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2024最精辟的民间俗语经典歇后语,句句精辟到噎死人!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随风倒】(惯)形容没有自己的主见,哪边势力大就倒向哪边。

【第2句】:算盘子进位——以一当十

【第3句】:【 好酒说不酸,酸酒说不甜】谓不怕议论,议论改变不了事 实。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人嘴两张皮,任他们说去 呗!好酒,说不酸;酸酒,说不甜。” 回炉烧饼不香谓不新鲜,失去原有的特点、优点。《小 说季刊》(1981,4):“回炉烧饼不香,这可不是又香又酥能吃 的烧饼,而是菱洲圩村上的碎嘴姑姑、婶婶们对谈崩了的亲 事又合好的比方。”

【第4句】:【吸西北风】见“喝西北风”。

【第5句】:【 杀人不染两手血】谓阴谋害人。刘云若《红杏出墙记》: “她向来是杀人不染两手血的惯家,历年使了许多招数,都 是安稳成功,从未被人识破。”

【第6句】:驴头插龙角——四不像

【第7句】:【见台阶就下】(惯)比喻及时寻找机会摆脱困境。

【第8句】:妈妈一边在棚子里撮煤一边说:“煤堆底子的煤还真不少呢!”爸爸说:“那是,散堆破垛,底子出货。”(黑龙江·哈尔滨)

【第9句】: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一去不复返;永无信息;有去无回

【第10句】:我问妈妈要钱买东西,妈妈说:“今天要,明天要,沙窝淘井,越淘越深。”(河南·新野)

【第11句】:【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第12句】:【缸里的酱萝卜——没了缨儿】(歇)缨儿:萝卜的茎叶,谐“影儿”。 指人没有踪影,去向不明。

【第13句】:久旱逢甘雨——及时;喜煞人;正是时候

【第14句】:六月天吹南风——热对热

【第15句】:【老先生】“老先生”这一称呼,感情比较复杂,一般是对年事已高有学问的人的一种尊称。特别民间把有经验的老中医尊称为“老先生”。这种称呼最早见于《史记·贾谊传》。到了明朝,把当翰林官的人称为老先生,尽管有的翰林年龄不大,但仍称之为老先生。到了清朝,则把做相国或两司抚台官员也统称为老先生。时至今日,老先生这一称谓有多种含义。它不只尊称,有时还含有戏谑和讥讽的味道。如有人在会上发言冗长且不着调,旁人劝他说:“老先生,你少说两句吧!”

【第16句】:【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谚)腋(ye):狐腋下的一小片细绒毛。 一千张羊皮,也抵不上一狐腋下的绒毛有价值。比喻庸人再多,也抵不上一个识见高远的人才。

【第17句】:【树高千丈,叶落归根】释义:比喻人最终总希望回到故乡;也比喻事情终究要归结到某处。“千丈” 又作“干尺”。“叶落”又作“落叶”。例句:兀术道:“古人有言:‘树高干丈,叶落归根。’卿家若然思念家乡,某家差人送你回国。”

【第18句】:阎王讨债——催命鬼

【第19句】:【山字摞山字——请出】见“两个山字落在一块儿——请出”。

【第20句】:【过了清明节,插秧不停歇】释义: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5日前后。清明一过,就是插秧的大忙季节了。例句:“过了清明节,插秧不停歇”。清明节就在眼前,刚围起来的海田,今年到底能不能插秧,这不仅关系着全师全盘的工作安排,更重要的将影响着全军生产计划的完成啊!

【第21句】:【热饭不能热食】(谚)指要吃热饭,还需等到稍凉之后,方不至于烫嘴。比喻办事需有耐性,急于求成反而会坏事。

【第22句】:【吃饭少一口,睡觉不蒙首,老婆长相丑,保你活到九十九】释义:指吃饭注意适量,睡觉被子不蒙头,不淫于色,就能长寿。例句:“说实话:这么吃可不好!没听说么?吃饭少一口,睡觉不蒙首,老婆长相丑,保你活到九十九!你们都还年轻力壮,可也得注意点子,到老才不会受罪。”

【第23句】:【忙中多有错】(谚)做事匆匆忙忙,就容易发生差错。指做事贵在从容仔细,粗疏急迫往往是出错的根源。 也作忙中出错。 忙中有乱,乱中生错。

【第24句】:【牵瘸驴上窟窿桥】(惯)驴本来就瘸,走上有许多窟窿的桥,越发害怕不敢走。形容做事战战就就。

【第25句】:【杏林】在医院常常看到病人送给医生的锦旗或匾额上,除了“妙手回春”一类题词外,还有“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赞语。那么,“杏林”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它源起何处?据说,董奉是三国东吴的名医,他与北方魏国的华佗几乎齐名。董奉医术精湛,行善乐施,治愈无数疑难病症,口碑甚好。董奉到了老年,移居江西庐山。他身处山林,却心系患者,仍旧热心为百姓看病。远近的人们纷纷前来求医,他看到求医者大多是贫苦的乡民,决定不收任何报酬,甚至连药费也由自己倒贴。只要求病人一旦康复痊愈,要种植杏树,小病种一棵,大病种四五棵。病人感恩戴德,争相种树。数年后,董奉居住的院落周围杏林叠翠,蔚然成林。“杏林”承载了董奉行医的佳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他不仅是医术医德的楷模,也是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模范。“杏林”也成了夸赞医生的美称了,医药行业也称为“杏坛”。

【第26句】:有这么一家子,老子蹲过监狱,大儿子、二儿子又先后被公安局抓走了。我奶奶叹息道:“这一家人哪,真是刺猬肚子里爬出来的小子——没一个光溜的。”(安徽·天长)

【第27句】:一同学的字写得不好,老师让他从基本笔画练起,他撅起了嘴,很不高兴。老师耐心地说:“先栽稻,后吃米,万丈高楼从地起。写字要循序渐进!”(河南·虞城)

【第28句】:人打江山狗坐殿——畜生升天;翻了个个儿

【第29句】:隔山买牛——不知公母

【第30句】:我和妈妈打羽毛球。妈妈给我发了一个很好的球,我却没接住,还埋怨妈妈没把球发好。妈妈笑笑说:“你这个臭小子,别手不溜怨袄袖了,多找一找自己的原因吧!”(河南·南阳)

【第31句】:【老鼠戏猫儿——好大胆】(歇)指人不知危险,胆子太大。常含讥讽意味。

【第32句】:【吃官饭,打官鼓,官鼓打破有人补】(谚)官:公家的。旧时指干公家事不必过分认真,对公物也不必仔细爱护。

【第33句】:【藕发莲生,必定有根】释义:比喻问题的产生必定有根源。例句:藕发莲生,必定有根。看来,他们可能要利用廖德俊和李旺这个事,搞什么把戏,居心叵测,葫芦里不定装着什么毒药呢!

【第34句】:【进了仙观,忘了旧庙】(惯)比喻人生活环境好了,就忘了过去。

【第35句】:【小巫见大巫】(惯)巫:巫师,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业的人。法术低下的巫师遇见了法术高超的巫师。比喻二者的本领相差太远。

【第36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谚)你能敬我一尺,我就会还你一丈。 指你对我好,我定会对你更好。旧时江湖艺人表示讲义气的常语。 也作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 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

【第37句】:【猴子屁股坐不住】形容不安稳,也指不能持久。或说:属 猴子的,坐不住。《短暂的春秋》:“我看他是猴子屁股坐不 住……顶多也是三五年的事。”

【第38句】:【不如意事常八九】(谚)八九:十之八九,十成中就有八九成。指世上不如人意的事情很多,往往十成中就有八九成。

【第39句】:【吃纣王俸禄,不说纣王无道】释义:纣王:商朝末代暴君。比喻从主子那里得到好处,不说主子的坏话。例句:“启翁,百姓倘能安居乐业,断然不会造反。许多人只是因为吃纣王俸禄,不肯说纣王无道,将百姓造反看成罪不容诛,而谁逼百姓造反倒不问了。”

【第40句】:我和爸爸都喜欢看电视剧《天下粮仓》,于是,我们约定晚上一起看。晚饭后,我想先小睡一会儿,便告诉爸爸等开演了就叫醒我。可是,我睡得太香了,任爸爸怎样叫也不想出被窝。第二天,爸爸对我说:“说到要做到,做人才可靠;说到做不到,等于放空炮。以后,你的言行要一致啊!”(河南·林州)

【第41句】:【天上的仙鹤,比不上手里的麻雀】(谚)仙鹤再好,那是天上飞的;麻雀再小,却是握在手里的。比喻大而美的希望,不如小而实惠的利益可靠。

【第42句】:【船家不打过河钱】(谚)船家:摆渡渡客的船主。船主不在船靠到对岸后才收船钱。指渡客在船开动时就必须把摆渡钱交上。

【第43句】:【走独木桥】见“过独木桥”。

【第44句】:【塘里无鱼虾也贵】(谚)塘:池塘。池塘里要是没鱼,虾米也吃香了。比喻没有高层次的人物,次等人物也可以充数。

【第45句】:抱着书本儿骑驴——走着瞧

【第46句】:【大雨天,中午晴,雨不停】释义:下大雨的天气,如果中午睛,预示雨停不了,还要继续下。例句:山路本来就不好走,雨后叉湿又滑,走起来更吃力。夏莲说:“大雨天,中午晴,雨不停。要赶在雨前到龙窝,得快一点走呀!”

【第47句】:【三人同行小的苦】(谚)几个人同行上路,年轻辈分小的,理应多承担些服务性劳动。指在群体活动中,年轻人要有吃苦多劳的自觉性。 也作“三人出外小的苦”。

【第48句】:【不知天高地厚】释义:不了解客现实际情况,对自己估计过高。例句:他绝对不是那种不知天高地厚、贪心不足的人。 “太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了!”李拐子用拐杖拄得地咚咚响,那气愤的样子,几乎要把地球捅个大窟窿。

【第49句】:爸爸想买台彩电,妹妹急忙把积攒下来的买零食的钱交给爸爸。我不屑一顾地嘲笑道:“就你那点钱够买什么?”爸爸严肃地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没有一分哪有百元啊!”(河北·巨鹿)

【第50句】:【处暑一声雷,依旧倒黄梅】释义:黄梅:指黄梅雨,即江南四、五月间,黄梅成熟时的降雨,亦称黄梅天。处暑时节雷声响,依旧返回黄梅天,多雨。例句:按长元吴志皆载“处暑一声雷,依旧倒黄梅”之谚。但考芒种距离处暑凡七十五日。

【第51句】:【夸海口】(惯)指话说得很大,漫无边际。

【第52句】:【不知天高地厚】(惯)语本《韩诗外传》卷八“臣终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 1形容人狂妄无知,盲目自大。 2比喻人不谙世事,没有处世经验。 也作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不晓得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第53句】:【呼蛇容易遗蛇难】(谚)旧时民间传说,有术士能用咒语聚蛇遣蛇,一旦咒语失灵,蛇来不走,术士受害。比喻人招惹是非容易,排解是非却难。

【第54句】:【 稂不稂,莠不莠】稂,莠,均为田中类似禾苗的野草。比 喻人没出息,不成材。成语:不稂不莠。清代《儒林外史》: “人生世上,难得的是这碗现成饭,只管稂不稂莠不莠的到 几时?”

【第55句】:【有钱难买不卖货】(谚)别人不卖的货,有钱也买不到。比喻别人不愿意的事,是强迫不得的。

【第56句】:【拐驴对破磨】(惯)拐:腿或脚有毛病,走路时身体不稳。比喻双方都不好,正好相配。

【第57句】:【蝎子的尾巴——有点毒水也不多】(歇)毒水:本指蝎子身上的毒液,转指能危害人的行动。指即使有点危害,也有限。

【第58句】:【鸨儿爱钞,姐儿爱俏】(谚)鸨儿:老鸨,旧时妓院的老板娘。姐儿:也称小娘,妓女。指老鸨爱的是钱财,妓女爱的是俊美男子。 也作小娘爱俏,鸨儿爱钞。 妓爱俏,妈爱钞。妈:老鸨。

【第59句】:【一锹挖出个井】(惯)比喻一下子就取得成功。

【第60句】:【 有眼不识泰山】泰山高大,居然不认识。借指没有认出 重要人物,失礼。类似的:有眼不识荆山玉/俗眼不识神仙。 成语:有眼无珠。明代《水浒》:“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一,时 冒读兄长,望乞恕罪!”

【第61句】:【胡子老儿吹灯——把人燎了】(歇)胡子老儿:长有长胡须的老人。燎:(毛发)挨近了火被烧焦,谐“了”,本指完毕、结束,转指人死亡。指人死了。

【第62句】:【你有长箩索,人家有弯扁担】释义:萝筐绳子再长,用弯扁担也能把箩筐挑起来。比喻计策再高明,对方也有对付的办法。“索”又作“绳”;“弯”又作“翘”。例句:我们特派员虽然计谋多端,终究比不过人家,真是“你有七算,人家有八算;你有长箩索,人家有弯扁担”。

【第63句】:【撑船撑到岸,帮人帮到底】(谚)撑船运送乘客,一定要送到对岸;帮助危难中人,一定要帮他彻底解除危难。指帮助人要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

【第64句】:【老和尚看嫁妆——下辈子见】(歇)指这辈子没指望,看下一辈子。 也作“老和尚过嫁妆——来世再见”。过:过目,看。

【第65句】:【遇着善人便烧香,遇着恶人便使枪】(谚)指对人要爱憎分明,善恶分清,不能是非混淆,敌友不辨。

【第66句】:【千叮咛,万嘱咐】(惯)指反反复复地告诉对方应该注意什么以及怎样做。 也作“千嘱咐,万叮咛”。

【第67句】:逼出来的口供——信不得

【第68句】:肚里装鞋底——心里有底

【第69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语的意思是同类的物种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此语出自《周易·系辞上》。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淳于髡,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被任命为齐国的大夫。齐宣王喜欢招贤纳士,于是让淳于髡举荐人才。淳于髡一天之内接连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位贤能之士。齐宣王很惊讶,就问淳于髡说:“寡人听说,人才是很难得的,如果一千年之内能找到一位贤人,那贤人就好像多得肩并肩站着一样;如果一百年能出现一个圣人,那圣人就像脚跟挨着脚跟来到一样,现在,你一天之内就推荐了七个贤士,那贤士不是太多了?” 淳于髡回答说:“大王此言差矣。要知道,同类的鸟儿总是聚在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总是聚在一起行动。人们要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水泽洼地去找,恐怕永远也找不到;要是到梁文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车地找到,这是因为天下同类的事物,总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致也算个贤士,所以让我举荐贤士,就如同在黄河里取水,在燧石里取火一样容易,我还要给您再推荐一些贤士,何止这七个!” 这句话是至理BBB,当年,革命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从全国各地跋山涉水涌向革命中心——延安。延安聚集着一大批国家的栋梁之才。

【第70句】:【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做事要圆满的结束。成语:有始有 终。语文图书:“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 凤,难在点睛。写文章也是如此:头难起,尾难落。”

【第71句】:三九天穿裙子——又美丽又冻(动)人

【第72句】:【知情者不怪人,怪人者不知情】(谚)情:实情。知道了实情,就不会责怪对方;怪罪对方,往往是不知道实情。指对人的责怪,往往出于不知情。

【第73句】:班上开展学雷锋活动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可有位吹得最凶的同学却一直未见行动。班长笑着对他说:“你是光打雷不下雨——虚张声势啊!”(江苏·海安)

【第74句】:【堵窝掏螃蟹】(惯)比喻在对手的老窝稳稳地将其抓获。

【第75句】:【黑猫不捉耗子,还有白猫】释义:比喻事情总会有人干的。例句:我倒觉着对待工作不能心急,胖子不是一嘴吃的。春天必刮东风,伏天总要落雨,黑猫不捉耗子,还有白猫哩!

【第76句】:【今天天气哈哈哈】指见面无话可说,或不谈正题,支吾敷衍。 传记图书:“逢到这时,他只好答非所问,今天天气哈哈哈。”

【第77句】:衙门前的石狮子——张牙舞爪不咬人

【第78句】:【卖油的娘子水梳头】(谚)卖油的娘子有的是油,梳头时却只用水而不用油。指穷人为了生计极度节省。也指放下自家的物质优势,却求助于别人的微小援助。 也作卖盐的喝淡汤。 卖鞋的赤脚跑。 卖油娘子水梳头,卖肉儿郎啃骨头。

【第79句】:【针尖对麦芒】(惯)麦芒:麦穗上的芒,呈针状。比喻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第80句】:【旺火没湿柴】见“火大无湿柴”。

【第81句】:两个山头的斑鸠——唱一和

【第82句】:《百家姓》少了第二姓——缺钱

【第83句】:关云长失荆州——大意

【第84句】:白菜拌豆腐——清清白白

【第85句】:【听人劝,吃饱饭】(谚)能听人的良言相劝,就可以吃饱饭不饿肚子。指人能虚心接受意见,就能给自己带来切实的好处。

【第86句】:【 赶早不赶晚/宜早不宜迟】争取时间,防止意外。类似的: 紧前不紧后。《短暂的春秋》:“改正这些东西宜早不宜迟, 宜快不宜慢。”

【第87句】:【当搏牛虻,不当破虮虱】释义:虮:虮子,虱子的卵。比喻应当同强敌搏斗。例句:宋义摇首道:“公言错了!古谚有言,当搏牛虻,不当破虮虱,虻犬虱小,我等应从大处下手,方得大功。今秦兵攻越,就使战胜,兵亦必疲,我可乘敝进攻,无虑不破。”

【第88句】:【扎鱼不扎母子鱼,打猎不打失群雁】(谚)母子鱼:将近产子的鱼。 失群雁:离群的孤雁。指捕鱼打猎也应有怜悯之心。

【第89句】:【鼓不敲是不响的】释义:比喻人总要有人提醒、帮助。例句:我哪里算得上响鼓。俗话说,鼓不敲是不响的,即使是响鼓,也得有人捶打,哪有不捶自响的鼓呢?如果不是海涛捶了我几下,我也会捅出许多乱子来的!

【第90句】:我因家庭作业写错了一个字。爸爸照着我的屁股就是两脚。我正哭哭啼啼,奶奶走了进来,我忙向奶奶告状。奶奶抚摸着我的头说:“这就叫亏了想说,疼了想摸。”我一听,反倒破涕为笑了。(山东·枣庄)

【第91句】:我在看一部喜剧片。坐在我身边的一位老大娘看到一个小演员演得很逗人,便乐呵呵地自语道:“这豆芽子,真是额头不大身子粗。”(安徽·贵池)

【第92句】:手榴弹炸臭虫——得不偿失

【第93句】:【面善心不善】(惯)指人外表看上去和善,内心却狠毒。

【第94句】:【倒打一钉耙】(惯)比喻反咬一口。 也作倒打一耙。 倒打一棍。

【第95句】:【小雨湿衣裳】轻微的事情,也会有害处。戴厚英《人啊 人》:“雨不大,湿衣裳,话不大,伤心肠。

【第96句】:【水泼不进,针扎不透】释义:形容十分严密。“水泼不进”又作“水泼不透”。例句:老实说,魏家桥大队是他水泼不进,针扎不透的独立王国——哈,你别介意,我可不是说你们那儿是“北京市委”。

【第97句】:【清明节插柳】我国有清明节插柳的风俗,特别是江南,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就来源于清明插柳活动。现在看来是个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的好习惯。据说,清明节插柳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正宫马娘娘有关。有一年清明节,马娘娘身穿便装出城游玩。可乡下路窄,不能过车,她只得下车步行。不知底细的人见了都拍手高叫:“大家快看,好大的一双脚。”马娘娘听见后十分生气,叫人记住这个村名转身就走。忽听得有人哭着走来,马娘娘一看,原来是个老太婆,老太婆那双脚,比自己的还大。马娘娘问其原委,原来是人们讥骂她生有一双大脚。马娘娘听后,产生了怜悯之情,便说:“那些无知村民,回头都得杀掉,你可例外,快回去在你家门前插上两枝柳。” 原来那老太婆是村里“智多星”装扮的,他见村民奚落马娘娘,知道闯了大祸,便改装前往打探虚实。结果不出所料,他赶忙回到村里,通知各家都要在门前插上柳条。马娘娘回宫后,立即派兵将那个村子围得水泄不通,打算将门前无柳的人家全部杀掉。可官兵进村,看见家家门前都插上了柳条,只好作罢。第二年清明,大伙放心不下,怕马娘娘又来郊游踏青,便又全都插上了柳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俗。

【第98句】:【借你口中言,传我心腹事】由别人代为说出心中所想。清 代《儿女英雄传》:“直挨到这个分际,还是绕了这半天弯儿, 借你口中言,传我心腹事,话挤话,两下里对挤,才把句话挤 出来!”

【第99句】:【成大事不记小仇】释义: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能在小事上计较。例句:“他的左右人都巴不得一下子攻破城市,替他报仇。……他说,成大事不记小仇。”

17132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