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车家号2024经典的歇后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扁担吹火——窍不通

【第2句】:【 珍珠陪着绿豆卖】谓降低身价。陪,也说:掺。周立波 《暴风骤雨》:“那一帮子人都是些啥玩意儿呀?杨主任他也 跟他们混在一堆,珍珠掺着绿豆卖,一样价钱也抱屈,慢说 还压在他们底下。”

【第3句】:八百钱开当铺——支持不久

【第4句】:【人有三分怕虎,虎有七分怕人】(谚)人怕虎只有三分,虎怕人却有七分。指人怕老虎,其实老虎更怕人。也比喻善良的人害怕恶人,恶人更怕善良的人。

【第5句】:【秤有头高头低】事情难免有偏差,不可能绝对准确公平。 马烽《刘胡兰传》:“可是众人的事情难办呀!戥子秤都有个 头高头低哩。”

【第6句】:【毒蛇黄鳝分不清】释义:黄鳝:鳝鱼,像蛇而无鳞。比喻分不清真假好坏。例句:武斌呀!你可不能毒蛇黄鳝分不清,好人坏人辨不明呀!你要看看清,想想明,不要把敌人的砒霜当冰糖吃,受骗上当啊!

【第7句】:吃了包子开面钱——混账

【第8句】:理发店关门——不理了

【第9句】:【当祖宗供起来奉为至尊】祖宗,也说:祖宗牌位。张洁 《沉重的翅膀》:“把大庆那六条当祖宗供起来,然后按这六 条验收,那么我的厂子生产上不去,工人没饭吃,你大庆包 不包?”

【第10句】:我没听清妈妈说的啥,结果把东西拿错了。妈妈笑着说:“听三不听四,叫你砍柴你砍刺。”(湖北·武汉)

【第11句】:【 翻脸不认账】立即抵赖,没有信用。海外陈若曦《二胡》: “岂知到时他来个翻脸不认账,也拿他无可奈何。”

【第12句】:玻璃缸里的标本——缺乏生气

【第13句】:看着妈妈轻松折好了被子,我也去试了试。但怎么也折不好,不是上边大就是下边大,弄得我满头大汗,还得请妈妈来帮忙。妈妈说:“看人挑担不吃力,自上肩胛嘴要歪。只有自己做了,才能体会到别人劳动的辛苦。”(浙江·绍兴)

【第14句】:【轻伤不下火线】受伤不休息,坚持工作。李存葆《山中那 十九座坟茔》:“近几天来,指导员连续表扬他,号召全连向 他学习,轻伤不下火线。”

【第15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语的意思是同类的物种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此语出自《周易·系辞上》。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淳于髡,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被任命为齐国的大夫。齐宣王喜欢招贤纳士,于是让淳于髡举荐人才。淳于髡一天之内接连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位贤能之士。齐宣王很惊讶,就问淳于髡说:“寡人听说,人才是很难得的,如果一千年之内能找到一位贤人,那贤人就好像多得肩并肩站着一样;如果一百年能出现一个圣人,那圣人就像脚跟挨着脚跟来到一样,现在,你一天之内就推荐了七个贤士,那贤士不是太多了?” 淳于髡回答说:“大王此言差矣。要知道,同类的鸟儿总是聚在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总是聚在一起行动。人们要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水泽洼地去找,恐怕永远也找不到;要是到梁文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车地找到,这是因为天下同类的事物,总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致也算个贤士,所以让我举荐贤士,就如同在黄河里取水,在燧石里取火一样容易,我还要给您再推荐一些贤士,何止这七个!” 这句话是至理BBB,当年,革命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从全国各地跋山涉水涌向革命中心——延安。延安聚集着一大批国家的栋梁之才。

【第16句】:【风里言,风里语】私下非正式的议论。成语:风言风语。 海外张爱玲《沉香屑》:“可是你知道世人的嘴多么坏,指不 定你还没到家,风里言,风里语,倒已经吹到你爸爸耳朵里 去了。”

【第17句】:鸡叫赶路——越走越明

【第18句】:【丢钱是买主,说话是闲人】(谚)指付钱的才是买主,品评货物优劣的往往是看客。也泛指凡是办实事的,总会拿出实际行动。

【第19句】:【心在嘴上长着】(惯)指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毫不隐瞒。

【第20句】:【乳老鸦笑话猪儿足——原来灯台不照自】(歇)乳老鸦:小老鸦。 本指小老鸦笑话小猪的足黑,转指人只看别人的短处,看不见自己的短处。常含讥讽意味。

【第21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谚)将相:将帅、宰相,最高的文武官职。指将相不是天生的,有志的男儿应自强不息,奋力进取。

【第22句】:老坟山上冒烟——出鬼气

【第23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释义:极言苏州、杭州可与天堂相媲美。例句:江南真是个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像我们这地狱世界。

【第24句】:【造弓的造弓,造箭的造箭】(惯)比喻原来是干什么的还干什么去,各人做自己该做的事。

【第25句】:【瘦狗莫踢,病马莫骑】(谚)瘦弱的狗不可踢它,有病的马不可骑它。比喻对于病弱衰老的人,只应当怜悯救助,绝不可歧视凌辱。

【第26句】:【垫踹窝】(惯)踹窝:路面上践踏而成的坑窝。本指垫平踹窝。比喻供人践踏,代人受过。

【第27句】:【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释义:比喻情况不好判断。例句:“我警告你,小王,你有时太快嘴利舌,你知道会闯出多大祸!我看你还是不了解咱们的处境。我们谁都得应付,谁都得伺候,你知道哪炉香烧不到就出事呀!你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啊!唉唉……”

【第28句】:足底生疔疮——站不住脚

【第29句】:金刚钻划豆腐——深刻

【第30句】:半空荡秋千——不落实

【第31句】:【八十岁学吹鼓手】吹鼓手的职业项目之一是送葬,八十 岁不能为别人送葬,可能已经需要别人为自己送葬。指年 纪大了,不值得重新学习,来不及从事新的职业。张恨水 《啼笑因缘》:“我还念书当学生去,这倒好,八十岁学吹鼓手 啦。”

【第32句】:妈妈死后,爸爸又给我找了个新妈妈。新妈妈又带来个新哥哥,两年后妈妈又给我生个新弟弟。爸爸说话幽默风趣,妈妈却有些小肚鸡肠。这不,一天下午妈妈又躺在床上不说话了。爸爸又在施展他的战术:“又咋了,是俺娃气你了,还是你娃气你了,再不就是咱们娃气你了?来,拉出来,各打三十大板。”妈妈一听,“扑哧”一下笑了。(河南·内乡)

【第33句】:红娘挨打——为别人担不是

【第34句】:【怀里没揣金刚钻,不敢揽那破瓷碗】见“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

【第35句】:【狐狸总要露尾巴】(谚)不管狐狸怎样善于隐藏,肥大的尾巴总要显露出来。比喻人群中的恶类,无论怎样奸诈,终究要露出他的劣迹丑态来。 也作狐狸的尾巴总是藏不住的。 狐狸再狡猾,尾巴藏不住。

【第36句】:【人哭天没泪】(惯)指陷入困境,无人同情、帮助。

【第37句】:【鸡窝里落下凤凰来】(惯)比喻贫贱的地方来了贵客。

【第38句】:【三句甜,两句苦】(惯)指一会儿软的,一会儿硬的,连劝带吓唬。 也作三句苦,两句甜。 三声紧,两声慢。

【第39句】:圈里猪儿——有日数的

【第40句】:三十年开花,四十年结果——老果果(老哥哥)

【第41句】:【外好里丫槎】(惯)丫槎:树枝歧出的样子。形容人表面上随和宽厚,内心却复杂,让人捉摸不透。 也比喻对外人好,对自己人苛求。

【第42句】:【钻钱眼】(惯)钱眼:旧时铜钱当中的方形小孔。比喻人过于贪财,千方百计在钱上打主意。

【第43句】:【抬杠】“抬杠”比喻好挑毛病、好打叉子、搭话好与人作对的现象。它起源于中国的北方,“抬杠”起初还真同抬杠子有关。在我国的北方,很早就残存着一种习俗,那就是所谓的“抬杠会”,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人们除了逛花灯、吃元宵、猜灯谜之外,还要参加热闹的“抬杠会”。会上,由身强力壮的人抬着竹杠,上面有轿子,轿子上坐着一个穿着奇装异服、口齿伶俐的人物。他就是“抬杠会”的主角。他们抬着竹杠和轿子在人群中穿行,轿上的人就和周围的人找话茬进行辩论,比赛斗嘴,甚至对骂,但谁也不会恼怒。 “抬杠会”上的两人的语言对抗逐渐演化,人们就常常把说话时双方的对抗较劲儿叫做“抬杠”。这种抬杠会在满族进入中原后,成了“抬杠”的起源。这种“抬杠”或“斗嘴”甚至还被转化成俗民生活艺术里以耍嘴皮子为乐的艺术活动,特别被相声艺术吸收和运用,中国有一个相声段子名字就叫《抬杠》,所以,“抬杠”并不全是浪费口水,其中也包含着智慧,要是能抬出点水平,那也是一种“口才”。

【第44句】:人死请郎中——白费功夫;白费劲;枉费工

【第45句】:烂了脚丫子一该歇了

【第46句】:【瘸驴配破磨】(惯)比喻有缺陷的两个人正好相配。 也作“破磨对瘸驴”。

【第47句】:【 天塌不了,地陷不了】不可能发生险情,无须顾虑。或说: 天塌不下来。成语:杞人忧天。姚雪垠《李自成》:“天塌不 了,地陷不了,官军把咱们从商洛山赶走不了。”

【第48句】:【歪嘴吹喇叭——一股斜气】(歇)斜:谐“邪”。气:本指气体,转指风气、作风。指不正当的风气或作风。 也作“歪嘴和尚吹喇叭——一股邪气儿”。

【第49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般)

【第50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惯)指被敌军围困,孤立无援,陷处绝境。 也作内无粮草,外无援军。 内无粮弹,外无援兵。 外无救援,内绝粮食。

【第51句】:【有智不在年高】(谚)有智谋不在于年龄大小。指拔尖的人才往往出于青年人中。

【第52句】:【无事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见“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第53句】:【蝗虫蚂蚱一起逮】都算数,都被牵连。明代《金瓶梅》: “还是哥十分情分,看上顾下,那日蝗虫蚂蚱一例扑了去,你 敢怎的!”

【第54句】:【一壁打鼓,一壁磨旗】(惯)比喻同时做两手准备。

【第55句】:【 手中一鸟,胜过枝上二鸟】重视实际,到手的才能算数。 或说: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众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握。 海外丛甦《兽与魔》:“哈瑞人虽愚昧,但实际,他相信‘手中 一鸟,胜过枝上二鸟’。”

【第56句】:火神庙里出了雷神爷——老子和儿子一样

【第57句】:冬天风不知怎么那样尖,墙上有一点小洞风都会钻过来,屋里冷得很。奶奶说:“蚕豆大的洞也会钻过来簸箕大的风。”(江苏·江都)

【第58句】:跑了虾公抓到鲤鱼——坏事变好事

【第59句】:暖水瓶的塞子——堵气(赌气)

【第60句】:强盗拍照片——贼头贼脑

【第61句】:仙姑思几——心野了

【第62句】:我们班有些同学常常是玩够了再写作业,总要忙到半夜三更。老师半是生气半是心疼地说:“你们啊,早不忙,夜心慌,半夜还要爬起来补裤裆。日子长了,学习搞不好,身体也要垮呀!”(四川·德阳)

【第63句】:【水米不沾牙】释义:不吃不喝。“不沾牙”又作“不打牙”。例句:受刑以后,我半死地躺在监牢里水汪汪的地上,一连两天水米不沾牙!

【第64句】:好汉上梁山——逼出来的

【第65句】:【死了张屠夫,不吃浑毛猪】(谚)屠夫:以宰杀猪羊为职业的人。浑毛猪:没煺毛的猪肉。指即使某个屠夫死了,人们也不会吃没煺毛的猪肉。比喻缺了某个重要的人物或条件,事情照样做,日子照样过。 也作死了张屠户,不吃连毛猪。 死了张屠户,不吃带毛猪。

【第66句】:【饥梳头,饱洗澡】(谚)饿着肚子梳头,吃饱了饭洗澡。指梳头宜在饭前,洗澡宜在饭后。

【第67句】:小洋妈炒菜时总是拎着水瓢站在灶台旁,随时准备添水。小洋说:“妈,人家炒菜拿锅铲儿,您却拎水瓢。“‘嗨,杀猪杀尾巴,各有各的杀法。”小洋妈笑着回答。(河南·南阳)

【第68句】:【 不打不相识/不打不成交】经过斗争而后认识,和好。钱 钟书《围城》:“咱们不打不相识,以后相处的日子正长,要好 好交个朋友。”

【第69句】:【三请诸葛】释义:东汉末年,刘备曾三次亲自去拜访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打天下。指多次邀请,难请。例句:郑格世点点头说:“嗯,这就用得着三请诸葛了。你再去一趟,还是要好言好语,不要吓唬他。”

【第70句】:大伯家的猪糟蹋了二奶家的庄稼,他们两家在吵架。我对爷爷说:“就怨大伯,他为什么不把猪圈好呢?”爷爷说:“有活儿多插手,遇事少插嘴,你小孩家懂什么?”(河南·内乡)

【第71句】:【轿上来,马上去】(惯)形容讲究排场、阔气。

【第72句】:【多年的大路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慢慢地终于有出 头之日。多年,也说,千年。《新凤霞回忆录》:“她相信多年 的大道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道理,母亲为人乐观, 永远对自己信心百倍。”

【第73句】:打蛇打七寸——击中要害;恰到好处

【第74句】:卡壳的卡宾枪——打不响

【第75句】:【摔碟子摔碗】(惯)形容摔摔打打,乱发脾气。 也作摔盆子砸碗。 摔桌子砸板凳。 摔盆子掼碗。

【第76句】:【吃酒不言公务事】释义:聚饮时不谈论公事。例句:今日奉屈,不过为昔臼之情,聚谈聚谈,古云:“吃酒不言公务事。” 非是为兄的拦阻贤弟之臼,因我帐下皆是忠义之将,恐有唐突,倒是愚兄的不是了。

【第77句】:邻居家的平平姐今年该上初二了,可婶婶硬是让她退学出门打工。妈妈劝婶婶说:“她婶子,人说三辈不读书,活像一窝猪,还是让娃子去上学吧!”(河南·邓州)

【第78句】:【爷】“爷”是对祖父的称呼。也有方言指的是父亲。那么,一开始“爷”指的就是祖父吗?最初,“爷”并非指祖父,而是指父亲,至今还有如此用法的影子。如现在“爷娘”连用,便是指“父母”,现在称“爷俩”,便是指父子。古代,“爷”字写为“爺”。据查,出于南朝萧齐的《玉篇》最早收录此字,并解释说:“古俗称‘父’为‘筇’。”看来,“爷(筇)”字大约是南北朝时期的产物。不过,这个字不是凭空产生的。梁章钜《称谓录》云:“古人称父为耶,只用耶字,不用爺字。”《汉语大字典》则认为,“耶”和“筇”是一对古今字,“爺”是后起的字形。“耶”字主要用为语气词,但同时代指父亲。东晋王羲之《告姜帖》云:“汝母子佳力?力不一一。耶告。”大约出于北魏的《木兰诗》云:“军书十二卷,卷卷有耶名。阿耶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正是基于这种用法,人们用形声方法造字,由“耶”造出“筇”字,用来代指父亲。不过,此后“耶”字仍在不时使用。如杜甫《北征》诗云:“见耶北面啼,垢腻脚不袜。”大约是在宋元明清,“爺”字逐渐取代“耶”字,其意义也有所变化。明代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云:“祖日爺。”由此可见,至迟在明代“筇”字开始用来称呼祖父,直系亲属之间用字称呼清晰确定。

【第79句】:吃着黄连长大的——苦人儿

【第80句】:放学到家,我总是先看完少儿节目再写作业,虽然父母说了许多次,但我就是改不了。妈妈常说我是“属破车的,三天不修就零散”,非要“治理整顿”我一次。(河南·永城)

【第81句】:野猪刨红薯——全凭嘴硬

【第82句】:仨月不梳洗——不顾脸面

【第83句】:【秀才人情纸半张】(谚)指旧时读书人大多穷困,与人交往,只能用书画作馈赠。后用作以薄礼相酬的常语。

【第84句】:【印把子在手里】谓掌握政权。相关的:刀把子在手里。 姚雪垠《李自成》:“俗话说:运气来到,拿门板也挡不住。朝 廷硬把印把子塞到你手里,你能够坚决不要,得罪朝廷么?”

【第85句】:中午,到了做饭的时候,爷爷让三叔去挖些红薯,三叔不想去。爷爷说:“你呀你,你是干活挠挠头,吃饭爱加油。”(河南·泌阳)

【第86句】:【把鼻子气歪了】(惯)形容人特别生气。

【第87句】:【解剖麻雀儿】喻对有代表性的事物作调查研究。王蒙 《风息浪止》:“这是个典型事件,我要解剖这个活麻雀。”

【第88句】:【 官盐不当私盐卖】我国的盐产一向采取官卖或收税的制 度,不经官府监督发售或没交税的盐,便是私盐,算违法。 谓光明正大的事情,无须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小说月报》 (1980,9):“老话说了,官盐不当私盐卖,这茶馆可是官家的 买卖,由不得咱们呀。”

【第89句】:【玉波去四点,依旧是王皮】(谚)玉字去一点,还是王字;波字去三点,还是皮字。指表面上略有变化,但本质上还是不变。

【第90句】:【发洋财】(惯)洋财:跟外国人做生意得到的财物。指从外国人身上得到财物或非常稀罕的东西。 也指得到不义之财。

【第91句】:【得一望十,得十望百】(惯)形容人贪得无厌,胃口越来越大。

【第92句】:【快牛门前卧,蔫牛不下套】见“蔫牛不下磨,快牛门前卧”。

【第93句】:【到哪条河边,喝哪条河的水】释义:处在什么情况,采取什么样的办法。例句:马国彪只好打断她的哭声,嬉皮笑脸地说:“翠花,到哪条河边,喝哪条河的水。”

【第94句】:猴子吃辣椒——抓耳搔腮

【第95句】:我吃饭时不小心掉了一根筷子,因懒得动就干脆用一根筷子吃饭,可一根筷子总不听使唤。奶奶看见了说:“双桥好过,独木难行。你还是去拿一双筷子吧。”(安徽·巢湖)

【第96句】:打灯笼走亲戚——明来明去

【第97句】:爸爸和一个叔叔在喝酒,看到上来的主食是馒头,爸爸笑着说:“馒头就酒,再好没有。”我们全家人听了都大笑起来。(山西·阳泉)

【第98句】:【寂寞恨更长,欢娱嫌夜短】见“欢娱嫌夜短,寂窦恨更长”。

【第99句】:【十三点】“十三点”是用来贬斥傻里傻气俗称“傻帽”的人。此俗语原产上海,称那些半疯半癫者为“十三点”。此俗语所以称为“十三点”,是因为玩麻将或其他游戏开始时抛色子比点大小用的。色子是用骨头、木头等制成的立体小方块,六个面分别刻着一、二、三、四、五、六点。玩时一般将两个色子抛起,落地后朝上的两个面上的点数相加,相加后最大的点是十二点。显然,十三点是不识数,傻帽啦!还有一说,“十三点”暗合一个“痴”字,痴字是十三划,十三点自然就是呆痴之意。 “十三点”本来是女人喜用的贬斥他人的词语,它既生动却又抽象得莫名其妙。现在无论上海或其他地方,男女都可脱口而出,不再由女人专用了。

17620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