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V篇年度最好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绿帽子】称人妻子有外遇,人们给他一个不雅的称号,叫做“戴绿帽子”。“绿帽子”一词源自古代服饰制度。 汉武帝之后,随着儒家礼乐制度的健全,服饰的尚色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服饰的颜色成为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标识。汉代就以绿色巾为贱服。 后汉李封为延陵令时,对犯法的下属官吏不加体罚,而罚戴绿头巾。元明两代,乐人、妓女必须着绿服、青服、绿头巾以标志所从事的贱业。《元典章》规定:娼家男子戴绿头巾,以表示他们低下的社会地位。后因称妻有外遇为戴绿头巾。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八载:“吴人称妻有淫行者为绿头巾。”“绿头巾”为什么又演变成“绿帽子”,原来,“绿帽子”就是“绿头巾”(见现代汉语词典)。

【第2句】:【嚼字眼】(惯)形容过分地斟酌字词。

【第3句】:【狗不理】一提“狗不理”,人人都知道是天津那个“狗不理”包子铺。 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名叫高贵友的年轻人,其父四十得子,由于期望他无病无灾,健康成人,好养活,故取了乳名“狗子”。高贵友十四岁到天津学艺,在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里做小工,练就一手好活。三年师满后,他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自立门户,开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 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制作的包子色香味美,加上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引得十村百里的人都慕名而来,生意十分兴隆。由于来吃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不可开交。后来高贵友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新的经营点子。顾客们想买包子,他要求先把零钱放进碗内,然后他按价给相应的包子。顾客们吃完包子,放下碗筷离店时,高贵友常常忙得顾不上跟他们说话。 于是街坊邻里都取笑他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睬”。后来,好事者干脆把他的包子店改名“狗不理”,把他制作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而高贵友对此也一笑而已,并不介意。此名一经传开,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鲜美而名扬中外,关键在于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在做工上,它有明确的规格标准,每个包子褶花疏密一致,宛如白菊花形,都是十五个褶。刚出屉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所以一直深得大众百姓和各国友人的青睐。据说袁世凯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品尝后大悦,道:“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这个一百多年老店至今生意兴隆,为保住名声,慎设分店。但头脑活络的商人却打起了擦边球,“天津包子”却在全国遍地开花。

【第4句】:【墙上挂草荐——不像画】(歇)草荐:铺床用的草垫子。画:谐“话”。指说话、办事不合情理或不像样。

【第5句】:【浅水里养鳖——早就看透是什么货】(歇)货:本指物品、东西,转指人(骂人的话)。指早就清楚某人不是什么好人。

【第6句】:【只见鱼喝水,不见腮里漏】(谚)比喻人的经济收入看得见,日常消费不易见。

【第7句】:【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谚)覆坠:倾覆败落。燎:烧。 指基业的创建与成就,就像上天一样艰难;而覆亡与败落,却像燎毛一样容易。

【第8句】:【清明节插柳】我国有清明节插柳的风俗,特别是江南,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就来源于清明插柳活动。现在看来是个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的好习惯。 据说,清明节插柳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正宫马娘娘有关。有一年清明节,马娘娘身穿便装出城游玩。可乡下路窄,不能过车,她只得下车步行。 不知底细的人见了都拍手高叫:“大家快看,好大的一双脚。”马娘娘听见后十分生气,叫人记住这个村名转身就走。忽听得有人哭着走来,马娘娘一看,原来是个老太婆,老太婆那双脚,比自己的还大。马娘娘问其原委,原来是人们讥骂她生有一双大脚。 马娘娘听后,产生了怜悯之情,便说:“那些无知村民,回头都得杀掉,你可例外,快回去在你家门前插上两枝柳。” 原来那老太婆是村里“智多星”装扮的,他见村民奚落马娘娘,知道闯了大祸,便改装前往打探虚实。结果不出所料,他赶忙回到村里,通知各家都要在门前插上柳条。 马娘娘回宫后,立即派兵将那个村子围得水泄不通,打算将门前无柳的人家全部杀掉。可官兵进村,看见家家门前都插上了柳条,只好作罢。 第二年清明,大伙放心不下,怕马娘娘又来郊游踏青,便又全都插上了柳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俗。

【第9句】:【一个鼻孔出气】(惯)形容立场一致,臭味相投。 也作一个鼻子眼儿里出气。 一鼻孔出气。 一个鼻孔喘气。

【第10句】:【顽妻逆子,无法可治】见“蛮妻拗子,无法可治”。

【第11句】:【穿小鞋】“穿小鞋”是比喻暗中给人刁难或暗中打击报复。“穿小鞋”源自一个民间传说。 在古代,确实有“小鞋”,不过,它是一种愚昧的民俗。小鞋是因为女子从小缠足后形成的小脚,称为“三寸金莲”,鞋子必然是小鞋才合脚。 相传,古代女孩子出嫁,由娘家把女孩鞋样送到婆家,由婆家按鞋样做成鞋子,再送回来让新娘子上轿时穿。传说宋朝有个叫巧玉的姑娘,她后母要把她嫁给又丑又哑的娘家侄子,巧玉不依,后母想整治她。适逢有人给巧玉介绍了一个满意的男人。后母背地里剪了个很小的鞋样给男方送去,由男方制作一双迎娶的新鞋。出嫁那天,巧玉上轿要穿新鞋,可这怎么也穿不上,一气之下,便悬梁自尽了。从那时起,人们便将这种背地里刁难人打击报复的行为或使坏点子整人的行为叫做“穿小鞋”。

【第12句】:【妍皮不裹痴骨】(谚)妍:美丽。指人的长相俊秀,天资必定也聪敏。

【第13句】:【管他三七二十一】见“不管三七二十一”。

【第14句】:【箭在弦上——不能不发】(歇)比喻情势紧迫,不能不做某事。 也作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矢在弦上——不得不发。

【第15句】:【不食人间烟火】(惯)烟火:指烟火食,即熟食。道家修炼主张绝粒却谷,不食人间烟火食。1形容人清高不俗,或逃避现实。2指诗词或书画作品意境超凡脱俗。

【第16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释义:比喻呼告无门,处境十分困难。 例句:我这是下了十八层地狱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有谁知道我的苦楚。

【第17句】:【冬至馄饨夏至面】 释义:冬至日吃馄饨,夏至日吃面。是民间一种风俗。 例句:冬至日,百官呈递贺表。民间不为节,惟食馄饨而已。与夏至之食面同。故京师谚日:“冬至馄饨夏至面。”

【第18句】:【蹦不了蛤蟆跑不了鳖】(惯)比喻当事人谁也逃不掉或脱不了干系。

【第19句】:【路通百业兴】(谚)道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就会带动各行各业都兴旺起来。指道路是振兴经济的命脉,要想经济飞腾,必须先修道路。

【第20句】:【麻布袋上绣花——底子太差】(歇)底子:本指花纹图案的衬托面,转指基础。指基础太差或品质太次。 也作“破麻袋绣花——底子差”。

【第21句】:【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惯)指明知是圈套,却还是禁不住诱惑上了钩。

【第22句】:【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惯)1形容相貌丑陋。2形容人受到惊吓、恐吓后难看的样子。3形容人行为不端,不务正业。4形容处在困境中或过着非人的生活。 也作“人不人,鬼不鬼”。

【第23句】:【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一俗语多用于批评那些悲观失望、消极沉沦的处世哲学。人们讥讽某些醉生梦死的玩世不恭者,常说他们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没什么出息。 “今朝有酒今朝醉”这句俗语源自唐诗。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自遣》,全诗如下:“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意思不难理解,是说世间事如果得到了,就应该高歌欢庆;没得到而失去了则放手休止;多愁苦多怨恨也要悠然自得顺其自然。今日能醉就醉,能欢乐就欢乐,明天有忧愁就放到明天再去愁吧,不必总把不开心的烦恼挂在心头。 显然,既然诗人郑重其事题名《自遣》,那么,此诗是自我发泄、消遣之作。作者罗隐出了什么事,因何有感而发呢?他当年曾十次考进士而不中,自感前途渺茫,挥笔自我发泄写出了这首至今被人常引用的诗篇。罗隐的自遣,还包含规劝他人之意,从这一点出发,不能说此诗完全消极,若人们能不被烦事压得痛不欲生,以及时行乐排解一下情绪,这不失为一个旷达洒脱的积极处事之法。只要不堕入酗酒深渊,以乐观豁达态度面对暂时失落,这会减去不少自甘堕落或轻生个案呢?效果也许比“用酒消愁愁更愁”好多呢。

【第24句】:【掉片树叶子都怕打破头】见“树叶子掉下来都怕打了头”。

【第25句】: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第26句】:【水趁鱼,鱼趁水】 释义:比喻互相需求,互相利用。例句:李家和在田,这本是个水趁鱼,鱼趁水的事。在田没有那一身好活路,这还不是个明白事,李鸿云的人,割了他的脑袋你能沾他光?

【第27句】:【带着铃铛去做贼】(惯)形容人愚蠢,需要保密的事却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坏自己的事。

【第28句】:【金砖掉在井里——早晚得捞上来】(歇)指财物迟早会得到。也比喻问题迟早会得到解决。

【第29句】: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第30句】:【整瓶不摇半瓶摇】见“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

【第31句】:【脊梁朝天脸朝土】见“脸朝黄土背朝天”。

【第32句】:【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歇)和尚搬运木头,是要修建寺院。寺:谐“事”。指出了事或闯了祸。

【第33句】:【玩把戏】(惯)本指表演杂技,比喻玩弄蒙蔽人的手段。 也作“玩鬼把戏”。

【第34句】:【孩子是娘的连心肉】(谚)指在亲人中,母亲对儿女最关切、最疼爱。 也作孩子是娘心上的肉。 儿女是娘身上的肉。

【第35句】:【江湖】江、湖本是水域,“江湖”连用变成了指代四方各地,也指各处流浪靠卖艺、卖药等为生的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如闯荡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和湖本是两种不同的水域,是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呢? 江湖的称谓最早是由庄子提出来的,出自《庄子·大宗师》,原句为“泉涸,鱼双与处于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使对方保持湿润。与其这样困顿,还不如在江河里自由自在,彼此互不相识。 后来,江湖的概念不断引申扩展,不仅指水域,还泛指四方各地。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说:“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或者指民间,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则说:“今江湖间俗语,谓钱之薄恶者日悭钱。”江湖这个词也经常与朝廷(官方政府)相对,如《岳阳楼记》中就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现在江湖更多的是指纷繁复杂的世面,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险恶多变,非闯荡不得立其身。

【第36句】:【顶高帽子】见“戴高帽子”。

【第37句】:【刀伤好治,舌伤难医】(谚)受了刀伤还容易治好,受人恶语所引起的精神创伤却很难平复。指恶毒的诽谤对人的伤害最大。

【第38句】:【识时务者为俊杰】意思是能够认清当前形势的人才是真正的豪杰。但,这不包括那些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他们往往把这句话当做投敌变节的托词。 “识时务者为俊杰”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讲述了东汉末年,刘备曾向颍川名士司马徽请教世事,司马徽说:“那些儒生俗士怎么能够看清当前的形势呢?识时务者为俊杰,卧龙和风雏就是这样的人物。”刘备问二人指谁,司马徽说:“他们就是诸葛亮和庞统啊。” 实践证明,诸葛亮就是识时务者,“隆中对”就是最好的解释。

【第39句】:【神仙一把抓】(惯)比喻本领高强,能解决所有的难题。

【第40句】:【能者多劳】(谚)指能干的人总比别人多劳苦。 也作能者多劳,智者多忧。 巧者多劳拙者闲。

【第41句】:【强盗收心做好人】(惯)比喻坏人悔悟,改恶从善。

【第42句】:【巧妻常伴拙夫眠】(谚)心灵手巧的妻子常会和笨拙的丈夫生活在一起。指旧时婚姻由父母之言而定,很不合理。

【第43句】:【混饭吃】(惯)1指谋个职业,聊以维持生计。2指白吃饭不干活。

【第44句】:【冬瓜推在葫芦账上】(惯)本指在账目上搞鬼做手脚。比喻把应当承担的责任或承受的损失等推到别人身上。

【第45句】:【儿婚高堂抹花脸】北方滹沱河一带有个习俗,儿子结婚那天,新娘抬进门来,娘家送亲的人也进了门。公公、婆婆笑得合不拢嘴,这时好开玩笑的同辈嫂妹,乘其不备,将预先准备好的锅底子灰、颜料之类的东西向他们的脸上抹去,顿时,两人变成了一对大花脸,观者无不哈哈大笑,喜气充满了整个院落。 这一习俗的由来,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宋朝的时候,井陉官道旁有一个小村,一户人家过喜事,新郎在门口不停地迎接来贺喜的宾客。忽见一老头在门口蹲着,便请他进去吃喜酒。老头连连摇头:“你请我是小事,先去准备口棺材吧。”这可把新郎给气坏了:“好啊,我好心好意请你吃饭,你却叫我备棺材,真是丧门星临门,你赶快给我滚!” 二人的争吵,被人传给了新郎的父亲,他一听顿时感到老头来的不凡,赶紧上前赔礼:“大哥,小孩子不懂事,孩子的话千万别放在心上。”老头说:“谁给你们定的日子,今天是十五,最厉害的黑道日,甭看你现在没事,恶鬼已经缠身,明天恐怕……。”他一听脸霎时变得蜡白,乞求道:“大哥,可有法救回我这条老命?”老头接着说:“我没有办法,不过,有一个人可救你命,也算你命大碰巧了,他一会儿就路过这里。”“谁?”新郎急不可耐地问道。 “包黑子。”说罢,老头不见了。有人说那老头就是喜神。 过了不多一会,果真包大人坐着八抬大轿来了,父子俩跪在地上拦住了去路。当包拯知道情况后,差点笑出声来:“我又不是学生死簿的鬼官,怎能救你?”“贪官怕你,恶鬼能不怕?”“是吗,恶鬼怕我?”包公想了想,冲着身边的马汉唤道:“砚墨来。”包公接过砚台,将墨汁倒在手中,向新郎父亲脸上抹去,笑道:“这回,我看恶鬼还敢不敢缠你?” 他回去后,果真没有出事,活到了九十九岁。这件事传出去以后,结婚的人家纷纷效仿,形成了今天的儿子结婚父母被“抹花脸”的习俗。 传说归传说,高堂抹黑脸确有作用,新娘娘家的人初来乍到,不用问人就知道谁是公公、婆婆。

【第46句】:【指桑树,骂槐树】 释义: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明指甲而暗骂乙。也作“指冬瓜,说槐树”。 “指冬瓜,骂葫芦”、“指桑骂槐”。 例句:八月里哥儿死了,他每日在那边,指桑树,骂槐树,百般称快。

【第47句】:【百拙无一能】(惯)拙:笨。指一点本领、能耐都没有。

【第48句】:【瘫子掉在井里——捞起也是坐】(歇)瘫子:肢体瘫痪的人。坐:谐“做”。指事情反正要做。也指事情反正就是这样,怎么都行。 也作“瘫子落井——捞上来也是坐”。

【第49句】:【父子无隔宿之仇】 释义:父子之间有隔阂会很快消除。 例句:“‘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

【第50句】:【倒了核桃车子】(惯)装满核桃的车子倒了,一车核桃哗哗泻地。形容人说话又急又快,滔滔不绝。

【第51句】:【子孙不如我,要钱干什么;子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谚)子孙后代不肖,给他们留财产干什么;子孙后代比自己强,给他们留财产又有什么必要。指子孙后代不论好坏,祖辈父辈都没有必要留财产给他们。

【第52句】:【雏凤清于老凤声】 释义:雏凤:小凤凰。比喻年轻人胜过老年人,后一代胜过前一代。 例句:水溶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司量也。”

【第53句】:【挨闷棍】(惯)闷棍:在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狠狠打出的一棍。比喻突然遭到沉重打击。 也作“挨闷棒”。

【第54句】:【打蛇先打头】(谚)打蛇要先打它的头部。比喻打击敌人,要先打他的首脑机关。也比喻除恶要先除首恶。 也作打蛇打头,擒贼擒王。 打蛇要打头,擒贼要擒王。

【第55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释义:比喻各家有各家的难处。 例句: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的家也不例外,也存在着矛盾。

【第56句】:【热锅上的蚂蚁——乱转】(歇)形容焦急、忙乱,束手无策。 也作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 热锅上蚂蚁——来回直打转转。

【第57句】:【关着门儿家里坐,祸从天上来】见“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第58句】:【一世破婚三世穷】(谚)指破坏他人婚姻的人,必遭三代受穷的报应。

【第59句】:【黄鼠狼下老鼠,一代不如一代】 释义:比喻越来越糟。一代不如一代。 例句:待黎伥当家时,更是黄鼠狼下老鼠,一代不如一代,人死家破,一败涂地,只剩下黎伥一人,以教私塾为生。

【第60句】:【猪不吃狗不啃】(惯)形容人模样难看,谁都不喜欢。也比喻谁也不愿理睬。

【第61句】:【不打不成相识】(谚)指人与人之间,往住在发生冲突后,结识乃至成为朋友。 也作不打不相识,不骂不要好。 不打不相识,不争不相亲。

【第62句】:【狗不嫌家贫,人不嫌地薄】 释义:比喻人总是眷恋故土和家庭。 例句:人们常说:狗不嫌家贫,人不嫌地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草窝。

【第63句】:【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 释义:明知不是伴侣,因事情急迫,只得暂且跟随。 例句:到得草堂之上,分付杀羊备酒,与刘大娘子成亲。……正是: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

【第64句】:【一日赤膊,三日龌龊】(谚)赤膊:脱了上衣。龌龊:肮脏,此指难受。一日光上身,三天不舒服。 指十二月中忽有一日变暖,即为大寒征兆。

【第65句】:【被盗经官重被盗】(谚)重:再次。被贼偷盗,去官府报案所花费的,就同再次被盗一样。指旧时官衙勒索厉害。

【第66句】:【人叫人千声不应,货叫人点首而来】(谚)点首:点头。商场中,卖货人任你千百声吆喝,也吆喝不来顾客;但只要货物好,信誉高,顾客就会主动前来。指货物销路好,全凭货真价实有信誉。

【第67句】:【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阵阵出马】(歇)穆桂英:《杨家将》中人物,原是山东穆柯寨寨主,自招杨宗保为婿,归于宋营;智勇双全,尤擅骑射,在抗辽时,曾跃马横刀,大破天门阵,屡建战功。本指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时,每次作战都亲自上阵;转喻妇女对某项活动或事业非常积极,回回都参加。

【第68句】:【势败奴欺主,时衰鬼弄人】 释义:形容权势败落、时运衰退的可悲情景。 例句:又想了一回道:“不妨事,大头在我手里。且待我将息棒疮好了,也教他看我的手段。不知还是井落在吊桶里,吊桶落在井里。如今且不要露风声,等他先做了整备。”正是:势败奴欺主,时衰鬼弄人。

【第69句】:【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谚)蚊虫用嘴叮人,免不了要遭到扇子的扑打。比喻人说话放肆,出口伤人,自不免要招灾惹祸。

【第70句】:【靴里无袜自得知】(谚)光脚穿上靴子,别人看不出,自己是知道的。 泛指做下瞒人的事,自己心知肚明,无法瞒过良心。

【第71句】:【手比脚丫子还笨】(惯)形容人的手非常笨拙,干不了细活。 也作“手都比脚丫子笨”。

【第72句】:【打鱼如偷鱼】 释义:夜间打鱼不要出声响,一有声响就会把鱼吓跑。形容打鱼像小偷—样。 例句:杨占鳌摆船,桨在水里一点儿声响都没有。这也是一种多年磨炼出来的功夫。夜深人静,船桨搅水一响,鱼还能等着你去打它吗?所以渔民常说:“打鱼如偷鱼。”

【第73句】:【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谚)比喻不是意气相投的有缘人,不会聚集到一起。 也作“不是一路人,不进一家门”。

【第74句】:【一个巴掌拍不晌】(谚)比喻单方面的启动引发不了矛盾冲突。也比喻势孤力单的人成不了事。

【第75句】:【家有三件事,先从紧处来】(谚)家里同时有几件事,要先拣紧要的做起。指处事要尽先处理紧要、急迫的。 也作家有三件事,先拣紧的干。 家有三件事,先打急处来。

【第76句】:【从前作过事,没兴一齐来】(谚)没兴:倒运,败兴。指从前做过的见不得人的丑事坏事,到破败时就会一件不漏地全部清算到自己头上。 也作从前作事,没兴齐来。 从前作过事,败落一齐来。 从前作过事,不幸一齐休。

【第77句】:【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谚)遇合:碰到好官运。卖力耕作,不如逢个好年景;善于做官,不如碰个好官运。旧指依照常规努力,比不上有个好运气。

【第78句】:【久经大海难为水】 释义:见过大世面,小事情不放在眼里。此句是元稹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 的变体。 例句:“我也不会让你们吓住!我马之悦是久经大海难为水的人,比你们厉害的人我经的多了!”

【第79句】:【八月十五大过年】 释义:指中秋节比过年还重要。 例句:至于姑娘们,这一天则是无论穷富,外表上看来总是比平时快活的,其原因是她们都忙着拜月。有句俗话:“八月十五大过年。”

【第80句】:【过了秤又过戥子】(惯)戥(deng)子:测量贵重物.品或某些药品重量的小秤。比喻再三权衡、比较。 也作“过了秤又过尺”。

【第81句】:【乱七八糟】“乱七八糟”是人们常用的口头语,用来形容杂乱无章、一片混乱的一个词语。这词源自历史上的两次叛乱,一次是西汉时的“七国之乱”,一次是西晋时的“八王之乱”。 西汉景帝时,膨胀起来的诸侯王势力已危及到皇帝的统治。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削减诸侯王的领地和特权,引起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吴王刘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等六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叛乱。汉景帝听信谗言,错杀了晁错,仍不能退兵。最后,派大将周亚夫领兵平定了这场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西晋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儿子司马衷做了皇帝,司马衷昏庸无能。 有一次他外出,听到青蛙的叫声,便问侍从:“为官乎,为私乎?”是说这些青蛙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侍从听后,哭笑不得,只得说,在官田为官,在私田为私。这样的皇帝当然掌不了权,结果大权落到其外祖父杨骏手中。 司马衷的皇后贾后野心勃勃,欲掌皇权,她设计谋杀了杨骏,请汝南王司马亮辅佐,后又对汝南王不放心,便派楚王司马韩杀死了汝南王。后来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杀死贾后,自立为帝。这又引起其他一些诸侯王的强烈反对,先后又有五个王参与了这场叛乱,最后,以司马衷被毒死,另立一个新皇帝结束。这场叛乱持续了十六年,先后有八个王参与了叛乱,史称“八王之乱”。 “七乱”、“八乱”,人民灾难深重,将社会搞得一团糟,后人将两次叛乱联系起来,造出一个“乱七八糟”的词来。

【第82句】:【两耳不闻窗外事】(惯)指人不关心外界的事情。 也作“两耳不闻天下事”。

【第83句】:【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谚)当父亲的小偷小摸做贼,儿子就会明火执仗去抢劫。指父辈行为不端正,儿子就会变本加厉地学坏。

【第84句】:【捉贼须捉赃,捉奸须捉双】(谚)捉贼必须拿到他的赃物,捉奸必须抓着犯奸的男女双方。指判处偷盗与奸情案件,重在有真凭实据。 也作捉贼见赃,捉奸见双。 捉奸要双,捉贼要赃。

【第85句】:【冷处理】(惯)比喻事情发生后暂不解决,等有了合适的时机再作处理。

【第86句】:【不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谚)貌似正直的人,要提防他面直心不直;满口仁义的人,要提防他口善心不善。指对于表里不一的人要严加防范。 也作“莫信直中术,须防人不仁”。

【第87句】:【不是冤家不聚头】(谚)冤家:仇人,又作反语,用于昵称似恨实爱的人。指仇人或不愿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 也作“不是仇人不见面,不是冤家不碰头”。

【第88句】:【戴木头眼镜——看不透】(歇)指对人或事物看不透彻。

【第89句】:【耗子钻牛犄角——尽了头了】见“老鼠钻牛角——无路可走”。

【第90句】:【十三点】“十三点”是用来贬斥傻里傻气俗称“傻帽”的人。此俗语原产上海,称那些半疯半癫者为“十三点”。 此俗语所以称为“十三点”,是因为玩麻将或其他游戏开始时抛色子比点大小用的。色子是用骨头、木头等制成的立体小方块,六个面分别刻着一、二、三、四、五、六点。玩时一般将两个色子抛起,落地后朝上的两个面上的点数相加,相加后最大的点是十二点。显然,十三点是不识数,傻帽啦! 还有一说,“十三点”暗合一个“痴”字,痴字是十三划,十三点自然就是呆痴之意。 “十三点”本来是女人喜用的贬斥他人的词语,它既生动却又抽象得莫名其妙。现在无论上海或其他地方,男女都可脱口而出,不再由女人专用了。

【第91句】:【连阴百日,也有天晴;冬长三月,早晚打春】 释义:比喻好日子总会到来。 例句:“我才不死,我偏活着!”碧桃站在大街上,不是向老爹,而是向那些鬼打墙的小人们发出挑战的宣告,“连阴百日,也有天睛,冬长三月,早晚打春;我要眼睁睁看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才咽这口气。”

【第92句】:【刀疮药虽好,不割为妙】(谚)刀疮药:治刀伤的速效药。指刀疮药纵然有奇效,总不如不犯伤痛为好。比喻事后补救的办法再得力,也不如不出差错和问题。

【第93句】:【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惯)形容声势浩大,发展迅速。

【第94句】:【话传三遍假变真,药方子抄三遍吃死人】(谚)传言流传多遍,假的也能传成真的;药方抄来写去,容易把药名弄错,吃死病人。指谬误流传,害人不浅。

【第95句】:【惜子如杀子】见“惯子如杀子”。

【第96句】:【瞎仓官收粮——无有不纳】(歇)仓官:管仓库的官员。纳:收。指别人送来的,不管好坏多少全都收下。

【第97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释义:鞠躬:指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就就业业,尽心竭力工作,直到死为止。 例句:他的一生,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于刘备忠贞不贰,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称颂。

【第98句】:【一个鼓槌打不响】 释义:只有鼓槌没有鼓是打不响的。比喻一个人支配不开,指挥不灵。 例句:郭全海在农会里,光一个鼓槌打不响,心里越着急,越好上火,他跟一个小组长干了一仗。

【第99句】:【差到云南胶州国去了】 释义:比喻不对,差得太远。 例句:别嘴硬了,差到云南胶州国去了,巴黎公社和县根本是不能比的。

17504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