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器官移医生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为什么音乐有医疗作用

(谈自己感想,700字左右)高手帮忙啊,急着交呢,悬赏分就这么多了,谢谢了

音乐治疗,从其原理上来看,它基本上是属于心理治疗范畴之内的。

音乐为什么能够治病呢

这是由于它通过心理和物理两个方面的途径对人体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音乐对人的心理作用 音乐能通过音响的作用来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失去平衡的心态重新获得平衡。

音乐对人的心理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音乐对人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不同的音乐能引起听者不同的情绪变化、音乐是一门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无论是喜、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它都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一般人的听觉十分分敏锐,因此,音乐具有最为自接、最为强烈的情感引发作用。

人们通过接触音乐,即能从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受,也就是说,音乐对人的心理能产生一种比其它艺术更强、更深刻的感染力和影响人(影响人的情绪、情感和行为)。

音乐治行就是运用音乐这一“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殊性,让患者通过接触音乐活产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的变化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另外,人的情绪活动不仅与大脑皮层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内分泌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丘脑下部和边缘系统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边缘系统是调整人体内脏器官活动的最高中枢。

因此,能引起人们积极情绪的治疗音乐,就能改善和加强人的人脑皮质、边缘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等功能,从而更好地控制和增进人体各种内脏器官系统的正常活动。

以上,就是音乐对人的情绪、情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同样,音乐对人的行为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是因为音乐治疗本身就是包括欣赏、演奏、演唱等多种形式的一项有结构的活动:(1)当患者参加音乐治疗活动的同时,他实际上已进入一连串的有组织、有规律的活动之中。

音乐,就乐曲本身来看,它是个有规律性的整体结构,乐曲有其固定的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患者参加音乐治疗活动,就需要学习,需要自始至终注息乐曲的全貌。

因此,患者必须精神集中,才能通过参加音乐活动来训练集中注意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正是那些精神病、神经病和弱智者所缺乏的。

(2)在参加练习的同时,患者还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去适应乐曲在时间上有规律的持续活动,以逐步做到约束自己的行为。

(3)通过参加音乐治疗活动,能使患者将注意力放在他所能做到的事情上,而不是他残缺的地方,久而久之,就能给患者闯出一条成功之路,从而建立自信心,并逐步恢复认识及接受自我。

(4)智力或身体有残缺的人,一般都缺乏适当的社交活动。

这是由于自身的残缺而形成心理上的不平衡或是缺乏社交的技能以致不愿或不能与人交往。

音乐活动(例如参加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等),能将人们自然地聚集在一起,这样,患者就能借助音乐与别人有初步的、非语言的沟通,进而达到语言的沟通,逐步恢复正常的社交活动。

音乐对人的物理作用 音乐能通过音响的作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科学家们曾研究过声音对听觉器官和听神经的作用,发现一根听神经纤维只接收一种频率的音响、音乐对人的生理作用,首先是通过音响对人的听觉器官和听神经的作用开始的,进而才影响到全身的肌肉、血脉以及其它器官的活动。

由于人体的神经和感官都有一定的振动频率与生理节奏。

而音响也有它自己的振动频率与节奏,假如外部音响的振动频率、节奏与人体内部的振动频率、生理节奏相一致时,当音响传入人体之后(音响能透入人体被吸收),就会引起一种共鸣(或称共振)反应,从而激发人体内所储存的潜能,使人体原有的能量动员起来,由静态变为动态、所以说,音乐中旋律的刚劲与柔美、节奏与节拍的长短与轻重、速度的快与慢、力度的强与弱、音区的高与低等方面的不同,分别表现为镇静作用、兴奋作用、镇病作用、降压作用、情绪调节作用等不同的治疗效果。

镇静作用 平稳柔美的音乐,能调节人的心律和呼吸,可使人消除精神紧张,起到松地和催眠的作用、例如在术前让患者听轻松的音乐,可以消除紧张感,减轻恐惧不安的情绪。

据日本的报导,术中戴耳机听音乐也具有镇静的效果。

又如神经衰弱和失眠的患者,听平稳、柔美的音乐,可以消除烦燥和不安情绪,安静入睡。

在哮喘病房里播放具有镇静性的音乐,以配合药物治疗,效果比单纯服用药物更好。

镇痛作用 活跃、欢快雄壮、激情的音乐对疼痛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并能提高麻醉的效果、这是由于恐惧、焦虑等情绪会使病阈降低,愉快、兴奋的情绪可使病阈升高的缘故。

英国剑桥大学口腔治疗室就曾用音乐来代替麻醉剂,成功地为200多个患者拔掉病牙;德国赫莱尔德体育医院用音乐代替麻醉剂进行了万余例手术;又据美国阿德费大学一则报导,术后病人听轻音乐,其疼痛的比分都明显降低。

降压作用 由于音乐有利于消除精神紧张和烦燥不安感,因而对心血管系统发生良好的反射作用,促使血管舒张,紧张度降低,从而使血压下降以及改善心脑供血状况。

据实验,所一曲抒情、柔美的乐曲之后,血压可下降10~20mmHs;在候诊室里播放抒情、柔美的音乐,可减轻患者的精神紧张,防止血压升高。

调节情绪作用 音乐能使人的情绪产生变化,它可使淡漠的情绪变为积极;相反也可使积极的情绪变为淡漠。

例如明快、活跃的音乐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开朗;抒情、优美的音乐会令人心情舒畅,心胸开阔;激情兴奋的音乐能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平稳、柔和的音乐则可使人情绪安静,心平气和等等。

此外音乐还有调节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的作用,例如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等部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感情,尽管都能通过音乐得以充分表达,但从医疗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能起到治疗作用的。

应该说,多数音乐对不同患者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这是不容怀疑的。

但是,也有一部分刺激性过强的,或使人产生恶性反应的音乐则不宜用于治疗之中。

例如那些矛盾冲突极为激烈的、时有突强音响出现的音乐,嘈吵、烦人、使人不安的音乐,表现手法过于古怪、荒诞的音乐,旋律性不强而又不美的音乐,旋律、和声、节奏、音响都带有刺激性的音乐,以及格调低下的音乐等等,都不宜作为治疗之用。

而那些旋律优美动听、情绪欢快、充满激情、对人具有良性感受、能产生有益联想的音乐,则完全适用于治疗之中。

中国音乐治疗学会 肖迅选摘.

简述你学习人体解剖的心得

学学习心得学是关于人体形态结构的学科,是一门重要的护理学基础课程,解剖学知识不仅是学习生理学,内外科护理学等课程的基础,同时坚实的解剖学知识是做好临床护理工作的可靠基础;作为一个非的大学生,虽然不用过深的对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平时多掌握一些医学常识,了解一些基本的方面的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所以在大二第二次选修课程的时候,我选择了人体解剖学这一科,当然学习过程中也收获颇多,在钱国强老师的讲解下,我们对人体自身的结构,内脏等各个部位都有了很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生活中的小常识,让我对人体解剖和生活医学小常识方面事实而非的东西变得逐渐清晰。

课堂上老师先给我们讲一些解剖的术语和的名称,有的我们都知道,但是大多数我们不知道的,人体解剖学的名称和术语繁多,所以学习它就需要记住他们,我们只是要求了解,我们中学学的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但是解剖学却是研究他们的方法。

我们通过看解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了解了解剖的一些方法和过程,看起来时有些害怕,但想想那些在解剖的工作人员,我想他们肯定是有着非常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让我想到了那些拿手术刀的医生,他们动手术也应该是一个解剖的过程,手术就是解剖学的应用之一吧,还有那些破案的法医也是通过解剖尸体获取相应的破案证据。

只有正确认识了正常人体形态结构,才能充分认识其生理,生化过程以及病理变化,进而理解和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特征与诊治,预防原则。

我们学习解剖学主要讲的是人体的几大系统和结构,运动系统主要学习与运动相关的骨骼,有骨的分布,骨的连接,骨的构造和骨骼相关的骨骼肌等,然后是消化系统,消化系统主要讲是与消化相关的器官,即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接下来是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都是学习相关的器官和功能。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去参观解剖室里的实验标本,其中有塑料的和真实的尸体标本,虽然经过处理过,但我还是觉得刺激的,但看到同学用手去抓和老师的讲解,非常吃惊。

通过观察真实的解剖标本,我们把学的那些人体内部的术语标本一一对应,虽然与平时讲课和视频的不太一样,但这让我们印象更深刻,总的来说还是挺好的。

尚振东文化传媒学院 编导1203B 1226140310

读了 捐赠器官的故事后有什么感受

一点感想  “在我国,当前的最大问题在社会伦理上,绝大多数的人认为自己器官是自己身体的组成部分,即使是死亡后,也不能离开自己的身体,毁坏自己的完整性;同时,对于自己的亲属,当然也不愿意担当出卖自己亲属器官这样的罪名。

这说明,宣传普及不够,也缺乏必要的立法。

至于体制不是主要的问题,更多的是要有深入的宣传和陈旧观念的破除”。

  事物的完整性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是此一时彼一时、此一地彼一地。

  有的人在漫长的一生里,会受到疾病和伤残的威胁,有的器官就难以保全了。

是小儿常见的多发病,严重的要将其拔除。

我小时候饱受的折磨,只要吃了东西,牙齿就酸痛,搞得茶饭不思,到了十多岁,先是拔除了一颗,后来又补了另一颗牙齿。

  ,名周,是的宋国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快要死了,弟子打算用很多东西去陪葬。

  说:“我死后,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双璧,把星辰当作珍珠,万物都来陪葬。

还有什么陪葬品比那更好的呢。

”  弟子说:“那么做了,先生可能会给乌鸦、老鹰吃掉的。

”  “弃尸地上会给乌鸦、老鹰吃掉,埋尸地下会给蛄蝼、蚂蚁吃掉,那不就是抢过乌鸦老鹰的食物,而给蛄蝼蚂蚁吃了。

”  宇宙是一个纯粹的,但哪怕是尘埃,只要经过特别精致的编排就能缔造出象生命这样高级物质形态。

“尘归尘,土归土”,从哪里来的,就会回到哪里去,生命由物质演化而来,生命体的死亡就是物质的回归,直至回归到构成物质的元素,那么即使死亡时是完整的,再以后也无法保全完整了。

  “在英、美等医疗及相关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一个人捐献的器官组织能够帮助30到40位患者维持或恢复健康”。

  捐献出自己的器官,以让他人维持或恢复健康,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完整。

如何在医学中体现人文精神

如何在医学中体现人文精神历史上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 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提供服务的同时,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提出越来越多 的批评。

文章认为在医学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兴起的技术至善主义是导致医学人文传统断裂 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换,医学需要人文关怀的呼声已 开始被医学界重视。

但是,人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两者既不可 或缺也不能相互替代,而需要保持一种平衡和必要的张力。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 20世纪医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

现代医学已成为囊括探 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缓解病痛的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

然而,具有讽刺 意味的是,当人类在享受现代医学技术提供日益增多的保健服务的同时,人们却对医学 的非人性化趋势产生疑惑并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呼唤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和价值,期 盼医学人文关怀传统的复兴。

一、 医学人文精神:传统的断裂 由于医学的目的是救治在病痛中挣扎、饱受躯体疾患和精神痛楚折磨的病人,因此 ,医生除了应具备有用而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 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

” 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 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

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 “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 想途径之一。

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 的”。

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代东西方医学思想的共同特征, 古代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并不囿于有病部位的治疗,而是主张机体的整体性康复。

他们相 信“人体是由其本身的各个部分的一致而又交流着的知觉环构成的,当其中任何一部分 受到侵袭时,整个身体都可能受到影响。

……因此即使人的很小部分受伤,全身就感到 疼痛,因为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 所以,医生不仅应当注意有病部位的治疗,而且也 应当关爱病人。

病人躯体上的不适往往也导致精神上的痛楚,更何况疾病有时被视为上 苍对人类不良行为的惩戒,病人从而遭受到躯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所以医生舒缓病 人的精神压力也有益于躯体疾病的康复。

古代医生强调对医疗技术的热爱与对病人的热 爱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相信医术的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或者 至少减轻病人的痛苦。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们缺乏有效的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手段,于是 他们在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的同时,更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 式,通过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病人情感的关照。

医学人文精神传统不仅在医生的治疗活动中延续,也凝结成稳固地体现慈善、博爱 精神的医学建制——医院。

在医学史上,无论中外,医院的兴起无不与仁爱、照顾和关 怀相关。

古罗马时期的一位慈善家,为护理贫病交加的患者,变卖了自己的财产,创办 了第一家医院。

我国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在疫病流行期间,为照顾无家可归的病人, 创办了“安乐病坊”。

还有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医院”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兴办的“ 普通医院”,都以照顾和医治贫困病人为己任,充溢着人道主义的关爱之情。

20世纪以前的医学,在疾病诊治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即便是在医院,也只不过是 一种规范化的照顾程序。

在20世纪,医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化医院里装备了各种 诊断仪器和设备:从X射线、心电图、电镜、内窥镜、示踪仪、超声诊断仪,到自动生化 分析仪、CT扫描、正电子摄影(PET)、核磁共振成象(MRI)。

医生们凭借这些仪器设 备能准确、动态、自动地诊断、分析疾病原因和机体的功能变化。

肾透析机、心肺机、 起搏器、人工脏器等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药物、器官移植、生殖技术、 介入性治疗等提供了多种有效治疗手段。

不断涌现的现代化诊断、治疗技术将医生的注 意力从关注病人吸引到寻找致病原因、分析偏离正常值的数据、发现细胞或分子的结构 和功能变化上。

为了更准确、有效地诊治疾病,按疾病的不同位置或类型分类的临床专 科和亚专科纷纷建立,在此病人被简化为因机体的某一部位损伤或功能失常需要修理和 更换零件的生命机器。

为了便于现代化医院的管理,病人的姓名也被半军事化的番号所 取代,病人的个性化被疾病分类的统一化所溶解。

医学专业化的发展导致了医疗保健程 序的分解,在现代医学的词汇中病人一词被分解为病因、病原、症状、体征等单个的词 素,病人的痛苦被转化为检验单上的数值和各类影像图片。

于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病人 就这样逐渐地在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被逐渐消解了。

尽管对病人的关照依然被提及,但 那已是现代医学技术范畴之外的事情了。

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在现代科学技术洪流的冲刷 下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二、 技术至善主义:医学的异化 20世纪以前,医学技术的进展是相当缓慢的,医生们凭借有限的药物和实践中摸索 的经验,为病人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

在20世纪,这种局面发生了更本性的变化,医学 不仅获得了消灭、控制疾病的武器,而且还掌握了操纵生命的密码。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 速发展而形成的“技术至善论”将人们锁定在医学“能做,必须做”的雄心勃勃的幻想 中:人类可以消除一切病痛、人的所有器官都象机器的零件一样损坏后可以更换。

新技 术对医生的行为和医患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不断更新的诊疗技术导致了医生花费更 多的时间在实验室,而不是在病人床边聆听病人的陈述和与病人交谈。

医生更加关注的 躯体问题而忽视病人的情感,因为躯体问题能被测量,情感问题则不能,而且医生们相 信如果躯体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简而言之,现代医学试图以技术去消解 医学的非技术维度。

现代化医院的环境也似乎很难有助于重视精神的价值。

日常工作由机械性的拨号、 按钮和计算机统治着,所有操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诊断治疗的机械化 、自动化、计算机化使医生远离病人的非技术接触,导致了医疗程序的非人格化、装配 线化、超市化。

死亡被看作是分子的瓦解,疾病被看作是细胞或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

医院的操作程序很少关注病人的感觉,这或许应归结为尚未发明出对恐惧、苦恼和不 悦检验的有效仪器。

由于时间就是金钱,那么,在提高效率的名义下,给予病人个人的 时间被压缩到最少。

在强大时间压力下,面对候诊室外排满病人而感到精疲力竭的医务 人员不可能是同情的来源。

此外,还有医学发展本身未料到的后果:医源性和药源性疾 病――由于药物或诊断治疗过程而导致的疾病的增加。

重视药物治疗,轻视其它控制疾 病环节的管理,导致人们把全部信赖寄托在依靠药物和手术治疗上,以致于造成以药物 保障健康的现代迷信。

美国有人报道,有30~40%的手术是不该做的。

在成千上万种药 物中,确切有效的仅占10%,可有可无的占30%,根本无效的占60%。

英国的类似研究 表明确实有效的药物只占15%。

盲目地依靠诊断仪器数据而不全面询问、检查病人也导 致了临床误诊率的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张扬技术至善主义背后的潜在动力是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

毫无疑 问,高技术将带来高利润,在此医学界与药厂和生物技术公司分享共同的喜悦。

自从十 年前开始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以来,基因治疗的功效被广泛鼓吹,但在数百个基因治疗 试验中,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例毫不含糊地证明具有临床疗效。

尽管我们必须承认科学探 索并非坦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甚至失败的代价,然而也应当警惕高技术的负面影响 ,警惕一些不切实际的承诺会对所有关注这一领域的人们产生的消极作用,并导致做出 有悖于科学、患者和社会最好利益的决策。

令人不安的是,这种因利益冲突而导致的客 观性缺乏,不仅牵涉到个人,也牵涉到学术机构。

例如在2000年出版的美国《科学》杂 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基因治疗者们,先治治自己》的社论。

社论的作者是普林斯顿 大学的医学教授、前任美国人类基因学会(ASHG)主席Leon E.Rosenberg。

他对于最近广 为报道的几起基因治疗试验中患者死亡的事故极为关注,并且对于基因治疗中的急功近 利,以及诱导公众对基因治疗产生过高期望的倾向提出警告。

虽然我们不能由此全盘否 定基因治疗这一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但它提醒我们应当以更严格的科学态度来审 视它。

我们还应当看到,目前某些倍受推崇的“高技术”其实既不高明也不高效,或许只 是费用高额而已。

美国著名医学家刘易斯称之为“半吊子技术”(halfway technology) ,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常出现再狭窄,病人的生活质量也不高,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ICA )也是如此,此外还有重症监护病房(ICU)中那躺在病床上戴着人工呼吸器、身上插满 各种管道的濒死病人。

美国学者报告,他们的卫生经费有一半用于挽救仅存活半年的病 人身上,而目前尚有4000万人,特别是其中一半以上是儿童,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

由 此可见,医疗费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与生命存活时间成正比,但并不一定能有效地改善 生命质量和健康状况。

临床医学强调广泛而昂贵的治疗虽然挽救了某些危重病人的生命 ,延缓了死亡的进程,但并不能根本解决健康问题。

随着时间的进展,人们开始认识到 ,单纯无条件地依靠医疗技术来保护和延长生命是有欠缺的,这种脱离了病人去治疗疾 病,将病人视为“肉体物质”或“生命机器”的倾向,可能导致医疗保健的畸形发展, 给病人和社会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

医学的异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专科化消解了 整体性的人,技术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场化漠视人的情感。

如何解决发展高新技术与 适宜技术之间的矛盾;协调关心病人与治疗疾病之间的矛盾成为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 题。

三、 医学人文关怀:急切的呼唤 尽管医学在20世纪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当下人们对医学技术进步的回应却 是“做的越好感受越坏”。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不再盲目乐观地为医学技术的成功 而摇旗呐喊。

人们开始关注人工肾、心脏移植等高技术应用带来的稀有卫生资源分配的 公正问题,开始担忧试管婴儿、脑死亡标准产生的负面效应,开始对遗传工程和生物技 术发展的不良后果出现恐惧,对医疗保健非人格化倾向的表示不满,对不堪重负的医疗 费用和卫生资源分配不公提出批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通过发展医学技术来提高 和改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的承诺感到失望,对于现代医疗保健制度的效益和公正性提 出怀疑。

有学者指出:“医学有时似乎由主要对发展它的技术能力感兴趣的精英领导, 而他们很少考虑它的社会目的和价值,更不用说病人个体的痛苦。

” 也有学者感到,“ 正如我们不相信军火工业的目的是保卫国家安全一样,我们也难以相信医药保健产业的 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健康。

” 他们批评现代医疗保健体系已演变成为“医疗产业复合 体”(medical-industrial complex),批评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中,“高技术—高费 用—高利益”已成为“医疗产业复合体”的目标。

因此,毫不奇怪,自20世纪70年代以 来,公众日益增加对“医疗产业复合体”的反感,而乐于接受更人道地对待他们的传统 医学或自然疗法。

为此,医学界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急切地呼唤医学需要新的转向,需要重新定义医 学的目的,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注。

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的病人权利运动、自我 保健运动、自然疗法运动、整体医学运动,生命伦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以及70年代后期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都充分地显示出医学已开始出现新的转向,即从在 生物学因素方面探寻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倾向,向立体化、网络化、多维度地审视健康 和疾病问题转向。

与此同时,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机 械论的局限性和人的整体有机联系。

医学界涌动着回归人、回归社会、回归人文的思潮 ,强调医学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医学不仅只是对疾病的治疗(cure),而且更需要对病 人的关怀和照料(care)。

然而,要扭转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并非易事。

即使到目前,许 多医生并未充分认识到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不理解医学本质和价值。

在技术社会中 ,人们强调硬科学的定量资料,回避模糊性和多元化,对生命的价值和疾病的意义等哲 学问题感到窘迫。

但就医学而言,由于它经常面对病痛与死亡,若医生忽视病人的价值 、不探求生命的意义和医学的目的,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好医生是承诺对病人实施最好的保健的医生。

现代医生面临的挑战是在科技知识和 人文素养之间保持平衡。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重要一步是强调成为一个医生不仅需要自然 科学知识,而且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说 ,你对待人的最好方式是你对他们的爱,对他们的事情感兴趣。

美国著名医学家、人文 主义者奥斯勒(W. Osler)指出,“作为医生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在看病人时,应当坐 下来,哪怕只是30秒钟,病人会因此放松,更容易交流思想,至少感到医生愿意花时间 对他的病人有兴趣。

这是医生的基本哲学。

” 目前,欧美各国已深刻认识到加强医学人 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的必要性,许多大学的医学院和临床医院都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和实 践训练,以促进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我国传统医学是人文主导型医学,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

如它十分重视医疗实 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 不是损伤的机器,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 间的合作关系,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

这些宝贵的医学人文精神遗产在 现代社会闪耀出诱人的光芒。

遗憾的是,在西方医学技术的影响下,我国医学界也表现 出类似的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甚至在传统医学的临床实践中也出现了忽视人文关怀的 倾向。

如何在现代社会重建科学的医学与人文的医学的平衡也是中国医学界面临的难题 。

为什么医学中人文问题的重要性说的多而变化的少呢

可能是因为缺乏适当的检验 医学人文教育的标准。

“软学科”性质是难以测量的,尤其是培养一个既有科学头脑又 满怀人文精神的医生需要经历长期的实践、并非象学习专业技术那样能立即见效,更何 况人文精神并非是简单地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而主要是从生活的经验和临床过程中感 悟和体验的。

四、 医学人文关怀:科学的回应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医学各学科间以及医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 学间的整体联系,更加明确医学的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德国著名物 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朗克所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 体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事物的局限性。

实际上存在物理学到化 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

” 在机械唯物论影响下,近代医学从交谈的艺术变成了沉默的技术。

许多医生认为在 诊断疾病上,客观指征,如找到病灶、发现异常比病人的主观感受更为重要,X线、心电 图、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激素、化疗、抗抑郁、CT是高度有效的工具,不需要更多的语 言。

医生们认为语言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价值不大,已习惯了不使用语言作为治疗工具。

普通公众也相信那些技术设备。

虽然有些医生在某种程度上也认识到他们的话语对某些 病人有治疗作用,但他们决没有想过这是科学的事情,也没有想将语言作为治疗手段。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话语的治疗价值,尤其是诊断治疗中与病人的交谈应当引起临床医 生的重视。

临床医生应当了解使用语言作为治疗工具的价值,避免其副作用,有时甚至 是毒性作用。

早在荷马时期就有关于语言有益于病人的应用:如祝愿语,讲话者鼓励病人,提供 人道支持;祈祷上帝恳求干预病痛;魔咒,以驱赶恶魔。

亚里士多德认为,宣泄压抑的 情绪是治疗性的。

在我国古代医学经典《灵枢•师传》对语言的治疗作用也有精辟 的论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 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随着现代神经科学、免疫学和内分泌学的 进展,许多研究已涉及到情感状态对某些化学物质的产生和某些激素分泌的影响。

例如 ,脑内啡呔是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其产物或分泌事实上可能被各种外在因素所影响。

人 们通过对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认识,更深入 地理解了人体整体性以及人体的机能状态与抗病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

因此,医生使用 语言作为治疗成为科学上容易理解的事情,因为他知道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影响病人的情 绪状态。

在此,科学再次带给我们一些新概念,并对医生讲话的治疗意义作出了合理的 解释。

实际上,许多高年资的医生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哈佛心脏病学家Bernie Lown说,最 重要的治疗开始,可能是医生在急诊室里见到心脏病发作病人时,告诉他一切事情都在 控制中,他将会好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语言作为信任关系被用于治疗。

对安慰剂的研 究也提示医患之间的信任联系可缓解疼痛或减少止痛药的需要。

事实证明,在癌症治疗 中那些有勇气面对癌症的病人比那些持消极态度的癌症患者效果更好些。

在此并非是让 医生应获得信仰疗法者的技巧或指望出现话语治疗的魔力,而是强调使医生手中的巨大 医学科学技术力量与治疗中的人文情愫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

医生的医疗实践必须立足 于科学基础,但他们可以学会似乎只是非正统医生具有的一种治疗情感。

话语治疗需要 探索和研究,使之成为医学科学与艺术的综合部分,在21世纪显出更为诱人的魅力。

五、 医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必要的张力 既然医学是与人类生命直接相关的科学,医疗技术是增进健康、减少疾病的艺术, 卫生保健是关系到人类幸福的事业,医学理当是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融合的最好结合点 。

“天人合一”,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是现代医学的理想目标。

然而,在 实践中人们却发现,实现这种理想的融合是并非易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人们不得不 承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们依然会面临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的不断冲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医学技术 的发展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保健需求提供了保障,因此,医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与人类的根 本目的是一致的。

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必将不断对人类的精神生 活、传统道德规范提出挑战。

我们已经遭遇了现代医学技术无节制地应用给个人、家庭 和社会带来了的沉重的经济负担,我们也将面对克隆人、人工大脑等对人类社会产生的 尚难预料的潜在影响。

生命维持系统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将突破 种间屏障,当“只剩下脑袋的霍金” 面对由老鼠体内培育的精子和卵子经体外受精再经 胚胎移植而孕育出生的婴儿时,他或许有冲动要写“生命简史”了。

一方面人类需要大力发展医学技术以保障和促进自身的健康,不得不突破传统观念 ,重建价值观、道德观,如生命质量观、生命价值观、脑死亡观的提出,充分反映出人 类社会必须建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来。

另一方面,人类又警惕着高新技术带来的不利影 响,设法确保使之为人类利益服务,避免其消极作用。

认识到医学技术是既能造福人类 ,也可能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双刃剑,保持医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这种张力将有利于 医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此,以人文精神确保技术应用的正当性是十分 重要的。

科学医学指导什么是正确有效的治疗,人文医学指导什么是好的治疗。

在这种 情况下,医生将对病人说,我有知识,我会用我最好的知识为你提供你所需要的最好的 服务。

医学发展到21世纪已不再只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技术体系,同时它也成为了一个庞大 的社会服务体系。

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仅意味着对病人个体的关照,而且还 蕴意着群体的关照: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分享医学技术的成就。

尽管在为所有公民提供医 疗服务上是有限的,但它体现了对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公平原则追求和起码的社会良知 ,确保医学技术沿着造福全人类的道路前进。

因此,提倡医学的人文关怀是21世纪医学 发展的主旋律,它不仅是对医生的要求,也是对整个卫生保健服务的期望。

有人看过《前目的地》吗

说下自己的感想,粘贴的就不要了。

绝对原创。

但是我懒得再写一遍了。

感想就是,这个故事真的很精彩,真的值得一看。

这种近亲结婚,也是太近了,完全是自己和自己啊。

哈哈,整个故事简单叙述如下:一个男的A将一个小女孩B放在孤儿院中,B长大后,总是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性格孤僻。

有一天她碰到了一个“男”的C,这个男的很关心她,然后他们就在一起,并怀了孩子。

但是C突然有一天走了。

B生下了孩子D。

因为大出血,医生发现她有两套生殖器官,所以给她换了生殖系统,她变男的了。

而此时,那个孩子被穿越时空的A带走了,并放到孤儿院门口,也就是当初的A。

A为了防止炸弹狂魔E的炸弹,穿越了时空,带走了C,也就是和女孩B生下孩子的那个“男”的。

A和C想合作灭了炸弹狂魔,但是没成功,A被打晕了,C被毁容了,C后面被换了连,就变成了A。

而最后A发现自己总在这个时间里循环,他发现炸弹狂魔E其实就是自己。

所以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国家为什么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009年,国家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10类41项服务。

这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也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覆盖我国13亿人口,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息息相关。

为使广大居民更好地了解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政策和有关内容,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和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00问》,采用问答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居民介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等,并对居民在接受服务过程中可能会问到的一些问题作了解答。

【第1句】:什么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答: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开展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城乡居民可直接受益。

【第2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哪些内容

答:目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健康教育服务、预防接种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卫生监督协管服务。

【第3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如何确定的

答: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考虑政府财政的支持能力,先确定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补偿标准。

在此基础上,国家找出对居民健康影响大、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居民的健康需求、实施健康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及其效果等多种因素,选择和确定优先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努力做到把有限的资源应用于与居民健康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上,使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第4句】:谁能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答: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是城市或农村、户籍或非户籍的人口,都能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不同的服务项目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可分为: ①面向所有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服务、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服务。

②面向特定年龄、性别、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预防接种、孕产妇与儿童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

③面向疾病患者的公共卫生服务,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等。

【第5句】:谁来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答: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具体实施。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接受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合理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

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可按照政府部门的部署来提供相应的服务。

【第6句】:居民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要付费吗

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规定的服务内容由国家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所需经费由政府承担,居民接受服务项目内的服务不需要再缴纳费用。

【第7句】: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经费是多少

答:2011年起,各级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为人均25元,全国经费补助总额达到325亿元。

人均补助标准比2009年的15元提高了10元,主要用于扩大服务覆盖人群以及增加服务项目和内容。

今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补助及其项目内容还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等适时进行调整。

地方政府可结合当地实际,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和经费补助标准。

【第8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居民有什么好处

答: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我国13亿多人口,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

实施项目可促进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步树立起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可以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元素,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及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可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起维护居民健康的第一道屏障,对于提高居民健康素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第9句】:什么是居民健康档案

答:居民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状况的资料库。

记录着居民的疾病家族史、遗传史和生活、工作环境等状况。

从出生开始,记录着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期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和预防保健管理信息;妇女人生各期,特别是妊娠期的健康管理信息;老年人健康管理与各时期患病时的医疗保健信息,等等。

总之,健康档案应是陪伴居民终生、全面、综合、连续性的健康资料,它翔实、完整地记录了居民一生各个阶段的健康状况以及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信息。

【第10句】:哪些人可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答:所有城乡居民,凡是在社区居住半年以上的,包括户籍及非户籍人口,都可以在本社区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自愿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第11句】:建立健康档案对居民有什么好处

答:对于居民个人,建立健康档案可以了解和掌握本人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情况。

居民看病时,医务人员通过查看健康档案信息,可以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所患疾病的检查、治疗及病情变化情况,从而对居民的健康状况作出综合评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

健康档案还将逐步实现计算机化管理,到那时,居民无论是在基层医疗机构还是到大医院就诊,可以通过计算机查看健康信息,减少重复检查、用药,降低医疗费用。

医务人员通过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分析,还可以发现本辖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第12句】:怎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答:在居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咨询,或接受卫生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等服务时,由基层医务人员负责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根据工作需要,医务人员还会走进社区、家庭开展建档工作。

【第13句】:居民健康档案包括哪些内容

答:居民健康档案包括: ①个人基本情况。

②健康体检记录。

③儿童、孕产妇、老年人与主要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记录。

④患病就医时的有关接诊、转诊、会诊与住院等医疗卫生服务记录。

【第14句】:建立健康档案时主要询问哪些内容

答:一是询问个人基本情况,包括: ①姓名、性别、身份证号、联系方式、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医疗保险类别与血型等基础信息。

②药物过敏史、有害因素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暴露史、家族史、遗传病史、残疾情况等基本健康信息。

③农村地区还要询问一些厕所、饮用水等家庭生活环境情况。

二是询问居民当前健康状况,包括: ①有无不适症状。

②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

③以前主要疾病的患病和治疗情况。

④住院、手术、输血等情况。

⑤预防接种情况。

⑥最近1年的主要用药情况等。

【第15句】:建立健康档案时的体检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建立健康档案时的体检内容主要包括: ①体温、脉率、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等检查。

②口腔、视力、听力、运动功能等粗侧判断。

③皮肤、心脏、肺、腹部等一般体格检查。

【第16句】:个人健康档案的内容会被其他人得知吗

答:不会。

在档案建立和使用过程中,保护居民基本信息和健康信息等个人隐私是医务人员最基本的原则。

在档案建立和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填写的相关记录,都要求装入居民健康档案袋,统一存放,由专人负责管理。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地区,要求保护好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

【第17句】:什么是健康档案信息卡

有什么用处

答:健康档案信息卡是交由居民本人保管的个人健康信息卡片。

其内容和用途包括:居民个人主要基本信息、健康档案编码、患有的重要疾病、过敏史以及紧急情况下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还有所属基层医疗机构的责任医院、护士及联系电话等。

它主要用于居民在复诊、转诊或接受健康管理时,方便医护人员调取健康档案。

同时,慢性疾病患者应随身携带健康档案信息卡,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便于周围群众或救治者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及时与家属和责任医院人员取得联系。

【第18句】:什么是健康教育服务

答:健康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施、有评价的教育活动。

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

【第19句】:健康教育服务对居民的健康有什么好处

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居民了解影响健康的行为,了解疾病的发生的传播知识;让居民树立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自觉地采纳并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第20句】:健康教育服务的对象是谁

答: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辖区内所有居民,包括户籍和非户籍的居民。

【第21句】:健康教育服务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①宣传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公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

②对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0—6岁儿童家长、农民工等人群进行健康教育。

③开展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善睡眠、限盐、戒烟限酒、控制药物依赖、戒毒等健康生活方式和可干预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

④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乳腺癌和宫颈癌、结核病、肝炎、艾滋病、流感、手足口病和狂犬病、布鲁菌病等重点疾病健康教育。

⑤开展食品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学校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

⑥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防灾减灾、家庭急救等健康教育。

⑦宣传普及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第22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①基本知识和理念(25条),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里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

②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34条),如:勤洗手、常洗澡,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等。

③基本技能(7条),如: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20急救电话;遇火灾拨打火警电话119;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等。

【第23句】:生活行为方式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主要是帮助居民: ①正确认识和纠正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吸毒等。

②为居民设计个性化的合理膳食结构。

③针对居民个人制定科学有效的有氧运动计划。

④消除精神紧张,进行健康心理疏导。

⑤对老、幼、孕、残等重点人群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居家或出行时的安全防范措施等教育。

【第24句】:重点疾病的健康教育主要有哪些

答:基层医务人员会根据辖区居民重点疾病的发生、分布和流行等特点进行健康教育。

①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脑卒中(中风)后遗症等常见慢性病,从生活方式、合理用药、运动治疗等方面进行健康指导。

②对乳腺癌和宫颈癌等妇女常见肿瘤进行自我关注、参加普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③对结核病、肝炎、艾滋病、流感等常见传染病主要从认识和防止疾病传播等方面进行健康教育。

通过健康教育,使得居民能够了解和认识这些疾病,达到对这些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目的。

【第25句】:怎样获得健康教育服务

答:地点: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候诊区、诊室、咨询处以及社区、街道、乡村、家庭等。

方式: ①获取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②观看健康教育知识的录像或光盘。

③阅读健康教育宣传栏。

④参加健康咨询活动。

⑤收听或参加健康知识讲座。

⑥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时,可从基层医院人员那里得到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讲解。

【第26句】:什么是预防接种

答:是把疫苗接种在健康人的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抵抗能力,得到对这种疾病的免疫。

例如,接种卡介苗能预防结核病;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等。

【第27句】:为什么要开展预防接种服务

答:通过给适宜的对象接种疫苗,使个体及群体获得并维持高度的免疫水平,逐渐建立一道免疫屏障,可达到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第28句】:预防接种服务的对象是哪些人

答: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包括传染病人密切接触者、老年人等)。

【第29句】:预防接种服务的内容有哪些

答:①预防接种管理。

医务人员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

采取电话预约等多种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

每半年对辖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核查和整理1次。

②预防接种服务。

根据国家免疫规范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

在部分省份或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应急接种或疫苗强化免疫接种。

③对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儿童进行处理和报告。

【第30句】:什么是国家免疫规划

答:免疫规划是指根据国家传染病防治规划,使用有效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所制定的规划。

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接种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卫生文明水平。

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麻风腮疫苗、流脑A群疫苗、流脑A+C群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等。

这些疫苗可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等15种传染病。

其中有的疫苗是在流行区才接种,如:钩端螺旋体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等。

【第31句】:怎样建立预防接种证

预防接种证有什么用

答:新生儿出生后一个月内家长尽早携带《新生儿首次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以及《出生医学证明》等材料,到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请领取接种证和建立儿童预防接种档案。

接种证是个人规范接受免疫接种的记录和凭证。

当儿童的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全部完成后,家长要长期保管好接种证,以备孩子入托、入学、入伍或将来出入境的查验,千万不要丢失。

【第32句】:儿童怎样接受预防接种服务

答:①家长或监护人按照儿童居住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通知上所指定的时间、地点,带领儿童并携带预防接种证,接受预防接种服务。

②接种前,基层医务人员要核对儿童的预防接种证,询问儿童的健康状况,告知接种的疫苗品种和副作用。

③在接受规定疫苗的预防接种前,医务人员会再次核对信息之后才可以给儿童注射。

④儿童在注射后要观察半小时,没有问题方可离开。

⑤医务人员与家长或监护人预约下次注射的疫苗种类、时间、地点。

【第33句】:什么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如何发现和处理

答:异常反应是指使用合格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

这种反应仅在个别人中发生,需要严密观察。

如果出现高热、全身性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其他异常情况,请及时向疫苗注射单位的医务人员咨询,必要时需要到医院就诊。

【第34句】:0—6岁儿童健康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1)新生儿访视(2)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3)婴幼儿健康管理(4)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

【第35句】:0—6岁儿童接受健康管理有什么好处

答:0—6岁儿童健康管理能为孩子一生的健康奠定重要的成长基础。

医生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开展儿童保健系列服务,以保障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育,减少疾病的发生。

同时,通过对儿童健康检测和重点疾病的筛查,还可以对儿童的出生缺陷,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防和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第36句】:为什么要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

答: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是为了从出生开始就记录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和各种健康状况,包括生命体征的变化,如:体格发育、智力发育、牙齿发育、喂养情况、听力、视力、疾病的转归等。

它是以健康检查为基础的动态记录,为医生对孩子健康管理服务提供依据。

因此,请家长如实反映儿童健康情况,并保管好手册。

【第37句】:新生儿家庭访视的内容是什么

【第37句】:新生儿家庭访视的内容是什么

答:新生儿出院1周内,儿童保健医生会到家中对新生儿进行访视。

包括:(1)观察和询问儿童出生及疫苗接种的情况。

(2)了解新生儿出院后的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脐部等情况。

(3)医生为新生儿测量体温、记录出生时的体重、身长,进行体格检查。

(4)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

(5)对家长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和常见疾病预防的指导。

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种卡介苗和第1针乙肝疫苗,提醒家长尽快补种。

还要提醒家长做新生儿疾病筛查。

【第38句】:新生儿家庭访视有什么好处

答:新生儿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抗感染的能力弱,是生命最脆弱的时期。

因此,新生儿是儿童保健的重点时期。

通过家庭访视,家长可以接受医生的直接指导,学会母乳喂养、新生儿日常护理和疾病的预防等科学育儿的方法及技能。

另外,医生通过访视,了解新生儿和母亲的健康情况,并通过体格检查,为宝宝做出居民健康档案的第一份健康记录。

【第39句】: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有哪些内容

答:新生儿满28天以后,家长或监护人带着新生儿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满月随访。

包括:(1)询问新生儿一个来月的喂养、发育、和疾病等情况。

(2)对满月婴儿进行体重、身长的测量和体格检查,评价新生儿的发育。

(3)给新生儿注射第2针乙肝疫苗。

(4)做健康指导。

【第40句】:婴幼儿健康管理有哪些内容

答:婴幼儿在

【第3句】:

【第6句】:

【第8句】:

【第12句】:

【第18句】:

【第24句】:

【第30句】:36月龄时,需要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共8次健康管理服务。

包括:(1)询问上一次至本次随访之间的婴幼儿喂养、患病等情况。

(2)进行体格检查,做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

(3)进行每日喂养、辅食添加、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中医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4)在婴幼儿6-

【第8句】:

【第18句】:30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查。

(5)在

【第6句】:

【第12句】:

【第24句】:36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听力筛查。

(6)在每次进行预防接种前均要检查有无禁忌症,如无禁忌症,在体检结束后接受疫苗接种。

【第41句】: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有哪些内容

答:4-6岁的学龄前儿童每年可享受一次健康管理服务。

包括:(1)询问上次至本次随访之间的饮食、患病等情况。

(2)进行体格检查,对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做血常规检查和听力筛查。

(3)进行合理膳食、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中医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4)在每次进行预防接种前均要检查有无禁忌症,如无禁忌症,在体检结束后接受疫苗接种。

【第42句】:妇女怀孕后可以享受到哪些健康管理服务

答:妇女怀孕后,从产前、孕期全程到产后42天都可享受到健康管理。

包括:(1)孕早期健康管理。

(2)孕中期健康管理。

(3)孕晚期健康管理。

(4)产后访视。

(5)产后42天健康检查等健康管理服务。

【第43句】:《孕产妇保健手册》包括哪些内容

答:包括孕产妇的基本信息、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及一般的体检,包括妇科检查和血常规、尿常规、血型、肝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检查,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进行血糖、阴道分泌物、梅毒血清学试验、艾滋病(HIV)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检查。

(未完待续)

TPs是什么意思

“结核病这个词语对于我们似乎十分陌生、遥远。

但都不知道,这个“隐形杀手时都有可能侵入我们的身体。

许多年来肆虐人们的结核病,又重出“江湖”,故伎重演地威胁起人们的健康了。

   结核病被人们称为“白色瘟疫”,它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

发病不受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地区的影响,人体的许多器官都在受着结核病地威胁。

结核病的传染90%以上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结核病人通过咳嗽、打喷嚏,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喷出体外,健康人吸入后而被感染,就成了结核病。

   总的说来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

刚开始因症状轻微的患者没有什么不适,一般不引起注意。

只有在病情进展迅速时才出现症状。

有的人抵抗力很差,感染结核菌的菌量大,毒力强,那么症状会非常明显,导致自己全身不适,发热,乏力,心烦意乱,食欲差,时间长了体重还会下降。

可以说,它的危害性是十分大的。

   我的姑父是一位医生,他告诉我:“在几十年前,如果得了肺结核,那就等于得了不治之症。

随着医学的发展,现在结核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了。

就像你刚出生的时候打的卡介苗就是预防结核病的。

”    知道了什么是结核病,那我们就应该了解怎样预防结核病。

肺结核的预防首先是要及时发现病人。

平时要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房间内要经常开窗通气,保持空气清新;接种卡介苗,以防结核病人的传染;以及开展适量的体育运动,增强个人体质。

这样才会减少结核病的发病率。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的传播而进行传染的。

结核杆菌不能耐受湿热,在潮湿的情况下,95℃的温度下,只要1分钟就会死亡。

因此结核杆菌耐寒冷、耐干热,但不能耐受湿热。

所以,对于结核病人使用过的耐热物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煮沸消毒。

而书籍、棉被等的消毒不能用水煮沸,就可在阳光下晒或用紫外线灯消毒。

病人接触过的物品以及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如果不可以加热消毒,又不可以日光照射消毒的,可用酒精消毒。

许多化学物品,如碳酸、双氧水、碘酒、酒精,都能将结核杆菌杀死。

总之,对肺结核病人使用过的食具和生活用品要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坚持消毒,杜绝传染源的传播,更好的治疗结核病。

   我觉得,结核病并没有那么可怕。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它,了解它,不让它在人群中传播,这样才能跟结核病说“拜拜”

    ‘‘结核’’ 听起来很可怕,但它却并不可怕。

随着现在医疗技术,科学技术的与日俱增,结核也不可怕。

但我们也不要掉以轻心,也要提防这个‘‘隐形杀手’’。

    那究竟什么是肺结核呢

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结核病俗称“肺痨”,它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发病不受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地区的影响,人体的许多器官、系统均可患结核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肺结核的传染90%以上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肺结核病人通过咳嗽、打喷嚏、高声喧哗、使带有结核菌飞沫,医学上称微滴核喷出体外,健康人吸入后而被感染。

    我的妈妈是一位医生,她告诉我:“在几十年前,如果得了肺结核,那就等于得了不治之症。

随着医学的发展,现在肺结核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了。

”就像我们刚出生的时候打的卡介苗就是预防肺结核的。

    知道了什么是肺结核,那我们就应该了解怎样预防肺结核。

我们-平时也应做到;1控制传染源。

也就是说,没有受到结核菌感染的人即出生时接种卡介苗,七岁时再接种一次。

这样,可增强身体免疫力。

对于已经感染结核菌的人应该用抗结核药物进行预防,这样才能降低发病率。

2 定时进行体格检查。

如果家人或自己患了肺结核,坚决做到隔离治疗。

3平时要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扫地先洒水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4加强营养、多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饮食。

如牛奶、鸡蛋、鱼、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增强抵抗力。

5 坚强体育锻炼,以锻炼肺活量,如散步、做操等。

6 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积极预防感冒,以免抵抗力低下而染病。

7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均有利于防病。

    肺结核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病,造成肺结核的传播流行通常有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在预防和控制肺结核的发生与流行时通常采取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即可大大减少肺结核的发生与传播。

    一、控制传染源:关键是早期发现和彻底治愈结核病人,尤其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

    

【第1句】:肺结核的临床表现是缓慢起病,病情经过较长全身症状表现为午后低热、乏力、盗汗、食欲不振等。

呼吸系统症状表现为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

少数病人急剧发病,有高热、重症呼吸道症状,多为急性粟粒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或干酪性肺炎引起。

如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明确诊断,如确诊为结核病,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

6660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