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很经典歇后语,集锦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 荒年传乱话】荒乱的年代,人心不安定,多有谣传。茅盾 《林家铺子》:“师傅,随他们造谣去,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 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关,时势不好。”

【第2句】:【摸摸筷子就算入席】释义:只要沾点边,就算有关系。例句:“别胡思乱想了,只要你摸摸筷子就算入了席,吃,也扰了,不吃,也扰了:我看你还是领头快冲,一冲,麦子就算到手,别的事儿,咬着白面馍再说!”

【第3句】:三过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

【第4句】:【脏唐乱宋,都怪朝廷老儿不正】(谚)脏唐:唐王朝统治阶级生活奢侈糜烂。乱宋:宋朝战争不断,朝政混乱,忠奸不辨。指唐、宋脏乱,都怨皇帝自身不正。

【第5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代时此俗语已颇为流行,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中曾写道:“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而今也不甚缺了。”不少作品频繁载录这句俗语,民间百姓也把这句话当做了口头禅,时常挂在嘴边。这句俗语折射了当时官场贪污腐败的事实,而官员的俸禄可没那么多啊。清代官员的法定收入包括俸薪、养廉、公费、津贴等项,总额相对较低,仅够家庭支出。据今人统计,清代前期,知府一年的俸禄才有180两银子,这个数目离十万两相差太多。俸禄不在多少,清官自清,贪官自贪。这些贪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借以中饱私囊。清代咸丰年间,御史胡家玉曾给南昌县县令的收入做过统计:县令可由土地税、实物税中抽取附加税,这个数额是相当惊人的,要不了几年就能凑个十万两。官员还可以接收属下的贿赂,大行贪污,这笔款项也不少呢。雍正朝之后,清政府还给官员们发养廉银。这笔钱出自向百姓征收的附加税,它的数量高达官员俸禄的十多倍至数十倍。据说十九世纪时,一个知府一年的灰色收入约为【第5句】:25万两白银,这可是养廉银的二十来倍。如此下去,三年十万两不成问题。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揭示了古代官员贪污腐化的事实。

【第6句】:【过鬼门关】(惯)鬼门关:迷信指阴阳交界的关口,比喻凶险的地方。指经历艰险或磨难。

【第7句】:拔不倒子坐车——充人

【第8句】:【这手来,那手去】(惯)1指钱仅仅从手中过一下,并不花用。2指花钱没有节制,挣多少花多少。 3指日子不富裕,没有积蓄。

【第9句】:爸爸见我总和小刚一起,打趣说:“你们俩真是秤杆离不了秤砣。”(山东·临的)

【第10句】:【净水泽必深】释义:比喻人知识渊博,谦虚谨慎,不显示自己。例句:凌雪春问:“说我什么?”夏小云道:“净水泽必深,满瓶摇不响,精工出细活。”

【第11句】:【衣裳】“衣裳”指一年四季能穿的所有衣服,都叫衣裳。最初的衣裳应该是树叶与兽皮连在一起的“围裙”。后来传说黄帝创上衣下裳,即是上下连在一起的服饰,故后人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到有文字记载时,我国的服装样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时期上衣下裳连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装。到春秋战国时,这种上衣下裳开始变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长了一些,就是说这一时期男女还都穿裙子。《诗经》中多次提到有“麻”(衣领)的新式服装,以及“袍”(一种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做被的长式衣服)、“裼”、“裘”等儿童褓衣和皮衣。可见,当时人们的衣着已十分可观了。

【第12句】:一天,村里来个卖葡萄的,要价一元钱一斤,大家嫌贵,可他却说:“一元钱,不算多,买不着汽车和摩托;两元钱,不算贵,拉不回冰箱和冰柜。”(河北·黄骅)

【第13句】:【抬头一个主意,低头一个见识】(惯)形容人足智多谋。

【第14句】:【阎王也怕拼命鬼】(谚)比喻世间的强人恶人,也都害怕不要命的人。

【第15句】:售货员粗心,多给我一枝铅笔。姥姥知道了说:“一个鸡蛋吃不饱,一个名声讲到老。为人可别贪小便宜啊!”我听了姥姥的话,便把铅笔退回去了。(河南·辉县)

【第16句】:湿水棉花——没法弹(谈)

【第17句】:【衣食足,知荣辱】(谚)人们在丰衣足食之后,才能讲究礼义,知道荣辱。指吃饱穿暖是讲礼义、知荣辱的前提。

【第18句】:【放屁砸了脚后跟】倒霉透顶。类似的:放屁扭了腰。贾 平凹《废都》:“但出门时,头却在门框上碰了,打一个趔趄, 又撞翻了墙角痰盂,脏水流了一地。他骂道:人晦气了,放 屁都砸脚后跟!”

【第19句】:【冬至吃饺子】每年冬至这天,家家吃饺子,并流传着“冬至不吃饺子,冻掉耳朵”的说法。这种习俗,源自纪念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爱民如子,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流行,他在大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时,正值寒冬季节,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仿照在长沙时的办法,让弟子们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用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药汤。人们吃下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冻烂的耳朵全好了。后来人们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在冀、鲁、豫一带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第20句】:【自唱曲子自做戏】(惯)比喻事情由自己干,没有旁人参加。

【第21句】:忘记祖国的人,好比离开森林的鸟。

【第22句】: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第23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惯)比好的差一些,比差的好一些。指处于中等水平。

【第24句】:一轮红日出东方——正大光明

【第25句】:【新媳妇儿坐在花轿里——任人摆布】(歇)指自己的事情自己不能做主,由别人支配。

【第26句】:【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官尚且如此,贪官就更为严 重。反映封建社会官吏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的罪行。 三年,也说:一任。清代《儒林外史》:“王太守笑道:可见三 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而今也不甚确了。”

【第27句】:检验员量车件——卡得紧

【第28句】:【打破饭碗】(惯)比喻失业。

【第29句】:【碾盘上的蘑菇——根子硬】(歇)碾盘:碾子承受碾磙子的石制底盘。根子:本指根部,转指根底、后台、靠山等。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过硬。比喻后台、靠山很硬。 也指基础雄厚,很有实力。

【第30句】:【英雄不夸当年勇】见“好汉不提当年勇”。

【第31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眼光要远大,做事要踏实。《北京日 报》(1981,10,12):“文章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就是把 理想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

【第32句】:【神仙打仗,凡人遭殃】(谚)凡人:尘世间的普通人。比喻上层人物争权夺利,直接受害的是老百姓。 也作神仙打仗,百姓遭殃。 神仙打架,小鬼倒霉。

【第33句】:【铁树开花】释义:铁树:常绿乔木,不易开花。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例句:血泪淋侵千万行,便铁树开花愁怎忘,劝你满饮琼觞。

【第34句】:【轴承脖子弹簧腰,头上插个风向标】释义:形容人头脑灵活,善于随机应变。贬义。“脖子”又作“脑袋”。“风向标”又作“试风标”。例句:希望他今后再不要“轴承脖子弹簧腰,头上插个风向标”,要“老老实实承认错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

【第35句】:满天乌鸦———片黑

【第36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惯)旧时说书的套话,指事情有两个线索,先说其中的一个。

【第37句】:【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儿】(歇)道儿:本指通道,转指门路、办法。指各人有各人的办法。

【第38句】:【偷鸡猫儿性不改】(谚)比喻品质恶劣的人,走到哪里都会显露出恶劣的本性来。 也作偷食猫儿性不改。 偷嘴猫儿打不改。

【第39句】:袁世凯做皇帝——梦不长:短命货;好景不长

【第40句】:【打着灯笼没地方找】(惯)形容非常好,非常难得。 也作打着灯笼都找不着。 打着灯笼都难找。

【第41句】:【一车多碍辙,船多擦边】数量太多,互相妨碍。李准《冰化雪 消》:“我没有什么说的!反正车多碍辙,船多擦边。”

【第42句】:【只有痴心的父母,难得孝敬的儿郎】(谚)指父母为抚养儿女尽心尽力,子女对父母能尽孝心的却十分难得。

【第43句】:这天,妈妈买来很多虾,我高兴地跳起来。奶奶说:“不要忙着高兴,‘虾荒蟹足’。”(注:虾多兆荒年,蟹多预丰收。)(江苏·江都)

【第44句】:【肩膀宽】(惯)形容人能力强,能担起重任。

【第45句】:【老虎头上拍苍蝇】释义:比喻做事胆子大,敢去触犯强横的人。例句:新嫂子在心里说,“瑞昌是余师傅的大徒弟,出名的‘独角牛’,他是好惹的么?这不是‘老虎头上拍苍蝇’么!”

【第46句】:雁无头,飞不齐。

【第47句】:【春三月,不圆梦】(谚)春三月:春天的总称。圆梦:迷信根据梦境来推断吉凶。指春天的梦虚幻多变,没有准头,无法推断。

【第48句】:【 土命人心实】谓人心地诚实,不会用心眼,不会耍花招。 浩然《艳阳天》:“你往后别跟五婶逗着玩了,五婶是土命人 心实,遇着不顺眼的事儿,爱着急、上火,我要没轻没重地给 你一顿,多让人瞧不起你。”

【第49句】:画里的烧饼——不充饥

【第50句】:懒散易生病,勤劳可健身。

【第51句】:【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谚)指要想使自己的技艺达到惊人的高度,就必须下一般人下不了的苦功夫才行。 也作“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第52句】:【独占鳌头】“独占鳌头”现在泛指占居首位或第一名。它的原意是指古代科举考试头名状元。这个俗语源自哪里呢?清代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对此作了说明:“又俗语谓状元‘独占鳌头’,语非尽无稽。胪传毕,赞礼官引东班状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趋至殿陛下,迎殿试榜,抵陛,则状元稍前,进中立陛石上,石正中镌升龙及巨鳌,盖警跸出入所由,即古所谓螭头矣。俗语所本以此。” 原来,我国古代,皇帝管理朝政的金銮殿前,靠近大殿门口的地方,有一块雕刻着飞龙(天之骄子)和巨鳌(长寿神龟)的大石板,叫“龙鳌石”。每天早晨,文武百官上朝时,就从这块“龙鳌石”的两旁经过。封建王朝有个规定,凡逢大试之期,新考中的六十名进士,均须站在“龙鳌石”底下,由考中第一名的状元站在“龙鳌石”上,带领着向皇帝行礼谢恩。据此,后来遂用“鳌头”或“独占(站)鳌头”,指科举时代考中状元的人。如唐诗:“鸳鹭簪裙上龙尾,蓬莱宫殿压鳌头。”“独占鳌头”这一俗语至今还在使用。

【第53句】:【女不女,男不男】见“男不男,女不女”。

【第54句】:【村无大树,蓬蒿为林】(谚)蓬蒿:刺蓬和蒿草。村中没有大树,刺蓬蒿草也被视为林木。指没高的就显出矮的,没大的就显出小的。比喻没有出众的人才,稍有能力的人就很显眼。

【第55句】:谷糠榨油——难上加难

【第56句】:【秋后问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特例,根据不同的犯人,不同的犯罪性质,进行不同处理。秋后算账“秋后算账”比喻事后等待时机进行报复或清算。它的本义是,到秋后,农作物收获了,有了经济收入,那么在这一年当中欠下的费用就可以在秋后结账了。因为古代我国的农民没有其他收入,只好等秋后卖了农产品,有了钱才能与人结算。至于秋后算账的含义(比喻),是与原意的相关联才形成喻体。秋天,还是个肃杀的季节,秋字加个心就是个“愁”字。秋后算账蕴含着新账旧账一起算,最后清算总账的意思,它来源于明清秋后斩杀犯人的惯例,民间口头相传,秋天这么多事,便得出了“秋后算账”这一今义的俗语来。

【第57句】:【 翻脸不认人】记不住别人的好处,稍于自己不利,就闹翻 了。成语:反眼成仇、六亲不认。老舍《骆驼祥子》:“过河拆 桥,老头子翻脸不认人,他们替祥子鸣不平。”

【第58句】:妹妹吃饭很快,这次又是狼吞虎咽的,妈妈生气地说:“少吃香来慢吃香,定时定量身体强。都说过你多少次了,还不记得改?”(广东·龙门)

【第59句】:【一推六二五】(惯)本是一句珠算口诀“一退六二五”,“退”谐“推”。 指把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 也作“一退六二五”。

【第60句】:茶馆里摆龙门阵——想起什么说什么

【第61句】:【时来谁不来,时不来谁来】(谚)时:时运。时运来时,飞黄腾达,谁不来巴结奉承;人倒运时,穷愁潦倒,谁也不会来走动。旧指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第62句】:【见上黄河也不死心】(惯)形容非常顽固,即使知道错了也不改变。

【第63句】:【黑眼珠见不得白银子】指贪财。成语:见钱眼开。姚雪垠 《李自成》:“做贼的全是穷光蛋,黑眼珠见不得白银子,一见 就动心。难道他嫌白花花的银子扎手么?”

【第64句】:人字双着写——不从也得从

【第65句】:【寿比南山】“寿比南山”比喻人的寿命像南山一样长久,用作对老年人的祝颂。“寿比南山”源出《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诗经,民间诗歌居多,一般没有作者姓名,又是属于文学作品,至于是指哪座南山,无可考据。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指西安南边的终南山;一说是指山东益都县的云门山。《现代汉语词典》上说是指终南山。然而,云门山的遗迹较多,因其在城南,故亦称南山。在山东云门山北崖上,镌刻着一个巨大的“寿”字,字高【第7句】:5米,宽【第3句】:7米,气势磅礴,苍秀峥嵘,远远望去,此字上刺青天,下屹大地,宛若巨匾,和云门山山体融为一体,雄浑奇伟,横绝寰宇。据史料称,此“寿”字出自明嘉靖年间衡王府管家周全的手笔。 1981年,益都县文物局首次拓下这个书法与雕刻技术双绝的“寿”字。拓字时,以60米白布代纸,15公斤鸡蛋清调【第3句】:5公斤朱砂为墨,分段拓下了这个“寿”字。在益都县县城里,自古有“寿比南山”的说法。人们提到老人长寿时,总是说“寿比云门山”。

【第66句】:【吃了扁担——横了肠子】(歇)指横下心不顾一切地去做某事。

【第67句】:被打败的公鸡——垂头丧气

【第68句】:【种菜如绣花】释义:种菜要细致,多下工夫。例句:种菜是细致活儿,“种菜如绣花”;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就劳动量说,“一亩园十亩田”。

【第69句】:鹅蛋换鸭蛋——不上算;不合算

【第70句】:【不到西天不识佛】(谚)西天:传说中阿弥陀佛所居的国土。佛:佛祖。指不到西天去朝拜,就不认识佛祖的形象。比喻不亲历其境就不知事情的真相。也比喻不使出强硬手段对方就不知道厉害。 也作“不到西天,不知佛大小”。

【第71句】:我放学后贪玩弄脏了裤子,爸爸让妈妈给我换条干净的。妈妈数落了我半天后说:“现在穿的裤子就这一条,没换的。”爸爸接着说:“怎么,老虎下山一张皮啊?明天给孩子再买一条吧!”(山西·洪洞)

【第72句】:【放虎归山,必成大害】(谚)比喻放走强敌,必定会带来难以估料的后患。 也作放虎归山,自留祸根。 放虎归山,终是后患。

【第73句】:【砍倒大树,不怕枝叶不死】释义:比喻为首的打倒了,随从爪牙也自然垮台。例句:张景祥反对老孙头的话,“大伙先斗韩老六,砍倒大树,还怕枝叶不死?”

【第74句】:【病牛来到屠户家,自己来送死】释义:比喻自寻死路、找死。例句:“什么同志!花言巧语骗人,想不到还敢来,这真是病牛来到屠户家,自己来送死!”沈中说。

【第75句】:【人到一万,无边无沿】(谚)指人数上万,气势就会非常壮观。 也作人马一万,无边无岸;人到十万,彻地连天。 人有一万,无边无沿;人有十万,彻地连天。

【第76句】:【牵着不走,打着倒退】(惯)比喻人甘心落后,无论用软的还是硬的办法都不能使其上进。

【第77句】:脚脖上系铃——走一路响(想)一路

【第78句】:【口头不似心头】(惯)指嘴上说的话并不是发自内心的。 也作“口不照心”。

【第79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惯)南山: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边。 指福运就像东海一样无边,寿命就像终南山一样绵长。多用于祝寿。 也作“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第80句】:【网兜舀水】释义:用疏网兜舀水,一下子就漏光了。比喻计划或努力完全落空。例句:眼瞅着今年果松是丰年,皮子稠,一茬收入说不定能顶两三年。一搬家,岂不成了网兜舀水。

【第81句】:【人贵有自知之明】人应该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要有 非分之想。张贤亮《父子篇》:“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我觉得 彻底的自知之明应该在遗传的因素中悟得。”

【第82句】:【搅成一锅粥】(惯)1比喻把事情搞糟搞乱,闹得无法收拾。2指许多事情搅在一起,理不出头绪。

【第83句】:【把舵的不慌,乘船的才稳】释义:领导者遇事沉着,群众才台自安心。例句:“以后有事儿要沉着。把舵的不慌,乘船的才台能稳当。”

【第84句】:【打了和尚满寺羞】(谚)打了一个和尚,满寺院都蒙受了羞辱。指一人受辱,群体都不光彩。也借指枝节问题上处理失当,就会影响全局的声誉。

【第85句】:隔河作揖——承情不过了

【第86句】:【土地老爷住深山——自在没香火】(歇)比喻人受冷落,无人理睬。

【第87句】:【一个不摘鞍,一个不下马】(惯)比喻双方互不相让,僵持不下。 也作一个不接马,一个不下鞍。 一个不下马,一个不接鞍。

【第88句】:挖耳勺掏灶炕——小抠

【第89句】:【做手脚】(惯)指暗中作弊,或暗中进行安排布置。

【第90句】:阎王爷照镜子一鬼样子;鬼相

【第91句】:【粪堆上长出灵芝草】在条件差的地方,出了人才。姚雪垠 《李自成》:“咱马家祖宗八代没出过排场人,轮到你捞到印 把子,这叫做粪堆上生棵灵芝草,老鸹窝里出凤凰。’

【第92句】:【胳膊朝内弯】护着自己人,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类似的: 拳头朝外打,胳膊向内弯/一把指头总向内/十个指头往里 弯/千个猪爪朝内弯。杨绛《洗澡》:“他们要我帮助你,我可 没说什么,咱们胳膊折了往里弯!”

【第93句】:【合家欢,老人安】(谚)全家人和睦欢快,老人自然就会安康。指一家安乐过活,是老年人无忧无虑的重要因素。

【第94句】:关门起年号一自己称王称霸

【第95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释义:鸿儒:学问渊博的人。白丁:普通百姓。形容交往的都是上层人物。例句:九妈道:“我家美儿,往来都是王孙公子,富室豪家,真个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第96句】:上树逮麻雀——连窝端

【第97句】:【房无一间,地无一垅】(惯)形容家境贫寒,一无所有。 也作房无一间,地没一垄。 房无半间,地无一垅。 地无一垄,房无一间。

【第98句】:人各吃得半升米——哪个怕哪个

【第99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语的意思是同类的物种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此语出自《周易·系辞上》。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淳于髡,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被任命为齐国的大夫。齐宣王喜欢招贤纳士,于是让淳于髡举荐人才。淳于髡一天之内接连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位贤能之士。齐宣王很惊讶,就问淳于髡说:“寡人听说,人才是很难得的,如果一千年之内能找到一位贤人,那贤人就好像多得肩并肩站着一样;如果一百年能出现一个圣人,那圣人就像脚跟挨着脚跟来到一样,现在,你一天之内就推荐了七个贤士,那贤士不是太多了?” 淳于髡回答说:“大王此言差矣。要知道,同类的鸟儿总是聚在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总是聚在一起行动。人们要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水泽洼地去找,恐怕永远也找不到;要是到梁文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车地找到,这是因为天下同类的事物,总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致也算个贤士,所以让我举荐贤士,就如同在黄河里取水,在燧石里取火一样容易,我还要给您再推荐一些贤士,何止这七个!” 这句话是至理BBB,当年,革命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从全国各地跋山涉水涌向革命中心——延安。延安聚集着一大批国家的栋梁之才。

17175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