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写作文学网!

生平第一次种黄瓜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描写春花的诗句有哪些 带春花的诗句有哪些

假如给我一天黑暗   我们都是四肢健全、耳聪目明的人,并不明白残疾人的恐惧无助和不知所措。

假如给我一天黑暗,我会在黑暗之中干些什么

  今天,老师再三嘱咐我们要带上水果和蔬菜,大家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上课时,老师才不慌不忙地揭开了谜底:原来,是让我们进行一次特别的体验--当一回盲童。

  镜头一:炸开了锅   一石激起千重浪,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大家有的哈哈大笑,有得手舞足蹈,有的不屑一顾地大声喊起来:切,谁不会呀

小菜一碟,不就是闭上眼睛嘛

三个指头捏田螺--十拿九稳

但听老师介绍了详细的体验规则后,尤其是要在黑暗中独自来回并猜物写字、独臂穿衣时,谁也笑不起来了。

因为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遛遛。

万一不成功,众目睽睽之下,那洋相可就出大了

  镜头二:瞎猫碰鼠   盲童体验很快拉开了序幕,首先是盲童辨物写字。

别看有的同学刚才还神气活现、自吹自擂的,但眼睛一蒙上就现了原形,如同没头的苍蝇--团团乱转。

周围的观众们有的为盲童加油鼓劲儿,有的嘻嘻哈哈笑成一团,有的瞎指挥一气乱上添乱 可把那几只骄傲自满的大公鸡,活活折腾成了霜打的茄子

  终于轮到我上场了,眼前一片漆黑的我十分紧张,似乎有一道无形的墙在阻挡着前进的方向,随时都可能撞上去。

在沸腾的喧嚣声中,我好不容易才安下神来,一边紧张地抓着旁边的课桌,一边小心翼翼地往前挪着脚步。

算我聪明,吸取了前车之鉴,依靠拐杖--课桌找到了方向。

马上要到讲台时,不知同谁擦了一下,就顿时错乱了反向,四处转,到处摸,好一阵子还是没能摸到讲台。

我万分焦急地想:我若是连讲台都没碰到,一定会成为大家的笑柄的

这可怎么办

怎么办

就在这万般无奈时,又被一个人撞了一下,方向又变了,现在甭管三七二十一,我执着地向前走着,终于瞎猫碰到了死老鼠--摸到了讲台

我欣喜若狂,随意拿了一个东西,觉得它长长的,很粗糙,似乎是一条黄瓜。

我又摸索着回到了座位,如释重负地写上了黄瓜二字。

睁开眼时,觉得既好笑又后怕。

重见光明,真好

  镜头三:乱成一团   接着是盲童独臂穿衣。

穿衣,对健康人来说轻而易举,可对我这独臂的盲童而言简直是困难重重

我尝试着用左手单独拿起衣服,少了右手的配合,衣服立马变成了捣蛋鬼--乱了一团。

哪里是衣袖,哪里是领口,我竟然分不出了 所幸,折腾了半天后,我总算勉强把衣服穿上了身。

谢天谢地,这样的独臂盲童我下辈子也不愿当

这黑暗的几十分钟,让我恍如熬了一个世纪

要是一整天呢

一年呢

一辈子呢

  这次的体验活动令我感慨良多、获益匪浅

它让我体验到了处于黑暗之中的惊恐茫然和手足无措,让我对身处困境的残疾人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我们以后一定要多给予残疾人帮助和鼓励,让他们远离孤单、恐惧和自卑。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

施耐庵(1296年1370年)小说家。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浒传》的作者。

出生于江代,兴化白驹场人。

关于他的生平资料正确性有所争议,也有查无此人之说。

主要是水浒传一书作者素有争议,有一考为该书根本非施耐庵所写,而是罗贯中所写。

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水浒传》中,将作者写做施耐庵和罗贯中。

求关于夏天和夜晚的散文诗或者现代诗~~~

夜每当夜阑人静时,思想最为活跃,对我,尤为如此.冲一杯咖啡,蜷缩在椅子上,聆听着那些许幽怨的曲子,感受着空虚与不知所措. 喜欢在静夜里梳理白日遗留下的纷乱思绪,让重要的,比较重要的,次要的一一归档就位.然后在逐一解决,生活依旧重复着昨日,谈不上幸福与否,只是这样,静静的,孤孤单单的一个人走下去,朋友则笑我太清高,我何尝不想两个人并肩走下去,只是缘分这东西可期待,但不可制造. 随着年华的逝去,令我顿悟到人生的短暂,青春终将落幕,而我的该做的事,未了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只是置身于嘈杂的城市中早已厌倦了,之所以喜欢暗夜,只因为夜色里那份独特的宁静更适合我.浅唱,盛夏光年 记忆如一本书,想要忆起的时候 把书翻开,抚摸着点点刻在心里的印记 闲置的往事翻山倒海 细细窥探 却发现这本书并不完整 到底遗忘了什么

我努力回忆 丝丝点点的头绪无法抓住 我想我遗忘的是盛夏光年里的承诺 放空未来 却忘了抓住那个美好时光里那个蓝色的天空 所以 我浅唱 浅唱那份美好 那份简简单单 那份我们真诚而平淡的快乐 翻阅过去的时光 盛夏光年里 树阴下 一个模糊的影子 都可以让我感觉到平静 带着神秘的光阴 时光流走在故事里看着光年里的夕阳 夕阳里是不是也写着 你的故事 一个我们用一辈子的时光去演绎的故事 随遇而安的旅途里 我想浅唱 浅唱我们努力执着的美好 不要把现在所有的时光缅怀过去的美好 回不去了 那就让它流逝吧 伤痛与纠结 通通抛掉

黄瓜半生不熟能吃吗

一般是可以吃的,就是口感有点不同而已。

  黄瓜,(学名Cucumis sativus Linn,英文名Cucumber),葫芦科黄瓜属植物。

也称胡瓜、青瓜。

果实颜色呈油绿或翠绿,表面有柔软的小刺。

  中国各地普遍栽培,现广泛种植于温带和热带地区。

黄瓜喜温暖,不耐寒冷,为主要的温室产品之一。

  黄瓜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中原的,称为胡瓜。

五胡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勒忌讳胡字,汉臣襄国郡守樊坦将其改为黄瓜。

请问苏轼的词的风格是什么

【苏轼词】:一、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苏轼开创了豪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气势恢弘。

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

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

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得到形象的表现,写得雄浑豪放,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这类词还如《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握诠》(落日绣帘卷)等。

(二)直抒胸臆,自由豪放豪情奔放。

苏轼的词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自由豪放。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抒写了作者出猎的豪兴和报国的热情,充满豪迈奋发之气,抒发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具有一种英雄气慨。

上片开篇写“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场面,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显出其“狂”劲和豪兴。

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为豪放不羁,在此加上“酒酣”,就显得更加豪情洋溢了。

这类词还有《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江汉西来)等。

(三)拓展了词境,涌入了生活波涛内容广泛。

苏轼的词题材众多,凡诗文所能写的内容均可入词。

如:《浣溪沙》五首,他第一次把农事写入词里。

其三“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捋春捣, 欠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反映了民间的疾苦。

其四“簌簌衣中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及其五“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

”其四、其五两首词展示了普普通通的农村生活画面,读来清新可爱。

苏轼以前,还没有文人采用过这类题材,苏轼能把他的创作视野扩展到农村方面,是他在题材和词境方面的拓展。

此类词还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阮郎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临江仙》(夜归临皋)等。

二、委婉缠绵、清丽柔的婉约风格苏轼打破了他以前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以自己的才情将婉约词推向了高雅的文学殿堂,在内容上去浮艳多雅致,形式蕴藉雅正,语言秀丽清新,情思曲折真切。

(一)咏物词具有物我相融的境界咏物是苏轼婉约词的主体之一,达到了物我相融的极高境界,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咏,表达词人的具体感受。

如:《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词借咏梅花,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

上阕写梅花的神貌,下阕写梅花的形貌。

在词中,作者虽写的是梅花,但能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其侍妾王朝云来。

表面看是赞赏梅花不畏瘴雾,实质上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

两者相契合,达到了咏物词物我交融的极致。

苏轼主张神似而不满“形似”,他的咏物词《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

艺术构思十分精妙,正是他这种艺术见解的实践。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作者笔下之杨花,变化多姿,形象飞动,有比兴、有寄托,把咏物、写人、抒情结合起来。

在咏花的同时,亦勾勒了一个少妇的形象。

上片,劈头一句“似花还似非花”,入手擒题,首先捕捉住了杨花的特点。

杨花与桃李等一般的花相同,因春风吹拂而开放,亦随春谢而零落;但又不同于桃李花,无芬芳气息,无艳丽色彩,无诱人姿态,只有在离树飘坠之后方被人注意。

这里,词人遗貌取神,跳出物象之外。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这三句写杨花坠落时的情态,更进一步跳出物象,把杨花写成一个刻骨相思而娇慵厌厌的思妇。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 紧承“困眼”,再以杨花之神魂,进一步写其因思成梦,梦中历尽苦辛,万里寻夫,竟被无情的黄莺惊醒,使她连梦幻中的希望也被毁灭。

作者既没脱离物象,亦没为物所物,似物似人,似人似物。

杨花有思,思妇有情,其实都倾注了作者飘泊异乡思归之情,其妙处是物——人——我三者结合。

下片结尾三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近承“流水”,遥应“寻郎”,把思妇伤春之情推到了顶点。

杨花与“离人泪”合写,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

这“离人泪”字面上写思妇伤春,而仔细寻味,却既反映了章质夫及其家人离别、思念之意,也包含了作者自己飘泊、沉沦的感慨以及作为被弃置之人的“惜春”而又无可奈何的幽怨。

(二)言情词具有凄美、委婉的美感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苏轼以前的词人言情主题大多是写一些闺阁、相思、离愁、春花秋月等。

而苏轼描写的言情词,改变了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如:《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美妙爱情的开始,与心上人初次相见,令人难忘。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写爱情的破灭。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写男子对女子的相思。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写女性的娇怩之态和心底的秘密。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收敛眉头不说话,不是无情,是娇羞,越是这样越招人疼爱。

全词以男子无尽的相思和甜美的回忆作结。

这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爱情词,但格调健康。

苏轼写这类歌咏真挚爱情的词作,还有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等。

前者写了他悼念原配妻王弗的,抒发的情感自然深挚、凄恻、哀婉、缠绵;后者写了一位闺中少女伤春的情怀。

(三)冲破 “艳科”的藩篱,提高了词品意境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创造美的意境,也是婉约词的基本特征。

苏轼婉约词摆脱了传统的“以艳为美”、“以俗为美”的特征,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

如:《阮朗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绿槐高柳咽新蝉,”写了槐、柳、蝉,描绘了初夏一片阴凉清雅的庭院环境。

“碧纱窗下水沉烟,”以碧纱和白烟相衬托,给人一种清静优雅的感受。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 又是一番园池夏季景象,给人一种动态优雅的美的感受。

苏轼婉约词中体现“以雅为美”的其它名篇如《点绛唇》(红杏飘香)、《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

三、超尘拔俗、潇洒闲逸的清旷风格苏轼词中数量较多、又能代表其思想个性的,是那些表现他超尘拔俗、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乐观开朗情怀的清旷词。

前人说过:苏词“词极超旷而意极平和”(吴衡《莲子居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人间词话》)。

(一)心与景会、神与物游,超越自我在这类词中,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从而得到超脱。

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首句,破空而来,奇崛异常。

作者陡然发问: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

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

明月对于人类来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和永恒的魅力,把关于月的这一永恒而又神秘的话题重提出来;这是一个充满理性的疑问,在那个理性之光还未点燃的朦味时代,这理性的疑问勾起人们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而对俗世的不满,这就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问题上矛盾,以及最终否定出世、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

下片对月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

阐发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生活哲理,并对弟弟等离别的人发出深挚祝愿。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婵娟” 代指明月,“共婵娟”即共明月的意思。

苏轼认为,既然人类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两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句就时间而言,“千里”句就空间说。

要打破时空限域,让明月这一原型使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表现了他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是一首把自然与人生高度契合的咏叹之作。

另外如《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等,都是将美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超旷的襟怀融和为一,形成优美、静谧的意境和清旷、飘逸的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襟怀旷达,清高孤傲,脱离凡俗这类词无不寄寓着苏轼超尘拔俗的旷达襟怀。

如:《定风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衰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是客观存在,而“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吟啸”表示意态安闲,“轻”字指心情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杜甫的“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中的“轻”字意同。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返回到眼前景,“相迎”二字见性情。

“回首”三句说心中事,含蕴深邃,是对自己平生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最后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也是苏轼“坡仙化境”的很好体现。

再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描绘了清高孤傲、独往独来的“缥缈孤鸿影”,《定风坡·红梅》写红梅艳如桃李又冷若冰霜的“风流标格”,《定风坡》(常羡人间琢玉郎)写歌女“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随遇而安精神等。

(三)淡泊名利,乐观豁达,心往归隐这类词体现了苏轼清高、淡泊、放任、达观的思想情操,具有闲逸旷远的风格,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如:《行香子》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明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在词中有感于人生的虚幻、短暂和无聊,表现出对功名利禄、争短论长等世俗观念的否定,以饮酒退隐的方式来超脱现实,自寻乐趣。

意境清空旷淡,格调健朗飘逸,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想象神奇,语言高妙。

这都使读者赞美叫绝,前人所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刘熙载《艺概》)。

他以其灵气仙才创作的这些清旷之词,不仅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类词还有《满庭芳》(窝角虚名)、《哨遍》(为米折腰)等。

反映苏轼的文人气质和思想个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苏轼浣溪沙全文

浣溪沙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

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

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

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

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

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

“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

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

“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

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

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

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

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

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

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

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

  苏轼——《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赏析:  深红绿暗景,黄童白叟人,其乐融融,热闹非凡。

麋鹿猿猱跑来与人共欢,如见其眼神四转,既怯且喜的样子,机灵可爱之极,人与动物相处,更见得民风淳厚,一派桃源风光。

  苏轼-浣溪沙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篟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苏轼词作鉴赏  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

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这里是前三首。

第一首写傍晚之景和老幼聚观太守的情形。

首句写到潭鱼。

西沉的太阳,格外红而大,也染红了潭水。

由于刚下过雨,潭水增多,大约也涌进了不少河鱼,它们似乎贪恋着夕照的温暖,纷纷游到水面。

鱼之婉然若现,也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与大旱时水浊无鱼应成一番对照。

从石潭四望,村复一村,佳木茏葱,只听得栖鸦的啼噪,而不见其影。

不易见的潭鱼见了,易见的昏鸦反不见了,写出了农村得雨后风光为之一新,也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三句转笔写人。

儿童黄发,老人白首,故称“黄童白叟”,这是聚观谢雨的人群中的一部分。

“睢盱”二字俱从“目”,张目仰视貌,兼有喜悦之义。

《易经。

豫卦》“盱豫”,《疏》:“盱谓睢盱。

睢盱者,喜悦之貌。

”这里还暗用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呀”句意。

从童叟之乐见出众人之乐,也寄寓了作者“乐人之乐”的情怀。

  接着,下片写谢雨的盛会,打破了林潭的寂静。

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了。

而喜庆的鼓声却招来了顽皮的“猿猱”。

“虽未惯”与“不须呼”相映成趣,两种情态,各各逼真。

颇有助于表现和平熙乐的气氛。

山村的老人纯朴木讷,初见知州不免有几分“未惯”,孩童则活泼好动,听到祭神仪式开始的鼓声,则争先恐后,若类皮猿之“不欢呼”。

他们回家必得要兴奋地追说一天的见闻,说给那些未能目睹盛况的“采桑姑”们了。

“归来说与采桑姑”,这节外生枝一笔,妙趣横生。

  词写到日、村、潭、树等自然景物,鱼、鸟、猿、鹿等各类动物,黄童、白叟、采桑姑等各色人物及其活动,织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图。

上片连用“深红”、“绿暗”、“黄”、“白”等色彩字,交错使用,画面生动悦目。

下片则赋而兼比。

全词虽未铺写谢雨,但无往而非喜雨、谢雨的情事。

这正表现出作手取舍经营的匠心。

前五句是实写,末一句是虚写,虚实相生,词意玩味不尽。

  第二首写谢雨途中见闻。

上片写自己进村之后出现的一个热闹场景。

首句写村姑匆忙地梳妆打扮一番去见太守。

“旋抹”刻画出少女第一次得见州官的急切、兴奋心情。

接下来二句,写村姑们争看太守,连心爱的茜罗裙被拥挤的人群踏破也顾不得了。

这样写既烘染出场面的热烈,又表现出围观少女精神的集中。

  上片短短数语就刻画出一幅极风趣生动的农村风俗画。

  下片写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

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来到打麦子的土地祠,他们为感谢上天降雨,备酒食以酬神,剩余的祭品引来馋嘴的乌鸢,村头盘旋不下。

这两个细节都表现出喜雨带来的欢欣。

结句则是一个特写,黄昏时分,有个老头儿醉倒道边。

这与前两句形成忙与闲,众与寡,远景与特写的对比。

但它同样富于典型性。

酩酊大醉是欢饮的结果,它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喜悦心情。

词中的“使君”虽只是个陪衬角色,但其与民同乐的心情也洋溢纸上。

  第三首写夏日田园风光、乡村风貌,表现了农民大旱得雨、幸免饥馁的喜悦心情以及词人与民同乐的博大胸怀。

上片写农事活动。

首句写地头的作物。

“(音倾)即寈麻,是麻的一种。

”麻叶层层“是写作物茂盛,”叶光“是说叶片滋润有光泽,二语互文见义,是雨后庄稼实况。

从具体经济作物又见出时值初夏,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

于是村中有煮茧事。

煮茧的气味很大,只有怀着丰收喜悦的人嗅来才全然是一股清香。

未到农舍,村头先嗅茧香,”谁家煮茧“云云,传达出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实际上煮茧络丝何止一家。

”一村香“之语倍有情味。

走进村来,隔着篱墙,就可以听到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了。

”络丝娘“本俗语中的虫名,即络纬,又名纺织娘,其声如织布,颇动听。

这里转用来指蚕妇,便觉诗意盎然,味甚隽永。

此处虽然只写了煮茧缫丝这样一种农事活动,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雨后农民的喜悦之情。

  下片写作者对农民生活的采访,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捋青”)炒干后捣成粉末以果腹,故云“软饥肠”。

这里的“软”,本字为“餪”,有“送食”之义,见《广韵》。

两句可见村中生活仍有困难,流露出作者的关切之情。

简单的一问,含蕴不尽。

  这几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

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两三个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

  浣溪沙  苏轼  内容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1  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2。

  雪沫乳花浮午盏3,蓼茸蒿笋试春盘4。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  

【第1句】:泗州,今安徽泗县。

刘倩叔,生平不详。

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远。

  

【第2句】: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

泗州在淮河北岸。

漫漫,大水浩淼貌。

  

【第3句】: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

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

苏轼《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第4句】:蓼茸:蓼菜的嫩芽。

蒿笋,莴苣笋。

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词作日离立春不远,故先试尝。

  鉴赏  此为一首记游词。

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

  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

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

  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独特情致。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1。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2。

萧萧暮雨子规啼3。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4

休将白发唱黄鸡5。

  注释  

【第1句】: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第2句】: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第3句】: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

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第4句】:此句当为写实。

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

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第5句】: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鉴赏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

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

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

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

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

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

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苏轼《浣溪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

4756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