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哲理的谚语-民间谚语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没吃鲜鱼口不腥,没做坏事心不惊】(谚)不吃鱼,嘴上就不会沾上腥味;不做亏心事,自然就不会心惊肉跳。指人不做亏心事,就会心安理得。 也作“不吃鱼,口不腥”。

【第2句】:孤树不成林,孤雁不成群。

【第3句】:【哪里的黄土不发芽,哪里的水土不养人】(谚)任何地方的黄土种下庄稼都会发芽成长,任何地方的水土都可以养活人。指人不必死守在一个地方受困,到处都可以谋生。

【第4句】:【泥菩萨也有个土性儿】(谚)用泥土捏成的菩萨偶像,也还有个土性儿。比喻是人总有自己的脾气和个性,不可能人人都一样。 也作泥人还有个土性子。 泥捏的哑巴罗汉也有土性子。

【第5句】:【英雄所见略同】(谚)指分析形势或设计谋略,英雄豪杰的观点见识,往往是不谋而合的。 也作英雄所见,毕竟相同。 英雄之士,所见略同。

【第6句】:镜花水月亦作“水月镜花”。《大日经》等佛经记载有十喻:幻、阳炎、梦、影(谓镜中之影像)、乾达婆城(海市蜃楼)、响、水月(水中所现之月影)、浮浪、虚空花(病眼昏花,于空中所见的种种花状幻象)、旋火轮。密宗以此十喻观想此世界虚幻不实,而离贪染执著。此中“镜”乃指镜像,“花”指虚空花。《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其有生灭?”后来人们多解作镜中花,水中月,用来比喻诗文中空灵的境界。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明代谢榛《诗家直说》第一卷:“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如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现泛指幻觉中的美好景象,或喻事物虚幻不可捉摸。

【第7句】:【真金不怕火炼】(谚)真金子经得起烈火烧炼。比喻正确的事物或真正的英雄人物经得住考验。

【第8句】:【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谚)指暗了东方,西方还亮;南方黑了,北方还明。比喻一处情况不利,还有别处,做事应当灵活通变,不可拘泥。

【第9句】:一了百了语本《圆悟佛果禅师文案》卷八:“一了一切了,一成一切成,一见一切见,一得一切得。所以道:一尘才举,大地全收;一毛头师子,百亿毛头一时现”理学家也引用此语,如《朱子语类》卷八:“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须节节用工也。”后作“一了百了”,原为对悟性高的人的赞誉之辞,谓通达根本,则洞晓一切,犹言举一全收。后常指主要的事情了结后,其他一切也跟着了结。明代王守仁《传习录》卷下:“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若有个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趋避利害的意。”鲁迅《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以为艺术是艺术家的‘灵感’的爆发,像鼻子发痒的人,只要打出喷嚏来就浑身舒服,一了百了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现在想到,而且关心了大众。”也作“一了百当”,明代张居止《答山东巡抚何来…》:“宜及仆在位,务为一了百当。”

【第10句】:【一将无谋.累死千军】(谚)指行军打仗,主将平庸无谋,就会使全军战士作无谓的牺牲。 也作一将无能,万命俱亡。 一将无谋,累死千军;一帅无谋,挫丧万师。

【第11句】:【丑妇免不得见公婆】(谚)指再丑陋的媳妇,终究要见公婆的面,这是免不了的事。泛指无论怎样为难的事,总得要出面解决。 也作丑妇终须见姑嫜。姑嫜:公婆。 丑媳妇总躲不过公婆的面。

【第12句】:【飞鸟各投林】 释义:比喻各有各的归宿。 例句:战事虽长,也终有和平的一天,有一天,胜利来到,惊喜袭击了各个人的心,那时真是“飞鸟各投林”,所剩下的只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

【第13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不承认有主宰一切的神或降祸赐福的“造物主”。佛教认为:众生的贫富寿夭及其处境,都是自己的“业力”造成的。“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楞严经》卷八)依据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的道理,经中又提出:善果从善因生,恶果从恶因生。(《菩萨本业经》卷下)简单地说: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等属于“善因”,“人天福报”等属于“善果”;布施、持戒等属于“善因”,“彼岸”属于“善果”……反之,则为“恶因”,引生“恶果”。俗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如元曲《来生债》第一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李明权)

【第14句】:【耍笔杆儿】(惯)指人有文化、能写会算。也指靠给别人抄抄写写或写文章为生。

【第15句】:【大风刮不了多日,亲人恼不了多时】(谚)就像狂风刮来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一样,亲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只是暂时的。指亲人之间怨嫌最容易开解。

【第16句】: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

【第17句】:【湿手捏了干面粉——黏缠极了】(歇)本指干面粉黏附在湿手上,去不掉;转以形容非常麻烦,缠人极了

【第18句】:【买金偏撞不着卖金的】(惯)比喻偏偏遇不上称心如意的配偶。 也作“买金的遇不上卖金的”。

【第19句】:【毒蛇口中吐莲花】 释义:比喻阴险毒辣的坏人,伪装善良。 例句:大家别看陈尚仁平日装笑脸,做善事,正如俗话说的:“咬人狗,不露齿”,“毒蛇口中吐莲花”。大家要擦亮擦亮眼睛啊!

【第20句】:【亲戚骑上马,吃面细箩打;亲戚骑上驴,荞麦去了皮;亲戚就地走,菜汤窝窝头】(谚)骑马的亲戚来,白面招待;骑驴的亲戚来,荞面招待;光脚的亲戚来,窝窝头招待。 旧指人情势利,即使是亲戚,也按穷富分别对待。

【第21句】:踤者不急走,盲者不急视

【第22句】:【没水不煞火】(谚)指只有用水才能扑灭火。泛指要想制服一种暴力,就必须动用它的克星。也指离了金钱就办不成事。

【第23句】:【肉烂嘴不烂】(惯)形容人嘴硬,不服输。

【第24句】:【上山打得虎,下海擒得龙】(惯)形容身体强壮,武艺高强。

【第25句】:【靠墙墙倒,靠屋屋塌】(惯)指无依无靠,命运悲惨。

【第26句】:漆桶底脱佛教说,众生痴暗愚昧,如处“无明暗室”或“无明长夜”,见不到智慧的阳光。禅宗把“无明暗室”或“无明长夜”形象地比喻为密不透风的黑漆桶。禅宗用“桶底脱”表示智光透入、豁然大悟的境界。《五灯会元》卷十四记载:长芦禅师一天下厨,观看火头(厨师)煮面条。忽然,面桶的底板脱落,面条掉落满地。大家失声叹道:“可惜了这一桶面!”长芦禅师却说:“桶底脱,自合欢喜,因甚么却烦恼!”又如雪峰问德山“向上宗乘事”,德山打他一棒,又大喝一声:“道甚么!”雪山受此当头棒喝,说:“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见《景德传灯录·前朗州德山宣鉴禅师法嗣》)后用“漆桶底脱”比喻豁然明白。如《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吕先生听罢,大彻大悟,如漆桶底脱。”

【第27句】:【满瓶不动半瓶摇】 释义: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总是谦虚的,知识浅薄的人往往自以为了不起,好显示。 例句:这什么道理?凡事“满瓶不动半瓶摇”,他这个腿法到了家了,就晓得这个起腿不易了。

【第28句】:文字因缘作为本体的“实相”,是没有文字的。然而,不凭借文字,便无以诠释“实相”。比如说,花草不等于春天;而没有花草,也就感觉不到春天了。

【第29句】:【下毒手】(惯)指使出杀人或伤害人的狠毒手段。

【第30句】:【客大压店,店大压客】见“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第31句】:虫凭蠕动寻食,人凭劳动养身。

【第32句】:心病难医佛家认为,“四百四病”(一切众病)皆以“心病”为主。“心病”就是妄想烦恼之类。正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所说:“此由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由心忆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心病难医”出于禅语,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八:“若与空王为弟子,莫教心病最难医。”后转化为“心病还须心上医”,谓思想意识上的病很难用药物去治愈。如元代吴昌龄《张天师》第二折:“这的是心病,还从心上医。”又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司户不遂其愿,成了相思之病,自古说得好:心病还须心上医。眼见得不是盼奴来,医药怎得见效?”

【第33句】:【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谚)惺惺:聪明智慧的人。聪明的人总是喜欢聪明的人,英雄好汉总是爱交英雄好汉。指杰出的人物总是相互仰慕的。 也作惺惺惜惺惺,好汉爱好汉。 惺惺相惜,英雄相爱。

【第34句】:不怕年老,就怕躺倒。

【第35句】:【老虎吃蚂蚱——零打碎敲】(歇)本指零碎地吃,转喻零敲碎打地消灭或整治。 也作老虎吃蚂蚱——碎拾掇。 老虎捡蚂蚱墩儿——碎拾掇。墩儿:堆儿。

【第36句】:【有理不在高声】(谚)理由充足自然就能说服人,不在于声音大、嗓门高。指辩胜对方靠的是摆事实、讲道理,不能凭气势压人。

【第37句】:《涅檗经·金刚身品》:“如果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唐代道宣《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一’字者,律字;以律训法总合大、小、开、遮、轻、重,故虽通博,指归一字。”戒律仪规,本为佛教各宗所必须修持,但佛教在传人中土以前的印度,小乘各部戒律繁多,而且分歧各异,要抉择修习,非专家不可。到了唐代道宣遂开创律宗,从而培养专门传授戒法的僧材——律师。今指受诉讼当事人之委托或法院的指派,在法庭执行法定职务的人为律师。

【第38句】:有钱难买一身安

【第39句】:【人望幸福树望春】(谚)比喻人总希望过上幸福生活,享受人生。

【第40句】:【曾着卖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 释义:吃过骗子的亏,不再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 例句:那些妖怪闻此言,魂飞魄散,就在水中跪拜道:“望老爷方便方便! 我等有眼无珠,误捉了你师父……”八戒摇手道:“莫说这话!俗语说得好:‘曾着卖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是便筑一耙,各人走路!”

【第41句】:家无主心骨,扫帚颠倒竖.

【第42句】:人身为铁,国法为炉

【第43句】:【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惯)指当事人不急,其他人却非常着急。讥讽人瞎操心。 也作“皇帝不急太监急”。

【第44句】: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第45句】:【自力】“自力”与“他力”相对。佛典中有时在一定情况下强调自力。如《楞严经》卷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有时在一定情况下强调“他力”。如净土宗主张恃阿弥陀佛的愿力,即属“他力”。实际上,自力、他力并非孤立而是互有联系的。明·蕅益大师指出,佛力(他力)即是自己愿力(自力),可见佛教毕竟是以自力为主为因、他力为助为缘的。后以自力表示尽自己的力量。如《新唐书·白志贞传》:“硁硁自力,有智数。”自力更生是说不依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获得生命力,使事业发展兴旺起来。如沙汀《磁力》:“校长连学校大门都不进,我们也只有自力更生了。”又如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禹振声)

【第46句】:【晴天里一声霹雷】见“青天里一个霹雳”。

【第47句】:【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 释义:滚三滚:煮开锅三次。形容狗肉香,好吃。也比喻经不起物质诱惑。 例句:只要是南国狗肉馆子开张的时候,……就禁不住招朋引友,进去大吃一场。有道是:“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典棉被,吃狗肉。”这班穷哥儿总有这个豪兴。

【第48句】:【五体投地】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介绍说,西域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五体投地”是最恭敬的礼拜方式。“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顶。“五体投地”就是“五轮至地而作礼”(《地持论》)。其过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顶礼。“五体投地”致敬的对象一般是佛菩萨。如《佛般泥洹经》卷下:“太子五体投地,稽首佛足。”又如《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如是三称三宝,三称观世音菩萨名,五体投地,向于西方。”也用礼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论·入寺品》:“是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还用以礼拜王者等。如《梁书·诸夷传·天竺国》:“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今以“五体投地”比喻倾倒、佩服至极。如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同征友万柘坡光泰,精于五、七古,程鱼门读之,五体投地。”又如鲁迅《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因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许多女性都渴仰到五体投地。”(李明权)

【第49句】:其他宗教教义也多包含利他的内容。近代西方伦理学家孔德创“利他主义”,认为道德的原则就是使利己的冲动从属于利他。

【第50句】:【老虎头上抓虱子——好大的胆】(歇)指胆量太大,不知危险。常含责骂意。

【第51句】:【夜眠清早起,更有早行人】(谚)黑夜打早起身赶路,可路上还有比自己起身更早的人。指自己行动快,还有比自己更快的。也指人前有人,凡事不可自满自足。 也作夜眠清早起,还有不眠人。 夜眠清早起,路上又有早行人。

【第52句】:【夜长梦多】(谚)夜眠的时间过长,往往做的梦就多。指问题不及早解决,时间拖长,事态容易发生不利的变化。 也作夜长梦多,日久生变。 夜长梦多,好事多磨。

【第53句】:【航船不载无钱客】(谚)航船上不搭载没钱的客人。指凡乘船就得交渡船钱,过路就得交过路钱,这是往来交通的规矩。

【第54句】:【到什么山上打什么柴】(谚)山不同,长出的柴木也不同。指到了哪座山,就应砍哪座山上的柴。比喻环境变了,人的思想、习惯也得跟着变。

【第55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释义:受人一点点好处,要多多地报答。 例句:人家对我们的恩情……哪管是一点好处,都不能忘记的。老人常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啊!”

【第56句】:【各打五十大板】(惯)比喻不论是非曲直,对当事各方给予同样的惩罚。

【第57句】:【新鞋不踩臭狗屎】见“好鞋不踏臭粪”。

【第58句】:【一打三分低】(谚)只要先动手打人,就输了三分理。指动手打人是输理的行为。

【第59句】:【说嘴郎中无好药】(谚)说嘴:自我夸耀。郎中:称中医医生。指喜欢自我吹嘘的医生,往往没有治病的本事。也泛指爱自夸的人,总没有多少真才实学。 也作“说嘴大夫没好药”。

【第60句】:【气大不养神】(谚)火气太大的人,很难保养精神。指养生贵在心平气和,不动肝火。 也作气大不养人。 气大伤身。

【第61句】:【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惯)指人下落不明,不知生死。

【第62句】:【骑过瘸驴吃过亏,再骑毛驴先看腿】(谚)骑过瘸腿驴,吃过颠簸苦,再骑毛驴就会先察看它的腿脚。 指在哪方面吃过亏,就会在哪方面格外小心。

【第63句】:【围棋】“围棋”是个很了不起的发明,时至今日,在世界范围内的棋类,还没有一种能超越围棋的深奥。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两支人马,一个画上纵横十九道线的棋盘做鏖战战场,以攻为守,以守为攻,佯攻真占,似退实围,诱敌深入,独胆攻坚,异军突起,奥妙无穷……围棋的变么幻莫测全集中在五个字上:包围反包围。亲自下围棋,有统领千军万马之感觉;观看围棋,那时隐时现令人拍案叫绝的战局,令人对棋高一招的智者肃然起敬。围棋出现可追溯到尧、舜时代,据说是尧或舜当中的一位发明的。这个说法见于多种古籍记载,当然,若准确说出围棋问世年代,已不大可能。而今见到的文献资料,秦汉时期的有“尧造围棋,丹朱善棋”说.后来的《博物志》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日: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子。”大意都是说或尧或舜发明的围棋,两说的共同点都是以围棋教育启发儿子,尧的儿子叫丹朱,舜的儿子叫商均。 下围棋对锻炼人的脑力、思维、判断、胆略、忍耐力、统筹才能和应付复杂情势能力十分有益。

【第64句】:【胡说八道】“胡说八道”指那些没有根据的或没有道理的话。这一俗语的来历与胡人有关。我国自先秦时起,就把北方边地和西域各民族称为“胡人”,后来这种称呼也扩大到外国人。东晋之后,不断有胡人人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权。由于当时他们的文化比较落后,加之风俗习惯也不一样,说话办事迥异于汉民族所尊奉的孔孟之道,不讲究礼法典制,也没有中原人的规矩,尤其是对他们直言无忌的讲话非常反感,称其为“胡说”。至迟在南宋明代就有“胡说”这个词了。朱熹《朱文公集·答柯国材》中就有“不知当时如何敢胡说”的记载。 所谓“八道”,即八正道,又称八圣道,为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要想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就需要采用八种方法和途径修行,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是八正道的主要内容。佛教传人中国后,印度和西域来传经的僧人没有几个高僧,对佛教教义理解的不深不透,讲解佛经经常出错误,中原汉人懂梵文的人又很少,就是听他们讲错了也不知道,于是出现了乱说佛经的现象。这样讲解的佛经当然会有很多错误,有些简直是无稽之谈。从而认为胡人讲解的佛法八圣道是“胡说八道”,是毫无根据地乱说一气,以后就不再轻信胡人讲解佛经。“唐僧取经”便是例证。

【第65句】:【虎毒不食子】 释义:人再凶狠,对自己的子女总是疼爱的。 例句;苏尔登立刻想到刚才那个不愿认亲的吴自荣,顿时骂了起来:“天下竟有这样禽兽不如的人!虎毒还不食子呢,他连自己的亲儿子看都不看一眼!……”

【第66句】:【打开天窗说亮话】(惯)天窗:开在房顶上用来采光的装置,似窗。 比喻有话明讲,不隐讳。 也作“推开天窗说亮话”。

【第67句】:【牵着鼻子走】(惯)比喻控制别人,强迫其按着自己的意思去做。

【第68句】:【开大口,说大话】(惯)指夸口,言过其实。 也作“开大口,讲大话”。

【第69句】:【葫芦内卖出什么药来】 释义:葫芦:一年生草本植物葫芦的果实,可以掏空做器皿,过去常用来装药。比喻不知人肚子里到底打算搞出什么名堂来。 例句:“你们都退去,只留朝云在此。”众人领命,一齐都散,不留一人。元普便叫朝云闭上门,朝云正不知刘元普葫芦内卖出什么药来。

【第70句】:【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谚)树:栽种,培植。指作一年打算的,最好种谷,当年就可收益;作十年打算的,最好栽树,十年就可成材。

【第71句】:【烦恼】梵语Klesa的意译。据《大智度论》卷七解释:“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解释:“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众生),故名烦恼。”经上关于“烦恼”的分类、解说很多,如根本烦恼、随烦恼、分别烦恼、俱生烦恼等。最主要的烦恼,即贪、嗔、痴“三毒”。南朝梁·宝志《大乘赞》认为:“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后因以泛指忧愁苦闷,心绪不宁。如《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我恁地一个人,许多房奁,却嫁一个白须老儿,好不生烦恼!”又如闻一多《红烛·时间底教训》诗:“昨日的烦恼去了,今日底还没来呢!”(李明权)

【第72句】:鲁班无木难做屋

【第73句】:【打连手】(惯)指联合起来做事情。

【第74句】:【龙居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释义:龙一到浅水中,虾也会戏弄它;虎离开森林落到平川,狗也会欺侮它。 比喻英雄在失势时,会受小人的气。 例句:蜀人杜滑江令麻城,居官执法,不敢干以私。一日宴乡绅,梅西野倡令,要拆字入俗语二句……杜又云:“单其也是其,加点也是淇,除却淇边点,加欠便为欺。俗语云:龙居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第75句】:贫贱忧戚,玉汝于成

【第76句】:【豆芽哪怕长得天那样高,总是一棵小菜】 释义:豆芽长得再高,仍旧不过是小菜。表示蔑观、看不起人。 例句:“我偏要管!你不要凶,豆芽哪怕长得天那样高,总是一棵小菜!”王氏顿着脚回骂道。

【第77句】:【娶媳妇儿打幡儿——热闹出了尖儿】(歇)幡儿:一种窄长的旗子,垂直悬挂,多用白纸剪成,旧俗出殡时用。指喧闹得有些过分或出格。

【第78句】:【一脑门子官司】(惯)形容人气不顺,想吵架。

【第79句】: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第80句】:【危难之中,见智见情】(谚)见智见情:表现出一个人的智慧与真情。指人的真品质,只有在非常时刻才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81句】:【肉烂在汤锅里】(惯)比喻没有受到损失,或好处还在自己人手里。 也比喻利益、损失都混在一起,分不出来了。 也作肉烂在汤里。 肉烂在锅里。

【第82句】:醍醐灌顶“醍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印度人不但视为“世间第一上味”,而且认为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佛教常用“醍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檗”、“佛性”等。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阁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见《大日经疏》卷十五)后来,诗文中多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

【第83句】:宿世因缘佛教指前世的生死为前牛,即宿世;因而,将前世的闪缘,统称“宿世姻缘”。《法华经。授记品》:“宿世因缘,吾今当说。”同经《化城喻品》还对二乘人说宿世因缘,诱其证悟也省作“宿缘”。如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书》:“爱欲未除,宿缘是畏。”后来以“宿世因缘”形容夫妇情分、人际交往等缘分不浅。如《道山清话》:“彭汝砺久在侍从,晚娶宋氏归,有姿色器资,承顺惟恐不及,后出守九江,病中忽索笔纸,大书云:‘宿世冤家,五年夫妇,从今以往,不打这鼓。’投笔而逝。’宿命】宿指宿世、过去世;命指生命。宿命的意思是:一切众生在过去无数次的轮回中,曾经历的各式各样的乍命形态。这种/命形态就是“六道”: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能够了解宿命情况的,谓之“宿命通”,属于“六通”之一。这种了解达到完全明白的程度,谓之“宿命明”,属于“三明”之一。“宿命”见于《四十二章经》:“沙门问佛:以何冈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据小说《琅嫒记》载:南方有一种“比翼凤”,“能通宿命,死而复生,必在一处”。现有“宿命论”一词,持此论者认为生死、贫富、寿天等均由命运乃至天命所预先决定,与佛教的本义完全不同。

【第84句】:【养不教,父之过】(谚)对孩子只知生养而不知管教,这是做父亲的过错。指对后代除了生养,还要教育。 也作“养子不教父之过”。

【第85句】:实干能成事,虚心能添智

【第86句】:【又想吃鱼,又怕沾腥】(惯)比喻既想得利,又怕沾上坏名声。 也作又吃鱼儿又嫌腥。 又想吃鱼,又怕腥气。

【第87句】:【亏众不亏一】(谚)指亏损的事,众人分担还好说,一人承担受不了。

【第88句】:【酒乱性,色迷人】(谚)酒能乱性,使人丧失理智;色能迷人,使人溺于淫欲。指人一旦沉迷酒色,就会酿成祸乱,导致堕败。

【第89句】:白沙在涅,不染自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第90句】:【哪座庙没有屈死的鬼】 释义:比喻到处都有含冤而死的人。 例句:“赶上了这个天狗吃日头的年月,小人得势,奸臣当道,哪座庙没有屈死的鬼?包龙图进了牛棚,你到哪个衙门递状纸?”

【第91句】:【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谚)腋(ye):狐腋下的一小片细绒毛。 一千张羊皮,也抵不上一狐腋下的绒毛有价值。比喻庸人再多,也抵不上一个识见高远的人才。

【第92句】:【敬神如神在】(谚)拜神就要恭敬得如同神真的在一样。指举行祭神仪式要诚心诚意。

【第93句】:【找出路】(惯)比喻寻找生存和发展的途径。

【第94句】:【死店活人开】(谚)店是死的,开店的人是活的。指会做生意的人,会把生意做得很活、很兴旺。也泛指凡事贵在灵活处理,不死守成规。

【第95句】:【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谚)一天节省上一把米,持续十年,就能积累起买一匹马的钱。指长期节约,能积少成多。

【第96句】:【泰山】妻子的父亲被称为“泰山”。这一称呼从何而来?出处有三。 一说认为称妻父是“泰山”,是由于泰山顶上有丈人峰的缘故。《唐六典》记载:“泰山周一百六十里,高四十余里,群峰得名者甚多,而丈人峰在山顶,特出群峰之表。”由此可见,泰山顶上确有丈人峰。这一说法到宋代又被确认,宋代晁说之在《晁氏客语》中也说:“泰山中丈人峰兀然特立,人言泰山必然想起丈人峰,故而日之天长,‘泰山’也成为妻父的尊称。”这是唐宋资料所载,非传说,后世便称妻父为“泰山”。 二说“泰山”之称源自晋朝。清代赵翼著《陔余丛考》一书,其卷三十七说,晋人乐广为卫瑜妻父,卫瑜尊其为“乐丈”,“乐”、“岳”谐音,“乐”讹为“岳”,“乐丈”讹为“岳丈”。其实,卫瑜尊其妻父乐广为“乐丈”,名副其实,无可厚非。“乐丈”讹为“岳丈”是后人之事,也未尚不可,符合约定俗成规律。后又从“岳丈”变为“岳父”。“岳”又使人联想到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因而妻父又被称为“泰山”。为了与“岳父”相并称,人们将妻母尊称为“岳母”。为了与“泰山”相并称,便将妻母称为“泰水”。这圈子兜得也太远了,不过,它的轨迹是乐丈——岳丈——泰山,落脚点还是“泰山”。 三说是源自唐朝。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到泰山封禅,命中书令张说为封禅使,前往泰山修庙筑路。 张说顺便将女婿郑镒也带了去,把修庙筑路的任务交给郑镒办理。郑镒是个贪官,偷工减料,趁机大捞一把,赃银翁婿二人平分。这当然得到张说的欢心,于是张说给郑镒破格提拔。按照唐代官制,去泰山封禅后,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却像坐直升机一样一下子升了四级,从九品芝麻官一下子成了五品大员,绿衫换成了大红袍。 工程完毕,唐明皇领朝廷文武百官前往泰山举行封神大典。他见工程质量很糟糕,心中十分不悦,正好又看见负责施工的郑镒的官服突然换了颜色,气不打一处来,指着侍立在一旁的郑镒问群臣:“诸位爱卿,尔等可知郑镒官升五品靠的是什么?”群臣慑于张说的权势,不敢直言。此时,一个叫黄幡绰的伶人灵机一动,当即用手指了指脚下的泰山,并用眼睛瞄着张说,一语双关地说:“此泰山之力也!”唐玄宗心中明白,因碍于张说的面子,不便发作。 此言一下子传遍朝野,听者无不掩面失笑。后人因此戏称他人妻父为“泰山”。不料久而久之,戏称变为尊称。

【第97句】:【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谚)在锦缎上再绣上花容易,往雪地给受冻的人送炭取暖很难。旧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越是有钱有势的,奉承的越多;越是贫贱失势的,越没人接济。 也作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几多无。 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

【第98句】:【老虎吃蚊子——枉张空口】(歇)指白张嘴求人,没效果。

【第99句】:雪中送炭比喻济人之急。宋代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此时若肯雪中送炭,真乃胜似锦上添花,争奈世情看冷暖,望着那一个救我来。”《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世情如纸,只有‘锦上添花’,谁肯‘雪中送炭’。”亦作“雪里送炭”。语本唐代德行禅师《四字经·甲乙》:“雪里送炭。”

17979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