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非典抗疫工作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抗击非典英雄的事迹

邓练贤:广东首位殉职医生 2003年4月21日下午5时40分.冲锋在抗击“非典”最前线而被感染的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邓练贤不幸逝世.终年53岁.这是广东省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 除夕晚上9点钟.邓练贤在家接到医院电话.称由外院转入两个危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由于正值春假.发生突发事件人员配置相对紧张.处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邓练贤以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积极地挑起传染病科人员调配.组织协调的担子.作为传染病科主任医师的他十分清楚地知道这个工作的风险性.但他没有推脱而在每一个救治过程都亲力亲为.全程参与.与科室医务人员.共同战斗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 但不幸的是.他在救治患者时却被病毒感染.在中山三院.传染科的医护人员无一幸免地染上了非典型肺炎.而病得最重的邓练贤在与病魔坚强战斗了两个多月后离开了人世. 邓练贤曾说过的话: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医生.就意味着付出.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

  叶欣:永远的白衣战土 2003年3月25日凌晨.47岁的叶欣--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永远毕上了她美丽的双眼. 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这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当一批批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时.持续作战的叶欣却倒在了她最热爱的岗位上. 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 叶欣曾说过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卫保周:洛阳花开非典战 奋战在非典防治一线的洛阳市直机关第二门诊部51岁的副主任医师卫保周.因劳累过度.导致心脏病复发.于5月29日牺牲在她所热爱的岗位上. 5月23日.卫保周主动请缨参加洛阳市驻防治非典医疗队.劳累过度并带病工作.一直战斗到倒下的一刻. 卫保周曾说过的话:抗击非典.我不能当逃兵.  王晶:用激情托起脆弱的生命 现年32岁的护士王晶.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一个多月后.于5月27日下午与世长辞. 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忠实履行着一名白衣天使应尽的职责.由于过度劳累和紧张的工作压力.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在她病重期间.来自广东.北京的著名专家多次对王晶进行了会诊.虽然经过全力抢救.还是没有能够挽留住她年轻的生命.中共委员会决定授予王晶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王晶曾说过的话:我是一名护士.作为护士我就是要把病人护理好.  谢婉雯:爱心传遍香江 因救治非典病人而染病殉职的首位香港女医生谢婉雯.于5月13日逝世以来.一直为各界敬仰.并被视为香港的“南丁格尔”.其逝世唤起了港人在逆境中团结求生的精神.谢婉雯的生命永远的凝固在年轻的35岁. 5月22日.以最高规格仪式为无私救人.英勇抗炎而殉职的谢婉雯举行葬礼.并称颂她是[香港的女儿.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发表声明说:[谢婉雯医生在帮助他人时表现出高度的专业精神和勇气.我相信全港市民都不会忘记她无私的奉献. 谢婉雯曾说过的话:我要快点出院.回病房帮忙.  李晓红:以生命之躯迎击非典 2003年4月16日.内二科年仅28岁的主治医师李晓红.猝然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牺牲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躯迎击肆虐的非典.给世间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 追授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武警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李晓红曾说过的话:现在治疗上是否找到新的办法.如需要试验.就拿我做试验吧.  梁世奎:用生命铭刻的丰碑 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梁世奎.与那些为救治SARS病人而殉职的医务人员一样.2003年4月24日.他把生命的最后时光留在了他一生挚爱的手术台上.而就在梁世奎走了的那一天.他最后抢救的[非典患者已完全康复.即将健康出院. 4月29日.中共山西省委作出向梁世奎同志学习的决定.一个抗击[非典.实践[三个代表.学习时代勇士的热潮.在三晋大地开展起来. 梁世奎曾说过的话:我是党培养的.关键时候我要为党分忧为民解愁  刘永和:用生命谱写忠诚 在举国上下如火如荼全面抗击非典时.山东省胶南市公安局大珠山派出所民警刘永和却离开了他曾经奋斗过的战线. 5月8日下午4时.本来是刘永和与同事们交班的时间.虽然已经紧张工作了近10个小时.多病的身体早已发出抗议.但是看着较往日增多的待检车辆和人员.刘永和实在放心不下.为了加快检疫速度.防止车辆阻塞.他毅然决定放弃按时换班.继续奋战在检疫点上. 正当刘永和站在路边对箱式货车进行例常登记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车祸让年仅39岁的鲜活生命就这样在刹那间陨落. 这是全国公安系统第一个牺牲在抗非一线的勇士.5月22日.公安部追授刘永和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称号. 刘永和曾说过的话:抗击`非典`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是我们人民警察的责任.我一定要到第一线去.  额尔敦陶格陶:草原上不落的太阳 额尔敦陶格陶是苏尼特右旗旗委常委.副旗长.旗牧区防控非典工作组组长.自今年4月22日内蒙出现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疑似患者以来.他就开始夜以继日实施布控方案.带领卫生.防疫.畜牧.民政等单位的领导.深入牧区.将

【第1句】:2万份蒙文宣传资料发放到牧户.部署春季生产及[围封转移工作.终因过度劳累.脑溢血突发.5月7日倒在了防控非典的第一线. 年仅51岁的额尔敦陶格陶是目前在全国抗击非典战役中因公殉职的第一位副处级党政干部. 额尔敦陶格陶曾说过的话:人这一辈子光阴不多.要抓紧每一天.办好每件事.  范信德:人民健康好卫士 在对抗非典型肺炎疾患的战斗中.医疗战线的英雄前仆后继地用汗水和生命筑起了一道血肉堤防.这当中.运送危重非典病人而不幸染病去世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司机范信德.就是其中的一位.这是一位普通的司机.平实的广东汉子.他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铮铮誓言. 范信德曾说过的话:让我去送病人.  张积慧:护土长的[前线日记 4月15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土长张积慧的<护土长日记>后.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张积慧也因此荣获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成为全省青年的楷模. 2003年2月15日张积慧走进了抗非第一线.在与她的战友们朝夕相处.并肩作战的同时.不仅尽心尽职完成本职工作.还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用她的真情.以最平实的语言记录下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临时病区的医务人员走过的心路历程. 透过她真实的记录.我们看到.在对抗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个团结一致.乐于奉献的集体.而张积慧细腻的观察.我们更看到.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广东省全体医务人员忘我的牺牲精神和勇敢探索的崇高品质. 历史不会忘记.2003年春天.勇敢.无私的医务工作者们! 张积慧曾说过的话:在这些日子里.所看.所听.所感.每每使我震撼. 姜素椿:愿把夕阳化烈火 北京三O二医院姜素椿教授为抗击[非典谱写了一首动人乐章.这位古稀专家的英雄壮举感动了中央领导同志.他在抢救[非典患者时不幸感染.又以无私无畏的精神.在自己身上大胆试验.注射[非典患者康复后的血清.患病仅23天就康复了.胡锦涛总书记对他的高尚医德.医术和救死扶伤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姜素椿这种以生命挑战SARS的行动给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以极大的鼓舞.并在这场抗击[非典的特殊战斗中作出大贡献. 姜素椿曾说过的话:我年龄大了.能够赶上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为降伏疫魔做点贡献.是我的幸运.  钟南山:抗非最前沿的科学家 今年66岁的钟南山.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智慧与刚毅.说到他.广东几乎无人不晓. 出身医学世家的钟南山是广东医疗卫生界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呼吸道疾病.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病的诊治方面独树一帜. 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把钟南山推到了一场大战的最前线.[医德的内涵是什么?我以为主要体现于`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钟南山如此平和地诠释他的职业. 出身医学世家的钟南山.是位屡创医学奇迹的呼吸病专家.作为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和同事们一道冲在救治[非典病人的最前线. 历史也不会忘记为防治[非典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白衣战士.不会忘记钟南山--这位中国医疗界的杰出代表.站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最前沿的科学家. 钟南山曾说过的话:我们呼吸病研究所好比是`扫雷班`.当遇到非典型肺炎这片`雷区`时.你不`扫雷`谁`扫雷`?

抗非典英雄事迹

护叶欣长眠在抗击非典战场上 2003年的是一个可歌可泣天。

面对非典型肺炎病毒的肆虐,英雄的广东医务工作者用爱、用忘我的奉献精神,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医疗防线,将安全送给社会,把危险留给自己。

抗击“非典”是一场硬仗。

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有的医护人员病倒了,有的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面对生与死的选择,没有一个医护人员后退,没有一个医护人员逃离。

在医务工作者人员的努力下,绝大多数“非典”患者康复了,曾经在广东肆无忌惮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行之有效的科学预防与治疗方案找到了。

患者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英雄的广东医护工作者。

本报从今天起,隆重推出“抗击非典英雄谱”系列报道,讲述医护工作者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

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记得她那永远穿梭忙碌的身影和那春风般关切的抚慰。

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6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却永远地走了。

《非典十年祭》观后感1200

向“抗非”英雄致敬《广州日报》在去年创刊60周年之际,评选出“温暖广州60人”,两大“抗非”英雄——钟南山和叶欣赫然在列,并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在抗击‘非典’关键时刻,钟南山临危不乱,显示出科学家的严谨治学态度与高度责任感”;叶欣“大医精诚,舍生忘死抗击非典”。

而从2024年2月4日开始,《广州日报》更推出系列专题报道“抗击非典胜利十周年”,通过与当年奋战在“抗非”第一线的不同工作人员,如钟南山、唐小平、肖正伦等的对话,向读者重现了十年前惊心动魄的多个瞬间,并探讨了“非典”留给世人的多个谜团,甚至提醒公众和政府“是否已经准备好抗击下一个‘非典’”。

《羊城晚报》则缅怀了邓练贤和叶欣这两位因抗击“非典”而失去生命的医务工作者,并通过梳理其家人和同事的回忆,表达了对两位烈士的崇高敬意。

为“非典后遗症患者”发声早在2009年,《新京报》就曾报道称,“北京登记有非典后遗症患者约300人;民间调查显示80%因病离岗,60%家庭变故。

骨坏死、肺纤维化、抑郁,几乎是非典后遗症患者的普遍状态。

”2010年,《中国日报》也披露,方渤,这为被英雄光环所笼罩的“非典”康复者战胜了“SARS”病毒,却敌不过骨坏死的折磨。

虽然他多次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商,但一直难以唤起各界对“非典后遗症患者”的重视。

2024年1月31日,在“非典”爆发十周年之际,方渤在腾讯微博上发出了求助信息:“#非典十年#诸位网友,我叫方渤,非典后遗症患者。

今天在腾讯发微博告诉大家,我们这个群体生存艰难,绝大多数人股骨头坏死、肺纤维化,有人瘫痪、有人癌症,有人已经去世了。

今天,我们152名非典后遗症患者联名向社会求助,我们希望成立非典后遗症患者救助基金,方便救治。

求大家转,跪谢大家。

”截止发稿时,该信息被转播超过42000次,也吸引了媒体的关注。

2月1日,《南方人物周刊》刊登文章《非典十年》,从北京多位“非典后遗症患者”的回忆中,窥探他们患上“非典”后遗症十年来的生活片段,揭示了过量使用激素治疗“SARS”而导致的免疫力下降、骨质疏松和骨坏死等症状,并由此带来的对精神的折磨。

2月6日,《南方都市报》发文《SARS患者方渤:后遗症十年,这是怎样一种折磨》,进一步展现了“非典后遗症患者”这个特殊群体的十年艰辛生活。

报道通过与方渤的深度对话,揭露了当年治疗“非典”的不合理所带来的种种祸害,而大病救助制度和政策的严重滞后更为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最后,文章还对比了北京和广东“非典”康复患者患上骨坏死的数据:“在北京2500名康复的SARS患者中,有30%患上了骨坏死,其中登记在册的‘非典’后遗症患者有300多名。

而据钟南山透露,由于激素应用合理,广东地区康复病例中出现骨坏死的比例只有

【第2句】:4%。

”2月7日,《南方都市报》则在社论《莫让非典后遗症患者成孤岛》中继续关注“非典后遗症患者”这个人群的存在和他们的痛苦,更发出呼吁“不能忽略非典后遗症患者这个人群的存在,不能漠视他们身心所遭受的长期的伤痛”。

此外,社论更指出在这场“谁也无法置身事外的疫病危机中”,我们的战斗还在继续,“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抗争”的同时,也要保障“非典后遗症患者”的尊严,让他们“看到希望”,因为“他们的尊严和希望就是我们的尊严和希望”。

此外,《新快报》、《新闻周刊》等平媒均从不同的角度披露了“非典”康复者们的经历和苦况。

反思比“非典”更“要命”的保密制度《南方都市报》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时任市一非典病区负责人的赵子文教授之口反省了当年备受争议的保密制度:“如果当时在第一家医院发生院内感染时就进行信息公开,后续的医院肯定就能采取一些相应的防控举措,就不会有那么多院内感染的发生。

”《民生周刊》则在专题报道《非典十年祭》中直言“真实面对才是最大进步”。

文章首先简单回顾了近年来钟南山批评疫情防治公开不足的言论:从2003年“非典”时期的语出惊人否认“控制说”,到2008年春天质疑广州的禽流感疫情通报过慢;再到2009年坦言相关部门公布的“甲流”死亡个案数字不准确,他“根本不信”。

紧接着,通过对比2024年1月北京市疾控中心公开的北京地区流感病例相关数据和死亡病例的情况,来推断出:“敢于及时准确地报道疫情真相,这也许是非典后十年来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的最大进步”。

CNN也承认“非典”前后最大的变化是“2005年通过了国际卫生条例”,已经有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签字加入了这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国际卫生条例现在使世卫组织对所有签字国拥有“调查权”,以确保一切正常。

各国在法律上有义务“报告所知道的一切”,而非选择封锁消息。

聚焦香港:浴火重生的十年作为十年前那场战争的最前沿阵地,香港,自然成为了各路媒体镜头对准的目标。

《信息时报》回顾了《淘大花园的十年复兴路》。

报道与香港淘大花园业委会联会主席叶兴国一起回忆了当年淘大花园“非典”肆虐的情景,并赞扬了淘大人自强不息、团结“自救”的场面,最后也介绍了“非典”疫情过后淘大花园的复兴历程。

新华社采访了当年任职沙田威尔斯医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部门主管的现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

这位“沙士英雄”介绍了中大针对传染病所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承认“非典”带来“最大的启示是传染病不仅在发展中地区发生,也会在香港这样的大都会发生”。

同时,他更透露为了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预防意识,中大将在3月举办“沙士十年--医护专业人员研讨会”。

北美《世界日报》则追踪了香港“非典”疫潮中失去父或母的孤儿的十年成长路。

这75名SARS孤儿中,有26人已经大学毕业,其中的2人更顺利接过了“父母的衣钵”,投身金融界。

报道更介绍了帮助这些孤儿成长的“护幼教育基金”。

这个由现任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世卫总干事陈冯富珍等四位女性政界高官“以个人名义”筹建成立的基金会,帮助在“非典”中失去至亲的儿童完成学业,并最终成长为社会的栋梁。

民间舆论场:铭记历史,不断反思----------------

抗击非典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

李晓红是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97级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工作,今年4月16日英勇牺牲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李晓红烈士牺牲不久,河北医大党委和团组织就作出了开展学习李晓红事迹活动的决定,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响应。

作为河北省抗击非典斗争的主力军,河北医科大学为夺取全省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金普乐教授被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去冬今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就在这场与死神的搏斗中,医务工作者用生命维护着自己的职业尊严。

年仅28岁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是全军和武警部队在防治非典斗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医务人员。

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她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人事部、卫生部和总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奖章”;武警北京总队党委批准她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武警部队党委作出决定,在全部队广泛开展向李晓红同志学习的活动。

李晓红,女,1974年7月生于承德,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党,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

在救治非典患者中,连续奋战6天。

被病毒感染后,她还表示,如有新的治疗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试验,愿以她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

2003年4月16日凌晨3点30分光荣殉职,时年28岁。

2003年5月1日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被武警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义无反顾投身防非前沿1992年高考,崇尚救死扶伤的晓红报考了河北医科大学。

5年后初冬,走出大学校园的她选择了部队,成为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一名军医。

“这世界上有两个职业最危险,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军人。

”父亲说的这两样晓红都选了,而正是这两样危险的职业注定了她的风雨人生。

由于晓红已有一段时间身体不适,医院批准她从3月24日开始休假,可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却让晓红毅然放弃休假。

那时的她清醒地意识到,白衣战士将要在一个特殊战场上冲锋陷阵了。

3月25日,晓红所在医院内二科收治了一名发烧病人,虽然她不是主管医生,但病人的症状如一片阴云掠过她的心头:非典

在26日的会诊中,晓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原来搜集整理的非典资料成了她诊断和治疗的有力依据。

27日中午,这名患者被确诊患有非典。

晓红的未雨绸缪,为医院尽快确诊非典病例、尽早防治和避免更大面积传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来可能措手不及的战斗,由此便有了科学防范。

非典让内二科顿时战云密布,也给整个医院带来了焦虑和不安。

然而,最了解非典危害、也有理由安静地走开的晓红却坚定地走上阵地,站到了自己的岗位上。

3月29日,星期六,内二科里有人开始发烧,在家休息的晓红照常到医院为战友看病。

战友们都劝阻她,大夫也希望她就此留在家中休假。

晓红说:“我和非典患者已经有了接触史,而且对非典也有了一些认识,我留下来最合适。

再说,科里病倒的人越来越多,我怎么能走呢

我是这里的医生啊

面对疫情,我怎么能当逃兵呢

”晓红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有理有据的治疗方案。

就这样,本来可以躲过灾难的她,冲上了与疫魔短兵相接的前沿。

生死抉择把生机留给战友3月30日,晓红开始发烧。

但人们怎么也没想到,她的生命时钟从此开始了短短18天的倒计时。

高烧一夜的晓红用了整整一瓶酒精来退烧。

31日清晨6点,她把最后一点冰凉的酒精抹在额头上,让同在一个单位的爱人相信她已经退烧。

两个人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去上班,然而这一走,晓红就再也没有回来。

酒精瞒不了病情,晓红很快高烧到39度,科里情况也非常严重,已经有10多个人开始发烧。

这天下午,晓红第一次以患者的身份住进了自己战斗的地方。

4月1日中午,上级经过多方协调,争取到4个转往解放军309医院的指标。

这是全军最权威的治疗传染疾病医院,转到那里治疗,就意味着生的希望。

院领导在确定转院人员时最先考虑了晓红,然而当爱人把消息告诉晓红时,她却坚定地说:“我年轻,抵抗力强,应该先转年纪大、病情重的同志

”4月4日下午,医院领导宣布第二批5个转院名额的第一个名字又是晓红,而她的执意推让,再一次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4月5日,已随集体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的晓红,再次推让了弥足珍贵的1个转院指标。

全院上下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个指标一定要给晓红。

而她却说:“郭主任将近60岁了,病情比我重,他不走,我坚决不走

”4月6日中午,专家组会诊认为,晓红病情危急,必须立即转院治疗。

下午,第四批3个转院指标一到,医院领导研究决定,这次不再和晓红本人商量,要强行把她转院。

当她看到郭主任被担架抬上车时,这才允许战友们把她抬上担架……从容镇定驱散恐惧阴霾在非典疫魔横行肆虐的日子里,一些人恐惧、悲观,甚至绝望,然而晓红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她用微笑编织成一道战地彩虹,驱散了战友心中的阴霾,她的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成为了战友之间互相传递的精神力量。

得病后的晓红从未把自己当患者,她反复强调自己是名医生。

3月31日上午,发着高烧浑身无力的她强撑着整理出自己分管的8名病人的详细病情和治疗方案,细致入微地交代给同科医生,然后才给自己挂上了吊瓶。

医生少病人多,晓红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后,举着吊瓶加入了医护人员的行列。

无论大伙怎么劝阻,她只有一个回答:“我是医生,我没事

”4月2日,医院决定把五官科也划作隔离病区,分流内科部分病人。

由于五官科没有专业内科医生,很多人不愿转移。

晓红站出来镇定地说:“我是内科医生,我会照顾大家,咱们走吧

”是她举起吊瓶,第一个走向五官科……疫情在蔓延,病情在加重。

4月4日深夜,为了切断传染源,上级决定北京武警总队医院所有非典感染者全部转移到京郊某隔离点治疗。

命令下达后,病区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和恐慌。

没有人下楼,没有人登车……就在这时候,晓红站出来坚定地说:“组织上这样决定,是从抗击非典大局考虑的,有医护人员和我们一起走,怕什么

相信院里领导和战友们绝不会撇下我们不管

”几句真心话,触动众人心。

看着大伙全部下了楼,晓红才拖着病体走下来。

见大伙还是不肯登车,她甩开爱人的搀扶,登上了大轿车。

看到晓红的举动,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跟在她的身后陆续登车。

车外万家灯火,车内一片凄凉。

同车病友后来回忆说,在那个黑暗之夜,晓红就像一个提灯女神,让喧嚣的世界、恐慌的人心都安静下来。

与晓红风雨同舟的战友们说,那是令人终生难忘的日子,晓红就像一面不倒的旗,在惊恐与绝望中,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笃信科学申请药物实验从“纸上谈兵”到与非典的“零距离接触”,从挑战病魔到直面死亡,晓红越来越相信科学终究胜利,科学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希望。

然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心里也十分清楚,一个真正的白衣战士,应该有付出任何代价甚至生命的勇气,来换取更多的生命,换取这场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

住进302医院后,晓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爱人,记下这里的用药剂量和治疗方案,记下她用药后的反应,传回隔离点,为那里的治疗工作提供帮助。

从这一天起到晓红牺牲,她的爱人7次为后方提供治疗方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是晓红用生命书写的珍贵处方。

晓红转院的第4天,呼吸已经极度困难,医生为她上了呼吸机。

爱人心凉了,同为医生,他明白,这是病重的信号,这是生命的警告。

同是医生的晓红又何尝不知道,自己同非典病魔的拼杀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

此时的晓红已经不能说话,她在纸上写道:“有什么新药需做试验,有什么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先在我身上试一试,我愿当个试验品,为早日治好非典做点贡献。

”爱人含着眼泪把纸条交给了医生,医生含着眼泪紧紧地攥住了他的手。

这尺书片语就是晓红的生命承诺。

4月15日,是晓红转院以来精神最好的一天,然而这一天的夕阳,也是她看到的最后的夕阳。

好像是有了什么预感,她在满天落霞中写下这样的话:“非典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管理、防护、治疗等方面都应该好好总结……”这是一位白衣天使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对医院和社会疾病防治机制的沉痛反思,她希望这用生命作代价换取的教训能唤醒更多的人。

笑对病魔作别至爱亲朋晓红的病情,扯碎了亲人和战友们的心。

从发病到牺牲的18天,不知多少人在为她伤心落泪。

然而晓红始终没有流过一滴泪。

因为人类对非典的了解甚少,恐惧曾一度震慑人心。

然而战友们都记得,晓红每天都是微笑着走近病人,望闻问切,无微不至,她用微笑化解着病人心中的冰霜。

战友们更记得,当疫魔突然袭击,包括晓红在内的多名医生护士一下子变成了病号,病毒在传染,恐惧和绝望也在传染,晓红忍着高烧依然微笑:“哪有医生被病吓倒的

要相信科学,广东能治好,北京也能治好

”她用微笑传递着信心和希望。

怕父母担心,怕亲人挂念,晓红一直坚持不让爱人向家里透露消息。

父母都记得,直到转院的那天,他们像往常一样每周一次通电话,晓红连喘带咳地说不出一句完整话。

两位老人才知道女儿已经病重,哭声从话筒传出,泪水顺着电话线流淌,晓红却用尽全力让父母听到她一如往常的笑声,虽然笑声喑哑,断断续续。

父母更记得,转院后的晓红已经很难说话,每次通电话,晓红就用手指轻轻敲击听筒来回答:一下,她是让爸妈放心;两下,她是让爸妈多保重;三下,她的意思是说:爸妈,别哭了,女儿真的没事……电话这端的敲击声敲碎了老人的心,电话那端的泪水却让晓红更加坚强,她要活下去,她要用微笑抚慰亲人的心。

看着饱受磨难的晓红,爱人心如刀绞,而她依然面含微笑。

上呼吸机那天,爱人再也忍不住了,他跑到卫生间失声痛哭,给亲友打了10多个电话,却哭得没有说成一句话。

晓红看到他从卫生间里出来眼睛红红的,便微笑着在纸上写道:“用上呼吸机,轻松多了

我没事,有我最爱的人陪着我,我很幸福,我肯定会好起来的。

”后来的几天里,晓红时常沉浸在幸福憧憬和美好回忆中,她断断续续地写着:“我们还有那么多事要做,还有那么多理想和愿望没实现,我不会离开你的。

等我好了,我们一起考研,一起去旅游,我们把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看2008年的奥运会,我们一起白头到老。

”这就是晓红用微笑写下的留言……4月16日凌晨,晓红在爱人的泪水中,写下最后的留言:“我不后悔。

嫁给了一个我最爱的人我不后悔,跟你来到北京当兵我不后悔,选择了一个我喜欢的职业我不后悔。

我治好了那么多病人,你应该替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3时30分,28岁的晓红永远闭上了眼睛,安静的面庞没有一滴泪水,仿佛仍然含着微笑。

4月16日的朝阳在晓红走后升起来,照着她空空的病房。

晓红走了,她再也看不到鲜红的旭日,再也回不到她热爱的工作岗位,回不到她眷恋的家。

6月3日,晓红生前工作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矗立起一座她的塑像。

6月20日,小汤山医院最后一批非典患者康复出院。

6月23日,从全军和武警部队抽调小汤山医院的千余名医务人员开始撤离北京。

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对北京实行“双解除”,即解除旅行警告和从非典疫区名单中除名。

风雨终将过去,生活还要继续,明天更加美好。

李晓红,一座白衣战士的永恒雕像,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人们心中……李晓红是我们河北人,但更是军人和战士,在与“非典”短兵相接的日子里,她用28岁的生命留给这个世界一个令人心碎的微笑。

———河北医科大学 王晓作为一名护士,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白衣天使”的最高荣誉。

她善良勇敢的心曾和社会一起律动,她身上体现了全体医务人员舍生忘死的精神。

李晓红,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大医之“精诚”。

———廊坊市 崔占元参考资料:燕赵都市报

邓练贤抗击非典的故事作文400字

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邓练贤不幸逝世,终年53岁。

这是广东省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

除夕晚上9点钟,邓练贤在家接到医院电话,称由外院转入两个危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由于正值春假,发生突发事件人员配置相对紧张,处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邓练贤以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积极地挑起传染病科人员调配、组织协调的担子。

作为传染病科主任医师的他十分清楚2003年4月21日下午5时40分,冲锋在抗击“非典”最前线而被感染的中山大学附属地知道这个工作的风险性,但他没有推脱而在每一个救治过程都亲力亲为,全程参与,与科室医务人员,共同战斗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

但不幸的是,他在救治患者时却被病毒感染。

在中山三院,传染科的医护人员无一幸免地染上了非典型肺炎,而病得最重的邓练贤在与病魔坚强战斗了两个多月后离开了人世。

邓练贤曾说过的话: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医生,就意味着付出,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

叶欣:永远的白衣战土 2003年3月25日凌晨,47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永远毕上了她美丽的双眼。

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

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

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

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

这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当一批批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时,持续作战的叶欣却倒在了她最热爱的岗位上。

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

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

叶欣曾说过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

非典猪瘟怎样疫防

钟南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尊重科学,求是,敢医敢道德风骨和学术勇气更景仰。

他勇敢地否定了卫生部所属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为广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决策论据,使广东成为全球非典病人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他最早制定出《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

他带领课题组,在全世界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显疗效的防治经验。

这套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组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型肺炎有指导意义。

(央视国际)[21]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然而,在那些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他成了一名骁勇的战士。

抗击非典,也就是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争。

钟南山以自己的精湛医术和坚强斗志,成为了“非典”战场的不倒红旗。

(搜狐新闻)[11]在这场关系着人类共同命运的殊死斗争中,钟南山以其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冒死犯险,力挽狂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而赢得了世人由衷的敬重。

他的名字,他所代表的精神,已经成为广东抗非斗争一面飘扬的旗帜。

那一刻的悲壮,无啻于“向我开炮”的呼叫。

他和同事们用生命、热血换来的防治非典的宝贵经验,不仅为广东、为中国,同时也是为全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民网)[40]钟南山在抗非斗争中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是智慧而刚毅的;面对同事和病人,他却是博爱和仁厚的。

(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吴学东)[41]2003年抗击“非典”中,钟南山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

主动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为夺取应对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5]在2003年,这位本可以成为运动员的医生,成为了英雄。

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钟南山的治疗方法得到了世卫组织的采纳,他开创性地使用了非侵入性通气技术,在舆论上他一直强调疾病的严重性,真正的成为了一名杰出人物。

多年以来,钟南山体现出令人羡慕的健康水平,他经常被人拍到露出健硕肌肉,做举重训练也得心应手,篮球场也经常能见到他的身影。

虽然他最后没有选择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但几十年来钟南山一直坚持进行身体锻炼,直到现在也是如此。

他说‘锻炼对于保持体形起着关键作用。

[35] (《马卡报》评)从非典到新冠肺炎,钟南山一直站在抗疫一线,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推动者,促成了国家多项政策法规的制定,更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言人,成为稳定民心的科学家代表。

[3

9251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