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百家号文章最吸引人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身不动膀不摇】(惯)1形容什么活儿也不干。2形容面对大事非常镇静、从容。

【第2句】:【鸟惜羽毛虎惜皮】(谚)比喻人最爱惜的是自己的名声。

【第3句】:【耗子偷米汤,勉强糊得着嘴巴】 释义:比喻勉强填饱肚子。 例句:我们家一共有八亩田,有猪有牛有泉水,农具什样也将就拖得过去。一年到头,只要不懒,按说也耗子偷米汤,勉强糊得着嘴巴的。

【第4句】:【二者必居其一】此语的意思是只能在两样事物中选择一种。 此语典出《孟子·公孙丑下》:“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这段话说的是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去齐国,齐王赠金一百,他不受。到了宋国,宋君赠金七十,他接受了。又到薛国,薛君赠金五十,他也接受了。 孟子的学生陈臻对这个问题很迷惑,问他说:“假如你不接受齐王之赠是对的,那后来接受两国之赠就不对了;如果说接受宋君、薛君之赠是对的,那么,不接受齐王之赠就是错了。一个人前后的行为应当一致,您只能在这二者中选择一种,怎么前后矛盾呢?” 孟子解释说:“你说的非常有道理,但不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在宋国和薛国,我们游说的时间长,去的地方多,处处需要钱,我当然要接受。而齐王给我们的赠金,我没有用处,没有用处而又要别人的赠金,那不是向别人借钱吗?天下哪有君子向别人借钱的呢?”陈臻听了,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

【第5句】:【宁输一子,不失一先】(谚)指下棋时,宁可输掉一个棋子,也不可失去一着主动进攻的机会。也借指做事贵在争取主动,而不在一时的利害得失。 也作“宁失数子,不丢一先”。

【第6句】:【君子不念旧恶】(谚)旧恶:过去发生的怨仇。指道德修养高的人,总以宽恕为怀,不会计较过去的怨仇。

【第7句】:【媒婆】“媒婆”指旧时以做媒为职业的妇女。中国古代的婚俗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云:“伐柯如何?匪(非)媒不得。”意思是就像斫个斧柄必须用斧头一样,娶个老婆一定要通过媒妁。这首诗表明,春秋以前婚姻因媒而成已成风气,这应该是最早记录媒人的经典之一,因这首诗,有人将媒人称为“伐柯”。 关于媒人的来历,还有一个流传在陕西一带的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渭河两岸的人很少往来,当然更谈不上结亲了。有一年,渭北的一个后生偶尔去渭南办事,看上了那边的一个闺女。一个老婆婆知道他的心思后,主动从中说合,使他们结成了夫妻。一年多后,媳妇生下胖小子,丈夫笑开了:“咱俩素不相识,经那位婆婆从中说合,就成了一家人,你说奇也不奇?”媳妇说:“是呀,可那位婆婆已经不在人世了,想报答也来不及了。”于是夫妻俩用米粉为婆婆塑了一个像敬奉起来,又怕人家看见笑话,就在夜里供,白天藏在柜里。过了几天,这米粉塑的像发了霉,他们就称它是“霉婆”,依旧当活宝似的供着。这事传开后,想娶渭南婆姨和想嫁渭北汉子的青年男女,都设法找“霉婆”这样的好心老太太牵线搭桥。再往后,做“霉婆”者觉得“霉”字不好听,便将它改成“媒”字。 类似的传说,其他地方也有。其实“媒”字的解释,就是介绍或引导双方(人或事)发生关系的媒介,“妁”字则有斟酌的含义。媒妁连称,特指通过考虑协商等步骤为男女双方说合婚姻的人。 至于“媒婆”一词的流行,则是因为旧时以此为生的人,已婚女性占多数的缘故。

【第8句】: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第9句】:【时间就是生命】(谚)指人的一生在时间中度过,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也指抢救人的生命是争分夺秒的事,争取时间就是争取生命。

【第10句】:【拔眼中钉】(惯)比喻除掉心中所憎恨的人。

【第11句】:【太平不用旧将军】(谚)旧指当天下安定的局面形成后,皇帝就会采取各种手段,疏远、排斥以致迫害开创大业的武将。

【第12句】:【糖块掉到蜜罐里——甜上加甜】(歇)形容生活非常幸福、美满。

【第13句】:【井里淹死人——没处推】(歇)本指没有物体移动的空间,转指无法推托,必须承担。

【第14句】:【冷饭好吃,冷语难受】(谚)冷汤冷饭倒也吃得,冷言冷语却叫人难以忍受。指冷嘲热讽的话最伤害人的自尊心。 也作冷汤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受。 冷泡饭好吃,冷面孔难受。

【第15句】:【有智赢,无智输】(谚)指在任何比赛中,智慧的高下往往决定着输赢。

【第16句】:【肚子里撑船】(惯)形容人心胸宽广。

【第17句】:【人要实心,火要空心】见“火心要虚,人心要实”。

【第18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惯)指抬高别人,贬低自己。也指过高地估计对方的力量,而对己方的力量估计不足,因而助长对方气势,使自己灰心丧气。 也作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第19句】:【四菜一汤】“四菜一汤”当前是指全民或集体企、事业单位用公款招待宾客的菜肴规格,以防止用公款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产生腐败现象。实际上,“四菜一汤”并非现在的创造,古已有之,且出发点和举措也是防止官员腐败,它源出朱元璋。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廿八年(即公元1368年)当上明朝第一位皇帝后,全国范围内遇上天灾,粮食歉收,加上战争带来的创伤,百姓生活非常困苦。那些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却终日花天酒地,大吃大喝,百姓极为不满。出身贫苦的朱元璋对此非常恼火。他下决心要整治一下这种腐败现象。 一天,适逢马皇后生日,朱元璋趁众大臣朝贺之机,设宴答谢文武百官,当十桌客人的席位坐齐后,传令侍女上菜。第一道菜为红烧萝卜,朱元璋对群臣说:“萝卜百药之本,民谚就有‘萝卜进了城,药店都得停’之说,请众卿品尝。”第二道是炒韭菜,朱元璋又说:“韭菜剪而复生,有蓬勃的生命力,四季常青,象征着长治久安。”然后是两道青菜,朱元璋提醒众臣道:“为官要清正廉明,两袖清风。”寓意明白。紧接着朱元璋指着最后一道葱花豆腐汤说:“只有清廉,大明江山才能传万代。”宴后,朱元璋问侄子朱涛,“这次你的贺礼是什么?”朱涛说:“……翠珠两串,玉镯一双,金佛八座……”朱元璋又问:“你年奉多少?此物何来?”朱涛不语,太祖喝令:“拿下!”众大臣见皇上先拿自己的亲侄子开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敛声屏气。此时,朱元璋当众宣布:“各位所送来贺礼一律用于赈济灾民,各位大臣从政务须洁身自律,多为百姓着想,凡今后祝寿待客,只能是四菜一汤,谁若违犯,严惩不贷。”从此,四菜一汤形成了规定,并由宫内传到宫外,从官方传到民间,从古传到今。

【第20句】:【砍柴上山,捉鸟上树】(谚)要想砍柴,你就得上山;要想捉鸟,你就得上树。指有了确定的目标,还必须找对门路,盲目乱干不会有结果。

【第21句】:【梁山上的军师——吴用】(歇)吴用:《水浒传》中人物,绰号智多星,梁山起义军的军师。吴:谐“无”。指没有用处。

【第22句】:【三叩九拜】“叩、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至今在百姓当中流行,红白喜事有,过年过节有,拜师收徒有,认干亲结金兰有,不过不像古代那么繁琐罢了。 叩拜,源于上古,到周朝规范化了。“叩”是叩头,与“拜”密不可分。 《周礼》对九拜的解释是“一日稽首,二日顿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具体情况是吉事三拜,凶事三拜,另外是其他三拜。 吉事三拜。先说稽首,这是最古老、最隆重的跪拜礼节,跪下之后,两手着地,叩头至地,并停留一段时间。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以及拜天地、拜祖先都用这种跪拜大礼;再说顿首,顿首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辈之间互相表示敬意的礼节,也称叩头。其形式如同稽首,只是头触地后不在地面停留。三说空首,空首称“拜手”,其动作要领是身体呈跪姿,两手拱合,俯首至手和心持平,头停空中而不叩头至地,是尊、长者对“稽首”的答礼。隋唐之后,座椅板凳逐渐普及,人们不再席地而坐,“空首”转为躬身示礼。 以上三种礼节即“三叩首”,此为正拜,又叫“大拜”。 凶事三拜。先说振动,此为丧礼中最重跪拜之礼。振动不仅要顿首,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浑身战栗,涕泗交流,表现得越悲痛越算心诚礼重。 再说吉拜,古代有守丧三年的礼俗,三年期后,和丧家相见要行吉拜礼,其动作要领是先拜手,“空首”拜,然后再行顿首拜。三说凶拜,是丧家在三年居丧期内答拜宾客的礼节。先顿首拜,然后空首拜,以表示悲痛和感谢之意。 以上是凶事三拜。 其他三拜。先说“奇拜”,奇为单数,即拜一次算完事。再说“褒拜”,即拜的次数在两次或更多。需要说明的是,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数,不是独立的跪拜形式,而是跪拜的隆重或严肃程度,常常视跪拜对象和场合的需要而定。三说肃拜,是表示恭敬的见面礼节,是俯身拱身行礼,并不下跪,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作揖。这种礼节一是适用女性,不仅有利于孕妇,还可以防止弄脏衣服。它还适用于军礼,军人身披甲胄,军务繁忙,不便跪拜,所以用此肃拜。 以上可以看出,“三叩九拜”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完成九次之拜,所以,“九拜”不是九次之拜。

【第23句】:【放到案板上的肉——提起一条,放下一堆】(歇)比喻人不由自主,只能任人摆布。

【第24句】:【树老焦梢,人老猫腰】见“人老猫腰,树老焦梢”。

【第25句】:【不图锅巴吃,不在锅边转】(谚)比喻不是为了某种利益,就不会有行动。

【第26句】:【三年护林人管树,五年护林树养人】(谚)栽树育林,三年之内人要费神打理,五年之后,树木长大成林,就能给人带来利益。指栽树育林初时辛苦,往后受益无穷。

【第27句】:发誓发得灵,监房无罪人.

【第28句】:【有钱能使鬼推磨】(谚)只要有钱,就连买得鬼推磨这样的奇事也能成为现实。旧指金钱万能,人们不敢想象的事,用金钱都能办成。 也作有钱使得鬼推磨。 有钱使得鬼挑担。

【第29句】:【痢痢头上拍苍蝇——来一个着一个】(歇)着:打中。指来一个就勾搭或笼络住一个。也指来者不拒,统统接纳。

【第30句】:【肉炒熟,人吵生】(谚)肉越炒越熟烂,人越吵越陌生。指人与人之间,贵在相互体谅,最忌稍有不和,便吵吵闹闹。

【第31句】:【风有风头,雨有雨头】(谚)风刮来时,先有风头;雨下来时,先有雨头。比喻任何群体行动,总得有个带头的。

【第32句】:【和尚误了做,老婆误了娶——两下里耽搁】(歇)两下里:两边,两头,两方面。指两头都耽搁,或两方面都落空。

【第33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为】(谚)想要让人不知道,只有自己不去做。指凡事只要自己做了,特别是丑恶的事,就没有办法瞒住人。 也作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第34句】:【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惯)比喻双方都是高手,势均力敌,才智相当。 也作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棋逢对手,将遇作家。作家:行家。

【第35句】:【掏心窝子】(惯)指说心里话,表达真实思想。

【第36句】:【梨园】“梨园”是戏剧界的雅称,不过它真的和梨树有关,它源自两种说法,但都与唐玄宗有关。 其一,清朝学者孙星衍在《吴郡老郎庙之记》中记述:“余往来京师,见有老郎庙(以唐玄宗为祭祀对象的庙宇)之神。相传唐玄宗时,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赐姓李氏,恩养宫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植梨树,因名日梨园。后代奉以为乐之祖师。” 其二,现代学者李尤白《梨园考论》认为,梨园位于长安城北皇家禁苑中,后来该园为唐玄宗李隆基所利用,将其变成一座演习歌舞戏曲的专用场所。 不过,无论哪一说,把“梨园”演化成戏曲界的代称,无疑与唐玄宗有直接关系。《新唐书》中《礼乐志》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史书记载,“梨园”起于唐无异。可见唐玄宗李隆基是音律戏曲的专家。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唐朝政府发展了太乐署的职能,以梨园为场所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文艺人才的艺术学院。从学生来源上讲,除了最初应招的宫女之外,玄宗还将太乐署里面的优秀人才选拔过来。经过筹备,当时梨园里仅乐工就有数万人。像这样庞大的皇家艺术学院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大奇迹。所以,后世戏曲界共同推戴唐玄宗李隆基为其鼻祖,当之无愧。“梨园”就是当时最大的戏园子。

【第37句】:【货郎担子——两头货】(歇)两头:本指这一头和另一头,转指三天两头。货:谐“祸”。指接连发生灾祸。

【第38句】:【说一千,道一万】(惯)指不管说多少都是一个结论。 也作“说千言,道万语”。

【第39句】:【地是大家种,路是众人走】(谚)土地,是大家种的;道路,是大家走的。偏指道路是天下人的道路,不是私有的,人人都有权利行走。

【第40句】:【驼子作揖——起手不难】(歇)作揖:旧时男子见面的礼节,双手抱拳高拱,上身略向前弯,表示敬礼。本指驼背人作揖不难,转指事情容易做到。

【第41句】:【一手托两家】(惯)比喻同时为当事双方办事,一次解决两家的问题。

【第42句】:【成气候】(惯)比喻有成就或有前途、有出息。

【第43句】:【吃回亏,领回教】(谚)指人吃亏上当,总由于没有经验,吃一次亏就接受一次教训。

【第44句】:【猜枚的吊谎——两手都脱空】(歇)猜枚:古代饮酒时助兴的一种游戏,取钱币、棋子、瓜子、莲子等小物件,握在手中让人猜测单双、数目或颜色,猜中为胜,不中的罚酒。吊谎:撒谎,这里指弄手脚,捣鬼。本指两手空空让人猜,转指空的,什么也没有。

【第45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惯)兵器放进了仓库,战马放牧在南山。本指战事结束,天下太平。后比喻放松警惕,解除武装。 也作“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第46句】:【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惯)形容变化非常快。

【第47句】:【出处不如聚处】(谚)出处:物品的原出产地。聚处:物品的贸易所在地。指物品在原产地不如在贸易场所充足。也指从原产地购物,远不如从贸易场所购物方便。 也作“产处不如聚处”。

【第48句】:【好花插在牛屎上】见“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第49句】:【令尊】“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敬称,在交往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称谓。 “令尊”原指自己的父亲,源出宋代陈叔方《颍川语小·上》:“世俗称谓,多失其义,唯以令尊呼父,以内称妻,尚可通。”可见,自古以来“令尊”称为自己的父亲就是正确的说法,“以内人称妻”现在还有这种说法。 后来,“令尊”词义逐渐发生了变化,由自己的父亲变为指别人的父亲了。如果辨别不清,可能出现笑话。清代石成金《笑得好初集》载:有个父亲教导儿子说:“做人说话要活脱些,不可出差错。”儿子问:“怎样说话才算活脱?”恰巧邻居来借东西,父亲随机应变道:“比如这家要借什么,不可说多有,也不可说没有,只说也有的在家,也有的不在家,这就把话说活脱了,今后遇事这样回答,就不会出现差错。”儿子点头牢牢记下。几天后有客人登门,问这家儿子说:“令尊在家吗?”儿子答道:“也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客人闻言大惊,以为这个后生出了什么毛病,急忙离去。 笑话本不可当真,但类似这种情况并不鲜见。今人如不注意,也可能出错。 这类生活常识,说来并不复杂,在“令尊”这个称呼里,“令”是对别人亲属的敬称,如“令兄”、“令弟”、“令爱”(别人的女儿)等;“尊”是尊长、长辈,这里说的正是父亲。加上“令”字,“令尊”就是别人的父亲,自己的父亲不可称为“令尊”。如果说到自己的父亲以及比自己年长的家人,则需要在前面加个“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比自己小的家人,在前面加个“舍”字。如“舍弟”、“舍妹”。对别人的家人称呼用敬称,对自家的家人称呼用谦称,不可发生颠倒。在谦称与敬称上有个小小窍门,只要记住,保谁不差:“家大舍小令他人。”

【第50句】:【满瓶不动半瓶摇】 释义: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总是谦虚的,知识浅薄的人往往自以为了不起,好显示。 例句:这什么道理?凡事“满瓶不动半瓶摇”,他这个腿法到了家了,就晓得这个起腿不易了。

【第51句】:【早起三朝当一工】(谚)三个早晨早些起床所干的活,抵得上一整天的工作量。指清晨工作效率高。

【第52句】:【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释义:礼物虽轻,但情意深厚。 例句:供桌上,摆放一捆儿毛豆,两杯水酒,一堆红枣,一只雕花的大青萝卜。……这也是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第53句】:【峨眉山上活猴,看精的你】 释义:形容人十分聪明、机灵。 例句:元英说:“观音堂大殿椽头上,不就画的是夜蝙蝠。”保他娘说:“真是峨眉山上活猴,看精的你。”

【第54句】:【看景不如听景】见“观景不如听景”。

【第55句】:【好好先生】“好好先生”指那些世故圆滑、没有是非观念、凡事都说好的人。“好好先生”就是现在所说的“老好人”。那么,“好好先生”源自哪里呢? 东汉时有一个叫司马徽的人,从不谈论别人的短处,跟入说话,无论好事坏事都说好。有人问他平安不平安,他回答说:“好”。有人告诉他说人家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回答说:“很好”。司马徽的妻子责备他说:“人家认为你有德行,所以才告诉你,你为什么听到别人的儿子死了,反而也说好呢?” 司马徽说:“像你这句话也很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好好先生”,被后世记住了。

【第56句】:【木匠要巧,郎中要老】(谚)郎中:医生。指木匠的手艺越巧,越能制作出精美的成品;医生的年龄越大,临床的经验越多,治病越有把握。

【第57句】:【人嘴两张皮】(谚)人的嘴不过是两张皮,怎样说都由你。指话是由人说的,只要讲出道理就行。也指无论什么话,都能从嘴里说出,不能当真。 也作人嘴两张皮,反正都是理。 人嘴两片皮,各说各的理。

【第58句】:【造弓的造弓,造箭的造箭】(惯)比喻原来是干什么的还干什么去,各人做自己该做的事。

【第59句】:【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惯)比喻才貌出众的姑娘嫁给了丑陋或卑鄙的丈夫。也比喻聪明能干的女子生活在不能发挥才智的地方,或珍贵的东西落在不适合拥有它的人手中。 也作好花插在牛屎上。 鲜花插在牛粪上。

【第60句】:【坐吃山空,立吃地陷】(谚)坐着站着不劳动,山也能吃空,地也能吃塌。指只消费不生产,只支出没收入,产业再大也会耗尽。

【第61句】:【宁跟叫花子娘,不跟做官的爹】(谚)宁可跟着讨饭的娘,也不跟做官的爹。指亲娘对孩子知冷知热,最为关心。 也作“宁舍做官的爹,不舍叫街的娘”。叫街:沿街乞讨。

【第62句】:【天无绝人之路】(谚)老天不会让人无路可走。指人在绝境中总能找到出路。为鼓励人战胜困难的常语。 也作天下没有绝路。 天不绝人。

【第63句】:【点起一盏灯,亮了一屋人】(谚)在黑夜里点起一盏灯来,就能使满屋子的人都见到光亮。比喻一人传播真理,能使众人心明眼亮。

【第64句】:【官帽翅】在戏剧舞台上,不管哪朝哪代,官员都佩戴带帽翅的官帽,皇帝的皇冠都不带帽翅,这是真的吗?不是,这是戏剧艺术化、程式化的需要。 那么,官帽翅源自何处呢? 民间传奇中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长翅帽的发明人。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在听取大臣奏章时,发现有些文武臣僚经常在朝堂中窃窃私语,议论朝政,他心里很恼火。为刹住这股风气,赵匡胤命匠人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长。 官员戴上这种帽子后,并排侧身谈话十分困难,只能面对面交谈,朝堂上的交头接耳之风由此止息。然而,因帽翅太长,官员在街上行走也极为不便,因此,除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场合外,官员们一般是不戴这种帽子的。 其实,这种官帽是我国古代服饰“幞头”中的一种。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幞头又名折上巾(就是布帛直接做的幞头,将脑后拖下来的一块布反折上去,围绕发髻打结),起自北周,到宋代之前一直是软幞头。到了宋代,“君臣通服平脚,乘舆或服上曲焉”。官帽“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帽翅用铁片做成。皇帝也戴带翅的皇冠。 可见,由北周经隋、唐、五代至宋,幞头虽一脉相承,但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宋朝“长直脚幞头”的出现,说明平直而细长的幞头越来越被认可,能增添佩戴者的“官威”。所以,民间传说赵匡胤发明帽翅,极有可能。宋代皇帝的画像都有帽翅。

【第65句】:【碾盘上的蘑菇——根子硬】(歇)碾盘:碾子承受碾磙子的石制底盘。根子:本指根部,转指根底、后台、靠山等。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过硬(yipinjuzi.com)。比喻后台、靠山很硬。 也指基础雄厚,很有实力。

【第66句】:【百炼才成钢】 释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为有用人才或杰出人物。 例句:他十分乐观地想:身上掉肉、眼睛熬红没有什么了不起。常言说,烈火识真金,百炼才成钢嘛!

【第67句】:【老鼠掉到面缸里,干瞪白眼】 释义:比喻无能为力,白着急,没有办法。 例句;到时候棉花种瞎了,钱花了,人工白贴了不用说,别的庄稼也误了种,打不下粮,赔了钱,社员们闹意见,谁负责?还不是老鼠掉到面缸里,干瞪白眼。

【第68句】:【龙不离海,虎不离山】 释义:龙不能离开大海,虎不能离开高山。比喻权贵者不能离开自己的权位或势力范围。 例句:帝正在犹豫,群臣皆言不可。“龙不离海,虎不离山”。陛下安怪大位,岂可远离乎?

【第69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释义:司马昭:三国时魏国的权臣,处心积虑地要夺取曹魏政权。比喻阴谋、野心,人所共知。 例句:贾源冷笑道:“纯洁?高雅?还不是图申茂那几块残废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第70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惯)指时光一天天流逝,并无多大改变。

【第71句】:【三杯和万事】(谚)几杯酒喝过后,什么事情都可解决,都能消除。 指酒有和事、消愁的功效。 也作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 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第72句】:【八十岁的老头学吹打——上气不接下气】(歇)吹打: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演奏。形容人气力不支。

【第73句】:【傍生不如傍熟】(谚)傍:依靠。 指人到窘困时,向生人求助,不如向故旧投靠有希望。

【第74句】:【前人田土后人收】(谚)前辈人开垦或购置田地,后辈人获得田地的收益。指前人创业,后人继承,历来如此。 也作前人田地后人收。 前人田土,后人收留。

【第75句】:【大丈夫能屈能伸】(谚)指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汉既能受得了委屈,忍辱负重,也能在得志时施展抱负才华。劝人暂作退让之话。

【第76句】:【破麻袋绣花——底子差】见“麻布袋上绣花——底子太差”。

【第77句】:【风不吹,树不摇】 释义:风要是不吹,树不会摇动。比喻事出有因。 例句:马长胜说:“风不吹树不摇,说你有缺点,也不是平白无故的。”

【第78句】:【打和事鼓】(惯)指从旁撺掇或撮合。

【第79句】:【人前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见“逢人且说三分话”。

【第80句】:【把好心眼挂在鼻子上——专为别人看】(歇)指假装出一副好心肠,在人前显示。

【第81句】:【六月债儿热——还得快】(歇)本指农历六月离秋收很近,借了债很快就能归还;转指报应或报复来得很快。 也作“六月债——还得快”。

【第82句】:【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 释义:王叔和:晋朝的医学家,著有《脉经》、《脉诀》。读医书,不如多在治病的实践中学习医术。 例句:“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不瞒太爷说,晚生在江湖上胡闹,不曾读过什么医书,却是看的症不少,近来蒙少爷的教训,才晓得书是该念的。

【第83句】:【舍不得白米抓不着鸡】(谚)舍得撒出一把白米,才能把鸡逮住。 指不肯付出代价,就不会有相应的收获。 也作“舍不得米,提不来鸡”。

【第84句】:【揭疮疤】(惯)比喻揭露别人过去的错误或隐私。 也作揭痛疮。 揭伤疤。

【第85句】:【戴屎盆】(惯)比喻担坏名声。

【第86句】:【不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谚)貌似正直的人,要提防他面直心不直;满口仁义的人,要提防他口善心不善。指对于表里不一的人要严加防范。 也作“莫信直中术,须防人不仁”。

【第87句】: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第88句】:【隔年的皇历看不得】 释义:皇历:阴历历书。它的节气不是固定在某月某日,一年一个样子,隔年不适用。借指不能按老规矩办事。 例句:“……可后来往深里一寻思,就觉得咱思想老了,跟不上趟了。老黄历翻不得哕!……”

【第89句】: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第90句】:【人生唯有别离苦】(谚)指人生在世,最令人痛苦的是生离死别。 也作人生最苦是离别。 人间最苦处,死别共生离。 人生最苦难堪事,莫过死别与生离。

【第91句】:【打黑枪】(惯)指在暗处向人开枪射击。 也作“打冷枪”。

【第92句】:【够不着房檐怨地矮】(惯)比喻做不成事情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埋怨客观条件不好。

【第93句】:【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滑】(歇)喉咙像用磨砖砌成似的很光滑。形容食物吞咽得很快。

【第94句】:【春初早韭,夏末晚菘】 释义:菘:蔬菜名,叶柄厚而呈青色的称青菜;叶似薄而色淡的称白菜,又称黄芽菜。指春初早生的韭菜和夏末晚生的青菜最好吃。 例句:文惠太子尝问周彦伦:“菜食何味最佳?”彦伦答日:“春初早韭,夏末晚菘。”

【第95句】:【雨过了送伞】(惯)雨下过了才送来用不着的伞。比喻假情假意。

【第96句】:【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释义:比喻人最终总希望回到故乡;也比喻事情终究要归结到某处。“千丈” 又作“干尺”。“叶落”又作“落叶”。 例句:兀术道:“古人有言:‘树高干丈,叶落归根。’卿家若然思念家乡,某家差人送你回国。”

【第97句】:【恶狗咬人不露牙】 释义:比喻坏人阴险、毒辣。 例句:马之悦横她一眼:“嘘!恶狗咬人还不露牙哪!呛他几句,伤不了筋,动不了骨,啃那个痒痒干什么!”

【第98句】:【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 释义:滚三滚:煮开锅三次。形容狗肉香,好吃。也比喻经不起物质诱惑。 例句:只要是南国狗肉馆子开张的时候,……就禁不住招朋引友,进去大吃一场。有道是:“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典棉被,吃狗肉。”这班穷哥儿总有这个豪兴。

【第99句】:【君子之交淡和水】此语出自战国宋庄周《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意思是君子之交淡如清水,小人之交甜如美酒。君子虽淡但似亲人,小人虽甘但必情深。此论甚高。 酒肉朋友是靠不住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情却浓,历史上举不胜举,最负盛名的是唐代大将薛仁贵,少时贫穷,其后从军,能征善战,东征高丽,破敌二十余万,因功升右领军中郎将。总章元年(668年),再征高丽,又获全胜,被封为平阳郡公。其时文武大臣带着重礼前来祝贺,同时也有普通百姓夹在其中。对于那些大臣们形形色色的礼品,薛仁贵一概婉言谢绝,只收了平民王茂生的“两坛美酒”。不料打开酒坛,却无酒香,启封的执事官不解其意,因为坛中装的根本不是美酒,而是无色无味的清水!执事官赶紧禀报薛仁贵,他只是微微笑了笑,当场喝了三碗清水。在场的大臣们感到茫然,经薛仁贵解释才知端底。 原来,薛仁贵贫时饭量很大,常常遭遇断炊之危,幸得王茂生接济,这才活下命来。可以说没有这位善良的大哥帮忙,就没有薛仁贵的今日。现在谢绝众大臣的厚礼,只收下王茂生的清水,一来提醒牢记当时的窘境,告诫自己不可忘本。二来知道茂生大哥家境仍很贫寒,没钱买什么厚礼,就是这碗清水也是一番心意。众大臣听后感慨不已,方才见识了何为君子之交。此后,薛仁贵不改平民本色,他的部下纷纷仿效,朝野上下传为佳话。

17473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