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谚语俗语文案感悟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大笔写大字,大人物办大事】(谚)就像笔大了才能写出大字一样,才大志大的人物才能成就大事业。指要成就大事业,必须有大才大志大气魄。 也作“大人办大事,大笔写大字”。

【第2句】:【砸牌子】(惯)比喻遭到失败,毁了声誉。

【第3句】:【戴着乌纱弹棉花——有弓之臣】(歇)弓:旧法弹棉花用的弓形工具,谐“功”。讥讽人自以为有功。

【第4句】:【一头撞倒南墙】(惯)形容入固执、认死理,碰了钉子或遭到失败也不回头。也形容人立场坚定不动摇。

【第5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俗语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用来劝诫犯错误或犯罪的人,要改过自新,弃恶从善。它源自佛教,出自宋代僧人普济著作《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立地”是唐宋时期的口语,不是立在那里,原地不动的意思,而是立刻、当下的意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原意是如能放下一切恶业,立刻修得正果。 最初,在《景德传灯录》中有“抛下操刀,便证阿罗汉果。”到了《续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便改成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后来变成了一句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北凉译出的《涅槃经·梵行品》中有一个故事说波罗僚国有个屠夫叫广额,每日都杀无数羊。后来他见到了舍利佛,受八戒,最终成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这个故事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最初典故。

【第6句】:【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行】 释义:做事留有余地有好处。 例句:“我们不要占便宜,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行。”

【第7句】:【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人在一方,心却在对立的另一方。 这一俗语源自《三国演义》。有两处描写。 一处是关羽与刘备失散后,身保二位皇嫂(准皇嫂),不得已与曹操约三事(其中一事是得知大哥刘备下落后允其团聚),暂栖曹营。曹操对关羽礼遇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禄企图感化关羽。但关羽不为所动,日夜思念刘备,当得知刘备下落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因曹操故意回避不见),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重新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 第二处是徐庶进曹营一计不献。徐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为刘备服务。曹操慕其才,屡招不致,遂用其母为质。徐庶是孝子,为保其母性命,无奈,只得投奔曹操。与刘备分别时,徐庶对刘备说:“请主公放心,庶不为曹献一计。”果然,到曹营后终不献一计。倒也有破例,那就是赵云为救皇嫂(准皇嫂)与后主刘禅,孤身一人,七进七出曹营,身陷险境。徐庶怕赵云有失,遂终向曹操“献一计”,对曹日:“丞相爱将,何不保住赵云性命,为阁下用。”曹遂下令:“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保全了赵云的性命,才上{了一出“长坂坡”的好戏。

【第8句】:【刀尖上过日子】(惯)形容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中生活。 也作“在刀子刃上过日月”。

【第9句】:【瓜熟要落蒂,儿大要自立】(谚)蒂(di):瓜果等与茎、枝相连的部分。瓜熟了,瓜蒂就自然脱落;儿长大了,就必须自我独立。指儿女长大成人,就不可再依靠父母生活。

【第10句】:【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谚)兵:指军队。军队可以长期不打仗,但一天也不能放松备战。

【第11句】:【富日子好过,穷家难当】(谚)指当家的有钱就容易把各方面的事情都安排好,穷人无钱,持家就很难。 也作富家好当,穷日子难撑。 穷日子难过,富家好当。

【第12句】:【人生七尺躯,畏此三寸舌】(谚)七尺躯:七尺高的身躯。三寸舌:三寸长的舌头。指人言可畏,谗言可以杀人,恶语能够伤人。

【第13句】:【撩虎须】见“捋虎须”。

【第14句】:【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惯)1指说话算数,不含糊。2指性格直爽,说话痛快。

【第15句】:【家无生活计,不怕斗量金】(谚)生活计:谋生的打算和门路。斗量金:用斗来量金银,极言金银之多。 指家存的钱财再多,也比不上有个长远可靠的谋生之计妊。 也作“家无营活计,不怕斗量金”。

【第16句】:【海上风多舟难行,世上官多不太平】(谚)海上的风多了,船只就难以行驶;世上的官多了,百姓就不得安宁。指官多骚扰就多,掣肘更多,使社会不能太平。

【第17句】:【人无横财不富,马无野草不肥】见“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

【第18句】:【千朵桃花一树生】 释义:比喻兄弟姐妹都是一母所生。 例句:常言道:“要打看娘面,千朵桃花一树儿生。”到明日你老人家黄金入柜,五娘也没个贴皮贴肉的亲戚,就如死了亲娘样儿。

【第19句】:【痴人说梦话】(惯)傻子说的梦话,根本办不到。比喻说的话根本实现不了。

【第20句】:【水流万转,终归大海】 释义:比喻迟早归到某处去或要走某一条路。 例句:这条江,水流万转,终归大海。你看,这条江浩浩荡荡,但它是由上百条河,上千条溪涧,上万孔山泉汇流成的!

【第21句】:【猴儿拿虱子——瞎掰】(歇)拿:捉。掰:用手把物分开或折断。指胡来,胡说。

【第22句】:【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在民间,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是人们十分熟悉并崇拜的一对至高无上的天神,主宰世界上的一切。其实,这两位神仙根本不是一家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谁乱点鸳鸯谱,把他们二人撮合在一起的? 王母的概念在远古就有了,在《山海经》中就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是状如人还不属于人类。在《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中,西王母是人间的国王,不是神仙。 东汉后期,道教产生后,天帝和西王母都成了道教所崇拜的神仙。但直到现在,在所有的道教典籍中,都没有两位天神是夫妻关系的记载。天帝是被道士正式奉为玉皇大帝的,道教认为玉皇大帝是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最高,神权最大。 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成为夫妻,源自南宋以后的小说家们。在宋代的《太平广记》中,还看不到西王母同玉皇大帝有关系,所以把西王母强行嫁给玉皇大帝的应该是南宋以后的剧作家和小说家。宋、元、明时期,许多文学家皆以王母蟠桃会为题材,写入小说、戏曲中,如《蟠桃会》、《瑶池会》、《王母祝寿》等,都是那时期的作品。特别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所描写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故事,就是对上述剧本的进一步演绎,而且把西王母的户口从西方昆仑山迁到了天上,并给玉皇大帝作了皇后。从此,两位本互不相干的神成了夫妻,并千百年来被百姓所认同。

【第23句】:【草入牛口——其命不久】(歇)指身陷绝境,性命难保。

【第24句】:【火烧眉毛——且顾眼前】(歇)且:姑且,暂且。指情势急迫,暂且先料理眼前的事。也指遇事缺乏长远眼光。

【第25句】:【雏凤清于老凤声】 释义:雏凤:小凤凰。比喻年轻人胜过老年人,后一代胜过前一代。 例句:水溶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司量也。”

【第26句】:【道理讲得清,顽石也动心】(谚)顽石:冥顽无知的石头。只要把道理讲清讲透,就连顽石也能开窍。 指要想说服人,关键的问题是要把道理讲清讲透。

【第27句】:要练功,不放松;要练武,不怕苦。

【第28句】:【搅浑水】(惯)比喻故意把事情搞乱。 也作“搅混水”。

【第29句】:【大丈夫四海为家】 释义:有作为的男儿不恋家。 例句:“大丈夫四海为家。喜财,我劝你还是避一避的好。”

【第30句】:【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歇)网儿:网巾,用来拢住头发的头巾。面皮:本指脸面,转指体面、情面。讥讽人自以为面子很大。

【第31句】:【老鼠养的猫不疼】(谚)老鼠生下的崽子,猫不会疼爱。比喻人只知疼爱自己的孩子。也比喻人对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关心,不爱惜。

【第32句】:【一手托两家】(惯)比喻同时为当事双方办事,一次解决两家的问题。

【第33句】:【锯倒树儿捉老鹳】(惯)比喻死板教条,不灵活,不知变通。

【第34句】:【未学爬,先学走】(惯)比喻做事情急于求成。

【第35句】:【喝了牛皮散,神仙也不管】 释义:牛皮散:北京人称烧酒。酒喝多了,胆量大,谁也不怕。 例句:有道是:“喝了牛皮散,神仙也不管。”乌世保借酒倾诉一番,那车把式就借酒大骂起来,声称他要见徐焕章敢抽他鞭子,碰上谷佐领,准骂他祖宗。

【第36句】:【你拿刀子挡,我用斧头开路】 释义:比喻强行通过,阻挡不住。 例句:他王春山要是归顺了,咱也就不管他了;他若是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咱可就不客气了:你拿刀子挡,我用斧头开路,反正这回咱非进城里去干它一场不可了!

【第37句】:【发横财】(惯)横(heng)财:指意外得来的钱财。指一下子得到了许多钱财(多指不义之财)。

【第38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歇)姜太公:太公望吕尚的俗称,字子牙,传说曾于渭水边用无饵的直钩在离水面三尺之上钓鱼,说:“负命者上钩来!”比喻心甘情愿去做某事。也指心甘情愿落入圈套。 也作姜太公稳坐钓鱼台——愿者上钩。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第39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惯)指时光一天天流逝,并无多大改变。

【第40句】:【你有毒药,我有解方】(惯)解方:解毒的药方。比喻比对方技高一筹或总有对付对方的办法。

【第41句】:【南风腰里壮,北风两头尖】(谚)原指南风刮来,两头势弱,中间势猛;北风刮来,两头势猛,中间势弱。借指任何事物总是有起有落,有强弱变化,不会一成不变。

【第42句】:【草莽出英雄】(谚)草莽:草丛,指民间。指英才往往产生于民众。

【第43句】:【大家齐了心,黄土变成金】(谚)众人只要齐心合力,黄土也能变成黄金。指团结起来力量无穷,自然就能创造奇迹。 也作大伙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人心同一起,黄土变成金。

【第44句】:【正理一条,蛮行千样】(谚)指正理只有一条,而蛮横行径却是干奇百怪的。

【第45句】:【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谚)就像长江的水后浪催促着前浪不断向前一样,一代一代的新人茁壮成长,接替着上一代人向前发展。指历史就在这一代接一代的交替中向前推进。 也作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第46句】:【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儿】(歇)道儿:本指通道,转指门路、办法。指各人有各人的办法。

【第47句】:【鸡叫三遍天明亮】 释义:比喻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定会到来。 例句:陶家妈妈!鸡叫三遍天明亮,烈士们的血不是白流的。我们的力量比从前大得多了!革命总是要成功的。

【第48句】:【人比人,气死人】(谚)人活在世,处境或机遇各不同,差别很大,很难相比。指人必须想得开,不和别人盲目攀比。 也作“人比人,活不成”。

【第49句】:【天落馒头,也要起早去拾】(谚)指机缘再好,也要靠自身的努力才能成功。

【第50句】:【狼到天边不改性】 释义:比喻坏人本性不改。 例句:狼到天边不改性,会同我们一条心?十年来,我们的人怎么死的,我两眼怎么瞎的?他们比狼还狠十分!

【第51句】:【唱空城计】(惯)空城计: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亭,魏将司马懿率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战,故意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镇定自若地弹琴;司马懿怀疑有诈,怕中埋伏,遂引兵退去。后用来指掩饰自己一方力量空虚以骗过对方的计策。1指用“空城计”。2指全部或大部分人不在。3形容没有实力。 也作“演空城计”。

【第52句】:【投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交手】(谚)练武的人想要提高武艺,投师领教,不如访友切磋;访友切磋,又不如交手实练。指亲身实践提高最快。

【第53句】:生活在人民之中,仿佛睡在幸福的摇篮里。

【第54句】:【洗耳】现在有个成语叫“洗耳恭听”,意为洗净耳朵认真谦虚地听别人讲话。然而,“洗耳”的原意并非如此,恰恰相反,洗干净耳朵,是怕听了别人的话脏了自己的耳朵。 洗耳典出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说的是尧舜时代有个贤人名叫许由,字仲武,阳城槐里人,他品德高尚,很受当时人们的推崇。相传尧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在四处寻访贤人时,发现了许由。尧曾多次向许由请教,认为他确实是难得的贤士,就决定把天下让给他。然而许由自认为自己才德赶不上虞舜,在听到尧要让位于自己时,便连夜逃到箕山隐居起来。 尧认为这是许由谦虚的表现,便对他更加敬重,又派人去请他,并对他说:如果坚持不接受帝位,则希望他能担任“九州长”。不料,许由听后,便立刻跑到山下的颍水边,掬水洗耳。这时,他的朋友巢父牵着牛来饮水,看见许由在洗耳,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许由说:“尧想召我为九州长,我觉得这话污秽了我的耳朵,所以来这里洗耳。”巢父听后,冷笑一声道:“你若隐居在道路不通的高山深谷中,谁能知道你呀,你四处游荡就是想让人知道你,求得名声,别在这玷污了我小牛的嘴巴。”说着,牵着小牛,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饮水了。

【第55句】:【变戏法】(惯)本指表演魔术,比喻耍弄骗人的手段。

【第56句】:【宠婢作管家,钥匙不晌手拨刺】(谚)拨刺:用手拨动使它发出响声。指受宠爱的婢女当上了管家,故意摇响钥匙串来显示自己手里有了权力。指得志的小人总喜欢在人前炫耀。

【第57句】:【不下海,一生不会游泳】 释义:比喻不亲身实践,永远学不会本领。 例句:渔家的娃子,深深地知道“不下海,一生不会游泳”的道理,闯峡湾,不喝几口海水怎么能闯出来?

【第58句】:【小九九】现在人们一般把那些有心计、会算计、善谋划的人形容为心里有“小九九”。其实,“小九九”是从最早的《九九乘法歌诀》中演变而来的。 “小九九”即“九九乘法歌诀”,因为是最初级的数学计算方法,所以又常称为“小几九”。现在小学生的“小九九”口诀,是从“一一得一”开始的,到“九九八十一”止,而在古代,却是倒过来,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止。因为口诀开头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们就把它简称为“九九”。大约到十三世纪的时候,才倒过来像现在这样“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中国使用“九九口诀”的时间较早。在《管子》、《荀子》、《战国策》、《淮南子》等书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等文案。“不管三七二十一”这一俗语,不是来源于苏秦吗?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九九乘法歌诀”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小九九”是用以计算的,俗语“小几九”借以指心中有算计,对事情心中有数,但气度小,有时略带贬义口吻。与“宰相肚里能撑船”比起来,“小九九”就显得相形见绌。

【第59句】:【活人不能叫尿憋死】(谚)指遇到问题总要设法解决,不能让事情把人难住。 也作“活人哪能让尿憋死”。

【第60句】:【专咬硌牙的铁核桃】(惯)比喻专门整治态度强硬或难对付的。

【第61句】:【一根筷子吃面条——单挑】(歇)指自己单独干或独自一人生活。

【第62句】:【俩肩膀扛着个嘴】见“两个肩膀扛张嘴”。

【第63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谚)小节:生活中的小事。指能成就大事业的人,不拘泥于生活上的细枝末节。

【第64句】:【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佐】 释义:佐:助。好鸟看好树木栖身,贤能的臣子选择明君效劳。 例句: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佐。闻说唐君德胜尧舜,钦文敬武,天下纷纷以有德而伐无德,以有仁而伐无仁。如今望二位大人注意也。

【第65句】:【白了尾巴梢的老狼不好打】(谚)尾巴梢上的毛发白,表明这匹狼已经很老,老奸巨猾,不好对付。 比喻岁数大、经验多的敌人,难以制服。

【第66句】:【破麻袋绣花——底子差】见“麻布袋上绣花——底子太差”。

【第67句】:【宁可人前全不会,不可人前会不全】(谚)宁愿在人前表现出自己全不会,也不在人前表现出自己半懂不懂的。指不懂装懂最丢人现眼。

【第68句】:【胜者王侯败者贼】见“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第69句】:【贪产贫,惜产穷】(谚)贪产:贪占产业。惜产:死守产业。指对财产贪占或死守不舍的,都会受穷受困,不得自在。诫人不可贪占,也不可吝啬。

【第70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惯)指在家里呆着不出门,不和外界接触。

【第71句】:【欲知山中路,须问打柴人】(谚)打柴人成天缘山打柴,最知山中路径。比喻亲自实践的人最熟知实情。

【第72句】:【君子不夺人之好】(谚)好:爱好,喜爱。指品德高尚的人不夺取别人所喜爱的人或东西。 也作君子不夺人之美。 君子不夺人之所爱。

【第73句】:【拳头里攥着两把指甲】(惯)比喻两手空空,一无所有。

【第74句】:【吃了虎心豹胆】 释义:形容胆大,什么也不怕。 例句:你们吃了虎心豹胆了呀!啥厉害,你们干啥?你们就没有怕的事么?

【第75句】:【当官的动动嘴,当兵的跑折腿】(谚)折(she):断。当官的只要一动嘴,当兵的就得跑个没完没了。 旧指官兵关系严重对立,当兵的处在被奴役的地位。 也作当官的一动嘴,当兵的跑断腿。 当官的一张嘴,小兵癞子两条腿。

【第76句】:人上一百,五颜六色;人上一千,样样都全。

【第77句】:【好牛不缓,好马不颠】 释义:好牛行走不迟缓,好马骑着不颠簸。 例句:不骑就不骑,不要胡说八道。我的白龙马可不是颠人哩!常言说,“好牛不缓,好马不颠”,不相信可以实践。

【第78句】:【冬天的大葱,叶黄根枯心不死】 释义:比喻不甘心失败,妄图作垂死挣扎。 例句:这些人也像冬天的大葱,叶黄根枯心不死。我们就应该来个剥皮刨根,不给它一点喘息机会!

【第79句】:【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谚)步行一百里路,走过九十里,才算走了一半。指最后的十里,走起来最吃力。借指凡事越接近成功,越难以坚持。常用来劝勉人做事贵在善始善终。 也作行百里者半九十。 行百里,半九十。

【第80句】:【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谚)指长期窗下苦读无人过问,一旦取得功名便名扬天下。

【第81句】:【驴倒了架子不倒】(惯)比喻虽然已经面临死亡或没落,但还要勉强支撑。 也作“驴死不倒架”。

【第82句】:【骑虎者,势不得下】(谚)比喻做事一旦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便欲罢不能,只得硬着头皮撑下去。 也作骑虎之势,不能中下。中下:中途下虎背。 骑虎不能下背。

【第83句】:【好鞋不踩臭狗屎】 释义:比喻品行端正的人不招惹思想行为不好的人,不跟他们一般见识。 例句:不过,话得往深处说,坏人尽管摇头摆尾地得意,好人还得做好人!咱们得忍着点,不必多得罪人,好鞋不踩臭狗屎,你明白我的话吧?

【第84句】:【做手脚】(惯)指暗中作弊,或暗中进行安排布置。

【第85句】:【大槐树】槐树是个很普通的品种,全国各地都有种植,缘何只有洪洞县的大槐树闻名于世? 在国内许多地方和海外华侨中,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古老的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原来,在山西省洪洞县城北二里处,有座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628年)的广济寺,寺旁有株汉代古槐,“树身数围,荫蔽数亩”,长势十分旺盛。槐树上老鸹窝层层叠叠,无数鸟儿在此盘旋聒噪,成为远近闻名的一道风景。明代初年,就在这棵大槐树底下,发生了一件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大移民。一群群男女老少手拿“凭照川资”,在官兵的催逼下走向新的定居地。这株洪洞古槐,留在移民的心中。明朝初年为何要大移民? 元末明初,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争,致使冀鲁豫苏和两淮一带,十室九空。 而且自然灾害接连不断。从《元史》记载看,元末较大的水旱灾害,山东18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颗粒无收的蝗灾竟有18次之多,出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荒凉局面。明朝建国后,有些州县人烟稀少,形同虚设。据《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年(1337年),河南等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十六。”七年之后,又把全国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为此,朱元璋做出了千里移民以充实各地的决定。 当时的山西如同世外桃源,风调雨顺,没有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人口激增。据《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四年(1381年)统计,当时的河南人口为1【第89句】:1万人,河北人口1【第89句】:3万,而山西人口多达40【第3句】:04万人,比河北河南两省人口总和还多出30万人。要实现向中原一带的移民方针,山西自然成了理想的选择地。 洪武九年(1376年)移民开始。《洪洞县志》记载:当时政府规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其余一律外迁。移民主要来自大原府、平阳府和潞、泽、辽、沁、汾五州(即今太原、临汾、长治、晋城、沁县、汾阳一带),因洪洞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被政府定为移民集散中心,从此名留青史。据传,在孩子临行前,父母把其小脚趾咬为两瓣,留为记号以备以后认亲,从此全都成了复形小脚甲。传说,凡长“猴指甲”的都是洪洞县来的。 现在,每年的四月一日到十日为“寻根祭祖节”,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对祖先故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荫庇群生”的大槐树永远扎根在无数炎黄子孙的心中。

【第86句】:【狐狸就是睡觉,也在磨牙】 释义:比喻坏人时刻都想害人。 例句:田文中怀疑地说,“我对这个汇报真要打个问号:这条狐狸怎么能够老实呢?”“狐狸就是睡觉,也在磨牙!”

【第87句】:【丈夫人前走,带着老婆的手】见“男人往外走,带着娘们手”。

【第88句】:【一番手脚两番做】(惯)指本来可以一次完成的事,却要分两次去做。

【第89句】:【遗子黄金,不如一经】(谚)遗:留给。经:经书。给子孙后代遗留黄金,不如教他们学好一部经书。 指留给子孙的,金钱不如知识。

【第90句】:【酒中不语真君子】(谚)指能在饮酒时保持从容安静,不乱说话的,才是真正有修养的人。

【第91句】:【无妇不成家】(谚)如果没个妇女主持家务,这个家就难以成立。指主妇在家庭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92句】:【狗咬刺猬——没处下嘴】(歇)刺猬:哺乳动物,身上有硬刺,遇敌害时身体缩成一团,用长而尖的刺保护自己。形容事情极其难办,不知从哪里下手。也指谈话过程中插不上嘴。

【第93句】:【人无再少年,花有重开日】见“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第94句】:【鞋不加丝,衣不加寸】(谚)丝:长度单位,十丝等于一毫。指鞋或衣服的制作稍大一点就不合适,而鞋的制作准确度比衣服更为严格。 也作“鞋不增分,衣不增寸”。

【第95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子】(谚)比喻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或恶劣的国际环境中,总是强凌弱,大欺小。 也作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青泥。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稀泥。

【第96句】:【吃纣王俸禄,不说纣王无道】 释义:纣王:商朝末代暴君。比喻从主子那里得到好处,不说主子的坏话。 例句:“启翁,百姓倘能安居乐业,断然不会造反。许多人只是因为吃纣王俸禄,不肯说纣王无道,将百姓造反看成罪不容诛,而谁逼百姓造反倒不问了。”

【第97句】:【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谚)病来时就像山倒下一样猛烈可怕,病去时就像~根根丝往外抽一样缓慢。指病发作时很猛,治病养病的过程却很费时。

【第98句】:【穷家难舍,热土难离】 释义:舍不得离开家乡。 例句:洛文摇头答道:“穷家难舍,热土难离,我哪儿也不想去了。”

【第99句】:【没丝都有寸】(惯)丝:谐“私”。 指多少有些瓜葛、交情。

10158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