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共工触山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感想

体现了共工敢于挑战权威和不畏牺牲精神。

  表示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大自然的思想,神奇的传说中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汉族民间神话传说。

  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

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

  这一传说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读后感悟20字

《子》里有一个寓言:“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之山,天柱折,地维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许多人称赞共工的形象,把他说成一个敢于反抗、不怕牺牲的英雄。

本人实在不敢苟同。

  从共工斗争的目的来看,不是反抗暴政、争取民主,而是争夺帝位,满足私欲,没有什么正义性可言。

从斗争的结果来看,共工争帝不成却进行疯狂的破坏,以致“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使全体社会成员赖以生存的基础——天地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不知使多少人限于水火,生存无依

天地是全体人民用血汗建设出来的,共工有什么权力把它毁得满目疮痍

我看,共工不是什么英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罪人。

  在共工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历史人物的影子,他们有的争帝成功做了“王”,有的争帝未成做了“寇”。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视人民如草芥,可以随意役使、杀戮。

他们从不认为天下的归属应由天下的主人——人民决定,而是理所当然地认为由屠刀决定,谁抢了就是谁的。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就是对颛顼、共工们心态的形象概括。

抢到了的理直气壮南面称尊,“四海之内,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天下人自然应该由我奴役宰割;抢不到的便“洒向人间都是怨”,反正我得不到了,谁也别想好,能烧就烧,能杀就杀,死了也要多带几个殉葬的。

于是伏尸百万,流血漂杵,于是十室九空,哀鸿遍地;于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于是无数建筑、无数典籍、无数文物化为灰烬……  可是,没有人去质问谁赋予了他们这样的权力,没有人去追究他们犯下了多少罪行。

反而有不少人羡慕他们,颂扬他们,成功的是“圣主”,失败的是“英雄”。

莫非真像鲁迅所说,越是能祸害人的东西,国人越是崇拜

共工触山的道理

共工触山是人民对于地形及现世界的并未十分美满所起的一种解答。

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

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

共工触山的读后感怎么写

(字数不限)

共工怒触山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之后,水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发动。

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猛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

大地顿时一片漆黑。

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

所到之处,云雾廓清,雨水齐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

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里倾去。

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

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

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

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

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

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

因此立在水宫,得意起来。

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

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

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

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

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

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

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

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

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

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

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8682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