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第一视频火爆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碾砣生芽,狗生角】(惯)碾砣:即碾磙子。比喻事情不可能发生。

【第2句】:【伏天吃西瓜,药物不用抓】(谚)伏天:三伏天,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热天吃西瓜,可以解暑去病。 指西瓜不仅能消暑解渴,而且有益于健康。

【第3句】:【屁股沉】(惯)指不管到哪儿,坐下就不走了。

【第4句】:【饭来张口,水来伸手】 释义:形容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懒惰。“伸手”又作“湿手”。 例句:你想想:喜儿要来了,还不是享福来了,这以后,吃好的穿好的,饭来张口,水来伸手,不比在你家少吃没穿强多啦!

【第5句】:【路在口边】(谚)指出远门不认识路,勤动嘴问人就会知道。也指勤动嘴向人请教,生活前景就不会迷茫。 也作路出嘴边。 路在嘴巴上。

【第6句】:【披麻救火——惹焰烧身】(歇)比喻自找祸害。

【第7句】:【耳环耳坠】女子戴耳环耳坠,古已有之。它源自两个传说。 其一,相传古代有一位害眼病的姑娘,不久双目失明了。后来她幸遇一位名医,名医在征得姑娘同意后,拿起闪闪发光的银针在她两侧耳垂中各刺一针后,奇迹出现了,姑娘重见光明。姑娘非常感激,于是请银匠精制一对耳环戴在耳朵上,以示水远不忘名医之恩。当姑娘戴上耳环后,她更显得眉清目秀,并逢人传诵名医的声名。穿耳戴环能明目的奇迹相继传开后,许多富裕人家的姑娘和妇女都纷纷穿耳戴环,并流传至今,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 据现代中医证实,针刺耳垂确能治疗眼疾。 其二,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只有老两口,四十多岁才得一女孩儿,夫妻们把女孩视为掌上明珠。姑娘长大了,娇惯成一身的坏毛病,走路摇头晃脑,没一点儿女孩的温柔端庄。老两口非常着急,怎么规劝都不见效。这样的女孩出嫁都成了问题,这可怎么办?老两口灵机一动,最后终于想出个好办法:在姑娘两耳下各系一短绳儿,绳儿下端系一贝壳,这样,只要姑娘头一晃动,贝壳就会碰到姑娘的脸,而刮脸又是表示“羞”的意思,所以,姑娘立刻就会意识到别人在羞她,从此以后走路就不乱晃头了。 后来很多姑娘纷纷仿效,以便使自己显得端庄文静一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戴耳坠的装扮习俗。随着耳坠材质的不断高档化,戴耳坠确实高雅端庄,气质不凡。

【第8句】:【毒蛇口中吐莲花】 释义:比喻阴险毒辣的坏人,伪装善良。 例句:大家别看陈尚仁平日装笑脸,做善事,正如俗话说的:“咬人狗,不露齿”,“毒蛇口中吐莲花”。大家要擦亮擦亮眼睛啊!

【第9句】:【五服】“五服”是说古时候丧服按跟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种,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后来用出没出五服表示家族关系的远近。习惯上出了五服就不再穿孝衣。那么,“五服”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五服,原是指古代丧服的五个等级,它是按照生者和死者之间亲属关系的远近而制定的。丧服分五等,重轻有差,越亲近者丧服越重,是为“重孝”。 一等是斩衰。为期三年之服。这种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制成,衣旁和下边不缝。斩就是斩布制成丧服,不缝辑。儿子、未嫁女为父母,嫡孙为祖父母,妻为夫,都用一等丧服。 二等是齐衰。这种丧服用熟麻布制成,缝边整齐。细分起来,齐衰又有杖期、不杖期、五月、三月之别。孙为祖父母服丧为期年,曾孙为曾祖父母服丧为五月,玄孙为高祖父母服丧为三月。 三等为大功。这种丧服用粗熟麻布制成,较齐衰所用精细。服丧九月。 如妻为夫之祖父母。 四等是小功。这种丧服用熟麻布制成,较大功服更为精细。服丧五月。 如为伯叔祖父母,为在室祖姑等,均服小功。 五等是缌麻。这种丧服用细麻布(缌)制成。服丧三月。如夫为妻的父母,妻为夫的曾祖、高祖父母等,均服缌麻。 现在丧服没有这么复杂,且各地戴孝风俗不同。尤其是城市和官办的追悼会,改为一律戴黑纱。 后来,丧服又用来直接表示亲属关系的远近。“五服”遂由指丧服向指亲属关系转化。“五服”之内者为亲属,五服之外者就不是亲属了,即所谓“六世亲属竭矣”(《礼记·大传》),出了五服,不再穿孝。

【第10句】:【荞麦皮里榨油】(惯)比喻对穷人残酷地剥削或搜刮。 也作“荞麦皮里挤油”。

【第11句】:【百艺百穷,九十九艺空】 释义:百艺:各种技艺。穷:寻根穷底。百种技艺都想学,九十九种落空。比喻学不专一,必无所成。 例句:百艺百穷,九十九艺空。言多则不精也。鄙语虽小,比喻大。

【第12句】:【井水不犯河水】(谚)井水和河水两不沟通,彼此毫不相犯。借指人各执其事,各行其道,彼此不相关联。 也作井水河水两不犯。 河水犯不到井水。

【第13句】:【落圈套】 释义:指中了对方预先安排好的计谋。 例句:罢了罢了!我落在这畜生圈套里了。

【第14句】:【神龙见首不见尾】(惯)形容行动巧妙迅速,或行动诡秘,不见踪影。

【第15句】:【瞎猫碰死耗子】(惯)1比喻偶然获得或事有凑巧。2比喻碰运气。 也作瞎猫撞着死老鼠。 瞎猫碰到死老鼠。 瞎猫碰见死耗子。

【第16句】:【采动荷花牵动藕】 释义:比喻触动或牵连到了某人。“牵动”又作“动了”。 例句:崔永光谦逊地说:“采动荷花牵动藕,军民本是一家人。人民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

【第17句】:【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惯)比喻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自相矛盾,使自己难堪。

【第18句】:【眼皮子浅】(惯)形容人见识浅薄或目光短浅。 也作“眼窝子浅”。

【第19句】:【一人计短,二人计长】(谚)指独自一人考虑问题难免有局限,人多了共同出谋定计自会高明。

【第20句】:【亲家】孩子们结婚后,小夫妻双方父亲之间的称呼,双方母亲则称为“亲家母”。深受国人喜爱的豫剧《朝阳沟》有句著名的唱段“亲家母,你坐下,咱俩拉拉知心话……”“亲家”之称最早始于唐代。《新唐书·萧嵩传》载:“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谒,帝(玄宗)呼为亲家。”最初这一称呼只流行于皇亲国戚的联姻上,唐玄宗直呼龙婿生母为亲家母,足见其关系的亲密。因此,唐代诗人卢纶作《王驸马花烛诗》云:“人主人臣是亲家。”后来,“亲家”这个称呼通行到了民间,一般老百姓也开始使用这一称呼,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第21句】:【闲时不烧香,急则抱佛脚】(惯)平时不在佛前烧香,急难之时才去求佛救助。比喻平时不作准备,事到临头才仓促应付。 也作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闲时不烧香,忙时抱佛腿。

【第22句】:【钟在寺院声在外】 释义:比喻名声在外,人人都知道。“声”又作“音”。 例句:你还不知道我这个人是钱到手饭到口,钟在寺院声在外,开费大着哩。

【第23句】:【一遭生,二遭熟】(谚)指人与人的交际,一次接触生疏,再接触就惯熟了。也指路径多接触,自然就熟悉。 也作一回相见两回熟。 一回生,二回熟。 一次相交,二次相熟。

【第24句】:【老鼠溜舔猫屁眼】 释义:比喻干冒险的事。 例句:李德泰几个老汉也说:“哼!打下马威?不要老鼠溜舔猫屁眼,小心给我们村惹下祸害吧!”

【第25句】:【寺】佛寺遍及中国各地,它是中国佛教僧人聚居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 如著名的“少林寺”、“法门寺”等。那么,“寺”是怎么来的呢? 最初的“寺”并非佛教活动场所。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因此,“寺”原来并非指佛寺,而是一般的官署。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即所谓“三府九寺”。 “寺”作为对佛教僧侣基本生活和活动场所的称呼,与鸿胪寺及其掌管的事务有关。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因为鸿胪寺是招待四方宾客的国家宾馆,非僧人久居之地,后来另建居所,取名“白马寺”。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第一座寺院,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名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第26句】:【马虎】“马虎”用来形容某些人为事草率或粗心大意。马、虎和粗心大意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三者,怎么会联系到一起,成为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固定词语“马虎”呢? 相传,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他非常喜欢画虎,有一次,他刚画成一只虎头,有位朋友登门来拜访,请他画一幅马。这位画家大笔一挥,非常随便地在虎头之下添上了马的身躯。朋友见他如此不认真,便质问他说:“你这画的到底是马呀还是虎呀?”没想到这位仁兄随口便答道:“管它什么呢,马马虎虎吧!”朋友见状,一气之下拂袖而去。 别人不要,画家就把自己这幅“得意之作”挂到墙上。他的大儿子看见后很奇怪,用手指着画问他:“爸爸,那上面画的是什么啊?”“是虎”,画家漫不经心地回答。后来二儿子也好奇地问他,画家又随口支吾着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碰上一匹马,却以为是虎,搭上箭,一箭就把它射死了。马主人不干了,要他赔偿,害得画家不得不原价赔偿。后来二儿出门,路上遇到一只老虎,以为是马,就想去骑,结果被老虎吃掉了。画家闻讯,悲痛万分,就把《马虎图》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于是这位画家赢得了一个“马虎先生”的外号。从此,“马虎”这个词获得了新义,流传至今了。

【第27句】:【事若求全何所乐】(谚)如果样样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那就永远没有轻松欢乐的时候。指做事不应求全责备。

【第28句】:【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漏】(歇)马蹄刀:马蹄形的刀。木勺:木制的舀东西用具。本指用马蹄刀在木勺里切菜,汁水不会漏掉,转以形容人极其吝啬,舍不得拿出钱来。也形容人言行严密周到,毫无漏洞。 也作“马蹄刀瓢里切菜——滴水不漏”。

【第29句】:【肩不动,膀不摇】(惯)形容什么也不干。

【第30句】:【千古】“千古”,为哀挽死者之辞,已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其含义有二:一日年代久远。《水经注》中有文:“追芳昔娱,神游千古。”又如千古绝唱一词;一日永别。《新唐书·薛收传》中记载:薛收三十三岁卒,秦王李世民闻讯,哀痛之至。他写信给薛收二哥的儿子元敬,信中云:吾与伯褒(薛收字)原在军中服务,经常一起外出作战,他办事殷勤,很有抱负,想不到现在“一朝成千古也”。“千古”一词由此而来。

【第31句】:【百口传说一句话,芝麻粒儿磨盘大】(谚)一句话经由众口传说,就会把原本是芝麻般的小事,说成磨盘一样大。指话越传越走样,以至于完全失实。

【第32句】:【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惯)指人下落不明。

【第33句】:【吃柿子单拣软的捏】 释义:比喻专找软弱的欺侮。 例句:段雨国大眼一瞪:“吃柿子单拣软的捏,你就看我好欺侮!面对上帝起誓,谁扔的谁是乌龟蛋!”

【第34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谚)从俭朴进入奢侈容易,从奢侈变为俭朴却很难。指人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性后就很难改变。

【第35句】:【亮底牌】(惯)比喻把别人不知道的底细公开出来。

【第36句】:【拉住状元喊姐夫】(惯)讥讽人不顾廉耻去攀附权贵。

【第37句】: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

【第38句】:【成人容易做人难】(谚)成人:指人发育成熟。做人:指做一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指成人容易,但要成为一个有修养有作为的人却很难。

【第39句】:【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见“茶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

【第40句】:【无名不知,有名便晓】(谚)指人不出名时,没有人知道他;一出了名,便谁也知晓。也指人交识很广,只要是有名有姓的,他都认得。

【第41句】:【井底虾蟆吞却月】(惯)比喻心高妄想,无法办到。

【第42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谚)指人生下来两手空空,到死时一钱一物也带不走。劝人要淡泊名利,知足知止,不可在财物上贪得无厌。

【第43句】:【刀砍的不如旋的圆】 释义:旋:用车床切削或用刀子转着圈地削。用刀砍的不如用旋子旋的圆。比喻方法不同,效果不一样,好坏分明。也指不会说话,或胡编瞎话,说不圆全。 例句: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刀砍的不如楦(旋)的圆。我看老迟私心太重了,这样的党员给垦荒队掌舵,弄得不好,非把船开得翻个儿不可。

【第44句】:【坐红椅子】(惯)旧时科举考试发的榜最后要用红笔勾一下,末一名刚好在红勾之内。比喻成绩排在最后一名。

【第45句】:【贼人的腿,艺人的嘴】(谚)贼人怕捉,腿跑得快;艺人嘴巧,能说会道。指不同营生的人,都根据需要,发展着自己的特长。

【第46句】:【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谚)松树的树龄可达千年,柏树的树龄可达万年,但都比不上槐树的树龄。指天下树龄最长的要数槐树。

【第47句】:【冬吃萝卜夏吃姜】(谚)萝卜:有帮助消化功能的蔬菜。姜:生姜,有开胃暖胃的功能。指冬季多吃萝卜,夏季多吃生姜,有助于身体健康。 也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郎中开药方。郎中:中医医生。 冬吃萝卜夏吃姜,免请医生免烧香。烧香:拜神上香,祈求保佑。

【第48句】:【阎王】在民间传说中,阎王是阴间最大的官,阎王主管着人间的生死簿,并负责对死者的审判。 阎王源于佛教。在许多佛经中,的确都可以见到关于阎王的记载。在佛教传人之前的中国,尽管已有了人死之后下黄泉的说法,但却没有阎王的概念。佛教初人中国时,土生土长的道教对其排斥得十分强烈,但到了魏晋时代,讲佛学的引用了老庄,讲老庄的引用了佛经,二者相互借鉴。道教典籍也日益完备,在许多方面都取材于佛教,“地狱”即“阎王”的观念也被道教接纳并运用,“地狱”、“阎王”从而本土化。 阎王是由人类编造演绎出的神话人物,有关他的故事令人感到阴森恐怖,却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并成为许多人膜拜的偶像,令人敬畏。 文学作品塑造的阎王有两重性,一是那些平日作威作福,缺少仁义,残害百姓的人为阎王。一是用来比喻铁面无私,为民请命的好官。如《宋史·包拯传》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第49句】:【一个巴掌拍不晌】(谚)比喻单方面的启动引发不了矛盾冲突。也比喻势孤力单的人成不了事。

【第50句】:【人比人,气死人】(谚)人活在世,处境或机遇各不同,差别很大,很难相比。指人必须想得开,不和别人盲目攀比。 也作“人比人,活不成”。

【第51句】:【大丈夫能屈能伸】(谚)指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汉既能受得了委屈,忍辱负重,也能在得志时施展抱负才华。劝人暂作退让之话。

【第52句】:【人穷长力气,人富长脾气】(谚)指穷人靠肢体勤劳度日,力气自然越来越大;富人养尊处优,恃财傲物,脾气自然越来越大。

【第53句】:【仙鹤遇了蛇洞——闻风即知】(歇)仙鹤:即丹顶鹤,体羽主要为白色,常在浅滩觅食,善于捅蛇。 指听到一点风声就能知道捕捉的对象在哪里。

【第54句】:【一锹就挖出个井来】 释义:比喻轻易就做成了一件事。 例句:他又安慰郭全海,鼓励他说:“随便干啥,都不能一下就能干好的。不是一锹就挖出个井来,得慢慢地挖,不能心急。”

【第55句】:【吊胃口】(惯)本指用好吃的食物引起人的食欲,比喻使人产生兴趣或欲望。

【第56句】:【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释义:各地风俗不一样。 例句:“正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那里人家,更无此善。”

【第57句】:【打免的不嫌兔多,吃鱼的不怕鱼腥】 释义:比喻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会嫌多、嫌不好。 例句:以前,咱是避着他们走;往后,就得迎着他们走,不然,到哪搭去弄枪?打兔的不嫌兔多,吃鱼的不怕鱼腥,瞅准了,得下手时就下手,枪不就到了咱的手里么?

【第58句】:【三钱儿油,俩钱儿醋】(惯)比喻很小的事情。

【第59句】:【当着真人,不说假话】(谚)真人:道教称修行得道的人,此处指明白事理的人。指在真人面前,必须诚心诚意,实话实说,不得有半点掺假。 也作当着明人,不说暗话。 当着真人,不做暗事。 对着真人,不说假话。

【第60句】:【有钱使得鬼动,无钱唤不得人来】(谚)有钱的,连鬼也使得动;没钱的,连人都叫不来。旧指金钱万能,有钱没有办不到的事,无钱一事无成。

【第61句】:【老马识归途】(谚)指老马认识走过的道路。

【第62句】:【乍入芦圩——不知深浅】(歇)乍:刚刚。芦圩:周围有岸堤的芦苇湖。深浅:本指水的深浅程度,转指事情的底细。指初到一地或刚做某事,不了解情况。也指说话、做事不知高低。

【第63句】:【是金子,放在哪里都闪光】(谚)只要是真金,无论放在什么地方都隐藏不住闪闪的光辉。比喻只要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到哪里都会显现出自己的才华,赢得人们的赞誉。

【第64句】:【靠山吃山,靠山养山】(谚)靠着山区居住,就要凭山区的资源养活自家;靠山区资源养活,就必须爱护与建设山区。指在什么环境就靠什么生活,靠什么生活就必须在这方有所投入。 也作靠山吃山,吃山养山。 靠山吃山要养山,造林成林要护林。

【第65句】:【黄金遍地走,单等有志人】(谚)指财富到处有,只等有志向的人去取得。

【第66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谚)苦中苦: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人上人:出类拔萃的人。指只有承受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才能出人头地。

【第67句】:【树不砍不成材】 释义:借指子女需要教育,才能成为人才。 例句:“古人说:‘树不砍不成材,逆子不教难成器。’让政府的王法好好教育他们才对!”

【第68句】:【五百年前是一家】(惯)五百年之前就是一家人。旧时同姓人之间套近乎的常语。 也作五百年前共一家。 五百年前一家人。

【第69句】:【趁热打铁,趁早治病】见“打铁要趁热,治病要趁早”。

【第70句】:【好兄弟高打墙,亲戚朋友远离乡】(谚)兄弟之间关系再好,分居后也应筑起高墙,节制往来;亲戚朋友相处再好,也应离得远些,不多接触。指和人相处关系宜淡,过热难得长久。

【第71句】:【威武不能屈】 释义:在权势残武力的胁迫下也不屈服。形容人坚贞刚强。 例句:现在证明,你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他真是威武不能屈,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第72句】:【蟛蜞裹馄饨——里戳出】(歇)蟛蜞:蟹的一种,体小,可食用。戳出:蟛蜞做馄饨馅,它的壳、足等会把皮戳破。指在内部搞破坏。

【第73句】:【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谚)渔父:也称渔夫,以打鱼为职业的人。指没有渔夫的指引,怎能见识大海中的波涛。比喻从事某种活动,离不开知情人的指引。

【第74句】:【千招会,不如一招熟】(谚)武术招数练得再多,也不如有一招是独到精熟的好。指练功不在招数多,而在有精到的绝招。

【第75句】:【砍的不如镟的圆】(谚)镟(xuan):用车床或刀刃转着圈地削。指用刀斧砍的不如镟下的圆。 比喻编造的假话不如顺情合理的话可信。也指做事死搬硬套不如灵活应付好。 也作“砍的不圆镟的圆”。

【第76句】:【妓爱俏,妈爱钞】见“鸨儿爱钞,姐儿爱俏”。

【第77句】:【扁担长的“一”字都认不得】(惯)指人不识字。

【第78句】:【民无粮要反,兵无粮要散】(谚)老百姓没粮吃就会起来造反,军队中没粮吃就会各自走散。指粮食是安定与治军的首要问题。

【第79句】:【打虎不死必伤人】 释义:比喻不彻底消灭坏人,必定反受其害。 例句:对李油罐这样的人,一棒子打不死就干脆别动他,打虎不死必伤人!

【第80句】:【摆谱】“摆谱”指摆门面、摆架子、摆气派。是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 那么,“摆谱”是怎么来的呢? 18世纪,清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康乾盛世”。和平局面的出现,再加上清朝实行“摊丁人亩”政策,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增加,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口已首次超过四亿,相当于解放初期的人口数量。人口的增加,造成了耕地面积的相对缩小,当时京师一带地区情况更是突出,再加上人为因素,清朝统治阶层八旗贵族在京郊跑马圈地,抢占良田,因此,人们不得不开始向人口稀少的东北和西北移民。 这些从北京一带出来的移民,到达目的地后建立起了村落,安家落户,繁衍后代。由于老辈家都有家谱,于是大伙坐到一块,将各自家的家谱摆开,看看谁家的谱大,从而确立起不同家族在村里的地位。这就是“摆谱”。 看来本义的摆谱和现代意义上的摆谱有相近之处,都是贪大。不过原意淡出,只剩铺张和显摆了。

【第81句】:【看棋只看车马炮——不识相】(歇)相:本指象棋的棋子“相”(或“象”),转指相貌、姿态。指不会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第82句】:【见死不救,牲畜不如】(谚)指见人有危急就应该立即伸手救援。

【第83句】:【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前亡】(谚)指就像汲水的瓦罐往往会在井口碰破一样,久经战阵的将军免不了要战死在沙场。比喻本质脆弱的事物或常做危险事情的人迟早会遭到意外。 也作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 瓦罐不离井上破,强人必在镝前亡。镝(di):箭头。 瓦罐终须井上破。 瓦罐不离井上破。 瓦罐总在井边破。

【第84句】:【翅膀硬了】(惯)形容人长大或成熟,长本事了。多含贬义。 也作翅膀长硬了。 翅膀管儿硬了。

【第85句】:【认钱不认人】(惯)指人只认钱财,没有情意。

【第86句】:【大鱼奔深水】 释义:比喻有本事的人向往重要部门或大单位。 例句:“县上水就深,省里的更深。”朱升瑶瑶鞭杆,大鱼奔深水、古今一理。”

【第87句】:【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谚)临上阵打仗才磨枪,纵然磨不锋利,也能磨得光亮。指平时不下功夫,临时突击准备,多少也能顶点事。 也作“临阵磨枪三分光”。

【第88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惯)1指悬挂在半空中。2形容事情没有着落。3形容没有靠山或根基。4指哪儿也靠不着。 也作上不着天,下不依地。 上不巴天,下不着地。 上不着天,下不挨地。

【第89句】:【一世破婚三世穷】(谚)指破坏他人婚姻的人,必遭三代受穷的报应。

【第90句】:【哭嫁】很多地方流行“哭嫁”风俗,在结婚的大喜日子里,新娘为什么要哭呢?这里面有怎样的讲究,它的由来如何呢?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哭嫁”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后娘嫌弃前房留下的女儿,不是打就是骂。等到女儿16岁时,便给她随便找了个婆家。在出嫁的那天,按风俗当娘的只能对女儿说吉利话。可后娘偏偏说败兴话,哭道:“女儿啊,你蓬头去,插花归;空身去,抱儿归……”她这一哭既遮盖了她嫁女儿不置嫁妆的煞心,又自认为在大喜的日子一闹一哭,今后这个女儿会一世晦气,日后穷苦。女儿知道后娘起着歹心咒骂自己,可她也没办法,只得哭着空手上了花轿。 后来她在婆家吃苦耐劳,夫妻和睦,一年后生了个大胖小子,日子越过越好。不久,后娘给自己的亲生女儿找了个富贵人家,临上轿前,母女俩有说有笑,说了一大堆吉利话。谁知女儿在家娇生惯养,出嫁后故态不改,婆媳吵嘴,夫妻打架,闹得不可开交,不到一年,家也败落下来。 从此以后,人们就认为女儿出嫁时,还是哭比笑好。代表着越哭越发,越哭越富。为此,还编了许多“哭嫁歌”,如《闺声哭》、《哭爹妈》、《哭叔爷》、《哭兄弟》、《哭外公外婆》、《哭舅爷》、《花轿到屋哭》等。此处仅录《哭爹妈》几句:月儿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 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 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 劳心费力成虚晃,枉自爹娘苦一场。

【第91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见“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第92句】:【十耕萝卜九耕麻】(谚)指农历十月宜耕萝卜地,九月宜耕麻地。

【第93句】:【鱼逢水,鸟逢林】(惯)比喻遇到与自己投合的人或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

【第94句】:【闹戏还在后头】见“好戏还在后头”。

【第95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释义: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君子十年以后报仇也不算晚。说明报仇要掌握时机,不能轻举妄动,鲁莽行事。 例句:“盛家有钱有势,有人有枪,还有两个武功超群的保镖武师,你去了也是白送死!喜财,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只要你记住这个仇!”

【第96句】:【走一步,看一步】(惯)指做事情心中无数,边干边作打算。

【第97句】:【打不到狐狸,惹着一身臊】(惯)比喻除害不成,反而惹来了麻烦或灾祸。 也作打不着狐狸,反惹一身臊。 打不着狐狸,惹一股子骚。

【第98句】:【耗子钻到烟囱里——两眼墨黑】(歇)本指老鼠两眼被烟尘熏得墨黑,转喻人看不清事物,不了解情况。

【第99句】:【自骑马自喝道】(惯)自己骑马,自己吆喝着开道。比喻自己给自己壮声威。

17255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