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的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挺进大别山观后感

【第1句】:最近,公司在全工中,开展了爱国主育活动,观《挺进大别山》等影片,前辈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主义精神。

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伴随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声,直截了当地突出《挺进大别山》的主题,并用很好的过渡手法衔接到国民党阵地,引出电影的主要人物?-邓小平刘伯承。

电影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按照历史顺序将解放军如何歼灭敌人的战役一一列出,并适当地带出部分将领的名字,讲述了老百姓与解放军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敌人的历史事实。

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

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刘邓在大别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强烈激昂的演讲,他们不约而同由衷地发出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的大无畏呐喊。

刘邓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敌人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与人民为敌的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

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

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

作为身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

那段革命战争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到今天,社会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

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怎样的不同,我们都不会忘记这个本,丢了这个根。

求真务实,艰苦奋斗。

曾经成就我们事业的伟大精神动力,还将辉映着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

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人民,需要永远的“为顾客服务”。

公司为了增强全体员工爱国主义意识,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给我以强烈的震撼,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思考。

当前,国内外经营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新形势、新情况下,我们青年员工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看问题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但同时也产生了种种问题,如部分员工的服务意识薄弱及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等。

此次教育活动的开展,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通过集中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形式,增强了我的大局意识、组织意识、责任意识、模范意识和爱国意识,树立了战胜任何困难的信心,成为具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的合格员工,成为执行总部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勤奋工作、刻苦学习的模范,遵纪守法、开拓创新的模范。

【第2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在大革命时期,由中共领导红军在鄂豫皖三省边界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地区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块伟大的革命根据地,也是红4方面军的诞生地。

这一根据地的成立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迄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已建立80周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鄂豫皖苏区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可歌可泣的斗争,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在这片热土上出生、成长的我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

为纪念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80周年,革命老区的人民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而我们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党组织也以此为主题开展了党组织生活会,此次党组织生活会的形式不是采取以前的小组讨论发言形式,而是以观看《大转折——挺进大别山》这一战争影片的形式开展。

坐在主教楼220教室里,我认真的看完了这部影片。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47年3月18日,国民党军队占领中共中央政府所在地延安,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

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空前规模的重点进攻,扭转战局,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在鲁西南与敌人鏖战,先后取得郓城、定陶、六营集战役的胜利。

接着,又攻克敌重兵把守的羊山集。

此时,颇感不妙的国民党当局紧急调集35万大军日夜兼程扑向羊山集,并企图利用当地连降暴雨洪水猛涨之机,袭击我军。

面对严重的敌情、水情和党中央发来的“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的电报,刘邓彻夜未眠,毅然决定立即南下。

部队在连续作战、疲惫不堪未及休整的情况下,冒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过黄泛区,渡沙河、汝河、淮河,向大别山英勇挺进,并胜利到达目的地。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坚持战斗,经历了极其艰苦和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

最后以伤亡近半的代价,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使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人民解放军提前进入了战略进攻。

这部影片给了我很深的震撼,其中有几个情节镜头令我记忆尤其深刻。

镜头一:战士们在寒冷的冬天,赤着双脚踏着结冰的河面过河。

很难想象,在那么冷的冬天,他们就那样赤着双脚踩着结有冰块的河面行走,双脚都冻紫了。

换做是我们,在那么冷的冬天穿上厚厚的袜子鞋子都觉得冷,跟别说赤脚踩冰块了。

可是在那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他们却没有一个人吭声,而是那样坦然地在结有冰块的水中趟过。

镜头二:战士们边打仗边洗澡。

影片中战士们因为水土不服身上长满了疥疮,在泡澡治疥疮的时候他们还要防止敌人的进攻。

洗澡的时候一队人洗,另一对的人就拿枪在旁边打敌人,然后换班。

当看到战士们在水中嬉戏,玩闹,脸上露出的那种开心的笑容的时候,我为之动容了。

那需要多么乐观的心态啊,才能在那样的环境中懂得享受那片刻的快乐。

镜头三:刘伯承和邓小平互相争着南下,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希望让给对方。

在那种战争形势下,要南下就必须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就意味着一路上会接连不断的遇到危险。

明知是危险的,但刘伯承和邓小平互相争着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着真诚而深厚的战友情谊,更是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无私而伟大的心。

我被他们这种不畏险阻、不怕吃苦、无私精神以及乐观开朗的态度深深打动了。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反映战争的影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教育影片。

看完这部影片,我忍不住开始反省我自己。

最近寝室后边在施工建新宿舍楼,这座新宿舍必须在9月份开学的时候建成,好让09级的学弟学妹能住进去,因此工地一直在赶工,每天从早上六点做到晚上十一二点,在施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噪音打扰到在寝室自习休息的同学。

因为现在快到期末,课几乎都停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习,而我又习惯在寝室自习,所以经常跟同学抱怨寝室外面太吵,影响我学习。

想到影片中革命先辈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人民大众的和平,不顾自己的生死投入到危险的战争前线。

我为自己的这种自私的想法深深感到惭愧,我怎么可以因为自己的舒适而不顾学校的利益呢,更何况我也是黄师的一员

【第3句】:挺进大别山》影评:跟着走!走到前面去

2011年6月8日,商学院全体党员、预备党员聚集一堂缅怀了豫皖苏革命根据地建立80周年以来党的革命丰功伟绩。

期间我们一起观看了解放初期的重大历史转折点——《挺进大别山》,学习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革命精神:顾全大局 ,勇挑重担的精神 ;艰苦奋斗 ,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齐心协力 ,精诚团结的精神。

真实故事发生在我就学的红色土地——大别山麓。

解放战争初期,为了改变战局,毛泽东决定向蒋介石在战略上的薄弱后方——大别山发动战略反攻。

制字了两翼牵制的作战方针,南线主力三军配合,由刘、邓率领的晋翼鲁豫野战军主力中央突破,从黄河北一直攻到长江,占据了战略要地大别山。

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收复了失地,使战争的进程大大地加快。

这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一个大转折。

当灰蒙蒙的画面出现在我眼前时,我不禁惊呆了,不禁为当时支撑他们前进的精神所折服。

期间有一个感人的片段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党员,当刘邓大军面临前堵后追的迫境时,刘伯承不得不做出痛心疾首的决定:舍掉一切武器和装备,徒步挺进大别山

然而却在队伍中出现悲怆的反抗声。

原来一名战士死死坚守在他的大炮上,不让任何人炸毁它们,因为那架大炮是他的三个出生入死的战友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

铁血男儿,几经生死,却在此刻流下了无助的眼泪……最后队伍不得不将所有行军包袱都扔掉。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伯承最后意味深长的那句话:“跟着走

走到前面去

即使我们空手走到大别山,也是一种胜利

”跟着走

走到前面去

我们跟着的,就是我们的党,我们的信仰

据报载,前不久,重庆市94岁的老红军袁昆去世了。

他留下遗嘱,要子女给他交上最后一次一万元钱的党费,说:“我死了,但共产党员的身份没有变,死后没有工资了,那就一年交一块钱,要交一万年党费

因为我们这些人就是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去冲锋陷阵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就是我们的信念。

这一万块钱的党费就是我对党的一份感情

”袁昆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血与火中铸就了“跟着共产党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坚定信念,从此忠诚于党、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哪怕是在离开人世时,也要为他坚信的万世长存的党做最后的奉献,这怎能不让人为之震撼和动容

  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

巴金说,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方志敏庄严宣告:“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

信仰能够创造奇迹。

正如一首歌中唱道:“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那是忠诚永在。

”正是千千万万党的优秀儿女始终团结在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的旗帜下,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为信仰而奋斗,为信仰遭受挫折却百折不挠,为信仰历尽磨难却甘之如饴,对信仰毕生追随、至死不渝,我们党才能更加坚强有力,带领广大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

  对每一名共产党员来说,坚定信仰是根本,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

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信还是不信,真信还是假信,是共产党员的试金石。

对于我大学生党员来讲,大学生的身份在某些程度上的确阻碍而我们行为能力,但不能限制我们思想的进步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整天面对的都是绿色环保、文教改革、三农建设等等。

当我们为世博欢欣鼓舞时,是否有想起过刘伯承因凌晨多睡了10分钟而懊恼不已时的认真

当我们沉浸在世界杯的激情中,有没有想过刘邓二人用一张简单的字条传递生日祝福时的感动

烈士的英雄事迹50字

姓 名: 赵一曼学 籍: 黄埔军校六期党 派: 中国共产党籍 贯: 四川省宜宾生 卒: 1905—1936军 职: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赵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学名,又名李一超,四川宜宾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

五四运动期间,赵一曼受到革命思想影响。

1924年,大姐夫郑佑芝用通讯的方式介绍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6年夏,她加入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宜宾地委妇女委员和县国民党党部代理妇女部长。

1927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7月,武汉政府反共,她转移到上海,随即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翌年与同学陈大榜(陈达邦)结婚。

1928年冬,她因疾病和身孕,奉调回国,先后到宜昌、上海、南昌等处做地下工作。

1932年春,她被派到东北地区工作,更名为赵一曼,先后在奉天(沈阳)、哈尔滨领导工人斗争。

翌年,为掩护身份,她曾同满洲总工会负责人老曹(黄维新)假称夫妻。

1934年7月,她赴哈尔滨以东的抗日游击区,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后任珠河区委书记,一度被抗联战士误认为是赵尚志总司令的妹妹。

1935年秋,她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被当地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女政委”。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

1934年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道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

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

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审讯。

面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

凶残的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很戳其腿部伤口。

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强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

”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

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

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两人深受感动,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

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经过辗转后,赵一曼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

6月30日,赵一曼在准备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军赶上,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

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凶残的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辣椒水等更加严酷的刑讯,但她始终坚贞不屈。

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的珠河县处死“示众”。

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县(现尚志市)的火车,她知道日军要将她枪毙了,此时,她想起了远在四川的儿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希望你,宁儿啊

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中国人民会永远牢记女民族英雄赵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哈尔滨市将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街命名为一曼大街。

1962年4月9日,郭沫若为赵一曼题写了一首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

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

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

东北西南齐仰手,珠河亿载漾东风。

赵一曼烈士的晚辈校友之子杨将军曾题诗纪念:家母有师姐,宜宾曾入学。

尚志无此妹,神州有斯杰。

黄埔精神振,黑土碧血喋。

临刑告独子,芳华意何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宜宾建立了赵一曼纪念馆。

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这是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题的词。

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英雄,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在子弹打光了的情况下,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1941年,日军对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制造了田岗、东娄山等多起惨绝人寰的惨案,妄图以凶残的“三光”政策,“蚕食”我抗日根据地。

9月23日,日军分三路向易县进军,妄图包围杨城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冀军分区一分区。

24日,30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将邱蔚团、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游击队以及周围人民群众共2000多人围住,形势十分严峻,邱蔚团长急速将此情报告杨城武司令员,为解救游击队员与当地百姓,杨城武司令员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命令3团、20团佯攻管头、松山、甘河一带日军,促使日军从狼牙山东北方向调兵增援,以便于被围的游击队员与人民群众从狼牙山东北方向突围。

邱蔚团长根据此作战方案将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交给7连。

午夜,邱蔚团长指挥部队及当地群众从盘陀路安全地转移到了田岗、牛岗、松岗一带。

清晨,日伪军误以为邱蔚团已经被包围,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500多日伪军凶猛地向狼牙山方向攻来。

7连战士早就在敌人必经的路上埋下地雷,炸的日伪军丢下五十多具尸体慌忙地逃了回去。

日军指挥官深信邱蔚团已被围住,命令部队再次疯狂地向狼牙山方向进攻。

激战中,7连战士大部分牺牲,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

为了让大部队再走远些及7连受伤的战士能安全地转移,指导员蔡展鹏命令马宝玉班留下坚守。

为了拖住并吸引日伪军,马宝玉带领葛振林、宋学义等5名战士边打边向棋盘陀方向撤退,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

当他们退到棋盘陀顶峰时已经剩下5个人了,并且子弹已经全部打光,他们只好举起石块向日伪军砸去。

日伪军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子弹了,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到“捉活的,捉活的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人宁死不屈,为了不让日伪军活捉与武器落到日伪军手中,提着枪纵身跳入悬崖。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马宝玉等五名战士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举行了“狼牙山五壮士”命名暨反扫荡胜利祝捷大会,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

狼牙山五壮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高度评价,他说:“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为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坨主峰建起了纪念塔。

新中国成立后,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被收录进小学课本。

1978年,宋学义因病逝世,长眠于沁阳市烈士陵园。

2005年3月21日,在即将迎来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葛振林病逝于湖南衡阳,至此,狼牙山五壮士中最后一位在世者也永远离开了人们。

杨靖宇(1905~1940)杨靖宇将军简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原名马尚德,字骥生。

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三)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

父亲马锡龄是一穷苦农民。

杨靖宇八岁时进私塾读书。

1918年入确山县高等小学读书。

1923年进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胜利北进,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

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初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阳、开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狱。

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

同年秋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代军委书记等职,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

1934年任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等职。

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

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

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

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

同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并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

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

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

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遭遇几位村民,其中一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

经日军解剖,发现他竟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上的树皮为食。

凶手迄今仍苟活人世;特工队的领队叛徒于抗战胜利后混入山西省的八路军队伍,并于1950年代初被发现镇压。

杨靖宇将军生平事迹杨靖宇将军是我国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姓马名尚德,乳名顺清,号骥生。

1905年2月26日(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驿城区古城乡李湾村(原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里,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19年的“五四”青年运动席卷全国,年仅十四岁的杨靖宇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中;1923年秋,他考入河南省开封织染学校;1926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奉党团组织的指示,回确山县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春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四月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豫南农民起义,即“确山暴动”,组织了五万农民武装围攻确山县城,经过四天的激战,占领了县城,打垮了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活捉了县长王少渠,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级人民政权——确山县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杨靖宇被选为常务委员;6月1日在确山县城关镇老虎笼(地名)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员。

7月15日国民党武汉政府叛变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权遭到确山县地方顽固势力的反对,杨靖宇和张家铎、张耀昶、李鸣岐等同志率部转移到县东刘店一带继续坚持斗争,开辟新的根据地。

9月30日他和李鸣岐、张家铎、张耀昶等领导了刘店秋收起义,重新组织中国共产党确山县委员会,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豫南游击队,杨靖宇任总指挥。

这一时期曾与数倍于我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武装的进攻和地方顽固势力的骚扰。

这支部队当时控制了东至马乡、南至明港、西至县城、北至水屯一百多里的大片地区,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在党中央的指示下,为了开展长期的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把胜利引向全国,后来部队离开平原,奔赴山区,开辟了四望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秋末冬初杨靖宇调往河南省委工作,在此期间曾三次被捕入狱,均被党营救获释,随转上海。

不久由上海调往东北。

他在东北期间先后曾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反日总同盟会会长、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磐石游击队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等职。

1940年2月23日在蒙江县(即现在的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与日伪军激战中阵亡,年仅三十五岁。

杨靖宇的头颅与躯体合葬于通化烈士陵园。

9415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