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当选院士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有哪些超过了一般院士水平却没能当选两院院士的

12月16日,2005年中国科学院评选结果揭晓, 经,优中选优,一位年轻人——40岁的麻生明榜上有名,成了中国最年轻的院士。

  这位年轻的院士,目前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他的家乡,是我市东阳巍山镇的山区小村麻家村。

我们与麻生明院士通了电话,并在22日这天到他的家乡访问了他的父亲和同学。

  “这只是小事情”  12月18日晚上,巍山高中华柯老师先挂通了麻院士的电话,向他表示祝贺,希望院士能常回家看看。

华老师告诉他,他高中时的老同学孙敏霞和张立新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母校巍山高中教书,院士很是惊喜,即向他们表示问候。

麻院士还深情地回忆起高中时的教师:教数学的寿乃方老师一身正气,教语文的俞树良老师书生意气,教化学的沈茂潮老师无微不至,教英语的仇知白老师是杭州人……感慨很多。

他说,出国留学前每年回家还常去看这几位老师,如今他们年纪都大了,不知近况如何。

麻生明听说有沈茂潮老师的电话号码,急切地记了下来。

  对自己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麻院士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淡然处之,一再说:“这其实只是小事情,与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这些英雄相比,我这只能算小事情。

”他说,当选院士固然是喜事,但这只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他表示要把这当做科学研究上的新动力,潜心科学研究,多出成果,回报人民,回报社会。

  次日晚上,记者也拨通了麻院士的电话,他第一句话就是对家乡人的祝贺表示感谢,还一再推辞记者前往上海采访,总说入选院士一事是小事情,希望媒体把他们当做普通人看,在科学研究中,他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

记者问他觉得自己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他说应该是勤奋,还有机遇。

  记者请他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的学术成就,他谦虚地反复地说不能算成就,只是成绩。

之后,他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自己的工作:“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有两种状态———单质(如金子)和无机盐(如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金属催化性能都不高。

然而,一旦通过配体与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金属络合物,其物理、化学性质就会‘大变身’,实现更优异的催化性能。

我的工作,就是设计与合成络合物,发展新反应,推动有机化学的发展,为未来药物合成、材料化学提供基本工具。

”  他说,他选择这个领域的时候,它还是个“冷门”,现在已逐渐变成了国际热点,他本人也因为解决了其中多个“瓶颈”问题而得以在这一领域顺利开展科学研究。

  说到他是中国目前最年轻的科学院士,麻生明笑笑说:“那是我的运气比较好吧。

”  真的是运气好吗

记者在打通麻生明电话之前,先联系到他所在单位的同事,他们都说,他是一位勤奋的科学家,晚上10点前,基本上都可以在办公室或实验室找到他,他的工作异常繁忙,基本上没有休息日。

可麻生明却说:“我并不是一个工作狂。

晚饭时分,我也会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温暖时光;在浙江大学工作时,也会兴致勃勃去爬学校附近的山,不知道休息就不知道工作嘛。

”  对一个科学家来说,40岁就戴上了院士桂冠,的确有点年轻。

“我想,这是学术界对年轻人的一种鼓励。

”麻生明说。

未来何去何从

麻生明肯定地说:不会有太大变化。

他喜欢有更多的时间静静思考一些问题,喜欢与学生讨论最新的实验现象,更期待每时每刻都有新问题、新发现。

  “他从小爱读书”  麻生明1965年出生于东阳、嵊州两市交界的山区———巍山镇麻家村。

村庄很小,处于大山之间,山道弯弯,交通不便,离巍山镇有15公里路。

  我们来到麻家村,这里很安静,中午时分,村民都在屋前边晒太阳边吃午饭。

麻生明的父亲麻新伟已经72岁了,这两天成了村里的公众人物,整天笑呵呵的。

麻家的房子只有一间,很旧,麻新伟说,1959年家里遭过一次火灾,房屋烧个精光,后来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一间房造回去,背了一大笔债,勉强可住一家人,才结婚成家。

1965年生了儿子麻生明,9年后生了他的妹妹麻敏芳,两个孩子读书后,家庭负担更重了。

孩子读书都很好,但因为家里穷,女儿就只读到初中毕业。

  麻新伟非常朴素,只读过两年小学,但他头脑很好,一直担任村里的会计。

“他心算比打算盘还快呢。

”村里的人说。

麻生明的母亲虽然去世11年了,但在村里人的印象里也是个聪明的人,她没有文化,却很会心算,买东西、卖东西从来没有错过。

  麻生明是在困境中度过童年的。

在父亲和麻村人心里,他是个诚实朴素的孩子,也是个懂事的孩子,很乐意做家务劳动,砍柴、挑柴、劈柴,都抢着干。

即使长大以后,博士毕业后暑假回家割稻子,也保持着农民本色,笠帽没戴就下田割稻,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

家乡人说:“正是这样艰苦磨难,造就了他。

”  他家的隔壁邻居麻允初是麻生明的小学老师,他自豪地对记者说:“我是他的启蒙老师。

”他说,麻生明小时候最喜欢读书,每门功课都很喜欢,从不和别的孩子打架,也不太爱玩,但也是个有脾气的人,心里认准的事情总是很坚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麻生明先在麻家小学就读,又在胡村初中就读,1979年考上巍山高中。

在读书期间,他很节俭,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

麻新伟回忆说,除了学费和书费外,麻生明从来不向父母亲讨零花钱。

有时,父亲给他两角钱,他就非常高兴,总是存起来买资料。

  对父亲来说,麻生明是个孝顺的儿子,每年春节都要回老家住一两天,有时暑假也回来一次,每次都带着手提电脑,除了看望亲友就不停地工作。

他总是对父亲说要好好保重身体,每年还接父亲到上海家中住段时间。

他博士毕业后有村里人和他开玩笑:“你博士毕业总要找个漂亮老婆吧

”麻生明说:“要漂亮干什么

只要对父母好就行了。

”  我们在麻家村的麻家家谱《柏溪麻氏宗谱》的序言中看到麻家祖先在这里定居的时候,就“好读书如诸葛孔明,不求记忆,如陶渊明,不求甚解,家徒壁立,曰富以吾仁,拥书万卷,古人拟诸万户侯,非虚语也”。

而且,在麻家的祖先中,曾有个叫夔卿的人当过大理寺卿和翰林院学士。

  麻家村人崇尚读书的风气,使得这个不到500人的小山村出了不少人才,村支书告诉我们,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麻家村已经出了50多个大学生,留学生也有好几个。

村里人把孩子有出息当做是最光荣的事情。

  专吃博士菜的书生  1981年,麻生明考上巍山中学,回家一次就要来回走近40公里山路,还要挑着书本、衣服、粮食等二三十公斤的东西。

父亲说,那时吃的主食是六谷(玉米)换来的米、马铃薯、番薯,儿子从来不挑肥拣瘦。

菜则完全靠干菜当家,就是现在人说的“博士菜”。

同学回忆说,麻生明常常带来的是生干菜,连油星也没一点,在食堂里一蒸,就下饭,饭吃得很快,有时说饭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他吃这么快是为了赶快回教室里读书。

  巍山高中副校长、高级教师孙敏霞是麻院士的同班同学,她对我们说:麻生明当年个子矮小,穿着很朴素,沉默寡言,朴实憨厚,学习专注,很少与人争论,想不到20多年后他有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该校教师张立新说,在巍山高中读书时,麻生明时间抓得很紧,他一大早就起床,洗脸水和刷牙水总是在头天晚上就先准备好放在床下,这样可以节省打水的时间,洗完了就抓紧时间记英语单词。

他的数学很好,特爱做难题,深得数学教研组长寿乃方老师的赏识,曾称他是必将在科学领域作出贡献的人。

麻生明后来只要在国内,每年都去看望寿老师,在美国留学时还常与他通信。

张立新说,他相信,寿老师对麻生明的影响很大。

1992年暑假,他在学校遇到麻生明,麻说将要赴瑞士读博士后,来看望班主任沈茂潮老师、寿乃方老师,结果只有寿老师在,他们与寿老师在校门口的红巍大桥上合了影。

  1982年,麻生明考上了杭州大学化学系,他从家里只带了90元学费,年年都获得学校奖学金,加上学校每月15元的补贴,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

张立新也在杭大读地理系,在他的印象里,麻生明除了学习之外从没有娱乐活动,还保持着中学时代勤奋读书的习惯。

“16日那天,我听说我们学校有位姓麻的校友当选了科学院院士,我就想到一定是麻生明,果然是他。

”张立新激动地说。

  麻生明院士在电话中也说,他一直对母校怀有感激之情,鸡年春节还特地悄悄地从母校门前走过,如今学校已经大变样。

他在校读书时,走进校门是两排大树,还有很多竹子,环境幽静。

原来校门口有一条小道,走过古色古香的庚楼街,就到大街,现在,旧样子已是荡然无存了。

  我们打通了麻生明高中班主任沈茂潮老师的电话,他高兴地说,麻生明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班里最好的,大约是中等偏上,但他的学习精神很突出,很好奇,最大的特点是能吃苦、勤奋,沈老师曾经在麻生明的笔记本上看到过他摘抄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句著名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当做自己的座右铭。

他当时很感慨,认为麻生明志存高远。

沈老师说,麻生明学习很讲究方法,特别注重预习,总是学到老师的前面去,没有讲到的东西,他往往已经自学过了,所以,他是带着问题听课的。

因为来自山区,他英语基础不好,就抓紧一切时间学,每堂课下课后都跑到走廊上背单词,晚上总要人催才会去睡觉。

麻生明在留美期间曾和沈老师通过几封信,他不服输的个性越来越明显,经常对老师说:“我非要拿出成绩不可。

”  每当取得一项科技成果,麻生明就想起家乡给他的力量。

他总是深情地说,是故乡东阳哺育了他。

  最年轻的院士  麻生明主要从事联烯化学,多中心反应及选择性(区域和立体)偶联反应及方法学在目标分子全合成中的应用的研究。

重点集中在有特定意义的分子的立体选择性尤其是光学选择性的合成。

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联烯\\\/炔丙基金属物种参与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生成炔烃的反应模式及脱卤钯化形成卡宾的反应,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为未来药物合成、材料化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至今,他已在世界著名化学期刊上共发表研究论文107篇,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13项,已授权6项,撰写专著5部和章节2章。

2003年以来,任国际刊物Tetrahedron Lett. 和Tetrahedron两家杂志的senior referee。

  他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同年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并到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年后又到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我们发现,他在这几年的博士后阶段就在国际上发表论文40多篇,还获得了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7年,他回国从事科研工作,在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当研究员,两年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浙江大学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今年4月6日,他作为6名科学家之一获得了“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记者注意到,麻生明每年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都有十几篇,有的年份竟发表20多篇。

他主要从事联烯化学,他发现了立体化学控制开关、碳-碳双键的长距离“移走”、催化剂中金属对碳-碳断裂的完美调控等。

他的院士感言是:“知足常乐,知不足常进。

”他就是个常常“知不足”的人。

  1997年,他从美国读完博士后回国,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冷门”领域———联烯化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这类化学结构一向以不稳定著称,因此也看不见有多大应用前景,在有机化学界并不看好。

想不到,正是这个“冷门”,培育了一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

马克俭的当选院士

这个应该没有太大关系的,一两个老师当上了院士也没什么太大的影响,毕竟真正能和院士共做的很少而以.不过确实学校有个院士在宣传上有些好的作用,在以后的发展中可能会有大的潜力,但毕竟对分数影响不太大,暂时,应该不用理那个因素的.

祝贺朋友当选院士,用8个字来表达,厚积薄发,实至名归的意思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有志者,事竞成】;

【势如破竹,苦尽甘来】;

【有事竟成,指日成功】;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其中第一组较为贴题。

施一公当选院士了没有

之前说排名第一是怎么回事

继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出局”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最终也没能出现在新增院士的名单中。

昨天,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共产生51名新院士。

当选 新院士平均年龄

【第52句】:6岁根据昨天中科院的通报,经材料公示、通信评审、会议评审暨选举和后续的审查确认、审议批准等环节,中国科学院在2011年度最终新增51名新院士,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

【第52句】:6岁,其中60岁(含)以下的43名,占

【第84句】:3%。

最年轻的是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只有41岁。

另外,本次新当选院士中,改革开放以后留学回国的占近90%,留学回国人员在我国科技界已成为重要力量。

在当选院士中,基本上都来自各地科研院所。

从专业领域看,各学部人数分布相差不多,数学物理学部9名,化学部7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名,地学部10名,信息技术科学部7名,技术科学部9名。

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现有院士总人数为727名。

与此同时,经院士推荐、通信预选和全体院士无记名投票选举等环节,中科院2011年新增选产生9名外籍院士,分别来自美国、日本、法国、以色列、英国5个国家,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3名,至此,中科院现有外籍院士总人数为64名。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规定,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

最终名单从初选部门推荐和院士推荐,并经学部主席团审议确认的314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

落选 施一公步了饶毅后尘在院士增选过程中,一度风口浪尖的两个人物是饶毅和施一公。

同样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在国外学术领域都颇有建树的饶毅和施一公,先后回国到高校任职。

去年9月,两人曾联合发表文章,直指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的弊端。

在被人们提及的时候,这两个人的名字常常被“绑定”。

在中科院今年8月公布的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中,饶毅落选,而施一公得以保留。

随后,饶毅宣布今后不再参选院士,施一公最终能否当选则备受关注。

在昨天的最终名单中,施一公未能“榜上有名”。

承诺 履行职责严格自律在昨天举行的中科院2011年当选院士证书颁发仪式上,新当选院士们现场签署了承诺书,对履行院士职责、严格自律做出公开郑重承诺。

这在中科院学部历史上是第一次,是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加强院士队伍建设新的重要举措。

中国科学院还对评选过程的“公平公正”问题作出了五点说明。

首先是严把学术质量关,按照《院士章程》中规定的“创造性”、“系统性”和“实际贡献”的要求,坚持院士学术标准,在评审时强调将讨论焦点集中到学术内涵和真正贡献上,而不是论文和获奖数目。

二是各学部严格考察候选人学风道德。

坚持一视同仁,对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单位、具有不同学术经历的所有候选人,都按照同样的院士标准评审把关。

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更加关注提携一线中青年科技骨干。

要求广大院士在增选过程中,排除外界干扰,抵制不正之风。

“能否公平公正地评审、发言和投票,是对院士们大局观、责任心和道德水准的一个考验。

”晨报记者 韩娜

9636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