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意味深长的谚语俗语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踩一头儿撬一头儿】(惯)撬:这里同“翘”,向上仰起。踩下这一头,那一头又翘起来了。比喻压制住这个人,那个人又闹起事来。

【第2句】:【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谚)人上了七十岁,就难保一年能活到头;上了八十岁,就难保一月能活到头。指人老到七十八十,就要有生命随时可能结束的准备。

【第3句】:【善男信女】为善男子、善女子的简称,原指皈依佛教的男女,后泛指信佛的良家男女。佛典中称呼在家信徒常用此称。“善”系对信佛闻法而行善业者的美称。《杂阿含经》卷三十中,对比丘称善男子;大乘经典中,称菩萨为善男子,对比丘则称其名。《

【第4句】:【黄鹤一去不复返/一去不复返】原为唐代崔灏吟黄鹤楼诗 句。指离开了不再回来。安顿《绝对隐私》:“我们一起在这 儿排队(等签证),开玩笑很随便,大家都有一种黄鹤一去不 复返的劲头。”

【第5句】:【无官一身轻】不承担责任,不用烦心。官,亦可用其他表 示负担的词,如:事、债。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从 此以后,我无官一身轻,咱们三个痛痛快快的叙几天。”

【第6句】:【物极则反,人急计生】紧急之际,人被逼想办法应付。成 语:急中生智。明代《醒世恒言》:“自古道:物极则反,人急 计生。赵寿忽地转起一念,便道:爹莫慌,我自有对付他的 计较在此。”

【第7句】:【 盆儿罐儿都有】耳朵意即到处有耳朵,容易被人听见。明 代《金瓶梅》:“你我如今是寡妇,比不得有汉子。香喷喷在 家里,臭烘烘在外头,盆儿罐儿都有耳朵。”

【第8句】:【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贫穷,一无所有。成语:一贫如洗。 刘绍棠《蒲柳人家》:“自家祖宗八辈儿,穷得房无一间,地无 一垄,都是睁眼瞎。”

【第9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惯)盲人骑着瞎马,半夜走到深水池边。比喻盲目行动,乱闯乱撞,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第10句】:干着指挥有威信,坐着指挥话不灵。

【第11句】: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第12句】:【磨洋工】“磨洋工”一词,一般多指消极怠工,干活磨磨蹭蹭。但它原来的含义不含有磨蹭、懒散的意思,而是建筑工程的一道工序。 中国旧式房屋,考究者要求“磨砖对缝”。磨砖,就是对砖的表面进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1917年至1921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建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共耗资500万美元,占地33公顷,建筑质量要求很高,外观上采取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琉璃瓦顶。由于这项工程是外国人出资、设计,中国人称之为“洋工”。协和医院有主楼14座,又都是高层建筑,“磨工”工序十分浩繁,而且工程质量要求很高,需要耐心、细致,“慢工出细活”,耗时很长,参加建筑工程的许多工人就把这一工序称为“磨洋工”。 “磨洋工”可不是应付洋人,是转义为贬义。

【第13句】:【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谚)戴天:共同在一个天底下活着。指杀害父母亲的仇人,和自己是你死我活的关系,绝不能宽容。

【第14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第15句】:【良言难劝该死鬼】(谚)好话劝不转非死不可的鬼。指对那些死心塌地不肯回头的人,用多少好话也都没有用,只能任其自然。 也作良言劝不醒该死的鬼。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

【第16句】:【 穷家难舍,热土难离舍】不得离开家乡。刘绍棠《二度 梅》:“穷家难舍,热土难离,我哪儿也不想去了。”

【第17句】:【大火开锅,小火焖饭】(谚)指要开锅就得用大火,要焖饭就得用小火。比喻做事不能一个劲儿,该快时就得快,该慢时就得慢。

【第18句】:【吃豆腐】(惯)指占便宜,多指不正派的人占女人的便宜。

【第19句】:【知星宿,衣不覆】(谚)旧指懂天象、知吉凶,会穷得衣不蔽体。

【第20句】:【护国】公元1915年,袁世凯伪造民意,准备称帝,改“民国”为“洪宪”,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发起倒袁运动,称为“护国运动”,所谓“护国”,就是护持或保卫民国。此“护国”一词,来源于佛教。公元四世纪,从西域来华的鸠摩罗什(Kumarajiva)翻译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二卷,唐·不空(Amoghavajra)三藏重译此经。史称前者为旧本,后者为新本。经的内容大意是说佛在世时,印度有十六国。所谓“仁王”,指十六国国王。为了使这些国王各护其国,平安稳定,故佛为他们说此经。传说受持讲说此经,即可“七难(日月失度难、星宿失度难、灾火难、雨水难、恶风难、亢阳难、恶贼难)不起,灾害不生,万民丰乐。”故自古以来,称此经为护国三经之一。佛教徒以宗教形式表示爱国之心,常常举行护国息灾法会。在法会期间,就是念诵这本经。又佛教寺院中,一般有四天王(护国、增长、广目、多闻),传说此四天王居须弥山腰四方,护持四方的天下,故称护世,又名护国。唐·袁稹《大云寺二十韵》诗有“现身千佛国,护世四王军”句。此外,佛经中还有护国尊者,护国菩萨等。(无名氏)

【第21句】:【胆量是斗出来的,志气是逼出来的】(谚)胆量是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志气是由逆境逼出来的。指人的胆量和志气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环境激励的结果。

【第22句】:【—个巴掌拍不响】发生纠纷,双方都有责任。又指力量 孤单,没有配合。成语:孤掌难鸣。清代《红楼梦》:“一个巴 掌拍不响,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恶些。”

【第23句】:【 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大事要认真对待,小事不必计较。 《短暂的春秋》:“你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大可不必在一些 历史旧账上纠缠。”

【第24句】:【狗咬挎篮的,贼抢有钱的】 释义:挎篮的:指挎着篮子讨饭的人。即乞丐。比喻坏人专门欺压穷人。 例句:天保没好气地答道:“安定!‘狗咬挎篮的,贼抢有钱的’,一点不假!我这没逃跑的也还活着。”

【第25句】:人越嬉越懒,嘴越吃越馋。

【第26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惯)1形容人处世圆滑。2形容人能随机应变。 也作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见一种人说一种话。

【第27句】:【开锣的戏难唱】 释义:比喻做事开头困难。 例句:中匡I有句俗话:开锣的戏难唱,头三脚难踢。我把眼泪咽进肚子,总算是迈出了坚强的第一步。

【第28句】:【混水里面好摸鱼】 释义:比喻趁混乱干坏事或捞取好处。 例句:黄国信想用这一连串似是而非的问题,把战士们完全推到云雾山中,就像无数根柴棒,在刚要澄的河水里,猛搅乱捣一阵,把水搅混。混水里面好摸鱼。

【第29句】:【蚂蝗钉了鹭鸶飞】(惯)钉:同“叮”。鹭鸶:鸟,也叫白鹭,嘴直而尖,颈、足均长,飞翔时缩着颈,常在水边、泽地活动。比喻走到哪儿跟到哪儿,一步不离。

【第30句】:【外贼易挡,家贼难防】(谚)外来的贼是明的,容易对付;家里的贼是暗的,很难防范。指在预防贼寇方面,强大的外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隐蔽的、知情的内奸。 也作外贼易打,内奸难防。 外贼好防,家贼难挡。

【第31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有情感,不能无动于衷。谌容 《心》:“承认这一点,对宋小庆来说,也是很痛苦的。人非草 木,岂能无情?”

【第32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惯)着:挨上,接触。前面不挨着村庄,后面不靠着客店。指走到了荒无人烟的野外,无处投宿。也比喻无依无靠。 也作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巴:挨着。 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前不着村,后不挨店。

【第33句】:密教以有为的事相各摄持其体而不乱不杂谓之“理”,其法之本不生谓之“真”,也就是胎藏界的十界曼荼罗。唐代方干《游竹林寺》诗云:“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后来,真理一词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我国藏族地区有“阳光之下阴影藏不住身;真理面前谬误站不住脚”的谚语。蒙古族有“盐是咸的,但对菜肴不可少;真理是苦的,但对未来有益处”的俗谚。

【第34句】:【磨刀不误砍柴工】 释义:准备工作做得好,工作才能顺利。 例句:“赶趟儿!”红脸汉子满不在乎地一捋,“磨刀不误砍柴工。吃饱了,喝足了,一个顶俩!……”

【第35句】:【有百害而无一利】(惯)指有许多害处而没有一点儿好处。

【第36句】:浩瀚海洋,源于细小溪流;

【第37句】:【背靠背】(惯)指不当着有关人员的面检举揭发问题或提出批评意见。

【第38句】:【民以食为天】这个俗语的意思是它强调了吃对老百姓的重要性。它源出东汉班固《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讲的是秦朝末年,有个叫郦食其的读书人,他年届六十,穷极潦倒,却满口狂言,人们称他为“狂生”。 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为了争夺全国政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一次战斗中,刘邦的军队败退到荥阳、成皋一带。荥阳附近有一座小城,城内有许多储藏粮食的仓库,因地处敖山,所以称为“敖仓”。它是秦朝留下来当时关东最大的粮仓。 刘邦因抵挡不住项羽的进攻,一时又调不来援兵,导致荥阳失守。于是他打算把成皋以东的地区让给项羽。为此,特地找郦食其来商议这个问题。 郦食其对刘邦的打算表示反对。他说:“称王的人以百姓为依赖,而百姓又以粮食为依赖。敖仓是储藏大量粮食的要害之处,如果放弃这要害之处,等于把它拱手让人,这对战局是非常不利的。” 刘邦听了点头称是,采取了郦食其的建议,坚守敖仓,终于取得了胜利。

【第39句】:【 十叫九不应】听不见,或不回答。柳青《种谷记》:“他已 经聋得十叫九不应,默然做着自己看见应做和能做的事,一 年也和人说不上几句话。”

【第40句】:晚上开窗,一觉都香。贪凉失盖,不病才怪。

【第41句】:【麻绳熬断铁索链】(谚)麻绳虽弱,却能把铁索链熬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断,也能完成看起来是难以办到的事。

【第42句】:【吃软不吃硬软】指友好商量的方式;硬,指威胁、强迫的 方式。意即可以商量,不能强迫。类似的:吃顺不吃呛。反 义说:吃硬不吃软。西戎《纠纷》:“他这人就是这路脾气,爱 吃顺气丸,争吵起来,吃软不吃硬。”

【第43句】:国乱思良将,国安思贤相

【第44句】:衣钵相传“衣”指“三衣”,即僧尼不同场合所穿用的三种法衣。“钵”即僧尼所用的食器,由梵名钵多罗而来。“衣钵”代表僧人随身所有之物。佛教禅宗师徒间传法,常以衣钵为信,称为“衣钵相传”。如《坛经·行由品》:“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后以衣钵相传指师徒之间以技术、学问相传授。金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四十:“鲁直开口论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处。而门徒亲党以衣钵相传,号称法嗣,岂诗之真理也哉!”也比喻前人的学术思想或艺术手法对后人的影响。苏渊雷《袁中郎全集序》:“后来如卮言日出的庄周和衔杯责子的陶潜,以及唐之白居易、宋之苏轼等,都是衣钵相传的一系。”也作“衣钵相承”。郭沫若《十批判书·韩非子的批判》:“《韩非子》书中屡次引用申子,正表明其衣钵相承。”

【第45句】:【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谓容易获得,便不被重视。清 代《十二楼》:“世上反目的夫妻,大半都是早婚易娶,内中没 有几个是艰难迟钝的。古语云:‘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 看。”’

【第46句】:【知其一,不知其二】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第47句】:【内藏虎狼之心,外饰温恭之貌】(惯)指人内心凶残狠毒,外表却装出温良恭谦的样子。

【第48句】:《百喻经·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然诸众生横计是非,强生争讼,如彼二人等无差别。”在佛学上,“差别”主要是针对“平等”而言的,指的是在现象上,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自相”。佛教认为,世间种种差别相都是由众生“业力”的不同而造成的。如《俱舍论》卷十三谓:“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各多差别,如是差别由谁而生?……但是有情(众生)业差别起。”也可以说,差别是妄念的反映。《华严妄尽还源观》指出:“是心即摄世间出世间法,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唯一真如。”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的境界。比如说,佛菩萨度众生,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于或人或畜、或怨或亲,都是一视同仁的。又如真正实行“布施”的,要做到不见己、不见人、不见能施物,也是一种平等观。说到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平等。当然,所谓“平等”,并不是抹煞现象上的种种差别,而是不去执著这种差别(参见“平等”)。今在一些文章中会经常用到,如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又如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才能实现真正的实质上的平等。

【第49句】:【君子断交,不出恶声】(谚)断交:断绝交往。恶声:伤人的话语。指有修养的人和人断交时能保持冷静的态度,不以恶语相向。

【第50句】:【不图锅巴吃,不在锅边转】(谚)比喻不是为了某种利益,就不会有行动。

【第51句】:【行得端,走得正】行为端正,没做过坏事情。成语:光明 正大。浩然《艳阳天》:“他敢说,自己走的正,行的端,是个 最光明磊落的人。”

【第52句】:【十方世界】“十方”是佛教关于空间的说法,包括四面八方和上下。这个概念本于《楞严经》卷四:“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或用“十方”指世界、天下。如唐太宗《圣教序》:“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世间一切僧,称为“十方僧”,如唐·杜甫《太平寺泉眼》诗:“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世间一切佛,称为“十方佛”,如八指头陀《发愿偈》之一:“稽首释迦尊,皈命十方佛。”佛教认为,世界如恒河沙数,无穷无尽,谓之“十方世界”。如明·杨慎《佛书四六》:“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露全身。” (李明权)

【第53句】:【刀头舐蜜】此比喻出于《四十二章经》:“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二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佛教把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和睡眠欲称为“五欲”,《大智度论》卷十七谓,众生贪恋追求“五欲”之乐,“如火炙疥”,以致“后世受无量苦”,如好色者受畜生报,贪财者受贫穷报等。这就是“刀头舐蜜”的意义。众生的贪欲,是无始以来的妄想结习,所谓“结习正如刀舐蜜,扫除须著絮因风”(宋·张孝祥《浣溪沙·梦山未释然再作》词)。亦感叹世态人情充满了虚妄的诱惑和危险的陷阱。如宋·薛季宣《读邸报》诗:“世味刀头蜜,人情屋上乌。” (李明权)

【第54句】:人老病多,树老根多。

【第55句】:【只有冻死的苍蝇,没有累死的蜜蜂】(谚)苍蝇不劳动,天冷时只有冻死;蜜蜂勤劳,绝不会因此而累死。比喻上天只会冻死懒惰的人,不会累死勤劳的人。劝人热爱劳动。

【第56句】:【拿鸭子上架】见“赶鸭子上架”。

【第57句】:【钻故纸】用以讽刺那些一味死读古书而不知融会贯通的人。原意是讽刺死读经典而不能解悟的僧人。“故纸”,指古书旧藉。如清·黄遵宪《杂感》诗:“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大量的古书旧藉,便称为“故纸堆”。如闻一多《给臧克家先生书》三:“在你所常诅咒的那故纸堆内讨生活的人原不止一种。”一心钻研古书,谓之“钻故纸”。如宋·杨万里《题唐德明建一斋》诗:“平生刺头钻故纸,晚知此道无多子”。“钻故纸”出于唐代百丈怀海禅师的弟子神赞。《五灯会元》卷四记载:其师一日在窗下读经,蜂子钻窗纸欲出。神赞见了便叹道:“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还做了一首偈子:“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李明权)

【第58句】:一百八一百八,又称“百八”,是佛家常用的数之一。佛家认为人的烦恼有一百零八种,谓之“百八烦恼”。《大智度论》卷七说:“十缠、几十八结,为百八烦恼。”又一说,六根各有六种烦恼,乘以二三世,为“百八烦恼”。念佛计数的数珠,以一百零八颗一串者为“上品”..“和尚市语,以念珠为百八丸。。”

【第59句】:【衣服要自己穿破,不能叫人家指破】为人要正派,不能让人 背后议论,被人指责。孙犁《风云初记》:“名帖儿要正,脚跟 儿要稳,衣服要自己穿破,不能叫人从背后指点破!”

【第60句】:【黄连树下长大的】 释义:比喻在困苦环境中长大的。 例句:咱是从黄连树下长大,在苦头里活出来,还不死心塌地打日本闹革命,给咱穷人长点志气,你们说呢?

【第61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释义:比喻只要诚心诚意去做,就一定会克服困难,达到目的。也比喻对人真诚,能产生极大的感动力。 例句:这是个父母不肯许的。又有一个父母许了又悔的,也弄得死了活转来。 一念坚贞,终成夫妇。留下一段佳话,名日《秋千会记》。正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第62句】:【 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借指人又坏又顽固。或说:粪 坑的砖头,又臭又硬。海外张爱玲《沉香屑》:“越是破落 户,越是茅厕里的砖头,又臭又硬。”

【第63句】:【屋顶上掀瓦要落地】借指说话要落实,兑现。类似的:丢 下砖头,一块块要落地。短篇小说《内奸》:“屋顶上掀瓦,片 片儿要落地。我如果信口胡说,将来怎么见人?”

【第64句】:【钻进闷葫芦里】 释义:比喻沉闷起来。 例句:他喝了一口茶,瞅着钱万利的满脸愁容,说:“怎么,唉声叹气的,又钻进闷葫芦里去了?”

【第65句】:【里壮强如表壮】见“表壮不如里壮”。

【第66句】:【聋子爱打岔,傻子爱说话】(谚)指耳聋的人听不清,和人对话时常常打岔;呆傻的人话说起来没完没了。对爱打岔和爱多嘴者的嘲笑语。 也作“聋子爱打岔,哑巴爱哇哇”。

【第67句】:【出头的椽儿先朽烂】(谚)露出房檐外面的椽子由于风吹雨淋,会先腐烂。比喻冒尖或带头的人,往往最先遭到祸害。 也作“出头椽子先烂”。

【第68句】:论旁人斤斤计较,说自己花好稻好。

【第69句】:【盐紧好卖,贼紧好偷】(谚)盐在紧缺时容易卖出,贼在人们紧张忙乱中容易行窃。偏指人应当从容谨慎做事,不要匆忙慌乱,给窃贼留下可乘之机。

【第70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第71句】:【天方夜谭】“天方夜谭”是用来比喻虚妄荒诞的言论。它来自阿拉伯古代民间故事集,又名《一千零一夜》,内容富于神话色彩。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岛国,国王仙鲁热尔勤政爱民,人民勤劳,国泰民安。后来,由于王后的荒淫,使原本性情温和的国王变得残暴成性,把对王后的怨恨移到所有女人身上,处心积虑地对女人进行报复。他每晚要娶一个“新娘”,但第二天一早便把她杀掉。连续三年,百姓们都过着惶恐不安的生活,无奈之下纷纷带着女儿远走他乡。一天,没能为国王找到女人的宰相回到家中,愁眉不展。贤淑美丽、聪明过人的宰相女儿舍哈拉查德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为拯救全国妇女的悲惨命运,她说服父亲,主动进宫去做国王的“新娘”。舍哈拉查德进宫当晚就给国王讲故事,一直讲到第二天早晨还没讲完,但故事却恰好讲到最吸引人的地方。国王还想往下听,于是决定让她活下来,等故事讲完了再杀她也不迟。就这样,一夜接着一夜,舍哈拉查德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讲,一共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用真情感动了国王。国王仙鲁热尔不但没有把她杀掉,还立她为后。从此这些故事流传下来,被称为《一千零一夜》,成世界上最著名的阿拉伯文学作品。这部作品的中译名又叫《天方夜谭》。这个叫法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天方”是“天房”的讹传,因为我国对阿拉伯的旧称为“天房”,指麦加的克尔白庙;一说我国在明末称阿拉伯为“天方国”。夜间讲故事就称为“天方夜谭”。

【第72句】:【老虎头上抓虱子——好大的胆】(歇)指胆量太大,不知危险。常含责骂意。

【第73句】:【有钱常记无钱日】(谚)指有钱时必须常常记取没钱时的困苦,只有如此,才能厉行节约,才能保持人在清贫中的种种美德。

【第74句】:伶俐人一拨三转,糊涂人棒打不回.

【第75句】: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交

【第76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谚)文官尽心国事,不贪财物;武将保卫江山,不惜牺牲。指文武官员能达到这种境界,天下自然太平。 也作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文官不怕死,武官不惜命~

【第77句】: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第78句】:【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 释义: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例句:俗话说:“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牛茂盛看着曹老三一家人的举动,捉摸到有不测的风云。

【第79句】:【 深山出俊鸟】偏僻之处出现人才或美女。张孟良《儿女 风尘记》:“真是深山出俊乌,穷人家居然生下这样的美女。”

【第80句】:【偷食猫儿性不改】 释义:比喻恶性难改。 例句:常言道:偷食猫儿性不改。他在外边放荡惯了,看在家中,犹如牢狱一般,哪里坐立得住。

【第81句】:【世事有常有变,英雄能屈能伸】(谚)指世事有经久不变的规律,也有升沉起伏的变化;英雄豪杰做事,贵在随时应变,失意时能承受屈辱,得志时能施展才干。

【第82句】:【抱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歇)元宝:旧时较大的金银锭,银的一般重五十两,金的重五两或十两。指爱财胜过爱性命。讥讽人极其吝啬。 也作“揣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

【第83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语是指忧患使人勤奋、警觉,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致死。常用来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于民于国同理。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下》:“人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战国时期的孟子经常到各国游说,用事实劝谏那些国君:传说中的虞舜曾当过农民。春秋时的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人,有的被囚禁,有的隐居海滨,有的靠放牛度日。经过这些磨炼,他们后来都担当了重要职务并成为很有成就的人。 孟子指出:一个国家,如果经常处在安乐之中,在外没有敌人来犯的忧虑,国法又不严,那么这个国家往往很快就会灭亡。 中国的历史反复证明了孟子的论断是正确的。

【第84句】:【厅上一呼,阶下百诺】见“堂上一呼,阶下百诺”。

【第85句】:【小九九】现在人们一般把那些有心计、会算计、善谋划的人形容为心里有“小九九”。其实,“小九九”是从最早的《九九乘法歌诀》中演变而来的。 “小九九”即“九九乘法歌诀”,因为是最初级的数学计算方法,所以又常称为“小几九”。现在小学生的“小九九”口诀,是从“一一得一”开始的,到“九九八十一”止,而在古代,却是倒过来,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止。因为口诀开头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们就把它简称为“九九”。大约到十三世纪的时候,才倒过来像现在这样“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中国使用“九九口诀”的时间较早。在《管子》、《荀子》、《战国策》、《淮南子》等书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等文案。“不管三七二十一”这一俗语,不是来源于苏秦吗?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九九乘法歌诀”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小九九”是用以计算的,俗语“小几九”借以指心中有算计,对事情心中有数,但气度小,有时略带贬义口吻。与“宰相肚里能撑船”比起来,“小九九”就显得相形见绌。

【第86句】:【土块擦屁股——迷了门】(歇)门:本指肛门,转指门路。形容人迷迷糊糊,不知所措。

【第87句】:【好头不如好尾】要做好收尾工作。黄谷柳《虾球传》:“我 们要保全名誉。好头不如好尾,千万不要欠下人一身烂债, 留个臭名。”

【第88句】:【开悟】《华严经》卷四:“开悟一切愚暗众生”,义为开发众生的智慧,使之悟解佛理,较早见于《史记·商君传》:“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谓开通、领悟。佛教传入后,“开悟”遂成为一个广泛流行的词。禅宗修行不拘形式,不立文字,号称教外别传,参禅惟以悟明心性为宗旨,若禅修有省或明心见性,谓之“开悟”。如《景德传灯录·简禅师》:“德山以手中扇子再招之,师忽开悟。”“开悟”又为“开示悟入”的省语。《法华经·方便品》说: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便是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和“入佛知见”。表示“开悟”由浅入深的顺序。又开,指“破无明”;悟,指“见实相”。意即因闻佛法而觉悟。《坛经·忏悔品》:“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无名氏)

【第89句】:【横针不拈,竖线不动】(惯)形容女人十分懒惰,连针线活都不愿做。

【第90句】:宁愿活着死,不愿跪着生

【第91句】:沿门托钵钵,是出家比丘应蓄六物(大衣、巾衣、下农、铁钵、坐具、漉水囊)之一,即饭器,有泥质和铁质等。

【第92句】:【手掌也是肉,手心也是肉】(谚)不论手掌手心,都是自己身上的肉。比喻都是自家的亲人,自应一体对待,不能厚此薄彼。 也作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 手心手背都是肉。

【第93句】:【路不平,有人踩】 释义:事情不公平,就会有人过问。 例句:“路不平,有人踩。他做的不对,别人就要说话。”

【第94句】:【大手抓草,小手抓宝】(谚)指人只肯动手、不肯动脑,也就只能长得大手大脚,从事粗笨的体力劳动;勤学习善用脑的人,手脚灵巧,能创造价值大的物质财富。

【第95句】:【一只脚棺材里,一只脚棺材外】谓处于死亡边缘,或处于危 险境地。电视剧:“五十六岁了,快退休了,已经是一只脚跨 进棺材里了。”

【第96句】:【老鼠没有不偷油的】 释义:比喻人没有不贪便宜的。 例句:等到当家的回来,生米已经煮成了熟粥,看他还能怎样,老鼠还有不偷油的?猫还有不贪腥的?人还有不爱财爱物的?

【第97句】:【看人看穿戴,生意看招牌】(谚)看一个人,先从他的穿戴看起;看商场生意,先从它的招牌看起。指人的仪表,生意的招牌,都是形象的标志,绝对不容忽视。

【第98句】:心中有事心中怯,心中无事硬如铁

【第99句】:【腊月】我国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来历有二。 一是接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开皇四月十二日,诏日:“古称腊者,接也,取新故交接之意,可以十二月为腊。”可见,在隋朝以前就称十二月为腊月。 二是同猎同祭有关,用猎物祭祀。“腊”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从周代起,各诸侯均于年终时以猎物举行祭祀祖先和百神的活动。汉代以后,腊月祭祀更隆重。由于腊祭都是在农历十二月举行,所以十二月被称为“腊月”。 以后,与腊月相关的往往都加上一个“腊”字,如腊月开的梅花叫“腊梅”,腊月腌制的肉也称“腊肉”,民俗腊月初八喝粥称“腊八粥”。

17853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