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百家号文章经典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戴着有色眼镜】 释义:比喻怀着成见或偏见看人或事,不可能看得正确。 例句:他俩看一个人,都是重看表现不看他们相貌如何漂亮,不看他吹得怎么天花乱坠。他们不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第2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释义:父母在世,儿女不出远门,如果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例句:圣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你既有父母在堂,……怎么自家在山行走?

【第3句】:【海底捞月,水中求酥】 释义:酥: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出来的脂肪。到海里去捞月亮,在水中寻求酥油。比喻白费力气,根本办不到。 例句:他们要同陈鲩刺作对,也不想一想,小舢板好去撞大船?海底捞月,水中求酥,会有什么结果?

【第4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谚)能给别人提供方便的,自己也会得到方便。指帮人和自帮是互为因果的事,不是单方面的付出。 也作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与人方便,方便自己。

【第5句】:【打狗要用擒虎力】(谚)比喻降伏一般敌人,也要使出对付强敌的手段,丝毫不能轻敌。

【第6句】:【好汉护三村,好狗护三邻】(谚)英雄好汉能保住周围村庄的安定,一条好狗会护住周围邻居不遭偷盗。指是好男儿就要做好一方的保护神。 也作“好狗护三邻,好汉护三村”。

【第7句】:【黄瓜菜都凉了】 释义:黄瓜菜本来就是凉的,这是一种诙谐的说法。比喻什么都晚了。 例句:刘三儿傲慢地挺起胸脯:“要指望着你们两个找葫芦,黄瓜菜都凉了。”

【第8句】:【萝卜快了不洗泥】(谚)萝卜卖得快了,就连粘带的泥也不洗。指热门货物不讲质量。也泛指有销路的东西往往偷工减料。 也作萝卜快了不洗泥,萝卜慢了代剥皮。 萝卜快了不洗泥,柿子甜了不打皮。

【第9句】:【看着茅房拉不出屎来】(惯)比喻时机来了却想不出主意。

【第10句】:【有再生的儿女,没有再生的爹娘】(谚)儿女没了,还可再生养;父母没了,就无法挽回。指孝敬父母,是至高无上的品德,宁可舍后代,不可无父母。

【第11句】:【过了九月九,大夫高了手,米饭萝卜丝,吃了去病根儿】 释义:过了农历九月九,萝卜一类有利健康的蔬菜下来了。 例句:现在你给出个“主意”,叫我明天卖烤红薯,我就觉得这是好主意。为啥呢?常言说:“过了九月九,大夫高了手,米饭萝卜丝,吃了去病根儿。”看病的生意不行了,红薯才下来,城里人都爱吃个新鲜烤红薯。

【第12句】:【典田卖地——两家愿意】(歇)指所做的事情双方自愿。

【第13句】:【留后手】(惯)指为避免以后发生困难而采取留有余地的措施。

【第14句】:【荷叶包鳝鱼,一下子就溜跑了】 释义:鳝鱼:体形像蛇而无鳞,有黏液,很滑。比喻悄悄地走开。 例句:爸爸晓得有理说不清,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荷叶包鳝鱼,一下子就溜跑了。

【第15句】:【过五关,斩六将】此语比喻勇往直前,战无不胜,英雄气概无人能当。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关公请二嫂上船渡河。渡过黄河,便是袁绍地方。关公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 关羽、张飞、刘备桃园三结义后,在一次战役中三人失散。曹操十分喜爱关羽的德才,欲收入帐下。关羽为了刘备二位夫人的安全,与曹操“约三事”后,暂栖曹营。后来,关羽得悉刘备兵败后投在河北袁绍处,立即写信辞别曹操,从河南许昌出发,护送刘备的二位夫人去寻找刘备。由于关羽没有丞相曹操的文凭,沿途守关将领阻截关羽。关羽英武异常,斩将夺关而过。 第一关:东岭关,斩孔秀。 第二关:洛阳关,先斩孟坦,再斩韩福。 第三关:沂水关,斩卞喜。 第四关:荥阳关,斩王植。 第五关:滑州关,斩秦琪。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成就了一世英名。

【第16句】:【尽忠难以尽孝】(谚)指要报效国家,就不能在家孝敬父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也作尽忠者不能尽孝。 尽得忠来难尽孝。

【第17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释义:比喻只要保住根本的东西,将来就能达到目的。后句也说“不愁没柴烧”。 例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是遭此大祸,儿子官职还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

【第18句】:【罗锅子上山——前紧】(歇)罗锅子:驼背的人,也叫罗锅儿。前:胸前,谐“钱”。指经济紧张,手头缺钱。 也作“罗锅儿上山——前紧”。

【第19句】:【饭要一口一口吃,事情得一件一件做】 释义:事情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不能急躁。 例句:曾作金、高则冬那帮混蛋,只给我们留下这么个烂摊子,你又有什么办法呢?饭要一口一口吃,事情得一件一件做哇!

【第20句】:【弓开如满月,箭发似流星】(惯)形容弓弦拉得足,射出的箭又快又多。

【第21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谚)该采取果断措施时却优柔寡断,其结果是反而遭受祸乱。指处理问题,贵在果断。 也作当断不断,必留后患。 当断不断,自遭其乱。 当断不断,必惹麻烦。

【第22句】:【撑船撑到岸,帮人帮到底】(谚)撑船运送乘客,一定要送到对岸;帮助危难中人,一定要帮他彻底解除危难。指帮助人要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

【第23句】:【见怪不怪,其怪自坏】(谚)见到怪异的现象,不觉得它怪异,这怪异就会自己消失。指怪异现象的产生,往往由于人认识上的错觉,一旦恢复正常,怪异便不复存在。 也作“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第24句】:【吊胃口】(惯)本指用好吃的食物引起人的食欲,比喻使人产生兴趣或欲望。

【第25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谚)苦中苦: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人上人:出类拔萃的人。指只有承受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才能出人头地。

【第26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此语比喻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语出宋代戴复古《寄兴》:“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足赤:足金、纯金。没有纯而又纯的金子,也没有白璧无瑕的美玉。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和错误。 古人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没有十足之赤的金子。这是符合辩证法的普遍规律。

【第27句】:【芝麻开花——节节高】(歇)芝麻:油料作物,花白色,茎直立,每开一层花,就往上长一节。比喻日子越过越好,或事物不断发展、提高,情况越来越好。

【第28句】:【笛子吹走了调,并不比木鱼好听】 释义:比喻好话说过头并不好,要实事求是。 例句:乱捧场没啥意思。笛子吹走了调,并不比木鱼好听。表扬也要注意分寸。

【第29句】:【走大道怕水,走小路怕鬼】(惯)形容胆小怕事,顾虑重重。

【第30句】:【老鼠尾巴上绑鸡毛——不是什么正经鸟】(歇)比喻不是个正派人。常含责骂或讥讽意味。 也作“老鼠尾巴绑鸡毛——不是个正经鸟”。

【第31句】:【拖后腿】见“拉后腿”。

【第32句】:【窗户里走人——连门道都没有】(歇)门道:门径。指没有做事的诀窍或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33句】:【侮人还自侮,说人还自说】(谚)指轻慢别人、非议别人的人到头来总要自食其果。

【第34句】:【不瞎不聋,做不得阿翁】 释义:做事要睁只眼闭只眼,不可太认真。 例句:“……常言说得好:‘不瞎不聋,做不得阿翁。’这件事,皇儿你的度量和明智,真还不及皇贵妃哟!”

【第35句】:【捞外快】(惯)指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分外的好处。 也作“捞油水”。

【第36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谚)从善:顺从善道。从恶:顺从恶道。 指做善事就像登山一样艰难,作恶就像崩塌一样迅速。指学好难,走邪路易。

【第37句】:【耳根不得清静】(惯)形容经常被别人批评、唠叨或指责。也指外界声音嘈杂,使人不得清静。

【第38句】:【巫咸虽善祝,不能自祓也;秦医虽善除,不能自弹也】(谚)巫咸:古神巫名。祓(fu):古时除灾祭祀仪式。秦医:秦越人,古神医。弹:针灸。巫咸虽然善于祈祷,却不能自我免祸;秦医虽然善于治病,却不能自我治疗。指再有本事的人,也必须有别人的扶持。

【第39句】:【破家县令,灭门刺史】(谚)县令:一县之长。刺史:一州之长。 一县之长滥使权力能使人家破人亡,一州之长滥使权力能使人家族毁灭。指旧时地方官的权力是极大的,百姓惹不起。 也作“灭门刺史,破家县令”。

【第40句】:不吃酒,脸不红;不做贼,心不惊。

【第41句】:【干杯】在宴会上,“干杯”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杯不干,罚酒三杯。孰料,在国人面前如此普及的“干杯”一词,却是个外来语。 据说“干杯”一词起源于十六世纪的爱尔兰,原意为“烤面包”。当时的爱尔兰饮酒者常有这样的习惯,将一片烤面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和消除酒的不纯性。直到十八世纪,“干杯”才有今天的含义,并且发展成为祝酒颂词。

【第42句】:【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释义:蚍蜉:大蚂蚁。撼:摇撼。嘲笑人不自量力。 例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第43句】:【不愿文章高天下,只愿文章中试官】 释义:不求文章写得好,天下第一,只求被主考官看中。古代科举考试,只要文章被主考官看中,应试者就能被录取,登金榜、做大官、享厚禄。 “高”又作“中”。“愿”又作“要”。 例句:其年湘潭县考试,仲先空受一日辛苦,不曾考得个名字。叹口气道:“不愿文章高天下,只愿文章中试官。”

【第44句】:【狗子见了热脂油——又贪又怕】(歇)热脂油:猪板油熬成的热油。 指既想占有又有所顾忌。常含讥讽意味。

【第45句】:【钱财入手非容易,失处方知得处难】(谚)钱财挣到手并不容易,人往往是在没有了钱财的时候才知道挣钱之难。指人要珍惜钱财,养成节俭的习惯。

【第46句】:【狐狸扮观音,扮来扮去还是狐狸精】 释义:观音:观世音,佛教菩萨之一,佛教徒认为是慈悲的化身,救苦救难之神。又叫观自在、观音大士。比喻乔装打扮掩盖不了真相。 例句:直筒子柳飞霞也憋不住地嘀咕:“是呀,有人说头人女儿变好了变乖了,可是真是假,难讲。反正我看她,觉得总像是:狐狸扮观音,扮来扮去还是狐狸精!阿灿,你说哩?”

【第47句】:【水长船高,泥多佛大】(谚)水位上升,船身自然就高;泥土加多,塑的佛像自然就大。比喻事物随所凭借的条件的提升而提升。 也作“水长船亦高”。

【第48句】:【眼睛里冒火】(惯)形容人极其愤怒的样子。 也作“眼睛窜火苗子”。

【第49句】:【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谚)到运用知识时才恨书读得太少,事情不经过实践就不知道艰难。指书要在平时勤学苦读,事要在实践中自觉磨炼。

【第50句】:【改换门庭】“改换门庭”有两个含义,一是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属中性词;二是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攀高枝,谋求出路。 此语源于明朝。封建时代清苦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而谋取官位,以改变家庭的社会地位,这叫“改换门庭”。在那时,改换门庭并不是个形容词,它是名副其实的大动作。 明朝末年,朝廷采取了一些改换门庭象征性措施,以强化科举考试的轰动效应。中举以后,报录者手持短棍,一进中举者家的大门,即乱打乱砸,直至屋内,把门窗厅堂家杂全部砸得稀巴烂,跟着在后面的工匠立即把全部更换一新。接着,同姓的大户便来“通谱”,哪怕八代之前有亲戚关系也连成一家。再后,拜师的、送礼的、招婿的等纷至沓来,地方官吏也宣布“三免”(免役、免税、免费使用奴婢)。你看,第一阶梯的“改换门庭”就已是多么显赫,多么堂皇!真是“鲤鱼跃龙门”。中举就如此显赫,中了进士、状元就更不用说了。

【第51句】:【冒凉腔】(惯)指说话冒失或不切实际。

【第52句】:【黄忠人老心不老】 释义:比喻人老志不衰。 例句:好啊!咱说这年纪上了,再赶不上世道儿。谁知道又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日本鬼子,你来吧!咱黄忠人老心不老!

【第53句】:【耗子钻到烟囱里——两眼墨黑】(歇)本指老鼠两眼被烟尘熏得墨黑,转喻人看不清事物,不了解情况。

【第54句】:【打春】为什么把“立春”叫“打春”? 据传,自从神农氏尝百草分五谷,开始了农业,前三皇后五帝都很重视,到周朝的时候,把务农的事提到朝议上,一面制历,一面责令地方官每年要举行迎春仪式。立春的前一天,地方官员来到郊外,聚集乡民,设上供桌,烧香磕头,在供桌前做一个土牛,让扮作“勾芒神”的人举鞭打土牛,把这土牛称作“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懒惰,迎来一年的丰收。 后来出现了打纸牛,用纸糊条牛,里面装着五谷,就把这纸牛叫春牛,仍旧在立春前一天,叫“勾芒神”打纸牛,牛倒了,纸烂了,五谷四下流,象征打出了一年的五谷丰登。 后来,据说一个清廉的大官犯了罪,把他贬下去做小官。上任那天,正是迎春的日子,他看到地方官在郊外聚众举行迎春仪式,鞭打纸牛,觉得可笑,提笔写了《春牛榜子》诗半首:“不得职田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 他上任后,不再做那种可笑的事了,真心地关心起农事来。来年他把迎春仪式移在了立春那天,不再糊纸牛,搬来了犁子,拉来了黄牛,立春时刻到来时,他迎天扯了个大响鞭,牛走了,犁动了,春耕开始了。他的改革措施得到百姓的拥护。他回到衙里,有了诗兴,提起笔来,在上年写的《春牛榜子》下边又添了两句:“岁首常思盘中餐,脆鞭一响打出春。” 就从这儿开始,人们把立春那天叫“打春”。虽然现在不再举行迎春仪式了,可是,“迎春”、“打春”的叫法依然如故。

【第55句】:【庙里撞钟——惊神】(歇)惊:谐”精”。形容人有生气,有活力。

【第56句】:【清水锅里煮铜钱,一眼看到了底】 释义:比喻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很透彻。 例句:后来这些年,李家大院的所作所为,可真是清水锅里煮铜钱,一眼看到了底。

【第57句】:【一棵草有一颗露水珠子】 释义:比喻一件困难的事,总会有它的解决办法。 例句:何老板总会和你想法子的。一棵草有一颗露水珠子,天下有多少人生在天底下会干死了?总有办法,总有办法。

【第58句】:【天有阴睛,月有圆缺】 释义:比喻人生之路,有时平坦幸运,有时坎坷倒霉。 例句:我安慰他说:“‘天有阴晴,月有圆缺’。碰上这种东西。算咱们倒霉。”

【第59句】:【捉到强盗连夜解】(惯)比喻事情紧急,要立刻动手。

【第60句】:【一丝没了两气】(惯)指人将要断气。

【第61句】:【老虎头上搔痒】 释义:借指冒犯大人物,或自寻死路。 例句:“……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第62句】:【不打不相识】这个俗语的意思是双方不打一场不会相识,转而发展成不仅相识,而且相好,“打”倒成了相识的机遇,坏事变好事。 它源自明代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八回》。宋江因犯案发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结识他的戴宗。于是两人一起进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又遇到李逵。吃喝间,宋江嫌鱼汤不新鲜,叫酒保做几碗新鲜的鱼汤。正好酒馆里没有了新鲜鱼,李逵便去江边的渔船上讨鱼。打渔的伙计不想给,李逵大怒,与几个渔人打了起来。 正在这时,绰号“浪里白条”的渔主人张顺来了,张顺水性极好,将李逵按在水里,呛得他晕头转向,不是对手。这时戴宗跑来,对张顺喊道:“足下先救了我这位兄弟,快上来见见宋江!”张顺急忙将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边,向宋江施礼。 戴宗向张顺介绍}兑:“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张顺道:“啊!原来是李大哥,只是小曾相识!”李逵生气地说:“你呛得我好苦呀!”张顺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说完,两人哈哈大笑。戴宗说:“你们两个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说:不打不成相识。”

【第63句】:【八哥啄柿子——拣软的吃】(歇)八哥:一种鸟,毛黑色,头部有羽冠,经训练,能模仿人说话的某些声音。指欺负软弱的人,拿软弱的开刀。

【第64句】:【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惯)金乌:太阳。玉兔:月亮。指太阳落山,月亮升起来,夜色降临。 也作“金乌早坠,玉兔飞升”。

【第65句】:【癞蛤蟆躲端午,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释义:端午: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旧时有在这天早上逮癞蛤蟆做药的习俗。比喻迟早逃脱不了。 例句:癞蛤蟆躲端午,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砸了你们的骨头熬成油,也得清账。

【第66句】:【龙配龙,凤配凤,鹁鸪对鹁鸪,乌鸦对乌鸦】(谚)龙要找龙配对,凤要找凤配对,鹁鸪只能配鹁鸪,乌鸦只能配乌鸦。比喻男女婚配,要讲究门当户对。

【第67句】:【送佛送到西天】(谚)西天:佛教指佛祖所居的圣地。要送佛祖,就必须送到西天。比喻帮人要帮到底。 也作送佛送到西天,帮人帮到周全。 送人送到家,救人救到底。

【第68句】:【家有千贯,不如日进分文】(谚)贯:旧时钱制,用绳子穿上,每一千为一贯。家里纵然有千贯的钱财,也不如每天有微薄的收入好。指固定的收入虽少,也远比只出不进的死钱好。

【第69句】:【好猫不作声】(谚)指善于捕捉老鼠的猫不出声。常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张扬、不轻浮。

【第70句】:【强宾不压主】(谚)宾:客方。指客方的声望再大,势力再强,也不得压倒主方。用在交战中的同盟者之间的常语。

【第71句】:【砍倒树摸雀崽儿——照稳当里办】(歇)雀崽儿:刚出生的麻雀。 指办事求稳。

【第72句】:【水过千网鱼不尽,铁经百炼必成钢】 释义:比喻经过艰苦斗争磨炼会变得非常坚强。 例句:水过千网鱼不尽,铁经百炼必成钢。像梁永生这个从财主、官府、日本鬼子结成的罗网中间过来的人,一旦投入革命的大熔炉里,经过战斗实践的千锤百炼,必将成为一块响当当的好钢!

【第73句】:【打了一冬柴,煮锅腊八粥】(惯)腊八粥: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佛教各寺院用米、豆和枣、栗子、莲子等于果煮粥供佛,民间也相沿成俗。比喻过于浪费。

【第74句】:将帅无谋,累死三军。

【第75句】:【打顺风旗】见“扯顺风旗”。

【第76句】:【户口本】中国人一出生便要落户口,否则就是“黑人”。户口本以户为单位,登记全家所有的人口,是国家户籍管理的重要依据。人口登记,历朝历代都有,但类似于现在户口本一样的,则是在明朝。 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在全国清丈土地、核查人口。此时,宁国知府陈灌创建的“户帖制”在南京试行。朱元璋遂取以为式,颁行天下。由户部制作“户帖”(即登记表),统一格式和内容,逐一下发。主要内容有:户主姓名、籍贯及丁口数;记载全家其他成员的“花名册”,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及与户主的关系;“事产”一项,详载该户土地、房屋、山林、河塘、耕畜等不动产和动产情况;最后是“户别”,即属于“军户”、“民户”、“匠户”等。“户帖”登好后,集中“存转”,封存于户部。 由此可见,“户帖”实质上已是一种比较严谨的“户口本”,真比现在的户口本还详细,拿来那时的“户帖”,就完全可以当现在的“户口本”用。

【第77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谚)富贵之后如果不回家乡显示一番,就像穿着锦绣衣裳在黑夜里行走,谁也看不见的。旧指发达之后理应回故乡显耀荣华。 也作富贵若不归田亩,如著锦衣黑夜游。 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第78句】:【惊蛰一过,棉裤脱落】 释义:过了惊蛰,天气越来越暖和,该脱棉衣了。 例句:秋儿的娘呀!“惊蛰一过,棉裤脱落!”现在快清明了,还脱不下袍儿。这,莫非是又要和去年一样吗?

【第79句】:【千般易学,一窍难通】(谚)指各种各样的本事都容易学,但要达到精熟的程度却很难。

【第80句】:【指到哪儿打到哪儿】(惯)比喻对某人言听计从。

【第81句】:【卖不了的秫秸——戳那儿了】(歇)秫秸:去掉穗的高梁秆。戳:本指竖立放置,转指站。形容人受到冷遇,晾在那儿或愣在那儿。

【第82句】:【安劳苦易,安闲散难】(谚)安:安心。人安于劳苦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安于闲散却很不容易(青树林文案馆网)。指闲散的生活容易使人产生邪念。

【第83句】:【倒栽葱】(惯)比喻人头朝下摔倒。

【第84句】:【观世音下海,足下也得有个莲台】 释义:观世音:传说她是救苦救难的女菩萨,坐在莲花台上。比喻办事要有所凭借和依靠。 例句:这时他不知从什么地方窜出来,接住田寻芳的话说:“这不叫胆小,这叫谨慎。观世音下海,足下也得有个莲台,何况我们。”

【第85句】:【彭祖活了八百八,见过黄河一澄清】 释义:彭祖: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姓筏(jian)名铿,夏殷时代人,黄河也曾有过澄清的时候。 例句:小五问:“人常说,彭祖活了八百八,见过黄河一澄清。就是那个黄河哇?”

【第86句】:【说得出,做得到】(惯)指人信守诺言,敢作敢为。 也作说得出来,干得出来。 说得出来就做得出来。

【第87句】:【丑话说在头里】 释义:把不好听的话说在事前。 例句:“不!”花四季沉着脸,“万事一个理儿,丑话说在头里,免得日后闹一脖子狗蝇,翻脸无情不香甜。”

【第88句】:【好兄弟高打墙,亲戚朋友远离乡】(谚)兄弟之间关系再好,分居后也应筑起高墙,节制往来;亲戚朋友相处再好,也应离得远些,不多接触。指和人相处关系宜淡,过热难得长久。

【第89句】:【兵无粮自散】(谚)兵:指军队。 军队要是断绝了粮草,自然就会解体。指粮草是行军用兵的生命线,缺粮断草就意味着不战自败。

【第90句】:【瞎仓官收粮——无有不纳】(歇)仓官:管仓库的官员。纳:收。指别人送来的,不管好坏多少全都收下。

【第91句】:【甘拜下风】“甘拜下风”是指自认不如他人,并真心佩服他人。出自《庄子·在宥》:“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 后来“顺下风而拜”就演变成“甘拜下风”,表示诚信佩服,自认不如对方。 此源来自典籍,庄重严肃。但源庄流谐,故事情彩。 西晋时期有个大富豪叫石崇,据说他富可敌国。王恺是晋武帝的舅舅,也是一个富豪。他们俩争强好胜,经常在一起比谁吏富。因此,两人经常到处搜罗绮丽的宝物装饰衣服或车子。 一次,晋武帝踢给王恺一棵高两尺的珊瑚树,此树枝丫或密或疏,形态美丽,简直是世间少有。王恺如获至宝,非常得意,认为这次石崇该认输了。 于是,王恺就带着这棵罕有的珊瑚树去见石崇。 石崇看完之后,不动声色地拿起铁如意,趁王恺不注意,一下子打在珊瑚树上,珊瑚树马上就碎了。王恺见石崇亲手打碎了皇帝赐给自己的宝物,以为石崇是嫉妒自己而毁宝,声色俱厉地责问石崇打碎天下最好的宝贝怎么办。 石崇却不慌不忙,悠然地对王恺说:“你别埋怨,今天我赔你。”石崇说完,就命令仆人去搬家里的珊瑚树。待石崇把家里的珊瑚树都搬出来后,王恺惊呆了。别说两尺高,四尺高的都有,其中光彩夺目的就有六七棵,王恺从来都没见过。像王恺刚刚拿过来的那样的还有很多。王恺看后,茫然若失,不得不甘拜下风了。

【第92句】:【老虎吃蚂蚱——零打碎敲】(歇)本指零碎地吃,转喻零敲碎打地消灭或整治。 也作老虎吃蚂蚱——碎拾掇。 老虎捡蚂蚱墩儿——碎拾掇。墩儿:堆儿。

【第93句】:【抛在东洋大海里】见“丢去东洋大海”。

【第94句】:【地没坏地,戏没坏戏;地在人种,戏在人唱】(谚)指地无好坏,只要勤耕作,多施肥,自然就能多打粮;戏无好坏,只要勤排多练下功夫,自然就能表演好。

【第95句】:【压轴戏】“压轴戏”是京剧用语。现在“压轴戏”用来比喻引入注目、有影响的或最后出现的事件。如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三章:“因为他们(外国记者)都没有逃走的必要,只消安安稳稳地睡上一晚上,便要看到‘改朝换代’的压轴戏了。”因此,许多人误认为“压轴戏”就是最后一出好戏,其实并非如此。 …时,戏园演白天戏,中午卜二点多开锣,傍晚六点多打住,戏目有六七个甚至八九个。一般分为三段。前三出通常为新角儿或学生们演,中间两三出比较好,后三出是观众期待的最受欢迎的戏。这三段每一段的末一出做“轴子”——前轴子、中轴子、大轴子。这是清末民初北京几家戏园子演戏的规程。所以说“轴子”就是最末演出的剧目,倒数第二出便成了“压轴”。 为什么说最好的演员所演的剧目叫“压轴”呢?这和北京老戏班的传统有关。派戏人总是把唱工最好的戏,也就是这戏班的台柱子演员的戏,排在倒数第二出。而最末一出戏,则是全武打行的武戏(本戏班全体武行演员参加演出)。这类戏占用的时间也就是一刻钟,所谓“一打散”(角色上来简单地交代一下情由,就双方开打,打几个回合胜负一定,戏就结束了)。多数听戏行家、达官贵人之属,看大轴子一上,往往就起座出园。有这样的一句话:“轴子一上就套车。”说的就是这个情况。那时没有小汽车,达官贵人看戏都是坐骡车来的。所以那年代的大轴子,又叫“送客戏”。真正的好戏乃在倒数第二出的压轴戏。

【第96句】:【离了你地球照样转】 释义:意谓没有你也行。 例句:“不要以为离了你地球就不转了,大学里漂亮的女学生有的是!”

【第97句】:【明人不待细讲】(谚)明人:悟性很高的人。对明人讲话,点到为止,不必啰嗦重复。 也作明人不必细说。 明人不消细说。 明白人不用多费话。

【第98句】:【晴天一声霹雳】 释义:比喻突然的打击。 例句:“乡里要来人翻粮食”这句话.像晴天一声霹雳,把那人的魂给吓丢了。

【第99句】:【吹牛皮】(惯)指说大话,夸海口。

17486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