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快科技2024经典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开弓没有回头箭】(谚)比喻事情既然已经启动,就要一直做下去,绝不能反悔停顿。 也作“开弓难收回头箭”。难收:无法收住。

【第2句】:【不会做官看前样】(谚)指不熟悉当官的事,只要看看以前的种种事例,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也泛指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就可知道如何从政。

【第3句】:【人心不足蛇吞象】 释义:蛇吞象:蛇要把大象吞下去。比喻贪心不足。 例句: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端着粗碗想细碗,吃了糠粑想细粮,人心不足蛇吞象。

【第4句】:【蛇大窟窿粗】(谚)窟窿:指蛇藏身的洞。蛇要是大了,它藏身的洞自然就粗。比喻家大业大收入多的人家,经济开销自然就大。 也作蛇粗窟窿大。 蛇大眼儿大。眼儿:指蛇洞。

【第5句】:【是马就充不了麒麟】 释义: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像鹿的动物,古人拿它象征祥瑞。比喻普通的人冒充不了杰出的人。 例句:“反正你在这里多待几天,慢慢就都品得出来了。是马就充不了麒麟。”

【第6句】:【百褶裙】时装是过几年一轮回,“百褶裙”是前几年年轻女性的流行裙装,穿上百褶裙显得青春靓丽,楚楚动人。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来历一。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明能干的猎人,安套绳的本事很高,只要他下的扣子,必定能套着野兽。有一天,猎人上山察看扣子,看见套住了一只狐狸。猎人正要挥刀砍死狐狸,不料狐狸开口说话啦:“年轻人,别动手。 我是天神的女儿。”说着脱去狐狸皮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她看上猎人的勤劳勇敢,自愿与猎人结为夫妻。 猎人与狐女结成夫妻后,生了一儿一女,可是,自从她脱掉狐皮之后,一直找不到一件适合的衣裳,儿女大了,自己老光着身子,很不方便。于是,她又跑回到山上,想去找一件满意的衣服。 猎人回到家,不见妻子,十分着急。此时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猎人打着伞,进山寻妻。在一个山洞里,他找到了妻子。听妻子诉说了苦恼,猎人灵机一动,扯掉伞骨,把伞衣递给妻子做了裙子。伞衣做的裙子甚是好看,可惜在腰间挂不住,手一松便脱落下来。狐女只好提着裙子走出山洞。这时雨过天晴,山间出现一道彩虹,狐女赶忙剪下一截,当腰带把裙子紧紧扎住。 这样一来,裙子不再下落,走起路来像踏云,腰带像彩虹,把狐女打扮得更漂亮。从此以后,这式样便传了下来。 来历二。从前,苗家妇女不穿裙,穿的是粗布大脚裤。那时候,有一座黑森林,黑森林里有一个朝天洞,洞里住着猴子精。它的嘴巴像山洞,耳朵像簸箕,脚有碓杆粗。它时常出来抢走寨子里的姑娘,弄到山洞里糟蹋,折磨死后吃掉。 有一天下大雨,黑森林边勤快而美丽的兜花姑娘拿着伞出门干活,直到天黑都没回来,原来是被猴了精抓到洞里去了。姑娘在洞里受尽折磨,可是没有办法逃出来。一天深夜,她哭着哭着睡着了,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指点她,用松脂涂在猴精晒太阳的大石头上,粒住猴精,就可以逃出来。 姑娘依计采集了许多松脂,涂到那块大石头上。猴精一坐下就被粘住了,挣也挣不脱。姑娘趁机逃出山洞,在大森林里整整走了一个月,衣裤全被树枝挂破了,身子露在外面。她害羞这样回去见乡亲,只好把来时带着的伞抽掉伞骨,用伞衣套在腰上,遮住下体。回到寨子,乡亲们见了很新奇,姑娘们立刻仿照伞裙的样子,做出了能展能收,打开像伞,合拢起来也像伞的百褶裙。

【第7句】:【耳朵软】(惯)指没有自己的主见,容易相信别人的话。 也作耳根子软。 耳朵是棉花做的。 耳皮软。

【第8句】:【两好合一好】(谚)指双方都有友好的诚意才能结成良好的关系。

【第9句】:【好了疮疤忘了疼】 释义:境况变好了,就忘记过去的困苦。 例句:大春说:“三贵哥!你早先在城里打鼓收破烂,挣钱就吃喝嫖赌,把庄稼活早忘了,这工夫分了地,你还那么懒散,你这是好了疮疤忘了疼呀!你爹怎么死的?……”

【第10句】:【寡妇回娘家——苦衷难吐】(歇)指有苦说不出。

【第11句】:【数黄瓜道茄子】(惯)指数落别人的不是或说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也作数东瓜道茄子。 数黄瓜道萝卜。 数了黄瓜数茄子。

【第12句】:宁伸扶人手,莫开陷人口。

【第13句】:【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谚)闭住嘴巴,管住舌头,不随便讲话,自然就保得安全,不会惹是生非。 指慎言可以免祸。

【第14句】:【顺风找牛,顶风找马】(谚)大风天里,牛要是走失了,顺着风向去找;马要是走失了,逆着风向去找。 指牛性喜走顺风,马性喜走逆风。

【第15句】: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第16句】:【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汉族的先民,经历夏商周三代长期发展,至春秋战国,已形成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以与周边各族相区别。尤其战国,七雄兼并,共称“渚夏”。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诸夏的事业,又出现了“秦人”的族称,直到汉代,匈奴、西域等处各民族,仍称中原人民为“秦人”。汉继秦而兴,巩固并发展了秦开创的统一国家,前后传四百余年。汉以后,周边各族即以“汉人”称呼中原人民,逐渐的,汉族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称。由上可见,汉族是因汉朝而得名。它是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形成统一的稳定的民族,复经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与文化,得以发展成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众多人口的民族。由于中国自秦汉以后,虽经过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多次反复,然而总趋势是越来越发展为更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长期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已形成汉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内在联系。汉族与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发展,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显著特点。

【第17句】:【山高遮不住太阳,水大漫不过船去】 释义:比喻高的上头还有高的;也比喻邪不侵正,真理不可战胜。 例句:老刘婆:“小兰!山高遮不住太阳,水大漫不过船去,胳膊还能扭过大腿啦:不是二婶排挤你,你真做得太过分了。”

【第18句】:【有虎父即有虎子】 释义:父亲英雄,儿子也英雄。 例句:太宗日:“有虎父即有虎子。”遂命领兵三千迎敌。

【第19句】:【五音不全】“五音不全”形容人缺乏音乐天赋,唱歌不合律拍,常跑调。现在,歌曲演唱需要掌握七个音符,才能演唱出悦耳动听、千变万化的各种音调,我们熟知的音符有七个:1234567,何来五音不全呢? 原来,七音符是乐谱中记录声音变化的符号,是从国外引进的。而五音的说法,则是中国古人的发明。自从人类发现声音存在差异,便开始探求其中的规律。早在先秦,人们正经提出了五音的说法,即宫、商、角、徵、羽。 古人把五音与五脏相配,认为五音对应五脏器,所以声音随之变化,如脾对应宫音,它的声音慢而缓;心对应徵音,其声雄壮明快。后来,古人又增加了两个音,即变徵、变宫两音。变徵是角音与徵音之间的乐音,变宫则是羽音与宫音之间的乐音。

【第20句】:【抓住旋风就是鬼】(惯)旋风:呈螺旋状运动的疾风。比喻认假为真,搞错了对象。

【第21句】:【耍笔杆儿】(惯)指人有文化、能写会算。也指靠给别人抄抄写写或写文章为生。

【第22句】:【五心不做主】(惯)五心:内心。 指心里拿不定主意,不知如何办才好。

【第23句】:【借花献佛】“借花献佛”比喻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但原来的意思并不是这样,它源出佛教,是名副其实的借花献佛。 这个典故出自《佛本行集经卷》佛本生故事中。故事说,佛在修成正果前,有一世是一位婆罗门弟子,叫做善慧,在四出参访途中,听到燃灯佛(三佛中的过去世佛)将要说法。善慧想以鲜花供养燃灯佛,然而国王已将全城鲜花用来供养燃灯佛。善慧寻遍全城,最后在井边遇到一位年轻婢女,手中捧着一个瓶子,瓶子中有七枝优钵罗花,善慧于是恳切求花。婢女受他的至诚之心感动,给他五枝,并请他将另外两枝替自己献给燃灯佛,以积自己的功德,并且要善慧许以“未得圣道以前,生生世世结为夫妻”的诺言。善慧求花心切,就答应了,随后赶到城门口向燃灯佛许愿献花。燃灯佛为他授记,并对他说:“无量劫后,你必可成佛,号释迦牟尼。”这就是“借花献佛”的来历。

【第24句】:【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惯)打头风:逆风。比喻境遇本来就不好,偏又遭到更大的打击或不幸,处境越发艰难。 也作屋漏更遭连夜雨,行船又撞打头风。 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被打头风。被:遭遇。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

【第25句】:【打人休打脸,骂人休揭短】(谚)打人不可伤着人的脸面,骂人不可揭开人的短处。指即使和人发生纠纷,也要有所控制,不可触及对方的隐私,要给对方留面子。 也作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打人怕打脸,骂人怕揭短。 打人休打痛处,说人休说短处。

【第26句】:【堵着耳朵摇铃铛】(惯)堵着耳朵摇铃铛,自己听不见,以为别人也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也作“捂着耳朵捅铃铛”。

【第27句】:【穿小鞋】“穿小鞋”是比喻暗中给人刁难或暗中打击报复。“穿小鞋”源自一个民间传说。 在古代,确实有“小鞋”,不过,它是一种愚昧的民俗。小鞋是因为女子从小缠足后形成的小脚,称为“三寸金莲”,鞋子必然是小鞋才合脚。 相传,古代女孩子出嫁,由娘家把女孩鞋样送到婆家,由婆家按鞋样做成鞋子,再送回来让新娘子上轿时穿。传说宋朝有个叫巧玉的姑娘,她后母要把她嫁给又丑又哑的娘家侄子,巧玉不依,后母想整治她。适逢有人给巧玉介绍了一个满意的男人。后母背地里剪了个很小的鞋样给男方送去,由男方制作一双迎娶的新鞋。出嫁那天,巧玉上轿要穿新鞋,可这怎么也穿不上,一气之下,便悬梁自尽了。从那时起,人们便将这种背地里刁难人打击报复的行为或使坏点子整人的行为叫做“穿小鞋”。

【第28句】:【百人之堡,干人不能攻】 释义:堡:城堡。一百人防守的城堡,一千人也难攻下。比喻地理形势的重要。 例句:百人之堡,千人不能攻,其势便也。

【第29句】:【做东】朋友们聚会,主动大方者说:“今天我做东,请大家吃烤鸭。”这里“做东”是主人请客的意思。“做东”源自春秋时期,它的初起义是“主人”的意思。 《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了春秋时期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文公以供应秦国后勤物资为由请求秦国撤兵。他派出烛之武对秦穆公说:“如果秦不灭掉郑国,而让郑国成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中缺乏资财食用,就可以由郑国来供应,这样做对秦国有利无害。”后来秦国果然撤军,晋国军队无奈也只好作罢。“舍郑以东道为主”,因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国。 在《礼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礼记》中的《曲礼篇》记载:“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从有关主客之间礼仪的规定中,可以看到“东”位就是代表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我们所说的“房东”、“股东”、“东家”、“做东”等,其实都是从以上两篇文献中演化而来的。

【第30句】:【人不知,鬼不觉】(惯)形容非常隐秘,谁也没有发现。 也作人不觉,鬼不知。 神不知,鬼不觉。

【第31句】:【老人家】“老人家”一词,是对老年人和长辈的尊称。但它并非是汉语的土产,而是外来语的意译。据《宗教词典》载,“老人家”一词,是解放前中国伊斯兰门宦对教徒的一种尊称,是阿拉伯文“穆尔西德”一词的意译。 它源于“道路”(指修炼过程),意为“引路的人”,指伊斯兰教苏非派某些教团的宗教导师,负责接受和指导新参加教团的信教人。 十三世纪后期,伊斯兰教随着部分中亚西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迁居传人中国,并发生语言的融合。从此“穆尔西德”被译为“老人家”,出现在元代及以后的汉语和文学作品中。此译一出,便同中华民族的爱老敬老传统美德相契合,便在国人中很快流行起来。

【第32句】:【老虎吃蚊子——枉张空口】(歇)指白张嘴求人,没效果。

【第33句】:【家常饭,粗布衣,知寒知暖自己的妻】(谚)家常饭吃得饱,粗布衣穿着暖;自己的妻子最能知热知冷,体贴入微。指不要羡慕山珍海味,不要贪图绫罗绸缎,更不要眼热那些妖艳的女色。 也作“家常饭,粗布衣,知热知冷结发妻”。结发妻:原配妻。I

【第34句】:【争气不争财】(谚)指做事只求争口气,即使在钱财上受损也愿意。

【第35句】:【是个老虎不吃人——坏了名色在那里】见“老虎不吃人——只是坏了名色”。

【第36句】:【士可杀不可辱】 释义:意谓可以去死,但不能受污辱。 例句:“……士可杀不可辱,这条老命可以不要,不能忍受……”

【第37句】:【酱油碟子跟着蹄子——拖拖就拖干了】(歇)蹄子:方言,肘子。 肘子的肉较厚,蘸碟子里的酱油,蘸不了多少次就蘸光了。指钱财很快就消耗完了。

【第38句】:【物有不同物,人有不同人】(谚)物和物不一样,人和人也不会相同。指人与人总有差别,不能强求一律。

【第39句】:【忘人大恩,记人小过】(惯)把别人对自己的大恩大德全忘了,却对人家的小错耿耿于怀。形容人心胸狭窄,忘恩负义。

【第40句】:【耽误一夜眠,十夜补不全】(谚)一夜睡不成觉,身体困损,接连几夜也补不回来。指夜间睡眠很重要,必须保证足够的夜眠时间。

【第41句】:【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板脂】 释义:挺尸:比喻睡觉。指饭后睡一觉。才能保养身体。 例句:沙僧笑道:“二哥忒没修养。这气饱饫,如何睡觉?”八戒道:“你那里知,俗语云:‘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板脂’哩!”

【第42句】:【补漏趁天睛,练功趁年轻】(谚)屋顶漏雨,要趁天晴时修补;练习功夫,要趁年轻时花力气。指凡做事贵在抓紧时机早办,错过时机就难以补救。

【第43句】:【珍馐百昧,一饱便休】(谚)珍馐(xiu):珍美的食物。指再好的美食,也不过是吃饱肚子就算了。劝人不必贪求美食的常语。

【第44句】:【百样通,不如一样精】(谚)指在技艺上样样都会,不如有一样是精到的。 也作“宁要一艺精,不要百艺通”。

【第45句】:【蛤蟆、促织儿,都是一锹土上人】(谚)促织儿:蟋蟀。像蛤蟆、蟋蟀一样,都是在同一片土地上活动着的。指地位相同、命运相连的苦命人,理应相互关照。

【第46句】:【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释义:当了家或做了领导,才体会到东西的可贵,才知道生活的艰难。 例句:她自幼生长深闺,足不出户,与人无争,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也不为衣食住行分心劳神……

【第47句】:【春天三冷三暖,人生三苦三乐】(谚)三:多的约数。春天的气候忽儿冷,忽儿热,变化无常;人的一生有时苦,有时乐,苦乐交替。指人生曲折多变,不是直线发展的。

【第48句】:【往眼里揉沙子】(惯)比喻欺负人。

【第49句】:【爬得高,跌得重】 释义:官职攀得越高,招来的灾祸越大。 例句:爬得高,跌得重。心越狠,命越穷。人心不知足,得陇又望蜀。

【第50句】:【鱼找鱼,虾找虾,两个浑人凑一家】(谚)浑人:糊涂、不明事理的人。指人的相亲相近,总是以志趣相投为根据的。此处专指素质低下的人。

【第51句】:【黑马】“黑马”是个外来语,原指那些出乎人们意料而获胜的“爆冷门”的运动员,后来泛指各领域爆冷胜出的人物。 “黑马”源自英国作家本杰明·迪斯累里的小说《年轻的公爵》,书中描写一匹黑马,原被人们认为夺魁希望甚微,谁料在比赛中它竟一举获胜。从此,“黑马”一词便被体育新闻广泛使用,指那些出乎人们意料而获胜的运动员。如朝鲜乒乓球运动员多年未参加国际比赛,复出后竟一路过关斩将杀人决赛,意外获得亚军,被人们称为乒坛“黑马”。后来,又有人把它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如选举中的意外获胜者、工程招标中的意外中标者等,都可以说出现了一匹“黑马”。

【第52句】:【生意不怕折,只怕歇】(谚)折(she):折本,亏本。指做生意不怕折本,怕的是折本后停业,那就没有机会扭亏为盈了。

【第53句】:【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谚)三九:冬至节后第三个九天。三伏:夏至节后分头伏、中伏、末伏。指一年之中,三九天最冷,三伏天最热。 也作冷不过三九,热不过三伏。 热不过三伏,冷不过三九。

【第54句】:【老九】“老九”是旧时儒生在社会地位中的排位。“老九”得名的渊源,可追溯到元朝。 忽必烈统一北方后,南宋的有识之士纷纷率众抗元,文天祥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元朝中的一些王公贵族把知识分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认为“南朝读书人诡谲多谋,都是些刁钻小人;人一旦读了几句诗云子曰,就要想人非非,不听驾驭,本朝之制‘儒士与厮养同役’,须当永久依循。”所谓“儒士与厮养同役”,就是把当时的知识分子列为第九等人。元朝社会把人分成十等,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很显然,是有意欺视、贬低知识分子,同汉民族的“天地君亲师”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重教传统大相径庭。

【第55句】:【放冷箭】 释义:比喻乘人不备,暗中耍手段加害于人。 例句:自己做了一世人,又怎么样呢?未曾“跳到半天空么?没有放冷箭么?”

【第56句】:【掉书袋】(惯)指爱引经据典,卖弄才学。 也作“调书担”。

【第57句】:【杯水之恩,江河还报】(谚)指受别人的恩惠即使很小很小,也要给以重重的报答。

【第58句】:【井底虾蟆吞却月】(惯)比喻心高妄想,无法办到。

【第59句】:【价一不择主】(谚)商家一旦就某一商品与买家议定了价格,就不应该为了图利而弃信,将此商品卖与其他出价更高的买家。指买卖要讲信誉。

【第60句】:菜无心必死,人无心必亡。

【第61句】: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第62句】:【当着真人,不说假话】(谚)真人:道教称修行得道的人,此处指明白事理的人。指在真人面前,必须诚心诚意,实话实说,不得有半点掺假。 也作当着明人,不说暗话。 当着真人,不做暗事。 对着真人,不说假话。

【第63句】:【人不亲土亲,河不亲水亲】 释义:同乡人亲切,好说话,好办事。 例句:“俗话说,人不亲土亲,河不亲水亲,都是邻家邻舍,一出门就见面,胳膊肘折了总要袖子盖,事情已经做到了这步田地,大家商量着办吧,怎么着好怎么着来。”

【第64句】:【萝卜快了不洗泥】(谚)萝卜卖得快了,就连粘带的泥也不洗。指热门货物不讲质量。也泛指有销路的东西往往偷工减料。 也作萝卜快了不洗泥,萝卜慢了代剥皮。 萝卜快了不洗泥,柿子甜了不打皮。

【第65句】:【烧香望和尚——一事两勾当】(歇)旧时作风不好的女子去寺庙,既烧了香又看望了相好的和尚。 转指一举两得。

【第66句】:【打小报告】(惯)指背地里向领导或长辈夸大或无中生有地反映别人的所谓问题或缺点错误。

【第67句】:【打蛇随棍上】 释义:用棍子打蛇,蛇倒顺着棍子爬上来了。比喻因势乘便。 例句:祥表哥很老练,打蛇随棍上,一步步追入。

【第68句】:【三个铜钱放两处——一是一,二是二】(歇)本指铜板一处一个,另一处两个;转以形容言行一丝不苟,本来怎么样就怎么样。 也作“三个铜钱摆两边——一是一,二是二”。

【第69句】:【十里不同俗】(谚)指一处有一处的风土民情,即使两地相隔很近,也难求一致。 也作十里乡俗不同。 十里乡俗不一般。

【第70句】:【猛虎落在陷阱里——空只发威,不能动弹】(歇)动弹:活动。指厉害的人陷入困境,再耍威风也无济于事。

【第71句】:【草活一秋,人活一世】(谚)草只活一季,人只活一世。人的生命实际上和草一样,短暂而脆弱。指人应该珍惜生命,不可虚度。 也作“人生一世,草长一秋”。

【第72句】:【往伤口上撒盐】(惯)比喻对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恶意伤害,使其更加痛苦。

【第73句】:【八两换半斤,人心换人心】(谚)旧制秤一斤是十六两,八两换来半斤,这是公平的交换。指只要诚恳待人,自会换取人们的信任。 也作“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第74句】:【惜福积福】(谚)人要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这幸福生活才能持续不断。指有福不可享尽。也指人不可身在福中不知福,任意挥霍。

【第75句】:【狗瘦主人羞】(谚)指狗要是饿得精瘦,主人的脸上就很不光彩。也比喻下人的穷酸寒碜,会使主子大失体面。

【第76句】:【盆朝天,碗朝地】 释义:指口渴无茶水可饮,肚饿无饭可吃。形容生活无着。 例句:方太太他们都疯了,我还没疯!看,这里盆朝天,碗朝地,没人管。火灭了,开水没有一点,我连碗热茶都喝不到嘴!

【第77句】:【击鼓鸣冤】“击鼓鸣冤”是戏曲和影视中常见的情节,击鼓者常能鸣冤,所以观众津津乐道。它出自何处,真的一击就灵吗? “击鼓鸣冤”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在尧舜之时,就已出现了“敢谏之鼓”。周代时,出现“路鼓”,并有官员守护,供百姓击鼓申冤。古代帝王为了表示乐于听取臣民谏议或冤情,会在朝堂外面悬挂一张大鼓,允许臣民击鼓上闻,这面大鼓因为有“用下达上而施于朝”的作用而被称为“登闻鼓”。 晋代以后,朝廷设置登闻鼓成为一种制度。宋、元、明、清等朝代还设有登闻鼓院或鼓厅,以受理四方吏民申讼为主要任务。登闻鼓最重要的作用是使案件直达圣听,直接由最高司法机关裁决。《唐律疏议·斗讼》中记载:“有人……挝登闻鼓,……主司即须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唐代柳宗元《先侍御史君神道表》中也说:“有去登闻鼓以闻于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可见,击鼓鸣冤使不少案件得以平反。最有名的是南朝梁天监年间中,吉翂的父亲被人诬陷入狱,被判死罪。年仅十五岁的吉扮“挝登闻鼓,乞代父命”,梁武帝萧衍听到后非常感动,“乃宥其父”(《梁书·吉翂传》。 可到了宋代,皇帝的想法发生了变化,认为击鼓鸣冤破坏安定团结,因此对百姓击鼓鸣冤作了许多限制,使击鼓鸣冤出现了大倒退,如明代规定“登闻鼓……非大冤及机密重情不得击”《明史·刑法志二》;清代时规定“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才可以击鼓。击鼓人要挨打三十大板。

【第78句】:【有的说,没的道】(惯)有根据的说,没有根据的也出去说。指人不负责任,喜欢乱说。

【第79句】:【好汉不吃眼前亏】见“光棍不吃眼前亏”。

【第80句】:【聋子放炮仗——散了】(歇)炮仗:爆竹。聋子听不见炮仗声,只看见炮仗爆炸时炸散了。散:本读san,转读san。指散伙了。 也作“聋子放炮竹——散伙”。

【第81句】:【摸摸筷子就算入席】 释义:只要沾点边,就算有关系。 例句:“别胡思乱想了,只要你摸摸筷子就算入了席,吃,也扰了,不吃,也扰了:我看你还是领头快冲,一冲,麦子就算到手,别的事儿,咬着白面馍再说!”

【第82句】:【拆东墙,补西墙】(惯)拆掉东墙用来修补破损的西墙。比喻经济拮据,只能临时应付眼前的困难,没有能力彻底摆脱窘境。

【第83句】:【不成器】(惯)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比喻没出息,不成材。

【第84句】:【身无挂体衣,家无隔宿粮】(惯)形容缺衣少食,十分困难。

【第85句】:【兔子不吃窝边草】 释义:兔子不去吃自己窝旁边的草。比喻人不在家门口或当地干坏事,不去侵犯周围人的利益。参见“老鹰不吃窝下草”、“猛虎不吃傍窝食”。 例句:洪大哥,我不是来追赶你的。自古道:“兔子不吃窝边草。”

【第86句】:【厨师的高帽】厨师戴白色的高帽是世界通行的习俗,显得清洁卫生、别致。它源自希腊。 最初,它只是一种作为区别他人的一种标志,没有行业色彩。中世纪的希腊,战乱频繁,城里人往往逃人修道院避难。据说有一次几个著名的厨师逃进修道院,他们换上黑衣黑帽,打扮得跟修道士一样。日子一长,他们觉得应该把自己与修道士区别开来,于是将修道士戴的黑色高帽改为白色。从此,厨师们戴的白色高帽便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第87句】:【丈夫人前走,带着老婆的手】见“男人往外走,带着娘们手”。

【第88句】:【事在人为】(谚)指事情的成败在于人为的因素,与天命无关。

【第89句】:【没有弯弯肚子,不敢吃镰刀头】(谚)指有弯弯的肚子,才敢吞吃弯弯的镰刀。比喻人在某方面没有特别的本领,就不敢去冒某方面的风险。 也作没有弯弯肠子,别吞镰钩刀子。 没那弯弯肚子,也吞不下这镰刀头。

【第90句】:【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释义:没有某种能力或力量,就不要招揽某种事情。 例句:徐秋斋说:“长官,没有金刚钻,也不敢揽你这瓷器活。你放心吧!”

【第91句】:【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泛指人的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各种生活现象;也指人的一生从生到死的过程。是谁把生、老、病、死放在一块去说,并且形成了新的含义,源出有二。 说法一。源于北宋时一些福利设施与学校相邻的巧合。北宋崇宁年间,朝廷有旨,令州县置居养院(即养老院)以存老者,按济坊(疗养院)以养病者,漏泽园(殡葬所)以葬死者。看来,宋代的社会保障机构比较健全,比较重视社会保障工作。而当时的吴江,邑小地狭,遂于县学(小学)之东的空地,依次设置。当时众多的小孺子们在学,又与居养院、按济坊、漏泽园相为毗邻,故有“生、老、病、死”之说。说来也真巧,还真是一条龙服务。 说法二。源于佛家用语。佛家称生老病死为“四苦”。《涅磐径》日:“八相为苦,所谓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第92句】:【打牙祭】打牙祭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的饭,后来泛指偶尔吃一顿带肉的饭菜。据说,过去民间的工商业主规定对店员、徒工,每月初二、十六各给一次肉吃。如清代吴敬梓所写《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就记载:“平时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这种说法源自祭祀。 古人尊重祖先亡灵,对于祭祀非常重视。每逢重要节日,都要告祭先人,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要惦记着先给死去的亲人享用。而祭祀时,肉是最常见的祭品,天子要敬奉太牢(羊、猪、牛),诸侯要贡献少牢(羊、猪),普通民众也要供奉猪肉,可惜数量有限。百姓们将肉放在先祖的神龛前,点上冥币、蜡烛、香柱,供亡灵享用。祭了祖先之后,再将那一小坨肉切细“祭”自己的牙齿,于是便有了“打牙祭”之说。

【第93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惯)比喻做事时断时续,不能持久。 也作“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第94句】:【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歇)本指自己夸自己卖的瓜好,转指自己夸自己。也指自己人夸奖自己人。 也作“老王卖瓜——人不夸自夸”。

【第95句】:【侃大山】(惯)指闲聊。

【第96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惯)比好的差一些,比差的好一些。指处于中等水平。

【第97句】:【撞了一鼻子灰】见“碰了一鼻子灰”。

【第98句】:【狗逼急了跳墙,马逼急了趵蹄】(谚)趵:踢。比喻人逼到急处,就会失去理性控制,什么事也能干得出。 也作“狗急了跳墙,兔子急了咬人”。

【第99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惯)觅:寻找。指费尽干辛万苦到处去找都找不到,却在无意中毫不费力就得到了。 也作“踏遍青山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11277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