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中国谚语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耍笔杆儿】(惯)指人有文化、能写会算。也指靠给别人抄抄写写或写文章为生。

【第2句】:天不怕,地不怕,大伙团结力量大

【第3句】:钓鱼有三得:跑得、等得、饿得。

【第4句】:【带箭野猪猛于虎】(谚)指带箭受伤的野猪,比老虎还要凶猛。比喻受到打击或被逼到走投无路的人,会表现得非常凶狠顽强。

【第5句】:【男子无妻财无主,妇女无夫身落空】(谚)男子不娶妻,财产就无人掌管;妇女不嫁丈夫,自身就没依靠。指男女婚配,才能建立家庭。 也作男无妇,家无主;妇无夫,身无主。 男无妇,家无主。

【第6句】:【放虎归山,必成大害】(谚)比喻放走强敌,必定会带来难以估料的后患。 也作放虎归山,自留祸根。 放虎归山,终是后患。

【第7句】: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第8句】:【乱离的人,不如太平的狗】见“宁作治世犬,莫作乱离人”。

【第9句】:【井水不犯河水】“井水不犯河水”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井水不犯河水”源自我国先民的居住环境。 我国古代先民最早是生活在河水旁边,因此,长江、黄河孕育了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临河而居,汲水方便,而且河谷地区土壤相对肥沃。先民以游牧为主,生活地点基本上是因气候或自然环境而定的,所以经常迁徙。 井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伟大深远的影响。有了井之后,先民摆脱了依赖自然气候的制约,以往仅仅居住在河谷,现在基本可以居住在任何地方了。而且有了井水,人们逐渐聚居在一起,可能出现城镇,以至于出现大的城市。由传统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变为农耕生活,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部落继续崇尚游牧生活,没有发展农耕,不打井,继续逐水草而暂居。因此,有的历史学者认为“河水”其实代指的就是游牧民族,是依赖于部落之间酋长的联盟制度建立王朝的。而“井水”则代表的是定居,是农耕文明。 历史上游牧的少数民族经常侵扰中原的农耕民族,所以中国古代王朝一直边患不断。而以“井水”为代表的农耕民族则基本上不会主动侵扰“河水”为代表的游牧民族,所以,有“井水不犯河水”一说。

【第10句】: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第11句】:【有的向灯,有的向火】(惯)指有人向着矛盾的这一方,有人向着那一方。

【第12句】:【恶有恶报】(谚)指作恶的终究会有坏的报应。原为佛家劝诫世人改恶从善的禅语,后传为警世语。 也作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恶善到头总有报。

【第13句】:【找出路】(惯)比喻寻找生存和发展的途径。

【第14句】:爹不识耕田,子不识谷种.

【第15句】:【哪个猫儿不吃腥】 释义:比喻人有贪财、好色之欲。 例句:婆惜道:“可知哩!常言道:‘公人见钱,如蝇子见血。’他使人送金子与你,你岂有推了转去的?这话却似放屁!做公人的‘哪个猫儿不吃腥?’‘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

【第16句】:早睡早起,怡神爽气, 贪房贪睡, 添病减岁。

【第17句】:【在外面舍块板,给家里丢扇门】(谚)丢:搁置,放。在外面施舍给别人一块板,就等于给自己家添上一扇安全门。指保护别人的家庭,自己的家庭也会得到保护。

【第18句】:【逐客令】“逐客令”一词源自战国后期的秦国。起因是韩国派了一个水利工程师,名叫郑国,他帮助秦国修建了一项水利工程郑国渠。其目的是让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工程上,没有力量对外用兵。这个阴谋被揭穿后,秦王大怒,下令把别国在秦国做官的人一律驱逐出境,即驱逐客卿。李斯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驱逐之列,于是李斯就写下了著名的文章《谏逐客令》,文章写得有理有据,终于感动了秦王,收回了“逐客令”,并提拔李斯做了“廷尉”,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后来,李斯又帮助秦王统一了六国,秦王才改王称帝。

【第19句】:【鸟随鸾凤飞能远,人伴贤良品自高】(谚)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平常的鸟只要能追随着鸾凤,自会飞得高远;平常的人只要能追随着贤哲,自会品行高尚。指能接近善类,自会习染为善。

【第20句】:集体的力量如钢铁,众人的智慧如日月。

【第21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释义:比喻只要诚心诚意去做,就一定会克服困难,达到目的。也比喻对人真诚,能产生极大的感动力。 例句:这是个父母不肯许的。又有一个父母许了又悔的,也弄得死了活转来。 一念坚贞,终成夫妇。留下一段佳话,名日《秋千会记》。正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第22句】:【上刀山,下火海】 释义:比喻奋不顾身,进入危险境地。“下火海”又作“跳火海”。 例句:虾仔痛心地说:“我有错,我有罪,要改正错误,戴罪立功,只要用得着我,上刀山,下火海,我虾仔都敢去+。”

【第23句】:【近视眼看匾】(惯)近视眼看不清匾上的字。比喻看不清、抓不准问题的实质。

【第24句】:【鸡长起牙,狗长起角】(惯)比喻事情不可能发生。

【第25句】:【骑马一世,驴背上失脚】(惯)骑了一辈子马,却在骑驴时出了岔。 比喻经验丰富的老手,在不该出错的地方失手出错。

【第26句】:【人心不足蛇吞象】(谚)指人的贪心永远不会满足,得寸进尺,不断膨胀,就像小小的蛇也想吞下大象一样。 也作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人心不足蛇吞象,得了锅台想上炕。

【第27句】:【促风暴雨,不入寡妇之门】(谚)促风:又急又猛的狂风。即使遇到急风暴雨,也不进寡妇人家去躲避。旧指寡妇门前是非多,必须远避嫌疑。 也作“疾风暴雨,不过寡妇之门。

【第28句】:【绑腿带上绣山水——画长】(歇)绑腿带:即绑腿,缠裹小腿的长布带。画:谐”话”。指说来话长。

【第29句】:【摊底牌】(惯)底牌:扑克牌游戏中最后亮出的牌。比喻说出内情,亮明底细。

【第30句】:【两国交锋,各为其主】(谚)指双方争斗交战,都是为了各自的国君。 也作两国相争,各为其主。 两国相争,各保其主。

【第31句】:人应该是一颗星星,活着就要闪光

【第32句】:【拿着银碗讨饭吃】(惯)比喻自己有极好的条件不知利用,却伸手乞求别人施舍。 也作“捧着金碗讨饭吃”。

【第33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第34句】:深山不绝行路客,恶水仍有摆渡人

【第35句】:【吃笋子剥皮——一层层来】(歇)比喻做事不慌忙,一步步来。

【第36句】:【小舢板去撞大船】 释义:小舢板:用桨划的小船。比喻以弱试强。 例句:他们要同陈鱿刺作对,也不想一想,小舢板好去撞大船?

【第37句】:【大暑在七,大寒在一】 释义:最热天在七月,最冷天在正月。 例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补更小事,何乃成灾?原其所以,正月之时,天甫凄栗,里语:“大暑在七,大寒在一。”一谓正月也。

【第38句】:好男不争财和产,好女不争嫁时衣。

【第39句】:如《封神演义》第二六回:“妹妹既系出家,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巾’。

【第40句】:【再生】佛教的轮回学说,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础上。三世又叫三生,即前生,今生和来生。“再生”即来生,指今生结束以后将进入的下一次轮回中的生命形态。如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七章:“在他半死不活的那些灾难的年头,老伴待承他太好哩。他再生也得记牢这一点。”也指重生,死而复活。如清·俞樾《茶香丛钞·武侯祠前大柏至宋犹存》:“枯柯再生,进人异焉。”感谢别人救助,使自己绝处逢生,谓之“再生之德”。如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碧碧》:“再生之德,未易仓卒图报。”对自己有大恩大德的人,谓之“再生父母”。如宋·曾晞颜《贺新郎·贺耐轩周府尹》词:“夹路香花迎拜了,见说家家举酒,道公是再生父母。”(李明权)

【第41句】:【屙屎的死在粪坑里——臭鬼】(歇)臭:谐“丑”。指相貌丑陋的人。

【第42句】:【吃了河豚,百样无昧】(谚)河豚(tun):鲍的一种,肉味鲜美。指河豚肉最鲜美。比喻得到过最好的,其他的就往往不能使之满意称心了。

【第43句】:【下台阶】(惯)比喻摆脱困窘的处境。

【第44句】:【眼睛里冒火】(惯)形容人极其愤怒的样子。 也作“眼睛窜火苗子”。

【第45句】:俗语“七零八落”则表示散乱、不整齐的样子,或指破败、破残的样子。《宣和遗事》前集:“(李师师)一片心只待求食巴谩,两只手偏会拿云握雾,便有富贵郎君,也使得七零八落。”茅盾《过封锁线》:“客人们最怕一队人走得七零八落,前后不能照顾。”也形容变得稀少的样子。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一般民众学校,开始的时候都是济济一堂,不久,便七零八落的少了下去。”

【第46句】:【出得龙潭,又入虎穴】(惯)比喻刚逃出一个险境,又陷入另一个险境。 也作“逃出龙潭,又入虎穴”。

【第47句】:【有再生的儿女,没有再生的爹娘】(谚)儿女没了,还可再生养;父母没了,就无法挽回。指孝敬父母,是至高无上的品德,宁可舍后代,不可无父母。

【第48句】:【老鼠钻书箱——咬文嚼字】(歇)指过分斟酌字句,死抠字眼。 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耗子栽进书篓里——咬文嚼字”。

【第49句】: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原为禅语,出于《五灯会元·黄龙清禅师法嗣》:“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日:绝毫绝厘。日:出世后如何?师日:填沟塞壑。

【第50句】:【下马威】“下马威”是指古代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展示自己的威风,起震慑作用,以图站稳脚跟。“下马威”来源于“下车威”。《汉书·叙传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班伯这个人志气很高,有勇有谋,勇于任事。当时定襄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和尔格林县西北土城子)局面十分混乱。班伯有出使匈奴的经历,且年轻力壮,自请担任定襄郡太守,扭转社会治安糟糕的状况。 定襄的豪门大户和动乱分子都听说过班伯厉害的名声,“畏其下车作威”,嚣张气焰有所收敛。而班伯也确实来了个“下车威”,他到任之后,立即将所属官吏集合起来,严厉打击地方恶霸势力,惩处制造动乱的不法之徒,社会秩序很快好转,班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充分显示了他的“下车威”。这样的“下车威”值得叫好。 “下车威”后来怎么变成“下马威”了呢?原来,这与古代官员的乘坐工具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官员就按照级别乘车。到后来,马的位置逐渐代替了车子,官员们出行改为骑马,由过去的下车到任变成了走马上任,一F车威”的官习沿袭下来,由“下车威”变成了“下马威”。 现在,新官乍到,对坏人和不良风气进行大刀阔斧地整治,当然是好,这个“下马威”使得。如果对百姓耍威风,讲派头,摆官架子,这样的“下马威”(有的官员改坐“宝马”豪车了)要不得。

【第51句】:【属螃蟹的——横行惯了】(歇)本指螃蟹习惯横着爬行,转指一贯蛮横不讲理。 也作“属螃蟹的——横着走”。

【第52句】:【庄严】塑造佛像,为之贴金,使其形象端庄肃穆,称为庄严。如元·陶宗仪《辍耕录·旃檀佛》:“京师旃檀佛以灵异著闻,海宇王侯、公相、士庶、妇女捐金庄严。”亦指佛菩萨像的光彩,如说“法相庄严”。用善、美之物(如七宝等)装饰国土,也称庄严。如《阿弥陀经》:“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此外,用福慧等善行净化身心,亦谓之庄严。如《大集经》卷一说四种庄严,即戒庄严、三昧庄严、智慧庄严和陀罗尼庄严。后用庄严形容自然界宏伟精妙。如宋·范成大《回黄坦》诗:“世界真庄严,造物极不俗。”或形容建筑物的端正肃穆。如《宋书·夷蛮传》谓诃罗陀国“台殿罗列,状若众山;庄严微妙,犹如天宫”。亦用庄严形容人的神态、仪表或语言等庄重而又严肃。如:老法师庄严地升座,并为四众弟子说法。又如梁启超《锡兰岛卧佛》:“为奇冷语有壮采者不难,为庄严语有风格者最难。”(李明权)

【第53句】:逆流“流”即生死流转,又分顺流、逆流,顺生死流简称“顺流”,亦即“流转门”。从“四谛”来说,集起惑业,感受苦果,为“流转门”。从“十二因缘”来说,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支支相缘而起,形成三世因果的锁链,为“流转门”。佛教修行的目标是伏除惑业,直至灭尽生死之苦。所谓“逆流”,即逆生死流而得解脱,又名“还灭门”。从“四谛”来说,修道证灭,为“还灭门”。从“十二因缘”来说,支支相缘而灭,即无明灭而行灭.行灭而识灭,直至有灭而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彻底粉碎三世因果的锁链,为“还灭门”。“顺流”而下即是生死,属于迷的过程;“逆流”而上即是涅粲,属于悟的过程。一切众生均在生死流转之中,由惑生业,作业受苦,循环不已。《无量寿经》指出:“要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逆流”亦作“返流”,《佛人涅粲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谓:“是诸众生,无量劫来,顺生死流。唯有如来,能以正道,令诸众生,皆得返流。”《楞严经》卷四说:“今欲逆生死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不生灭即涅桀,乃是“逆流”而上的最高目标。俗语中逆流指迎着水流方向,一般称之为“逆流而上”,比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清代《新滩观捕鱼歌》:“上滩牵挽终日劳,逆流直上百余尺。”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这时候,十几个纤夫,拉着一条大木船,逆流而上。”

【第54句】:不吃酒,脸不红。不做贼,心不惊。

【第55句】:【只要人手多,牌楼抬过河】(谚)牌楼:旧时街市要冲竖立的高大建筑物。只要人多,连高大的牌楼也能抬过河去。泛指人多力量大,什么困难也不怕。

【第56句】:【苦水里泡大】(惯)比喻从小就在贫穷、艰难中生活并长大。

【第57句】:【被窝里放屁——独吞】(歇)讥讽人独占财物或好处。 也作“蒙被子放屁——独吞”。

【第58句】:【给力】“给力”一词,意思是很有帮助、很有作用,很得力。在实际使用中也可以加一个否定前缀,如“不给力”,表示某事件或某个人带给自己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给力”原属网络语言,最早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它从网络到社会应用是在2010年11月10日,一向以严肃和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竟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为头版头条标题,立刻引发如潮热议。文章介绍了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华丽转变。如此给力的标题,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并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引发了强力围观,网友们纷纷大呼“标题给力”,与年轻人接轨。网友们笑了,正规媒体开始接纳网络语言。自此,“给力”一词频繁出现,并被人们接受。

【第59句】: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第60句】:【猫踏破油瓶盖——一场快活一场空】(歇)指白高兴一场。含讥讽意味。

【第61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第62句】:【借大树乘风凉】(惯)比喻凭借别人的势力得到好处。 也作“借着大树躲阴凉”。

【第63句】:锄头能壮筋骨,汗水能治百病

【第64句】:谛听谓一心听取,思维义理。真实不虚谓之“谛”,佛教有“真谛”、“俗谛”、“空谛”、“假谛”、“二谛”、“四谛”诸说。佛菩萨说法时,常对听众说:“谛听谛听,善思惟之。”如《楞严经》卷二:“汝应谛听,今当示汝。”俗语中用此间,谓仔细聆听。如唐代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诗:“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又如曹禺《日出》第一幕:“这大客厅里听见陈奶妈迈步进来,放声说话,思懿连忙谛听。”《西游记》第五八回中,提到地藏菩萨有个神兽,名唤“谛听”。谛听“若伏在地下,一霎时,将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间,赢虫,鳞虫、毛虫、羽虫、昆虫、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鉴善恶、察听贤愚”。

【第65句】:【徒知其一,不知其二】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第66句】:【放大炮】 释义:比喻对某人或某事进行猛烈的抨击。 例句:她对于医院的制度、设施,谈得很多;起先有人说她放大炮,说她热心,说她爱出风头,慢慢成了老生常谈,不大为人所注意。

【第67句】:【卖卜卖卦,转回说话】(谚)卜:占卜。卦:算卦。指用占卜、算卦给人相面算命的人,是从算命人的嘴里套出的话又说给算命人听,完全是骗人的,绝不可信。

【第68句】:庄严塑造佛像,为之贴金,使其形象端庄肃穆,称为庄严。如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旃檀佛》:“京师旃檀佛以灵异著闻,海宇王侯、公相、士庶、妇女捐金庄严。”亦指佛菩萨像的光彩,如说“法相庄严”。用善、美之物(如七宝等)装饰国土,也称庄严。如《阿弥陀经》:“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此外,用福慧等善行净化身心,亦谓之庄严。如《大集经》卷一说四种庄严,即戒庄严、三昧庄严、智慧庄严和陀罗尼庄严。后用庄严形容自然界宏伟精妙。

【第69句】:有财万事足,无病一身轻。

【第70句】:【 我养你小,你养我老】长辈抚养小孩,小孩长大后再赡养 老人。或说:我养你牙长,你养我牙落。台湾梁实秋《雅舍 小品三集》:“其实‘养儿防老’,‘我养你小,你养我老’的观 念,现代人早已不再坚持。”

【第71句】:【耗子洞里打架——窝里反】(歇)比喻内部闹矛盾或自相残杀。 也作耗子咬耗子——窝里反。 耗子动刀——窝里反。

【第72句】:【领袖】“领袖”现在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等的领导人。如伟大领袖毛主席。“领袖”的本义是衣领和袖口。衣领和袖口在衣饰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将“领”和“袖”合并在一起使用的最早见于《后汉书》,《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中就有“苍头衣绿耩,领袖正白”的描写。 第一次将领袖用来形容人的是《晋书·魏舒传》,其中写道:“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意思是说魏舒仪表堂堂,气魄非凡,如同衣服的领和袖,具有卓越地位,堪称世人之表率。后来,人们逐渐将同一类人中的突出者称为“领袖”。现在,专用于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

【第73句】:【眼泪泡着心】(惯)比喻生活中有太多的痛苦和悲伤。

【第74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谚)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人老了,却永远无法再变年少。指少年时代是黄金时代,要及时努力进取,不可虚度时光。 也作花有重开日,人无返少期。 人无再少年,花有重开日。

【第75句】:【老鼠溜舔猫屁眼】 释义:比喻干冒险的事。 例句:李德泰几个老汉也说:“哼!打下马威?不要老鼠溜舔猫屁眼,小心给我们村惹下祸害吧!”

【第76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释义:比喻大的欺压小的,强的欺压弱的。“虾水”又作“蚂虾”、“虾”、“虾子”。 例句:但他就没有想到还有人比他更没良心,一个小钱不花,白白拿走他的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难道那样的世道又回来了么?

【第77句】:【严将出强兵,严婆出巧媳】(谚)将领严了,就能带出强兵;婆婆严了,就能带出巧媳妇。指严格的要求能出有用的人才。

【第78句】: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第79句】:【挑水寻错了码头】(惯)比喻找错了地方。

【第80句】:习气犹言习惯,系长期养成的难以改变的行为、语言和意向。如宋代苏轼《再和潜师》诗:“东坡习气除未尽,时复长篇书小草。”陆游《抄书》诗:“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习气”多含贬义,如谓“官僚习气”、“流氓习气”等。

【第81句】:【早知水淹人,何必偏下水】(谚)比喻早知道后果严重,当初就不该贸然行事。

【第82句】:【事后诸葛亮】(惯)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足智多谋,辅助刘备建立了蜀汉。1比喻事情过后才发表意见的人。2比喻事后才出主意、想办法。

【第83句】:五百罗汉我们常常可以在许多名山大寺是见到五百罗汉的形象,或雕塑、或绘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充满佛教特色和异邦风貌。罗汉是梵语“阿罗汉”的略称,是小乘圣者的果位。关于五百罗汉,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参加第一次结集或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二是常随释迦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十诵律》卷四十八:“今日世尊与五百阿罗汉人首波城。”《法苑珠林》卷五九:“过去久远九十一劫……有一婆罗门名延如达,好学广博,常教五百豪族童子……今五百罗汉是。”不过诸经典均未说明具体的名字事迹。在佛经中,“五百”往往作为众多的约数,未必有具体的指称。《大明续藏经》收有南宋高道素所录《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一卷,列举第一罗汉阿若侨陈如到第五百罗汉愿事众。今佛寺中所塑五百罗汉像,多依之列名。关于五百罗汉的民间传说不少,亦常见之于文艺作品中。如《西游记》第五八回:“如来见他走时,即令大众动手,早有四菩萨、八金刚、五百阿罗(汉)、三千揭谛、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观音、木叉一齐围绕。”

【第84句】:【扎空枪】(惯)比喻办事落空。

【第85句】:【吞下秤砣——铁了心】见“吃了秤砣——铁了心”。

【第86句】:牛老怕惊蛰,人老怕大寒。

【第87句】:【一动不如一静】据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记载:南宋孝宗皇帝一日到天竺和灵隐礼佛,经过飞来峰,问陪同的和尚僧辉:“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 ?”僧辉对道 :“一动不如一静。”一般地说,佛家反对身、口、意因妄而造业。僧人所居的寺庙,梵名Aranyaka,意译为寂静处,僧人所修的禅定,梵名Dhyana,意译为静虑。“静虑”这一意译,当从《礼记·大学》而来:“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教也有“因定发慧”之说,后引用“一动不如一静”,系指不必多此一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况且下水顺风,相去已百里之遥,一动不如一静,劝你息了心罢!”王西彦《春寒》:“一动不如一静,看看事态的发展再说。”(李明权)

【第88句】:【中国】中国的英译名是China,有历史学家考证,英文china-词来源于印度梵文“支那”,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秦的音译。秦朝统一六国后,威名远播,周边国家就根据中文发音来称呼这个强大的帝国,并按照印欧语系的拼写方法,将“秦”拼写成chin,chin后来被附加了一个元音,成了“China”。 还有,把瓷器翻译为China,则是在China-词产生之后,“这和中国瓷器的兴盛有关。中国素以瓷器扬名世界,八世纪之后瓷器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运输远销世界,中国被誉为“瓷器王国”,但中国China得名与瓷器无关。

【第89句】:【上进。不为别的,只为争一口气。 指不服输或不甘落后。 也作“不蒸馒头争口气”。

【第90句】:【知星宿,衣不覆】(谚)旧指懂天象、知吉凶,会穷得衣不蔽体。

【第91句】:【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谚)指人世间最难得的是知心知己的人。 也作万两黄金容易得,一个知己也难求。 万两黄金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求。

【第92句】:【斗虎争狼,苦杀小獐】(谚)獐(zhang):獐子,形状像鹿,比鹿小。 指虎狼争斗,遭殃的是小獐子。比喻上层权势者之间发生冲突,受害的是下层人物。 也作“龙斗虎伤,苦了小獐”。

【第93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惯)比喻出了问题只是临时应付一下,不从根本上解决。也比喻处理问题不从全盘上考虑。 也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头痛医头。

【第94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释义:比喻有心去做的事情做不成功,无意做的,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心”又作“意”。“并”又作“发”。 例句:这真应了古人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看起来,爱情是个奇怪的数学函数。是几何学里的抛物线,谁也难以捕捉它的规律,你说对吗?

【第95句】:《宋史·李之仪传》:“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人刀笔三昧。”唐朝僧人怀素雅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可见“三昧”一词运用十分广泛。

【第96句】:【一日官司十日打】(谚)十日:泛指多日。只要进了衙门打官司,就不会干干脆脆结束的。指打官司是耗时间的事。

【第97句】:【谁家灶内无烟】(谚)哪家都烧火做饭,烟囱里都会冒烟。比喻家家都会有些不光彩的麻烦事。也比喻人人都有冒火发脾气的时候。 也作“谁家烟筒不冒烟”。

【第98句】:【吃了五谷思六谷】(谚)五谷:指稻、黍、稷、麦、菽。指五谷杂粮都吃遍,还想吃更难得的粮种。比喻人的欲望需求是永远不可能彻底满足的。

【第99句】:【冷锅中豆儿爆】(惯)比喻平静的生活中突然生出事端。 也作“冷锅里爆豆”。

9974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