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爱卡号2024经典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叫化子买米——只有这一升】(歇)升:容量单位,10升等于1斗,谐“身”。指衣服只有一身。

【第2句】:【上嘴片碰下嘴唇】(惯)形容人只会说。也形容要说的话非常容易、轻巧。 也作上嘴唇儿一碰下嘴唇儿。 上嘴唇往下嘴唇一碰。

【第3句】:【骑马寻马】 释义:比喻暂时做某一工作,同时寻找更好的工作。也比喻先取小利,再谋大利。 例句:“如果收了我的实收,他自然照应我。彼时间骑马寻马,只要弄到一笔大大的银款,赚上百十两扣头,就有在里头了。”

【第4句】:【烧酒(白酒)】中国的酒文化可谓历史悠久。相传,杜康造酒,其子造醋。那时的酒与现在的酒一样吗?比比饮酒的器皿和饮量就知道了。古时饮酒用爵(有三条腿)、樽或碗,都比现在的盅大,古人酒量大得惊人,如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连喝十八碗。显然,那时的酒与现在的烧酒不同。那么,烧酒源自何时呢?有唐说,有宋说,有元说。 目前,学术界认为“蒙元”说比较可信。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人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 凡酿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唯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这些叙述已颇准确可靠。同时考古上有江西李渡烧酒作坊、成都水井街酒坊等元末明初考古遗迹发现,炉灶、晾堂以及蒸馏设施一应俱全。可见,这一时期有烧酒生产确凿无疑。 其实,一种东西的传播不见得一蹴而就,我们不能武断否定经过蒸馏的烧酒在唐代就确实没有,因为很可能这时烧酒只是初期,还没有获得人们适应和较大规模生产。即使到了宋、元时期,有了这种酿造技术,但也是逐步推广的,完全可以米酒和白酒同时发展。就是今天,米酒也没有完全消失,米酒在陕西、浙江等许多地方照旧流行着。

【第5句】:【走江湖】(惯)指奔走四方,靠卖艺、卖药、占卜、行医为生。 也作“跑江湖”。

【第6句】:【呼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见“喊天天不应,呼地地无门”。

【第7句】:【好了疮疤忘了疼】(惯)比喻生活状况或境遇刚好转就忘了本或忘了教训。 也作好了疮疤忘了伤。 好了伤疤忘了痛。

【第8句】:【牛吃青草鸡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 释义:各人有各人的福分。 例句:“得靠运气,靠能耐。牛吃青草鸡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的福。”

【第9句】:【人离原地活,树离原地死】(谚)指人离开原地,走出困境,外出闯荡,就能把生活的路拓宽。 也作人挪活,树挪死。挪:挪动,离开原地。 树挪死,人挪活。

【第10句】:【姑娘大了不可留,留来留去出鼓鼓头】 释义:出鼓鼓头:惹出是非。女孩子长大了,不能留在家里,应该及时出嫁,否则父母就会遭到怨恨。 例句:老潘的老伴最为这件事着急。她说:“姑娘大了不可留,留来留去出鼓鼓头。”

【第11句】:【近视眼看匾】(惯)近视眼看不清匾上的字。比喻看不清、抓不准问题的实质。

【第12句】:【兔儿不吃窝边草】(谚)兔子为了掩护自己,不吃窝旁的草。比喻恶人作案,不犯自己附近的人家,以便于自我保护。 也作兔子弗吃窠边草。窠(ke):巢穴。 兔子不吃家边草。 兔子不食窝旁草。

【第13句】:【卖完了小鱼——光剩抓虾】(歇)虾:谐“瞎”。指事前无准备,事到临头急得手足无措。

【第14句】:【阿谀人人喜,直言人人嫌】(谚)阿谀(eyu):用好听的话奉承人。 直言:不回避事实的真话。阿谀奉承的话对人有损,但人爱听;直来直去的话对人有益,但人嫌恶。指喜阿谀、嫌直言,是一种不良的世态。

【第15句】:【久病床前没孝子】见“百日床前无孝子”。

【第16句】:【小庙的神——没见过大香火】(歇)香火:迷信的人供佛敬神时点燃的香和灯火。比喻经历浅、见闻不广,未见过大世面。

【第17句】:【翘尾巴】(惯)形容人骄傲自大,自以为了不起。

【第18句】:【未穷先穷不穷,未富先富不富】(谚)家业将穷时,赶紧作过穷日子的打算,便不至于穷倒;家业未富时,就按富家的排场过活,肯定富不起来。指早作穷打算不受穷,早作富打算必不富。

【第19句】:【老妈妈睡着吃干腊肉——是恁一丝儿一丝儿的】(歇)干腊肉:腊月里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 恁:那样。一丝儿:谐“意思儿”。 老妈妈牙齿不好,躺着吃干硬的腊肉,只好一点儿一点儿地撕扯着吃。指不必多说,点到就行。

【第20句】:【想象】“想象”词典上的解释为“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 顾名思义,“想象”就是对大象的想念。它源自《韩非子·解志》中记载:“人稀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战国时候,由于气候的变化,北方人已经很难见到活的大象了,人们只能看到死去大象的骨骼,于是人们就对着以前画下来的大象的图案意想过去的大象到底有多大,长什么样,这就是想象。 夏商时期,北方是有大象的,当时北方也是亚热带气候,但到了战国时期,气候变得干旱,北方的大象就逐渐迁到南方,北方于是就看不到大象了。 徐中舒先生在1930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的论文,指出河南一带是大象的产地,商人服象用于军事也是当时的历史事实。河南省简称“豫”,说明当时这个地方是以出产大象闻名的。河南一家出版社叫“大象出版社”,紧扣省名。 对于曾经见过但后来又见不到的大象,人们自然特别想念。可见象在当时人们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以至于从想象大象引申为想象一切。

【第21句】:【瓮中之鳖,釜中之鱼】 释义:瓮:陶制大坛。釜: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代的锅。困在瓮中的鳖,放在釜里的鱼。比喻无法摆脱困境的人。 例句:杨八老和一群百姓们,都被倭奴擒了,好似瓮中之鳖,釜中之鱼,没处躲闪,只得随便。以图苟活。

【第22句】:【翅膀硬了】(惯)形容人长大或成熟,长本事了。多含贬义。 也作翅膀长硬了。 翅膀管儿硬了。

【第23句】:【哑子做梦——说不得】(歇)指无法说或不能说。

【第24句】:【有理无理,出在众人嘴里】(谚)谁有理谁没理,当事人说的不算数,要听群众的评论。指群众的舆论代表公理,最公道。 也作“有理没理,出在大伙儿嘴里”。

【第25句】:【倒骑毛驴,往后看】 释义:比喻总看过去,看不到进步。 例句:对于这一点,连里有过不少扯淡的说:崔国华落后,是倒骑毛驴,老往后看。

【第26句】:【大锅饭】“大锅饭”原意是供多人吃的普通伙食,相对于“小灶”说的。引申为不论工作好坏、贡献大小,待遇、报酬都一样。人们常用“大锅饭”来形容工作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人人有份的现象。 “大锅饭”源于广东庆云寺。建于明代的庆云寺中有一口特大的铁锅。倘若用铁锅煮饭,足可供数百僧人食用。然而,这口大铁锅却并不是真正用来煮饭的,而是用来向那些朝神拜佛的施主化缘的。它安放在佛殿的一角,四周围着铁栏杆。凡进庙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在经过大铁锅旁边时,都要主动投进几个铜钱,一则为了孝敬菩萨,以求降福灭灾;二则为维持寺院僧人生计献出微薄之力。因此,这口从未煮过饭的大铁锅是和尚们的生活依靠,装的是地地道道的“大锅饭”。只要香火不断,僧人们的大锅饭就有保障。这就是“大锅饭”一词的由来。

【第27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释义:冯唐:西汉人,头发都斑白了还只做郎官,一次文帝过郎署,跟他谈论任用将帅的事,谈得很投机,拜他为车骑都尉。景帝时,被贬,出为楚相。武帝时,广求贤才,有人推荐他,可他已经九十多岁,不能任职了。“冯唐易老”是说在能发挥聪明才智时不去发现使用,当要使用时,人已经老了。李广:西汉人,文帝时因征讨匈奴有功,封为武骑常侍,景帝时擢为将军,在同匈奴作战中屡建战功,匈奴畏惧他,称为“飞将军”。到武帝时,李广手下的人因战功封侯的已达数十人,而李广却未能得封。现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形容用人之弊,不能知人善任。也表示一种牢骚,批评人用人不当。 例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历史上早就有这样的教训。如果发现了确实是人才,就要果断地把他放到一定的位置上去。

【第28句】:【甩袖子】(惯)形容什么也不管不顾。

【第29句】:【打不掉马蜂窝反螫了自己的手】 释义:螫:蜇。比喻没整了别人,自己反而吃了亏。 例句:女人坐起来,冷冷地说:“看打不掉马蜂窝反螫了自己的手!”

【第30句】:【正人先正己】(谚)指要纠正别人,先要自己做好。

【第31句】:【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谚)指人如果能克制一时的恼怒,冷静理智地应对各种事端变故,就可免去一生的苦恼和遗憾。 也作忍得一日气,免得百日忧。 忍得一时气,能消百日灾。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千日之忧。

【第32句】:【破家县令,灭门刺史】(谚)县令:一县之长。刺史:一州之长。 一县之长滥使权力能使人家破人亡,一州之长滥使权力能使人家族毁灭。指旧时地方官的权力是极大的,百姓惹不起。 也作“灭门刺史,破家县令”。

【第33句】:【砧板上的肉——随人砍,随人剁】(歇)比喻人陷入困境,不能自主,任人摆布。

【第34句】:【饥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见“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第35句】:好帮好底做好鞋,好爹好娘养好孩。

【第36句】:【深不对,浅不是】(惯)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对。指不知怎么做才能使人满意。

【第37句】:【不会念经,休做和尚;不会绱鞋,休做皮匠】(谚)绱鞋:把鞋帮、鞋底缝到一起。指会念经文的,才有资格当和尚;会绱鞋的,才有资格当皮匠。泛指干哪一行的,必须熟悉哪一行的业务。

【第38句】:【千人打罕,万人称奇】(惯)指众人都觉得罕见、稀奇。

【第39句】:【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 释义:吃了人家的宴请,接受了人家的馈赠,说话办事就不容易坚持原则。 例句:方亦鹏就曾屡次善意地提醒邢耀宋,要他保持应有的警惕,特别是不宜随便接受他们馈赠。“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真是一点也不假的大实话。

【第40句】:【打狗欺主】 释义:比喻惩处某人,是针对他的主人或上司的。 例句:有些领导触犯不得,哪怕他的一条狗—打狗欺主哇!

【第41句】:【饱病难医】(谚)指饱食积成的病最难治疗。也指人在富贵中养成的娇惰习性最难改变。

【第42句】:【有饭大家吃,无饭大家饿】(惯)比喻同甘共苦。

【第43句】:【山高高不过太阳】(谚)再高的山,也比不过太阳高。比喻地位低下的人,无论怎样攀附,也总在地位高的人之下。

【第44句】:【鱼怕水浅,人怕护短】(谚)鱼在浅水中,不容易存活;人要是护着短,越护短处越多。指人有错误要指正,护短只能发展缺点。

【第45句】:【房顶的兽狗子——喝西北风】(歇)兽狗子:旧式房屋屋脊两端安置的形似狗的装饰物,姿态各异。 本指兽狗子尽挨西北风吹,转喻人吃不上饭,受饥挨饿。

【第46句】:【有珠不露,谁知是宝】(谚)比喻是人才而不显露出来,就不易被人发现。

【第47句】:【打连手】(惯)指联合起来做事情。

【第48句】:【七月的荷花,一时鲜】 释义:比喻新鲜一时,不长久。 例句:开春我就说:“供销社是七月的荷花,一时鲜。”当时大家不信,现在该明白了,墙上画马不能骑,纸上画饼不充饥,订了供销合同,也成废纸。

【第49句】:【礅葫芦摔瓢】 释义:礅:把东西重重地放下。指人心中不满,摔摔打打,拿器物出气。 例句:儿子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知道想媳妇,老子没给他说个来,墩(礅)葫芦摔瓢,总是不好出气,当爸爸的心里过不去呀!

【第50句】:【出洋相】“出洋相”这一俗语,可谓妇孺皆知,指那些不学无术、愚昧无知的人不懂装懂,当众弄出许多笑话。那么,出洋相是怎么来的呢?它确实与出洋有关。 清朝末年,光绪帝施行新政,要引进洋人的坚船利炮,于是派出许多官员到各国考察。当时的官员大多腹内空空,装腔作势,不学无术,却争相出洋,到了国外丑态百出,闹出许多笑话,仅举两例可见一斑。 李鸿章出使到英国,受到英国贵族的热情款待。英国已故将军戈登的家人特地把曾在竞犬会上获得第一名的名贵爱犬赠送给他。不料,第二天收到李鸿章的一纸谢柬,上面写道:“感谢您的盛情款待,只是我现在年事已高,胃口不佳,只尝了一点,就觉得美味无比,真是三生有幸。”原来,那只名贵可爱的小狗,竞被李鸿章炖着吃了。当地报纸一时哗然,传为笑柄。 驻英国使馆的~位官员,是个爱财如命、见钱眼开的家伙。他经常在饭店宾馆偷窃毛巾、刀叉这类小玩意儿,后来被警察搜出。这位官员为了赚外快,还让他的夫人包洗使馆全体人员的衣服。他的夫人更是个粗俗之人,把洗完的衣服全部都晾在使馆门口。一次英国人看见中国使馆门口忽然白带飘扬,以为中国皇帝驾崩,专门派外交大臣前来探问,才知道那是裹脚布。西方记者曾想把它拍下来,刊登在报纸上,成为当时一大丑闻。 这些令人难堪的丑闻,都出在这些出洋要员们身上,人们就把“出洋的丑相”概括为“出洋相”。

【第51句】:【大人不责小人过】(谚)指有修养有地位的大人物,不和下人计较。 也指宽宏大量的人,能宽恕下人的粗鄙行为。 也作大人不记小人过。 大人不见小人怪。 君子不记小人过。

【第52句】:【贼咬一口,入骨三分】(谚)指受到恶人诬陷的人,往往含冤受屈,难以洗清。

【第53句】:【三春不赶一秋忙】(谚)三春:农历正月、二月、三月的总称。不赶:比不上。春季的春耕春播,比不上秋收忙碌。指农家在一年四季中,数秋收时节最忙。

【第54句】:【射幸数跌,不如审发】(谚)幸:侥幸。审:审慎。射箭偶尔中了一次,却多次失落,不如审慎发射。 指凡做事不可只图侥幸,要精心慎重为好。

【第55句】:【杨令公的儿子——一个赛过一个】(歇)杨令公:对北宋名将杨继业的誉称,相传他有七个儿子,一个比一个英勇善战。指一个更比一个强。常用于赞美。

【第56句】:【起头容易结梢难】 释义:比喻事情要完满结束不容易。 例句:那员外拦住道:“老师,放心住几日。常言道:起头容易结梢难。只等我做过了圆满,方敢送程。”

【第57句】:【把秃尾巴母鸡当成凤凰】 释义:比喻过高估价或过分重用。 例句:只见贾有富猛地跳起来,哗啦一声,把桌上的酒杯、酒瓶和盘子、碟子一扫落地,咆哮如雷:“什么施工员,把秃尾巴母鸡当成凤凰!”

【第58句】:【逆子顽妻,无药可治】见“蛮妻拗子,无法可治”。

【第59句】:【说大话不怕风大闪了舌头】(惯)讥讽人吹牛皮、说大话毫无顾忌。

【第60句】:【吃子孙饭】(惯)民间认为,做坏事的人会连累子孙后代,折他们的福分,好像把子孙的饭都吃绝了。 指做坏事,赚不正当的钱。

【第61句】:【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谚)人上了七十岁,就难保一年能活到头;上了八十岁,就难保一月能活到头。指人老到七十八十,就要有生命随时可能结束的准备。

【第62句】:【落地的秋蝉——哑了】(歇)本指秋蝉不再发出叫声,转指人不能说话或无话可说。 也作“秋蝉落地——哑了”。

【第63句】:【大将无能,累死三军】(谚)三军:军队的总称。指将领如果无能,三军就会跟着倒霉。也借指领导人物缺德少才,下属就会跟着白受苦。 也作“将帅无才,累死三军”。

【第64句】:【揪辫子】见“抓辫子”。

【第65句】:【蝈蝈儿多了显不出你叫,八哥儿多了显不出你俏】(谚)蝈蝈儿:昆虫,雄的前翅有发音器,叫声清脆。八哥儿:鸟名,能模仿人说话的某些声音。比喻人才多了,便显不出某一个人的出众才华。

【第66句】:【惧法朝朝乐】(谚)朝朝(zha。 zha。):天天。指知法畏法,不会犯法,自然就天天过着心安理得的和乐日子。

【第67句】:【眼大要有神,耳大要有轮】(谚)指人生得一双大眼,必须有灵气才好;生得一双大耳,必须有耳轮才好。

【第68句】:【歪嘴和尚念不出正经】(谚)比喻人由于心术不正或水平太低,会把正确的原意宣讲成歪劣的。 也作歪嘴和尚念不出好经。 歪嘴和尚念歪经。

【第69句】:【瞎炸烟】(惯)指本来不懂还乱说乱嚷。 也作瞎咋呼。 瞎咋唬。

【第70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此语的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永远没有过失?语出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讲述的是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决定劝谏晋灵公。晋灵公心不由衷地说:“我已经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听他这样说,便说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第71句】:【一着不到处,满盘俱是空】(谚)一着:一步棋。关键时刻一步棋不到位,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比喻在事情的主要环节中,稍有差错就形成无法挽回的失败。 也作一着错,满盘输。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第72句】:【抛绣球】“抛绣球”是“彩楼招亲抛绣球”的简化。说到抛绣球,自然联想到彩楼招亲,专指凰求凤。 抛绣球招亲,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古典小说《西游记》描写玄奘的父亲陈光蕊高中头名状元,在钦赐游街时被相府小姐殷温娇看中,抛下绣球打中乌纱帽,欢天喜地结为鸾俦。明代诗人高启《观顾蕃所藏宋赐进士丝鞭歌》:“影枭夕阳何处去,曲江园里宴初归。天街直拂花枝过,择婿楼高彩球坠。” 如戏剧。《彩楼记》、《三击掌》等,说的是唐代王丞相之女王宝钏,在彩楼上用绣球打中乞丐薛平贵,由此演绎出一系列精彩故事。 经考证,这些故事皆属于子虚乌有,虽然文学作品多有描写,但在史料中却难觅踪影。不过,抛绣球招亲绝非凭空想象,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有人认为源于壮族人民的一种传统体育游戏。两千多年前,壮乡就有用青铜铸造的兵器“一飞砣”,应用于作战和日常狩猎。后来飞砣逐渐演变成抛掷的布囊,姑娘们又将它改造成彩球,人们在空闲时间拿来抛接作为娱乐。尤其是每到春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彩球就会出现在赛歌会上,姑娘们一边对歌一边将此作为选择伴侣的道具,手中的彩球会投向自己的意中人。小伙子如果看上这位姑娘,可在绣球上系上精心准备的小礼品,回敬过去,姑娘接住礼物时,或继续对歌表达情意,或相约到僻静处聚会,这就是抛绣球选婿的来历。到了文学家之手,就编出了许多精彩绝伦的“彩楼招亲抛绣球”的故事来。

【第73句】:【梁山上的军师——吴用】(歇)吴用:《水浒传》中人物,绰号智多星,梁山起义军的军师。吴:谐“无”。指没有用处。

【第74句】:【在家一把火,出门一把锁】(惯)一把火:烧火做饭。一把锁:锁上门。指单身一人过日子。

【第75句】:【雪白袜子往泥里踏】 释义:比喻品行端正的人却跟思想行为不好的人混在一起。 例句:“人怕没脸,树怕没皮”,“人不要脸鬼都怕”,和她们哭闹不等于把“雪白袜子往泥里踏”吗?

【第76句】:【不怨狼吃羊,只怨羊上坡】(惯)比喻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第77句】:【债有主,冤有头】见“冤有头,债有主”。

【第78句】:【腊月生的孩子——冻手冻脚】(歇)冻:谐“动”。指动作不规矩(多指性骚扰)。

【第79句】:【说大话使小钱】(惯)1指说话口气很大,做起事来却很胆小。2指口头上很大方,其实很小气。

【第80句】:今年笋子来年竹,少壮体强老来福。

【第81句】:【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见“人受一口气,佛受一炉香”。

【第82句】:【登上高山观虎斗,坐在桥头看水流】 释义:比喻在一旁观看别人相斗。 例句:他越想越美,手都发痒了。真是登上高山观虎斗,坐在桥头看水流。

【第83句】:【鞋子合脚走得快】(谚)比喻做事彼此间合力配套,进展自然就顺利。

【第84句】:【鱼儿蹦到沙滩上】(惯)比喻陷入绝境。

【第85句】:【满瓶不动半瓶摇】 释义: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总是谦虚的,知识浅薄的人往往自以为了不起,好显示。 例句:这什么道理?凡事“满瓶不动半瓶摇”,他这个腿法到了家了,就晓得这个起腿不易了。

【第86句】:【老鸦野鹊拣旺处飞】见“鹁鸽子旺边飞”。

【第87句】:【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惯)当:抵挡,阻挡。一人抵挡十人,十人抵挡百人。形容军队士气大振,士兵奋勇拼杀。

【第88句】:【放空炮】(惯)比喻光说空话,不做实事。

【第89句】:【有车就有辙,有树就有影】(谚)有车在前边行,后边就会有碾出的车辙;有树长得高大,下面自会有树影。比喻再秘密的事也隐瞒不住别人。

【第90句】: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第91句】:【瓮里捉王八——跑不了】(歇)指陷入困境,无处躲藏,无法逃跑。 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瓮中捉鳖——跑不了。 瓮里捉鳖——没跑。

【第92句】:【观景不如听景】(谚)亲历其境地观看景物,比不上听人介绍景物。 指听景能诱人心向往之,为观景所不及。 也作“看景不如听景”。

【第93句】:【高山头上点灯——来明的】(歇)明:本指明亮,转指公开、不隐蔽。指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

【第94句】:【君知我则报君,友知我则报友】(谚)君王器重我,我就为君王效命;朋友赏识我,我就为朋友卖力。 指谁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就甘愿尽力报答谁。

【第95句】:触犯众怒的,死了都无处可埋。

【第96句】:【纸糊的灯笼——一戳就破】(歇)用纸糊成的灯笼经不起一戳。 形容人或某种势力十分虚弱,不堪一击。 也作“纸扎的灯笼——一戳就破”。

【第97句】:【谁的黑锅谁背】 释义:谁办错了事,谁负责任。 例句:迟大冰得意地说:“谁的黑锅谁背,想把黑锅烟子往别人脸上抹呀!那叫缺德。”

【第98句】:【脚丫子朝天】(惯)形容事情很多,非常忙或非常累。也形容非常高兴。 也作“脚步丫子朝天”。

【第99句】:【在蜜罐里长大】(惯)比喻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

18349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