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牧民对好政策的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农民对政府好政策感恩语言

党的政策好农民劲头高,政府常关心人民心就齐;领导常下乡群众吃的香,农民有了钱全靠政和党。

群众工作过程中如何提高农牧民对惠民政策的知晓率

你可以去惠民农业网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

我想在去内蒙古定居做牧民

牧民,指放牧牲畜并以此为生的人。

国内牧民多数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地。

各地牧民有其各自的特点。

大多是生活在地广人稀的地区。

内蒙古牧民的习俗

【第1句】:迎宾 :   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

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

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从古到今的传统。

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

”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

)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

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

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

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

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

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第2句】:待客 :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

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

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

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

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人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

“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

“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

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

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 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

  

【第3句】:华丽的民族服装 :   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带、靴及头饰等,款式讲究,装潢精美。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装。

蒙古袍衣体宽大,袖子较长,下端不开叉,衣领较高,服带中围,非常适应广阔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

腰带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腰带一般由绸、缎等料制成,长达数米,颜色视袍子的颜色而定。

男子扎腰带时,袍子向上提,下摆束得较短,即显得精干潇洒,骑乘或劳动时也方便。

女子之相反,扎腰时一定要把袍子拉展,以显示身材的苗条健美。

穿蒙古袍系腰带除装服饰上的需要外,实用价值也很大,系上腰带骑马时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稳定和垂直,冬天还可保暖。

  查干萨日”的祝福 :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

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

“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

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

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

有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

目前,传统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举行了,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

  

【第4句】:祝寿   春节期间牧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祝寿的对象为正当“本年”的长者。

祝寿开始时,先为

【第85句】:73高龄者祝寿,时间一般在腊月25或26日,腊月27至除夕的几天里,则为

【第61句】:49的本年者祝寿。

给长者祝寿时,晚辈除要行礼祝贺外,还要赠送寿礼以示尊敬。

祝寿礼的轻重多寡,一般视祝寿对象的年龄大小而定。

  

【第5句】:除夕   草原上春节的高潮,附近的牧民们都要相互喝茶,然后人们扶老携幼聚集在年长者的家里,进行除夕“乃日” (宴会)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节目。

接着牧人们要到邀请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时因户多,宴会往往通宵达旦。

  除夕时,牧民家家都要摆放“花盘”即将点心、奶食、糖果等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摆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圆柱体,也有方形的,每层一种,很有规则。

这一习俗,不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袭着这传统。

  拜年   草原上春节最隆重的活动,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时候开始,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开始家庭内部拜年,先是晚辈向长者问安跪拜,然后由长者祝福晚辈幸福长寿。

拜年时,晚辈要衣帽端正,手捧哈达进行。

  家庭拜年后,牧民们相互互拜。

互拜时,先到年长者的家里,随着互拜的进行,人们自动结伴而行。

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龄大小依次而入。

拜年时,牧民们一般要献上一两首颂辞或颂歌。

对出色的歌手,户主会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颂祝辞。

草原上的春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们辛勤劳动一年后欢歌笑语的时刻。

  

【第6句】:草原宗教:   内蒙古自治区也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民族地区,现有喇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汉佛教和道教7种宗教。

汉佛教在我区有悠久的历史,其它宗教从十七世纪后先后传入。

  锡盟的喇嘛教是属西藏佛教格鲁派,传播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解放前,锡盟有喇嘛教寺庙192座,喇嘛12750人,大多分布在牧区的苏木。

1960年庙宇减少为102座,喇嘛 3542人,1966年庙宇减少到92座,喇嘛2290人。

在十年内乱期间,党的宗教自由政策遭到破坏,喇嘛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绝大多数寺庙被破坏,经书被焚毁;寺庙停止了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锡盟喇嘛教的喇嘛和信教群众逐渐恢复他们的正常宗教活动,有的寺庙国家还拨给维修经费加以修缮,一些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喇嘛领取了生活补贴,自养事业有所发展。

牧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否应作为政府政策管理的一部分

近年来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不断加大专项投入。

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补助资金

【第31句】:5亿元,其中2024年安排

【第8句】:5亿元,年均增长

【第33句】:6%。

二是鼓励项目扶持。

2010年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国家有关涉农项目的意见》。

同时,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等部分支农项目中明确提出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

三是实行税收优惠。

2008年下发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专门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

四是完善制度配套。

2007年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范了合作社会计工作,保护了合作社及其成员合法权益。

具体你可以到政策百科中进行查询,对于这块政策百科中的政策解读和政策法规都有介绍。

6807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