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卡车之家最火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神仙打仗,凡人遭殃】(谚)凡人:尘世间的普通人。比喻上层人物争权夺利,直接受害的是老百姓。 也作神仙打仗,百姓遭殃。 神仙打架,小鬼倒霉。

【第2句】:【财帛动入心】(谚)财帛:钱财(古时以布帛为货币)。谓钱财能打动人的心。

【第3句】:【好物难全,红罗尺短】(谚)红罗:红色绫罗。指美好的人或事物,总是难以长久完美,就像红色绫罗不可多得一样。

【第4句】:【学到老不会到老】(谚)指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学习中,直到老还是学不完。

【第5句】:【老寿星】我国自古以来都把长寿老人尊称为“老寿星”。民间有一“寿星图”,形成了老寿星的固定像:长额突出,美髯长须,容光焕发,精神矍铄,手托鲜红的寿桃,怀抱一根龙头拐杖,慈祥和善,笑眯眯地出现在青松、鹿群、桃林之中。现在,老人做寿,儿孙献上寿桃,应该来自寿星图。 那么,“老寿星”源自哪里呢?据古书记载,“寿星”本是一种星座的名字,又名“南极老人星”。由于它的“寿”字应了人的年岁长久,而星星犹如日月经天,永不泯灭,所以人们爱把“三寿”老人(即上寿100岁、中寿80岁、下寿60岁)统称为“老寿星”。

【第6句】:【唱红脸】(惯)比喻扮演或充当好人。与“唱白脸”相对。

【第7句】:【一个要补锅,一个锅要补】(惯)比喻两人想法合拍。

【第8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俗语启示人们只要目标专注,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没有翻不过去的山头,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语出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日:‘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棒。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你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棒这么粗,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棒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到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成就了诗仙之名。

【第9句】:【安钉子】(惯)比喻在对方的内部秘密安插自己的人。

【第10句】:【藕发莲生,必定有根】 释义:比喻问题的产生必定有根源。 例句:藕发莲生,必定有根。看来,他们可能要利用廖德俊和李旺这个事,搞什么把戏,居心叵测,葫芦里不定装着什么毒药呢!

【第11句】:【君子不记小人过】见“大人不责小人过”。

【第12句】:【大海搁不住勺子舀】 释义:海水虽多,禁不住用勺子舀,终有舀尽的可能。比喻只要下苦功,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比喻禁不住浪费,要一点一滴节约。 例句:她转念又想,没关系,只要埋头下功夫,大海搁不住勺子舀,一万重山也有爬到头的时候。

【第13句】:【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谚)指要想使自己的技艺达到惊人的高度,就必须下一般人下不了的苦功夫才行。 也作“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第14句】:【狗不咬上门客】(谚)比喻对客人应以礼相待,不可粗暴无礼。

【第15句】:【让圆就圆,让扁就扁】(惯)形容非常听话,让怎么样就怎么样。也形容人软弱,由人欺负。

【第16句】:【黄金遍地走,单等有志人】(谚)指财富到处有,只等有志向的人去取得。

【第17句】:【上床萝卜下床姜】(谚)姜:生姜。指萝卜能帮助消化,睡觉前吃了,有利于消食;生姜能开胃暖胃,起床后吃了,有利于健胃。

【第18句】:【土地庙里长草——荒神】(歇)土地庙:供奉土地神的小庙。荒:荒芜,谐“慌”。神:本指神灵,转指心神。形容人心慌意乱。

【第19句】:【贫贱之交不可忘】 释义:不可忘记贫穷时交下的朋友,说明不可忘本。 例句:“薄幸贼!你不记宋弘有言:‘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第20句】:【檐头雨滴从高下——一点也不差】(歇)屋檐的雨水丝毫不差地滴在老地方。指毫无差错。

【第21句】:【骑马随鞍,入乡随乡】见“到乡随乡,骑马随鞍”。

【第22句】:【放松一步,倒退千里】(谚)指逆水而上的拉船纤夫要是松了手,船就会倒退上千里。借指为人向善不易,一旦意志松懈,就会迅速倒退。

【第23句】:【老虎吃蚂蚱——不够嚼】(歇)蚂蚱:蝗虫。本指蚂蚱太小,不够老虎嚼一下,转以形容东西太少,满足不了需要;或某事轻而易举,太不过瘾。 也作“老虎吃蝗虫——不够塞牙缝”。

【第24句】:【猫咬尿泡空喜欢】 释义:好事并不存在,白高兴。 例句:你看那娘娘一片云情雨意,哄得那妖王骨软筋麻。只是没福,不得沾身。可怜!真“猫咬尿泡空喜欢!”

【第25句】:【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谚)横:蛮横不讲理。愣:傻呆,反应迟钝。蛮横的人害怕不懂事的人,不懂事的人又怕拼命不怕死的人。指只有不怕死的人是最惹不起的。

【第26句】:【老婆当军——充数儿】(歇)当军:当兵。指用不符合要求的人或物勉强凑数。 也作“老婆当军——没的充数”。

【第27句】:【狗熊的舅舅——猩猩】(歇)猩猩:谐“惺惺”。形容聪明。也指聪明的人。

【第28句】:【正瞌睡,来了个枕头】见“瞌睡给了个枕头”。

【第29句】:【芝麻开花——节节高】(歇)芝麻:油料作物,花白色,茎直立,每开一层花,就往上长一节。比喻日子越过越好,或事物不断发展、提高,情况越来越好。

【第30句】:【上天堂】(惯)天堂: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安居的福地。1比喻去幸福、美好的地方。2死亡的婉称。

【第31句】:【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此俗语意思明白,无需解释,流传极广。典出宋代道原《是德传灯录-卷十二·寿州绍宗禅师》:“‘如何是西来意?’师曰:‘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此俗语源出一处,流却很多,早被古人引用。如,《水浒传》: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居都知道了,只瞒武大一个不知。 再如,评书说道:赵匡胤年轻时喜欢打抱不平,行侠仗义,是个好管闲事的祖宗,闯没头祸的太岁。一日,赵匡胤救了被强盗抢走的京娘,并护送回家,京娘父母喜出望外,杀猪设宴款待赵公子。其兄与父私下商议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妹子被强人劫去,今日跟这汉子回来,人无利己,谁肯起早,想必他与妹妹早有私情。妹子经了许多风波,又有谁聘她?不如招这汉子为婿。谁知亲没结成,气跑了赵匡胤,京娘为证清白自缢而死。

【第32句】:【张天师被鬼迷】(惯)张天师: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派,认为符水咒法能驱鬼治病,被盾世尊为“天师”,其后裔继承道法,受封号为“张天师”;民间也泛指能降鬼的人。比喻有本领的人被入迷惑,头脑不清醒。 也作张天师吃鬼迷了。 张天师着鬼迷。 张天师教鬼给迷住了。

【第33句】:【东家长,西家短】(惯)指议论人家的是非短长或谈论别人的家事。

【第34句】:【吐口唾沫是个钉儿】(惯)比喻守信用,说话算数。也形容人霸道,说出话来别人必须照办。 也作吐口唾沫都是钉。 吐唾沫落地是钉。 一口唾沫一个钉。

【第35句】:【好汉死在证见手】(谚)证见:事件发生时亲眼目睹的证明人。指任凭你是怎样的英雄好汉,只要证人出面证明你犯罪,你就无法逃避罪责。

【第36句】:【三年郎中妻,抵得半个医】(谚)郎中:中医医生。指医生的妻子经常见识医生治病用药,自然就懂得些药性和医理。也泛指长期经见事物,就会熟悉懂行。

【第37句】:【走江湖】(惯)指奔走四方,靠卖艺、卖药、占卜、行医为生。 也作“跑江湖”。

【第38句】:【七两为参,八两为宝】(谚)参: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肥大,有滋补作用。七两、八两:均为旧制,一斤等于十六两。七两重的参称人参,八两重的参称宝参。指人参能长到半斤重,就是难得的宝物。

【第39句】:【促风暴雨,不入寡妇之门】(谚)促风:又急又猛的狂风。即使遇到急风暴雨,也不进寡妇人家去躲避。旧指寡妇门前是非多,必须远避嫌疑。 也作“疾风暴雨,不过寡妇之门。

【第40句】:【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在民间,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是人们十分熟悉并崇拜的一对至高无上的天神,主宰世界上的一切。其实,这两位神仙根本不是一家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谁乱点鸳鸯谱,把他们二人撮合在一起的? 王母的概念在远古就有了,在《山海经》中就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是状如人还不属于人类。在《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中,西王母是人间的国王,不是神仙。 东汉后期,道教产生后,天帝和西王母都成了道教所崇拜的神仙。但直到现在,在所有的道教典籍中,都没有两位天神是夫妻关系的记载。天帝是被道士正式奉为玉皇大帝的,道教认为玉皇大帝是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最高,神权最大。 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成为夫妻,源自南宋以后的小说家们。在宋代的《太平广记》中,还看不到西王母同玉皇大帝有关系,所以把西王母强行嫁给玉皇大帝的应该是南宋以后的剧作家和小说家。宋、元、明时期,许多文学家皆以王母蟠桃会为题材,写入小说、戏曲中,如《蟠桃会》、《瑶池会》、《王母祝寿》等,都是那时期的作品。特别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所描写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故事,就是对上述剧本的进一步演绎,而且把西王母的户口从西方昆仑山迁到了天上,并给玉皇大帝作了皇后。从此,两位本互不相干的神成了夫妻,并千百年来被百姓所认同。

【第41句】:【一力降十会】(谚)十:多的约数。会:会武艺的人。一个人只要力气大,就可降伏多个会武功的人。指武功较量,体力大是基本条件。

【第42句】:【马奶奶见了冯奶奶——差两点】(歇)“马”字比“冯”字少两点。点:本指汉字的笔画“点”,转为量词,表示少量。指还有一些差距。

【第43句】:【七钱银子二分铜的银元——假也假不了多少】(歇)银元:也作银圆,旧时使用的银质硬币,价值相当于七钱二分白银。一个银元掺进了二分铜,所占的比重很小。 指即使有假也假不到哪里去。

【第44句】:【丢了西瓜,捡个芝麻】(惯)比喻把大事要事丢在一边,偏抓小事,得不偿失。

【第45句】:【人老骨头硬】(惯)1指人老。 2指人虽然老了,却精力充沛,劲头十足。

【第46句】:【人活脸,树活皮】(谚)人活着,就凭着一张知荣知耻的脸面;树活着,就凭着一层通脉护树的外皮。 指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有名节,有人品。 也作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 人活脸面树活皮。

【第47句】:【不会做饭的看锅,会做饭的看火】(谚)火:火候。指生手做饭,只看锅里;行家做饭,只看火候。 比喻会办事的人,总是掌握时机,不让时机错过。

【第48句】:【老的别惹,小的别逗】(谚)不要惹怒老人,不要逗恼小孩。指人到老年往往性格变得倔强,而未成年的孩子又喜怒无常,故老人小孩不可惹逗。

【第49句】:【马后炮】“马后炮”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和形容事后采取措施、行动迟缓。它源自中国象棋术语。 最初,马后炮的词义并不消极,它指的是在象棋的对阵中,炮位于马之后,隔山将杀的一种招式。说起它的词义色彩,甚至偏向积极,因古时候下象棋时,“马后炮”常常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 在下象棋时“马后炮”是比较常用的招数。这时,只要把马放在对方的将上隔一格,用于控制将的移动,再用炮“将军”,如果对方没有棋子可垫,往往形成绝杀。可见,“马后炮”是置对手于死地的很厉害的一招,词义并不消极。 “马后炮”之所以反其意而用之,有两种语境可以说得通。其一,马后炮虽然是绝杀,马的功劳是第一位的,马死死控制住了老将,炮才能起作用,不然还是放空炮。从这个棋讲,马先炮后,不是正好应了“马后炮”的比喻或引申意义了吗?其二,马后炮虽然厉害,但中国词汇不能望文生义,因为它是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在许多情况下与原意不同。如“高高在上”一词,说风筝是好,说干部作风是坏,这就是反其意而用之。

【第50句】:【无事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见“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第51句】:【蛇逮老鼠,要独吞】 释义:比喻想一个人占有,不让别人沾边。 例句:赵聚财酒醉心上明。李鸿云这么一说,他可就着急了。哈哈,你原来是蛇逮老鼠,要独吞。一直对李鸿云不放心,果然来了。

【第52句】:【半老徐娘】“半老徐娘,风韵犹存”。典出唐·李延寿《南史,元徐妃》。 “徐娘”历史上真有其人,她的名字叫徐昭佩,是南朝梁元帝萧绎的妃子。萧绎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多情之人,他喜欢的是“媛女”,就是“美少女”,所以,当徐昭佩为萧绎生下一男一女后,大概发胖变丑,不再光顾。她试图挽回皇帝对她的爱,竞走极端给丈夫下了剂“猛药”——萧绎是历史上有名的独眼皇帝,对自己瞎眼的事很忌讳。徐昭佩对自己的独眼龙老公,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她竟别出心裁地弄出一种“半面妆”来对付他。 你不是一只眼吗,我只在半面脸上化妆。萧绎明知徐昭佩的刻薄用意,当场拂袖而去,更加不来了。 徐昭佩深宫寂寞,芳华虚度,这时她已经年近不惑了。她终于按捺不住,找到一位眉清目秀、举止风雅的美少年暨季江。由于萧绎眼睛不好,又喜欢读书,所以常令左右侍臣轮流读给他听,暨季江就是其中之一。 一开始二人还是偷偷摸摸,后来索性公开来往。暨季江胆子也大,不但敢给皇上戴“绿帽子”,有人问他感受如何,他就说:“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尚多情。”意思是说柏直这个地方的狗,老了还能狩猎;溧阳这个地方的马,老了却还有神韵;徐妃,虽然老了却仍然多情。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便此而来。当然,徐昭佩淫性不改,落得个被皇上踢死的可悲下场。

【第53句】:【豁牙子啃西瓜——净道道】(歇)道道:本指牙啃的一条条痕迹,转指主意、道理等。形容主意很多,或事情的道理、奥妙很多。

【第54句】:【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 释义:讥讽人说大话吹牛皮,狂妄不自量。“哈欠”又作“呵欠”。 例句:“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啊!这不是大手大脚是什么?”朱师傅严肃地说,“那垫铁,每块像饭盒子那么大,从别处动动脑子,也保准能凑齐。”

【第55句】:【好汉不吃眼前亏】见“光棍不吃眼前亏”。

【第56句】:【断了线的风筝——下落不明】(歇)比喻人去向不明。 也作“断了线的风筝——不知去向”。

【第57句】:【两个肩膀顶着个脑壳】见“肩膀端着一个脑袋”。

【第58句】:【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惯)比喻光听说要干,却不见实际行动。 也作“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

【第59句】:【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释义:这里待不下去,可以到别的地方去。“自”又作“更”、“会”。 “人”叉作“爷”、“依”。侬:我;你。 例句:希真对女儿道:“我儿,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何必执著,去休,去休!”

【第60句】:【搽胭脂抹粉】(惯)胭脂:一种红色的化妆品,常涂在两颊或嘴唇上。粉:化妆用的细粉末,多涂于面部。本指用化妆品化妆,比喻掩饰缺点、错误或罪行。

【第61句】:人民行动起来,铁铸的宝座也不稳。

【第62句】:【卖不了的秫秸——戳那儿了】(歇)秫秸:去掉穗的高梁秆。戳:本指竖立放置,转指站。形容人受到冷遇,晾在那儿或愣在那儿。

【第63句】:【打牙祭】打牙祭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的饭,后来泛指偶尔吃一顿带肉的饭菜。据说,过去民间的工商业主规定对店员、徒工,每月初二、十六各给一次肉吃。如清代吴敬梓所写《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就记载:“平时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这种说法源自祭祀。 古人尊重祖先亡灵,对于祭祀非常重视。每逢重要节日,都要告祭先人,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要惦记着先给死去的亲人享用。而祭祀时,肉是最常见的祭品,天子要敬奉太牢(羊、猪、牛),诸侯要贡献少牢(羊、猪),普通民众也要供奉猪肉,可惜数量有限。百姓们将肉放在先祖的神龛前,点上冥币、蜡烛、香柱,供亡灵享用。祭了祖先之后,再将那一小坨肉切细“祭”自己的牙齿,于是便有了“打牙祭”之说。

【第64句】:【天下第一菜】苏州一碗“锅巴汤”竞有“天下第一菜”之名,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宋牧士春游苏州城西南的邓尉山时,被山上的梅景所倾倒,遂在崖壁上题名“香雪海”。康熙皇帝听说此事,很感兴趣,于是便微服私访前往苏州邓尉山游玩。康熙抛开随从,独自畅游在梅花盛开的世界里,沉迷忘返。不知不觉已到中午,康熙感到饥肠辘辘,可偏偏他却迷了路,饥渴难耐的他只好朝一个方向拼命走去,直走到一个小村子里。 他遇到一个中年农妇,便迫不及待地问人家“可有东西充饥”。善良的农妇将康熙领进屋内替他找吃的,可是饭菜都差不多吃光了。农妇看见锅里的几块焦黄的锅巴,便随手将一些剩菜汤倒入,烧煮开后,盛起来端给康熙吃了。 谁料,饥不择食的康熙吃后竟觉得美味可口,赞赏不已,一时兴起,将此菜题为“天下第一菜”。于是,这不起眼的锅巴汤就这样成为“天下第一菜”了。

【第65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句俗语有混日子、消磨时光的贬义。生活中,有人遇事敷衍,得过且过,凑合着混日子,于是就会被别人戏称为撞钟和尚,甚至说连钟也撞不响。那么,这一俗语源出何处呢? 原来,出家人里确有专司撞钟之事的和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钟,指的是寺庙里的晨昏钟。据佛家讲,人生共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所以,按以前的寺规,就是在早晨和黄昏各敲一百零八下的钟,以清除人生的烦恼,称为晨昏钟。 撞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也存在一套严格的规定。撞钟前,和尚必须默诵佛经,诵毕方能撞钟。在撞钟时要撞出轻重缓急的节奏,抑扬顿挫的韵律。 晨昏两次钟,紧七下,缓八下,平平二十下,是为一通。如是者三,名为三通,共击一百零五下,再撞三下,前后共撞钟一百零八下。做一个合格的撞钟和尚谈何容易,故被挑选上的弟子不仅手脚麻利,脑子灵活,责任心强,而且还要精通经文,方可称职。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撞钟的和尚必须在二十分钟之内敲完一百零八下,而且最后一下必须敲在十二点整(零时),差一秒不行,过一秒也不行,最后一下“夜半钟声到客船”。如此分秒不差的撞钟功夫,实在令人叹服。据说敲完钟的和尚每回都有“犹如卸下千斤担”的感觉。真是“钟上一分钟,钟下十年功”啊。 无奈俗人不解其中味,误认为撞钟的和尚轻松自如。真要是能像和尚一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工作就是高标准了。

【第66句】:【听人劝,吃饱饭】(谚)能听人的良言相劝,就可以吃饱饭不饿肚子。指人能虚心接受意见,就能给自己带来切实的好处。

【第67句】:【没理搅三分】见“无理搅三分”。

【第68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一词语是指用出主意之人的办法来整治出主意的人。典出司马光《资治通鉴》。说的是在唐朝的时候,有人状告当朝的一个大官周兴有严重问题,武则天便指派另一个大臣来俊臣去处理此事。 来俊臣不动声色请周兴吃饭,边吃边聊,在兴头上,来俊臣突然向周兴请教:“如果罪犯不坦白,不认罪,不交代,那么该用什么办法呀?”周兴不假思索地说:“那好办呀,这太容易啦!你叫人抬来一个大坛子,架起来,四周烧上柴火,烘烤之,叫犯人蹲在里面,还怕他不招吗?”来俊臣马上命令手下的人去找来个大坛子,用柴火围住,像周兴说的办法那样。然后,来俊臣站起来,严正地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说你有问题,请你钻进这个坛子里吧!”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个词语。成语“请君入瓮”也源于此。

【第69句】:【洪洞县里没好人】这句俗语是句气话,意思是对某个地方的一些人有不满,埋怨到整个地方,说这一个地方没有好人,便用“洪洞县里没好人”来指代。实在是冤枉了洪洞县。 “洪洞县里没好人”源自京剧《玉堂春》。此剧唱腔动听优美,普及率很广,上岁数的人几乎入人都能哼上几句,要不然也不会形成俗语。剧情是聪明美貌的少女苏三,因家贫被卖到妓院,她反抗迫害妇女的娼妓制度,追求自己所爱,执著地爱上了青年王金龙。老鸨看王金龙把银子花光用完,连打带骂把他赶出妓院。苏三偷偷将自己的私房钱送给王金龙,发誓若非金龙日后来娶,她永世也不会嫁人。 老鸨见苏三如此固执,没法做妓院的摇钱树了,正好有个山西洪洞县的阔佬富豪沈燕林看上了苏三,两下一拍即合,老鸨将苏三卖给了这姓沈的恶人为妾。苏三不从,大吵大闹,把沈妻也烦死了。沈妻伙同私通的奸夫,下毒药要害死苏三,没想到沈燕林误吃了毒食猝死。奸夫淫妇一不做二不休,恶人先告状买通官府,诬陷苏三害死了沈某人。 在起解前往省城太原的途中,苏三见老解差崇公道是个好人,遂认崇公道为干爹。苏三边走边唱,向干爹诉说自己遭遇的不幸,对加害于她的县官、妓院老鸨、姓沈土财主、淫妇沈妻及其奸夫等痛加斥责,越说越气,因为这些人都是当地的,最后说道:洪洞县里没好人! 她也没想到,编剧也没想到,这句话竟成了一句使用率非常高的俗语。 只是冤枉了洪洞县的好人。

【第70句】:【吃虱子,留大腿】 释义:比喻过分吝啬。 例句:原来李克用是吃虱子留大腿的人。因见白娘子容貌,设此一计,大排筵席。

【第71句】:【宝马须戴金鞍鞯,良弓要配玉箭囊】 释义:双方地位要相等,要匹配。 例句:她想:俗话说“宝马须戴金鞍鞯,良弓要配玉箭囊”,我怎么就忘了。 于先生人再好,但怎能看得上我。人家是贵公子,名门之后,是大观园里的贾宝玉,自己大不得了是个唱大鼓书的,就好比大观园里的小戏子芳官、玉官一样,要想靠他这样的贵公子,还差着八丈远呢!

【第72句】:【饿出来的见识,穷出来的聪明】(谚)饥饿能使人增长见识,穷困能使人变得聪明。指忍饥受饿的贫困生活往往迫使人明察是非,升华智慧。

【第73句】:【水浅鱼不住】(谚)水太浅的地方,鱼无法生存。比喻条件太差的环境留不住人才。 也作水浅难养鱼。 水浅养不住大鱼。

【第74句】:【黑客】“黑客”是现代网络信息时代经常遇到的一个词,特别在新闻媒体上常见。“黑客”是英文Hacker的译音,原意“劈砍”,经引申后用来称呼那些热爱探询计算机深层技术的“电脑高手”,就像美国西部牛仔一样,到处行侠仗义。 最早的黑客出现在麻省理工学院校园里,他们是计算机的狂热爱好者,喜欢深入地探索计算机奥妙,而不像一般人那样只是规规矩矩地去学习一般的计算机知识。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利用电脑玩自编的游戏,开玩笑或是搞恶作剧。那时的“黑客”是带有褒义的。 “黑客”们对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后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黑客队伍变得越来越复杂,部分人开始利用黑客技术窥探别人隐私,发泄私愤,破坏网络资源,谋求私利,甚至进行计算机犯罪等活动,严重的可危及国家安全或造成国际影响,黑客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变得复杂起来。

【第75句】:【一人气力担一担,众人力量搬倒山】(谚)一个人的气力只能挑起百斤担;众人的力量合到一起,就能把山搬倒。指人多力量大,困难再大也不怕。

【第76句】:【破人生意,如杀人父母】(谚)破坏别人即将做成的生意,如同谋杀他父母一样使他不幸。指别人做买卖,只可促成,不可破坏。

【第77句】:【种一葫芦收一瓢】(惯)撒下一葫芦种子,收获一瓢粮食。形容粮食产量太低。

【第78句】:【老天爷不睁眼】 (老天爷瞎了眼)释义:老天爷不看不管,比喻人世间不公平,黑暗。 例句:这么好的闺女,落到他们手里,真是老天爷不睁眼。

【第79句】:【开元通宝——外圆内方】(歇)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其间铸的铜币(通宝),圆形中间有方形孔。形容人表面圆融,实际上很有准则或个性极强。

【第80句】:【随你奸似鬼,也吃洗脚水】见“饶你奸似鬼,吃了洗脚水”。

【第81句】:【惹乱子】(惯)指引起麻烦。

【第82句】:【老和尚不撞钟——得不的一声】(歇)撞钟:打钟。得不的:巴不得。指好不容易盼望到一句话,正合自己的心意。

【第83句】:【山沟里的毛驴,走不惯平川地】 释义:比喻不习惯。 例句:“好老乔哥哩,大家有什么不对,你批评就是,可不能提不当的话。”“山沟里的毛驴,走不惯平川地呵。”

【第84句】:【山高有个顶,海深有个底】 释义:事情总有个边儿,有个限度,可以弄清楚。 例句:山高有个顶,海深有个底,世事没有绝对秘密,何况沙木龙兄弟还提示过我。现在看来,茶三钱再狡猾,只怕今朝跑不脱了。

【第85句】:【打九九,不打十足】(谚)九九:不足十成。十足:完全满盈。要九九的程度,不要十足。指大凡筹划与做事,要留有余地。

【第86句】:【口如扃,言有恒;口如注,言无据】(谚)扁(ji。ng):门闩,门环。 注:注子,酒壶。指嘴巴像有门闩一样把得很严的人,说话很守信用;嘴巴像倒水一样毫无约束的人,说话没有根据。

【第87句】:【按着三眼一板】(惯)板、眼:民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一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比喻言行有条理、合规矩,一丝不苟。

【第88句】:【蒋干保曹操——各为其主】(歇)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曹操手下幕宾,赤壁之战时,曾渡江到东吴,劝说旧友周瑜归降,想借此立功报效曹操,结果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指各自做事都为自己所效劳的主子。

【第89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谚)匹夫:普通公民。怀璧:身藏璧玉宝物。普通百姓本来是无罪的,只因为他身藏宝物,遭到权势者的艳羡,容易被无端加上罪名。指金银珠宝会招来灾祸。 也作匹夫无辜,怀璧其罪。 小人无罪,怀璧其罪。

【第90句】:【斧头再锋利,剖不开头发丝】 释义:比喻本事再大,也有对付不了的难题。 例句:真是斧头再锋利,剖不开头发丝;共产党再厉害,也改变不了千年万代的老规矩!

【第91句】:【认钱不认亲】(惯)指为了钱财连亲情都不要了。

【第92句】:【九月九,蚊虫叮石臼】(谚)九月九: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石臼:大块石头凿成的捣谷用具。 指秋后的蚊子连石臼也敢叮,叮人更厉害。

【第93句】:【封山不育林,等于白费神】(谚)封山:禁止在山上牧放、采伐、烧荒等。育林:种植、护理林木。只知封山,不知育林,山林仍然不能发展。指要发展山林,就必须封山与育林并举。

【第94句】:【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 释义:吃了人家的宴请,接受了人家的馈赠,说话办事就不容易坚持原则。 例句:方亦鹏就曾屡次善意地提醒邢耀宋,要他保持应有的警惕,特别是不宜随便接受他们馈赠。“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真是一点也不假的大实话。

【第95句】:【故土难离】(谚)故土:世代定居的故乡。指人总是留恋生养自己的家乡土地,不舍得离开。

【第96句】:【能吃飞禽一口,不吃走兽半斤】(谚)飞禽:空中飞的鸟类。走兽:地上跑的兽类。宁可吃上一口飞禽肉,也不吃半斤走兽肉。指走兽的肉远不如飞禽的肉鲜嫩有营养。 也作“宁吃天上二两,不吃地上一斤”。天上:指天上飞的鸟类。 地上:指地上跑的兽类。

【第97句】:【漱上水】(惯)、洑(fu):游泳。向上游。比喻巴结讨好有权势、地位,或有钱财的人。

【第98句】:【拿孩子喂狼】(惯)比喻讨好仇人,把好处拱手相让。

【第99句】:【放鸽子】“放鸽子”比喻说话不算数、违约和欺诈行为。自古以来,鸽子展示于人的都是吉祥和平的意义,鸽子还寓意诚信,飞鸽传书就是人们利用信鸽的准确和精准的特性来传递信息。可这代表诚信的鸽子怎么会被人们用“放鸽子”来比喻不遵守诺言,带有欺骗的含义呢?它源自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放鸽子”是诱拐名贵鸽子的行为。偷窃者训练出一种专用的“诱鸽”,混到别人放飞的鸽群中,诱骗鸽群迷失方向,把它们引回到偷窃者的鸽笼中。 另一种说法是相传古时候有两个人,他们本来是很好的朋友。二人约定了某月某日,其中一个人要给另一人飞鸽传信,但到了约定的日子,等信的人却等来了一只没有携带信的鸽子。他就质问他的朋友:“你怎么只放鸽子不写信,不履行诺言,说话不算数呀!”“放鸽子”一词作为“爽约”的意思就这样流传下来。

17257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