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农家谚语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冻冻晒晒身体强,捂捂盖盖脸发黄

【第2句】:如晋代郭璞《江赋》:“察之无象,寻之无边。”唐代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水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南宋贾似道建馆舍于两湖葛岭L,题其馆名“无边风月”。元代白挺《西湖赋》亦有“春雨为观,香月为邻,水竹院落,无边风月,见天地心以志之”之语,使人有风光无限,如临其境之感。

【第3句】:【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释义:跟知心好友一起喝酒。喝一干杯也嫌少;跟见解不同的人说话,半句也嫌多。 例句:想起刚才进门时他们对饮欢杯的景象,看看现在这种令人难堪的冷场,正应上了“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句老话。

【第4句】:天上星多黑夜明,地上树多成森林。

【第5句】:【壁笆上挂团鱼——四脚无捞】(歇)壁笆:篱笆墙。本指无法用爪取物,转喻陷入困境,无法施展手脚。

【第6句】:【烧高香】(惯)1指求神佛保佑。 2指心存感激之情。3指送礼。

【第7句】:【屎壳郎推车——滚蛋】(歇)屎壳郎常把粪滚成球形,然后雄雌分工,一前一后地把粪球滚到僻静处贮存。本指屎壳郎滚着粪球,转以责令人离开或走开。 也作屎壳郎搬家——滚蛋。 屎壳郎搬家——滚球。

【第8句】:【不到黄河心不死】 释义:心不死:不死心,不甘心。比喻达不到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无路可走的境地不死心,很固执。 例句:你这个血性汉子,自己认准的理儿,不到黄河心不死,不碰南墙不回头。

【第9句】:【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释义:长期生活在外,最后总希望回到家乡。 例句:“常言道,树高干丈,叶落归根。这小厮怕养不大;若还长大了,少不得寻根问蒂,怕不认我做外公么?”

【第10句】:【万事留人情,后来好相见】见“凡事留人情,日后好相见”。

【第11句】:【游戏】娱乐嬉戏称为游戏。如明·袁宏道《途中怀大兄诗》:“光容若平昔,天服粲游戏。”在佛经中,游戏系指佛、菩萨随心所欲地渡化众生,毫无障碍的能力。如《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九谓:“常所游戏胜妙法乐,不贪世间诸欲境界,是为菩萨游戏法乐。”又如宋代《武林旧事·张约斋赏心乐事》记贤者语谓:“不为俗情所染,方能说法度人。盖光明藏中,孰非游戏。”据经论中解释,“戏”即“自在”的意思,”“游”与“戏”意同。因此,“游戏”与“自在”往往可以连用,称为“游戏自在”。这种“自在”的能力,也叫做“游戏神通”。(李明权)

【第12句】:【买干鱼放生——死活也不知】(歇)放生:佛教信徒买来活的鱼、鸟等放归大自然。把杀后洗净晾干或晒干的鱼买来放生,连鱼死活都不知道。指不知利害,连是死是活都不知道。也指人思想糊涂,不知事理或不明真相。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买干鱼放生——不知死活。 买咸鱼放生——死活弗得知。 买咸鱼放生——不知死活。

【第13句】:【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 释义:比喻情况不好判断。 例句:“我警告你,小王,你有时太快嘴利舌,你知道会闯出多大祸!我看你还是不了解咱们的处境。我们谁都得应付,谁都得伺候,你知道哪炉香烧不到就出事呀!你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啊!唉唉……”

【第14句】:【业障】恶业能障碍向善的正道,名为“业障”,亦作“孽障”。多指前生所作恶业而为今生的障碍。《俱舍论》:“一者害母,二者害父,三者害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种名为业障。”《华严经·世主妙严品》:“若有众生一见佛,必使净除诸业障。”佛教徒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规范行为或遭遇到的某种不幸,常称之为“业障”。民间也有以“孽障”骂人的,意指被骂者为我的祸患或恶果。(常正)

【第15句】:狂风中只有雄鹰,激流中没有浮萍

【第16句】:【开夜车】(惯)指晚上不休息,加班工作或学习。

【第17句】:【一人拼命,万夫难当】(谚)一个人舍命地冲杀,再多的人也难以抵挡。指人要是拼命战斗,就会产生无穷的威力。 也作一人敢死,万夫难敌。 一人不怕死,万夫莫近身。

【第18句】:金灯也好,银灯也好,装上油才会发亮

【第19句】:【仁不统兵,义不聚财】见“慈不掌兵,义不主财”。

【第20句】:【为人不见面,见面去一半】指人的虚名大于实际,见了面 也就觉得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刘绍棠《燕子声声里》:“闻名 不见面,见面乏一半。这位大名鼎鼎的老头儿,不过如此而 已,全没有一点高级人物的风度。”

【第21句】:【不因一事,不长一智】禅宗用语,说明人的智慧因阅历而增加。佛教既主张万法唯心,也极重视实践的验证,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僧云:‘不因一事,不长一智。’”宋·悟明《联灯会要》卷十八:“老赵州十八以上便解破家散宅,徒为戏论,虽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长一智。”也作“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红楼梦》第六四回:“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支问着我了。”又如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四章:“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一个人多一次经验,才会多明白一个环境的意义。”(李明权)

【第22句】:【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释义:当了家或做了领导,才体会到东西的可贵,才知道生活的艰难。 例句:她自幼生长深闺,足不出户,与人无争,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也不为衣食住行分心劳神……

【第23句】:装香燃香供佛,表示皈信虔诚(参见“香花供养“条)。寺院中有僧人专司此事,称为“香灯师”。燃香并安插在香炉上,谓之“装香”。如《景德传灯录·地藏和尚》:“打开殿门,装香换水。”如元代张国宾《薛仁贵》第四折:“快装香来,待我亲自接待去。”又如元曲《合汗衫》第四折:“张义,装香来!”

【第24句】:【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释义:韩信:西汉初年有名的将领,《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一次,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而益善耳。”益:更加,越……越。善:好。借指越多越好。 例句:再说,二十几个人,有什么好整顿的呢?“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谷部长一向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人,哪里会把二十几个人放在眼里?

【第25句】:【打关节】(惯)指采用贿赂的手段买通官员或其他关键人物。也指做疏通工作,扫清办事中的障碍。 也作通关节。 买关节。

【第26句】: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

【第27句】:【光听拉拉蛄叫,就别种地了】(谚)拉拉蛄:即蝼蛄,昆虫,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专吃农作物嫩茎。指拉拉蛄是农作物的大害虫,可农民不会听到拉拉蛄的叫声就不种庄稼。比喻不能因为有人议论指责,就不敢做事。 也作若怕蝼蛄咬,就不用科田了。 尽听拉拉蛄叫,别种庄稼了。

【第28句】:戏无情不感人,戏无理不服人。

【第29句】:【人靠运气马靠膘】(谚)运气:好的机遇。膘:肥肉。指人靠的是机遇,没有好的机遇就难以成事;马靠的是膘实,没膘的马就没实力。 也作“人走时,马走膘”。

【第30句】:【要捉栖鸟必留窝】(谚)栖鸟:夜晚栖歇在窝里的鸟。要想捉住栖歇在窝里的鸟,就必须留下它原来的窝。比喻要逮住有家室的人,就不要惊动他的家。

【第31句】:【嘴上贴封条】(惯)比喻闭口不言。

【第32句】:【染缸里捞出白布来】(惯)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第33句】:【杀鸡骇猴】(谚)当着猴的面,杀鸡放血,使猴子害怕。比喻严惩某人,儆戒其他人。 也作杀鸡给猴子看。 杀鸡给猢狲看。猢狲:猴子。

【第34句】:【多深的水,养多大的鱼】 释义:比喻有什么样的条件才有什么样的人。 例句:我不用了解就猜个八九不离十。多深的水,养多大的鱼,她准是嫌咱这湾子水浅了。其实,咱无风港轮船都跑得开,再大的鱼也养得了她。 ………

【第35句】:【砂子地里放屁——不害你那口碜】(歇)砂:同“沙”。口碜:即牙碜,因食物中有沙子,嚼时硌牙。 指说话不知羞耻。含责骂意。

【第36句】:猫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

【第37句】:【茶不思,饭不想】(惯)不想喝茶,也不想吃饭。形容十分忧虑、思念或悲伤。

【第38句】:【羹里来的饭里去】(惯)比喻哪里来的还回到哪里去。

【第39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40句】:【指桑骂槐】“指桑骂槐”是用来比喻看似在骂一个人或数落一件东西,实际上暗中在骂另一个人或数落另一件东西。那么,“指桑骂槐”与桑树和槐树有关吗? 传说在古代的时候,文武百官晋见皇帝得先穿过宫廷的庭院,因为是龙庭,多栽有带龙字的龙爪槐,这种龙爪槐的树枝,经常把他们的乌纱帽勾落。 官员心中有气,可树的名字中带有“龙”字,若对它唾骂便是犯上,只好对着一旁长得类似的桑树大骂出气。据说,这便是“指桑骂槐”的由来。

【第41句】:一花五叶宋代黄庭坚《渔家傲》词:“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

【第42句】:【三教九流】“三教九流”一般认为对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职业人物所做出的基本区分评价。最初,“三教”与“九流”并未联袂,而是各自流行。 所谓“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指向比较明确,只是排序有争执。 儒教排第一,都能认可。道与佛的争执延续了很长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日趋激烈,甚至连带了儒家学说。为此各代帝王伤透脑筋,不得不费神安排三教的位次。佛道争执不下,各代帝王喜好也有不同,因而三教排序屡有变动。南北朝时期周武就灭佛,明文规定了儒、道、佛三教等级。但之后又经过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直到晚唐才基本以儒、佛、道的顺序确定三教地位。 查阅资料,可知“九流”在早期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不过,后来衍生出的上、中、下“九流”却很明确。一般认为“上九流”是佛祖、天、皇帝、官、阁老、宰相、进士、举人、解元等,基本上为神为官,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也有人将九流分为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等,也是在当时被认为地位优越或正当职业的群体;“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士、画家、书生、琴棋手、和尚、道人、尼姑等。有的顺口溜排序为: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琴棋。除了上九流已列举的举人外,这部分都是技巧艺人和僧道寄食者,主要靠手艺挣钱或靠神灵吃饭;“下九流”是: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这些基本上是职业低贱、颇受歧视的群体,在旧社会属于最下层的百姓。后来“三教”、“九流”联袂,词义发生了变化.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

【第43句】:【棋错一步,全盘输光】(谚)指下棋如果关键性的一步走错,就会导致整盘棋输掉。也比喻做事在关键处发生失误,就会导致全局失败。 也作棋错一着满盘输。 棋错一着,满盘皆输。

【第44句】:【裤带长,寿命短】(谚)裤带长:指胖人肚子大。指过于肥胖的人,往往活不长。

【第45句】:鹦鹉学舌《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和尚法嗣》:“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日:‘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由无智慧故。”’禅宗强调直指人心的“顿悟”,反对在语言文字上拾人余唾。“鹦鹉学舌”,即使学得惟妙惟肖,也无补于事。后因以“鹦鹉学舌”比喻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见解。

【第46句】:【女士优先】在社交场合,我们常常听道“女士优先”的话语,如开场讲话说“女士们、先生们”。女士优先,不是中国首先发起,而是从西方引进。 “女士优先”的原则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之风,是传统的欧美礼节的基础。它主要适用于成年的异性进行社交活动之时。 “女士优先”的含意是: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妇女,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尽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倘若因为男士的不慎,而使妇女陷入尴尬、困难的处境,便意味着男士的失职。人们一致认为,唯有如此这般的男子,才会被视为具有绅士风度。 国际社会强调“女士优先”的原则,主要原因并非因为妇女是弱者,需要同情、帮助和保护,而是认为妇女是人类的母亲,对妇女处处给予优待,是对母亲的尊重和感恩。“女士优先”原则还要求在尊重、照顾、体谅、关心、保护妇女方面,男士们对所有的妇女都一视同仁,而不是只对贵族妇女。

【第47句】:【垫刀背】(惯)比喻替人去冒风险或代人受过。

【第48句】:【说风就是雨】(惯)比喻说到什么,马上就要干什么。 也作“说起风就来雨”。

【第49句】:【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谚)指要想使自己的技艺达到惊人的高度,就必须下一般人下不了的苦功夫才行。 也作“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第50句】:【黄连树下长大的】 释义:比喻在困苦环境中长大的。 例句:咱是从黄连树下长大,在苦头里活出来,还不死心塌地打日本闹革命,给咱穷人长点志气,你们说呢?

【第51句】:【看见葫芦想起了瓢】(惯)比喻看见某个人或事物就联想到与此有关的人或事物。

【第52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人们形容女子长得漂亮,往往用“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来比喻。美貌与这四种事物何干?这种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说从古就有,分别是形容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都还分别有一段有趣的历史传说。 “沉鱼”,是指西施。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美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这时,有鱼儿游过,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了。 “落雁”,是指王昭君。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宁。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昭君便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下来。从此,昭君就有了“落雁”的代称。 “闭月”,是指貂蝉。《三国演义》说她善歌舞,色伎俱佳。她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能歌善舞,很受王允的宠爱。当时,董卓专权,飞扬跋扈,大臣们都敢怒不敢言。王允与貂蝉共同设下美人计、连环计,密谋杀死董卓。为此,王允和貂蝉便以父女相称。为了宣扬他女儿长得如何漂亮,王允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羞花”,是指杨贵妃。传说杨玉环进宫后,很是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鲜花说:“花儿呀,花儿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啊!”她边说边用手摸了花儿一下。不想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恰巧,此事被一宫女看见。宫女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这件事传到唐玄宗耳朵里,喜出望外,大肆渲染,此事也就传开了。

【第53句】:【嫩竹子做扁担——挑不了重担】(歇)指缺乏锻炼的年轻人,担当不起重任。

【第54句】:【否极生泰】(谚)否、泰:《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两个卦名,否是凶卦,泰是吉卦。否和泰是对立统一的,可以互相转化。指事情坏到极点时,就会转好。 也作否极早生泰。 否极泰来,泰极否生。

【第55句】:骄傲跌在门口,谦虚走遍天下

【第56句】:【西方不亮东方亮】见“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第57句】:【求爷爷告奶奶】(惯)形容到处低三下四地向人求助。 也作求爹爹告奶奶。 求爹爹拜奶奶。

【第58句】:【电线杆上吊暖壶——高水瓶】(歇)暖壶:暖水瓶。瓶:谐“平”。 指入水平很高。有时含讽刺意味。

【第59句】:降魔指释迦牟尼成道的八个过程之一。释迦牟尼成道前夕,端坐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思维正理。此时,有个欲界的天魔,名叫魔波旬,先派了三个魔女用种种媚态去迷惑释迦。释迦用神通力,让三个魔女都变成了面皱发白的老妪。天魔愤怒,亲自率领魔军进行威吓。释迦不为所动,义正辞严。

【第60句】:【弘扬】在佛教中,指佛菩萨传播教法,化导众生。至后世,渐指大力宣扬一切思想或观念。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当于此地建国安人,弘扬佛法。”《元代白话碑集录·重编百丈清规法旨》:“好生遵守清规,修行办道,专与上位祈福祝寿,报答圣恩,弘扬佛法者。”吕澂《中国佛学渊流略讲》第五讲:“三论宗的开创人吉藏,弘扬关河三论,曾著《三论玄义》,反复解释三论之间的关系。”现多作发扬光大解,如“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等用语。(无名氏)

【第61句】: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第62句】:【睁着眼睛不见贼】(惯)指人没有分辨能力,认不出坏人。

【第63句】:【三句话不离本行】这一俗语指人们在说话时,常常离不开与自己本行业密切相关的事物。这句俗语源于民间的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村,村子里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一个是车把式,还有一个是使船的。他们不仅技艺好,而且都为人忠厚,办事公平,不论谁家有了纠纷,都愿意请他们去给说和。 有一次,村里有户兄弟要分家,争来争去没有结果,就请来这四个人去给当“说和”。可任凭这四个人怎样劝说,兄弟俩谁也不肯让对方半分。无奈,四位能人先到厨师家开个“碰头会”商讨解决方案。 厨师说:“我看还是快刀斩乱麻,要不锅啦碗啦咋分得清。” 裁缝说:“咱们说话办事都不能有偏,要针能过得去,线也能过得去才行。” 车把式又接着说:“过去咱们也管过这样的事,前有车,后有辙,只要不出大道就行。” 使船的听着听着不耐烦了,便说:“我看咱们不如到他家,见风使舵,不管怎么给他们划拉划拉得了。” 厨师的老伴听到这里,噗嗤一声笑了起来,说:“我看你们四个人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吆喝什么。”她的话音刚落,引得全屋的人大笑起来。 原来,厨师的老伴是个做小买卖的。 从此,“三句话不离本行”的俗语便流传开来。

【第64句】:而以冤报冤则形成了“竖穷三世,横遍十方”的因果锁链,俗语称为“冤冤相报”。语本《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若不今生猛断却,冤家相报几时休!”冤冤相报造成了“冤憎会苦”。佛家认为,必须以德报冤,做到冤亲平等,才有可能断除冤冤相报的因果锁链,得到自由。例如:元代无名氏《朱砂担》第四折:“其屈死一双怨鬼,偿还他来世亨通。才见得冤冤相报,方信道天理难容。”

【第65句】:【软的欺,硬的怕】 释义:欺侮老实人,害怕厉害人。 例句:“我深知你们软的欺,硬的怕,背着我的眼,还怕谁?倘或二奶奶告诉我一个‘不’字,我要你们的命。”

【第66句】:【读书人怕赶考,庄户人怕薅草】(谚)赶考:科举时代,读书人前往指定地点参加考试。薅(h。)草:弯下腰拔草。指读书人怕的是赶考,庄稼汉怕的是薅草。泛指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自己最头疼的事。

【第67句】:【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称“连襟”。连襟这个词有个发展过程,最早是自唐初骆宾王的《秋日与群公宴序》,其中记载:“既而誓敦交道,俱忘白首之情;款而连襟,共挹青田之酒。”这里连襟比喻的是朋友。 之后见于中唐大诗人杜甫,杜甫晚年寓居川东,结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交情甚笃,序论起来,两家还是拐弯抹角的亲戚。后杜甫离开川东,离别时写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结交经过,有几句是:“弧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襟是衣襟,袂是袖。这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它还没有后来的那种关系。但为“连襟”一词的产生作了铺垫。 北宋末年,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很得意。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得知此事后,便写了一封荐书,荐洪迈的堂兄去京城供职。 洪迈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迈写了一份谢启,寄予妻子的姐夫,里边几句是:“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这里的“襟袂相连”简化为“连襟”,显然是从杜甫的诗中化来。洪迈把自己和妻子的姐夫称为“连襟”,开创了把姐、妹的丈夫互称“连襟”的首例,这是“连襟”现义一词的直接出处。

【第68句】:【父不忧心因子孝,家无烦恼为妻贤】(谚)父母没有烦心事,是因为有孝顺的儿子;丈夫没有苦恼事,是因为有贤惠的妻子。指妻贤子孝,是家庭和谐的保证。

【第69句】:【年纪活在狗身上】(惯)指人白活了一大把年纪。

【第70句】: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第71句】:【急行无好步】(谚)好步:稳当的步子。急急忙忙地走,就不会迈出稳当的步子。比喻匆匆忙忙做事,往往难以把事做好。 也作“紧行无好步”。

【第72句】:【狗撵鸭子——呱呱叫】(歇)本指鸭子发出“呱呱”的叫声,转以形容极好。多用来称赞某人或某事物。 也作狗赶鸭子——呱呱叫。 狗咬鸭子——呱呱叫。

【第73句】:【人心换人心】 释义:相互以真诚之心相待。 例句:那是人心!人心换人心,那是自己的心换来的。T市谁不知道他蒋岐山是够朋友、肯帮忙的人?

【第74句】:【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谚)不要怕山高,山越高越有攀头;不要嫌路远,路越远越有奔头。指目标越是高远,越能磨炼意志,成就大的事业。

【第75句】:【腊八粥】我国在南北朝定夏历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见《荆楚岁时记》。我国佛教徒认为,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十二月八日成道的,谓之“腊八节”。印度人善于煮粥,尤以乳糜为上。关于腊八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释迦牟尼成道前夕。《佛本行集经》介绍说:释迦出家前,经过六年苦行,毫无收获,于是放弃苦行,接受了牧牛女奉献的乳糜,恢复了体力,走向以智慧求解脱的正道。粥因而受到僧家的重视,所谓“粥名良药,佛所称扬,义冠三种,功标十利”。(五代·齐己《粥疏》)文献记载的腊八粥最早见于宋人笔记。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记载:“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梦梁录》、《武林记事》中亦有类似记载。腊八粥亦名佛粥,用精美果蔬杂料煮成,可口而又滋补,民间喜食。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录有具体的配置方法,可以参阅。还有一种说法,腊八粥是从“打斋饭”发展而来的。古代寺僧用箩筐沿门索食,挑回寺内。食之有余,则将饭菜晒干收藏。到腊八节早上,用以制成粥,回报信施者,并为之祝福。故而,民间有“千日打斋饭,一日腊八粥”之说。(李明权)

【第76句】:【鬼也怕恶人】(谚)恶人:凶狠恶毒、天不怕地不怕的愣汉。指恶人谁也招惹不起。

【第77句】:【锣齐鼓不齐】(惯)形容行动不一致。

【第78句】: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第79句】: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第80句】:【开水煮,滚油煎】(惯)形容受着悲惨、痛苦生活的煎熬。

【第81句】:【再过二十年,又是好汉一条】见“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第82句】:【打皮科儿】(惯)指开玩笑,逗笑。

【第83句】:【客木匠——一锯】(歇)客:寄居,谐“怯”。锯:谐“句”。指人口舌笨拙,不善言辞,见面只有一句话。

【第84句】:【架桥拨火儿】(惯)比喻挑拨双方的关系,引起事端。

【第85句】:【背着石头上山】(惯)比喻徒劳无益。

【第86句】: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第87句】:【癞蛤蟆爬香炉——碰一鼻子灰】(歇)灰:本指炉灰,转指晦气。比喻遭到斥责、拒绝或冷遇,落得没趣。

【第88句】:崽大,爷难当。

【第89句】:现在《俱舍论》卷二十指出:“有作用时,名为现在。”意谓事物正在发生作用的刹那间,谓之“现在”。《维摩诘经·弟子品》谓:“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又《金刚经》谓:“现在心不可得。”无住、不可得,均指出“现在”的特点是刹那变迁,不可滞留。佛教还有“三世”之说,即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

【第90句】:【土里刨食吃】(惯)比喻以种田为生。 也作“土里刨食儿”。

【第91句】:【水沟里翻不了船,蛤蟆腾不起浪】 释义:比喻小人物成不了大事或闹不起大乱子。 例句:水沟里翻不了船,蛤蟆腾不起浪!你们这些臭鱼烂蟹来破坏俺们铁打的江山,妄想!

【第92句】:【掉枪花】(惯)枪花:武术中枪术变化的一种花招,能使对方产生错觉。比喻花言巧语,或耍花招、使手段、开玩笑。 也作“掉花枪”。

【第93句】:【偏执】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卷三:“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俗语中多指偏僻固执某一方而不通达他方。也指片面而又固执。如巴金《谈

【第94句】:【绿帽子】称人妻子有外遇,人们给他一个不雅的称号,叫做“戴绿帽子”。“绿帽子”一词源自古代服饰制度。 汉武帝之后,随着儒家礼乐制度的健全,服饰的尚色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服饰的颜色成为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标识。汉代就以绿色巾为贱服。 后汉李封为延陵令时,对犯法的下属官吏不加体罚,而罚戴绿头巾。元明两代,乐人、妓女必须着绿服、青服、绿头巾以标志所从事的贱业。《元典章》规定:娼家男子戴绿头巾,以表示他们低下的社会地位。后因称妻有外遇为戴绿头巾。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八载:“吴人称妻有淫行者为绿头巾。”“绿头巾”为什么又演变成“绿帽子”,原来,“绿帽子”就是“绿头巾”(见现代汉语词典)。

【第95句】:【发昏章第十一】(惯)仿《孝经》篇目“某章第几”的格式。“十一”数目超过“十”,表示程度很深。指发昏至深,神志不清。

【第96句】:【未出笼先别现爪】(谚)野兽还没有从笼中被放出,就不要先显示自己的利爪。比喻有利的时机未到,不要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实力。

【第97句】:鸟惜羽毛虎惜皮,为人处世惜脸皮.

【第98句】:经一番挫折,长一分见识

【第99句】:【空口无凭,见着便信】见“口说无凭,眼见是实”。

17754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