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歇后语的文案现实生活中经典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月光下散步——形影不离;形影相随

【第2句】:【 来而不往非礼也】有来有往,互相交换、交流。也用反 语,指报复。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她说应该回击,来而 不往非礼也。”

【第3句】:鹅卯石砌墙根——根基不稳

【第4句】:【乡下狮子乡下跳】(谚)乡间的社火赛会舞狮子,也就只限于在乡间。指低俗的技艺,不可在高雅的场地表演。也指低层次的人物,不能冒充到高层次中。 也作乡里狮子乡里舞。 乡下狮子乡下调。 乡里狮子乡里滚。

【第5句】:【活见鬼】俗语“活见鬼”是用来形容事情的离奇、不合情理。如某某说:“我刚把眼镜放到桌子上,转眼就不见了,真是活见鬼。”从科学角度看,鬼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活见鬼。但古代人却相信有鬼,并且相信人能见鬼。活见鬼的故事多来自于古代“鬼怪录”一类的志怪传说。但有些也来自文献资料。那么,什么人容易“见鬼”呢?一是巫。三国时吴国人韦昭在注《国语》时说:“巫觋,见鬼者”。东汉王充《论衡·订鬼》篇说:“巫党于鬼,故巫者为鬼巫。”这些人似能自由出入阴阳两界,沟通人鬼。他们是古代职业见鬼者,多半也能从“活见鬼”中看出效益来。二是患狂癔病或病人膏肓的人。《黄帝素问灵枢经·癫狂》说:“顑狂者多食,善见鬼神。”这是说患癫狂症的人容易见鬼。病人膏肓的人也能见鬼。南齐梁人陶弘景《真诰》卷十五注云:“昔有人病,在地卧,于病中乃见鬼于壁穿下,以手为管而吹之,此即是鬼吹之事也。” 三是儿童也能见鬼。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载:“有一伧小儿,放牛野中,伴辈数人,见一鬼,依诸丛草间,处处设网,欲以捕人;设网未竟,伧小儿窃取前网……即缚得鬼。”鬼要捕人,反被人捕。按现代科技解释,巫能见鬼,骗人(钱财)也;狂能见鬼,疯幻也;小儿见鬼,脑功能发育不全,幻觉也。马克思观点,神鬼乃颠倒了的客观世界的反映。

【第6句】:【库里有粮心不慌】(谚)仓库里积存着足够的粮食,人心就稳定。指积存粮食备荒是头等大事。

【第7句】:【桑条从小拗,大来拗不直】(谚)桑树的枝条要想培直,必须在它嫩小的时候;长成粗枝便无法拗动。 比喻教育后代必须从幼小时抓起,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8句】:玩把戏的绝技——耍花招

【第9句】:大年初一看日历——日子长着哩

【第10句】:【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惯)旧时商家招揽顾客的常用语,表示本店经销的商品,为别处所无。比喻独一无二或惟我独尊。 也作只此一家,并无分店。 只此一家,别无它店。 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第11句】:乱麻团缠皂角树——理不出个头来

【第12句】:【家宽出少年】(谚)宽:经济宽裕。指家庭经济富裕的人,不受困苦的折磨,即使年岁大,也会显得年轻。

【第13句】:【烈火炼真金】(谚)指真的金子不怕烈火炼,只有在烈火之中才能识别出真金来。比喻经受严峻的斗争考验,才能见出意志坚强的人。 也作“烈火识真金,百炼才成钢”。

【第14句】:【不打落水狗,回头咬一口】宽容坏人,反受其害。老舍《四 世同堂》:“一边走,一边恨自己:为什么会把不打落水狗的 道理应用到冠晓荷的身上呢?”

【第15句】:【一箭射两只老鸹】一举办成两件事。成语:一举两得、一 箭双雕、一石二鸟。徐光耀《平原烈火》:“把车子扣下,叫他 光杆儿回去。他赔几回本,以后就不出来了,我们也有车子 骑了。这叫什么?一箭射两个老鸹。”

【第16句】:我和爸爸在家里看电视,正好动画片开始了,在一旁做作业的弟弟听到电视上的音乐,凑过来说:“哇,电视开始了!”弟弟边说边坐在爸爸旁边看起电视来。爸爸叫弟弟快去做作业,催了好几遍。弟弟不耐烦地说:“别嚷了,我今天保证把作业做完。”爸爸说:“看来,猴子不上树,要多敲几遍锣才行嘛!”(湖北·京山)

【第17句】:【赶两只兔子,一只都捉不到】做事目标不集中,不易成功。 《孟伟哉小说选》:“我看你还是先把功课学好。你不是常说 写东西需要体验生活吗?你有那么多生活吗?而且,你的 功课考得并不算好。有一句谚语是值得深思的,它说:赶两 只兔子,一只都得不到。”

【第18句】:【 有一利必有一弊】事情有利弊两个方面。清代《二十年 目睹之怪现状》:“天下事有一利即有一弊,哪里有没有弊病 的道理。”

【第19句】:【露马脚】(惯)比喻隐瞒着的事露出了痕迹。

【第20句】:段考后,成绩出来了。我的语文分数很高,数学分数偏低。妈妈不高兴地指着我说:“你跛脚了。一脚长,一脚短,能走好路吗?”(广东·电白)

【第21句】:管家婆的鸡蛋——有数

【第22句】:【宁穷一年,不穷一节】(谚)节:民俗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宁可一年中天天过省俭日子,逢年过节也必须过得丰盛。

【第23句】:不开花的玫瑰——净是刺儿

【第24句】:【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是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二月二”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节日,从汉代就开始了,那时,二月二又称青龙节、春龙节。 “二月二,龙抬头”源自古老的天文学。人们曾经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星辰的位置,据此判断季节。其中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每到二月初的黄昏,角宿一星和二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类似龙的双角,东方在五色为青,故称“青龙抬头”。虽为惊蛰节令,其时,兴云播雨的龙,却还在睡懒觉,故此,或供飨以六畜牺牲,讨好哄之;或以木杆敲击房梁,惊而扰之。种种招数,皆为呼唤龙的醒来。北方滹沱河一带有个习俗叫“二月二,通地气儿”。在二月二日早晨,人架龙而动:那耕地的犁杖,一对扶手,若龙角高翘;雪亮的犁刃,呈龙头之形;犁尖下新土似浪涌,搅动烟雾氤氲,叫做“二月二,通地气儿”。二月二,在民间是个重大节日,传说之多,民谣之多,是其他节日不可比拟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二月二,敲锅底,烧陈菜,吃陈米;二月二,龙抬头,人抬脚……

【第25句】:拉弓不放箭——虚张声势

【第26句】:【 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担担】不会从事体力劳动。语序亦可 换置。老舍《离婚》:“您说叫他改行吧,他又手不能提篮,肩 不能担担,作个小买卖都不会,这不是眼看着挨饿吗?”

【第27句】:爸爸是一厂之长,一个工人常在背后说他的闲话,妈妈很生气,非让爸爸开除人家。爸爸说:“大笔写大字,大人办大事,咱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砸了人家的饭碗。再说,斤斤计较也显得咱鼠肚鸡肠的,只要咱站得端,行得正,怕什么闲言碎语?”(河南·新密)

【第28句】:【事有凑巧,物有偶然】(谚)凑巧:恰巧凑合到一处。偶然:意想不到的巧合。指天下事,往往有完全出入意料、恰巧凑合到一起的。 也作“物有偶然,事有凑巧”。

【第29句】:【丑话说在头里】释义:把不好听的话说在事前。例句:“不!”花四季沉着脸,“万事一个理儿,丑话说在头里,免得日后闹一脖子狗蝇,翻脸无情不香甜。”

【第30句】:鸭子吃小鱼——囫囵吞

【第31句】:吃罢黄连劝儿媳——苦口婆心

【第32句】:【火烧眉毛——且顾眼前】(歇)且:姑且,暂且。指情势急迫,暂且先料理眼前的事。也指遇事缺乏长远眼光。

【第33句】:【推山山倒,填海海平】释义:比喻力量大,无往而不胜。例句:只有天下穷人都团结起来,扭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个点上使,共同对敌,才能推山山倒,填海海平,把旧世界砸个落花流水。

【第34句】:飞机上扔石头——落千丈

【第35句】:【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谚)岁考:清代各省学政对所属府、州、县学生员举行的考试。指秀才们怕的是岁考,就像讨饭的乞丐怕狗咬一样。

【第36句】:鹌鹑脖里寻豌豆——谋财害命

【第37句】:猢狲跳上煎饼锅——瞎蹦跶

【第38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遇到大的事变,也能保持镇静。香 港梁凤仪《千堆雪》:“他的理由其实极不充分,虽说泰山崩 于前而色不变,不应为人事而阻公事,毕竟人的生命宝贵。”

【第39句】:【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谚)江山:江河山川。禀性:也作秉性,先天秉赋的性格。指江山的面貌容易改变,人的本性却难改。 也作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山河容易改,秉性最难移。

【第40句】:哥哥初中毕业后,整天游手好闲,不肯找工作。奶奶批评他说:“阳春三月不做工,寒冬腊月喝北风!耕田有谷,养猪有肉,你得趁着年轻力壮,多干点活儿。”(广东·龙门)

【第41句】:【三世仕宦,方解着衣吃饭】(谚)接连三辈人居官为宦,这才真正懂得穿衣吃饭。指吃饭穿衣如同一门学问,不容易深入了解。也指生活条件改善后,自然会对吃饭穿衣讲究起来。 也作“三世做官,方会着衣吃饭”。

【第42句】:【 打得落花流水】形容惨败。明代《好逑传》:“铁公子按捺 不下,便放开手,东一拳,西一脚,将众人打得落花流水。”

【第43句】: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我想把毛衣脱掉。爸爸说:“不要急着脱毛衣,俗话说‘春捂秋冻,少生疾病’。”(河南·鲁山)

【第44句】:【 南瓜老来甜】指成熟的时候,情况最好。古华《浮屠岭》: “反正他两个的事在浮屠岭已经是公开的秘密,都说南瓜老 来甜,葛根老来粉,男女老来亲。”

【第45句】:【有个叶便添梗】(惯)比喻叙事时随意夸大渲染,增添内容。

【第46句】:【百炼方能成好钢】(谚)铁经过多次锻炼,才能成为优质钢材。比喻人必须在实践中千锤百炼,才能成为优秀人才。

【第47句】:扁担挑灯笼——两头明

【第48句】:电灯泡上蹭痒痒——摩登(磨灯)

【第49句】:【哭的是各人的儿,落的是一样的泪】(谚)各人落的泪都是一样的,但落泪的因由却各不相同。指各人都有自己的悲苦事,外人很难体味得出。

【第50句】:【大六月里晒日头——念他啥晴】(歇)晴:谐“情”。指不念他什么情分。

【第51句】:【只有不快的斧,没有劈不开的柴】(谚)比喻只有缺少智谋的人. 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第52句】:水中月,镜中人——看得见,摸不着

【第53句】:鱼鹰逮鱼——全凭一张嘴

【第54句】:上等轮胎——有气难出

【第55句】:【稂不稂,莠不莠】(惯)稂(lang):又名童粱,只生穗不结实的禾草。 莠:莠子,俗称狗尾巴草。原指庄稼既不像稂,又不像莠。比喻人不成材,没能耐。也形容人衣冠不整。

【第56句】:【瞎子吃蟹——只只好的】(歇)本指每只螃蟹都说好,转指见了东西不分好坏,都说是好的。

【第57句】:我们村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子女都怕自己吃亏,不愿赡养他,老人过得很凄凉。妈妈对我说:“他老人家是壁上挂团鱼——四脚无靠的哟,你长大了可不能学那些不孝之子啊!”(湖南·邵阳)

【第58句】:【没事人一大堆遇事没有反映】好像什么也没发生。成 语:若无其事。清代《红楼梦》:“奶奶不敢惹人家,何苦来拿 我们小软儿出气呢?正经的,奶奶又装听不见,没事人一大 堆了。”

【第59句】:【狗眼看人低】势利眼,小看人。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老头子多少还顾点面子,那一个是什么东西,狗眼看人低, 难道我还不明白?”

【第60句】:【镴枪头戳石块——弯回半截】(歇)锻:锡铅合金,俗称焊锡或镴锡,质软。本指枪头戳到石头马上弯了,转喻弱者遇到强者被迫退缩。

【第61句】:核桃树旁种棉花——软硬兼施

【第62句】:【一不做,二不休】“一不做,二不休”这一俗语,意思是说不做则已,既然已经做了,就索性做到底。它源自唐代人张光晟的临终遗言。张光晟在新旧《唐书》中都有传。根据史书记载,他从少年开始从军,安史之乱爆发时,他还是一名骑兵。在潼关之战中,张光晟把自己的战马送给战马被打死的大将王思礼,从而得到王思礼的赏识,把他作为自己的心腹,不断加以提拔。唐代宗大历年间,张光晟被任命为单于都护,兼做御史中丞、振武军使,带兵抵御吐蕃。张光晟因为贪图边功,设计诱杀了多名吐蕃贵族,但唐代宗害怕得罪吐蕃,不但不奖赏,反而任了他个闲职,剥夺了他的兵权。从这时开始,张光晟就一直郁郁不得志,对朝廷的不满逐渐积累,以至萌生了叛意。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原本奉命防秋的泾原藩镇军队发生哗变,拥立在长安闲居的原卢龙节度使朱批为帝,赋闲在家的张光晟参与其中,被任命为伪节度使。唐德宗委派神策行营都知兵马使李晟带兵讨伐。张光晟看到李晟大军气势浩大,知道朱洮大势已去,便归降李晟。李晟替他向唐德宗上书求情,但没有得到允许,唐德宗下旨认定张光晟罪不可赦,理应处死。张光晟临死前对自己反叛朝廷的行为以及反叛之后又投降朝廷的举动都很后悔,嘱咐行刑的人说:“传话后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就是说不该做的事情就不要做,既然做了,就不要停止,一直坚持到底。“一不做,二不休”来的不义,但后来成了中性词,什么人都可以用。

【第63句】:老鹰拉小鸡——捧上天了;一提就走

【第64句】:八抬大轿没底座——丢人了

【第65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技艺要坚持练习,不坚持就要荒废。 《北京短篇小说选》:“你也得好好练,干咱们这一行,总得拳 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行。”

【第66句】:【池里的鱼虾晓不得大海大,笼里的鸡鸭晓不得天空宽】释义:比喻不出去见世面就缺少见识。例句:“池里的鱼虾晓不得大海大,笼里的鸡鸭晓不得天空宽”,我们不出去参观,晓不得自己落后。

【第67句】:摁着牛头喝水——办不到;勉强不得;耍蛮愣(蛮劲)

【第68句】:【知冷知热是夫妻】(谚)指生活上相互照顾,相互体贴,是夫妻间的情分。

【第69句】:【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歇)指自己送上门来供人享用的食物。多指人自投罗网。

【第70句】:水缸里抓王八——稳拿

【第71句】:爷爷三天两头让奶奶给他做玉米面饽饽吃。我问爷爷:“您怎么那么爱吃玉米面饽饽?”爷爷笑着说:“鱼生火,肉生痰,玉米‘面饽饽保平安。你看,爷爷已经七十多岁,身体还这样硬棒!”(河北·丰宁)

【第72句】:看了干遍没改样——成不变

【第73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谚)苦中苦: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人上人:出类拔萃的人。指只有承受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才能出人头地。

【第74句】:爸爸与一位干部的亲戚一起找工作,那人找到了,爸爸却没找到。爸爸悻悻地说:“交情有厚薄,砖头有缺角。”(江苏·扬州)

【第75句】:小芳见小虹买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回到家也向父母要。她爸叹气说:“芳,不是当爸的不给你买,穿衣看门房,吃饭量家当。咱们家的条件不能跟人家的比呀!”(河南·辉县)

【第76句】:隔壁的表哥最近从外地打工回来,诉说外面如何苦……奶奶说:“这就应了那句老话:钱难挣,屎难吃,王八好当气难出。”(山西·平陆)

【第77句】:【沙锅砸蒜——全砸到底】(歇)比喻彻底失败。

【第78句】:一天,妈妈买了二斤月饼,弟弟连看都不看。后来,等我们都快吃完了,弟弟却对妈妈说他也要吃。妈妈指着弟弟的脑袋瓜说:“一人嘴动,十人嘴酸。你早干啥去啦?”(河南·鲁山)

【第79句】:【大伙心齐,泰山能移】(谚)泰山:我国五大名山之一,在山东省。 只要大家心齐,团结一致,就连泰山也能搬掉。指团结起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也作“人心齐,泰山移”。

【第80句】:【上山容易下山难】(谚)指上山时重心在前,好用力;下山时脚步不稳,易打跌。也比喻人的社会地位上升时神情慰悦,下落时颜面无光。

【第81句】:穿西装戴笠帽——土洋结合

【第82句】:老鼠抬轿子——担当不起

【第83句】:【吹牛皮】释义:牛皮:指牛皮筏子,黄河中上游的一种渡河工具,使用时需把牛皮吹起来。比喻说大话,言过其实。例句:“并不是我替他吹牛皮,还是个堂堂的前任江南盐巡道呢,而且做过制造局督办。”

【第84句】:【 讨饭也要隔过他家门】谓对方不值得交往,不去求他。马 烽《刘胡兰传》:“人活得要有点骨气!以后就是讨吃要饭, 也要隔过他那个门!”

【第85句】:苻坚逃到八公山——草木皆兵

【第86句】:【露破绽】(惯)比喻说话、办事、行动中出现漏洞。

【第87句】:【一张床上说不出两样话】(谚)能睡在一张床上的夫妻二人,心想的、嘴说的总都一致。指夫妻思维方式、是非观念往往是相同的。

【第88句】:狐狸找豺狼——个刁,一个狠

【第89句】:春节,馋嘴的小华忽然问他妈妈要西瓜吃。小华妈妈说:“你这不是向柳树要枣吃吗?”(山东·陵县)

【第90句】:家里养了四头猪,妈妈总是起早摸黑地割草喂猪,很是辛苦。她常说:“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哪能富了就不要一切了呢?”(安徽·宿松)

【第91句】:【 一人拼命,万夫莫当】人把生死置之度外,则能勇猛异常, 不可抵挡。或说:一人拼命,众人莫敌。清代《红楼梦》:“地 下的人虽多,哪里挡得住。自古说的:一人拼命,万夫莫 当。”

【第92句】:【一山不能存二虎】释义:一个地方不能两雄并存。例句:“一山不能存二虎,它一定不容,就要过来斗了。”

【第93句】:三横加一竖——想称王了

【第94句】:【脑瓜子有转轴】(惯)比喻人见风转舵,善于跟着情势转变立场、态度。

【第95句】:【坟柏】现在,在皇家陵墓或烈士陵园等墓地,都生长着高大的柏树或一簇簇侧柏。在农村的田野里很少能看到柏树了,其实,在过去,家家户户的祖坟之上都生长着茂盛的柏树,人们称之为“坟柏”。缘何在坟地上种柏树呢?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的《蜀相》一诗道出了坟墓周围种柏树的由来。史书记载,公元234年,当时正值三国鼎立,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兵伐魏,六出岐山,在五丈原与司马懿隔渭水对峙,病死军中。诸葛亮以身殉职,遗体葬在定军山。后主刘禅亲自下诏,在墓地种五十四株柏树,象征诸葛亮终年五十四岁,以表彰他的赫赫战功及示其永垂不朽。那些坟柏在这里生长了1700多年,至今仍有二卜二棵活着。后来,人们仿效此法,于是坟柏相继在民间流传开来。

【第96句】:【 猫儿眼,时时变】猫眼随阳光强弱不断变化。借指情况 多变,难以捉摸。成语:变幻莫测。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 传》:“申耀宗是猫儿眼,看时候变。”

【第97句】:我班的迟到大王总要到第一节上课几分钟后到。通过家访,老师才知道他晚上看电视总到深夜。老师说:“只愁天亮不愁夜的人,可怎么办呢?”(浙江·绍兴)

【第98句】:【官升虎气减】(谚)虎气:敢作敢为的虎虎生气。指官位越高,怕担风险的思想顾虑就越大,做事往往畏首畏尾。

【第99句】:【打人休打脸,骂人休揭短】 |释义:意指要讲情面,不要揭发别人的短处。例句:“大奶,打人休打脸,骂人休揭短。我是你家小老婆,谁人不知?也不该为一个使女子,便无情无义地骂我!”

18449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