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山东省先进工作者获奖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求先进感言,急,高分

获评十佳员工,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的激励

四年零九个月,与公司的结缘,给了我人生的支点

一路走来,感慨万千

心潮澎湃

热血沸腾

今天获奖,我感慨更万千

心潮更澎湃

热血更沸腾

但我绝不感谢MTV,也不感谢CCTV

我只——感谢我最尊敬的领导们给予的机会和信任

感谢我最亲爱的同事们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我最真挚的朋友们给予的宽容和理解

我会珍惜这份厚重的荣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地努力

严谨、高效、诚信、创新,始终是我们山东CA美丽家园的主旋律。

我也始终在为建设和谐、美丽的家园而竭尽全力。

感谢领导、感谢所有同事们对我的信认

相信有你们的支持,我今后的工作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我们CA公司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最后——谢谢即将鼓掌的朋友们,祝你们今天能够中奖而归

再次谢谢大家

保安员优秀事迹怎么写

优秀保安员先进事迹材料。

XXX,男,1981年10月出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退伍军人;2007年5月参加XX保安公司工作,历任保安员、班长、中队长、大队长至今,连年被评为市级和区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XXX同志政治坚定,品德优秀,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工作思路清晰,创新意识较强,逐渐形成独特的作风与风格。

2024年以来,XXX同志在招工培训部工作时,通过深入调研,大胆实践,自行制定出一整套加强保安队员岗前、岗中和岗后培训工作的方法和制度,既为保安员提高工作技能、安心创业奠定基础,又为公司保安稳固增长搭建发展平台。

XXX同志以发展保安事业为己任,为搞好搞活扩招队伍自我加压,呕心沥血,费尽心思,积极掌握和跟进市场变化,分别运用媒体招聘、专人招聘、设点代招、奖励自招等方法,逐步破解保安“人荒”难题,进而打破招收人员“瓶颈”,保安从业人员由过去的XXX人增扩到现在的XXXX人,为我区保安事业持续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该同志自担任市区治安联防副大队长以来,在急、难、新、重、危等任务中表现特别突色,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保安员做出了好样子。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他参与成功解救被拐儿童2人;扑灭火灾4起,消除治安纠纷3起,做好人好事23件,为树立保安企业品牌做出杰出贡献。

最美青年事迹简写

张振东,男,1978年9月,汉族,本科学历,中共党员,郝家镇人民政府党政办副主任、党委秘书。

该同志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立足本职,默默无闻,勇于拼搏,敢于开拓,爱岗敬业。

2010年,因工作勤奋、成绩突出,被镇党委任命为镇党委秘书。

2011年,被镇党委任命为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镇党委秘书,每年撰写近200篇信息。

近三年,一直是单位先进个人,2024年被评为“垦利信息先进个人”。

李娜,女,1981年7月出生,汉族,本科,中共党员,黄河口镇中学团委书记。

自2003毕业后来到黄河口镇中学任教。

“让每一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是事业追求的目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自律信条。

几年来,经过班主任、团委书记工作的磨练,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安排部署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009学年执教校级公开课两次,县级公开课一次;2010学年执教校级公开课九次,县级公开课一次,市级公开课一次;2011学年执教校级公开课九次,市级公开课一次;2010年4月 荣获东营市初中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10年12月 荣获垦利县优质课一等奖;2024年3月执教省级公开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2009年被评为“垦利县三八红旗手”;2010年被评为“垦利县教学能手”;2011年被评为“黄河口镇优秀教师”;2010年获得“东营市教学重点培养对象”荣誉。

王艳艳,女,1983年9月出生,汉族,大专学历,垦利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团委副书记。

十年,她用青春诠释着教育的含义,三尺讲台记录了她成长的历程,参半着勤奋与执著,有成功也有失败,唯一不变的就是对教育发自心底的热爱

2004-2005年度青年教师公开课评选一等奖,2005-2006年度青年教师公开课评选一等奖,2006年全县优质课评选语文学科二等奖,2007年东营市语文青年教师综合教学能力选拔三等奖,2011年获学科竞赛一等奖,教学案例《醉翁亭记》获全县语文学科一等奖,论文《我这样和学生一起感受“雪”的美》获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将无形变有形---多媒体技术下的作文教学》获一等奖,2011年被评为实验中学2010-2011学年优秀班主任,指导学生谭畅、宋萌、李晴在省、市征文活动中获奖。

陈士群,男,1982年8月出生,汉族,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山东胜通钢帘线有限公司人事部部长。

他带领团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组织开展各项劳动竞赛,结合公司实际经营和职工队伍的实际状况,以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为着力点,广泛组织开展了 “时代工人展风采,我为‘十二五’做贡献”、“争当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工人先锋号’”、“技工培养工程”和“技能培训、技能练兵、技能竞赛”等系列活动,在提升职工素质、促进企业增效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紧紧围绕着“用人、育人、留人”的指导思想,从人员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先后荣获“东营市就业先进个人”、“东营市卫生监督执法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崔殿青,男,1981年1月出生,汉族,大学学历,垦利一中一名数学教师、高三数学组组长、班主任。

该同志严格按照有事业心、有责任心、有上进心、爱校、爱岗、爱生、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先后被评为垦利一中优秀教师、垦利一中优秀班主任、山东省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优秀学员、垦利县高中数学学科教坛新秀,论文《函数变形后值域变化的讨论》获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在2024年教育部组织的人教B版全国高中数学课程论文比赛中,撰写的论文《走进高考新教材、感受高考新课程》荣获三等奖;2024年1月,在东营市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中,撰写的论文《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吧》荣获二等奖。

焦杰,女,1983年10月出生,汉族,大学学历,胜坨镇人民政府统计站站长。

该同志工作求实、创新,爱岗敬业,积极上进,在计生办工作期间,圆满完成自己所负责的业务工作的同时,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报纸上发表业务性报道文章,个人发表的稿件得分在垦利县各乡镇计生部门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自2024年4月进入统计站工作以来,她立足服务、力求创新,认真学习,先后获得山东省统计局“一套表”运行先进个人”、垦利县经济发展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张炳均,男,1984年11月出生,汉族,大学学历,中共党员,永安镇政府党员教育中心主任。

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永安镇党政办公室、镇计划生育办公室、镇团委、镇远程教育管理站、镇党员干部教育中心工作,现任永安镇党员干部教育中心主任。

先后荣获东营市“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个人”、垦利县“远程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多年来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尤其是2024年,面对新农校创建工作任务重、人员少的现状,自我加压,勇挑重担,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顺利通过新型农民学校创建工作的验收,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邓卉,女, 1987年3月出生,汉族,共青团员,垦利县环保局综合股服务窗口工作人员。

她的工作以项目档案管理为主,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青春,践行着诺言,为群众送上了最贴心、最优质、最高效的服务,赢得了领导、同事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积极参加省、市环保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加强与上级部门和各县区环保局的沟通,学习项目审批好的做法,增加内部人员交流,及时掌握企业最新的动态,为企业手续办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

坚持做到不利于全局形象的事不做,不利于全局形象的话不说,积极维护全局的良好形象。

先后被评为2024年度“擦亮窗口,服务百姓”青年标兵、东营市“青春奉献文明城”志愿服务先进个人。

钟波,男,1979年3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

1998年参加工作,2011年11月转业至垦利县环保局工作,在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环保局派驻窗口为群众、企业提供服务。

自进驻以来,切实将窗口建设作为工作中的重点,将提升服务水平作为窗口建设的基础,注重政策的学习和把握,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自2024年7月以来,环保局窗口收到企业赠送锦旗4面,连续8个月被评为优秀窗口,受到广大群众、局领导、行政审批中心的一致好评。

先后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等功、中国人民解放军三等功、优秀党员、优秀士兵、优秀人才奖等多项奖励。

陈旭,男,1978年2月出生,蒙古族,垦利县人民医院内二科副主任。

2002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系。

在科室主任和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他很快地掌握了内、外科基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008年晋升为主治医师,开始从事急诊科的临床工作。

2010年5月,经过竞聘上岗,担任垦利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2011年调内二科担任副主任,同年兼任医务处副主任。

2011年成为垦利县政协八界委员。

他有着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2003年担任县医院团支部书记。

他先后获得了“垦利县优秀青年工作者”、“东营市优秀青年志愿者””、“垦利县优秀团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200

【第9句】:20

【第10句】:20

【第11句】:2024年被评为为院级先进工作者,2024年度垦利县医院工会工作先进个人。

孙涛,女,1982年6 月出生,汉族,大学学历,垦利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护理组长。

作为一名护士,她不但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协助护士长搞好病区管理,做好年轻护士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不仅技术上带和教,还从做人的基本道理,做人的准则给护生们讲解,言传身教,使护生们不仅学到了护理技术,还养成了良好地工作习惯和服务意识。

她先后获得“全市卫生系统职工技术能手”、“全市卫生应急岗位技术能手”、“2024年度优质服务模范星”等称号;多次被垦利县人民医院评为“年度先进个人和护士标兵”。

付建龙,男,1981年12月出生,汉族,大学学历,垦利县第一实验小学二年级5班班主任、数学教师、教科室副主任。

作为一名教师,他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

2011年5月,东营市电化教学优质课评选二等奖;2011年8月,山东省电化教学优质课评选三等奖;2011年9月,东营市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思想方法研究成果一等奖;2011年9月,全国第三届课堂教学展示(山东赛区)二等奖;2011年12月,东营市中小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2011年12月,山东省远程研修优秀管理员、优秀研修组长;2024年4月,山东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先进工作者; 2024年10月,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二等奖;2024年12月,山东省远程研修优秀管理员、优秀学员;2024年1月,东营市中小学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

王晓伟,女,1985年1月出生,汉族,大学学历,垦利县第一实验小学一年级9班班主任、数学教师、年级组教研组长。

课堂教学中,通过几年的努力,该同志逐渐成为学校,乃至全县的小学数学学科的模范带头榜样人物。

在2024年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中,荣获优秀学员称号。

2024年又被评为市小学数学重点培养对象。

2024年5月在垦利县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大赛中获一等奖,2024年5月在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质课评选中获二等奖,2024年5月在全县中小学网络课件评选中获二等奖。

苟延涛,男,1978年2月出生,汉族,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垦利街道油区服务中心主任。

全方位做好“主动、优质、超前”支油工作,2024年集中三个月的时间,联合县综治办、胜利采油厂、胜采三矿、滨北公安局开展“集中打击打孔盗油、盗气”专项整治行动,收缴违法私接输气、输油管道6000余米。

联合派出所对无理阻拦油田施工的南羊村李帅实施拘捕,对南羊村“吃地盘”问题进行彻底清理整顿。

先后协调油田资金1800余万元,实施了明德路绿化、亮化改造、市北外环路“三网”绿化以及部分工农共建路建设项目,举办和谐油区消夏晚会一期。

主动协调处理各类工农矛盾90余起,配合油田共完成新上井40口。

开展天然气专项治理活动,联合派出所对辖区内天然气管线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并制定了举报犯罪奖励办法,引发群众积极参与维护天然气的治理工作。

先后被评为年东营市优秀调解员、垦利县平安建设先进个人、垦利街道优秀共产党员。

胡树珍,女,汉族,19

【第79句】:03出生,董集镇实验学校教师,1999年7月参加工作。

工作中本着“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原则,兢兢业业地扎根在教学中。

长期资助学生,坚持义务为学生补课,也用“教师”的威信调解过学生的家庭矛盾。

担任级部主任以来,教学成绩遥遥领先,先后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县级优秀班主任、全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董和伟,男,1984年6月出生,汉族,中专学历,东营恒诚机械有限公司车间主任。

作为80后企业干部的代表,他认真负责,爱岗敬业,对工作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任劳任怨,不辞劳苦,从未因家事请过三天以上长假;他谦虚谨慎,公道正派,用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之功能的深刻内涵。

从事生产工作以来,他就把生产技术的学习作为爱好。

为了尽快进入角色,通过网上查资料、实践中积累摸索、向老同志虚心求教等方式,不断学习心得技术知识,提高工作能力。

短短二年他从一名普通职工,转变为生产骨干。

2011-2024连获2年“优秀车间主任”。

谭爽,女,1986年6月出生,汉族,大学学历,垦利县黄河口镇第二小学教师。

该同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勇挑重担,乐于奉献,深深扎根于农村的教育事业。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构建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带着思考与学习的心态对待工作,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200

【第9句】:2024年分别被评为镇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荣誉称号;2011年9月被黄河口镇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论文《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获东营市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制作的课件《梅花魂》获县多媒体网络课件评选二等奖;执教的《威尼斯的小艇》获县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语文学科二等奖;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县征文、诵读及电脑制作评比活动中获奖。

武成龙,男,1988年8月,汉族,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垦利县黄河口镇第一小学教师。

从教以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孜孜追求于三尺讲台,甘当一只拓荒的黄牛,在农村教育这块无垠的园地里,他辛勤耕耘,将一颗滚烫的爱心献给了孩子,多次自费资助学生读书、关爱学习和生活困难的学生,始终坚持: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得到社会和家长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三心”作法:在思想上正面诱导,做学生的知心人;在学习上因材施教,做学生的有心人;在生活上热忱关怀,做学生的贴心人。

由于他的辛勤工作,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山东省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指导教师一等奖、垦利县教师课堂能力大赛一等奖,并被确定为:东营市小学第三批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候选人,参加工作一年,就作为垦利县骨干教师参加北京师范大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并多次参加县级和市级的优质课比赛。

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社会的一致肯定。

李鹏,男,1982年4月,汉族,大学学历,垦利实验中学信息技术教师。

工作以来,始终手捧一颗爱心,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模范履行职责,无私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上课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入手,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针对学生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方法,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第十一届和十二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东营初赛中,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2006年获得山东省计算机技术技能大赛计算机操作员个人赛优秀奖,论文《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获得2011年东营市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

在各级各类现代教育技术活动中,能积极参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校信息技术说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县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在辅导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竞赛方面,更是成绩突出,从2004年至今,已辅导学生获省、市、区各级各类信息技术竞赛50余人次。

杨勇,男,1979年3月,汉族,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垦利实验中学计算机教师。

自1999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始终秉承着做一辈子教师,便要拿教师的职业操守来严格要求自己一辈子的信念。

2002年县优质课《初识office2000》一等奖,2008年8月省级课题结题论文二等奖,2011年论文《上好信息技术课》省三等奖,2011年10月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指导的多名学生获市二、三等奖。

2024年《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市二等奖,2024年《资源管理器》获省优质课二等奖,2024年被评为市级电教化先进个人。

杨万青,男,1978年12月出生,汉族,中专学历,中共党员,垦利三合公司安全生产科长。

该同志严于律己,思想上积极求进步,平时积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衡量自己,在在公司成为了思想、政治、技术全面过硬的青年骨干力量。

工作和业余时间积极认真钻研业务技术知识,掌握各种设备和机器的性能,不断了解市场,各项工作都起到了模范作用。

日常不断参加各种企业管理知识和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安全管理方面,积极听取职工的合理化建议,在技术上作创新。

团结同志、身先士卒连续多年被公司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2006年被评为垦利县优秀青年志愿者 先后被评为垦利县十佳青年工人、垦利县优秀青年工作者、垦利县安全生产工作者。

王全龙,男,1984年10月出生,汉族,大学学历,新发药业有限公司研发人员。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扎实认真”的工作准则,经常加班熬夜,甚至好几天都呆在岗位上。

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他积极研究,与同事商讨,寻找并制定解决方案。

对于突发情况,他临危不乱,思路清晰,能很快解决问题,实事求是,爱岗敬业,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宁雯,女,1983年9月出生,汉族,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垦利县发展和改革局项目办科员。

宁雯,1983年出生,硕士研究生,2009年参加工作,现任垦利县发展和改革局项目办科员。

该同志在工作上处处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踏实工作、默默奉献、争创一流。

由于工作的勤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被评为2024年东营市发改系统先进个人。

李国锋,男,1982年3月出生,汉族,垦利县人民医院住院医师。

2007年7月毕业于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2008年12月,以笔试、面试总成绩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垦利县事业编公开招考,分配到垦利县人民医院从事临床工作,2009年高分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先后在内一科、内二科、急诊科、普外科从事临床一线工作,无差错、医疗事故发生,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受到了患者、同事、领导的好评。

同时担任垦利县人民医院团委副书记,在院党委及团委的领导下,圆满完成各项共青团各项工作任务。

张乃玲,女,1981年2月出生,汉族,大学学历,垦利县第一实验小学二年级7班班主任、数学教师。

多年来,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既担任班主任,又担任教学工作,从不请假,不耽误学生一节课,不计个人得失、讲求奉献精神,经常放弃休息,加班加点,自觉履行人民教师光荣而神圣的职责.连续多年获县优质课一等奖;2009年德育论文获省一等奖;2010年数学论文获省二等奖两次;2011年教科研优秀成果获市三等奖; 2024年被学校评为模范班主任。

2024年12月,被评为山东省远程研修优秀组长。

袁刚,男,1983年10月出生,汉族,大学学历。

县医院团支部书记。

毕业于滨州医学院本科。

熟练掌握超声科常见疾病及疑难病症的影像学检查,并积极外出进修学习,不断强化自身业务水平,提高专业技能。

他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对业务上的要求更是严谨规范,精益求精。

在2009年担任县医院团支部书记以来,不断推进我院共青团事业迅速发展。

连续两年被县团委授予“先进团支部”称号。

2024年授予个人“团的信息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英雄人物故事及感想

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也作王璞。

王朴生于1928年,牺牲于1941年,河北省完县人。

他生长在太行山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3岁。

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

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 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

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

”。

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

“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 说出来就放你回家。

”“不知道

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

”王朴面不改色得回答。

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

”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

”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

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编辑本段]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

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

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编辑本段]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

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

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

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

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

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

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编辑本段]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

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

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

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

新时代好少年后的感想200字

祖国是远航的巨轮,载着我们驶向光明的彼岸,做新时代好少年。

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热爱祖国、理想远大,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向前。

祖国是耀眼的太阳,我们将是灿烂夺目的光环。

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好好学习报答祖国。

要像大雁一样,抱着远大的理想,叼着明珠飞向远方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勤奋学习、追求上进,丰富的知识是我们翱翔的翅膀,飞向蓝天。

尤溪风云人物有哪些?

尤溪县第一个进士——林积 林积(

~1091年),字公济,尤溪县常平乡进溪里白泉村(今新阳镇中心村)人。

宋庆历六年(1046)中进士,是尤溪县有史记载的第一个进士。

林积上京赴考时,途经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在旅店床上发现一个锦囊,里面有明珠数百颗。

他通过店家得悉失主是浔阳商人周仲津。

次日临行,林积在住房门上留言:“某月某日剑浦林积住此”。

周仲津得讯后赶去,林积将明珠如数奉还。

林积初升循州判官时,承审一海盗案。

上司提刑要从重惩办,暗示办好可以得到保举升迁。

林积经过反复侦讯,认为证据不足,便秉公执法,宣告58名受冤者无罪释放。

他在安徽六合任知县时,重视发展农桑、兴建水利,倡导开凿36口陂塘,用于防涝防旱,深得百姓欢迎。

他担任提举广南矿治、市舶时,深入矿山,精心规划,改进技术,增加产量,疏通运销,官民获益。

管理市舶港口时,善于调处,安抚商人,贸易兴盛。

任河南转运使时,清理漕运善管物价,通调运输,政绩突出。

深受宰相王安石器重。

在泗州任内政绩显著入觐朝廷,神宗皇帝褒扬他“廉能”。

宋元祐六年(1091)六月,林积卒于河南任所,归葬尤溪县管前乡大罗岐山。

后人在县城西门兜建昼锦坊纪念。

南宋最著名的理学家——朱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又作仲晦,号晦翁,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饶市辖),其父朱松曾任尤溪县尉。

南宋建炎四年(1130)九月,朱熹诞生于尤溪县,绍兴十八年(1148)春中进士。

绍兴二十一年,朱熹20岁出任同安县主簿兼县学。

他常向学子生员讲圣贤做人处事道理,又倡建经史阁收藏书籍;公事余暇,钻研儒学经典,探索佛、道及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

3年任满,回崇安武夷山建中山堂讲学著述,曾三次步行到其父同窗李侗家(今南平)请教。

绍兴三十年冬,朱熹拜李侗为师,承袭“洛学”正统,奠定理学基础。

淳熙五年(1178)朱熹49岁,孝宗皇帝下旨授朱熹为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

次年3月朱熹到任,适逢大旱,灾害严重,他立即组织兴修水利,救灾抗荒,解困于民,10月他还督促重建白鹿洞书院,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培养理学生员。

淳熙十六年(1189)十一月诏命朱熹,从主管西京嵩山嵩福宫提升为知漳州郡,次年四月,朱熹61岁到任。

任内刻印“五经”、“四书”,广为流传,还废除淫祠秽庵,裁撤秦桧祠,为被秦桧迫害的高登平反昭雪,并奏请朝廷免去漳州各县无名赋税700万缗,减除郡内总制钱400万缗,减轻百姓负担,深得民心,次年4月离职。

庆元六年(1195),66岁的朱熹被举为侍讲(宁宗皇帝的老师),由于不满宰相韩侘胄弄权,指斥其窃权害政被罢职,任侍讲仅46天。

朱熹一生清政廉明,为民请命,抨政不阿,屡遭排挤与迫害,他为官9年,上朝仅46天,40余年都在讲学传道,著书立说。

先后创建云谷、寒泉、武夷、考亭等书院;著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西铭解》、《太极图说解》、《诗集传》、《楚辞集注》等60部400多卷。

元、明、清三代列其著述为儒家正宗,开科取士考试,一律以他的注释为准,“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

庆元六年(1200)农历3月9日,朱熹病逝,享年71岁,葬于建阳黄坑。

明朝靖边将领——詹荣 詹荣(1500~1551年),字仁甫,号角山,尤溪县四十九都高士村石龟厝(现新阳镇高士村)人。

自少聪颖,博通经史,擅长书法,尤精篆书。

明嘉靖四年(1525),詹荣中举人。

翌年进士及第,任户部主事,后升员外郎。

在任期间,奉命总理山西大同储粮,时遇当地驻兵叛乱,总兵李谨被杀害,总督刘源清率兵围攻叛兵100余天,无法取胜。

詹荣设计策动叛兵反正,智擒主犯,平息了一场叛乱。

因此,詹荣以功勋奇著,升迁为光禄寺少卿,继任尚宝卿转南太常,受令山东巡抚。

半年后又改任大同巡抚。

明嘉靖二十五年擢升兵部左侍郎。

当时,鞑靼酋长俺答经常举兵侵犯边境掠夺扰民,詹荣协同总督翁万达、总兵周尚文御敌。

明嘉靖二十七年,为保边境长治久安,詹荣向朝廷陈奏,提出划出大同一年车马费充作军需及开山口、筑堡台、开辟军运交通等8项建议,为朝廷全部采纳。

他亲自督修大同东段边防长城,阳和至宣府西路的西阳和、张家口沿线边防城墙141公里,筑堡台169座,确保了边境安全。

同年冬,詹荣回京主持兵部工作。

明嘉靖三十年(1551),詹荣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京,时年51岁。

明隆庆二年(1568),朝廷追赠詹荣为工部尚书,并以“皇恩特宠”匾额赐予詹荣。

国民党起义人员——罗骏 罗骏(1896~1985年),字钰光,尤溪县城关镇建设东街人。

清光绪廿二年九月初十日出生。

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尤溪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民国3年(1914)毕业于福建省立福州中学。

民国4年,考入福建公立政法专门学校。

民国5年,就读于日本东京大学,并参加中华革命党。

民国8年春,罗骏回国任福建华侨中学教员,兼福建省禁烟问审员。

民国14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罗骏因参加福州市学生联合会组织学生罢课活动,被北洋军阀福建省督军周荫人逮捕入狱一年多。

民国16年7月,福建省政府改组后,罗骏任福建省第一监狱署典狱长,兼省农工厅第二科主任。

民国17年解职,在福州洋头口创办福州劳工子弟学校。

民国20年春,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任罗骏为尤溪县党务指导员。

同年,罗骏在尤溪水南开山书院创办尤溪平民小学,招收学生200多人,实行半工半读学制。

民国22年,罗骏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五十二师驻南昌办事处主任。

四年后,调到武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团高级组受培训。

培训后,任第四、第五补充兵训练团上校秘书,随后又任国民党二十一军、八十五军、二十五军特别党部上校秘书、代主任等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罗骏任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上校参谋。

民国34年12月于杭州退役后,在福州开渔行。

1949年5月,罗骏在卢兴荣的引荐下接受了福建省政府主席朱绍良的任命,为尤溪县长。

与卢一同回尤溪就职。

罗骏赞同卢兴荣的起义计划,做了许多迎接和平解放的工作。

尤溪和平解放后,罗骏即被召回南平军分区学习一个月,而后到福州做渔业生意。

1951年12月,罗骏以历史反革命罪被“判刑”七年,期满留队就业七年。

1965年12月回到尤溪。

“文化大革命”中,罗骏受到冲击。

1980年7月,在落实党的政策中,罗骏被确认为国民党起义人员,恢复名誉。

1980年11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尤溪县委员会成立,罗骏被邀为委员并选为副主席兼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1983年,当选政协三明市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4年11月,在政协尤溪县第二届第一次全委会上再次当选副主席兼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1985年10月24日,罗骏在家病逝,终年90岁。

革命烈士——林松青 林松青(1920~1948年),原名林新荐,号松甫,本县云源乡上云(今联合乡连云村)人。

其父林立煌,以种田为业,兼做木匠。

他8岁上学,勤读苦学,17岁于尤溪县立初级中学毕业。

随后,他先后受本县惠政、丁地小学聘为教员。

丁地小学停办后他便回家办私塾,招收10多名学生进行教读。

上云村邻近的南平县上场、下场、菖蒲洋村,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地下活动的地方。

林松青常去那里赶圩、访友,听到许多革命道理和消息,受到了教育,常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想在家乡广为传播。

民国34年(1945),他与林正品、林立水等人秘密商议,确定他秘密与地下党联系。

民国36年冬,中共党员蒋荣德来到上云村,住在他家,在林立水家召开了串联户会,宣传革命道理和革命形势,研究确定林立水、林松青等人负责在上云、下云开展革命活动。

此后,蒋荣德常到上云指导工作,都与林松青接头,并住在他家。

民国37年7月20日,蒋荣德带领游击队到上云,林松青、林立水等人通知串联户108人到上云水尾庵开会,成立了上云贫农团和贫农团总指挥部,林松青被选为委员,负责文书工作。

消息很快传到县城。

县保安队中队长陈玉麟带了30多个队兵,进驻云源乡公所所在地塔兜,一次又一次地到上云、下云查捕贫农团骨干。

8月15日,县保安队诱捕了林松青,在云源乡公所进行酷刑审讯。

敌人将林松青的衣服剥光,用香线火烧烫其全身,又以辣椒水灌鼻,副他招供贫农团的组织名间。

林松青坚贞不屈,闭口不言。

陈玉麟于8月21日,派队兵将林松青押回上云,枪杀在金鸡山下。

林松青临死不惧,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共产党万岁

”他牺牲时,年仅28岁。

革命烈士——林正恩 林正恩(1921~1948年),今联合乡连云村人。

幼年丧父,全靠母亲替人做针线活来维修全家生活。

7岁时就为别人放养鸭群,得些微薄收入帮补家用。

稍长,向村里的财主租田耕种,每年收成的粮食,六成以上交纳地租。

他虽然起早摸黑地劳动,仍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村里的财主林红妹,保长包围成占有大片土地,借势欺压和剥削老百姓,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因此,他对地主、保长从小就在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民国37年(1948)春,林正恩经同村人林瑞章的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云自然村的秘密革命活动。

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到各家各户宣传鼓动,他用通俗语言,揭露地主阶级的罪恶;介绍沙县、南平等地的革命斗争形势;要穷人团结起来打倒地主恶霸。

民国37年7月20日,中共党员蒋荣德在上云水尾庵召开贫农团员大会(参加的有108人),正式成立贫农团,林正恩被推选为负责人。

贫农团正式成立的消息传到县城,县政府和县戡乱委员会急忙派县保安队中队长陈玉麟带30多个队兵,进剿上云、下云村。

民国37年8月15日林正恩不幸被捕。

陈玉麟一伙,在5天中对林正恩绑捆吊打,用香线火烫烧、灌辣椒水、上夹棍、坐老虎凳等肉刑30多次,十分残酷。

林正恩多次昏迷,醒来后仍坚决不吐实情。

陈玉麟无计可施,于8月28日把他及其他贫农团员押解县城,路经犬吠洋时,将林正恩枪杀。

他牺牲时年仅27岁。

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罗春俤 罗春俤(1925~1990年),女,尤溪县梅仙镇谢坑村人。

罗春俤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运动。

先后任乡妇代会主任、互助组副组长,谢坑生产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妇代会主任,当选为县人民代表等等。

1963年春,罗春俤任谢坑妇女耕山队队长,带领9名妇女冲破重重阻力,到荒山野岭安营扎寨,开荒造林。

次年,耕山队发展到25人,最多时达到105人。

先后开垦了鬼洞山、虎头山等5座荒山,种植水稻、大豆、杂粮及油桐、果树,饲养猪、牛、羊、鸡、鸭、鱼等家禽家畜。

1963~1979年,耕山队共造林3400多亩(其中油茶434亩、茶叶60亩、果树40亩、毛竹417亩),育林2万多亩,生产木材1万多立方米,还生产一批松脂、山苍籽油等林副产品。

谢坑妇女耕山队多次受到县、地、省的表彰。

期间,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先后3次到谢坑,赞扬她们是“林海娘子军”。

在罗春俤的带动下,尤溪县有社办、队办妇女耕山队274个,耕山队队员达7700人。

由于罗春俤为尤溪县林业生产作出突出贡献。

1969年4月,她出席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1973年8月,出席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她还先后当选为中共尤溪县委委员、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省革命委员会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并担任福建省妇联主任等职。

1983年3月,罗春俤退休,但她仍然关心与支持林业部门和妇联工作。

1990年1月15日,她在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尤溪县林业股东协会第一届代表大会中,因突发脑溢血于1月24日7时55分逝世,享年65岁。

全国绿化劳动模范——阮传成 阮传成(1933~2003年),1933年8月27日出生于泉州市鲤中区,汉族,大学本科文化。

中共党员。

福建农学院林学系毕业。

分配尤溪县林业系统,一直从事林业科研和林场生产工作,先后在县国有林园溪经营所、林场总场、城关林场、经营林场担任技术员、技术主任、副场长。

1981年6月获森林经营工程师职称。

同年8月任经营林场场长。

1988年7月晋升营林高级工程师职称,同年9月调任县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1996年3月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1998年12月退休,2003年1月20日因病逝世,享年70岁。

1957年8月,阮传成大学毕业服从国家分配,从繁华的泉州来到贫穷落后的尤溪山区,随他一起分配尤溪的还有他的同班同学,新婚不久的妻子林如兰。

阮传成分配在园溪国有林经营所,林如兰分配在湆头国有林经营所,新婚的分居,没能动摇他对大山的挚爱。

他到经营所的头一件事,就是设计尤溪县城四周山头的绿化方案,他耳闻目睹一起起森林火灾的祸害,当时就萌生一种决心,就是从根本上研究森林防火的措施。

否则,森林造得再多,再好都有可能因一场大火而毁于一旦。

为找出最佳的防火树种,他把营造防火林带作为造林必不可少的要求,在山脊线上分别种上油茶、木荷、火力楠等防火林带,进行对比试验,其中城南后山

【第9句】:1公里的山脊线全部营造木荷树。

文革期间,为研究人工营造楠木林,他不顾动乱干扰,不管人家嘲笑,也不怕扣上“白专”帽子,他依然抱着专业书籍和科技资料,悄悄地躲进一个不引人注目的林坑山沟里,选择一片161亩的杉木次生林,进行杉木次生林冠下营造楠木试验,种下

【第2句】:4万株,成活率达85%。

不仅成功地总结了人工营造楠木林的经验,而且提高林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这片楠木林长势良好,平均高达12米多,胸径17厘米,这项科研成果,后来荣获省林业厅“发展珍贵混交林”二等奖。

培育林木良种,是林业科研中又一项艰巨工作,为突破这一研究项目,他从1977年起,在华口溪工区建立多树种林木良种基地。

基地面积1967亩,共培育杉木、建柏、秃杉、楠木、黄榉、红豆杉、火力楠、短叶松和厚朴等9个树种,还优中选优,新建了杉木一代生产性种子园和杉木二代试验性种子园。

到1994年他完成《杉木第一代改良种子园高产无性系选择的研究》,经专家鉴定,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到了九十年代,临近退休年龄的阮传成也到了他人生的金秋时节,他一生中最辉煌成果是获过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木荷防火林带防火效能试验研究》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杉、阔次生林培育改造试验研究》获省政府三等奖;1993年《细柄阿丁枫人工栽培技术与利用研究》获省政府三等奖;1995年《杉木第一代改良种子园高产无性系选择的研究》获省政府三等奖;《木荷生物工程防火机理及应用研究》获省政府三等奖;1997年《杉木世行贷款造林环境监测研究》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阮传成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林业科技事业,贡献给祖国的绿化事业。

本来在1993年他就年满60岁,完全可以功成身退。

然而,作为三明市首批拔尖人才,他听从组织的安排,继续担任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继续忘我地从事树木育人的百年大业。

他先后42次获得县以上先进工作者奖励,其中国家级2次,省部级8次;有19项次科技成果在省部级、市厅级以及县级获奖,其中省部级获三等奖6项次;有24篇专业论著发表,其中国家级19篇,省级5篇。

阮传成在林业科技领域的卓越贡献给他在全国林业科技界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1992年他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待遇,1998年他获国家科委授予“全国科技成果推广做出突出贡献”奖称号,同年3月,获“全国造林绿化功臣碑”功臣称号。

1999年8月,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

尤溪山区开发第一人——李记中 李记中(1933~1996年),1933年11月10日出生于尤溪中仙华仙村农民家庭,大专文化。

历任中仙农技站农技员,尤溪县农科所、良种场技术副场长、县农建站、农业科技干事、县农技站副站长、站长、县农业局副局长、县科委秘书、县科协副主席、科委副主任,县山区综合开发办主任。

李记中长期从事农业科学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工作。

系中国银杏研究会会员、福建食用菌协会会员、三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的专家。

至20世纪90年代,正如他在自己业务自传中写的那样“老牛明知夕阳近,不用扬鞭自奋蹄”。

他更加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竭力工作,献身事业。

1990年3月被晋升为高级农艺师,1991的被县政府授予首批拔尖人才称号,1993年10月,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待遇。

1994年3月光荣退休。

在这段时间里,他重点抓灵芝高产栽培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抓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草栽食用菌综合技术开发的组织实施;抓尤溪名优特果树——银杏速生早果丰产的研究与开发;抓农业科技兴农,制定尤溪县第八个五年计划科技规划。

1990和1991两年《草栽食用菌综合开发》均获三明市科技兴农成果一等奖,被市评为先进工作者。

1992年县食用菌总产值达117

【第80句】:817万元,其中草栽食用菌产值占3350万元,受到国家科委称赞。

在灵芝高产栽培新技术研究中,他采用边试验、边推广的办法,促进灵芝生产迅速发展,三年推广50

【第31句】:5立方米,创产值3

【第82句】:1万元,纯收入2

【第19句】:73万元。

《灵芝高产栽培新技术研究》成果于1992年经省科委组织鉴定,达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其论文获省级微生物学会食用菌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开展银杏速生早果丰产研究与开发,也初见成效,改变了人们对银杏结果迟的看法,出现了发展银杏生产的好势头…… 李记中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一直走到他生命辉煌的顶点。

正当李记中准备以有生之年为尤溪的科技事业承前启后发挥余热多作贡献的时候,1996年11月10日,因高血压突发逝世,享年63周岁。

李记中主要论著有《尤溪食用菌产业深入开发途径探讨》、《灵芝短段木熟料高产栽培新技术》、《怎样尽快获得山区技术开发效益》、《怎样使食用菌产业更加兴旺》、《技术+资源=财富》、《开发银杏资源,建立创汇基地》等9篇。

此外还参与编写《金柑》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获1991年全国金柑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一等奖。

李记中的业绩传略载入《当代八闽科技人才名典》、《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

以传家宝为话题写一篇作文600字

我的家乡在山东,山东有着多个地方戏,而吕剧是我的家乡戏。

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

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也称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

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

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

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

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

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关于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这样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二、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

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

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也有的说,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

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三、吕戏原来称为捋戏。

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

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

捋与吕同音,遂定名为吕戏即现在的吕剧。

吕剧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

早在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

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

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

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

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

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

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

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

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

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

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

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

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代表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

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

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

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

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

1917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

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

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

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

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

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

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

“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

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

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

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

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

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

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

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

《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

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

《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

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

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

1984年,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

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

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

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

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 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

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

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

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2]。

[编辑本段]艺术特点  [1]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

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既是“戏曲”又是“曲艺” 。

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

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

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种。

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

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

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

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

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

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

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吕剧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

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

润腔时常用写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

  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

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方法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

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5899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