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ZAKER直播流行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释义:没有某种能力或力量,就不要招揽某种事情。 例句:徐秋斋说:“长官,没有金刚钻,也不敢揽你这瓷器活。你放心吧!”

【第2句】:【佛是金装,人是衣裳】(谚)佛像是靠金粉来装饰的,人是靠衣裳穿戴来装扮的。指人的服饰对仪容关系很大。 也作佛要金装,人要衣裳。 人靠衣装,神靠金装。

【第3句】:【糠了的萝卜——没大辣气】(歇)糠:萝卜因失掉水分而中空。 本指萝卜变得不辣了,转喻人变得不那么厉害了。

【第4句】:【吃葱吃蒜不吃姜】(惯)姜:谐“将”,用话语刺激人(使人冲动之下做出原先不愿或不敢做的事)。 指头脑保持冷静,无论别人怎么激将,自己也不上当。

【第5句】:【花开能有几日红】 释义:感叹青春短暂。 例句:舒海力哈哈一笑,转了话题道:“花开能有几日红?你的库玛丹多大了?”

【第6句】:【人间少有,天上无双】(惯)形容非常稀有、少见。

【第7句】:拳要打,字要写。

【第8句】: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

【第9句】:【吃豆腐】“豆腐”人人爱吃,可这里所说的“吃豆腐”,你可不要沾边,绕开它,躲着走。 这里所说的“吃豆腐”,与吃不沾边,是占女人便宜的意思,有时候甚至可以视为“性骚扰”的含蓄说法。虽说不是真吃,但跟食用豆腐暗有关联。 有人认为“吃豆腐”的说法与民间常有“豆腐西施”的戏称有关:豆腐店老板娘因常食豆腐而细皮嫩肉,为招徕顾客难免有卖弄风情之举,便引得周围男人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于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第10句】:【蛤蟆、促织儿,都是一锹土上人】(谚)促织儿:蟋蟀。像蛤蟆、蟋蟀一样,都是在同一片土地上活动着的。指地位相同、命运相连的苦命人,理应相互关照。

【第11句】:【千年的房舍换百主,一番拆洗一番新】(谚)千年的老房是不断更换主人的,经过修整,照样和新房一样。指房舍没有定主,只要修整,自会旧貌换新颜。

【第12句】:【翻老皇历】(惯)皇历:历书。比喻按照陈旧过时的经验、规矩办事。 也作翻隔年的皇历。 翻过去皇历。 翻旧皇历。

【第13句】:【此一时,彼一时】见“彼一时,此一时”。

【第14句】:打拳不溜腿,终是冒失鬼。

【第15句】:【一脚高,一脚低】见“高一脚,低一脚”。

【第16句】:【覆巢之下无完卵】(谚)指鸟巢翻落下来,巢内的鸟蛋必定全部破碎。比喻整体覆灭,局部也就难以保全。 也作覆巢之下,那有完卵。 毁巢之下,势无完卵。 破巢之下,焉有完卵。

【第17句】:【东家长,西家短】(惯)指议论人家的是非短长或谈论别人的家事。

【第18句】:睡前洗脚,胜吃补药。晚上开窗,一觉都香。贪凉失盖,不病才怪。

【第19句】:【脚不点地】(惯)形容走得飞快或不停地走。 也作脚不沾地。 脚不停趾。

【第20句】:【会行船的,不怕大风大浪】 释义:比喻有本事,有信心,什么危险也不怕。 例句:斗就跟他们斗!怕什么?真金不怕烈火,会行船的,不怕大风大浪!

【第21句】:【富人过年,穷人过关】 释义:旧时富人过年高高兴兴,穷人过年却有人催租和逼债,像过关一样困难。 例句:大家知道,富人过年,穷人过关,穷人最怕这十二月的节期,穷人的孩子也害怕过年。

【第22句】:【好话说上千千万,不如实事办一件】(谚)好听的话说得再多.也不如切切实实地做上一件好事管用。 指光说不起作用,贵在拿出实际行动。 也作“好话千句,不及好事一桩”。

【第23句】:【说人话,屙狗屎】(惯)指说出的话像个人,做出的事儿却没人性。 也作“说人话不做人事”。

【第24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谚)苦中苦: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人上人:出类拔萃的人。指只有承受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才能出人头地。

【第25句】:【身大力不亏】(谚)指身材高大的人,力气往往不会小。

【第26句】:【祸从天降,灾向地生】(惯)指灾祸突然降临。

【第27句】:【冬不可以废葛,夏不可以废裘】(谚)葛:葛麻,夏季衣料。裘(qiu):冬季皮毛衣裳。指冬季虽然不穿葛麻衣服,但不可丢弃它;夏季虽然不穿皮毛衣裳,但也要把它保管好。泛指凡事要有长远打算,不可眼光短浅。

【第28句】:【头醋不酽彻底薄】(谚)酽:液汁味道浓烈。酿造的醋如果头茬酸味不浓,那二茬、三茬的醋味肯定很淡。比喻事情如果起点低,往后就定然高不了。 也作头醋不酸,到底儿薄。 头醋不酸,二醋不辣。 头醋不酸,彻底皆薄。

【第29句】:【有根才开花,有蔓才结瓜】(谚)没有根的草木开不了花,没有蔓的植物结不出瓜。指凡事必定先有根本,然后才能发展壮大。

【第30句】:【乡里夫妻,步步相随】(谚)指乡里的夫妻,劳动、生活在一起,过的是日夜团聚的日子。

【第31句】:【花名册】“花名册”指人员名册。它同“花名”无关,那么,为什么叫“花名册”呢? 花名册与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有关,户籍是登记、管理人口的册籍,它起源很早,大约春秋时期就有相应的户籍制度了。“花名册”一词的由来有二说。 一说是由于旧时登录户口的册子,把人名叫做“花名”,户名叫做“花户”。花,言其错杂繁多。“花名册”即由此而来。 二说古代也把娼妓在妓院中使用的化名称作“花名”。如元·宋无《直沽》诗“细问花名何处出,扬州十里小红楼”,用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这里“花名册”就是妓女的名册,也有户籍的作用。 “花名册”一词是从古代而来的,现在有用“名单”、“名册”等名词取而代之。但仍有保留,“花名册”照例通用,如各单位都有“职工花名册”、“干部花名册”,党、团组织有“党员花名册”、“共青团员花名册”。

【第32句】:【有钱难买老来瘦】见“干金难买老来瘦”。

【第33句】:【刘海】指少女或儿童垂在额前的整齐的短发。这一叫法,源出三说。 一种说法是这种叫法来自一个人——刘海。他是五代时期的道士,本名操,字宗成。人道改名哲,字玄(元)英,一字昭远,号海蟾子。燕山(今北京市西南宛平)人。相传是辽中进士,尝事燕主刘守光,官至丞相。一天,有道人自称正阳子来谒,海蟾待以宾礼。道人向他索取金钱十枚,鸡蛋十个,以一钱间隔一蛋高高叠起,形似塔。刘蟾惊呼:“危哉!”道人日:“君荣禄,履忧患,其危殆甚!”海蟾大悟,遂弃官隐于华山,终南山。 刘海曾化名阿保,到苏州富商贝宏文家当佣人。有一次,他在贝家打水时,从井里打出三条腿的大蟾蜍。他以彩绳系好,放在肩上,对人说,这只蟾蜍,逃跑了一年多,今天总算找到了。当街坊们拥来看热闹时,只见他肩负蟾蜍,向主人举手致谢之后,便从庭院里冉冉升空而去。刘海这时已是一位白发老人,但在民间画像中,他却返老还童,成为一个丰满可爱的胖小子。 他前额垂着短发,骑在蟾上,手里舞着一串钱。人们觉得他的发式很美,少女和儿童就模仿他梳理这样的发式。后来,将少女和儿童垂在前额的整齐的短发,称为刘海。 二说来自考古。河北省藁城市有个村叫“刘海庄”,村中有座“刘海寺”。2009年2月在村中挖出一块明代嘉靖二十七年的新海寺(即刘海寺)石碑。2010年4月又在村里一眼村井里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汉朝刘海大仙”六个大字。 那么,刘海怎么后来到了湖南?“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这是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中刘海的两句唱词。刘海庄世代相传的刘海,做过宰相后遭奸臣陷害,被贬湖南,告老还乡后回到藁城遁入空门,最后返老还童,得道成仙。 刘海得道成仙返老还童后,喜欢把额前的头发留下来,就成了今天女孩梳的刘海头,称作“刘海儿”或“刘海儿发”。这也得到了考古的证实。东汉末年,为躲避战火,刘海寺里的一个疯僧将刘海寺里70厘米高的刘海铜像砸下来,带到山西,现在存放在五台山上,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尊刘海铜像可以看出,我们所谓的“刘海儿”发型也正源于刘海额前的头发式样得来。 三说来自武则天。据传,武则天当了皇帝后,曾破获了一个策划宫廷政变的集团。在审查谋逆者的名单中,武则天发现有上官婉儿的名字,立即将上官婉儿召来施以黥刑(在脸上刺印)。后发现是上官婉儿为了救她而卧底叛乱者中,救了她的命,深悔错怪了上官婉儿。怎奈皇帝之言是金口,黥刑照旧执行,不过行刑改用朱砂在额前刺梅,婉儿变得更好看了。但终究是个耻辱——罪犯的标记,聪明的婉儿便从额顶梳下一缕青丝,刚好盖住那个朱砂记。宫中嫔妃们看了,觉得竞比头发全部向后梳要秀美得多,于是纷纷仿效,并称之为“刘海儿”,后又传人民间。

【第34句】:【山塌不后退,浪打不低头】(惯)形容人意志坚强,任何凶险和困难都不怕。

【第35句】:【出的牛马力,吃的猪狗食】 释义:形容人干的活重,出的力大,吃的饭食非常不好:常用来形容旧时劳动人民受剥削的情况。 例句:你有几百家佃户,终年辛苦,出的牛马力,吃的猪狗食,一年三百六十天难得一天温暖。

【第36句】:只有千里的名声,没有千里的威风。

【第37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释义:比喻青春一去不复返。 例句:咱岛里部知道,你是个英雄有为的少年,古人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少年时代真是黄金难买哪。

【第38句】:【叫化子唱戏——穷开心】(歇)指人陷入穷困境地,却故作欢乐,自寻开心。常含讥讽意味,有时用作自嘲。 也作“叫花子唱戏——穷快活“。

【第39句】:【大象口里拔生牙】 释义:比喻做事冒险,或触犯强者。 例句:那官员每(们)手里东西,有进无出。“老虎喉中讨脆骨”,“大象口里拔生牙”,都不是好惹的,不要思想到手了。

【第40句】:【看眼色行事】(惯)指根据别人的眼神或脸色说话、办事。 也作看脸色办事。 看脸色行事。

【第41句】:【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惯)指在争斗中只能勉强抵挡,没有能力还击。 也作只有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 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第42句】:【只有错拿,没有错放】(谚)指案件中往往捉人比较随便,而放人特别谨慎。

【第43句】:【猴子装人,忘了自己长尾巴】 释义:比喻伪装有破绽,露了马脚。 例句:“茶三钱,他猴子装入,忘了自己长尾巴!”沙木龙机敏地断定:“前次化装成山野傈僳汉子,这回又打扮得像个城里的阔佬,可那刀削脸,深眼窝,鹰钩鼻子,他永远也改不了!”

【第44句】:【枸杞子】“枸杞子”既是良药,又是保健食品,很受人们的青睐。我国宁夏枸杞子驰名中外。那么,“枸杞子”之名是怎么得来的呢? 相传战国时,在秦国境内黄河南岸有一青年农夫,乳名狗子,以农耕为业。娶妻杞氏,杞氏勤而贤惠。时秦吞并六国,倾国之男丁,拓疆征战,狗子被召戍边。 一晃十年过去了,狗子命大戍边归来。路见家乡正闹饥荒,田园荒芜,路人乞讨,饿殍遍野,众乡邻面带菜色,孩子嗷嗷待哺。狗子甚为恐慌,不知老母与妻子现状如何。到家以后,发现老母发丝如银,神采奕奕,妻子面色红润,不像路人饥饿之状,感到非常惊讶,问妻子是怎么回事。妻子回答说,自己采摘山间红果和老母充饥,才免于挨饿。老母也说,如果不是儿媳采红果,自己就见不到儿子了。狗子喜极而泣,对妻子更加敬重。邻居听说后,都争相采食红果,并称之为“枸杞食”,讳“狗妻杞氏”之不雅。 后人发现狗妻杞氏所采山间红果有滋阴补血养肺健胃之功效,特别补肾效果更佳,民间医生采之入药,改其名为“枸杞子”,简称“枸杞”。

【第45句】:【熬过冬,就是夏】(谚)指熬过了冬天的严寒,夏天就必定到来。比喻人身处逆境之中,不必焦躁忧虑,耐心等待,定有转机。

【第46句】:【狗咬秤砣——好硬的嘴】(歇)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嘴:双关,本指嘴巴,转指说话。讥讽或责骂人说话生硬、执拗、尖刻。

【第47句】:【王老五】今天的社会环境中,“钻石王老五”的说法随处可见。它的意思为值得追求的单身汉。“钻石”比喻富有、有魅力,那么,“王老五”为什么是指单身汉呢? “王老五”原来是一个方言俗语,且由来已久。“王老五”是粤语方言,意为光棍、单身汉。广东民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王老五本有其人,是一个王姓穷人,在家里排行老五。他平时老实巴交,因为贫困,一辈子没有娶妻。后来当地人就用“王老五”来谑称大龄单身男子。 北方地区开始知道“王老五”一词,和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一部黑白电影故事片《王老五》有关。这部影片导演兼编剧为广东潮山的蔡楚生,“王老五”是其家乡方言,电影的男主角名叫王老五,家境贫寒,35岁仍未娶妻成家,一直单恋着泼辣的邻居穷姑娘。后因他仗义助人的举动感动了姑娘,终于博得了她的芳心,两人结为连理。电影中的同名插曲《王老五》一度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歌中唱道:王老五呀王老五,说你命苦真命苦,白白活了三十五,衣裳破了没人补,可怜可怜王老五,天天害得相思苦。 随着这部电影的放映和插曲的流传,“王老五”也成了人们习见的一个惯用语。 随着时代的推移,“王老五”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原来,王老五多为穷人,现在,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也可称“王老五”,名日“钻石王老五”,成了不少女孩子追逐的目标。大龄未婚女子也可称“王老五”,如2003年《商务周刊》评选出成功男性心目中最欣赏的十大“女钻石王老五”,其实就是女光棍。

【第48句】:【大江大河都过啦】 释义:比喻闯过大风险,经受适磨难,什么也不怕。 例句:儿子为这类的事儿挨过打,挨过骂,大江大河都过啦,还怕你喊哪?他照旧那句:“我没错!”

【第49句】:【没有好种,长不出好苗】(谚)种:种子。指农作物没有好种子,就长不出好禾苗来。比喻父母品行不正,子女就很难学好。

【第50句】:【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释义:比喻制伏不了别人,反受人害。“不成”又作“不着”。 例句:尤其想着蛲关的官军已来到离石门谷十里之外,说不定明天拂晓就会来犯,除掉寨内的祸根刻不容缓,还必须将活儿做得干净利索,决不能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第51句】:天上星多黑夜明,地上树多成森林。

【第52句】:【人各有志,不可相强】 释义:各人有各人的志向,别人无法改变。 例句:“岂不闻语云:‘人各有志,不可相强’?便是妇人女子的志向,也有个不同。”

【第53句】:【属暖水瓶的——外头冷.里头热】见“暖水瓶儿——外面冰凉,里边热乎”。

【第54句】:【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谚)形形色色:各式各样。指人多了,什么样的人都有。也指人群中自有出色的人才。 也作人上一百,五颜六色。 人上一百,五艺俱全。五艺:各种技艺。 人上一百,生奇出怪。

【第55句】:【新安茅厕香三天】(谚)茅厕:茅房,厕所。新砌好的茅房总能保持三天没臭味。比喻素质差的人或事物,开头还好,往后就一天不如一天。 也作新开茅厕三天香。 新砌茅厕三天新。

【第56句】:【一百个朋友嫌少,一个仇人嫌多】(谚)朋友交得越多越好,仇人最好是一个也没有。指人应广交友,不结仇。

【第57句】:【心头不似口头】(惯)心里想的跟嘴里说的不一样。指人说一套做一套,要两面手法。

【第58句】:【嘴上贴封条】(惯)比喻闭口不言。

【第59句】:【槽里无食猪拱猪】(谚)喂猪的食槽里要是没了食物,猪就会用嘴互相拱咬。比喻经济拮据之时,容易彼此抱怨或争吵。

【第60句】:【陈谷子,烂芝麻】(惯)比喻年长日久、无关紧要的话语或事情。 也作陈芝麻,烂谷子。 陈年烂芝麻。

【第61句】:【年纪不饶人】(谚)年纪:岁数,特指人上了岁数。年纪大了,做事总是力不从心。指人到老年,体质衰退,是生命的规律,对任何人者口不宽贷。 也作年龄不饶人。 年岁不饶人。

【第62句】:【虎毒不食子】见“大虫恶杀不吃儿”。

【第63句】:【拿着皮肉往外人身上贴】(惯)比喻把好处白白送给外人。

【第64句】:【二十四只乌鸦乱张口——不知听谁的是】(歇)指众说纷纭,使人无所适从。

【第65句】:【荞麦皮里榨油】(惯)比喻对穷人残酷地剥削或搜刮。 也作“荞麦皮里挤油”。

【第66句】:【发空头支票】见“开空头支票”。

【第67句】:【砸明火】(惯)明火:点着火把。 指公然抢劫。

【第68句】:【错把红土当朱砂】 释义:比喻看不准,把差的当成好的。 例句:“那我也得亲眼相看相看。”花三香嬉皮笑脸,“媒婆子一张嘴,装罢神来又闹鬼;我倒不是信不过小姑奶奶热心肠儿,好心眼儿,就是怕小姑奶奶自幼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见过井口大的天,错把红土当朱砂。”

【第69句】:【从狼嘴里掏出来喂狗】 释义:比喻未能彻底挽救出来。 例句:冯登龙气昂昂地说:“我说的是真正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并不是把国家的权柄从狼嘴里掏出来喂狗。”

【第70句】:【讨便宜处失便宜】(谚)讨别人的便宜,结果往往是被别人占了便宜,自己反倒吃了亏。诫人不可有贪占便宜的念头和行为。

【第71句】:【乌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谚)反哺:小乌鸦长大后,觅食喂老乌鸦。跪乳:羊羔吃奶时,双膝跪在地上。乌鸦会反哺,羊羔会跪乳。借指为人应该懂得孝敬父母。 也作“羊羔知道跪乳,乌鸦知道反哺”。

【第72句】:【老和尚念经——过一天算一天】(歇)指得过且过,敷衍地过日子。

【第73句】:【眼饱肚中饥】(惯)1指面对美味佳肴,大饱眼福,却吃不上。2比喻心中喜爱的人只能看着,不得亲近。

【第74句】:【早知水淹人,何必偏下水】(谚)比喻早知道后果严重,当初就不该贸然行事。

【第75句】:【天上的仙鹤,比不上手里的麻雀】(谚)仙鹤再好,那是天上飞的;麻雀再小,却是握在手里的。比喻大而美的希望,不如小而实惠的利益可靠。

【第76句】:【张天师着鬼迷——无法可使】(歇)法:本指法术,转指办法。指毫无办法。

【第77句】:【仨鼻子眼儿——多出这口气】(歇)仨:三个。指多嘴或多管闲事。含责骂意。 也作仨鼻子眼儿——多出一口气。 仨鼻子眼儿——多出一股气。

【第78句】:【外甥多似舅】(谚)指外甥在长相、性格和志趣方面往往和娘舅相似,总脱不开娘舅家的家风。 也作外甥似娘舅。 外甥不脱舅家相。

【第79句】:【英雄不夸当年勇】见“好汉不提当年勇”。

【第80句】:【贪财不要命】(惯)指把钱财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第81句】:【露丑不如藏拙】(谚)与其在人前出乖露丑,惹人耻笑,还不如把自己的短项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 指藏拙固然不佳,却比露丑略胜一筹。

【第82句】:【宁做蚂蚁腿,不做麻雀嘴】(谚)指人应当像蚂蚁那样勤劳,不可像麻雀那样贪吃。

【第83句】:【风不吹,树不摇】 释义:风要是不吹,树不会摇动。比喻事出有因。 例句:马长胜说:“风不吹树不摇,说你有缺点,也不是平白无故的。”

【第84句】:【鸡肚不知鸭肚事】 释义:比喻这个人不知那个人的心思。 例句:“不是不相信老三。你是‘鸡肚不知鸭肚事’。我有我的难事,你可就无所谓了。”

【第85句】:【做了泥鳅,那怕污眼】(谚)泥鳅在泥里钻进钻出,既做了泥鳅,就不能怕泥污了眼睛。比喻决定要干某事,就不怕招惹麻烦;或既惹出了麻烦,也就不再顾忌。

【第86句】:【以五十步笑百步】 释义:作战时逃跑五十步的人讥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比喻自己也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稍轻,就去讥笑别人。 例句:想到这里,他觉得即使自己的手不是那么软,也不能去打瑞丰了;他和瑞丰原来差不多,他看不起瑞丰也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第87句】:【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歇)糟鼻子:即酒糟鼻子,鼻尖有许多红色斑点。糟鼻子被误认为多喝了酒。指人白白地承担坏名声。也指徒有其名,并无其实。

【第88句】:【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谚)人死要留下美名,就如同豹死留下一张珍贵的毛皮一样。指人的一生应在正大光明、有所作为中度过,不可苟且偷生。 也作虎死留皮,人死留名。 人死留名,兽死留皮。

【第89句】:【水仙不开花——装蒜】(歇)水仙: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似蒜头,叶子形状与颜色像蒜叶。本指装成蒜的样子,转指人故意装糊涂或装模作样。含讥讽或责骂意味。

【第90句】:【吃纣王俸禄,不肯说纣王无道】 释义:纣王:商朝末代君主,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俸禄:薪水,工资。比喻袒护自己的主人、靠山。 例句:许多人只是因为吃纣王俸禄,不肯说纣王无道,将百姓造反看成罪不容诛,而谁逼百姓造反倒不问了。

【第91句】:【赞人陷人皆是口,推人扶人皆是手】(谚)同是一张口,能赞扬人,也能陷害人;同是一只手,能扶助人,也能推倒入。指人应该多做扶助人和赞扬人的事,少做陷害人和损伤人的事。

【第92句】:【马尾串豆腐——提不起来】(歇)提:双关,本指拿起,转指说起或扶持。指不愿意、不值得或不能说起某事。也指人素质或条件差,扶持或提携不起来。 也作马尾串豆腐——提也不能提。 马尾巴绑豆腐——提不起来。

【第93句】:【暴食无好味,暴走无久力】(谚)指吃得过猛,就品尝不出美食的滋味;走得太急,就不会有持久的耐力。泛指做事不可慌乱匆忙,必须稳妥从容。

【第94句】:【晚娘的拳头,云里的日头】(谚)晚娘:继母。日头:太阳。云里的日头,看起来不红,但暴晒力很强;晚娘的拳头,看起来不重,但打起来很毒。指旧时继母对前妻的子女往往十分狠毒。 也作“云里的日头最毒,晚娘的拳头最狠”。

【第95句】:【反说反有理,正说正有理】(惯)反面正面都有理。指人狡辩,无论怎么说,自己都有理。

【第96句】:【眼睛里冒火】(惯)形容人极其愤怒的样子。 也作“眼睛窜火苗子”。

【第97句】:【金榜】科举时代俗称殿试录取的榜为“金榜”。金榜是相对于桂榜、杏榜而言的,没有前二榜,也不会有金榜,因为乡试、会试、殿试是层次递进的。古代科举考试先后有三榜:桂榜、杏榜和黄榜。桂榜是乡试录取举人的公告榜,因为放榜时正值桂花盛开而得名;杏榜是会试录取贡士的公告榜,因放榜时正值杏花盛开而得名;黄榜则是殿试之后朝廷发布的录取进士的公告榜,因该榜用黄纸书写而得名。黄榜也叫金榜,且有大小之分。小金榜由奏事处进呈于内,大金榜则由内阁学士加盖“皇帝之宝”的大印后张挂于外。 大金榜就是通常所说的黄榜。

【第98句】:【火候不到不揭锅】见“不到火候不揭锅”。

【第99句】:【萝卜精——头上青】(歇)精:精灵。头:本指萝卜顶部,转指人口头。青:青色,谐“清”。本指萝卜露出地表的顶部是青色的,转指人(多指官员)只是口头上清廉。常含讥讽意味。

17720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