幕幕黑白的画面。

不忍心就这样离它而去,于是,心中很想可以用数码相机把它的美丽永远的珍藏下来,留恋永远吧。

我爱桂林的山山水水,它陶冶了人无限的情操,萌生了涓涓诗情。

如果有个500万像素的数码摄像机,可以将它的美尽收眼底。

即使时光变迁,即使岁月老去,我依旧可以哆哆嗦嗦的从抽屉里翻出它们,回忆这段在桂林的大学岁月,那是天堂一般美丽的地方,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段恋情诞生的地方。

这在我的生命中将会永远珍藏。

忘不了,桂林那潮湿的天气,就仿佛女孩子瑟瑟的哭泣,润润的模糊了视线,天地间蒙胧的聚合在一起,眼前一颗颗晶莹的水滴从灰色的瓦片上滴落下来,砸在石板上,溅起一片水雾。

行人们各色的雨伞在雨雾中涌动着,桥头的栏杆光滑锃亮,一栋栋广西特有的楼阁,默默矗立在雨水中,沐浴着。

忘不了,盛夏里,烈日当头的暴晒,每个人都在四处躲避着阳光,地上白花花的耀眼,所有的一切仿佛都会在这里窒息。

经历了中午的酷热,人间的水分变做了蒸汽,升到了天上,于是下午,一片乌云骤起,狂风大作,苦了许久的万物终于得到了一时酣畅。

大雨瓢泼坠落,冲刷着大地。

雨水开始落地的瞬间,孕育了半天的地热依旧那么炽烈。

这种景象就像铁匠们把冰水泼在了刚出炉的铁器上,于是只觉一阵烟雾,雨水又蒸发到了半空中。

忘不了,秋季漫山遍野的稻花香。

青山的臂弯中,一层层梯田,黄的绚烂夺目。

人们燃烧了剩下的秸秆,一股股袅袅的白烟,便在空气中慢慢的上升,翩翩起舞,最后扩散到遥远的地方。

在桂林的山中,时时可以看到它们悬浮在半空,把远处的山峰点缀得就像一幅大意的山水国画,蒙胧而缥缈,神秘而悠远。

忘不了,大一那年,经历了今生意义最不同的一场雪。

那是在南国,在桂林盼了十几年才降临的瑞雪啊。

虽然短暂,但却已经把桂林打扮的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没想到,在桂林这般娇羞的青山绿水间,依旧可以看到北国壮阔的景象。

那天,每个人都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四处玩起了雪,追逐嬉戏。

处在天堂,每天感受着它的美。

将离去,实在不忍心让它流逝在岁月的背影里。

于是,一阵念头萌动,我便想起了应该有个数码照相机,带着它走遍桂林的山山水水,让那快门闪动的瞬间,永恒纪录下这份不朽的美丽吧。

希望可发到网上

谢谢了。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的优美语句有哪些

法律并没有规定。

爷爷奶奶当然有权拒绝“带”孙子。

“带孙子”,应该是该“孙子”的父母应尽的义务。

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父母有抚养子女的责任。

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爷爷奶奶必须承担“带”孙子的义务。

在家庭中,爷爷奶奶带孙子是出于亲情而并非是法定的义务,如果爷爷奶奶身体不适或出自于不愿意,作为儿子媳妇一辈,本就不应抱怨。

如果爷爷奶奶肯带孙子,作为儿女的更应感恩戴德。

记住一句话:百事孝为先。

游子思乡的故事和名言

乘游轮游览三峡风光时,曾去长江岸边的名山鬼城酆都一游。

在天子殿旁的悬崖边,我见到了那久负胜名的“望乡台”。

传说人死后,“一天不吃人间饭,两天就过阴阳界,三天到达望乡台,望见亲人哭哀哀”。

望乡台是亡魂们最后一次向阳世亲人告别的地方,也是最后一次见到故乡的机会。

传说中的阴间望乡台建造得甚为奇特,上宽下窄,面如弓背,背如弓弦平列,除了一条石级小路外,其余尽是刀山剑树,十分险峻。

无论鬼魂们的家乡在何处,站在上面,都可一览无遗,鬼魂们甚至还能看到亲人们守灵时的哀容,以及今后的生活。

望乡台上传出的鬼魂们的凄惨哭声,就连铁面无私的判官钟馗和主宰阴司的阎罗王听了都难免触动恻隐之心。

而现在游客们看到的望乡台,是1985年名山区修复时重建的一座两楼一底,有着重檐四翘角之顶的新式望乡台,楼台高二十余米,台上配置有现代的望远镜,登台俯瞰,江城全貌和沿江景物尽收眼底。

游人们兴致勃勃地在台上观赏风景,笑容满面地拍照留念。

毕竟是阴阳两隔,阳世的游人们大多是循着民间传说来此看古迹玩乐的,哪会真在意那阴间的鬼魂望乡思乡的悲切呢

回国探亲顺带旅游的我当然也是这些普通游客中的一员。

然而,当我看见“望乡台”三个字的那一刹那间,心中忽然一动,又一痛,泪水顿时盈满眼眶。

哦,我虽不是鬼魂,却是个漂泊异国他乡多年的游子,我,还有和我一样的海外游子们,哪个的心中不都是高耸着一座类似的“望乡台”呢

我向来自称是属于家乡观念淡薄的一族,也曾经特别欣赏“无产者四海为家”的豪言壮语。

孩提时跟随父母搬过多次家,从市镇到乡村,从乡村到城市,几番变化;少年时住校读书已算一半离家,但还是恨不能立马全部脱离父母的卵翼出去闯荡,见识世界;青年时果然如愿以偿,背负行装告别父母出外远游,又从城里到乡下,从乡村到城市,从南方到中原,再到北方。

一步步,越走越远;一日日,家乡意识更为淡薄。

记得小时候曾问过父母,家乡是什么

故乡又是什么

得到的回答是: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候,父母在哪里,家乡就在哪里;离开了父母独立成家,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是的,如果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会很快地说出我填表时的籍贯所在地(其实追溯起来,我的先祖数代前却也不是那地方的人)——我父亲的故乡。

可要是问我的故乡(具体城市)在哪里,我总是不好选择。

说我出生的地方吧,幼儿时我就随父母离开了,对那里我根本就没有印象。

说我度过童年的地方吧(我一直是把那里当作我的第一故乡的),在那里我却没有一个亲戚,找不到别人回乡亲友满堂的热闹感觉。

青年时呆过的地方更是几年一换,去时就没打算久呆,走时也怀着“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心情。

唯一能说出的只有我父母现在居住的城市——虽然,30年间,我在那里居留的时间包括探亲、度假等全部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两年。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

在北京住久了,有了自己的小家,也就认同了北京这个新的家乡——尽管一开口,老北京们就会知道我是南方人。

虽然也会时时想念千里之遥的父母,可我对家乡也好,故乡也罢,都没有太多的在意。

后来,上幼儿园的女儿也问过我同样的关于家乡、故乡的问题,我也用当年我父母的话回答她。

她于是跳了起来欢快地叫道:“那我的家乡就是北京,我的故乡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的地方

” 再度漂泊,来到异国。

心目中对异乡、家乡、故乡的定义范畴似乎并没有多大变化,所不同的是内涵产生了不同的指向和解释。

我对我所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存有一分牵挂,它们都是我的故乡,可我也免不了有些遗憾,它们又不是我心目中那个无可替代的故乡

异国社会的陌生,生活的压力,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都使人更加思念故乡。

故乡这个词变得格外亲切,格外有吸引力。

而故乡的概念也扩大为中国——祖国,祖国所有的山水,风景,事物,食品,习俗,还有往事都变得那么亲切温馨,那么回味无穷…… 那“望乡台”就这样一砖一瓦地在海外游子的心中垒建起来了。

夜半苦读时,那厚砖般的书本砌起了一座望乡台,朦胧中看见父母殷殷期望的眼神;辛勤打工时,那满池的碗碟堆起了一座望乡台,恍惚间听到父母心疼的唏嘘声;春节聚会的餐桌上,游子们自制的各色中华美食搭起了一座望乡台,似乎地球另一边的全家喜放的鞭炮声中也有自己点燃的一挂响鞭;每月一次给父母的问候中,电话线连着的是儿女踮脚远眺的一座望乡台,说的都是开心的话,而不开心的事情都压在肩头自己默默承担。

唐人街的牌坊是一座游子共用的望乡台,思乡了,全家大小去那里品一次中国某地的风味菜;新屋后面的木阳台是一座私家独用的望乡台,想家了,悄悄地上那里闻一下故乡也有的金银花香。

想家想得难受时,出门登山,山山都似望乡台;刻意消除乡愁时,下河戏水,却水水倒映故乡景…… 思乡、望乡,是游子的专利,从不离家的人怎能体会

海外游子的思乡、望乡,是苦也是甜,是一种断不了的心疼,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享受,一笔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

日子在当父母的思乡望乡中,也在孩子的逐渐长大中一天天过去。

终于有了回乡省亲,带孩子旅游去认识给她讲过千遍万遍的壮丽河山的机会。

站在这望乡台前,想起这十年思乡望乡的酸甜苦辣,虽然与众鬼魂不是一回事,却也不由我不感慨万千。

手扶栏干,尽情欣赏山下大江波浪奔腾,远处青山叠翠的美景。

可是,眼前怎么却隐隐约约地显现出远在异国他乡的那幢二层小楼的熟悉影像。

想起唐朝诗人刘皂的七绝《旅次朔方》:“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难道我也和刘皂一样,在不知不觉的十年岁月中,异国他乡的“并州”竟成了“家乡”么

女儿说:“我可记得妈妈当年的话:父母在哪里,家乡就在哪里

离开了的家乡,就是故乡

” 唉,到底是鬼城的“望乡台”,似乎带着某种魔力,就看了这么一眼,就如同一觉醒来,异国他乡竟然变成了也让人日夜惦记的家乡

好在故乡还是我们永远的故乡,中华民族发源、壮大的神洲大地也永远是我们的祖裔国。

那“望乡台”啊,海外游子的望乡台

站在此岸望彼岸,站在彼方望此方,哪一处都是连着心扯着情的乡土,都是割舍不了的家呀

七子之歌是哪七个

七子之歌  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作者:闻一多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

诗人作《凯风》以愍之。

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

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 耶

“精诚所至,金石能开”。

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澳门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东海和硇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

我们要回来,母亲

  这篇组诗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

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

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

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

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朝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俄罗斯帝国租借)。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

“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

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

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

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

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

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

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

  祖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闻一多之子说:“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闻一多《七子之歌·诗序》  “中华七子”命运的历史性转折发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

在这块曾被八国联军烧杀掳掠的土地上,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幕惨痛的悲剧。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8年,中国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蒸蒸日上。

强盛的社会主义中国跃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响遏行云。

  “不能将殖民主义的尾巴拖到下个世纪。

”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华民族喊出了洗雪耻辱的最强音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明确表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邓小平指出:“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

6月30日23点59分,英国蓝底米字国旗和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英治港旗缓缓降落,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宣告结束;7月1日零时零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盛开着紫荆花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交接仪式后,查尔斯王子和刚刚去职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驶离香港。

轮船起锚处,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香港的地点。

  两年之后,中华民族以又一个洗雪耻辱的时刻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1999年12月19日夜,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内灯火通明。

23时58分,绿色的葡萄牙国旗和澳门市政厅旗像帆一样滑落,20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和绿色带有莲花图案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准时升起。

中葡两国政府在这一刻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澳门回归之夜,闻一多先生的子孙四代共20多人团聚在北京门头沟的家中,举行家祭,庆贺澳门回归祖国。

家中对联高悬:“百年诞辰红烛燃遍举酒慰英灵,九九归一死水微澜昂首新世纪”,横批“澳门回家”。

  闻一多之子闻立雕说:“父亲期盼骨肉团聚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  新世纪梦想: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  ——闻一多《一句话》  在人类新千年来临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华世纪坛上庄严宣告,在新世纪里,“中华民族将在完成祖国统一和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上实现伟大的复兴

”这是一个民族的百年梦想在世纪之交迸发出的巨大回响,这是一个国家迈向伟大复兴的豪迈宣言。

  千秋伟业,后继有人。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完成中国的统一事业”、“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们充满智慧的思考、坚定不移的信念、雄浑有力的声音,一直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

  曾亲身参与中英、中葡关于香港、澳门问题谈判,见证香港回归历程的前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说,纵观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分裂只是短暂地出现在国力衰落的时刻,并进一步把国家拖向深渊。

华夏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中华民族不懈寻求统一的内在动力,也是香港和澳门最终回归祖国的精神支柱。

时至今日,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振兴的要求,因此是不可抗拒的。

  回首20世纪,从世纪初的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到新世纪来临时的富强兴盛、骨肉团聚,中华民族谱写了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正如江泽民主席指出的那样:近代中国虽屡遭列强欺凌,国势衰败,但经过全民族的百年抗争,又以巨人的姿态重新站立起来。

  新中国成立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半个世纪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达7.7%,是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半。

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万亿美元。

这意味着新中国已经实现跻身世界经济大国的伟大跨越。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不断上升,在世纪之交,中国与一系列国家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并在国际事务和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悠悠百年,沧桑巨变。

放眼神州,彻底摆脱百年屈辱的“中华七子”如同一串美丽的珠链环绕在祖国的东海岸。

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昔日蒙尘的土地已经成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窗口、桥梁和纽带,共同支撑着祖国的发展,也分享着祖国强大的自豪。

  在北方,当年为实行殖民统治而兴建的小码头大连港,如今已建成一座极具现代色彩的国际性大港,大连市的经济总量居东北各城市之首,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果被树为全国的楷模。

英、美、日、荷等国20多家境外金融机构在这里设立了分支机构,大连已成为中国外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

  在南方,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以后,继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祖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三年来,“东方明珠”香港历经风雨,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的侵袭,继续保持国际商业、贸易、金融、航运中心地位,法治根基坚如磐石,港人自由保障如常,今年香港经济增长预计达10%。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港人对香港新世纪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一年来,澳门在特区政府“固本培元,稳健发展”的方针指引下,人心稳定,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旅游兴旺,投资增加,与内地的经贸往来更加紧密,经济一举走出连续四年负增长的阴影。

  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李默庵说,在祖国日益强盛的今天,在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的世纪之交,我们更加思念海峡彼岸的骨肉同胞。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

面对新的世纪,海峡两岸同胞更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共同开创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新纪元。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

自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尽管台湾当局为两岸关系发展设置了种种障碍,但两岸人民往来与日俱增,多领域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从缓和、解冻到对话、交流,两岸关系20年来的发展证明,只有和平统一,振兴中华,才符合两岸共同的和各自的利益,才能实现海内外华夏子孙期盼祖国统一的渴望。

  (所有人都是这个答案的,不用找了)

东方之星陨长江, 九州大地日无光。

只恨无有通天臂, 急扶游轮稳如桩。

可怜数百好同胞, 怎舍儿女

好感慨的诗句。

9721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