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民间俗语有哪些-谚语大全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口头不似心头】(惯)指嘴上说的话并不是发自内心的。 也作“口不照心”。

【第2句】:【没吃鲜鱼口不腥,没做坏事心不惊】(谚)不吃鱼,嘴上就不会沾上腥味;不做亏心事,自然就不会心惊肉跳。指人不做亏心事,就会心安理得。 也作“不吃鱼,口不腥”。

【第3句】:鬼家活计指非正道的邪僻行径,见于宋代《大慧宗杲禅师文案》卷二十:“今时学道人,不问僧俗,皆有二种大病。一种多学言句,于言句中作奇特想。一种不能见月亡指,于言句悟入。而闻说佛法禅道不在言句上,便尽拨弃,一向闭眉合眼,做死模样,谓之静坐,观心默照。更以此邪见诱,引无识庸流日:静得一日,便是一日功夫。苦哉,殊不知尽是鬼家活计。去得此二种大病,始有参学份。”俗语中类似者有“鬼魅伎俩”,比喻用心险恶、暗中伤人的手段。如《歧路灯》第九五回:“这些衙役鬼魅伎俩,千人一状,原也不必挂齿。”

【第4句】:【天要落雨,娘要嫁人】(谚)娘:寡妇。就像天要下雨一样,寡妇决意要嫁人,是谁也阻拦不住的。多泛指铁了心要干某事的人很难劝阻。 也作“天要下雨娘要嫁”。

【第5句】:能勤不能俭,到头没积攒;

【第6句】:【棋逢敌手难相胜,将遇良才不敢骄】(谚)下棋要是遇着棋艺不相上下的对手,想赢对方很不容易;打仗时良将相遇,彼此都不敢掉以轻心。指在竞争中两强相逢,谁也不敢轻视对方。 也作棋逢对手难藏幸,将遇良材好用功。藏幸:心存侥幸。 棋分对手无上下,将遇良材各逞能。

【第7句】:【上山八条路,下山路八条】(谚)指有多少去的路,也就有多少回来的路。常比喻有多少问题,就会有多少解决问题的办法,用不着发愁。

【第8句】:鸟贵有翼,人贵有谋

【第9句】:南朝梁《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六:“身口业粗易遣,意地微细难除。如来大圣一切智人,于身口意始得不护。况凡惑愚夫而不守慎?若不折挫,未见其善。

【第10句】:观棋不语真君子,举手无悔大丈夫。

【第11句】:【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谚)教育媳妇,要在她刚过门的时候;教育孩子,要在他刚生下的时候。指施教贵在及早。 也作“教儿婴孩,教妇初来”。

【第12句】:【眼不见,嘴不馋;耳不听,心不烦】(谚)指远离贪欲,自然就不会有烦心事。

【第13句】:【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惯)比喻夸大其词,把小事渲染成大事。 也作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一尺水十丈波。

【第14句】:【灯台照人不照己】(谚)灯台:油灯盏下的托台。指灯台上擎着油灯,灯光只能照亮四周,却照不见灯台自身。比喻人往往看得清别人的缺点,却很难发现自身的缺点。 也作“灯台不照自”。

【第15句】:【百姓】“百姓”现在指军人和官员以外的人民群众。但在古代百姓的含义正好和现在相反,是指上层社会的官宦。源自《尚书》。 据载,在远古时代,各氏族部落经常发生冲突,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他们同东部的夷族部落一起,打败了由南方前来进犯的九黎蛮族。因为炎、黄、夷部落联盟约有一百个氏族,每个氏族又各有一个表示区别的姓,这个代表氏族的“姓”当然是头领。所以黄、炎、夷部落联盟的氏族就称作“百姓”。他们在打败了九黎蛮族后,“百姓”强大起来,就成为贵族、奴隶主了。 到商初,“百姓”的主体仍是奴隶主贵族。以后,各氏族内部逐渐分化,一部分人变成了穷人,成为“庶民”,即自由民。战国时,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百姓”的特权丧失了,而原来处于奴隶主地位的“百姓”成为平民的同义语。 “百姓”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郑玄注:“百姓,谓百官族姓;万邦,谓天下公民……百姓者,群臣之弟子是也。”郑玄的注解明白无误,百姓为官。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中,也提到“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由此可见,尧舜禹时代,“百姓”是指地位很高的人。清代学者俞正燮,他在《癸巳类稿》一书中,直截了当地阐明了“百姓”一词的真正含义,其云:“百姓,专以仕宦言之。” 可见,“百姓”最早并非指普通平民,只是到了战国以后,伴随着封建制彻底取代了奴隶制,“百姓”才逐渐演变为平民的通称。平民百姓,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才翻身当了国家的主人。

【第16句】:【忙中多有错】(谚)做事匆匆忙忙,就容易发生差错。指做事贵在从容仔细,粗疏急迫往往是出错的根源。 也作忙中出错。 忙中有乱,乱中生错。

【第17句】:广长舌古印度相传,具“三十二大人相”者,在家则为转轮王,出家则成无上觉。佛经中常以“三十二相”称赞佛陀化身的相好庄严,“广长舌”就是其中之一。《大智度论》卷八八谓:“二十七者,舌大、软、薄,能覆面至耳发际。”

【第18句】:【随缘】是佛教根本理论之一。“理即佛者,不思议理性也。如来之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拈一法,无非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教观纲宗》)理性不异不变名“如”,循业发现(随缘)为“来”(色法与心法)。“如来藏”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绝待统一体。“随缘”之义,谓“如来藏”中一切清净法,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循业发现。众生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诸佛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楞严经》卷三、卷四)。后以“随缘”表示随其机缘,不加勉强。《北齐书·陆法和传》:“文宣赐法和奴婢二百人,法和尽免之。曰:各随缘去。”又表示听任环境安排,如言“随缘度日”。(禹振声)

【第19句】:【小九九】现在人们一般把那些有心计、会算计、善谋划的人形容为心里有“小九九”。其实,“小九九”是从最早的《九九乘法歌诀》中演变而来的。 “小九九”即“九九乘法歌诀”,因为是最初级的数学计算方法,所以又常称为“小几九”。现在小学生的“小九九”口诀,是从“一一得一”开始的,到“九九八十一”止,而在古代,却是倒过来,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止。因为口诀开头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们就把它简称为“九九”。大约到十三世纪的时候,才倒过来像现在这样“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中国使用“九九口诀”的时间较早。在《管子》、《荀子》、《战国策》、《淮南子》等书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等文案。“不管三七二十一”这一俗语,不是来源于苏秦吗?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九九乘法歌诀”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小九九”是用以计算的,俗语“小几九”借以指心中有算计,对事情心中有数,但气度小,有时略带贬义口吻。与“宰相肚里能撑船”比起来,“小九九”就显得相形见绌。

【第20句】:【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佐】(谚)栖:栖息。佐:辅佐。指贤良的臣子要选择明君去辅佐,就好比优种的飞禽要选择佳树去栖息一样。 也作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仕。 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 贤臣择主而佐,良禽相木而栖。

【第21句】:【做耳目】(惯)比喻替人刺探消息。

【第22句】:【雪地里埋不住死人】(谚)雪地里埋死人,雪一消就显露了出来。 比喻事实终究是事实,无论怎样遮掩,瞒得一时,瞒不得长久。

【第23句】:【善猪恶拿】(谚)指无论怎样驯服的猪,擒拿时都必须心狠手重,不可粗疏大意。比喻擒拿敌手必须高度警觉,不可心慈手软。

【第24句】:【一物降一物】(谚)降(xiang):降伏。一个人或一种东西,总会有另一种人或东西来降伏他。指天下万事万物,没有制伏不了的。

【第25句】:【挖窟窿打洞】(惯)比喻到处钻营。

【第26句】:【大姑娘上轿——头一遭】(歇)指初次经历某事。

【第27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第28句】:【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字来表达。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的对译。如丁玲《梦珂》:“这是一个刚满二十五岁的青年,从法国回来还不到半年,好久以前便常常在杂志上看到他的名字,大半是翻译点小说。”又如清·昭梿《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曾命儒臣翻译《三国志》及《辽》、《金》、《元史》,性理诸书,以教国人。”此指皇太极诏令译汉籍为满文。还有,把符号、数码的意义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叫翻译。如巴金《春天里的秋天》一:“他很关心地帮忙我翻译电报。”又指担任翻译工作的人,如陈毅《在朝鲜的上阳村》:“翻译同志快来翻译,老太太的话,很有意思。”至于以今译古,至少在汉代已经有了。如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将《尚书》“允厘百工,庶绩咸熙”译为“信饬百官,众功皆兴”。“译”字出现较早。《礼记·王制》谓“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并指出通陈北方语言者为“译”。而《说文解字》则泛指“传译四夷之言者”为“译”。“翻”与“翻译”的广泛运用,出现在佛经盛传汉地与译经事业发达之际。如北周·庾信《奉和法筵应诏》诗:“佛影胡人记,经文汉语翻。”又如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下》:“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翻译的最早意义即指译经。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一谓:“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不过,事实上译经并不局限于梵译汉,汉译佛经的来源还有巴利文、西域文(胡本)、藏文等。清代还译出满文大藏经。关于翻译,《宋高僧传》比喻道:“如翻锦绣,背面俱华,但左右不同耳。”我国的佛经翻译,始于汉末的安世高、支娄迦谶等,号为“古译”。后又出现了以鸠摩罗什、觉贤、真谛等为代表的“旧译”和以玄奘、义净等为代表的“新译”,形成了我国翻译史上空前的盛况。译经家们总结出一系列丰富的经验。如安世高的“五失本、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和彦琮的“八备十条”等。从六朝至隋唐,出现了许多民办或官办的“译场”,多集中于长安、洛阳、建业等地。每译一经,大致要经过译主、笔受、度语、证梵、润文、证义、总勘等程序。可见译经作风的谨严、其影响延及后世。(李明权)

【第29句】:语本《圆悟佛果禅师文案》卷一:“三世诸佛只言自知,历代祖师全提不起。

【第30句】:【刀头舐蜜】此比喻出于《四十二章经》:“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二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佛教把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和睡眠欲称为“五欲”,《大智度论》卷十七谓,众生贪恋追求“五欲”之乐,“如火炙疥”,以致“后世受无量苦”,如好色者受畜生报,贪财者受贫穷报等。这就是“刀头舐蜜”的意义。众生的贪欲,是无始以来的妄想结习,所谓“结习正如刀舐蜜,扫除须著絮因风”(宋·张孝祥《浣溪沙·梦山未释然再作》词)。亦感叹世态人情充满了虚妄的诱惑和危险的陷阱。如宋·薛季宣《读邸报》诗:“世味刀头蜜,人情屋上乌。” (李明权)

【第31句】:【和尚哭丈母——多揽这层闲】(歇)揽:兜揽,拉到自己身上。和尚不结婚,没有岳母。指多管闲事。

【第32句】:【杀人一万,自损三千】(谚)两军对战,即使打了胜仗,杀死敌方一万人,己方也得损伤三干。指打仗就得有牺牲,纵然是战胜的一方,也免不了要付出伤亡代价。 也作杀人一千,自损八百。 杀人三干,自损八百。

【第33句】:【光听辘轳把响,不见井在何处】(惯)辘轳:安在井上汲水用的工具。 比喻只听到些风言风语,未见事实。

【第34句】:【无妇不成家】(谚)如果没个妇女主持家务,这个家就难以成立。指主妇在家庭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35句】:【百褶裙】时装是过几年一轮回,“百褶裙”是前几年年轻女性的流行裙装,穿上百褶裙显得青春靓丽,楚楚动人。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来历一。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明能干的猎人,安套绳的本事很高,只要他下的扣子,必定能套着野兽。有一天,猎人上山察看扣子,看见套住了一只狐狸。猎人正要挥刀砍死狐狸,不料狐狸开口说话啦:“年轻人,别动手。 我是天神的女儿。”说着脱去狐狸皮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她看上猎人的勤劳勇敢,自愿与猎人结为夫妻。 猎人与狐女结成夫妻后,生了一儿一女,可是,自从她脱掉狐皮之后,一直找不到一件适合的衣裳,儿女大了,自己老光着身子,很不方便。于是,她又跑回到山上,想去找一件满意的衣服。 猎人回到家,不见妻子,十分着急。此时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猎人打着伞,进山寻妻。在一个山洞里,他找到了妻子。听妻子诉说了苦恼,猎人灵机一动,扯掉伞骨,把伞衣递给妻子做了裙子。伞衣做的裙子甚是好看,可惜在腰间挂不住,手一松便脱落下来。狐女只好提着裙子走出山洞。这时雨过天晴,山间出现一道彩虹,狐女赶忙剪下一截,当腰带把裙子紧紧扎住。 这样一来,裙子不再下落,走起路来像踏云,腰带像彩虹,把狐女打扮得更漂亮。从此以后,这式样便传了下来。 来历二。从前,苗家妇女不穿裙,穿的是粗布大脚裤。那时候,有一座黑森林,黑森林里有一个朝天洞,洞里住着猴子精。它的嘴巴像山洞,耳朵像簸箕,脚有碓杆粗。它时常出来抢走寨子里的姑娘,弄到山洞里糟蹋,折磨死后吃掉。 有一天下大雨,黑森林边勤快而美丽的兜花姑娘拿着伞出门干活,直到天黑都没回来,原来是被猴了精抓到洞里去了。姑娘在洞里受尽折磨,可是没有办法逃出来。一天深夜,她哭着哭着睡着了,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指点她,用松脂涂在猴精晒太阳的大石头上,粒住猴精,就可以逃出来。 姑娘依计采集了许多松脂,涂到那块大石头上。猴精一坐下就被粘住了,挣也挣不脱。姑娘趁机逃出山洞,在大森林里整整走了一个月,衣裤全被树枝挂破了,身子露在外面。她害羞这样回去见乡亲,只好把来时带着的伞抽掉伞骨,用伞衣套在腰上,遮住下体。回到寨子,乡亲们见了很新奇,姑娘们立刻仿照伞裙的样子,做出了能展能收,打开像伞,合拢起来也像伞的百褶裙。

【第36句】:【迷头认影】这是《楞严经》里所说的宝罗城狂人演若达多的一则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演若达多是个从来不爱梳洗的人,蓬头垢面。古代没有镜子,他也无法认识自己的面目。一天,他口渴了,走到河边喝水,河水清澈见底,当他俯下身子的时候,看见水里有一蓬头垢面、狰狞可怕的影像,演若达多转身就跑,逢人便说:河里有一鬼魅,是如何如何的形象。他哪里知道,水里的“鬼魅”便是他自己的“尊容”。故事用以比喻迷失本性,不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五灯会元·泐潭洪英禅师》说:“诸祖相继,至于达摩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语言,岂不是先圣方便之道?自是当人不信,却自迷头认影,奔逐狂途,致使竛竮,流浪生死。”同书卷六说:“不识家珍,迷头认影。”后来用“迷头认影”形容十分糊涂。(无名氏)

【第37句】:僧不僧,俗不俗佛家称出家人为“僧”,在家人为“俗”。僧人剃除须发,披上僧服,受了大戒以后,从形貌服饰到起居作息,都与俗人有很大的区别。

【第38句】:【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释义:无房无地,形容非常贫穷。 例句:仅剩的三间茅草屋也被黄老拐夺去抵了债,他们爷孙俩已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了。

【第39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第40句】:看病方知健康是仙。

【第41句】:打空拳费力,说空话劳神。

【第42句】:【拉偏架】(惯)指劝架或解决闹矛盾时偏袒一方。

【第43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谚)人毕竟不是圣人贤人,谁能生来不犯错误呢?指人人都有局限,免不了要犯错误。 也作“人非圣贤,谁能无过”。

【第44句】:【狗咬吕洞宾】这句俗语全话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意思明了,不用多加解释。 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有个同乡好友叫苟杳。荀杳父母双亡,弧身一人。吕洞宾见他度日艰难,就和他结成兄弟,并请到自己家居住,帮助他读书应考。有一天,吕洞宾家来了位姓林的客人,他见荀杳一表人才,读书用功,就对吕洞宾讲想把他的妹妹许给苟杳。吕洞宾怕误了苟杳的前程,婉言推托了。但苟杳知道后却动了心。吕洞宾知道了苟杳的心思后,怕他留恋娇妻,不去赶考,便想出了一条“毒计”,让他弃妻而去。就对他说:“林家小姐才貌双全,早有所闻,你既然想娶,我也不阻拦,不过成亲之后,我要先陪娘子住三天。”三天过后,荀杳踏进新房,见娘子正泪满香腮,连忙上前赔礼。新娘只管低着头哭着说:“郎君为何三夜不共床同眠,只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这一问,问得荀杳目瞪口呆,好半天才醒悟过来,双脚一跺,仰天大笑道:“原来哥哥怕我贪欢,忘了读书,就用此法激励我,可用心也太狠了些!”从此,苟杳奋发攻读,京城应试,果然金榜题名,做了官。 过了几年,有一天,吕洞宾家失了火,为生活所迫,他只好沿街乞讨,来到苟杳府上请求帮助,一晃过了十来天,只管每日好吃好喝,就是不谈帮助之事。吕洞宾疑苟杳忘恩负义,不肯相帮,赌气不辞而别。在回家乞讨的路上,遇见一人同情他的处境,给了他一些银子,才使他顺利返家。可到了村里,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有个邻居告诉他:“你家已盖了新房,搬到村东去了。”吕洞宾来到村东的新房里,见妻子正全身披孝,扶着丈夫的棺材号啕大哭。吕洞宾问明妻子后,气得把棺材砸了,只见里面全是金银财宝,上面还放着一封信,取出一看,上面写道:“荀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 自此“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就在民间传开了,并逐渐讹传为“狗咬吕洞宾,不识好赖人”。

【第45句】:【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谚)贼偷一次,损失不会严重;怕的是贼盯上之后,摸清底细,再下手就损失惨重了。指要严密防范坏人在长时间内打你的主意。 也作“不怕贼偷,就怕贼想”。

【第46句】:气气恼恼成了病,嘻嘻哈哈活了命;

【第47句】:【倒打一钉耙】 释义:比喻反皎一口。 例句:我们前些天,揭发批判了李春山,他现在公开赖账,还对李克同志倒打一钉耙,真是无耻已极。

【第48句】: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第49句】:【鸠占雀巢——反客为主】(歇)鸠:鸠鸽类鸟的统称,常指山斑鸠和珠颈斑鸠。指颠倒了主客关系,客人成为主人。

【第50句】:手忙脚乱】《五灯会元.三圣然禅师法嗣》巾,大悲和尚有这样一段禅语对话:“问:‘如何是大悲境?’答:‘千眼都来一只收。’问:‘如何是境中人?’答:‘手忙脚乱。”’后用以形容遇事慌张,不知所措。宋代陈亮《又壬寅夏书(与朱元晦)》:“秘书不可不早为婺州地,临期不知所委,徒自手忙脚乱耳。”《水浒传》二十六回中,西门庆和潘金莲害死了武大以后,正在寻欢作乐,“听得武松归了,吓得手忙脚乱”。

【第51句】:【又想吃鱼,又怕沾腥】(惯)比喻既想得利,又怕沾上坏名声。 也作又吃鱼儿又嫌腥。 又想吃鱼,又怕腥气。

【第52句】:【的】“的”本是助词,不和其他词语结合无意。这里讲的“的”,已经在20世纪初左右升任成名词了。 这个“的”字,源于“的士”,其发音也发生了变化,发“di”音。它是“的士”的简化,港语用于计程车(内地叫出租汽车)的音译之字。内地人先是将“的士”拿去照用,能彰显特殊的时髦就行了。接着,令香港人吃惊的“打的”(乘坐的士)发明出来,而且传遍全国。可见“打”字的特殊功能,一有机会就“打”一下,不仅打醋、打酱油、打酒、打电话,这不,又开始“打的”了。 开“的士”的人,被人们称作“的哥”、“的姐”,这新名词传播速度也颇快,人们兴致勃勃地使用时,又创造了“的士”的不同分类简称呢。他们把充当“的t”的小型客车起名“面的”(意思是面包车的士);内地还有摩托车载人的收费服务,被人们称为“摩的”;自行车载客收费服务也开始叫“单的”了。面包车称“的”还接近“的士”,摩托车、白行车称“的”也真的是太绝妙了,发明者是太有才了。

【第53句】:【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谚)饥饿时就顾不上饭食的精粗,寒冷时就顾不上衣服的贵贱,慌忙时就顾不上路途的安危,贫穷时就顾不上妻子的美恶。 指在人需求最急迫的时候,便谈不到从容选择。 也作饥不择食,寒不择衣。 饥不择食,慌不择路。

【第54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谚)陂:地面不平坦。没有平地,就不存在陡坡;没有前往,就不存在回返。 指事物总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也指有所施就必有所报。

【第55句】:【听见拉拉蛄叫不敢种地】(惯)拉拉蛄:蝼蛄的通称,昆虫,背部茶褐色,前足发达,适于掘土,生活在泥土里,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嫩茎。 形容人胆子小,听到一点闲话,就不敢做事情了。 也作听拉拉蛄叫,就甭种地了。 听蝼蛄叫就不种地了?

【第56句】:【七月的荷花,一时鲜】 释义:比喻新鲜一时,不长久。 例句:开春我就说:“供销社是七月的荷花,一时鲜。”当时大家不信,现在该明白了,墙上画马不能骑,纸上画饼不充饥,订了供销合同,也成废纸。

【第57句】:【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谚)亲:亲戚。邻:邻里。指亲戚、邻里关系亲密,纵然有时发生矛盾,但很快就会和解,不会结成冤仇。 也作“割不断的亲,打不断的邻”。

【第58句】:【老鸦野鹊拣旺处飞】见“鹁鸽子旺边飞”。

【第59句】:【伸头一刀,缩头一刀】(谚)该杀头时,伸长脖子挨一刀,缩起脖子也得挨一刀。指结果都是死,就没必要躲躲闪闪。 也作“伸颈是一刀,缩颈也是一刀”。

【第60句】:【腊月生的,冻手冻脚】 释义:腊月天冷,冻手、脚。“冻”与“动”谐音。比喻人手脚不老实,好动。 例句:我对耿大田说:“你这个人,腊月生的,怎么老是冻(动)手冻(动)脚呢?”

【第61句】: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第62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释义:殃:灾祸。池:护城河。城门失火,要到护城河里打水救火,河水干了,鱼也就死了。比喻无缘无故受到牵连。 例句:在另外一部分无所谓的士兵,觉得皂白不分,势必“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第63句】:【男子无妻财无主,妇女无夫身落空】(谚)男子不娶妻,财产就无人掌管;妇女不嫁丈夫,自身就没依靠。指男女婚配,才能建立家庭。 也作男无妇,家无主;妇无夫,身无主。 男无妇,家无主。

【第64句】:【龙不离海,虎不离山】(谚)龙不能离开大海,不然就无从发挥它的神力;虎不能离开深山,不然就难以施展它的威势。比喻权势人物不能超越自己行使权势的特定范围。 也作龙不离滩,虎不离山。 虎不离山,龙不离渊。

【第65句】:【致富先治愚,治愚办教育】(谚)要想致富,首先要改变愚昧无知的现状;要消除愚昧,提倡科学文明,最根本的措施是振兴教育。指振兴教育是富国富民的基本措施。

【第66句】:心境《楞伽经》卷二说:“自心现境界。”就是说,天地万物,一切境界,都是“心”的变现《华严经》把“心”比喻为“能画诸世间”的“画师”。‘心”相当于一切精神现象,。就“集起”而言,谓之“心”;就“思鲢”而言,谓之“意”;就“分别”而言,谓之“识”。“境”相当于一切物质现象,即“六尘幻影”:色、声、香、味、触、法。“心”或“意”不能孤立地存在,必然同时生起,善于“观心”者,要“心境双忘”。如唐代希运《传心法要》:“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又如唐代张说《清远江峡山寺》诗:“静默将何贵,惟应心境同。”

【第67句】: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第68句】:【摊底牌】(惯)底牌:扑克牌游戏中最后亮出的牌。比喻说出内情,亮明底细。

【第69句】:【不跳黄河心不死】 释义:比喻不走上绝路,不肯善罢甘休。 例句:你应该知道,他已经同日本人勾结在一起了,所以,他必然要进行报复,不跳黄河心不死。

【第70句】:【小财不去,大财不来】(谚)舍不得投入少量的钱财,就没有大量钱财的到手。指要想有大的收获,必须先付出一定的代价。 也作小财不出,大财不进。 小钱不出,大钱不入。

【第71句】:【磨面先洗驴】(惯)为了把面磨得又白又净,磨面前把拉磨的驴子洗得干干净净。形容做事情过分讲究。

【第72句】:威武面前不屈膝,困难面前不折腰

【第73句】:得未曾有佛教指甚为稀有难遇的盛事,即前所未有。原是经中常见的套语,如《楞严经》卷一:“法筵请众,得未曾有。”唐代万齐融《阿育王寺常住田碑》:“何宝塔之庄严,得未曾有。”也作“得未尝有”,宋代苏轼《与郭功甫书》之一:“昨辱宠临,久不闻语,殊出意表,盖所谓得未尝有也。”

【第74句】:【辕门】“辕门”是古代的军营之门。如京剧《辕门斩子》,因杨宗保在两军阵前私自招亲,其父杨六郎在辕门怒而斩子,后被众将劝解而得救。 此词源出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代,两军作战是在马拉着的战车上进行的。当军队宿营或驻扎时,为防止敌人袭扰攻击,兵士们就将战车围成圆形以为屏障。为了便于出入,就在合适的位置留有出口,则以两车相向成为门,因车辕相对,故名“辕门”。由于约定俗成,因袭相传,由车战转为马战,虽战车早被淘汰,凡遇安营扎寨,仍用“辕门”一词,并推而广之,把一些高级军事衙署的正门也称“辕门”了。

【第75句】: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第76句】:【头撞南墙也不知道拐弯抹角】(惯)形容人脾气执拗,做事不知变通。

【第77句】:【三年郎中妻,抵得半个医】(谚)郎中:中医医生。指医生的妻子经常见识医生治病用药,自然就懂得些药性和医理。也泛指长期经见事物,就会熟悉懂行。

【第78句】:皮鞭伤肉,恶语伤心。

【第79句】:骑马需要鞍,钓鱼需要竿

【第80句】:【三春不赶一秋忙】(谚)三春:农历正月、二月、三月的总称。不赶:比不上。春季的春耕春播,比不上秋收忙碌。指农家在一年四季中,数秋收时节最忙。

【第81句】:【口子大小总要缝】(谚)口子:衣物破裂处。衣物破了,不管长短大小,总得要缝补起来。比喻发生的问题不论轻重,都必须解决。

【第82句】:【红日西升,高山起浪】(惯)比喻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第83句】: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

【第84句】:【称上四两棉花——纺一纺】(歇)纺:谐“访”。指走访、了解一下。 也作“买四两棉花——纺一纺”。

【第85句】:运动是健康的源泉

【第86句】:【味同嚼蜡】《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腊。”谓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后世以此比喻寡淡无味,了无情趣。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后,味同嚼蜡。”又如鲁迅《两地书》三二中:“沪案经后,周刊上常有极锋利肃杀的诗,其实是没有意思的,情随事迁,即味同嚼蜡。”(李君冈)

【第87句】:一大藏教诠注不及,明眼衲僧自救不了。若据本分草料,犹是节外生枝。”比喻问题旁出,事外复生事端。元代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我从来甘剥剥与民无私,谁敢道另巍巍节外生枝!”茅盾《子夜》十:“他万万料不到劝诱杜竹斋做公债不成,却反节外生枝。”也作“节上生枝”。宋代朱熹《答吕子约书》:“(读古人书)若左遮右拦,前拖后拽,随语生解,节上生枝,则更渎万卷书亦无用处也。”

【第88句】:【消停作好事】(谚)消停:从容做事,不慌不忙。指做事出错,常由于慌乱;能从容舒缓,不急不躁,事情自然就做得圆满。

【第89句】: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

【第90句】:【单刀直入】禅宗高僧启发学者须直截痛快,斩尽“葛藤”(分别杂念),故以单刀直入为喻。《景德传灯录》:“灵佑曰:‘单刀直入,则凡圣尽露真谛。’旻德曰:‘若是作家战将,便须单刀直入,更莫如何如何。’”以后常用来比喻说话、办事直截了当,不兜圈子。如茅盾《腐蚀》:“事情是已经十分明白了,我也没有多大功夫和她再兜圈子,单刀直入,我就用话冒她一冒。”(无名氏)

【第91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谚)将相:将帅、宰相,最高的文武官职。指将相不是天生的,有志的男儿应自强不息,奋力进取。

【第92句】:【手掌也是肉,手心也是肉】(谚)不论手掌手心,都是自己身上的肉。比喻都是自家的亲人,自应一体对待,不能厚此薄彼。 也作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 手心手背都是肉。

【第93句】:【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公有人管】(谚)道路不平,自会有人铲平它;处事不公,自会有人理论它。指凡遇到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总会受到公众的干涉与谴责。 也作路不平众人踩,理不顺大家摆。 路不平有人铲,理不平有人管。 路不平要踩,事不公要管。

【第94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第95句】:【男人往外走,带着娘们手】(谚)男人:专指丈夫。娘们:专指妻子。指丈夫走在人前,从衣着外表上就可看出妻子缝制与打扮的手艺。 也作汉子外边走,带着老婆两只手。 丈夫人前走,带着老婆的手。

【第96句】:【聋子的耳朵——摆设】(歇)摆设:用来装饰点缀的东西。指人或物形同虚设,没有实际作用或价值。 也作聋子的耳朵——样子货。 聋子的耳朵——摆个样子。 聋子的耳朵——配相的。

【第97句】:【牙齿捉对儿厮打】(惯)形容受冻或极度恐惧时哆嗦得上下牙相叩的样子。

【第98句】:【老太婆缝补丁——纫针】(歇)纫:引线穿过针鼻儿,谐“认”。针:谐“真”。指做事严肃对待,毫不马虎。

【第99句】:虎离山无威,鱼离水难活

17848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