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博客经典摘录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释义:天地间只有你我知道这个秘密。 例句:你想自首,那是自投罗网。钱你拿着,话回肚里,这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算啦!

【第2句】:【豇豆一行,绿豆一行】(惯)比喻说话、办事清楚,有条理。

【第3句】:【耗子洞里打架——窝里反】(歇)比喻内部闹矛盾或自相残杀。 也作耗子咬耗子——窝里反。 耗子动刀——窝里反。

【第4句】:【干一行,怨一行】(谚)行(hang):行业。干哪一行营生,时间长了,往往也会对这一行产生厌烦情绪。指干哪一行,怨哪一行,是人之常情。 也作干一行,伤一行。 干啥的,烦恶啥。

【第5句】:【娘的墓前哭丈夫——上错了坟】(歇)比喻找错了地点。含讥讽意味。

【第6句】:觉多腿脚软,酒多脑袋沉。

【第7句】:【好鹰不叼昧心食,好虎不吃屈死兽】 释义:比喻行为要光明磊落,昧良心的事不做。 例句:巴满贡追上几步,又气又笑地拦住她:“你把话说明白呀!好鹰不叼昧心食,好虎不吃屈死兽,赫哲人办事都在明处。”

【第8句】:【上刀山,下火海】(惯)指奋不顾身去做最危险、最艰难的事情。 也作入火海,上刀山。 爬刀山,下火海。

【第9句】:【捧臭脚】“捧臭脚”与溜须拍马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阿谀媚上之举。 “捧臭脚”是怎么回事呢? 北宋时,大太监李宪受到皇上宠爱,当上了永兴路副都总管,声势显赫。 其部将彭孙,原是绿林出身,想以李宪为靠山,于是私下来到李宪的府邸。 正巧,赶上了李宪要洗脚,彭孙抓住机会,来了个毛遂自荐,请求帮李宪洗。 李宪乐了,省得自己动手洗脚,也没做什么客气的表示。岂料,鞋袜一脱,一股臭气扑面而来。彭孙显示了真功夫,捧着李宪的脚,耸着鼻子,嘴里却高呼:“太尉脚何香也!”李宪反应也快,就势抬脚丫踹摩着彭孙的脑袋说:“奴谄我,不太甚乎!” 这件事传到苏东坡那里,把它记进了《东坡志林》和《仇池笔记》里。 苏东坡是何等人也,他的文章不愁没人看,这令人作呕的“捧臭脚”的丑事,就流传了下来。 在民间,“捧臭脚”还不算最丑,还有比“捧臭脚”更恶心的比喻,叫“舔屁股”。可见,人们对阿谀奉承、拍马溜须之人是多么的厌恶和鄙视。

【第10句】:【桃李满天下】 释义:桃李:比喻所栽培的优秀人才。比喻教育培养的学生多,遍布各地。 例句:伍老,你是桃李满天下,对革命有贡献的人哪。

【第11句】:【牛口里的草——扯不出来】(歇)比喻东西再也拿不出来。 也作“牛口里的草——不容易扯出来”。

【第12句】:【老虎挂上念佛珠——想变着法来吃人】(歇)念佛珠:佛教徒念经时用来计算次数的成串的珠子,也叫佛珠、念珠、数珠、串珠。指坏人想变化手法装成好人来伤害人。 含责骂意。

【第13句】:【地上跑的数狗,天上飞的数斑鸠】(谚)斑鸠:鸟名,身体灰褐色,颈后有白色或黄色斑点,故名。指狗肉和斑鸠肉最细嫩美味。

【第14句】:【惟有感恩并积恨,万年千载不成尘】(谚)成尘:化作尘埃,指不再存在。指世间什么事都能淡忘,只有感恩和仇恨,时间再久也不会忘记。 也作惟有感恩并积恨,千年万载不成尘。 惟有感恩并报怨,千年万载不生尘。

【第15句】:【狗尾巴熬西葫芦——越吧嗒越不是滋味】(歇)吧嗒:本指品味“狗尾巴熬西葫芦”时发出的声音,转指人自言自语时发出的声音。 滋味:本指味道,转喻某种感受。 指人越琢磨心里越感到不好受,不愉快。

【第16句】:【一个桩上不能拴两头公牛】(谚)两头公牛拴在一个桩上,你顶我撞,不得安生。比喻在同一区域内,容不得两个占有欲很盛的强人。

【第17句】:【反说反有理,正说正有理】(惯)反面正面都有理。指人狡辩,无论怎么说,自己都有理。

【第18句】:宁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

【第19句】:【哪阵风儿吹来的】(惯)指人难得来访。不常见面的亲友来访时常说的客套话。 也作哪阵香风吹来。 哪一阵风把你吹来了。 什么风把你们刮来了。

【第20句】:【火心要虚.人心要实】(谚)火心要架空,才能烧出旺火;人心要诚实,才能得到信任。指为人处世,最忌浮滑,应以诚信为本。 也作火要虚,人要实。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第21句】:【肩不动,膀不摇】(惯)形容什么也不干。

【第22句】:【怀里揣着个牛角——朝自己顶】(歇)顶:本指用角撞击,转指顶撞、为难。指顶撞或为难自己人。 也作“怀里揣牛角——朝里顶”。

【第23句】:【何首乌】何首乌,是我国特有的一味名贵中药材,其茎、根皆可入药,而且药用价值很高。 相传在唐代,有一个姓何名田儿的人,因其体弱多病,不能生育,到了五十岁仍无子。有一天晚上,他饮酒过多,醉卧田野,在朦胧中看见两株树藤相距三尺,苗蔓相交,觉得很奇怪,就连根掘起,根部长得像一男一女两个小娃娃。何田儿把此物带回家,但无人认识。有人对何田儿开玩笑说:“你年老无子,这可能是天赐神药,有儿有女为何不吃吃试试?”田儿就把它切碎,每天服用少许。说也奇怪,连服数月后感觉精力强盛,旧疾都痊愈了;相继服用了一个时期,原来已经花白的头发也都变乌了,并且在十年内生了几个子女;他改名能嗣,活到一百多岁。能嗣的儿子延秀、孙子首乌,终生服用此药,都健康长寿,晚年须发仍然发黑。由此,这一药的名声传开了。 后人用何家第三代的姓名为药名,叫“何首乌”。

【第24句】:【人没名难呼唤,地没名难送饭】(谚)人要是没个名,想呼唤他也难;地要是没个名,想给地里劳作的人送饭也难。指地和人一样,都必须有自己的名字。

【第25句】:【好出门不如歹在家】(谚)歹:不好。指出外再好,也不如在家方便。

【第26句】:【放虎容易擒虎难】 释义:比喻敌人一旦放走,再不易抓获。“容易”又作“归山”。“擒”又作“捉”。 例句:你怎么把龙涛放了?俗话说,放虎容易擒虎难。他们一走,你拿什么救爹呢?

【第27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惯)成天吃饱了饭,什么心也不操。指人没有上进心,只是混日子。

【第28句】:【嘴上天官赐福,肚子里男盗女娼】(惯)天官:道教所信奉的三神之一;三神也称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传说正月十五上元节天官赐福于人。指嘴上说得冠冕堂皇,思想行为却卑鄙无耻。

【第29句】:【小人无罪,怀璧其罪】见“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第30句】:【打狗不看主人面子】 释义:比喻惩处某人,不顾情面,不怕得罪他的主人或上司。 例句:咱们同敬轩之间本来就犯了生涩,不必为这件事儿使敬轩骂咱们打狗不看主人面子。

【第31句】:【儿子是自己的好,太太是人家的好】 释义: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好,人家的太太好。 例句:“当然哪!”妈妈羞颜欢笑:“男人都一样,儿子是自己的好,太太是人家的好!”

【第32句】:【不知道天高地厚】 释义:不了解客现实际情况,对自己估计过高。 例句:不过,潘秀娅——这位一会儿便要坐着出租小轿车来的新娘子,绝不是那种不知道天高地厚、贪心不足的人。

【第33句】:【锅里煮娃娃——熟人熟食】(歇)本指被煮熟的食品,转指熟识的人。

【第34句】:【靠山山崩,靠水水流】 释义:依赖别人靠不住。 例句:“……人家说我命苦,是命苦;靠山山崩,靠水水流,靠树树歪,一心靠社会主义,可生产队又说我是累赘……”

【第35句】:【猜哑谜】(惯)哑谜:指隐晦的话语。比喻猜测别人话语的真实意思或事实真相。

【第36句】:【六亲不认】“六亲不认”形容人没有情义或不讲情面。属于贬义词。 “六亲”即六种亲属。六亲之说,历来不一。 在提到“六亲”的几部典籍当中,《周易》成书最早,《周易·家人》说,“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夫妇),姻娅(亲家和连襟)。《汉书·贾谊传》说,指父母、兄弟、妻子。贾谊《新书·六术》说,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史记·管晏列传》说,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父母之子女之子。古书诸说难一。现代比较通行的是父、母、兄、弟、妻、子,当属最亲近的家人。“六亲”又引申为泛指亲属。 连最近的亲人都不认,不符合中国的传统礼教,“六亲不认”当属贬义。

【第37句】:【油瓶倒了不扶】见“推倒油瓶不扶”。

【第38句】:【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膻】 释义;好处没得到,反而落下坏名声。 例句:“若是同人合伙,领了人的本钱,他只要一分八厘行息,我还有几厘利钱;他若是要二分开外,我就是‘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膻’!”

【第39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释义:没有哪方面的职责,就不管哪方面的事情。 例句:童贞不满地说:“你们当厂长的不抓管理,倒埋怨下边。我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第40句】:【嚼字眼】(惯)形容过分地斟酌字词。

【第41句】:【勿谓尺五,后且不补】(谚)不要认为裂缝只有一尺五寸,要是任其发展下去,就会无法弥补。比喻微小的问题不及时解决,酿成大祸就后悔不及。

【第42句】:【萝卜上扎刀,不是出血筒子】 释义:萝卜_上扎刀,流不出血来。比喻人一毛不拔,是个吝啬鬼。 例句:到底李鸿云葫芦里装的什么药,一下还摸不准,不要又上了李鸿云的当吧?萝卜上扎刀,李鸿云也不是什么出血筒子。

【第43句】:【养痴奴,乘赢马】(谚)赢:瘦弱。仆人要用头脑简单的,骑马要骑速度较慢的。旧指用仆人不要用精明的人,免得日久生祸端。

【第44句】:【吃大锅饭】(惯)比喻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办法,不管干得如何,报酬、待遇都一样。

【第45句】:【女大不由娘】(谚)指女儿长大了,自有主见,很多事就不听母亲的了。 也作女大不由娘作主。 女大不由母,儿大不由父。

【第46句】:【牙齿打掉朝肚里闷】见“打落牙齿向肚中咽”。

【第47句】:【躲了雷公,遇了霹雳】(惯)雷公:神话传说中管打雷的神。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对人、畜、庄稼、建筑物等会造成很大危害。比喻躲过一场灾难,又遇上了另一场灾难。

【第48句】:【有了千田想万田,做了皇帝想成仙】(惯)形容人贪得无厌。

【第49句】:【吊死鬼说媒——白绕一番舌】(歇)绕舌:迷信传说吊死鬼的舌头伸出嘴外很长,说话时要把舌头绕起来。绕:谐“饶”。指白费一番口舌。

【第50句】:【发空头支票】见“开空头支票”。

【第51句】:【打兔子碰上了黄羊,捞了个大外快】 释义:比喻意外地得到了好处。 例句:唐连生见厂长和工程师都信心十足,心里想:看来,这次也许真能抱个金娃娃呢!这真是打兔子碰上了黄羊,捞了个大外快。工厂出了名,他这位副厂长当然也光彩呀。

【第52句】:【挖好肉,补烂疮】(惯)比喻用有害的办法临时解救危急。

【第53句】:运动劲出来.歇着病出来。

【第54句】:【鸡叫三遍天明亮】 释义:比喻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定会到来。 例句:陶家妈妈!鸡叫三遍天明亮,烈士们的血不是白流的。我们的力量比从前大得多了!革命总是要成功的。

【第55句】:【歪理三千,不如正理一条】(谚)歪理:谬论邪说。指歪理再多,也抵不上一条正理能说服人。

【第56句】:【指着碟子说碟子,指着碗说碗】(惯)比喻就事论事,无关的不说。

【第57句】:【属啄木鸟的——嘴硬屎稀】(歇)啄木鸟:一种益鸟,嘴尖而直,能啄开木头。嘴:本指啄木鸟的嘴,转指说话。指人说话的口气很强硬,行动却松懈、无能。含讥讽意味。

【第58句】:【种禾得稻,敬老得宝】(谚)指种下禾苗,就会得到稻米;敬重老人,就能得到宝贵的处世经验。

【第59句】:【状元】“状元”指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它源于隋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隋炀帝统治时期便已开始,在当时,并没有殿试,但参加科考的各地士子到达京城后,在应试前需要向有关部门递送“投状”,考试结束后,成绩最优异者的“投状”便被放在全部“投状”最前面,称作“状头”。因古代以魁为首,以元为开始,故也以“魁甲”和“状元”的名号称呼第一名。从唐代开始,有了殿试,殿试的第一名仍旧称状元。到了宋代,殿试制度化之后,发榜之时,状元总是排在首位,故又称榜首。“状元”称号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始终,使用时间最长。 若从殿试开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状元孙伏咖,最后一位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中国的科举考试延续了一千多年,共产生状元551人,’其中唐139人,五代十国11人,宋118人,辽18人,金15人,元32人,明89人,清114人。另外,张献忠的大顺政权状元1人,太平天国有状元14人。

【第60句】:【哪吒下凡——一身火】(歇)哪吒:《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人物,《西游记》说他是托塔天王李靖第三子,《封神演义》写他在金光洞里复生后自天而降,手持火尖枪,脚踩风火轮。火:本指火焰,转指火气、怒火。形容人脾气暴躁,极易发怒。

【第61句】:【贫极无君子】(谚)旧指人穷到极度,就不会再顾及道德礼仪。

【第62句】: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第63句】:【西葫芦配南瓜】(惯)西葫芦: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长圆筒形,为常见蔬菜。比喻情况差不多的两个人结合在一起。也形容彼此不相上下,谁也不比谁强。

【第64句】:【失晨之鸡,思补更鸣】(谚)失晨:误了啼鸣报晓。误了报晓的公鸡,很想再有个准时报晓的机会,以弥补失晨的过失。比喻犯了错误的人,很想有机会立功补过。

【第65句】:【开门雨,闭门风】(惯)比喻传言很多。

【第66句】:【得趣便抽身】(谚)事情做到满意处,就应当收身止步,不可贪得无厌。指凡事要适可而止。

【第67句】: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第68句】:【替罪羊】“替罪羊”是指代人受过的意思。何以用羊替罪?源出两处,一中一外。 先说国外。源于《旧约全书》中的一个故事。亚伯拉罕是犹太人的始祖,他的独生子叫以撒。以撒成了他唯一的寄托,视如掌上明珠。一天,他听到了上帝耶和华的吩咐,叫他把爱子以撒献为燔祭。他痛不欲生,但还是决定执行。亚伯拉罕把儿子带到山顶上,把他绑了起来。以撒吓得魂飞魄散。亚伯拉罕举起了闪闪发光的尖刀,毫不犹豫地向儿子刺去。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上帝派出的天使出现了,他挡住了亚伯拉罕的手,以撒得救了。原来上帝是有意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的。上帝对亚伯拉罕的行为表示赞赏。这时,一只迷途的山羊刚好跑过来,把角挂在荆棘上,亚伯拉罕便顺手拿这只羊代替以撒做了燔祭。这只羊被称为“替罪羊”。 据《圣经》载,古代犹太教每年一次由大祭司按手在羊头上,表示全民族的罪过已由这头羊承担,然后把羊赶入旷野,称为“负罪羊”或“替罪羊”。 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也有“替罪羊”的故事。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大王(齐宣王)坐在堂上,有个人牵着牛从堂下走过。大王问他道:“牵牛到哪里去?”他回答道:“要拿它去杀掉祭钟。”大王说:“放掉它吧,它没有罪过却把它往死地里送,看它那发抖的样子,我心里实在不忍。”那个人回答道:“那就废掉祭钟好吗?”大王说:“怎么可以废掉祭钟呢?拿只羊去换吧。”齐宣王不忍心看见牛恐惧发抖的样子,而命以羊换牛祭钟。看来,中西替罪的都是羊,理由都是祭祀,“替罪羊”一词的产生,在中国也有它的渊源。

【第69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谚)屠刀:杀人刀。只要能放下杀人刀,改恶从善,马上就是佛一样的善人。原为佛教劝人向善语,后指人只要能改恶,就大有作为。 也作“放下屠刀,立证菩提”。菩提:梵语,即佛道。

【第70句】:人有志,竹有节.

【第71句】:【人不解甲,马不停蹄】(惯)甲:古时打仗穿的盔甲。人不卸掉盔甲,马一直在前行。形容事情紧急,不能停顿或休息。也比喻非常忙碌,顾不上休息。 也作人不歇脚,马不停蹄。 人不解甲,马不卸鞍。

【第72句】:【一人气力担一担,众人力量搬倒山】(谚)一个人的气力只能挑起百斤担;众人的力量合到一起,就能把山搬倒。指人多力量大,困难再大也不怕。

【第73句】:【戳脊梁骨】(惯)指在人背后指责、议论。 也作“戳背脊骨”。

【第74句】:【尥蹶子】(惯)原指骡马跳起来用后腿向后踢,比喻人不服管教,调皮、捣乱。

【第75句】:【抓头不是尾】(惯)形容人急得手忙脚乱,不知怎么做才好。

【第76句】:【前车覆,后车诫】(谚)覆:翻倒,倾覆。指前边的车翻倒了,后边的车就要引以为戒。比喻前人失败了,后人就要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也作前车既覆,后车当戒。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第77句】:【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谚)指官府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百姓只得起来造反。 也作官逼民反,民急则乱。 官逼民反民自反。

【第78句】:【节约油,油满罐;节约钱,钱满串】(谚)串:也作贯,旧时钱制,干钱为一串。在油上节约,油罐常满;在钱上节约,钱柜常有积蓄。 指节约是致富的条件。

【第79句】:【梦是心头想】(谚)睡觉所梦到的种种情景,往往是人清醒时心头想到的。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幻是人的心理作用。 也作梦从想中来。 梦现心头事。

【第80句】:【开弓没有回头箭】 释义:比喻事情无法挽回,无法改变。 例句:“一句话,开弓没有回头箭,下午我们还得赶火车哩!这个地方我们是住够了!”

【第81句】:【太阳从西边出来】 释义:太阳事实上不会从西边出来。借指不可能、办不到或特别新奇的事。 例句:“什么,要叫小日本把东西还回来,真是做美梦,那就要等到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们必须去夺回来。”

【第82句】:【日出早,雨淋脑;日出晏,晒杀雁】 释义:晏:迟。日出早,预示着有雨,日出时有云雾遮住,预示着天气晴热。 例句:老七伯抬头看着天,头也不回地对巧姑说:“嗬,今天可是非去不行了。看见没有,太阳在云雾眼儿里呢,没听说吗?‘日出早,雨淋脑;日出晏,晒杀雁’,今日正是个好天!”

【第83句】:【露水见不得太阳】 释义:比喻存在不会长久。 例句:“嗨,小鬼子是露水见不得太阳,就要完蛋了!”

【第84句】:【柳树上开花,没结果】 释义:柳树的种子外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很像一团团白花,叫柳絮,种子非常小,不显眼,人们错以为柳树不结果。比喻事情没有个结果。 例句:唉,他说命太苦,头一回说亲说了个你,闹了一回子,谁知道柳树上开花,没结果。

【第85句】:【不到黄河心不死】这一俗语比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境地下不肯死心。 这个俗语出自清朝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其中有这样的话:“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但为什么非要说“黄河”而不说“长江”呢? 据晚清小说《扫迷帚》第五回中写到昆山通人汪梧凰,辨析苏州谚语时说:“弗到黄河心弗死,到了黄河死不及。”其中的“黄河”是“横祸”的误写,说的是人不犯横祸,则不肯死心塌地;等到犯了事,则身为囚犯,想死都来不及了,是劝人及早改过的意思。现在常被用来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 也就是说,“黄河”并非真指黄河,而是“横祸”的谐言,苏州方言所致。 久而久之,人们为了表达直接,避开不吉利的原意,遂把“不得横祸心不死”演变成了“不到黄河心不死”。

【第86句】:【吃柿子单拣软的捏】 释义:比喻专找软弱的欺侮。 例句:段雨国大眼一瞪:“吃柿子单拣软的捏,你就看我好欺侮!面对上帝起誓,谁扔的谁是乌龟蛋!”

【第87句】:【红萝卜蘸辣椒面,没看出来】 释义:红萝卜蘸辣椒面,颜色—样,看不出来。比喻不能识别人或事物的好坏。 例句:他心里骂邹威这个坏小子太可恨!红萝卜蘸辣椒面,没看出来,这小子原来是熟透的藕,鬼心眼挺多。

【第88句】:【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谚)度:计算,估量。 山上有树木,工匠就会去估量如何采用它;宾客有礼仪,主人就会择优录用他。指只要有才,就不愁不被选用。

【第89句】:【天下无有不散的筵席】(谚)再好的宴席,总会有散的时候。比喻人生有聚就有散,不必为散伤情。

【第90句】:【六一儿童节】“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六月一日举行,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共同节日。每当此时,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欢度着自己的节日。其实,“六一”是一个悲惨的日子。 “六一儿童节”源自“二战”的一个悲惨的事件。在“二战”期间,1942年6月,捷克利迪策村十六岁以一上的男性公民和全部婴儿遭到德国法西新的枪杀。他们还把妇女和九十多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烧毁了这个与世无争的村庄。 为了纪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也为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的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把每年的6月旧定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第91句】:【胆大天下去得,胆小寸步难行】(谚)胆量大的人天底下任何地方都能闯,胆量小的人死守家门哪里也不能去。指胆大就会有作为,胆小不能有出息。 也作“胆大的漂洋过海,胆小的寸步难行”。

【第92句】:【国手】“国手”指精通某种技能在国内数第一流的人,也特指人选国家队的体育选手。不过,足球运动员又称之为“国脚”。有许多人认为“国手”是现代词汇,其实古已有之。 国手源于古代的一句谚语,本意是指善于下棋的人。有古代谚语为证:“人心无算处,国手有输时。”意思是再聪明的人,再善于算计的人,也有算不到的地方,国家的一流棋手还有输棋的时候,意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其中“围手”就是指的善于棋弈的大家。后泛指国人中的佼佼者,指才能、技艺出类拔萃的人。如中国派出参加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选手也称国手。

【第93句】:【咬人的狗儿不露齿】(谚)真正下口咬人的狗不龇牙咧嘴,也不汪汪乱叫。比喻实干的人并不声张。 也比喻狠毒的人表面不露形迹,只在暗中做事。 也作咬人的狗不龇牙。 咬人的狗暗下口。 咬人的狗不叫,汪汪叫的狗不咬人。

【第94句】:【小骂大帮忙】(惯)指批评、反对不过是作姿态,实际上是支持、拥护、帮大忙。

【第95句】:【下马威】“下马威”是指古代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展示自己的威风,起震慑作用,以图站稳脚跟。“下马威”来源于“下车威”。《汉书·叙传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班伯这个人志气很高,有勇有谋,勇于任事。当时定襄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和尔格林县西北土城子)局面十分混乱。班伯有出使匈奴的经历,且年轻力壮,自请担任定襄郡太守,扭转社会治安糟糕的状况。 定襄的豪门大户和动乱分子都听说过班伯厉害的名声,“畏其下车作威”,嚣张气焰有所收敛。而班伯也确实来了个“下车威”,他到任之后,立即将所属官吏集合起来,严厉打击地方恶霸势力,惩处制造动乱的不法之徒,社会秩序很快好转,班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充分显示了他的“下车威”。这样的“下车威”值得叫好。 “下车威”后来怎么变成“下马威”了呢?原来,这与古代官员的乘坐工具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官员就按照级别乘车。到后来,马的位置逐渐代替了车子,官员们出行改为骑马,由过去的下车到任变成了走马上任,一F车威”的官习沿袭下来,由“下车威”变成了“下马威”。 现在,新官乍到,对坏人和不良风气进行大刀阔斧地整治,当然是好,这个“下马威”使得。如果对百姓耍威风,讲派头,摆官架子,这样的“下马威”(有的官员改坐“宝马”豪车了)要不得。

【第96句】:【瓜甜瓜苦,不在皮儿上】 释义:比喻不能从表面看问题。 例句:这会儿又一口咬定他们不会学懒。瓜甜瓜苦,不在皮儿上,嘴巴两层皮,说话不费力。懒不懒,要看实践哩!

【第97句】:【当家是个年轻郎,餐餐窝头心不凉】(谚)当家:方言词,妻子称丈夫叫“当家的”。窝头:玉米面蒸的粗食。指只要嫁个年轻的丈夫,生活再清苦也感到幸福。

【第98句】:【鸡瘦不倒冠】(谚)冠:鸡冠,雄鸡头顶上的红冠子。指雄鸡再瘦,头顶上的鸡冠子并不垂坠。比喻英雄人物或有作为的男子汉虽失势落魄,但原有的气势不倒。

【第99句】:【老何家的姑娘嫁给老郑家——郑何氏】(歇)旧时女子出嫁后,在自己的姓氏前面冠以夫姓作为姓名。郑何氏:称嫁给郑家的何姓女子,谐“正合适”。指正好符合实际情况或需求。

11314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